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一. 保留法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官职名、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既可保留,也可折合。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

代乐毅。 4.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5.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 6.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 7.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

也 8.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 9.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10.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1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1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补充法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

1.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4.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5.果地震(于)陇西

6.(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7.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王曰:“(秦)取吾壁,不予我城,(我)奈何?” 10.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1.鞣以(之)为轮。

12.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4.沛公军(于)霸上。 15.赐之(以)彘肩。

16.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分之)一。 17.轩凡四(次)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8.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三.删除法

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如“夫”、“盖”等),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如“而”“以”等),起补足音节(如“之”“者”)或停顿(如“也”),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者”等),句尾的语气助词(如“焉”“矣”),均可略去不译。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1.夫.

战勇气也。 这里的 “夫”可以删省。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战于长久,公将鼓之.。 之,句末语气助词 4.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5.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涛经·静女》) “其”是句中音节助词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

7.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意,应删去。 8. 何陋之.

有 “之”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9.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

四.调序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

1. 何由

..济乎?

“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2.古之人不余欺

..也。

“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5.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6.何为

..泣乎?

为什么哭泣呢?

7.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敲起来)铿铿作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8. 惟.将军之言是.听。

惟听将军之言

9. 臣诚恐见欺于王

..而负赵。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10. 甚矣

..!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1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12. 还自扬州

...。

可调成“自扬州还”。

1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14.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

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15.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16.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缶。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1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它。

1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19. 其.李将军之谓也

...?

其谓李将军也?---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20.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21. 项伯杀人,臣活之

..。

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五.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2. 商君佐.之。

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较好。

4.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

....也。

可翻译为: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

....、解释疑

...惑.的。

5.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

...……

我们现在是“服”衣“戴”冠,也就是“穿衣服,戴帽子”。

6.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

..,恢复你的赋税

..,那么怎么样呢?

7.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8.吾闻

..而愈悲

..。

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换成“悲痛”。

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用本字“早”换通假字“蚤”。

10.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11.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