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一. 保留法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保留特定的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官职名、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既可保留,也可折合。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
代乐毅。

4.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5.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6.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
也。

7.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
也 8.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9.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10.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1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1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补充法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

1.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4.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5.果地震(于)陇西
6.(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7.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王曰:“(秦)取吾壁,不予我城,(我)奈何?” 10.问之.(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则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1.鞣以(之)为轮。

12.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4.沛公军(于)霸上。

15.赐之(以)彘肩。

16.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分之)一。

17.轩凡四(次)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8.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三.删除法
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如:句首的发语词(如“夫”、“盖”等),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如“而”“以”等),起补足音节(如“之”“者”)或停顿(如“也”),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者”等),句尾的语气助词(如“焉”“矣”),均可略去不译。

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1.夫.
战勇气也。

这里的 “夫”可以删省。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战于长久,公将鼓之.。

之,句末语气助词 4.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5.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涛经·静女》) “其”是句中音节助词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
7.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意,应删去。

8. 何陋之.
有 “之”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9.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

四.调序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

1. 何由
..济乎?
“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2.古之人不余欺
..也。

“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5.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6.何为
..泣乎?
为什么哭泣呢?
7.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敲起来)铿铿作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8. 惟.将军之言是.听。

惟听将军之言
9. 臣诚恐见欺于王
..而负赵。

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10. 甚矣
..!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1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12. 还自扬州
...。

可调成“自扬州还”。

1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14.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

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15.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16.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缶。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1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它。

1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19. 其.李将军之谓也
...?
其谓李将军也?---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20.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21. 项伯杀人,臣活之
..。

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五.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2. 商君佐.之。

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较好。

4.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
....也。

可翻译为: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
....、解释疑
...惑.的。

5.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
...……
我们现在是“服”衣“戴”冠,也就是“穿衣服,戴帽子”。

6.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
..,恢复你的赋税
..,那么怎么样呢?
7.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8.吾闻
..而愈悲
..。

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换成“悲痛”。

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用本字“早”换通假字“蚤”。

10.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11.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男女幼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如羊角,是幼儿的特定称谓。

翻译时要将“总角”换成“幼儿”。

1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

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
13.履至尊而制六合
..。

“六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
14. 吾.本布衣
..,汝.亦黎民
..。

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 "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15. 而翁
..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16.岁.征民间
“岁”应换成“年”
六.修辞法
(一)比喻
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走样,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

1.曹公,豺虎
..也。

如果直译就是“曹操是豺狼猛虎”,与文意不合,应是“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

2.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应译为:“别人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像是砧板上的鱼和肉。


3.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

“两虎共斗”并非说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4.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

5. 误落尘网
..中,一去三十年。

误入污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6.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

“猛虎”“长蛇”是比喻独霸一方的土豪,本体不出现。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8.金城
..千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

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9.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二)互文
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1.秦时明月汉时关
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4.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只有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否则,就无法理解。

5.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应合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然后译为“树木的枝条和叶子都户相覆盖,交叉掩映。


6. 朝歌夜弦
应合为“早晨和晚上都唱歌弹琴”),为秦宫人。

7.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

(三)借代
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

1.臣本布衣
..
“布衣”代未做官之人
2.万钟
..于我何加焉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 无丝竹
..之乱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叉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

5.大阉之乱,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
法。

翻译为“做官的人”。

6.近者奉辞伐罪,旌麾
..南指,刘踪束手。

“旌麾”是军中旗帜,代指“军队”,该句应译为“近来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束手就擒”。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伯乐”代指“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

8.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

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打算。

9.意北亦尚可以口舌
..动也。

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10.侠曰:“以口腹
..役人,吾所不为也。


“口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饮食”,故整个句子可译为:“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又如“三尺”代“法律”,“彭祖”代“长寿”,“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祷”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而支”代“三十岁”,“陛下”代“皇帝”,“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

(四)用典
古人写文章,经常用典故。

在翻译时,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说清故事在文中的用意,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

但是翻译又不能把有关故事全写进译文,因此比较困难,应酌情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

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

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已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也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

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3.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廉洁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4.冯唐①易老,李广②难封。

注释:①冯唐:西汉人,很有才能,却一直不被重用,汉武帝时求贤良,有人推荐他,可是他已90多岁,难再做官了。

②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在翻译时就应考虑把王勃用的典故的含义翻译进来。

此句可译为:冯唐年纪已大不得重用,李广屡建战功却不能封赏。

5.今南海①之生死未卜,程婴②、杵臼③、月照、西乡
④,吾与足下分任之。

注释:①南海:指康有为,他是南海人,“南海”是对他的敬称。

②③程婴、杵臼: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赵朔被仇人杀害,程婴、杵臼设法保住了赵朔的孤儿。

④月照、西乡:都是日本德川幕府末期人士。

月照是一个和尚,西乡是他的好友。

当时幕府专横,天皇无权,他们为推翻幕府,到处宣传,后来被迫投水自尽。

西乡遇救,终于完成了心愿。


翻译指要:句中引用了四个人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和梁启超该怎样做,所以此句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可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这四种不同的角色)我和您分别担任吧。

6.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春衫”即“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是说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庆功纪念。

该句是说张浚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

(五)对文
“对文”是指在平行、相同或相似的分句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两个或几个词,它们在意义上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一种修辞方法。

我们了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翻译指要:翻译这两个分句关键是对“以”的解释。

这两个句子是结构相同的两个并列句子,这里运用了对文的修辞方法,我们根据“用”是“任用”的意思,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以”也是“任用”的意思。

把这个推想放到原文
中去联系上下文,可以验证出这样的解释是恰当的。

因此可将句子译为:忠贞之士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也不一定被任用。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哩也。

这句话翻译的重点在对“逸豫”的理解上。

划线的两个分句是句式相同的两个并列的成分,一起做全句的主语。

再从句中的“兴国”与“亡身”的相反意义,我们可以推测与“忧劳”处在对应位置上的“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

因此,全句可以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

(六)婉曲
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求雅致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

因忌讳而用委婉则一般称为讳饰。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1.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旨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

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曩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

3.虽少,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翻译指要:“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表示谦恭,是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此句可译为:年龄虽小,但希望我死之前把他托给太后。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

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6.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给皇上上书,请求皇上让自己告老还乡。

7.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或“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仗”的意思。

8.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

(七)对偶
我们可以根据对偶及其类型的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推测出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文言句子。

1.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如果你了解“雕”的意思,也可以类推出“陨”的意义。

此句可译为:岭峤一带的小草,(能够)越过冬天而不衰落枯萎,并州、汾河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落叶了。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翻译指要:此句难理解的词语是“盈虚”,但我们根据对偶句的特点,可以找到与其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是“宇宙”,它是一个名词,表示事物(指天地四方、古往今来),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出“盈虚”也应指事物,再结合我们对“盈”、“虚”意义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盈虚”应该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

在翻译时,还要尽量保持对偶的形式。

此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得失是有定数的。

(八)夸张
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后站起来,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副词、形容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下达了许多征兵的名册,每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九)合叙
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可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先后生于吾”即“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可译为“是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十)错综
“错综”这种修辞方法,指的是在写作中故意使用非常
规的表述方式来避免行文单调呆板。

错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上下文相对应的词语互换位置,叫做互换;一是把上下文的语序交错开来,叫做错举。

在阅读古文时,如果对词义的理解和语法分析都不当——无法使上下文文意贯通起来,就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

1.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翻译指要:“冽”是水清、酒清之意,如果按原文的顺序将原句译为“泉水味香,酒液清冽”。

很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合事理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这里用了错综的手法,把“香、冽”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就上下文贯通了。

此句可译为:用酿泉制酒,泉水清冽,酒味香甜。

2.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

翻译指要:此句也用了错综的修辞方法。

按常规的表述方式,上句说“薄罚”,下句就是“严诛”。

但文中,却是“诛严”的形式,翻译起来上下句就无法贯通,因此我们只要将“诛严”换为“严诛”,就好理解了。

此句可译为:所以轻微的刑罚不算作仁慈,严厉的杀戮也不算作暴戾。

七.联想课文推断
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

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

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

1.《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2007年诸暨市期末卷)
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错译成“有奇特的景观”。

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此句学生皆知其译意为“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有奇”为“多”之意。

2.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八.语法分析推断
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宾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1.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浙江省卷)
此句若要翻译正确,需先弄清楚“除”的含意,如不加认真思考,很容易误解成“废弃”之意。

如作一番语法分析,则会发现此意不当:“甚”,意为“很”(副词),作句子状语;“芜”,意为“荒芜”(动词),作句子谓语。

由此,可推断“庭除”为主语,而主语须由名词担当,则“除”应为名词。

据“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可推知“除”为名词时有“台阶”之意。

故划线句可译为:“庭院的台阶很荒芜,堂房廊屋很残破。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2002年全国卷)
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

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

九.语境分析推断
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

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1.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2002年全国卷)
划线句中“竟死”二字,如仅凭臆测,易错译为“竟然因此而死”。

据下文语境可知,李广是死于“自刭”,而不应是因“以射为戏”而死的。

由此,“竟”可推断为“终”,“竟死”则为“一直至死”之意。

2.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

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2005年浙江省卷)
划线句看似简单,,如不作语境探究,则易误译为:“距离远的三年调一次,距离近的一两年调两次。

”而据上文语境(朝廷轻率地任命官员,又在短时间内多次更换),“远者”“近者”则应译为“时间长的”“时间短的”,而非“距离远的”“距离近的”之意。

十.其他方法
(一) 加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1.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前缀或后缀。

今两虎.(老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