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十四章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体育运动中的 品德心理
学习目标
• 体育运动中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 • 体育运动中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 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 体育运动中影响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内外部因素。 • 降低运动员和观众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二)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亲社会行为的特征有:高社会称许性、社交性 、自利性、互惠性、 利他性。其中,利他性与社 交性是亲社会行为的两个最主要特征。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1)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 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部分,因而道德认 知发展水平对亲社会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道德认 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与高频率、高质量的亲社会 行为相关。
(3)要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而进行:广泛使用 多样化的专门练习,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增强克 服困难的自信心。
(4)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比赛和评分条件的变化 ,可以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努力进取的精神。如篮球运 动中一定时间内的让分赛、人数不等的比赛、同不同对手 的比赛、男女同场比赛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勇敢 精神。
体育运动中,为激起青少年锻炼意志的愿望,可以 做下面一系列的工作:
(1)树立先进榜样:通过介绍、宣扬优秀运动员在体 育运动中的良好意志表现,以激励青少年产生仿效的愿望 ,使他们了解优秀运动员在向困难做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 意志力,理解坚强意志的概念。
(2)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当注意到青少年 身心发展的特点,向他们提出明确的由简单到复杂,或由 做出短时间的努力到做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道德意 志要求。
的;包括言语活动和身体行动;以外显行为为标志;总是
指向有生命的对象(包括人与动物);既可以指向他人,
也可以指向自己。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 1.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行
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前者是指由攻击者的愤
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引起他人痛苦的攻
大型比赛的组织筹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 仅靠赛事组委会的成员参与组织、运作,而赛事的志愿 者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育运动领域的 “志愿者”、“义工”所呈现的行 为均属于亲社会行为范畴。
三、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一)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价 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法和榜样教育法。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 亲社会行为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
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
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
人、利他、捐献、安慰、同情、谦让等行为。亲社会行为
对行为者本身可能并无明显的好处,有时为了给行为的受
体带来利益,行为者本身的利益要做出一些自我牺牲。
• 2.受助者的特征
•
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倾向相似
的人易得到帮助。
•
老、弱、病、残、孕、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易得到帮
助;而社会形象不佳者,如瘾君子等,则较少引起他人
的助人行为。
3.他人亲社会行为的示范作用
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特别是 当榜样与观察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时,这种效果更为明显。换 句话说,当观察者认为榜样是和自身一样的人时(即产生“ 认同”作用),观察者会激励自己像榜样那样行动。
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是体育心理学研究的 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对体育运 动中的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要有充 分的了解与认识,懂得在体育运动中什么行为是道 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并能自觉、主动地模 仿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冲动。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中的道德 形成和发展
发助人、抚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移情不仅是亲
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源,还常常在其它影响亲社会行为的
因素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移情的唤醒效果不同,并进而影响到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水平。
2.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 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到个体的亲社会 倾向。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 规范与人际关系、大众传媒传播的正能量信息等,均 有助于青少年体育运动中亲社会行为的倾向的增多。
(2)自我概念
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为造福他人而做出牺牲的意愿,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自己利他性的看法。把亲社会倾向看作 自我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确实具有更强的亲社会倾向。
• (3)移情能力
•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
大多数的研究显示,个体的移情能力与他们亲社会行为的
表现呈正相关,即个体越具备移情的能力,就越有可能引
让措施。足球比赛争抢激烈,运动员因合理冲撞和合理对
抗造成的伤害也是难以避免,但是一旦出现一方运动员受
伤的情况,另一方队员就会把球踢出界,让对方获得治疗
时间。
在一些体育社团中,往往有一些热爱体育运动、拥 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其他体育运动爱好者免费提供羽 毛球、拳击、瑜伽、拉丁舞、健美、肚皮舞、乒乓球、 踏板操、跆拳道等各种运动项目的培训。
用。
二、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无论是竞技运动、还是群众体育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 亲社会行为。
•
在竞技运动领域,亲社会行为时常发生。例如,在足
球比赛中,当进攻队员和守门员近距离对垒的时候,如果
时机合适,守门员时常会勇敢地扑向进攻队员脚下控制的
足球,而当守门员首先控制球后,进攻队员都会为了避免
守门员受伤而控制好身体重心、并通过收脚等方式采取避
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
德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中道德认识的 形成和发展
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它由道德知识、道德信 念和道德评价能力几个方面组成。
道德知识是对具体的行为准则和执行这些准则的认 识。要在体育运动中使青少年学会分辨客观事物的好坏 美丑,从而帮助他们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
关键概念
• 道德 • 敌意性攻击 • 工具性攻击
• 果断行为 • 亲社会行为
体育运动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和消极影响 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培养优良的道德 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时和一些不道德行为联系 在一起。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能接受下列观点: 良好的体育教学与运动竞赛气氛对发展青少年亲社会的 认知、态度和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中的不道 德的行为有悖于体育道德与体育宗旨,对体育运动的健 康发展和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极其不利的 影响。
•
除了上述的这些主要因素外,内部因素中还涉及到
心境、角色采择能力、年龄、个性、性别、种族、社会
经济地位、出生次序、自控能力、社会责任感、社会化
经历、内化了的价值标准等,外部因素中还涉及到他人
的态度、行为对行为者本身的意义和代价等等。总之,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不仅单独的因素对亲
社会行为能造成影响,而且不同因素之间还存在交互作
•
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道
德行为表现为明辨是非、遵守纪律与运动规则,服从与尊
重裁判、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等;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不
道德行为表现为受个人的欲望所驱使,经常故意犯规、辱
骂斗殴、装假、作弊以及服用违禁药物等。个体道德的形
成和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青少年在体育 运动中的道德行为应有一致的评价;
(3)奖惩要严明,要足以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真正起到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作用;
(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运动中道德动机的教 育,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地防止和根除不良的 道德行为习惯;
(5)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要 以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作为青少年的榜样。
道德信念是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 它是道德知识深化的结果。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反复 的表扬和批评可以使青少年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有 情感色彩的体验。
道德评价是个体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 好坏、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它与个体的认知发展 关系极其密切。青少年对体育运动中的道德行为的评价能 力,最初是在别人(老师、教练员)的评价影响下形成的 ,而后才逐渐学会独立地对别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进行 道德评价,最后才学会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进行道 德评价。
击性行为;后者是指攻击者没有愤怒的情绪、但由期望得
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
性行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攻击性行为。
2.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根据个体的人格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 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前者是指个体具 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后者 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具有特质性攻击的 人,更容易产生状态性攻击性行为。借助于人格问卷 和有关攻击性问卷能测出这两种攻击性倾向。
1.价值澄清法
所谓价值澄清法主要是青少年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 人的启发与帮助,通过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检查自己 的行为模式,辨认出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并与他人 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发现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对自己 的价值观逐步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 事。
2.榜样教育法
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父母、体育老师、教练、 既是青少年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他们选择模仿榜样的控 制者。因此,父母、体育老师、教练必须时时注意在青少 年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同 时,还要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对媒体信息、伙伴的选择, 以便对他们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总之,青少年通过多次 观看他人在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他们自 己的亲社会行为。
(二)自我概念训练
•
有研究指出,社会喜好与身体自我呈负相关。因此,
体育运动中,体育工作者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青少年形
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使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
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上,而不是放在身体外貌
上。
(三)责任心的培养
•
社会责任心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动因,因此,通过责
任心的培养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因此,体育工作
二、体育运动中道德情感的形 成和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 在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在体育教 学和运动训练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培养青少年的 道德情感。
三、体育运动中道德意志的 形成和发展
道德意志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拟定和执行 行动计划,并表现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首先要使他们 产生锻炼意志的愿望,即愿意用体育道德标准来约束自 己的行动,并决心克服各种困难,在行动上实践体育道 德准则。
体育工作者要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 为习惯,其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重复地模仿别人良好 道德行为;另一种是通过有意的练习,与不良的体育 道德行为做斗争。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体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的行为练习及时地给 予反馈和做出客观的道德评价,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愉 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不断地强化体育运动中良好的道 德行为;
(5)教会青少年自我强化的方法:培养青少年使用 自我鼓励、自我号召、自我命令、自我说服、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自我责难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水平。
四、体育运动中道德行为的 形成和发展
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体育 工作者有责任指导青少年掌握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方 式。他们可以在教学、训练与比赛中对青少年进行常 规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讲解各种体育运动规则和比赛纪 律,并告诉青少年完成某项体育运动所必须做到的行 为步骤。
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运动资源,设置责任岗位,及
时明确每位青少年的角色,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利用行为强化的手段促进体育规范的 内化
•Leabharlann Baidu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规范所要求的行为,遵从社会规范
可以获得社会的正面评价。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可能是因
为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需要而产生,也可能是外部强化的结
果。一般而言,规范没有达到内化,在外部控制放松或取
消的情况下,个体的遵从行为就有可能消失。
•
通过行为强化的方法有助于青少年内化体育规则以指
导自己的体育行为。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 及与果断行为的区别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
攻击(或侵犯)(aggression)性行为是指有目的地
伤害另一生命体的行为。它包含以下几个涵义:有明确目
学习目标
• 体育运动中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 • 体育运动中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 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 体育运动中影响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内外部因素。 • 降低运动员和观众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二)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亲社会行为的特征有:高社会称许性、社交性 、自利性、互惠性、 利他性。其中,利他性与社 交性是亲社会行为的两个最主要特征。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1)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 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部分,因而道德认 知发展水平对亲社会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道德认 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与高频率、高质量的亲社会 行为相关。
(3)要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而进行:广泛使用 多样化的专门练习,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增强克 服困难的自信心。
(4)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比赛和评分条件的变化 ,可以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努力进取的精神。如篮球运 动中一定时间内的让分赛、人数不等的比赛、同不同对手 的比赛、男女同场比赛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勇敢 精神。
体育运动中,为激起青少年锻炼意志的愿望,可以 做下面一系列的工作:
(1)树立先进榜样:通过介绍、宣扬优秀运动员在体 育运动中的良好意志表现,以激励青少年产生仿效的愿望 ,使他们了解优秀运动员在向困难做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 意志力,理解坚强意志的概念。
(2)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当注意到青少年 身心发展的特点,向他们提出明确的由简单到复杂,或由 做出短时间的努力到做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道德意 志要求。
的;包括言语活动和身体行动;以外显行为为标志;总是
指向有生命的对象(包括人与动物);既可以指向他人,
也可以指向自己。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 1.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行
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前者是指由攻击者的愤
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引起他人痛苦的攻
大型比赛的组织筹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 仅靠赛事组委会的成员参与组织、运作,而赛事的志愿 者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育运动领域的 “志愿者”、“义工”所呈现的行 为均属于亲社会行为范畴。
三、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一)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价 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法和榜样教育法。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 亲社会行为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
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
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
人、利他、捐献、安慰、同情、谦让等行为。亲社会行为
对行为者本身可能并无明显的好处,有时为了给行为的受
体带来利益,行为者本身的利益要做出一些自我牺牲。
• 2.受助者的特征
•
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倾向相似
的人易得到帮助。
•
老、弱、病、残、孕、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易得到帮
助;而社会形象不佳者,如瘾君子等,则较少引起他人
的助人行为。
3.他人亲社会行为的示范作用
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特别是 当榜样与观察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时,这种效果更为明显。换 句话说,当观察者认为榜样是和自身一样的人时(即产生“ 认同”作用),观察者会激励自己像榜样那样行动。
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是体育心理学研究的 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对体育运 动中的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要有充 分的了解与认识,懂得在体育运动中什么行为是道 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并能自觉、主动地模 仿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冲动。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中的道德 形成和发展
发助人、抚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移情不仅是亲
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源,还常常在其它影响亲社会行为的
因素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不同的教育方式
对移情的唤醒效果不同,并进而影响到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水平。
2.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 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到个体的亲社会 倾向。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 规范与人际关系、大众传媒传播的正能量信息等,均 有助于青少年体育运动中亲社会行为的倾向的增多。
(2)自我概念
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为造福他人而做出牺牲的意愿,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自己利他性的看法。把亲社会倾向看作 自我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确实具有更强的亲社会倾向。
• (3)移情能力
•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
大多数的研究显示,个体的移情能力与他们亲社会行为的
表现呈正相关,即个体越具备移情的能力,就越有可能引
让措施。足球比赛争抢激烈,运动员因合理冲撞和合理对
抗造成的伤害也是难以避免,但是一旦出现一方运动员受
伤的情况,另一方队员就会把球踢出界,让对方获得治疗
时间。
在一些体育社团中,往往有一些热爱体育运动、拥 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其他体育运动爱好者免费提供羽 毛球、拳击、瑜伽、拉丁舞、健美、肚皮舞、乒乓球、 踏板操、跆拳道等各种运动项目的培训。
用。
二、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无论是竞技运动、还是群众体育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 亲社会行为。
•
在竞技运动领域,亲社会行为时常发生。例如,在足
球比赛中,当进攻队员和守门员近距离对垒的时候,如果
时机合适,守门员时常会勇敢地扑向进攻队员脚下控制的
足球,而当守门员首先控制球后,进攻队员都会为了避免
守门员受伤而控制好身体重心、并通过收脚等方式采取避
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
德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中道德认识的 形成和发展
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它由道德知识、道德信 念和道德评价能力几个方面组成。
道德知识是对具体的行为准则和执行这些准则的认 识。要在体育运动中使青少年学会分辨客观事物的好坏 美丑,从而帮助他们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
关键概念
• 道德 • 敌意性攻击 • 工具性攻击
• 果断行为 • 亲社会行为
体育运动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和消极影响 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培养优良的道德 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时和一些不道德行为联系 在一起。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能接受下列观点: 良好的体育教学与运动竞赛气氛对发展青少年亲社会的 认知、态度和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中的不道 德的行为有悖于体育道德与体育宗旨,对体育运动的健 康发展和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极其不利的 影响。
•
除了上述的这些主要因素外,内部因素中还涉及到
心境、角色采择能力、年龄、个性、性别、种族、社会
经济地位、出生次序、自控能力、社会责任感、社会化
经历、内化了的价值标准等,外部因素中还涉及到他人
的态度、行为对行为者本身的意义和代价等等。总之,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不仅单独的因素对亲
社会行为能造成影响,而且不同因素之间还存在交互作
•
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道
德行为表现为明辨是非、遵守纪律与运动规则,服从与尊
重裁判、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等;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不
道德行为表现为受个人的欲望所驱使,经常故意犯规、辱
骂斗殴、装假、作弊以及服用违禁药物等。个体道德的形
成和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青少年在体育 运动中的道德行为应有一致的评价;
(3)奖惩要严明,要足以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真正起到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作用;
(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运动中道德动机的教 育,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地防止和根除不良的 道德行为习惯;
(5)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要 以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作为青少年的榜样。
道德信念是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 它是道德知识深化的结果。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反复 的表扬和批评可以使青少年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有 情感色彩的体验。
道德评价是个体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 好坏、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它与个体的认知发展 关系极其密切。青少年对体育运动中的道德行为的评价能 力,最初是在别人(老师、教练员)的评价影响下形成的 ,而后才逐渐学会独立地对别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进行 道德评价,最后才学会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进行道 德评价。
击性行为;后者是指攻击者没有愤怒的情绪、但由期望得
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
性行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攻击性行为。
2.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根据个体的人格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 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前者是指个体具 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后者 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具有特质性攻击的 人,更容易产生状态性攻击性行为。借助于人格问卷 和有关攻击性问卷能测出这两种攻击性倾向。
1.价值澄清法
所谓价值澄清法主要是青少年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 人的启发与帮助,通过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检查自己 的行为模式,辨认出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并与他人 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发现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对自己 的价值观逐步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 事。
2.榜样教育法
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父母、体育老师、教练、 既是青少年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他们选择模仿榜样的控 制者。因此,父母、体育老师、教练必须时时注意在青少 年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同 时,还要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对媒体信息、伙伴的选择, 以便对他们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总之,青少年通过多次 观看他人在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他们自 己的亲社会行为。
(二)自我概念训练
•
有研究指出,社会喜好与身体自我呈负相关。因此,
体育运动中,体育工作者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青少年形
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使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
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上,而不是放在身体外貌
上。
(三)责任心的培养
•
社会责任心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动因,因此,通过责
任心的培养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因此,体育工作
二、体育运动中道德情感的形 成和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 在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在体育教 学和运动训练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培养青少年的 道德情感。
三、体育运动中道德意志的 形成和发展
道德意志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拟定和执行 行动计划,并表现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首先要使他们 产生锻炼意志的愿望,即愿意用体育道德标准来约束自 己的行动,并决心克服各种困难,在行动上实践体育道 德准则。
体育工作者要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 为习惯,其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重复地模仿别人良好 道德行为;另一种是通过有意的练习,与不良的体育 道德行为做斗争。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体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的行为练习及时地给 予反馈和做出客观的道德评价,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愉 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不断地强化体育运动中良好的道 德行为;
(5)教会青少年自我强化的方法:培养青少年使用 自我鼓励、自我号召、自我命令、自我说服、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自我责难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水平。
四、体育运动中道德行为的 形成和发展
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体育 工作者有责任指导青少年掌握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方 式。他们可以在教学、训练与比赛中对青少年进行常 规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讲解各种体育运动规则和比赛纪 律,并告诉青少年完成某项体育运动所必须做到的行 为步骤。
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运动资源,设置责任岗位,及
时明确每位青少年的角色,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利用行为强化的手段促进体育规范的 内化
•Leabharlann Baidu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规范所要求的行为,遵从社会规范
可以获得社会的正面评价。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可能是因
为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需要而产生,也可能是外部强化的结
果。一般而言,规范没有达到内化,在外部控制放松或取
消的情况下,个体的遵从行为就有可能消失。
•
通过行为强化的方法有助于青少年内化体育规则以指
导自己的体育行为。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 及与果断行为的区别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
攻击(或侵犯)(aggression)性行为是指有目的地
伤害另一生命体的行为。它包含以下几个涵义:有明确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