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重点内容总结,推荐文档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组织、器官和器系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它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科学之一。
在2024年的病理生理学考试中,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和大题可能会被重点考查。
一、炎症与免疫反应炎症和免疫反应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炎症的发生原因、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类型炎症的特点和机制。
此外,对于免疫反应的知识也需要掌握,包括免疫细胞的分类和功能、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等。
二、细胞损伤与修复细胞损伤与修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比如氧化损伤、炎症介质的作用等,以及细胞修复的过程和机制。
此外,对于组织损伤的评估和修复的影响因素也需要了解。
三、肿瘤生物学肿瘤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疾病之一,对于肿瘤生物学的了解对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肿瘤的分类和特点、肿瘤发生的机制和肿瘤的转移过程。
此外,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和原则也需要掌握。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人类的重要疾病之一,对于病理生理学的考察也具有重要地位。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此外,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需要掌握。
五、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也是病理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
此外,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需要了解。
六、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病理生理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比如胃溃疡、肝炎等。
此外,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需要了解。
以上是2024年病理生理学考试中可能重点考察的知识点和大题,针对这些重点知识,建议考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理论基础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
病理生理学总结_1587.docx
.病理生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和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絮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① 损伤与抗损伤② 因果交替③局部与整体基本机制:①神经机制②体液机制③组织细胞机制④分子机制病因包括: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完全康复: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康复不完全康复: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后功能代恢复,但疾病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有时候可留有后遗症。
死亡: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判断标准: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①自主呼吸停止②不可逆性的深昏迷③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絮乱体液细胞內液:约占体重的40%。
10%钠总量及分布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50% 40~50mmol/kg骨骼10%渗透压 280 ~ 310mmol/L排钠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低渗压 <>高渗压钠平衡主要由醛固酮调节(保钠保水)影响水钠代调节的因素激素释放原因作用部位功能抗利尿激素血浆渗透压↑重吸收水垂体远曲小管(ADH)血容量↓水平衡血容量↓重吸收钠、排钾醛固酮肾上腺皮素血钠↓ /血钾远曲小管电解质平衡↑① 抗醛固酮保钠作用② 抗血管紧素的缩血管房肽心房肌急性血容量↑集合管作用③ 抑制醛固酮的分泌④ 减少肾素的分泌√脱水:是指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类型: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知识归纳汇总版.doc
第一、二章、总论1.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病理过程、健康、疾病,病因、诱因、条件、脑死亡2.区别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
3.脑死亡应符合怎样的标准?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换言之,健康至少包含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诱因:即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区别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
1完全康复:a.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b.功能代谢形态完全恢复正常;2不完全康复:a.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b.主要症状消(后遗症sequelae);c.机体通过代偿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3.脑死亡应符合怎样的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度昏迷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脑电波消失5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1.脱水:指人体由于饮水不足或病变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及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完整)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已自动恢复),推荐文档
(完整)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已自动恢复),推荐文档病理生理学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①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
②维持体液的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
③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④构成组织的成分,如钙、磷、镁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分泌增多,醛固酮分泌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多,ADH分泌减少;循环血量降低时:ADH和醛固酮的分泌都增加。
(一)低渗性脱水 =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定义与特点:失Na+ 多于失水;血清[Na+ ]<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原因与机制:机体丢Na+、丢水的时候,只补充水而未给电解质。
丢的途径:(1)经肾丢失利尿剂使用不当(抑制Na+的重吸收)醛固酮分泌不足( Na+的重吸收不足)肾实质病变(髓质破坏,不能重吸收Na+)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 (2)肾外丢失消化道(上消化道:呕吐;下消化道:腹泻)皮肤(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第三间隙积聚(胸水,腹水)2.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内外的水、电解质交换特点:由于细胞外液低渗,水分从细胞外更多地进入细胞(2)循环血量的变化:细胞外液丢失为主,循环血量明显减少,易发生休克;(3)整体水平表现:血容量的减少导致细胞间液向血管转移,因此,脱水体征明显;(4)实验室检查:尿钠含量变化(经肾丢失者增高,其余的因为代偿的作用,尿钠降低)脱(失)水体征: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组织间液减少更明显,病人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渴感来自于血浆渗透压的升高,因此本型脱水病人没有明显渴感,并且由于血浆渗透压的降低,可抑制ADH的分泌。
3.低渗性脱水的治疗:消除病因,适当补液(等渗液为主)(二)高渗性脱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1. 原因与机制:(1)水摄入减少:水源断绝或摄入困难(2)水丢失过多:(3)失液未补充:丢的途径:呼吸道失水(不含任何电解质)皮肤失水(高热,大汗,高代谢率)经肾丢失(尿崩症,尿浓缩功能不良)消化道丢失 2.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 细胞内外的水电解质交换特点:由于细胞外液高渗,水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脱水;脑细胞脱水可致CNS 功能障碍(嗜睡,抽搐,昏迷,死亡);(2) 循环血量的变化:以失水为主,故细胞外液量减少;由于各种代偿机制,使循环血量得到一定的补充;(3) 整体水平表现:由于细胞外液高渗,渴感明显,有助于及时补充水分(病弱及老人渴感减退);(4)实验室检查:尿少,尿比重增加。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分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
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又称致病因素。
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
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
(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2、不可逆性深昏迷;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进行总结,并提供参考内容,供考生复习备考时参考。
第一部分: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 环境与病理生理学- 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效应- 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2. 基因与病理生理学- 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 基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细胞与病理生理学- 细胞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导致的生理学变化- 细胞适应和复原的机制及其对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1.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2.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肺癌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3. 消化系统疾病- 肝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胃溃疡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肠道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4.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中风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脑肿瘤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第三部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 疾病的诊断- 病理生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学的关系- 诊断技术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2. 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细胞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预测与干预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上是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参考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以及科学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复习。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疾病状态下发生的异常生理变化的学科。
在2024年的病理生理学大题中,可能会重点涉及以下内容:
1. 细胞损伤和细胞适应性:
- 细胞损伤种类:可包括物理损伤、化学损伤和生物因素引起的损伤;
- 细胞适应性:如细胞肥大、细胞增生、细胞凋亡和细胞再生等。
2. 炎症和免疫反应:
- 炎症反应的机制和类型:如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和区别;
- 免疫反应的调节和异常:如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制。
3. 肿瘤生物学:
- 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 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手段:如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代谢病和系统性疾病:
- 代谢病的发生机制:如脂质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 系统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5. 器官损伤和再生:
- 器官损伤的机制和修复过程:如心肌梗死后的修复和肝脏再生的机制;
- 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如干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学的应用。
以上是可能在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中的重点内容总结,具体考试内容还需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2024)
引言概述:
在病理生理学中,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机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正文内容:
一、炎症过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1.炎症的定义和分类
2.炎症的发生机制
3.炎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4.炎症的途径和后果
5.炎症的诊断和治疗
二、细胞增长与分化的异常
1.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平衡
2.细胞增生异常的机制
3.细胞分化异常的机制
4.细胞增生与分化异常的疾病例子
5.细胞增生与分化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三、肿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1.肿瘤的定义和分类
2.肿瘤的发生机制
3.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4.肿瘤的生长模式
5.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四、免疫系统与疾病
1.免疫系统的概述
2.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4.免疫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5.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1.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分类
3.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4.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5.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
病理生理学是理解疾病机制的重要学科,通过对炎症过程、细胞增长与分化异常、肿瘤、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
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准确理解并应用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可以为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并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明显的改善。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以不断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绪论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特点:研究对象,患病体;研究角度:机能、代谢;研究目的,阐明本质;研究任务,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一、疾病概论1、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机体与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从而临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
(3)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现代死亡的概念: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不可逆性停止,即机体完整性的解体。
死亡的标志——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不逆性的永久性停止,即机体完整性的解体。
判断死亡的依据(标准)①不右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至少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或固定;④颅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循环完全消失(脑血管造影)。
3、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死亡、康复)4、死亡分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应激1.应激(stress):机体在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2.应激原(Stressor) 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
3.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是指细胞在高温(热休克)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诱导生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非分泌性蛋白)。
4.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劣性应激5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疾病概论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
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
②病理过程。
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3.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1.概念题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
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
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病理生理学笔记(重点)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如老年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不是数目的增多)。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
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EF: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
例如,妊娠期子宫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
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胞),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是由于组织内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的结果,通过改变类型来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病理生理学总结(完整)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疾病概论 (2)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4)第五章缺氧 (6)第六章发热……………………………………………………………第九章应激 (11)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13)第十一章休克 (15)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6)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17)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 (20)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24)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27)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病理过程的概念(1)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
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病理过程:在不同的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1)健康:躯体,精神,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至少包括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里精神状态。
(2)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
(3)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诱因: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Ps:原因与条件是相对的,同一个因素可以是一个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
(4)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5)转归: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有康复和死亡两种形式。
(6)脑死亡: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标准值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血清钠:130~150mmol/L血清钾:3.5~5.5mmol/L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由于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血钠决定,so低血钠=低渗性,类推之1.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2.低渗性水过多(水中毒)、高渗性水过多(盐中毒)、等渗性水过多(水肿)。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
教 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20分钟,重点掌握) 一、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病理生理学(pathoph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病理生理学是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需要用正常人的体中形态、功能、代谢的有关知识去分析、认识疾病。
病理生理学又同临床关系密切,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四、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病理生理学总论 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
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病理过程又称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如发热、缺氧、酸碱平衡紊乱等。
3.病理生理学各论 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主要论述体内几个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教 案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0分钟,了解) 1.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
是病理生理学的最主要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探讨疾病时机能和代谢变化,并可实验性治疗。
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用于临床,只有与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
2.临床观察 应在不损伤病人的前提下,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和一些必要的临床实验研究,有时需要对病人长期随访来探讨疾病动态发展的规律。
3.疾病的流和病学调查 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群体流体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病理与生理的关系和机制的学科, 旨在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异常。
以下是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1.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包括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过程的发展和演变等。
2.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为后续病理生理变化的理解打下基础。
3.细胞损伤和适应:了解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适应的方式,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等。
4.免疫与炎症反应:熟悉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炎症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调控机制。
二、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1.心脑血管疾病: 掌握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包括血管狭窄、血压升高、组织缺血等。
2.免疫系统疾病: 了解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病理生理变化, 包括免疫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产生等。
3.肿瘤:熟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了解常见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胞增殖、转移等。
4.代谢性疾病:掌握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肪积累等。
三、实验技术和检查方法1.病理组织学: 了解组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观察等。
2.分子生物学技术: 掌握PCR、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生理学实验:了解常用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仪器,掌握测量生理指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4.影像学检查: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CT、MRI等,理解其原理和临床应用。
四、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药物治疗: 了解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包括常用药物的分类和副作用等。
2.介入治疗: 熟悉介入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心脑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
3.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疫苗预防等。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文(二篇)
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文病理生理学重点1.疾病。
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因。
作用于机体能引起某一疾病不可缺少的并确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3.脑死亡。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
4.高渗性脱水的特点。
失水大于失钠,以失水为主,血钠浓度>____mmol/l,血浆渗透压>____mmol/l。
有明显的口渴感。
5.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失钠大于失水,血钠浓度<____mmol/l,血浆渗透压<____mmol/l。
6.水肿。
过多的体液积聚在____间隙或体腔。
7.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调原因。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
8.钠水潴留的原因。
肾小球率过率降低、肾小球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肾小管髓袢重吸收钠水增多。
9.低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低于____mmol/l。
10.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高于____mmol/l。
11.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
12.二氧化碳分压直接反应了碳酸的浓度。
13.负离子间隙。
血清中未测定的负离子与未测定的正离子含量的差值。
14.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15.发热的时相。
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16.缺氧。
由于氧的供应不足和/或利用氧的能力障碍,引起机体____器官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7.缺氧的分类。
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____性缺氧。
1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____缺血性缺氧。
19.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尿量减少、脉搏细数、血压基本正常、脉压减少。
20.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1.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完整版)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从机能,代谢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得得规律及其机理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2.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果的变化。
3.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etiology):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5.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6.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停止,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这是判断脑死亡的标志。
7.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又称低渗性脱水。
8.高容量性低钠血疗(水中毒):其特点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由于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水中毒。
9.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na+,血清na浓度>150mmol/L,细胞外液流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明显。
又称高渗性脱水。
10。
水肿(edema):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病理过程。
11.显性水肿(frank edema):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按压后留下的凹陷,需经数秒到1分钟左右才平复,称为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亦称为显性水肿。
12.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 PaCO240mmHg,38C,lO0% Hbo)测得的血浆HCO3量。
由于排除了呼吸因素影响,所以是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个单选题,70分;2个简答题,20分;一个论述题,10分。
疾病概论1.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休克、缺氧、发热、水肿都是基本病理过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2.病因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血友病的致病因素是遗传性因素;3.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包括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
分子机制中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分子病包括: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受体病、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细胞膜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疾病;4.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水电解质紊乱1.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Na+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Cl-;细2-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K + 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HPO42. 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3. 低镁血症可以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低钾血症倾向于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4.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水中毒,特点是患者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血钠下降。
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
5..丝虫病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淋巴回流受阻。
6.水肿的发病机制(简答)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平衡。
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是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③淋巴回流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当上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影响了这一动态平衡,使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就会引起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而发生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常见原因是静脉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主要见于一些引起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的疾病,如肝硬变、肾病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大量滤出,使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溶质和水分滤出,常见于各种炎症;④淋巴回流受阻,常见于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阻塞淋巴管、丝虫病等,使含蛋白的水肿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淋巴性水肿。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
主要与肾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正常人钠、水的摄人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了体液量的相对恒定。
这一动态平衡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功能来实现。
正常时肾小球的滤过率(GFR)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之为球-管平衡,当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球-管平衡失调时,便会造成钠、水潴留,所以,球-管平衡失调是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
常见于下列情况: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广泛的肾小球病变致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和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致肾血流量减少。
②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1)心房利钠肽分泌减少2)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③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1)醛固酮增加 2)抗利尿激素增加酸碱平衡紊乱1. 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缓冲系统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碳酸,动脉血CO2分压是反映呼吸性因素的重要指标。
体内固定酸的主要来源是蛋白质分解代谢。
乳酸酸中毒时机体会发生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2. 糖尿病、严重饥饿、酒精中毒等会发生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时,肺的代偿作用是机体最重要的代偿方式。
大量酸性物质丢失,如剧烈呕吐、大量使用速尿,Cushing综合征,碳酸氢根负荷过重如大量输入含柠檬酸盐抗凝的库存血,都会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低钾血症倾向于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减少。
缺氧1.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叫做缺氧。
2. 健康人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吸入气氧分压低;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中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氧分压降低,如大叶性肺炎患者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改变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3. 亚硝酸盐中毒、煤气中毒、磺胺中毒、过氯酸钾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是血氧容量降低。
慢性缺氧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刺激肾脏近球细胞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与释放。
4.休克、心力衰竭、动脉血栓形成、静脉淤血引起的缺氧属于循环性缺氧,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特征性的变化是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5.肠源性紫绀及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简答):大量食用含硝酸盐的食物后,硝酸盐在肠道被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入血后可将大量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导致患者缺氧。
因高铁血红蛋白为棕褐色,患者皮肤粘膜呈青紫色,故称为肠源性紫绀。
因患者外呼吸功能正常,故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因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
高铁血红蛋白分子内剩余的二价铁与氧的亲合力增强,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和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造成向组织释放氧减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
发热:1.发热是一种病理过程,月经前期、妊娠期、剧烈运动后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流行性脑膜炎属于发热,先天性汗腺缺乏属于过热。
2.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3.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源和内致热源。
能作为外致热源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属于发热激活物中的外致热源;IL-1、TNF、IFN、IL-6属于内生致热原。
PGE2属于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简称发热介质。
引起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细菌感染。
本胆烷醇酮来自睾丸酮。
血液循环中的EP不能通过交感神经将信息传入POAH进入体温调节中枢。
4.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一般可提高13%,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18次。
5. 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理论)(简答):第一环节是激活物的作用,来自体内外的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产生释放;第二环节,即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EP,通过血液循环抵达颅内,在POAH或OVLT附近,引起发热介质释放;第三环节是中枢机制,中枢正调节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第四环节是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由于中心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进行调整,体温乃相应上升直至与调定点新高度相适应。
同时,负调节中枢也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升高。
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体温上升的水平。
6. 发热、过热的概念及发热与过热的异同点(简答)。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时,称之为发热。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时,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故把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
相同点:①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升高均大于0.5℃。
不同点:①发热是因为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过热是因为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致,调定点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仍在调定点水平波动,过热时体温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应激1.应激是指机体对应激原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均是与应激相关的疾病。
白化病与应激无关。
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位于蓝斑。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中枢位点位于室旁核。
应激时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是CRH的分泌增加。
应激时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对机体有利的影响是血液重新分布。
应激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3.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抗出血、抗感染、抑制蛋白酶作用、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前白蛋白、运铁蛋白为负急性期反应蛋白。
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AP)不包括:参与激肽生成的蛋白。
4.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简答)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PR)是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诱发机体产生的一种快速的防御反应。
除了表现为体温升高、血糖升高、补体增高、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增多和活性增强等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外,还表现为血浆中一些蛋白质浓度的迅速变化。
这些蛋白被称为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P)。
AP属于分泌型蛋白。
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单核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可产生少数AP。
APP主要由肝脏产生,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亦可产生少量。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基本功能包括:①抑制蛋白酶。
创伤、感染时体内蛋白分解酶增多,急性期反应蛋白中的蛋白酶抑制剂可避免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②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以急性期反应蛋白中的C反应蛋白的作用最明显,它可与细菌细胞壁结合,起抗体样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促进吞噬细胞的功能;抑制血小板的磷脂酶,减少其炎症介质的释放等等。
在各种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等疾病中都可见C反应蛋白的迅速升高,且其升高程度常与炎症、组织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常用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类疾病活动性的指标;③抗感染、抗损伤。
C反应蛋白、补体成分的增多可加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凝血蛋白类的增加可增强机体的抗出血能力;铜蓝蛋白具抗氧化损伤的能力等;④结合、运输功能。
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等可与相应的物质结合,避免过多的游离Cu2+、血红素等对机体的危害,并可调节它们的体内代谢过程和生理功能。
休克和DIC1. 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全身微循环血液灌注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重要器官机能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
休克时易发生的酸碱失衡类型是代谢性酸中毒。
2. 烧伤、创伤、呕吐、腹泻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容易导致休克。
3.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烦燥不安、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出冷汗、少尿。
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心脏,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是微动脉端收缩程度大于微静脉端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