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病
大企业病与改善
大企业病与改善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在创业之初,规模小的时候,员工只有大体的分工,遇事一商量就办了。
但是随着公司发展了,规模变大了,部门越来越多,流程也规定的越来越细,但公司的办事效率也大打折扣了。
到最后不同部门的人遇事总是相互扯皮、踢皮球,很像是官僚机构的人,大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愿意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
对于这个现象,多数时候大家都把它认定为大企业病的表现。
但是这个大企业病是怎么来的呢?在创业初期,企业很小的时候,大家的职责也不是那么清楚,正是没有十分明确的职责定位,很多事情都是一起做的,也就比较容易形成谁能做就承接的文化。
虽然专业度不是特别高,但是由于沟通成本很低,也足以弥补专业度上的不足,合作起来很顺畅,整个团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每个人都干所有的事情,专业度不足就成为了发展的瓶颈,质量上、整体效率上就会受限制,因此,组织的专业分工成为了必然。
财务的有财务的专业,研发有研发的专业,生产有生产的专业...,由于有了专业分工,每一个专业都可以向深度发展,随着技能的提升,慢慢地这个专业的效率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专业内的沟通成本也会相应地降低,例如大家都是做财务的,用的都是财务的语言,都是财务的思维方式,比较容易客服沟通的障碍,专业上的事一说就懂,用不了费那么多口舌;但是,随着专业度的提升,跨专业的沟通成本就大幅增加了。
研发部门不懂得财务部门的专业,财务部门对销售等等专业也未必都清楚,更不要说让财务部去理解研发部门的专业了。
各个专业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学习、掌握,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你也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各专业样样精通。
因此,随着专业的分工出现,慢慢地同一个专业的人更容易聚集起来,而与外部的沟通就变得不容易起来,部门墙也就自然形成了。
跨部门的沟通成本成为一个组织里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怎么解决呢?为了打破专业这个部门墙,于是就出现了流程这个工具。
小公司患大企业病(摘录)
小公司患大企业病(摘录)MBA智库百科中如此解释大企业病:所谓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在企业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等诸方面,不知不觉地滋生出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种种危机,使企业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
大企业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信息不畅、机体僵硬、机构庞大的“肥胖症”;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缓慢的“迟钝症”;本位主义滋生,矛盾增多,协调困难的“失调症”;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想僵化症”。
上述特征主要是指小公司成长为中型公司后,还没有真正进入大公司的成长轨迹时,所犯的“病症”。
本文列举的三种“病症”是一些还远远没有摸到大公司的边际,甚至连中型公司的边际也达不到的小公司所患的大公司病的五种症状。
形象比喻一下就如一个小学生得了中老年病一样。
病症之一:创收性与开支性员工比例严重失衡企业经营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效益,尤其是中小公司。
如果一个企业始终是不盈利,甚至亏损,那就与公司成立的初衷偏离了。
企业岗位人员配置比例是是事关企业盈利与否的重要方面,为此受到企业普遍重视。
对于小公司而言更为重要。
因各个企业之间的规模大小不同,具体的业务存在差异,企业内岗位职能专业性的范围划分不同,企业人员素质构成情况不同,以及各个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同,必然导致各个企业的岗位人员配置比例应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对于小公司而言,可简单的将公司员工分成两大类:直接创造效益的员工和间接创造效益的员工,亦可称为创收性与开支性员工。
直接创造效益的创收性员工,主要是指营销人员或直接面向市场的项目执行人。
简单说就是直接接触市场,面向客户的员工。
稍微大一点的公司可以指部门,如销售部、营销店面等,一些高科技公司的研发部门和研发人员也属于此类员工。
间接创造效益的开支性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的管理和后勤人员,包括行政、人事、财务、后勤等。
这部分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偏重于直接管理营销人员或项目执行人的管理人员,一部分则是偏重于维系企业平台运行和后勤人员,但这部分人都属于非直接创造效益部分,属于成本开支的部分。
警防“大企业病”:——美国安然、凯玛特公司倒闭的警示
的, 关键 是“ 大而强 , 即实力强 、 效益好 、
对 由小 企 业 的查 动 作 用 大 ,才能 使 企 业
、
企 业规 模 不 能 一 味 地 “ 大 求 贪
达到费用最小化 、 利润最大化 、 资源配置
最 优 亿 。 西 方 经济 学 的 实 证研 究 : 企 按 大
的建设步垅 ,着 力健全和完善企业 的法 人治理结构 ,单纯地依赖独立董事制 度
安然公 司的破产充分暴露 了在美国这样
一
保护之后 ,接踵而至的美国第三大零售
企 业 凯 玛 特 ( ma ) 司 也 宣 布 濒 临 倒 K r公 t 聋连 发生 的大 企 业 倒 闭案 不 仅 培 业
必 须 有 大 量 中 小 企 业 的存 在 和 发 展 , 形
个市场经 济制度比较完 备、法律 体系
维普资讯
智 囊 与 财 富
三、 大企 业 必 须坚 持 不 断创 新 。 企 大
'
业具 有 小 企 业 无 可 比 拟 的 抗 风 险 能 力 , 但 这 种 能 刀 井 不 足 以 使 大 企 业 高 枕 无 忧 “ 坦尼 克 下水 时 是 当 时 世 界 上 泰 号 最大 、 豪 华的邮轮 . 称 “ 最 号 永 沉没 ” ,
并 不能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目前 的问 题 .应 当
多” 。在我国 , 一些政 府部门及企业负责
人 似 乎 紊 “ ” 身有 一 种 特 殊 的 嗜 好 大 本 前 几 年的 集 团 建设 热 中 企 业 上规 模 定 指
业的规模并不是对 所有行 业部台适 , 特 别是 对那些竞争性很强 、 市场变化侠 、 原 料比较分散 、 产品服 务范围较小的行业 .
防治大企业病
防治大企业病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防治大企业病)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防治大企业病的全部内容。
【董事长文章】防治大企业病又到了刊登李卫国先生文章之时.此次与往常迥异,掩卷长思,不再激情豪迈.李先生撕开事实,和问题深聊,老板牛逼病、经营层官僚病、公司大企业病、员工懒惰病,无不直击心灵。
东方雨虹要发展到什么境界,才会完美无缺?事实上,东方雨虹还是一个创业公司,漫漫长路,关于恶俗,关于“四病",东方雨虹兴许没有免俗。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逃避、不畏惧,感恩现在,不停歇,愿雨虹基业长青。
目前为止,东方雨虹仍然只是一个在路上的创业型企业,与中国市场上浩海繁星的民营企业并无二致。
我们既不是几百强,更谈不上几百年,现在来谈大企业病,似乎有点自以为是。
古时梨园大腕名角儿,时有抽大烟者,为一些新入行的所效仿。
“戏还没有学会唱,鸦片已经学会抽了”指的就是这帮生瓜蛋子,往往没几年光景,角儿没混成人就废了.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防治大企业病,对东方雨虹而言是正逢其时。
一个组织,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仿佛就与个体无关了,这是所有大企业病产生的根源。
由于国有企业无论大小,天生就携带大企业病的基因,很多时候,我们讲大企业病实质上就是国有病.作为企业中的草根,民营企业既无国有企业的“面子”,也无国有企业的“里子",一旦出现国有病的病灶而不自知,就相当于人染上艾滋病一样,我们则既无免疫力,也无抵抗力,只有死路一条。
大企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自为政,相互扯皮.公司利益部门化,总体利益局部化,长远利益短期化。
公司管理经营中容易产生“大企业病”
公司管理经营中容易产生“大企业病”引言在公司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往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大企业病”。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员工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衰退。
本文将就公司管理和经营中容易产生的“大企业病”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创新停滞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创新往往会受到限制。
一方面,大企业往往有许多层级和决策程序,决策过程繁琐,导致创新项目的推进速度缓慢。
另一方面,大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于稳定,创新往往需要打破既有的结构和流程,这就对企业内部的创新提出了挑战。
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灵活的创新流程和决策机制,减少决策层级,提高创新项目的推进速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提供资源和支持;•创建一个培养创新文化的环境,鼓励员工尝试新思路,推动组织创新。
二、官僚主义大企业往往存在官僚主义问题,它会导致决策缓慢、流程繁琐,并且可能阻碍员工的发展和创新。
官僚主义的根源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效率。
为了避免官僚主义问题的产生,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透明的决策机制,让每个员工都了解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分散权力,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决策;•建立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员工工作结果和能力的提升,而非仅仅依赖职位和权力。
三、沟通障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沟通障碍往往会逐渐显现。
大企业由于部门众多、层级多,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沟通效率低下。
这会影响员工之间的合作,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为了解决沟通障碍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渠道和协作平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鼓励员工开展面对面的沟通,例如组织定期会议和团队建设活动;•提供培训,提高员工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四、员工士气低落在某些大企业中,员工士气低落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方面,大企业的组织层级多,决策过程繁琐,员工往往感到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大企业的发展往往追求规模而非个人成长,员工往往感到缺乏成就感和认同感。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大型企业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的降低,成本的优势是大型企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成本的优势运用得好,就会转化为效益;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小企业要好,但大型企业的管理难度比中小企业困难,大型企业在管理中往往会犯“大企业病”,而且往往会因“大企业病”而影响企业的效率;什么是“大企业病”呢“大企业病”一词,是日本立石电机株式会社的立石一真首先提出的;1979年,卸任总经理的他开始总结自己企业的经营现状时发现,表面上看,企业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各种经营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而且企业的销售值和利润也都呈上升趋势,但看一看企业内部的管理,就会发现的确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他察觉到自己的企业对许多行为反应迟钝,譬如,“减少库存”的指令难以立即兑现;譬如,对顾客“能否生产这样的商品”等要求,有时竟然要花费二、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再譬如,企业的产销衔接严重不到位,市场旺销产品短缺,生产不能及时补货,滞销产品仍在一个劲地生产,并源源不断地发往市场;站在医生的角度,立石一真认为公司患了一种奇怪的“疾病”;立石一真会长把诸如此类的现象概括为“大企业病”;他给大企业病下的定义是:大企业病是无痛性慢性病;立石一真把大企业病归纳成三种“疾病”:“发展停滞”病、“效益低下”病和“效益增长原因不明”病;1983年元旦,立石一真在出席由东京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主持召开的企业家与新闻界例行联席会议时,首次使用“大企业病”这个词;现在,“大企业病”成为一个泛指的概念,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信息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决策得不到不折不扣贯彻、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企业成本增加、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降低,生存质量不断弱化,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大企业病”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一旦患上“大企业病”,往往会失去创业的激情与冲动,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步履艰难、老态龙钟;“大企业病”的病症往往表现为:1.身躯肥胖;表现出:企业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层次多,冗员多;企业内部壁垒严重,部门间协同松散,信息传递较慢,或信息传递失真失效;企业制度繁琐,职责不明,扯皮增多,办事程序复杂,官僚习气十足;2.心动无力;表现出:重大决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或实施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领导者陷于具体的日常业务中,企业缺乏有效的中长期计划;3.步履艰难;表现出:员工不计成本,不讲实效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下滑;企业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畅销的供不上,滞销的大积压,技术创新不足;不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对企业产生信任危机; 4.缺乏激情;表现出:企业从上到下看不到危机,沉浸在泡沫式的繁荣之中;以往创办、领导企业的“元老”、“长老”们,仍然在公司内部拥有巨大的势力,阻挡了持不同意见者的生存发展;不重视培养人才,企业各个层面出现后备人才“短缺”现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为什么中小企业不会患上“大企业病”,而大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会或多或少地有“大企业病”呢我们知道,决定管理行为好坏的要素就是组织要素;从组织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是组织的一种类型,在构成组织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和组织目的对于某个行业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因为同行业的企业基本处于同一个环境中进行竞争,所追求的共同的目的都是获得最大的利润,不相同的仅仅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二者的不同主要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不同,显然,大型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是由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引起的;因此,“大企业病”尽管涉及企业管理的许多重要方面,如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建设、成本控制、决策执行等方面,但从根本上说,“大企业病”产生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因为管理主体的体制、结构和制度无法适应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均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管理客体而引起的;大型企业的管理主体是由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组成的;高层管理人员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规划,重大方针的决定;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或某一部门,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层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就管理主体而言,相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庞大,所以往往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复杂,从上层管理到基层管理环节增多,“管理链”延长;过多的管理环节和过长的管理链会使企业高层领导人的命令、意见、意图传送给基层管理者时容易被遗漏、误解或歪曲,而且容易产生互相指责、推诿的作风,使传递的速度也受到影响,下层和外界的信息传递给企业高层领导人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企业管理机构越庞大,这种信息和管理失控的现象就越严重;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难于实现应有的职能,致使企业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是因为高层管理者非常忙碌,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管理工作;对于这一点,明茨伯格在书中有精辟的描述:我自己对总经理的研究表明,他们在办公时间内没有休息时间;邮件平均每天36件、电话平均每天5次、会晤平均每天8次占据了他们从早上进入办公室起至傍晚离开办公室的全部时间;他们几乎没有—次真正的休息;咖啡是在会晤时间内喝的,午餐时间几乎总是奉献给正式或非正式会晤;好不容易获得一点空闲时间,无时不在的下级马上就来侵占;如果这些经理想缓和一下紧张的步调,他们有两种办法——视察工作以及通常在安排的会晤开始之前做一些轻松的讨论;然而,这些并非正常安排的休息,而且它们很少能与正在讨论的问题——机构的管理工作——毫无关系;因此,管理一个机构的工作可以说是艰巨的;一天里要做的工作量或者经理选定要做的工作量是繁重的,步调出是紧张的;下班以后,总经理也许还有许多其他的经理似乎既不能摆脱承认他的权力和身分的环境,也不能摆脱他自己的思虑;这个头脑已经受过良好训练,不断搜索新的情报;◎1◎1 加拿大H•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团结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孙耀君译, 第47页对于一个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并实现经营目标,这是属于企业的业务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他必须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业务工作如日常事务等往往是必须马上要做的而不是最重要的,而管理工作往往是更加重要的但不是必须要马上做的;但是如果管理者比较忙碌的话,他会不得不忽略一些管理工作而优先进行业务工作,例如他会放弃成本管理、制度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管理者应该管但暂时可不管的管理工作;另外,高层管理者的时间很容易变成“属于别人的时间”;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打断他正在进行的工作,对这个现实情况几乎任何高层管理者都无能为力;常常是日常事务主宰高层管理者的行动,决定他们关心什么事项;高层管理者往往不能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而是被迫忙于日常作业,忙于处理日常业务中的例行工作和次要的具体决策;眀茨伯格在书中也谈到了这一点:“经理倾向于把精力放在工作中更积极的组成部分——现行的、具体的、明确规定的以及非常规的活动上;”结果是:这些领导总是感到时间压力,总是匆匆地赶期限,对企业自身管理工作考虑得太少,把最重要的事情都忽略了;如果这些管理工作长久没人管了,企业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家都有一条经营成功的经验,这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把60%以上的时间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和人才管理,其它40%的时间从事日常管理和公共关系业务;而实际上,许多中国企业的领导者80%的时间甚至比这更多的时间是忙于日常事务和业务,无暇于管理;造成企业的领导者常常忙得要死,但企业却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就管理客体而言,在大企业里,职工众多,有的达数十万人,一般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可能感觉到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辛勤工作也很难得到体现,这就使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象小企业的职工那样得到很好地发挥;另外,由于职工队伍庞大,结构复杂,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无论多么周密,也很难使数以万计的人员均得到合理和充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因此,从根本上正是由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严重不适应对管理客体的管理需要,从而导致以下管理问题:一、组织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企业的重大组织建设和重要人员调整往往都是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决定,下属公司的组织建设和人员调整是由企业的下属公司的经理决定;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组织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结构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往往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忙于其他事务而无暇顾及此事,致使企业的组织机构不能迅速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企业将会很快被淘汰;二、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很多企业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实际上无人监督,也就无人执行;有些企业情况发生了变化,但管理制度仍然是原有的管理制度;有些企业根据具体问题也能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解决,但这些措施往往十分简单,没有经过周密考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为鼓励员工提建议,设立提案制度,但只是在企业里放一个建议箱而了事,这样的管理制度不能称为有效的;企业只有详细规定了每一项制度,并制定出一整套的执行、监督、改进办法,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无专门的人员或组织进行成本管理一般在企业中并无专人管理成本,比如对于物品的节约一般强调靠员工的自觉,领导者有时间了就管管,没时间就听之任之,这种情况常常造成企业物质和财产的损失;有些企业用财务审计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以防止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或流失;但实际上财会部门是一个业务部门,它应当从事的是业务的工作,而不应当负有管理的职责,并不能通过财会部门来提高企业效率的管理工作;四、决策无法顺利执行私营企业做大后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上层管理者下达指令后,下属由于缺乏监管,敷衍了事、盲目应付;且上层管理者对下属执行其决策的执行情况,往往只能通过其汇报来了解,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渠道不畅通,导致重要决策形同虚设,毫无作用,或者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如何解决大型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组织中管理客体的种类和数目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客体发展,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敝端,这些管理难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实践证明,随着管理客体发展的需要,对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事实上,企业管理主体也正是随着管理客体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历史上,企业管理者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家长制领导最初企业老板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一切事务由老板依靠他个人的经验说了算,企业行使家长制领导方式,由老板对工人实行家长式的统治;那时的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大多数是手工作坊,企业老板凭经验并采用家长制领导是能够适应这种状况的;这种领导方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一直继续到1840年;2.经理阶层的兴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老板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老板仅凭经验已不能适应当时的企业环境的要求了;1841年10月5日,在美国连接马萨诸塞和纽约的西部铁路上,发生了一起客车相撞事件,两人死亡,十七人受伤;事件发生后,铁路部门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各级责任制,选拔精通技术和业务的人但任领导,而老板只拿红利,不管企业业务,成为美国第一家由拿薪水的经理人员负责的企业,这就是所谓“经理制”;“经理制”的实质在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行了分离,它在管理实践中立刻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从而得到迅速推广;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史教授钱德勒指出:“一项制度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变得这样重要,这样广泛,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少有的;”3.职业“软专家”领导“经理制”的经理主要是从那些精通本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专家中选拔的,经理均是所谓的“硬专家”;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内外关系日趋复杂,而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是做好各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这就要求经理必须是通才,既懂生产技术,又会经营管理,还要具备商业、外贸、财政、金融、经济法规、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通某一门专业技术的“硬专家”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了,以经营管理为专长的职业“软专家”应运而生;美国各大学纷纷培养以管理为专业的工商管理硕士,其中以哈佛大学最为著名;而据1976年幸福杂志调查,美国最大的五百家工业公司、五十家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的八百位首脑,多数都是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红的专业之一;4.专家集团领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靠职业“软专家”个人的领导能力也已经不够了;于是大企业的最高领导首先出现了集体领导的趋势;许多大公司组成了董事长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总管理处等,代替过去董事长、总经理负责决策经营的传统方式;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由董事长、总经理及三位副总经理组成董事长办公室,台湾台塑集团的总管理处,韩国三星集团的秘书室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批的“智囊团”,“思想库”,“兰德公司”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从60年代起,各企业公司更是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顾问评议会等智囊机构;经营管理最高层的集体领导和这些智囊机构的蓬勃发展,标志着现代领导体制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由“软专家”为主组成的集体领导;随着企业从手工作坊发展至跨国大型企业集团,企业管理主体也从单个管理者发展到专家集团领导;企业管理主体发展的这四个阶段表明:企业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和组成人员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产生正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一种适应;具体地说,当企业仅有几名或几十名员工时,老板一个人进行管理就可以胜任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企业的管理者逐渐需要精通本职的技术和业务,于是,硬专家出现了;然而“硬专家”虽通晓技术和业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从事领导工作是有利的,但“硬专家”往往熟悉物而不了解人,对本领域的技术或业务虽然精通,但不擅长运作和谋划,缺乏全面的知识和才能;所以,这种领导虽然工作效率很高,但容易造成全局失误和被业务、任务牵着走的被动局面;而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内外关系日趋复杂,企业的管理需要以经营管理为专长的职业“软专家”;二战后,企业的职能不断细化,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越来越多趋向于集团经营,靠职业“软专家”个人的领导能力也已经不够了,已无法完成企业的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必须有人来分担他的工作,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组织实施整个企业的管理,大企业的管理于是出现了集体领导的趋势;从企业的内部活动看,企业的活动分为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企业的管理亦分为二部分:一是对管理系统的管理,二是对业务系统的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两部分往往是合而为一的,很难加以区分;在中小企业中,对管理系统的管理往往是管理者自我进行管理,依靠管理者的自律行为;这在管理者比较少的情况下是很有效的,它省去了繁琐的规章、制度,有助于企业的整体效率;而大型企业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股权结构相关联但法人地位独立的企业构成,这些独立法人的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竞争发展的业务上,彼此间具有合作上的共同利益,当企业规模、多元化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后,企业对各子公司及其相互间的沟通与管理日趋复杂,仅靠个人或若干人来管理企业,就可能造成很多管理工作根本就没人来管或者管理这些工作的人忙于具体的业务工作而忽略这些管理工作,无法对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仅仅依靠专门的管理人员已经不够了,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协助企业最高管理层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事实上,大型企业成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早已成为世界各地大型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在本书中,将这个有效的能够调控全局的综合性管理机构称为总管理处,它的职能就是协助最高管理层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总管理处具体负责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所属企业的各个子公司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与控制,使企业的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不再单独各自为政开展工作,也不再是松散的联系,而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总管理处和业务部门是完全分开的,总管理处的人员不从事业务工作,但总管理处的人员常常要和企业中的业务部门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供应部门、人事部门、财会部门等密切地合作,监督、控制、管理他们的行为,促使各业务部门完成企业的目标,协助最高管理层实现对整个企业的有效管理。
大企业病
COG队
PPT制作:朱婷 资料收集:谢玉曼 刘嘉怡 叶云月 廖百慧 董旭青 演讲人: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鑫
一、什么是“大企业病”
所谓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在企业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等诸 方面,不知不觉地滋生出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种种危机,使企业逐步走向倒退甚 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一般会符合 机构臃肿 、多重领导 、人才流失的特 点。 机构臃肿是“大企业病”的基本特征。一般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中层领导、 高层领导、负责人,遇到利益有一堆人竞争,到了关键时刻互相推诿责任,使下 属不知所以,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企业缺乏凝聚力,人才得不到重视,企业发 展缓步不前,使真正有激情、热爱事业的人才流失掉。大企业病曾经病倒了许多 企业,如胜家、王安、铱星、大宇等。
那么要如何诊治“大企业病”实现 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呢?
诊治“大企业病”
一、真实性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通过明确出资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一般职工的职责,在企业内部形成各负其 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成立大企业的智囊团,用总经理办公室、董事长办公 室、管理委员会等集团领导班子代替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两人负责决策的传统经营管理方 式,赋予企业治理结构崭新的内容。
2、适时更换领导人。
点击添加文本 在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会议上,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提出了企业领导人应该具备的四大 素养:(1)充沛的精力;(2)较强的鼓动性;(3)能够独立作出决定;(4)通过一 切方式设法使决定付诸实施。西方国家通过更换领导人而能够重振企业的一大秘诀,恰 恰是因为新领导人不同程度地具有以上四大素养。正是通过适时更换企业领导人,福特 公司、IBM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等,都曾非常有效地制止住了企业的大滑坡。
铲除“大企业病”
铲除“大企业病”作者:蔡丰来源:《中外管理》2014年第01期通常意义上,“大企业病”是大企业才患得上的。
不过我们看到,如今中国的“大企业病”正在从真正的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扩散。
虽然它们开始着手“治疗”,但是生病容易治病难。
“大企业病”,被称做企业“帕金森综合症”,主要特征是企业组织臃肿庞大、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虽然最高层管理者整天忙得团团转,但是中层管理者却在“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而基层员工则因心灰意冷而变得不思进取、混日子。
在这里,笔者根据多年研究,向大家介绍一下世界优秀企业治理“大企业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管理层次须均衡扁平化管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由于它压缩了管理的层次,增大了管理的幅度,实现了均衡管理的幅度和层次,所以它真正实现了整个组织效率的提高。
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一个独立的公司,其最佳的组织层次是4个,只要不轻易地突破4层,这家公司便能保持扁平化。
实际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任何一家公司都会存在管理幅度和层次的均衡问题。
企业必须选择合适的管理幅度,否则,最高管理者能力再强,也会受到自身知识、能力、体力、时间及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而限制了组织最大效能的发挥。
美国100家大公司总经理的管理幅度的统计表明:总经理管理幅度在6-12人的大约占80%左右,而管理6人以下、12人以上的则只有20%左右。
在国内,以壳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为例,其组织的纵向管理为3个层次,而横向管理只设有5个部门,即生产部、商务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服务部。
在这5个管理部门的基础上,中海壳牌只有最高管理层、中层及基层三个管理层级,这样就使整个组织十分精简,命令链明显缩短,保证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也开始推行组织机构的“扁平化”管理。
但由于各机关职能部门太多,副职多,上下级部门功能重叠,所以虽然这些企业也压缩和减少了整个组织机构的纵向管理层次,增大了横向管理的幅度,但最终也只能是由原来的“高个子”变成了现在的“矮胖子”,其体重没有多大的变化,权力仍然高度集中。
大企业病
一、大企业病概念所谓大企业病,一般会符合机构臃肿、多重领导、人才流失的特点。
机构臃肿是“大企业病”的基本特征。
本来一个人能够处理的事务却安排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能处理的事务安排大队人马。
一般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中层领导、高层领导、负责人,遇到利益有一堆人竞争,到了关键时刻互相推诿责任,使下属不知所以,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企业缺乏凝聚力,人才得不到重视,企业发展缓步不前,使真正有激情、热爱事业的人才流失掉。
二、大企业病特征1、机构臃肿所谓“大企业病”最重要的是机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一定很庞大,一个办公室虽然只有四个人,也有可能患上“大企业病”。
机构臃肿是“大企业病”的基本特征。
本来一个人能够处理的事务却安排一个小组,一个小组能处理的事务安排大队人马。
结果就是效率的低下,人浮于事,难于管理,以致于市场反映迟缓和迟钝,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僚机构”,最后必然的结果是腐败和衰落。
2、多重领导“大企业病”患者一般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中层领导、高层领导、负责人,可能一个报告需要签字的人数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遇到利益有一堆人竞争,到了关键时刻互相推诿责任,使下属不知所以,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3、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本来不是“大企业病”的特征,但是却是“大企业病”的最终结果。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凝聚力,人才得不到重视,企业发展缓步不前,使真正有激情、热爱事业的人才流失掉。
三、防治方法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通过明确出资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一般职工的职责,在企业内部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
用各种专业管理委员会等集团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代替主席或总裁一两人负责决策的传统决策方式。
2、流程再造与组织创新让企业保持灵活性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多,信息传递与决策效率必然会降低,大企业病随之发生。
如何以大企业的规模维持小企业的速度呢?优化管控模式,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是必然选择。
警惕“大企业病”
,
维普资讯
藏 一录
企业番兰发现 :自三的企业机廷 越来越 品 , }产 全 都 推 同 亘 地 三 多. 市
在 西 牙刊 、
背上指手划脚 把 多宝贵的 晦耗 费
^ 毒招 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 很
番 苦心 。他 们 纷 纷 走 出
征 。Z三要表现 为名 量繁多 社室
求的变 曼责产 品设计和市惫 调查 艺 的人 员也懒得外 去搜 集商品暑 意 ,
园为按照企 冈僵死的评价 基 ,圣 辛苦苦地 并不比坐在办公 室更受 咄
叠乐 架藿 总公 司机构庞 大。尤其 、
是 汪 划经济 成 长起来朗 大型国 芎全业 . 受畦府机构的影响 , 强调的 是三下船 ll , 有事就得设机 。 于是 际了生产 、 销售等必要的部广 外 , 二 什
2 2人 。二 是管理 制量和 管理理慧的 要 办公室 , 深A基层 , 开展 走动管理 ” 及 ,
人 5 止 B 就要警- !, 岛是否患了大尘业病 , 的公 亘 总 部 工作 人 员 从 15 减少 到 了 悟 出 了他 的
制了企 臼创 精神 . 削弱了企业的
应 安能 全 业 甚 至 可能 园此 孵
不振。雪望名嗅 哂牛 己。 三
时筑巨人集团 、 三
蛛羹匠都i以算作是 大企 病 ” 朝
土企 业 病 的 症 状
机 构 庞 大 是 大 企 业 病 的 第 一特
电话而已 ,圜此堰 能 感受到歧客需
创 新精神泯灭。企业扩大到一定
规模 , 时期 乱 以玫为守 ” 的好传统 , 往 往被 以守为攻 所替代。一是来自
于_ 上下下的满足 于现状、不求上进 二
的惰绪。大企业的市砀大、 名气 , 并
“大企业病”怎么治?
“大企业病”怎么治?作者:穆胜来源:《销售与管理》2019年第08期大企业会出现一种“管理上的双杀效应”,怎么解释呢?一“杀”是员工动不起来,被企业自己耗死。
由于企业越来越大,分工极度精细,每个人都变成了企业的零件,为自己的动作负责,而不再为企业的经营结果负责。
这个方面,典型的数据表征就是人力资源效能(简称“人效”)下降,如人工成本报酬率、人工成本投产比、人均毛利等指标的下降。
二“杀”是企业创新乏力,被外部环境杀死。
由于企业分工极度精细,每个员工的关注点都是自己的动作是否完成,大家习惯用动作换取绩效指标(KPI),用指标换取薪酬。
甚至,在绩效考核不够精细时,员工还会为了获得更好的評价而讨好领导,进一步加速了企业的官僚化。
那么,如何治疗这种难解的“大企业病”?1.找出“大企业病”的根源“大企业病”带来了“管理上的双杀效应”,那么,“大企业病”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当前,大多企业采用的组织模式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或官僚制,也叫金字塔组织。
这种组织模式非常清晰:一是通过横向的分工形成不同的职能条线;二是通过纵向的授权,让每个层级上面拥有足够的责、权、利,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井井有条的协作系统。
但这个协作系统会形成两个重要的问题,都是什么呢?第一,横向分工形成的部门墙。
部门、团队、个人之间永远有合作,必然会出现某些“交叉职责”,很难定义究竟该谁做。
而且,大家还会遵循“判例法习惯”,谁做了第一次,就代表他(她)或他们认领了这项职责。
否则人家会说:“上次都是你(们)做的,为什么这次不做了?”所以,面对交叉职责,大家的最优策略选择都是往后退一步,中间就会形成一堵“部门墙”。
第二,纵向授权形成的隔热层,即上级和下级之间关于责、权、利的边界始终说不清楚。
上级不授权,要么是因为迷恋权力,要么是因为不信任下属能把事情做好。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下级也会自然地推责、争权、揽利。
于是,上下级之间就出现了若干的真空地带,这个就是“隔热层”。
大企业病
大企业病今年年初复出的长虹集团CEO倪润峰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指出长虹得了“大公司病”。
临床症状表现为:一是“高烧”,企业的高速增长让管理者头脑发热,缺乏冷静;二是“肥胖”,企业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他进一步分析说,长虹的“肥胖”可以说是“高烧”的并发症。
由于长期把自己当成了“大公司”,长虹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人员配置都是按大公司模式来的,中层干部从130多人增加到330多人,不但有“二级中干”,还出现了“三级中干”。
而从国际上看,长虹不过是个中小公司。
曾是中国乡镇企业一面旗帜的科龙集团,去年出现了亏损。
美国GE在香港的基金经理说:“我们一直看好科龙,买了不少科龙的H股。
购买前后,我们也一直收集科龙的经营信息。
可我们搞不懂,为什么它一下子就不行了?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突变。
科龙突变,只有半年,我们就亏损40%,我们已经全部斩仓。
”科龙何以至此?科龙总裁徐铁峰说:“科龙近年来虽然产销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已出现危机征兆:增长速度放缓,赢利能力下降。
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都会碰到一个大企业病的问题,即所谓内耗太多等等。
”病症“大企业病”一词,是日本立石电机株式会社立石一真会长首次提出的。
1981年秋,他察觉到自己的企业对许多行为反应迟钝,给人的感觉是,“公司的管理机能似乎相当衰弱”。
对此,立石一真认为:企业如同人,年岁大了,身体胖了,锻炼少了,活力差了,就得病了。
他把诸如此类的现象概括为“大企业病”。
企业一旦患上“大企业病”,就会失去创业的冲动和激情,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步履蹒跚、老态龙钟。
归纳起来,“大企业病”的症状往往表现为:躯体肥胖首先是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层次多,冗员多;二是效率低下,企业内部壁垒森严,信息传递较慢,或失真失效;三是部门间协同松散,职责不明,扯皮增多;四是员工士气低落,对企业失去信心。
心动不力也就是企业失去决策能力,或实施重要决策的能力。
缺乏中长期计划和务实的战略思考。
大企业病的“中国基因”
4 生命 老化 、 首先 是曾创办 、 领导
“ 大企业病 ” 是指企业规模扩大 、 责不 明, , 扯皮增 多 四是员工士气低落, 企 业 的 “ 老 ” , 元 们 以过 去 的 荣 耀 与 功
已经 全 部 斩 仓 。 科 龙 何 以至 此 ?科 龙 得病 了。他把 诸如此类的现象概括为 销 的 供 不 上 , 销 的 大 积 压 第 四 是有 ” 滞 新 总 裁 徐 铁 峰 诜 “ 龙 近 年 来 虽然 产 “ 科 大企 业 病 ” 。 销 量 还 在 持 续 增 长 , 但 已 出现 危 机 征
形浪费与无形浪费上于 h第五, 业务流 程混乱 , 办事程序复杂, 官僚习气十足
“ 大企业病 的症状为:
兆: 增长速度放缓 , 赢利能力下降。 企
l 躯体肥胖 。 、 首先是机构臃肿 , 部 第六 , 不注重客户关系管理 , 客户对企
业规模大 了以后 , 都会碰到一个大企业 门林 立 , 次 多 , 员 多;二是 效 率 低 业 产 生 信 任 危 机 第 七 , 业 从 上 到 下 层 冗 企 病 的问题, 即所谓 内耗太多等等 。 下。 企业 内部壁垒严重 , 信息传递较慢, 看 不 到 危 机 , 浸 在 繁 荣 的 泡沫 中 。 沉
维普资讯
●韦桂华
“ hn s ee i iIe s o i ne p ie C iee g n ” s fb ge t rr s n Ih
大企业病 的 ‘ ‘ 中国基 因 9 9
四 器“倪 电了司 具 虹大润 峰为司, J长公” J 集高企 l :总” 体 一裁 坦 团烧 E 得公 虹 是病 表 言 “。 现
“大企业病”困扰中国企业
身体胖 了, 锻炼少 了, 力差了 , 活 就得病
何 谓 大 企 业病
“ 大企业病“ ,是一个泛指的概 念 , 是指企 业规模扩大、 产业类型和管理层 次增多后 . 可能产生信息 的阻隔、传递 速度衰 减或内容失真、 决策得不 到不折 不扣贯 彻、 指令执行 出现严重偏 差以及 组织机构官僚化等 , 使企业响应 市场 的 能力降低 , 生存 品质不断弱化 ,逐步 走 向低 劣 甚 至 衰 败 的 一 种 慢 性 综 合 病
行的“ 大企 业病 ” 。
一Leabharlann 企业 病“ 。 也 科龙原总裁徐铁峰先生说 : “ 科龙 近 年来 虽 然产 销量 还 在持续 增 长, 但已 出现 危机征兆 增长速度放缓, 赢利能力下 降。企业规模 大了以后, 都
会 碰 个 大企 业 病 的问 题 , 即所 谓 内
度退至幕后 , 再次复 宝的四川长
维普资讯
密癣
文/ 韦桂 华
— —
样病 了, 科龙病 了. 长虹病 了, 飞 龙、爱多、燕舞等 早已完全病倒
行 了?不知道 它发生 了什么事 ,太让人
费解 了 , 这是 一 场 不 同 寻 常的 突 变 。科
行为反应迟钝 。譬如 ,减 少库 存“ “ 的指
了亏损。 美国 G E在香港的基金经理说 :
“ 我们一直看好科龙 ,也买了不少科龙
的 H股。购买前后 . 我们也一直收集科 龙经营信息。从业绩看 , 大家都看好科
龙 。 可我 们 搞 不 懂 , 什 么一 下子 就 不 为
株 式会社 立石一 真会长首次 提 出的
18 年 秋 , 察觉 到 自己 的 企 业对 许 多 91 他
头脑有些发热 . 乏冷静 . 缺 二是 肥胖 , 企 业组织结构膨 胀 , 管理层攻增 多,决 策执行 的有效性 太打折扣。 他进一步分 说, 长虹的 “ 肥胖 ” 以说是 高烧 的 可 并发症 。由于长斯把 自己当成 了 “ 公
中国大公司罹患五种“大企业病”
大公司往往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 机制,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工作效率低下。这会严重影响 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缺失
• 企业文化缺失:大公司通常缺乏明确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导 致员工缺乏归属感和使命感。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表现。
03
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流失现象加剧
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
由于晋升通道狭窄和激励机制不足,大公司人才流失、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04
企业文化缺失
缺乏核心价值观
总结词
中国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体系,员工缺乏共同的 目标和信仰。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工作环境恶劣
一些大企业为了追求生产效益,忽 视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导 致员工身体健康受损和工作安全事 故频发。
工会维权无力
部分大企业内部工会组织不健全或 受到企业打压,无法有效维护员工 的合法权益,导致员工维权困难。
对社会贡献不足
税收贡献不足
01
一些大企业利用各种避税手段,减少税收贡献,对国家财政造
员工在企业中感到被孤立和边缘化,缺乏 组织的关怀和支持。同时,企业内部沟通 不畅,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同能力较差, 进一步削弱了员工的归属感。这种情况不 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还增 加了人才流失的风险。
领导风格影响企业文化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企业领导的风格对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大公司的领导往往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 不足。
晋升通道狭窄
晋升机会有限
大公司层级结构复杂,晋升机会有限 ,员工晋升空间受到限制。
晋升标准不明确
缺乏明确的晋升标准和程序,导致员 工对晋升前景感到迷茫。
小公司得了大公司病的五大特征
小公司得了大公司病的五大特征“大企业病”不是只有大企业才有,小公司虽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组织架构全有,更容易犯“大企业病”,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曾就小公司的“大企业病”这个问题,断断续续调查过多个行业267家公司。
我发现小企业的“大企业病”都有以下几个特征:1、创业阶段过早正规化我认识的一个熟人,在世界500强做过管理工作,后来自己创业时,筹到了一大笔钱。
于是乎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参考大公司组织架构把自己创业公司的部门与职位设计很正规,然后照此大肆招兵买马,组建团队。
折腾了一年,才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
但为时己晚,因为资金已经烧完了。
2、机构臃肿,不赚钱的人太多由于以前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照搬大公司架构,使机构逐渐变得臃肿。
这些问题表现在:部门设置过多,层次增加,多重领导,流程繁琐,二线人员人浮于事。
导致不赚钱的人太多,且职责不明,审批繁杂,行动缓慢,效率降低,内耗严重;并且高层所获信息失真,反应迟钝,管控弱化,执行走偏。
3、过度管理一方面,是员工填表多,考核指标多,公司会多,上级讲话多,准备PPT耗时多,搞得大家都沒有多少时间干实事、去赚钱了。
另一方面,规章制度堆积,形式主义,照搬照抄,只管颁布,不讲落实。
4、管理赶时髦前一阵子,一些创业公司连盈利模式都没找到,生存问题也没解决,就烧着投资人的钱,追求某些大公司提出的时髦理念,不打卡,不考核,豪华办公,健身娱乐空间设置,但最终下场很惨。
如果管理者不明白管理真谛,不能理论结合实际,那些时髦管理观点只会迷乱经理人心智,徒增管理成本,带来管理混乱。
在有些企业中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效率低,另一方面又重视內部管控、重视提高效率。
这些企业管理者不懂得,还有比效率更重要的事,就是效能!什么是效能?效率?效能是关于做正确的事,靠战略管理;效率是关于把事做正确,靠组织管控。
效能不好,有的效率也难以提高;或者说效能不好,效率提高了也没用。
大企业的大企业病
大企业的大企业病长虹电器原董事长倪润峰曾说过,企业大了会犯大企业病。
我觉得我原来服务过的一个在同行业排名前列的A企业就有这种大企业病,病症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企业管理1、该企业代理了不少国际品牌、还有几个自有品牌,一个品牌一个事业部,有10几个事业部。
这些事业部大小不一,实力不一。
总经理的待遇大相径庭,最高的是最低的15倍。
事业部太多,导致管理层对各事业部用力不均,厚此薄彼,事业部受到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也不一样。
国际品牌和自有主打品牌的事业部老总常在总裁办公室晃,小事业部的总经理汇报要排队,总裁难得找他们一次。
结果是两极分化,好的越好,不好的越不好。
国际品牌大家都喜欢做,气派,有效益,有力度,关键是做好了奖金拿的多。
而某些自有品牌由于处于市场开发期,投入大、难度大,考核少,自然人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在这些品牌上。
国际品牌是替人家养孩子很卖力,而尚处于生长期的自有品牌却关注度不够。
投入少,发展不力,事业部一旦业绩不好,就要取消掉,寿命最短的事业部“活”了不足一年。
有时想想,那几个缺衣少穿的事业部与其夭折,当初还不如“节育”。
2、为短期利润,牺牲长远目标,还有一个事业部做了3年,大小300多客户,也因亏损被取消。
其实亏损有政策性亏损和偶然因素。
事业部取消,项目取消,客户流失到其他公司。
造成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下降,带来的隐形成本远大于显性成本。
3、管理权力过于集中,该企业发展20多年,规模很大,但所有事情,小到印刷一盒名片,都要总裁批准、过问,事情多,每天都在排队,好在该企业的执行力较到位,有时也弥补这方面不足。
一些程序性的工作,如借款和报销,往往是4月份的6月份才下来。
二、人力资源1、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几乎无人力发展规划,他们只会猎人、办入职、离职;无内部竞聘机制,裁员时也未对所裁人员进行全方位评估。
金融危机下,一领导般薪水高低裁员。
有一个360度绩效考核制度,形同虚设。
在该企业,港台人受欢迎,大陆人基本获不到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企业病目录[隐藏]• 1 什么是大企业病• 2 大企业病的表现• 3 大企业病的成因• 4 防治大企业病的策略• 5 大企业病的案例• 6 相关条目[编辑]什么是大企业病所谓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在企业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等诸方面,不知不觉地滋生出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种种危机,使企业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
大企业病曾经病倒了许多企业,如胜家、王安、铱星、大宇等。
[编辑]大企业病的表现大企业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信息不畅、机体僵硬、机构庞大的“肥胖症”;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缓慢的“迟钝症”;本位主义滋生,矛盾增多,协调困难的“失调症”;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想僵化症”。
大企业病的成因大企业病的成因主要有:企业最高领导人创新精神衰退。
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之后,“以攻为主”的经营方针不知不觉会被“以守为主”代替。
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企业发展到高峰时,如果没有完善健全的治理结构,就会导致衰败。
70年代后期,由于缺乏健全的治理结构,克莱斯勒公司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各种制度形同虚设。
总裁里卡多的办公室竟成为人们来往的过道,总裁秘书的工作时间内竟用总裁专线电话与别人聊天消磨时间;基层组织更像一盘散沙,士气低落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管理上的失误导致了克莱斯勒公司的一落千丈。
企业决策机制失灵。
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需要决定的事项增多,决策过程也复杂起来。
一旦企业领导职责分工不清,就会出现最高领导独断专行,或什么都由集体决定,如果不得到多数人同意,领导层的命令就下达不了。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企业越大,工作人员越希望在总公司工作,企业便滋生了因人设事以及多数人无所事事的现象,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编辑]防治大企业病的策略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通过明确出资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一般职工的职责,在企业内部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
成立大企业的智囊团,用总经理办公室、董事长办公室、管理委员会等集团领导班子代替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两人负责决策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赋予企业治理结构崭新的内容。
例如,1980年3月,63岁的福特三世在犯独断专行错误使企业滑坡的情况下,清醒地认识到,继续用那种色彩浓厚的家族经营方式来管理现代化企业,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灭亡。
于是,他宣布辞掉福特公司董事局主席之职,把他掌管35年的经营大权,让给福特家族以外的人利普。
卡德威尔,由他组成顾问团,采用专家集团领导体制来领导福特公司,开创了美国企业界把家族企业大权传给非家族人事例的先河。
2、适时更换领导人。
在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会议上,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提出了企业领导人应该具备的四大素养:(1)充沛的精力;(2)较强的鼓动性;(3)能够独立作出决定;(4)通过一切方式设法使决定付诸实施。
西方国家通过更换领导人而能够重振企业的一大秘诀,恰恰是因为新领导人不同程度地具有以上四大素养。
正是通过适时更换企业领导人,福特公司、IBM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等,都曾非常有效地制止住了企业的大滑坡。
3、削减机构,裁减冗员。
在欧美,企业中层管理都曾有过过分臃肿现象,削减机构,裁减冗员,是他们消除臃肿的有效办法。
艾科卡被克莱斯勒聘用之后,为了加快信息传递,有效防治大企业病,首先是裁人减员。
公司高层领导中,35个副总裁竟被他先后辞退33个,各部门28名经理被撤换24个,使企业焕然一新。
4、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在需要强调集权的时候和领域,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一定要保证能够得到完好无损地贯彻;在需要强调分权的时候和领域,企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一定要保证得到维系和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更新传统观念,创新管理机制。
IBM在这方面有深刻的教训,80年代中期,时任IBM总裁阿克尔斯为了改变官僚结构,决定下放权力,将IBM划分为13个分部,让每个分部都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
但结果却是公司统一的销售部门无法相互联系,生产新产品的每一个部门都缺乏横向沟通,致使IBM一度走向衰败。
只是1993年4月郭士纳就任IB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提出适当集中权力“重建IBM”之后,才扭转了局面。
5、永远追求创新。
创新是企业成长的根本途径。
墨守成规的企业必然难以生存。
世界上众多的成功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无一不是以不断创新来实现的。
日本日立公司一直强调“要敢于向新领域挑战”,并且使“和、诚、开拓精神”,这三位一体的“日立精神”深入到公司每个职工心中,有效地防止了大企业病的蔓延。
6、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来预防大企业病。
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公司风气形成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大企业病在企业难有藏身之地。
1981年,45岁的韦尔奇出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八任总经理。
1983年他提出了预防大企业病的划时代的经营战略———首先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对职工的评价实行加分制度,对于敢于向新领域挑战的人,即使他失败了也不做消极的评价。
在他看来,“给人们以自信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这个地方束缚了你,那么你就动摇它,打破它,检查整个体制,因为它可能太陈腐、太官僚。
如果还不管用的话,整个推翻它。
如果通用电气公司无法满足你的需要,那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走人。
”正因为如此,该公司上下充满了勇于向新的理想挑战的企业家精神,多年来连续荣登世界企业500强之列,韦尔奇本人连续被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管理者。
7、通过理清产权关系结束政企不分状况。
要解决国有企业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必须使国有化具有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内容,尽快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应该确立“对社会有益的、就是对国有企业有益”的观念。
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又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步伐。
[编辑]大企业病的案例GE:大企业病的典型患者在20世纪80年代,通用电器有着臃肿的管理结构:4个管理层,最下层是事业部,共有175个,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有着各自完整的企业组织系统。
这些事业部由45个部管辖,45个部又由10个部管辖,这10个大部形成了最高管理层,它们向公司最高管理办公室报告工作。
这种组织形式在企业竞争中出现以下问题:首先是事业部数量增长过快,公司管理无法兼顾;其次是各下属企业仅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投资和业务扩张,带来投资的过度多元化。
到GE发展后期,这些问题已经很突出。
GE公司开始建立43个“战略经营单位”,将具有一致业务,相同竞争对象的部门集合起来,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去指导这些部门的投资和业务扩张。
但此举效果并不明显。
1978年GE在各种制造、销售和维修的产品达13万种,但销售额却只有200亿美元,利润更加薄弱,竟然仅有10亿美元。
到80年代,GE公司已发展成为管理层次12个,雇员40万人,业务范围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恐龙”。
但是此时大企业的病症却日益凸现:随着业务扩张,销售额虽有大幅增长,但每股收益和投资收益率却下降。
往昔投资过度多元化、业务分散化的弊端日渐显露,GE 公司面临竞争力下降、股东和董事会的不满等重重困难。
此时,韦尔奇就任通用电器公司CEO,开始在组织结构和公司业务上,进行开创性的变革。
对症下药,精简公司结构韦尔奇清醒地看到并坚持一点,管理层结构臃肿是GE 公司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改革就必须从精简管理层入手。
要想成为市场的长期领袖,GE公司就必须致力于精简各部门的人员和费用,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链条,缩短企业对不断改变的环境的适应时间,最终才能大幅提高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于是,公司开始大量地精简、合并部门,将原先的43个“战略经营单位”减少到14个。
对于具体的业务部门,公司提出了极富挑战性和创新动机的方针,即该业务部门必须在所处产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并且能不断地将各自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能力,否则就将其分离出去。
按照这个原则,GE公司一些不具竞争能力的业务部门被分离出去。
据统计,先后有上百个业务部门被出售。
GE公司改革的另一重大措施是大幅裁员。
在韦尔奇就任后的5年内,总共裁减了13万名员工,大约占通用公司原来聘用人数的35%,裁员的幅度甚至超过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韦尔奇的铁腕,在史钦能太迪——GE 诞生地的裁员,造成很大震动,但他仍坚持进行。
原先GE的财务部门拥有1.2万名员工,机构极其庞大,而且本身也已经成为官僚作风的保护层。
当时,仅一项经营分析就耗资6500万到7500万美元。
韦尔奇委任的丹尼斯·戴默曼在担任财务总监的前4年,就把财务部门的职员砍掉了一半,将GE公司在美国的150个工资支付系统进行了合并。
这样,从根本上改革了财务管理制度。
过去,财务体系所处理的,近90%为单纯的财务记录,只有10%是总体管理;现在则近一半的内容是放在管理和指导上。
从雇员规模看来,GE缩水了。
但是在员工大量减少的同时,GE的收入和盈余却显著增加。
20年中,GE公司雇员从40万减少到29.3万,而销售额和利润却分别增长了5倍和9倍。
韦尔奇称这些年的改变为“硬件改变时期”(The Hardware Phase)。
标本兼治,创造员工价值在革除GE大企业症的病根之后,韦尔奇开始为GE公司制定恢复元气、强身健体的方案:从“人”、“管理”寻求突破。
韦尔奇将之称为“软件阶段”(Software Phase)。
韦尔奇制订了“通力合作”方案,强调公司必须以人为本,激发员工参与公司经营的责任感,集中公司上下、内外的智慧去培植、收集并实施好点子的经营策略。
韦尔奇认为,人才对公司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关键时刻,公司依靠人才来作出决定。
他发自肺腑地说道,“有时候大家问我有关未来的问题,但我并不知道。
我并不知道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期。
但是我知道的是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我们有很好的运营机制,我们有很好的人才。
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商业模式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GE公司的“通力合作”方案,鼓励员工就公司业务中存在的弊端,坦率地向上级主管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个计划真正地使员工的“饭碗”更加牢靠,将之与公司的整体利益紧密相连。
员工帮助公司改进经营业绩,而公司利益的提升,反过来进一步保障员工工作的稳定性。
“更有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途径,是释放员工的能量、智慧和自信。
要想发挥员工的力量就要保护他们,让他们松开束缚,解除他们的管理枷锁、官僚主义束缚和前进道路上的功能障碍”。
“通力合作”方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雇员必须能够面对面地向管理层提出建议;二是管理层应该尽可能使雇员当场得到回复。
其实施有6个步骤:1.选择讨论的话题;2.选择适当的、功能交叉的小组来解决问题;3.选择一个“倡议者”,由其监控实施建议;4.组织与会者们召开会议,草拟出改善公司规程的建议,安排管理层与员工见面,作出决定;5.将建议付诸实施;6.将整个过程循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