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反映马克思基本原理
体现马哲原理的小故事
体现马哲原理的小故事
从小故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以通过传达其中的社会公平、阶级斗争或人民解放等核心概念。
以下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旨在体现这些原理:
故事名:两只鸟的团结
从前有一只美丽的孔雀和一只普通的麻雀,它们生活在同一个森林里。
森林里的其他动物看着孔雀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它华丽的羽毛,而麻雀却默默无闻。
一天,森林里来了一群猎人,他们想捕捉孔雀,因为孔雀的羽毛非常值钱。
孔雀感到绝望,它明白自己无法与猎人抗衡。
就在这时,麻雀走到了孔雀身边,对它说:“朋友,虽然我没有你那么美丽的羽毛,但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对抗猎人。
我会帮助你逃脱。
”
孔雀感到非常感动,并接受了麻雀的建议。
麻雀飞到了猎人的附近,引开了他们的注意力,给了孔雀足够的时间逃脱。
孔雀成功地逃离了猎人的追捕,并回到了森林里。
孔雀意识到,自己
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与其他动物的团结和互助是它能够生存的关键。
这个小故事传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社会公平、阶级斗争和人民解放的核心概念。
麻雀和孔雀的团结展示了弱者之间的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团结和互助可以战胜强者的观点。
寻找身边的马克思原理
寻找身边的马克思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观点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
在我们身边,可以找到一些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具体例子。
首先,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资矛盾就是一种阶级斗争的体现。
工人们可能要通过罢工、工会组织等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找到。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
例如,一家工厂的工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了产品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这部分价值来获取利润。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我们身边,可以观察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例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都可以被解释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驱动的历史发展。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底层人群,将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虽然我们身边可能没有直接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例子,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目标是为了争取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找到更多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例子。
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与真实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 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绪论从总体上介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以后各章是从不同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2013年版本之前的“绪论”有个标题,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而2013版教材将这一标题删掉了,为何这样做?其目的就在于:不给同学们“先入为主”的界定,而是逐步的明确、逐步的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样式、精神品质和理论内容。
而且,“绪论”不加“标题”也是通行的一种学术惯例。
3.作为“绪论”,我们所要回应的一个基本的态度是什么?不是直接的内容,而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深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变革、历史转折的巨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当代性价值在于其始终是与资本主义紧密相关的一种思想,而且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最深刻、最丰富的一种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今天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就是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极度繁盛、全球化资本主义占据时代的主流的情形紧密相关的。
面对欧美强大的“资本主义”,我们如何在道义上、逻辑上讲出超越他们的“大道理”?这个时代是需要“大道理”的时代,是一个讲究“主义”的时代,而不是沉溺于个人小天地的“小时代”、“微时代”。
但是,每个人的切身体会都是自己的“小天地”最真实。
当下社会,消费主义已经大行其道,制造出更多的“小世界”,以至于“私人定制”成为一种时尚。
殊不知,这里存在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严重偏向。
对于无产阶级、普通劳动大众而言,许多“词汇”仅具有电影美学的含义,而对现实的改变没有太大价值。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教学时间:4学时课程导入:1.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力事例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光明日报》1999年12月30日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用马克思三大原理看生活中的事例(汇编)
用马克思三大规律品生活一提起“哲学”,人们觉得似乎距我很遥远,也难怪,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真的令人眼花缭乱。
搅得那颗原本质朴的真心,似真非真了,哲学家感到了困惑,而那些众多的疑问似乎在说:“哲学吗,不知何来之怪物?”。
听到这些,哲学家摇着脑袋扪心自问:难道哲学是海外来客吗?搞了数千年的东西怎么成了怪物呢?迷茫和困惑似乎在告诉人们,哲学刚在混沌中诞生,哲学家就是那诞生的婴儿。
要想正本清源还“哲学”以本来面目,襁褓中的婴儿似乎早熟了许多,他发现了“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它以不可争的的事实告诉每一个人如何去思,如何去做。
不是这样吗?其实我们思考问题,办每件事,都想达到完美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在运用哲学上的认知观和方法论。
知道这些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将理论具体化、简单化。
毛泽东在这方面可称得上是全能的大师。
搞社会主义,前人研究了一百多年,只有马克思才系统的总结了一套革命理论。
拿到中国来完全对号入座,那是机械的教条主义。
陈独秀吃的就是这个亏。
然毛泽东通晓中国历史体察民情,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上,知国情、知自己、知国民党、知民众。
这几个“知”字,正好是兵法“知己知彼”的原则,针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半封建、半殖民地,敌强我弱,要将无产阶级的理论变成现实,最重要的就是客观的分析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用自己的长处克制敌人的短处,这样革命才不至于空谈。
结合革命理论,具体化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上,那样,理论也就成了具体的生活常识,谁都能看的懂,也会用,这样胜利就有了起码的保证了回想一下我们几十岁的生涯,其实也是从生活到工作很多地方结合自我实际走过来的,只是在每个细节上,过多的认识了自己的优点,忽略了或少看了他人的优点,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己是一盏明灯,总想照亮他人,却忘了我以外的东西闪光的地方很耀眼。
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只知自己,不知他人。
我们虽然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厮杀,但人生之路也到处充满了火药味,兵法上说,知自己,知对方,才能百战不殆,联系到我们的人生,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地步,正是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17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表示事物之间 或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
18
注意区分辩证矛盾,逻辑矛盾和诡 辩
• 材料一:辩证矛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 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3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联系
一方面,矛盾的
特殊性,即矛盾的个
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
性,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另一方面,矛盾
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
盾的特殊性之中,共
性统摄着个性。
“白马非马”——公孙龙
38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1
• 另一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又是一个穷国,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 现代化建设起点低等等,就是我国的国情的基本 特点,即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特殊国 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 的模式,只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于是便有了多种 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一国两制”等具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这些大政方针是符合我 国国情的,它是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 理的指导下制定的。
和谐的本质就是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 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 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35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3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社会实践中的“适度”原则
0.15 1.7 4.5 含碳量 %
(2)事例
• 《杰米扬的汤》俄19世纪国著名作家可雷洛夫
写的寓言《杰米扬的汤》,说的是主人公杰米扬
用鲜美的鱼汤款待客人的故事。
• 老鼠困毙
(3) 如何坚持适度原则?
• 第一,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关 系时,当事物还没有发展到要破坏原来的 度的程度时,就要求我们保持事物的度, 从而使量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当事 物的发展已经受到原有度的严重障碍时, 这就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积极 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突破原有的度,推动 事物的发展。
• 第二掌握适度原则,还要注意把握最佳 度。最佳度是指在度的范围内,质和量相 结合的最佳状态。例如:医生用药,要根 据患者的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疾病轻重 等情况,选择最佳的剂量,才有可能取得 显著的疗效。否则,剂量过小,疗效甚微, 剂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和 量的对立统一。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 量之质。掌握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很重要的 一点,是掌握事物的“度”。只有将事物 发展的度把握好了,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 稳定,保持一定的质。在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个“度”,只有使 事物保持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才能不断促 进事物发展。
(1)事物的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 在规定性。
军队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 会组织,就在于军队是执行特 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质的特征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支步枪,既有材料方面的质,也有功能 方面的质,还有工艺方面的质。一个战士,既 有健康状况方面的质,也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质, 还有军事技术和科学文化方面的质。
(2)事物的量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 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 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 现的规定性。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故事有哪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那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故事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故事有哪些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说过这样的一段寓言故事:秋天涨水一时候,所有一小河里一水都灌到黄河里去,黄河一水就突然宽阔起来,两岸距离也远了,隔着河水,看不清对面岸一牛和马.这时,河神高兴极了,以不天下的好处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河神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举目东望,竟没有看到海的边缘.这一来,河神才觉得自已的想法为对,于是扭过头来,今仰面向海神叹息道:“我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现在看到你是这样的广大和深远,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会永远被人家笑话.”海神听了这番话,向河神说道:“井政下的鱼,不可以和它谈大海,因为它被井的狭窄束缚了;对夏天的虫儿,不可以和它们谈冬天和冰,因为它们被时令限制了”.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因为它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它也不能脱离物质,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了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探测高能粒子运行轨迹的仪器——“气泡室”的发明原理,是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塞尔在喝啤酒时,看到酒杯中一串串上升的气泡,猛然想到自己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怎样探测高能粒子的飞行轨迹.于是,他用啤酒代替高能粒子穿越的介质,顺手拿起几粒碎小鸡骨头代替高能粒子,等到酒杯中的气泡冒完后,将其丢人杯中啤酒里,随着碎骨的沉落,周围不断冒出气泡,用气抱显示了碎骨粒下降过程的轨迹.他立即回到实验室,经过不断实验,当带电粒子穿越液态氢时,其所经过的路线同样出现了一串气泡,终于以这种方法清晰地呈现出高能粒子飞行的轨迹.格拉塞尔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生活.格拉塞尔正是把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生活中的喝酒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了启迪,完成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并荣获诺贝尔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前有一愚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端上饭菜热情招待他.愚人食后即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他如此说,连忙往饭菜中加了些盐.这一来,愚人再食饭菜便觉味美无比,吃得非常高兴.于是愚人心里嘀咕:“饭菜之所以好吃原来是因为放了盐的缘故.放盐少许即能如此味美,倘若多放岂不会味道更美吗?”按照自己的思路,愚人干脆将一口盐吃进嘴里,立刻弄得自己难受不已,狼狈不堪.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如果生硬地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则会犯下错误.故事中的盐与饭荣是有联系的,愚人弃饭菜而食盐,就是割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此人未得美味,反得口患.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自身的功能.当许多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整体功能.饭菜中放适当的盐会觉得美味,是因为盐与饭菜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只吃盐又想有饭菜的美味,也就是想只要部分又得具有整体的功能,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吃盐的愚人的错误所在.春秋时,荆国人欲偷袭宋国,便派人先去测量水,准备夜间按所测的路线过河.到了夜间澭水暴涨,荆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测量好的路线渡河,结果溺死者达千余人.荆人大惊,阵脚大乱,落荒而逃.荆人事先测量的路线是可以渡河的.现在水位已发生变化,暴涨了,还沿着事先测量的路线渡河,这是他们所以溃败的原因.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的变化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考察,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状,而且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反对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荆人无视事物的运动变化,用静止的侵化的观点看待事物,以白天获得的对水的认识指导夜间实践,犯下形而上学的错误,这是荆人遭受失败的根本原因.它警示人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方法,才能使主观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把工作做好.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有一天,鲁国城郊飞来一只罕见的海鸟.猎人们知道鲁侯喜欢养鸟,就捉住海鸟,献给他.鲁侯惟恐海鸟死去,就把它当成贵宾,供养在庙堂里,下令高级厨师每天给海鸟准备丰盛的酒席,叫乐队演奏高雅的乐曲,让海鸟欣赏优美的歌舞.可是那只海鸟却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点东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活活饿死了.鲁侯对海鸟真是关怀备至,尽心尽力,可他是用供养自己的力法来养海鸟,海鸟怎么受得了呢?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们可以友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规律,主观愿望再好,也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失败.人有人的生活规律?海鸟有海鸟的生活规律.酒席、乐曲、歌舞与海乌生活无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不过是鲁侯强加于海鸟的.鲁侯的主观愿望虽好,但不符合海鸟生活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使海鸟一命呜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就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们的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觉得他经验丰富,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地面.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恐慌地问:“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游客们优然大悟.老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果断地提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火.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老猎手以火灭火还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处于变化发展中的事物,不仅于亨无补,甚至会起负面效应.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1941年6月,一天清晨,一位苏联将军视察阵地时,偶然发现几只蝴蝶在花草丛中飞来飞去,时隐时现,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将军深受启发,立即去找研究蝴蝶的专家斯万维奇,要他设计一套蝴蝶式防空迷彩伪装.斯万维奇参照蝴蝶翅膀花纹的色彩和构图,将保护、变形和伪装三种方法综合起采,对坦克、军用车辆等活动目标涂上同地形相似的多色巨大斑点迷彩,改变其外形轮廓,对机场、炮兵阵地、雷达站、军用仓库等固定军事重地利用遮障伪装,在遮障上涂染与背景相似的迷彩图案.就这样,他们为列宁格勒数百个军事目标披上了神奇的“隐身衣”,当几百架满载炸弹的德军轰炸机飞临该城上空时,原定的袭击目标一个也找不到,一些曾身经百战的优秀飞行员也惊呼眼前一片迷茫.飞机在空中盲目地转了几个大圈后,只好胡乱丢了一些炸弹仓促返航,而列宁格勒却安然无恙.小小的蝴煤竟然救了列宁格勒,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原来,苏队正确地认识了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并成功地将它运用于实践.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但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并不是本质的表现,反而能掩盖事物的本身.所以,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法轮大法”,从表面上讲是所谓的“救世真缔”,而其本质却是祸国殃民的.因此,在复杂的现象中,既有真象又有假象,要把真象和假象区分开来,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需要下一番辨证思考的功夫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联系是紧密的、客观的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说,英国的小鸟逐步忘了如何歌唱.这种令人不安的归咎于交通噪音.栖身在喧闹道路附近的鸟类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年幼的小鸟难以学会歌唱,只会发出凄凉的啾啾声.住宅区的小鸟委快忘记原来的歌声,而开始模仿周围的噪音,如大哥大的铃声或汽车的喇叭声.调查还发现,公路上的喧闹声可以影响到三公里之遥的鸟类行为.因为听不到求偶的叫声而找不到配偶,燕雀、刺嘴莺和金黄丽等鸟类的数量已剧减少.还一事例生动说明,小鸟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客观的、重要的.人类制造的噪音不仅害了年已,也殃及鸟类,破坏了鸟类通过声音建立起来的联系,致使鸟儿学不会歌唱,严重威胁到鸟类的繁衍生存.还一发现也标志着人们对噪音的认识又向前跨进了一步,再一次提醒人们要降噪消音,保护环境.矛盾的转化英国首都伦敦是个“雾都”.一天早晨,国会议员史密斯先生出门,他要在八点钟之前赶到国会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可是大雾弥漫,咫尺之内,不见人影.史密斯先生没走多远就迷路了,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碰到了一个人.那人说:“先生,您有什么事?”史密斯赶紧告诉他自己要到国会开会.那人说:“先生,您别着急,我带您去.”说完就领着史密斯向前走去.他们走过一条街,拐了一个弯,穿过了一个广场,不一会儿就来到国会大楼.史密斯大为惊讶:“先生,这么大的雾,您是怎么找得着路的?”那人说:“有雾没雾对我来说是一个样,我是个盲人”盲人为明眼人领路,乍听起来出乎意料,可细想一下又在情理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阿凡提染布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鸡夜鸣”和“鸡不鸣”北宋学者杨时在《言默戒》里,讲了这样一则寓言:“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鸡或鸣或不鸣,均难逃下锅就烹的厄运,是邻人和鸡过不去么?也许有人这样想.但杨时却有自己的解释:“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但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这就是说鸡当鸣不当鸣,决定于具体环境.古人无钟,以鸡鸣定时,不当鸣而鸣,搅得主人的美梦,该烹;当鸣而不鸣,误了主人的事情,也该烹.矛盾具有特殊性很久以前,有个国家的王子才七岁便到深山里求仙学道去了,因此,他对于朝廷中的百官以及他们的责权一点也不了解.后来,这个道人王子当上了国王,朝中百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接驾宴会.久在深山的王于吃着丰盛味美的饭菜,觉得非常适合口味,便认为厨师是宫中最可靠最有本领的人.从此之后,国中的大事小事,国王都只找厨师来商量处理,一时间朝廷上笑话百出.看着朝中混乱的局面,群臣们既觉得好笑又暗自着急.于是都来向新国王奏谏,告诉新国王朝中百宫各有所主,他们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厨师只是宫中的饮食主管,不知处理政务,国王切不可因为饮食可口,三餐如意,便只信任喜欢厨师一个人,否则必将误国殃民.新国王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才逐渐地进入了国王的角色.这则故事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果不去分析矛盾的不同持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用简单化的办法去处理各种矛盾,就像故事中的新国王一样,把饮食当成了政务,将厨师当成了能臣,必然笑话百出.好在新国王及时改正了错误,逐渐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真的要祸国殃民了.再从另一角度来讲,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但是,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又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也不算是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还是变化发展的,要从实际出发,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故事中的新国王,就是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自己的思想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所以才会闹出笑话来.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前,有一位大富翁请一个能够演奏好多乐曲的伎儿到府中表演,一曲曲优美的乐曲令富翁心旷神怡.这时伎儿便乘机向富翁讨赏,要富翁给他一头牛.富翁不愿意.但并没有直接表示,而是微笑着对伎儿说:“你若是能够照今天的曲目继续演奏下去,昼夜不停,时满一年,我就把牛送给你.”没想到伎儿毫不在意,竟反问富翁:“若我真的一直演奏下去了,您也真的一直听下去吗?”富翁满以为伎儿不敢接受这种苛刻的挑衅,便答说:“当然了,只要你能不间断地奏乐,我就一直听着.”“那好吧.”伎儿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富翁的条件.而富翁也在暗自得意,便舒舒服服地躺下,专等伎儿开始演奏了.只见伎儿把乐器调了调,自己又定了定神,头一甩,演奏了起来,果然不同一般.这个伎儿一心作乐,三天三夜未曾停歇.可是,富翁却受不了了.现在他听着这一首首熟悉的乐曲,再也感受不到先前那优美动听的韵味了,全部成了令他烦躁难耐的噪音.终于,富翁认输了,送给了伎儿一头牛.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故事中的伎儿开始演奏的乐曲,富翁觉得优美动听,是乐音,是享受.后来,在伎儿不间断地演奏的刺激下,乐音变成了噪音,享受变成了难受.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富翁就再也无法忍受了.此外,这则故事也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故事中的富翁没有想到伎儿能不停地演奏,会使乐音发生质变成为噪音,终致无法忍受.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坚持适度原则.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从前有个郑国人,到一棵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到了黄昏,他又把凉席铺在树下.一会儿,月亮出来了,月亮在空中转动,树影在地上移动,他又不停地移动凉席,随着树影动.可是,他又担心露水沾湿衣服.渐渐地,月亮当顶、树影缩得愈来愈小了,他就径直躲到树底下,浑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来愈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方法,可以说是十分灵巧的,在晚上用同样的方法乘凉,那就显得笨拙极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变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任何矛盾也就都具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根据这种变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郑人将白天乘凉的方法沿用到晚上,没有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区别,也没有注意到白天和夜晚的差异;事实上,晚上自有晚上的乘凉方法,郑人生搬硬套白天的方法,仍然追着树荫乘凉,实在是愚蠢可笑.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所派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此人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宋朝照例要派官员做押运使,去接受贡品,满朝文武怕自己学识不及徐铉而丢面子,没有人敢做押运使,宰相也不知道究竞选谁最好.宋太祖让殿前司选出10位不识字的殿中使者的名单,随手在名单上圈了一个人的名字,满朝文武见此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奥妙,只能遵旨催促那个被点中的使者赶快动身.在船上,徐铉滔滔不绝地谈古道今词锋犀利,周围的人对他惊奇不已.而那位使者根本听不懂徐铉的高谈阔论,只能一个劲儿点头称是.徐铵不了解使者学问的深浅,心想不能在来人面前丢脸,越发说个不停.一连几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把肚子里的墨水倒干净了.那位使者还是没有与他辩论,徐铉自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的双方互相排斥又互相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宋太祖正确地处理了“愚”和“智”这一矛盾关系,置南唐使者徐铉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а),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谈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放之四海而皆准
谈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放之四海而皆准临床94 马伟民09201076中华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刘少奇同志也曾重申过这一观点。
马克思主义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我们就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它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做到了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但是就唯物主义来说,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仅讲原理,而且是在哲学方面的,那么我认为马克思的几个基本原理确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比如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原理小故事
马克思主义原理小故事
从前有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剥削的阴影之下,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他们没有说话的权利,更没有发展的机会。
然而,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对这种现状感到不满。
他认为,人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而不应该被少数人操纵和剥削。
这个农民叫做小明,他带着他的农田和家人迁移到了一片荒芜的土地上。
他决定展开一场革命,为了实现平等,他组织了一支小农民队伍,并通过种植粮食来维持生计。
小明和他的农民们一起辛勤劳作,他们共同分担劳动成果,平等分享。
在他们的农田中,没有剥削,没有贫富差距。
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渐渐地,其他人也听说了小明的事迹,被他们的勇气和信念所感动。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小明的农民队伍,希望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农民队伍逐渐壮大,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政府和组织。
在这个新的国家里,人们的权利和福利得到了保障,社会主义的标志开始展现。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核心是追求平等和公正。
只有通过人民的团结和奋斗,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将劳动成果公平地分配,才能让每个
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通过这个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这个理想状态不仅仅是个美丽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人民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我们今天所讲的题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讲内容的2个关键,“物质”和“意识”。
我们要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
那什么的“物质”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去把握:⑴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是指独一无二的本质特性 相对于意识来说 “客观实在性”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唯一特性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 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客观实在性既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也是唯物主义的基石。
⑶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⑷物质的可知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在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是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音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自律的事例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马克思马克思1842年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以下简称《评》)一文中说的那句话:“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①经常有人说这句话表达的是马克思自己的观点,并把这句话引作论证自律、他律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根据。
其实,这种理解和引用有悖于马克思的本意。
马克思是这样说的:“根据这一检查令,书报检查应该排斥像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样一些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因为他们不信仰宗教,并且要损害礼仪、习尚和外表礼貌。
所有这些道德家都是从道德和宗教之间的根本矛盾出发的,因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
”②这段话清楚地说明“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宗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这种观点,是马克思概括转述的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些大思想家的观点。
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和伦理学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道德领域他们都坚持理性主义,都从道德和宗教的根本矛盾出发,把道德和宗教对立起来。
他们不尊重基督教教义,以及宗教礼仪、习尚和礼貌,主张道德是独立的。
他们这种对待道德和宗教关系的态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批判死守基督教旧道德原则的德意志国家的“书报检查令”,是有力的舆论支持。
所以马克思肯定了他们的理论倾向和态度。
不过,在《评》文中,马克思只提到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而没有提黑格尔。
这是因为黑格尔哲学虽然是理性主义的,但它并不主张道德独立,而是把道德看作从属于作为客观精神的伦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或环节,甚至把宗教也看做是绝对精神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一个环节。
通过下面的分析,将会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道德哲学重在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但本质上是他律论的。
马原 案例分析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即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其中,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改造世界的规律的科学。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深刻阐述了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法是一种观念形态,它是揭露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更是改造世界的科学。
”毛泽东同志还指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更是改造世界的科学。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基本原理,即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及答案(一)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多选题及答案(一)1下列各项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的有(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D、掌握各种具体的知识正确答案: ABC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正确答案: CD :3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B、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正确答案: ABCD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因为( )。
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D、工人阶级是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正确答案: ABCD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正确答案: ABCD :6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是( )。
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B、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D、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 BC :7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劳动发展的历史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C、社会形态更替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D、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正确答案: ABD :8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的基本要素是( )。
坚持真理的人物例子
坚持真理的人物例子
1、马克思:马克思是坚持真理的典范,他主张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通过对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他坚信真理的力量,不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推翻了牛顿经典力学的观点,提出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致力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发现了镭元素,并成功地分离出了镭和钋,为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4、孙中山: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和民主革命家,他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不断呼吁民众反对封建军阀,推翻满清政府,实现中国的民主和自由。
5、马克思·金:马克思·金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坚持真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分析,提出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4)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4)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辩证法D.历史观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5.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6.“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7.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A. 伟人之言B. 吾人之心C. 众人意见D. 社会实践9.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 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 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 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10.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11.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2.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马克思原理 时事
马克思原理时事
马克思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由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构建,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社会主义运
动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原理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阶级斗争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社会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会引发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这一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社会矛盾和剥削的根源。
为了消灭剥削和解决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即建立无阶级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无产阶级革命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阶级消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原理对于解释历史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深入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和规律。
同时,马克思原理也为改变社会现状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
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但马克思原理依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结合实践事例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为例
作者: 陈映霞[1]
作者机构: [1]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北辰300134
出版物刊名: 高教论坛
页码: 16-1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国家安全观教育
摘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基本原理,讲好讲清讲透这一原理,对于大学生们学习及掌握唯物史观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意义重大.国家安全观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凸显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要性.把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富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能更好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能更好实现"原理"课培根铸魂的课程育人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长江与喜马拉雅海的案例说明: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运动不仅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永恒性。
这种永恒就表现在物质由一种运动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当中。
每一种具体事物的运动都是有限的,都有生有灭,但一个事物运动的终点,又是另一个新事物运动的起点。
如此无限转化下去,构成世界的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运动。
同时,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案例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
二、花开时间提前事例分析:
(1)原因:植物的花开花落是自身生长规律的体现,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
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
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北半球又是全球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全球变暖是现代工业发展、环境破坏的结果,因此导致植物开花时间的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温的变化。
(2)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植物的生理过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三、舍罕王赏麦的故事的启示:
舍罕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根本没有这巨大数量的感性认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即借助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到。
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个案例中,国王仅仅根据表面现象就认为宰相所要求的赏赐不过是几粒麦子,而宰相就是利用了国王的这种心理。
结果,仅仅凭借感性认识就允诺赏赐的国王就吃了大亏。
另一方面,案例中国王对宰相所要求的巨大数量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
因为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
这说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形象性和具体性。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
人们凭着感觉器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第一,相互依存。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第二,相互渗透上: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四、实践、真理和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含义。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本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首先,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其次,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再有,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这两大原则的差别和对立,深刻体现了人类生活本身的矛盾性。
就人类生活的内容而言,在追求真理即科学精神和创造价值即人文精神之间难免会存在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给人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境,了一方面又推动着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真理和价值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也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统一发展,所以才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中,不仅彼此对立,而且相互统一,二者对立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源。
真理和价值之所以能够统一,并且人之所以应自觉促进和实现这种统一,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作为同一人类活动的两方面基本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二是真理和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必须需要也
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冲突,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两大原则在总体上的统一性,总是在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的。
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出表现为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
但同时,由于实践的发展具有动态的性质,因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达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之所以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一、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能充分理解在实践中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实际出发与勇于开拓创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