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包括:

1. 矿质颗粒:主要由砂、粉砂、粘土和漂砾等颗粒组成。矿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其透水性和透气性。

2. 有机物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动物残体分解而来,包括有机质和腐殖质。有机物质能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微孔隙和粘结水中。合适的水分含量对于植物生长非常重要。

4. 空气:空气存在于土壤微孔隙内。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根系通气和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5. 微生物: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存在对于土壤的生物化学循环、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起重要作用。

6.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包括蚯蚓、昆虫、螨类等,它们的活动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模糊土壤中的养分。植物根系能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以及吸收水分和养分。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土壤的复杂结构,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资料: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成分

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组成的体系。土壤的基本成分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这些组成成分在土壤中彼此相互结合、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 矿物质颗粒构成土壤的基本骨架,腐解的有机质包在矿物质颗粒表面,形成不可分割的复合体。空气中的水汽占据着孔隙,并经常处于相互消长之中。固体物质中含有颗粒状的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和活动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矿物质一般占土壤总重量的 95~98%,有机质占土壤总重量量的1~5%。 在土壤固相物质的颗粒之间存在着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其中充满了液体和气体。液体就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其中溶有离子、分子及胶体状态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气体就是土壤中的空气,它与大气成分基本相似,但二氧化碳比大气多,而氧气却较少,水汽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它们相互融合,构成一个动态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土壤团聚体的总称。各种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除质地为纯砂者外,各级土粒很少以单粒状态存在,常由于种种原因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片或土块。 不同土壤或同一土壤的不同层次,其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性质都是很不一致的。这些结构体表现出的特征,是土壤的内外因素综合反应的结果。 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松紧和孔限状况,影响土壤耕作和农作物幼苗出土、扎根的难易程度。因此,土壤结构体是调节土壤肥力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土壤结构体按其形态和性质可分为两大类:1.不良结构体,有块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和柱状或棱柱状结构体;2.良好结构体,又称团粒结构体或粒状结构体。土壤胶结成团块,形状似立方体或球形,其结构单元沿长、宽、高三轴呈均衡发展,直径范围一般为0.25~10毫米,其中以1~3毫米最为理想。团粒结构体是调节土壤肥力的基础,每一个小团粒就像一个水库和一个小肥料库。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较高。 土壤的成分 一般来说,土壤是地球的最上层,我们在其上挖、犁,植物在其上能生长。土壤覆盖了陆地的大部分。一个地区土壤的类型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和降雨、地形、水在本地区的运动、矿产成分和形成土壤的岩石碎片、栖息在土壤里的动物、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附近的人类活动等等。这些变化的因素使得每一种土壤具有特殊的混合成分。大部分土壤是如下物质的混合物:

土壤结构

第二节土壤结构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 掌握五类土壤结构,即: 1.块状结构 特点近立方体型,纵轴与横轴大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块状结构按其大小分:大块状结构(轴长大于 5cm )、块状结构(轴长 3-5cm )和碎块状结构(轴长 0.5-3cm )块状结构在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的表土中常见之,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最易形成。表层多见大块状结构,心土和底土多见块状和碎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 近立方体,边面和棱角较为明显,轴长 0.5-1.5 cm ,一般多分布于缺乏有机质的心、底土层中。 3.柱状结构 特点:这类结构纵轴远大于横轴,在土体中程直立状态。按棱角明显程度分为( 1 )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 2 )棱柱状结构:棱角明显。 这类结构往往存在于心、底土层中,是在干湿交替的作用下形成的。有柱状结构的土壤,土体紧实,结构体内孔隙小,但结构体之间有明显的裂隙。如水稻田心土层中有柱状结构,就会引起漏水、漏肥。 4.片状结构 横轴远大于纵轴呈薄片状,老耕地的犁底层中常见到,此外,在雨后或灌水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和板结层,属于片状结构。 特点:片状结构不利于通气、透水。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还加大土壤水分蒸 发,因此生产上要进行雨后中耕松土,以消除地表结壳。 5. 团粒结构 是指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 0.25-10mm 。粒径 <0.25mm 以下的 , 称微团粒。 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 2-3mm, 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结构类型 . 团粒结构分 (1) 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散的叫水稳型团粒结构 (2) 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立即松散的叫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状结构 ) 。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含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径 >0.25mm 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可高达80% 以上,而我国绝大多数旱地土壤耕作层则多为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1 )协调土壤水、气矛盾 团粒结构的土壤 , 大小孔隙比例适当 , 在团粒内部为小孔隙 , 而在团粒之间是大孔隙 , 能同时供给植物以水分和空气 , 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具体来讲:在水分方面,当降雨或灌水时,十分很快通过大孔隙进入土层,又能较快的进入团粒内部的小孔隙内,使团粒结构充满水分,减少了地表径流和侵蚀,由于通气孔隙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致因水分过多排挤空气而造成通气不良。 当土壤干燥时,表土层团粒结构的水分蒸发,慢慢变干,干燥后,团粒的体积收缩,与下面团粒间空隙加大:毛管联系点减少,破坏了与上层的联系,形成隔离层,水分不能源源不断地自

3.1土壤的基本组成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 1 .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 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划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几种主要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为:

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土壤动物种类: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蠕虫、螨类等。 作用:粉碎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粪便排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蚯蚓和蚂蚁在形成团粒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但有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2.土壤微生物种类: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 作用: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②分解矿物养分,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的释放;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二)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 合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此 外,土壤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一些生物制品的废弃物、工业废水、废渣及污泥等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元素组成:C、O H N,分别占52%- 58% 34%- 39% 3.3%〜4.8%和3.7%〜4.1%,其 次是P和S o 物质组成: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 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是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释放养分和消耗有机质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复杂的腐殖质,是积累有机质、贮存养分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 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合理的农田管理和高效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土壤,并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普知识。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1.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由不同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这些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砂粒较大,通气性好;粉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强;黏粒较小,黏性较强。土壤中这些颗粒的比例影响着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 2.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良好的土壤结构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的保持至关重要。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砂状土壤、粉状土壤、块状土壤和颗粒状土壤等。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 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土壤密度越大,说明土壤中颗粒之间的间隙越小,通气性和透水性相对较差,可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 1. 土壤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性是指土壤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酸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高于氢氧根离子浓度,碱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低于氢氧根离子浓度。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很大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2.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起到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和微生物的分解物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肥力较好,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 3.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主要的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等。合理的施肥和养分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土壤的生物性质 1. 土壤微生物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这些微生物对土壤的养分转化和有机物分解起到重要作用,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动物

简述土壤的组成

简述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由无机物、有机物、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从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土壤的组成 1. 矿物质 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它们是从母岩中分解出来的,包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有机质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3. 水分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也是土壤中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空气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植物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空气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氧气,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5. 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同时也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空隙和连接方式。土壤的结构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养分供应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粒径组成 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粗砂、细砂、粉砂、粘土等不同的粒径组成。不同粒径的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和形状不同,影响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2. 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的结构类型包括砂性土、壤土、粘土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对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养分供应等都有着不同

土的主要成分

土的主要成分 中文称为“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基础条件。它由不同成分构成,其成分变化极大并且因地而异,但总的来说,可以把土壤分成三大类: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 矿物质是最重要的土壤成分,占土壤总体量的45-50%,分类上又分为母质矿物质、晶体粒子矿物质、气体矿物质和水溶性矿物质,其中母质矿物质和晶体粒子矿物质是最重要的,除了为土壤提供了物质结构(母质矿物质)和体积(晶体粒子矿物质),还能吸附和储存水分、气体和活性物质,参与水溶液的稳定,还可以促进生物的活动。 有机质是土壤的第二重要成分,占土壤重量的2-10%,是土壤的最多样的组成部分,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腐殖质,包括各种有机分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能为土壤提供水分、磷素、钾离子和有机酸等,同时也是有机物质的吸附剂,可以稳定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影响土壤中大量物质的转化、移动和迁移,同时也是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重要维生素来源。 最后是水分,它是土壤中组成比例最小的成分,但却是土壤动态形成和作用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水分在湿土里占土壤重量的50-60%,在干土里可占到70-90%。水分能够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能够破坏晶体粒子,减小空隙比率,对植物的吸收和运输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三大类成分是土壤主要成分。这些成分在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共同影响着土壤的表观性质,从而促进和调节着土壤的生产力和提供生活空间以及资源条件给各种植物和动物。土壤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地,是肥沃和富饶的源泉,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土壤保护,减少污染,改善土壤质量,以确保土壤的环境功能和生物活性。

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中文名土壤外文名 soil 别名泥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镁钛钾磷硫矿物组成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发生层耕作层、风化层、母质层等成土因素气候、母质、水、生物、时间容重 2.6~ 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四)促进土壤植物的生长腐殖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量,土壤酸碱适宜,因而有利植物生长,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五)作物生长发育微生物(一)分解有机质(二)分解矿物质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通常不能直接表明土壤供应磷素能力的高低,它是一个潜在的肥力指标,但是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 0.03%时,土壤往往缺磷。’在土壤全磷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对当季作物有效的,称为土壤有效性磷。 钾:土壤中钾全部以无机形态存在,而且其数量远远高于氮磷。我国土壤的全钾含量也大体上是南方较低,北方较高。南方的砖红壤,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只有 0.4%左右,华中、华东的红壤则平均为 0.9%,而我国北方包括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东北黑土地区,土壤全钾量一般都在 1.7%左右。因此,缺钾主要在南方,北方已开始出现缺钾现象。 0.8~ 1.0之间,平均的容重是 1.75~ 1.90g/cm3之间,开挖的方法主要是用镐,很少用锨,锄头等方式来挖掘,对于部分用撬棍来进行挖掘。

土壤分层结构图

土壤分层结构图 一、简介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来自岩石、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构成。地球表面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约需要300年或更长时间。不同的土壤类型,分层也不一样。一般人为地把他们分为A,B,C三个层,即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二、土壤分层结构 (一)表土层 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表土层和心土层分层 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

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O层是枯枝落叶层,A层是腐殖质层。E层是淋溶层。以上三层为表土层。 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二)心土层 心土层又称“生土 层”。是土壤剖面的中 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 之间。由承受表土淋溶下 来的物质形成的。通常是 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 深度的土层。由于有物质 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面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的组成包括固相 (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 土壤孔隙约占50%,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内,三 相之间亦经常变动而相互消长。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 —10%左右。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石(母岩)和母质,它对土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土壤中的矿物质由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或土粒)组成的。 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土壤质地。 (二)土壤有机质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 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 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腐殖质不是单一分子的有机质,而是

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 等形态存在。这些存在形态对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土壤肥力有重大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栓质、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 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土壤中的ca\卩6!3+等多价阳离子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用,参与土壤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