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简史·菩提树
国文·小学·典故大全:菩提树_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典故:菩提树
用典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坛: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全文: 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 梵树落菩提。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何人得心法, 衣钵在曹溪。ຫໍສະໝຸດ 谢谢您对 传统文化的关注!
国文·小学·典故: 菩提树
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典故:菩提树
相关人物: 释迦牟尼。
国文·小学·典故:菩提树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摩 揭陀国上》:
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华钵罗之树也。昔 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 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焉。 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 双。
婆罗树 典故
婆罗树典故婆罗树,又称菩提树,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树木,与佛陀的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在佛教经典中被称为菩提树,源于佛陀在悟道的时候所坐的树木,被赞誉为智慧树,成为佛教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佛陀在悟道之前,一直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苦苦追寻。
在某个晚上,佛陀在菩提伽耶树下静坐冥想,发誓不离开树下,直到悟道。
传说佛陀坐在菩提树下,度过了七个星期的苦行,最终在这棵树下达到了解脱,获得了完全的觉悟。
这一事件被称为佛陀的“悟道”,也被视为佛教的创世之时。
婆罗树在佛教文化中被视为佛陀的故事的象征。
佛陀的悟道之树,被佛教徒视为一颗神圣的树木,拥有特殊的灵性和能量。
许多寺庙和佛教道场都会种植婆罗树,供信众供奉和敬拜。
这些树木不仅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被视为佛陀的化身。
婆罗树在佛教教义中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象征着觉悟和智慧的力量,代表着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
佛陀在悟道之前,经历了无数的苦行和修行,最终在菩提树下找到了解脱的道路。
因此,婆罗树也被视为佛陀智慧的象征,是佛教徒学习和追求智慧的灵感之源。
除了佛教的背景外,婆罗树也在其他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印度教中,婆罗树被称为阿什瓦塔,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和连接天地的树。
在印度教的神话传说中,婆罗树是宇宙的轴心,支撑着世界的存在。
它被视为神圣的树木,被供奉和崇拜。
婆罗树的典故不仅仅局限于佛教和印度教,它也在其他文化和宗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婆罗树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被广泛种植和崇拜。
人们相信,婆罗树的存在能够带来福报和祝福,保护他们免受邪恶和不幸的侵袭。
总之,婆罗树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是佛陀悟道的见证,象征着智慧和觉悟的力量。
婆罗树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被崇拜和供奉。
无论在佛教还是其他文化中,婆罗树都是一颗神圣的树木,代表着人们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禅宗简史·一花五叶
云 岩 昙 晟
洞 山 良 介
有 伴 即 来
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 未审马祖还来否? 众皆无对。 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 泉曰:此子虽后生, 甚堪雕琢。 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消 灭 寒 暑 的 妙 法
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师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曰:如何是无寒暑处。 师曰:寒时寒杀阇黎, 热时熱杀阇黎。
任 运 第 七
石饥 淡 柳 上餐 烟 岸 山渴 芳 春 童饮 草 波 睡随 绿 夕 正时 茸 照 浓过 茸 中
相 忘 第 八
白月 人 白 云透 自 牛 明白 无 常 月云 心 在 任云 牛 白 西影 亦 云 东白 同 中
独 照 第 九
归拍 一 牛 来手 片 儿 犹高 孤 无 有歌 云 处 一明 碧 牧 重月 嶂 童 关下 间 闲
鞭红牛骑 绳日也牛 空三空已 顿竿兮得 草犹人到 堂作也家 间梦闲山
第 八 图 人 牛 俱 忘
到红碧鞭 此炉天索 方焰辽人 能上阔牛 合争信尽 祖容难属 宗雪通空
第 九 图 返 本 还 源 水庵争返 自中如本 茫不直还 茫见下源 花庵若已 自前盲费 红物聋功
第 十 图 入 尘 垂 手
直不抹露 教用土胸 枯神涂跣 木仙灰足 放真笑入 花秘满廛 开诀腮来
未 牧 第 一
谁一 奔 狰 知片 走 狞 步黑 溪 头 步云 山 角 犯横 路 恣 佳谷 转 咆 苗口 遥 哮
初 调 第 二
犹从 一 我 得来 回 有 山劣 奔 芒 童性 竞 绳 尽难 痛 蓦 力调 加 鼻 牵制 鞭 穿
受 制 第 三
牧手 渡 渐 童把 水 调 终芒 穿 渐 日绳 云 伏 自无 步 息 忘少 步 奔 疲缓 随 驰
谭 嗣 同
敬安
农
禅
佛陀悟道的菩提树
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见证佛陀'成道'的那棵菩提树,不仅是'大彻大悟'的象征,也有着神话般的经历。
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的王子,因不忍看到世人受苦受难遂出家苦修,寻求帮助世人脱离苦海之道。
他先是在森林里苦修了6年,日食一麻一麦,但即便已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仍未悟得解脱之道。
约公元前531年,35岁的他结束苦行,前往尼连禅河沐浴,因太过虚弱倒在河边,一位好心的牧羊女苏嘉塔恰好经过,看到如此情景便奉上乳粥。
悉达多食后恢复了一些体力,随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毕钵罗树下打坐静思,并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则终身不起。
就这样,他在大毕钵罗树下面对东方盘腿端坐,思考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终于大觉大悟。
菩提伽耶菩提树此后,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和佛陀(意为觉悟者),而毕钵罗树,也被世人尊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智慧)。
菩提迦耶的这棵菩提树,被视为佛陀的化身,象征着佛陀的精神,吸引了各地虔诚信徒纷纷到此朝拜,此树也成为佛教信众们朝圣的一个中心。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纪念佛陀悟道,紧挨着那棵菩提树建了佛塔。
千百年来该塔历经坎坷,屡遭损毁,又屡次重建。
最初的圆塔,后来也演变为方尖塔。
14世纪后,主塔又因战争和洪水等原因被埋没数百年。
19世纪中叶,根据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的记述,在菩提伽耶进行发掘时,又重新找到那座复修多次的佛塔,即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摩诃菩提寺。
菩提伽耶菩提树现在,摩诃菩提寺每天这里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侣信众在树下参禅打坐,也有众多的游客来此静思、拍照留念。
佛陀就是在这里悟道的,但菩提树已不是当年的那棵菩提树。
确切地说,是当年那棵菩提树的孙子。
菩提伽耶圣菩提树伴随佛陀悟道的那棵原树,在当年随着摩诃菩提寺一同遭破坏。
不过,由于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曾带着原树的枝条至斯里兰卡栽种,因此在1880年,当英国考古学家同意重建摩诃菩提寺时,便从斯里兰卡取来树枝,反过来插枝于佛陀成道处,令菩提树重生。
菩提树的宗教内涵
菩提树的宗教内涵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
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一棵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目前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
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据《大唐西域记》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
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
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
为此,信众们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
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世尊,他们很扫兴。
后来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
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
”留学佛子释本性说:“佛门中,菩提树是圣树。
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
因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流传至今”。
指诸佛成道处的树木。
又称觉树、道树、道场树、佛树、思惟树。
《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曾列出被视为菩提树的十六种大树的名称。
同书卷五亦列出过去七佛的菩提树。
即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佛教圣树——菩提树
佛教圣树——菩提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
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
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
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
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
禅宗简史·中土二三
六 祖 肉 身
附:菩提本无树
荜 钵 罗 树
荜 钵 罗 树 的 树 枝
荜 钵 罗 树 的 树 叶
荜 钵 罗 树 的 气 根
释 迦 悟 道 荜 钵 罗 树 下
荜 钵 罗 树 下 的 战 斗
释 迦 悟 道 处 , 今 人 膜 拜
光 孝 寺 前 的 菩 提 树
青青菩提树
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 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 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 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 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 咦……噢…… 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 愿此身化作菩提, 护众生,光照千古。
皮 肉 骨 髓
只 履 西 归 图
二 祖 慧 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慧 可 忏 罪
士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 尚忏罪。 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 法僧住。
佛 法 无 二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 审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 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 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 然,佛法无二也。 祖深器之,即为剃发,云: 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五 祖 弘 忍
佛 不 分 南 北
祖问曰:汝自何来? 卢曰:岭南。 祖曰:欲须何事? 卢曰:唯求作佛。 祖曰:岭南人无佛性, 若为得佛? 卢曰:人即有南北, 佛性岂然?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 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 祖 慧 能
禅 意 人 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彭剑
禅宗简史
禅 宗 简 史 一、祖师西来 二、西天四七 三、本土禅机 四、东土二三 五、一花五叶
菩提树下分集介绍
菩提树下分集介绍一、菩提树的起源菩提树(scientific name: Ficus religiosa)是一种常见的乔木,属于桑科榕属,原产于印度次大陆。
菩提树因其在佛教传说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于世。
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在悟道时,就是坐在菩提树下。
由于菩提树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被视为佛教的圣树。
二、菩提树下的寺庙菩提树下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场所之一。
许多佛教寺庙都会在庙内种植一棵菩提树,并供奉菩提树下供人们朝拜。
在这些菩提树下,信徒们会举行佛经讲解、禅坐冥想等活动,以感受菩提树的神圣与宁静。
2.1 菩提伽耶菩提伽耶(Bodh Gaya)是全球最重要的佛教朝圣地之一,也是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
在菩提伽耶,有一棵据称是释迦牟尼菩提树的后代。
每年,无数来自各地的信徒慕名而来,坐在菩提树下,冥想、祷告和寻求悟道的体验。
2.2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佛像坐落在菩提树下的灵宝寺中,被誉为大地上的菩提树下。
乐山大佛的背后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和信徒来此参观朝拜。
2.3 菩提树小品除了大型佛教寺庙外,许多家庭或者庭院中也会种植菩提树。
这些小型的菩提树下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提供宁静的环境供人们冥思静坐。
在菩提树下,人们可以远离纷扰,静心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三、菩提树的象征意义菩提树不仅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其他文化和宗教中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3.1 智慧与觉醒菩提树象征着智慧与觉醒。
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完成了对生命真谛的体悟,也就是获得了智慧和觉醒。
因此,菩提树成为佛教徒寻求智慧与觉醒的象征。
3.2 繁荣与幸福在印度教中,菩提树被视为繁荣与幸福的象征。
人们相信,在菩提树下举行婚礼能带来婚姻的幸福和繁荣。
因此,许多印度人会在婚礼上摆放菩提树的图案,以祝福新人。
四、在菩提树下寻求内心宁静与智慧4.1 冥想与冥思菩提树下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可以进行冥想和冥思。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一、初祖达摩祖师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慧可(487—593)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
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
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
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sēng璨càn大师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
隋代禅僧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
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
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
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
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
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四、四祖道信大师四祖道信( 580-651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
佛经中的“五树六花”是哪些树哪些花?
佛经中的“五树六花”是哪些树哪些花?说起“五树六花”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是佛经中规定的,寺院里必须栽植的五种树和六种花。
相传佛主释迦牟尼降生于无忧花树下,成佛于菩提树下,而圆寂于娑罗双树下。
因此,佛教与植物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五树六花”正是其中最具代表的植物,被赋予了深刻的佛教内涵。
那么,佛经中的“五树六花”是哪些树哪些花?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五树”之菩提树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
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五树”之高榕高榕的果子虽然较小,但结得特别多,果熟时枝头无数小果如同红色的珊瑚,引来了多种鸟兽争食,热闹非凡,是“动物的天堂”。
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长诗《厘俸》中说它是“附有神灵”,花季时往往多种花在同一株树上开放,从而形成繁花似锦,五彩缤纷,趣味横生的“空中花园”奇特景观。
“五树”之贝叶棕佛教上赫赫有名的"贝叶经"也就是用贝叶棕之叶片制作而成的。
有人认为贝叶棕是一种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标记树。
只要是热带地区,哪里有佛教,哪里就有贝叶棕。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民视贝叶为自己文化发展的象征,并常常以此引为自豪,甚至对贝叶棕加以神化,认为只有心诚的佛爷才能种活它。
“五树”之槟榔槟榔树的外貌与椰子树相似,高干挺拔,枝叶迎风,清秀可爱。
槟榔的果实可食,南方一些地方人民,有咀嚼摈榔的习惯,愈嚼愈香,醇味醉入。
槟榔也是一种药材,有止泻治痢、杀虫去积等功能,别名“洗瘴丹”。
“五树”之糖棕糖棕也称为砂糖椰子。
人们喜欢用小刀刻划花序,然后花序汁就会顺着刀子流向桶里,其汁液十分甜,像砂糖一般。
一个花序可以产出4小桶甜汁液。
糖棕的羽状叶片常年油绿,巨大而稠密,犹如天然的华盖,遮挡住热带炽热的阳光;又好似一支支绿色的大绿伞,给人们一片凉爽的绿荫,可作庭院成片栽种。
菩提本无树的故事
菩提本无树的故事
起源于佛教禅宗,具体如下: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开设讲坛,他的弟子们纷纷前来学习。
其中,大弟子神秀大师被认为是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有一天,弘忍大师决定选拔继承人,于是要求弟子们写一首禅诗来表达他们的修行境界。
神秀大师在半夜时分,悄悄在院墙上写下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诗意味着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修行来抗拒外界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第二天,当其他弟子看到这首诗时,都称赞神秀大师的高明。
然而,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却认为神秀并未领悟到禅宗的真谛。
于是,他请人代笔,在神秀的诗旁边写下了另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这首诗的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镜也不是台,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所以哪里会有尘埃可染?这首诗表达了慧能禅师对佛法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显示了禅宗顿悟的思想。
弘忍大师看到慧能的诗后,认可了他的领悟,并决定将禅宗衣钵传给他。
但此举引起了神秀大师的不满,他担心慧能的崛起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于是开始迫害慧能。
然而,慧能最终在师兄们的保护下得以安全,成为禅宗六祖,传承了禅宗的法脉。
这个故事传达了禅宗强调内心修行、追求解脱的思想,以及慧能
禅师对佛法深刻的领悟。
同时,它也体现了禅宗传承中的竞争和斗争。
菩提树
植物文化
人文背景
宗教色彩
菩提树罗连/摄(6张)“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 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
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印度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并以当年佛祖顿悟时 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有种说法称,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圣菩提树的一棵树枝,将其带到了斯 里兰卡并种植成活。后来位于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毁,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便成了维系佛 祖渊源的“血脉”。在印度佛教圣地所植的菩提树,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全部由斯里兰卡的 菩提树嫁接而来。
谢谢观看
生长环境
菩提树菩提树喜光、喜高温高湿,25℃时生长迅速,越冬时气温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冻;抗污染能力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为好。菩提树幼林在热带地区(水分充足的地区)生长迅 速。
分布范围
菩提树(2张)中国广东(沿海岛屿)、广西、云南(北至、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属栽培,但喜马拉雅山区,从巴基斯坦拉瓦尔 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主要价值
绿化
经济
菩提树对二氧化硫、氯气抗性中等,对氢氟酸抗性强,宜作污染区的绿化树种,同时它分枝扩展、树形高大, 枝繁叶茂,冠幅广展,优雅可观,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宜作庭院行道的绿化树种。
菩提树枝干上流出的乳状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胶,枝叶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饲料,菩提树木材心、边材区别 不明显,散孔材,纹理交错,结构中,重量轻,干缩小,强度底,油漆后不光亮,容易胶粘,适宜做砧板、包装 箱板和纤维板原料。
菩提树幼苗期有蚜虫、蛾类幼虫等危害顶芽及嫩叶,尤其是蚜虫,常群集于幼苗嫩叶背面啃吃叶肉。化学防 治可采用90%敌百虫0.125%浓度的溶液或40%氧化乐果0.1%-0.125%浓度的溶液均喷洒于嫩叶正、背面,均可达到 一定的防治效果。
中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降生于一株无忧花
据佛经介绍,佛祖释加牟尼一生中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降生于一株无忧花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下,圆寂于两株娑罗双树下。
这样看来,佛教与植物确实有着不解之缘。
1.菩提树菩提树,印度人叫荜钵罗树,我国一般叫菩提树或菩提榕。
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或大智慧。
相传悉达多太子放弃荣华富贵,出家潜心苦行六年后仍未得道,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
于是取食村姑奉献的乳糜,河中沐浴后,独自来到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
五月的月圆之夜,在树下豁然开悟而成佛。
此后荜钵罗树改称菩提树,成为佛的象征。
东汉初年,佛教传至我国,到唐高宗时,在湖北黄梅东山寺碓米的僧人惠能,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而得到禅宗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我国南方一些寺院,常选用无患子树代菩提树;北方一些寺院,多选用我国特有珍稀树种银杏树替代菩提树;大西北的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区,因气候寒冷,无患子树和银杏树都不宜栽植,就以丁香替代菩提树。
2.莲花莲花是佛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植物,《大正藏经》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
因而佛经中常将莲花与佛祖相联系,如《瑞应本起经》讲述了释迦牟尼前世向燃灯佛献莲花,因而被燃灯佛授记的故事。
《佛陀本生传》记载佛祖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后来莲就成了佛祖诞生的象征,莲花也成了佛祖的宝座。
佛经中还将莲花与佛理相联系,如《妙法莲花经》直接以莲花为名,将大乘妙法喻为莲花,以示清净圣洁、具足**。
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也常与佛、菩萨形象相伴随,有的以莲花为座台,有的手持莲花,有的脚下生莲。
各种佛经中,把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袈裟则称为“莲服”,和尚行法手印“莲花合掌”。
莲花成为佛教圣花不仅由于其美丽可爱,更由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殊品格与佛家生于世间又出世离欲的精神相通。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寺庙与荷花联系起来,有了更深一层的寓意。
菩提老祖的菩提树
菩提老祖的菩提树在佛教传统中,菩提树(Bodhi Tree)被视为智慧和觉醒的象征。
它被认为是佛陀达到正觉的地方,成为了佛教信仰中的一项重要元素。
其中,菩提老祖(Bodhidharma)是禅宗祖师,他据传曾在菩提树下参悟顿悟。
本文将围绕菩提老祖的菩提树展开,探讨它在佛教和禅宗中的意义。
在佛教传说中,菩提树是佛陀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达到正觉时所靠树。
菩提树,又称菩提菩提树、菩提本国树、灵树,是雌雄同树,叶相似葵叶,茎树皮呈橙褐色。
菩提树的果实富含营养,可食用,并具有药用价值。
菩提树在佛教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它象征着佛陀达到正觉的地方,以及智慧和觉醒的境界。
佛教徒常常将菩提树视为佛教教义的象征和禅修的场所。
而菩提老祖,禅宗的创始人之一,也与菩提树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说中,菩提老祖曾在印度菩提树下坐禅达到顿悟,意识到心即是菩提,而非依赖外物。
他以菩提老祖的身份,将禅宗的法门传到了中国,开创了中国佛教中禅宗的发展和独特性。
菩提树在禅宗修行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禅宗强调通过坐禅来直接了悟真理。
在修禅的过程中,菩提树被视为坐禅的背景,象征着智慧和觉醒的状态。
修行者通过与菩提树的接触,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觉知,追求对真实自性的直接认知。
菩提树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象征层面,还体现在实际的修行方法中。
禅宗修行者通过观察菩提树的存在,学习专注和觉知的重要性。
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树的细节上,如树枝的形状、叶子的颜色和树皮的纹理,通过专注于这些细节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知。
罗汉菩提树广告牌图片正如禅宗崇尚直接体验真理一样,菩提树作为修行的对象,提醒着禅修者回归当下,去除杂念,破除妄念,直接体证真实自性。
修行者通过对菩提树的观察,超越了一切功利与执著,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觉醒状态。
菩提树的意义在佛教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佛陀达到正觉的见证,也是菩提老祖禅宗传承的背景。
它象征着智慧、觉醒和直接体验真理的境界。
菩提树不仅在佛教寺庙中树立,也在禅修场所中被栽种和供奉。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说的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对于苦难根源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救赎和解脱方法的差异.基督教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作为上帝的子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祷告,坚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赎.佛教把欲望当作一切苦难的根源,佛法虽然有四万八千门,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觉悟,为了超越欲望的束缚,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性欲望,佛教三宝: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觉悟成佛.佛学中有般若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般若学的经典,而所谓般若,即是菩提智慧,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即是要靠智慧抵达彼岸世界.如六祖《坛经》云:“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而《金刚经》开篇就提出关于心的最根本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佛对此毫不回避:“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当然,“心”的含义很广,但主要所指的即是人的意识和欲望.所谓“五毒”贪嗔痴慢疑即是,而贪为五毒之首.又如《心经》谈色空,虽然说得十分抽象,却都是在围绕一个“心”做文章.其“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不过是为了让人明白“心外无物”,从而达致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目的.因此,修行即修心.六祖所谓“心动”即是此意.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一派,主*“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家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一行禅师:《一行禅师文集》,《佛之心法》(上),明洁、明尧译,P14,虚云印经功德藏;)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言自性风光,但是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熟则熟矣,犹欠筛也/.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慧能(638—713)唐代高僧。
菩提树
菩提树菩提树,《酉阳杂俎》中说,“菩提树出摩伽陀国(今印度)。
在摩河菩提寺,盖释迦如来成道叶树,一名思惟树”。
又据《广东志》里说:“菩提树种西域,大可数围。
梁天监元年(公元509年)僧智药三藏,白天竺国(今印度)持菩提树一株,航海而来,植于广州光孝寺戒坛之前,迄今千余年,茂盛不改”。
菩提树原产印度尼西亚,所谓“菩提”系梵语译音,有正宗之意,因相传释迦牟尼在这树下成佛而得名。
佛教认为菩提树下修炼可以成仙。
禅宗六祖慧能曾写过一首诗:“菩提本无树,名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示出佛教虚无的境界。
楹联的种类从修辞的角度,楹联分类如下:比喻联: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燕尾似剪破碧水;香枝如画依轻烟。
夸张联: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
花满九州香四海;春盈五岳翠千峰。
拟人联:院内红梅戏飞雪;门前碧柳舞东风。
杏雨飞红喜织千家春色;和风着绿巧秀万里新图。
双关联: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孔子生舟末(周末);光舞(光武)起汉中。
回文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
处处飞花飞处处;风摇柳绿柳摇风。
顶真联: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摹状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做浴盆。
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长竿垂短钓能屈能伸。
拟声联: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鸭游阔阔池塘口称狭狭;蝉噪高高溪岸声叫低低。
音韵联: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复词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宵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讽刺联:早去一天天有眼;再留此地地无皮(讽旧社会贪官污吏)。
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拉壮丁(讽国民党特务、保长)。
叠字联:大大方方做事;简简单单过年。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对比联:贫穷说话牙无力;富贵骄人鼻有声。
菩提树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
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
树皮黄白色,树干凹凸不平。
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
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
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
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
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思维树。
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
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菩提树树干富有乳浆,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入药,有发汗解热之功.据传,释迦牟尼因痛感一生各种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潜心修了六年,终于在佛陀迦耶的毕钵罗树(pippata,亦称觉树、道树)下打坐,得证菩提果而成佛,菩提树便成为佛教圣树。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其意译为觉、智。
觉,即觉察,察知恶事,用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如入开朗的彻悟境界;智,指觉悟的智能,觉悟的途径,开悟真理等。
菩提树拉丁学名中的种名rligiosa,即神圣宗教之意;其英名peepul或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
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菩提树据史籍记载,在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由智药二藏大师从西竺(印度)带回广州种植王园寺,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菩提树,如今在广州的海幢寺有三株三百多年的古菩提树。
厦门植物园的大菩提树据说已有很长的历史,是植物园内最大的菩提树。
1999年被台风吹倒,后花巨资扶救,如今已焕发勃勃生机。
菩提树值得我们尊敬.菩提本无树......。
菩提树与禅宗的悟法
菩提树与禅宗的悟法
陈洪澜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3X
【摘要】菩提是梵文的音译。
意即觉、智等,常指佛教对真理的觉悟,把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通称为"菩提"。
菩提树也是梵文的音译。
意译为"觉树"、"道树"或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
【总页数】2页(P128-129)
【关键词】多罗树;弘忍;六祖;禅法;佛性;传法偈;南能北秀;求那跋陀罗;法宝坛经;思维修
【作者】陈洪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宋代川渝禅宗对日本禅宗的影响——以圆悟克勤禅师为中心 [J], 梁樱紫;
2.禅宗弹指启悟法之语用研究 [J], 康庄
3.禅宗弹指启悟法之语用研究 [J], 康庄;
4.禅宗的\"悟\"与音乐心理——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二 [J], 刘承华
5.禅宗悟后修行的方向、模式与实质——以南泉、百丈禅法为中心的思维探析 [J], 黄伟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你知道吗,当年见证佛祖成佛的那个菩提树,至今依然存在
你知道吗,当年见证佛祖成佛的那个菩提树,至今依然存在据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这棵菩提树见证了佛祖的得道成佛过程,在佛教徒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当年的菩提树菩提树所在之处,在现今印度的伽耶市内的一座小镇上,它叫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
大觉寺就坐落在此处,而他的核心就在中间的大觉塔和那棵菩提树。
佛陀入灭后,历代纷纷在此起塔供养,建造精舍伽蓝,虽屡遭毁坏,然迄今尚存多处遗迹。
正觉塔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
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著称。
大觉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
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
(历史建筑都几经摧残,最后能保留至今,已是万幸)菩提树就生长在正觉塔下,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
经历了多次战争摧毁,菩提树本树早已摧毁,现如今的这一棵,是当年本树的一个分枝,经过多年的成长才生长为如今的模样。
从这棵树落下的菩提树叶都会被信徒或者游客们捡走,在教徒心中,这片树叶有着佛祖赐予的“力量”。
菩提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据说是阿育王置放于此,以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
金刚座长约2.3米,宽约1.47米,高0.9米,其上安置佛陀石像,当前被信徒装饰了鲜艳的布幔;布幔篷架,篷架内放满信徒的鲜花供品。
金刚座和菩提树的栏杆外,有两座以圆形黑石雕刻的巨大佛足印。
信仰不分种族。
每天都可以在这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打坐、朝拜。
东南亚教徒西方教徒藏传佛教在进入正觉寺参观,依然延续了对宗教尊敬的朝拜规范。
写菩提树的比喻水
写菩提树的比喻水
佛偈之争,是指禅宗六祖慧能与神秀大师兄的正位之争。
禅宗五祖为了考察接班人,让弟子们提诗明法。
呼声最高的大师兄神秀写了“身似菩提树”,而大字不识的烧火僧人慧能则写了“菩
提本无树”。
从禅宗顿悟的角度来说,慧能的领悟强于神秀,也因此
得到了五祖衣钵,成为六祖。
这背后的故事,以及佛偈本身不同版本的演化,是很有些道道可以考据、琢磨的,本人原来写过一篇关于这两首佛偈的文章,这里就不再重复。
后面的故事再精彩,也不是这首诗能胜出的重点。
“菩提本无树”这句诗该如何理解?这也许才是关键。
从文字的角度来说,自然是要将整首诗拿来考究的。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
涅槃对于普通人可以理解为肉身的死亡,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更多的是指思想突破进入无上菩提的境界。
佛学是一门哲学思维。
其实释迦牟尼在什么树下开悟都是一样的,但是佛教是一门宗教,那么根据“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想当然心理,释迦牟尼开悟时所有的物件、生物都会附带上神圣色彩。
就好像基督教的都灵裹尸布,因为沾染的是基督的血而成为圣物,
佛祖开悟之树,岂能是等闲之物?
所以菩提树在印度,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彭剑
附:菩提本无树荜 钵 ຫໍສະໝຸດ 树荜 钵 罗 树 的 树 枝
荜 钵 罗 树 的 树 叶
荜 钵 罗 树 的 气 根
释 迦 悟 道 荜 钵 罗 树 下
荜 钵 罗 树 下 的 战 斗
释 迦 悟 处 , 今 人 膜 拜 道
光 孝 寺 前 的 菩 提 树
青青菩提树
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 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 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 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 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 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 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 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 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 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 咦……噢…… 噢 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 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 愿此身化作菩提, 愿此身化作菩提, 护众生,光照千古. 护众生,光照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