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南朝-宗懔
《荆楚岁时记》偏正式复音词探析

《荆楚岁时记》偏正式复音词探析何荣;王玲娟【摘要】《荆楚岁时记》中的偏正式复音词占《荆楚岁时记》中各种结构的复音词的比例为66%.《荆楚岁时记》的偏正式复音词中,语义构成方面,根据正语素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语素是关于人或事物的,一类是正语素是关于动作行为的;词性构成方面,主要有名词和名词构成名词、形容词和名词构成名词、数词和名词构成名词、动词和名词构成名词等7种词性结构方式;词义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词义不变,二是词义发生变化.【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6页(P50-54,88)【关键词】《荆楚岁时记》;偏正式复音词,语义,词性,词义发展【作者】何荣;王玲娟【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荆楚岁时记》为南朝宗懔撰,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节令为线索,从元旦到除夕,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重大节令的风俗、活动等,包含了荆楚地区农事生产、巫术、饮食、文娱活动等丰富的内容,是当时荆楚地区人民思想文化的真实反映。
“《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专书。
”[1]笔记在我国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了,产生于六朝,兴盛于唐宋,自此以后,长盛不衰,是研究中古近代汉语的宝贵材料,《荆楚岁时记》是历史琐闻型笔记[2]898,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发展的面貌,是研究南朝语言的重要语料。
从已有的对《荆楚岁时记》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荆楚岁时记》中民俗价值的挖掘,对于语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词汇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本文依据《荆楚岁时记》(谭麟译注,198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就其中的偏正式复音词作描写和分析。
词汇双音化是中古汉语词汇变化发展的基本动因,中古词汇的双音化集中体现为复音词所占比例大大提高,彻底改变了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格局[3]。
寒食古诗意思及注释

寒食古诗意思及注释寒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如下: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注释: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即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寒食正当三月,是春景正浓之时。
古代风俗,于寒食前后禁火三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
相传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而死。
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饭,只吃冷食。
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
或云禁火为周的旧制,与介子推之死无关。
诗题一作“寒食日即事”。
2、春城无处:一作“春风何处”。
春城,指春天里的长安城。
飞花:一作“开花”。
3、御柳:宫苑里的杨柳。
4、“日暮”句:因为寒食禁火,也即不能燃烛,但对宠幸人家,却特许赐以蜡烛。
日暮,一作“一夜”。
汉宫,实指唐宫。
传蜡烛,依次传递蜡烛。
5、轻烟:一作“青烟”。
6、五侯:指当权的外戚或宦官。
《汉书·元后传》载,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封其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侯,时人称之五侯。
又,《后汉书·陈蕃传》载,汉顺帝梁皇后兄梁冀为大将军,其子梁胤、叔父梁让、梁淑、梁忠、梁戟,皆封侯,世称梁氏五侯。
又,《后汉书·单超传》载,汉桓帝封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为侯,亦号五侯。
二、白话译文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
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
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采艾悬门上以避邪气习俗在晋周处《风土记》中已见于记载,但所谓“采艾以为人”则最早见于《荆 楚岁时记》,而其来源据其自注谓:“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 有验。”
宗测是宗承之后第五代孙,为宗懔曾祖父辈。无疑此是宗氏家中口耳相传的轶事,并被历代沿袭承用。由宗 氏发明的端午悬挂人形艾的习俗,到后世演变成悬挂艾人,又将艾人附会为道教的张天师,风行全国。
《荆楚岁时记》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 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这些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传自远古,延续后世。其中如门神、彩蛋画、土 牛、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仍在城乡流传。
简介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既是对荆楚地区岁时活动的记录,也是作者对自身及其家族亲历社会生活的记录 。
历史价值
南北荟萃 传播佛教
端午节 流传海外
《荆楚岁时记》成书以后,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在宗懔之后不久,隋杜公瞻就为宗懔书作注,并有 意识地将《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方风俗与北方风俗进行比较。后来,《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 一起流传,人们习惯上仍将其称作《荆楚岁时记》,从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国南北方的岁时风俗荟萃于一书之中, 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渊源于荆楚地区的节日习俗,后来以各种形式流传到全国,成为中华民族岁时节令 文化的一部分,这正是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文化对中国岁时节令文化的贡献之一。《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 “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轻利, 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端午节竞渡,本是由南方地区祭祀水神的仪式发展而 来的习俗。在荆楚地区,屈原就是当时祭祀的水神之一。晋王嘉《拾遗记》卷十载:“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 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合柱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 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屈原是楚国大臣,忠君爱国而死,死后受到荆楚地 区人们的怀念,认为他变成了水神,并立祠来祭祀。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最早就是流传在荆楚地区的传说。梁吴 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 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端午竞渡的习俗,也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 《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 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 相传,为竞渡之戏。”在荆楚地区,水神人格化为屈原,因而祭祀水神的仪式发展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到了隋 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此书旧刻漫灭,且训点谬误不少。
一日,书林北田氏来求是正,今也逐一正之,使重刻便童蒙之求焉。
时元文二年丁巳春三月庚申,浪华处士山内之春书于洗心斋。
【凤麟按:旧校此书,苦无善本,今得日人山内之春元文二年刻于大阪书林者,取以作底。
原本正文顶格,隋杜公瞻注文则低一字,今正文以黑体出之,以示区别。
】荆楚岁时记晋宗懔著武林徐仁中阅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字左土右韦)按:《御览》引作“山魈”。
【凤麟按:原为双行小字夹注。
■(字左土右韦)乃明人朱谋■(字左土右韦),曾校此书及张华注《神异经》者。
○《御览》卷二九引作:“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元,始也。
)鸡鸣而起。
案:《周书纬通卦》云:‘鸡,阳鸟也,以为人候四时,使人得以翘首结带正衣裳也。
(注云:案《礼·内则》云:子事父母,妇事姑舅,鸡初鸣,咸盥潄栉纚笄,则惟其常,非独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庆吊,官有朝贺,私有祭享,虔恭宜早,特重于余辰,所以标而异焉。
)先於庭前爆竹,帖画鸡,或斫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
”盖《御览》编者割裂原书以成,然可觇原貌也。
当为补遗附之。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
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
人以竹著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
《玄黄经》所谓山■(字左犭右巢)鬼也。
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凤麟按:汉魏丛书本《神异经》:“西方深山中有山臊,长尺余。
犯人则病,长[畏]爆竹声。
”《御览》二九引作“《荆楚岁时记》曰: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也。
山魈,按《神异经》:在西方深山中,长尺余,犯人则病,畏爆竹声。
又俗爆竹燃草,起于庭燎。
”是《荆楚岁时记》原文及注。
○《御览》卷二九自“荆楚岁时记曰”以下至“录异记云”,似皆取自《荆楚岁时记》,而误分《庄子》、《玄中记》等,宝颜堂本取之,故较今本差详。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凤麟按:《御览》二九引《荆楚岁时记》曰:“元日,服桃汤。
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

从《荆楚岁时记》看魏晋南北朝的端午节俗作者:王楠楠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3期[摘要]《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著作,它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岁时节日的重要资料。
本文以端午节为例,对其节俗形态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荆楚端午节[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81-02《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宗懔所撰写的一部描述荆楚岁时风物的专著,它为研究我国南方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第一次系统地、如实地记录了荆楚地区一年内依次进行的岁时节日习俗,这些节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团圆型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合家团聚的固定节日。
二是迷信型的,如正月十五祭蚕神、寒食禁火等,寄托了人们趋善求吉的美好愿望。
三是农事型的,如春分、社日等,提醒人们不误农时,及时耕种。
四是娱乐型的,如春节、七夕乞巧等,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五是宗教型的,如四月八日浴佛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等,这些宗教节日在各地流行。
本文试图以端午节为例,浅析《荆楚岁时记》中所描写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端午节俗。
一、《荆楚岁时记》有关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
它的起源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源于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依据便是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竞渡起源之说。
第二种说法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推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第三种说法源于恶日,依据是《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涉及“不举五月子”的内容。
第四种说法是端午源于夏至,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说,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周时的夏至节。
各种说法中,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
仲夏五月最重要的节令是夏至,《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意思-赏析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意思|赏析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
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作者:佚名这首《浣溪沙》当是词人的前期之作。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分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她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
这种气度又是通过词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
《浣溪沙》一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
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
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
沈水,即沉水香。
词人另一首《菩萨蛮》词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句。
梦回山枕隐花钿句,词人叙己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
山枕,即檀枕。
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
词人《蝶恋花》词有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句。
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茜丽、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
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
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
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这种花开相应的节气就到了;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所以叫信风。
人们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南方)为代表,叫做这一节气中的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二十四番花信风又名二十四风,出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一百二十日,有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五天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应二十四番花信。
《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
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二十四番花信顺序为: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1、小寒第一候花信风是梅花。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梅花单朵开放,花朵接近正圆形。
花落后再长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毛泽东写诗《卜算子·咏梅》赞扬梅花的品格,许多人都能背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小寒第二候花信风是山茶花。
在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中排名第八,自古以来就是极富盛名的木本花卉。
山茶花“性耐霜雪,四时常青,次第开放,历二三月”。
山茶树冠多姿,叶色翠绿,花大艳丽。
有不同程度的红、紫、白、黄各色花种。
山茶花开花于冬春之际,花姿丰盈,端庄高雅。
3、小寒第三候的花信风是水仙花。
水仙又名中国水仙,是法国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

正月七曰为人曰。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曰为鸡,二曰为狗,三曰为猪,四曰为羊,五曰为牛,六曰为马,七曰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曰贴人于帐。”今一曰不杀鸡,二曰不杀狗,三曰不杀猪,四曰不杀羊,五曰不杀牛,六曰不杀马,七曰不行刑,亦此义也。古乃磔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曰向辰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旧以正旦至七曰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余曰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曰福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曰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辞》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曰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曰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曰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曰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火,未知所出。
荆楚岁时记 〔南朝.梁〕宗懔
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曰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玄黄经》所谓(山巢)鬼也。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荆楚岁时记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着门户逐疫,礼也。”《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曰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正月七曰为人曰。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曰为鸡,二曰为狗,三曰为猪,四曰为羊,五曰为牛,六曰为马,七曰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曰贴人于帐。”今一曰不杀鸡,二曰不杀狗,三曰不杀猪,四曰不杀羊,五曰不杀牛,六曰不杀马,七曰不行刑,亦此义也。古乃磔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曰向辰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旧以正旦至七曰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余曰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曰福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曰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辞》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曰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曰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曰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曰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火,未知所出。
是书先后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宝颜堂秘籍》(十集)本、《说郛》本、《》本、《丛书集成》本、《四部备要》本(据《广汉魏丛书》本校刊)等。其中《四部备要》祖本为时间较早的《广汉魏丛书》,故取作整理底本,参校其余诸本,遇有异文,择善而从。各条按语,当是隋杜公赡所注,故前均空一格,以示区别。又清人王谟“识”中,辑录了不少佚文,可作本书补充,故亦附于书后。
关于过年民俗的古籍

关于过年民俗的古籍
关于过年民俗的古籍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1.《荆楚岁时记》:南朝时期梁宗懔编撰的记述当时楚地风俗及岁时活动的专书,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
2.《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的风俗人情,描绘出一幅北宋都城的生活画卷。
3.《西湖游览志》:明代田汝成所撰,记载了杭州的风俗、山水、人物等,是研究杭州历史的重要资料。
4.《帝京景物略》:明代的刘侗、于奕正所撰,主要描述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岁时风俗,是研究明代城市的重要资料。
以上古籍虽然主要描述的是当时楚地、开封、杭州、北京等地过年的风俗,但也可以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过年民俗提供重要的参考。
荆楚岁时记

☆ξ《荆楚岁时记》ξ☆宗懔原著/谭麟译著一、爆竹庭前辟除邪恶[原文]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春秋》谓之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馀,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朴][火毕]有声,而山臊惊惮。
《元黄经》所谓山[犹巢]鬼也。
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译文]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这一天,当雄鸡高唱的时候,人们便开始了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先在堂阶前烧响竹筒,用来辟除山臊恶鬼。
按语:《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一种怪人,高一尺多,一只脚,生性不惧怕人。
若触犯了它就叫你发冷发热,生起病来。
这种怪人叫做山臊。
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中烧着,发出[火朴][火朴][火毕][火毕]的音响,山臊就吃惊害怕。
这就是《元黄经》上称做山[犹巢]鬼的怪物。
一般见识浅溥的人认为爆竹起源于帝王的庭燎,诸侯大夫和普通老百姓不应该滥用王者的这种仪式。
二、依次拜贺饮椒柏酒[原文]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进敷于散,脚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
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
柏是仙药。
成公子安《椒华铭》则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
厥味惟珍,蠲除百疾。
”是知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
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
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
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
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
”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
《庄子》所谓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
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
方:用柏子人、麻人、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
又方:江夏刘次卿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
《荆楚岁时记》TXT,南朝梁宗懔撰,免费下载

正月十五曰,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曰,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概言之,《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专书。现存一卷,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八条,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四时十二月重大节令的来历、传说、风俗、活动等,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农事、生产、婚姻、家庭、医药、文娱、体育、旅游等众多领域。其多学科知识资料的运用,致使历代着录对其有诸如农家类(新旧《唐志》、《宋志》)、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史部时令类(《书录解题》)、礼类(《通志》)等纷纭不一的归类。我们认为,它是我国著作年代最早、影响最大的民俗学著作。其中关于端阳竞渡、寒食禁火、七夕乞巧、重阳登高等民俗记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十月十五夜迎紫姑神的记载,声吻维妙维肖,颇具文学色彩。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按: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曰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曰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着以败衣,盖为此也。”《洞览》云:“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可以见迎。’”又其事也。俗云溷厕之间必须静,而后致紫姑。《杂五行书》:“厕神名后帝。”《异苑》云:“陶侃如厕,见人自云‘后帝’,着单衣、平上帻,谓侃曰:‘三年莫说,贵不可言。’”将后帝之灵,凭此姑而言乎!
《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

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从《荆楚岁时记》可知,约从魏晋时起,古人已将正月岁首数日跟人畜诸物相联系,使岁首各日成为人畜的年日,其中最突出的是正月初七的“人日”;后来又有岁首诸日预卜人畜盛衰的占候风俗。
对这种岁首诸日特别是人日的风俗,学者们或以为它具有创世神话性质,或以为属于占候之俗。
其实我们可能忽略了记载这类民俗的文献的时代及其真伪性质,事实上,在我们作出有关判断之前,还有必要先从文献聚散和民俗传承的历史加以考辨,才有可能进而论证岁首诸日风俗的功能和性质。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
”隋杜公瞻注云:“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杜注尚称隋时诸日有招呼牛马或不杀鸡猪等俗,此不具引)需要注意的是,《荆楚岁时记》原本及注本早已亡佚,今传本主要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刊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二系,均属辑本。
上引文句出汉魏本,而秘笈本则有所不同,如董勋语猪羊顺序倒置,作“三日为羊,四日为猪”,更为重要的是,在“七日为人”后尚有“以阴晴占丰耗”一句,亦似杜注引董勋语。
根据《初学记》卷4、《太平御览》卷30 这些相对较早的文献引录,可知汉魏本此节文字是可靠的,而秘笈本则有疑问。
“以阴晴占丰耗”一句,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荆楚岁时记》的文本,今人谭麟、姜彦稚、宋金龙、王毓荣续有辑校和注释,但基本是各据一本,对校他本,并未辨证其文本的是非优劣,不能解决宗懔时代、杜公瞻时代文献原貌和民俗实情的根本问题。
其中宋、王二校所据为《宝颜堂秘笈》本,自然有占候之词,王氏校注甚至以《东方朔占书》、《月令占候图》释人日为岁占日。
这样的文本差异关系到文献的聚散历史,也反映了文献所载民俗的传承史,还牵涉着学者们对中国古代岁首诸日风俗的功能和性质的判断,或是对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于此我们还得首先从文献角度加以考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楚岁时记》南朝宗懔原著/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最早见录于《旧唐书?经籍志》。
所载为两种,一种为南朝梁人宗懔所撰十卷本,一种为隋人杜公瞻所注二卷本。
因时代久远,播迁散佚,原本早已亡失,“今本乃明人自类书中辑出,而检阅未周,罅漏百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
现有岳麓书社出版的姜彦稚辑校本。
此书正文以时为序,记述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俗风物;注文则引用经典俗传辩证某一时俗的源流承绪。
因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如正月燃放爆竹避鬼、贴门神,四月八日浴佛,并迎八字之佛、供九子田神,五月五日浴兰节悬艾禳毒、竞渡采药,夏至节日食粽,七月七日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妇人乞巧,七月十五日供佛等,故历来为人多所称引,流传广泛,且对《岁华纪丽》等书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第一部宝颜堂秘籍本第二部佚文辑录(一)元日桃仁汤(二)桃板(三)屠苏酒(四)犦槊(五)人日、鬼车鸟(六)人日、人像(七)人日、白马(八)人日、宜男蝉(九)正月十六夜(一0)十六日、飞百索(一一)正月三十日、补天日(一二)立春黄柑酒(一三)花信风(一四)二月、新花(一五)箸占(一六)二月社祭(一七)社日、开聪明(一八)寒食(一九)三月、榆荚雨(二0)三月、上巳(二一)曲水饮(二二)踏百草(二三)杜鹃(二四)三月、杏花(二五)四月八日、法华会(二六)九子母神(二七)芙蓉、菱藕(二八)五月、相??(二九)端午(三0)游光厉鬼(三一)解粽节(三二)粽?他(三三)粽?由来(三四)菖蒲(三五)菖蒲、一寸九节???(三六)土枭(三七)蟾蜍(三八)啄木(三九)八蚕茧(四0)六月三伏(四一)冰鉴(四二)面脂(四三)折璃琉笔(四四)七日曝经书(四五)张骞?河源?寻????(四六)秋分?社会(四七)九月、催禾雨(四八)九日、羹?脍(四九)菊水(五0)禄糕(五一)十月一日、进暖炉炭(五二)十一月、蘘荷(五三)白石李(五四)黑豆糜(五五)除夕(五六)大石镇宅(五七)年?穷极(五八)鸳鸯第一部宝颜堂秘籍本(一)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按史记云.正月为端月.春秋传曰.履端于始.元始也(二)鸡鸣而起按周易纬通卦验云.鸡阳鸟也.以为人候.四时使人得以翘首结带正衣裳也.注云礼内则云.子事父母.妇事舅姑.鸡初鸣.咸盥漱栉纚笄.则惟其常.非独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庆吊.官有朝贺.私有祭享.虔恭复位.宜早于余辰.所以标而异焉(三)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着火中烞(音朴)熚(音必)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玄黄经所谓山鬼也.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四)帖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按庄周云.有挂鸡于户.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旁.百鬼畏之.又魏时.人问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着门户.逐疫礼欤.勋答曰.礼.十二月索室逐疫.衅门户.磔鸡.熯火行.故作助行气.桃.鬼所恶.画作人首.可以有所收縳.不死之祥.又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怪.谓之仙木.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即无神荼之名.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神荼垒郁兄弟二人.住度朔山下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五)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读作耐老.柏是仙药.成公子安椒华铭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晋世).典术云.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董勋云.俗有岁首.酌椒酒而饮之.以椒性芬香.又堪为药.故此日采椒花.以贡尊者饮之.亦一时之礼也.又晋海西四令.问勋曰.俗人正日饮酒.先饮小者何也.勋曰.俗云.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月元日.五熏炼形.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天医方序云.江夏刘次卿见鬼.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日.家师以一丸药绛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其药.至所见诸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取胶固之义.今北人亦如此(六)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按炼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各七枚.辟瘟气.又肘后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十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十七枚.鸡子.白麻子.并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七)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按录异记.有商人区一作欧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是一少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以头钻入粪中.渐没失所.后商人家渐渐贫.今北人.正旦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以荅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八)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以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以阴晴占丰耗.正旦画鸡于门.七日帖人于帐.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也.古乃磔鸡令畏鬼.今则不杀.未知孰是.荆人于此日向辰.门前呼牛羊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刘臻妻陈氏进见仪曰.七日上人胜于人.董勋曰.人胜者.或剪彩或镂金箔为之.帖于屏风上.或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正月七日.戴胜见武帝于承华殿也.旧以正月七日为人.故名人日.剪彩镂金箔为人.皆符人日之意.与正旦镂鸡于户同.今北人又有至人日.讳食故岁菜.惟食新菜者.与楚讳食鸡正相反.又余日不刻牛羊猪犬马之像.而二日独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缘生述征记云.魏东平王翕.七日登寿张县安仁山.凿山顶为会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铭云.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老子云.众人凞凞.如登春台.楚词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未知所出也(九)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按彩燕即合欢罗胜.郑毅夫云.汉殿斗簪双彩燕.并知春色上钗头.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刑之有似.衔青书以赞时.着宜春之嘉祉(一0)为施钩之戏.以缏作篾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按施钩之戏.求诸外典.未有前事.公输自游楚.为载舟之戏.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曰钩强.遂以钩为戏.意起于此.涅盘经曰.斗轮罥索.其外国之戏乎.今秋千.亦施钩之类也施或作拖(一一)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按刘向别录曰.寒食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案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涅盘经.谓之罥索(一二)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按齐谐记曰.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门备之七祠.今州里风俗.是一作望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讫而去.遂失所在.成如言.为作膏粥.自此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粥祷之.加以肉覆其上.登屋食之.祝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是则为蚕逐鼠矣.与齐记相似.又覆肉.亦是覆膏之理.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一三)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按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原孟氏.恒不信.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厕中着以败衣.盖为此也.洞览云.是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半.可以衣见迎.又其事也.杂五行书.厕神.名后帝.异苑云.陶侃如厕见人.自云后帝.着单衣平上帻.谓侃曰.三年莫说.贵不可言.将后帝之灵冯紫姑而言乎.俗云.溷厕之间.必须静.然后致紫姑(一四)正月未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一五)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会.行乐饮酒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为初年.时俗重之以为节也.玉烛宝典曰.元日至月晦.人并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今世人唯晦日临河解除.妇人或湔裙.又是月.民并脯食.□□之名.又似之矣.出钱为醵.出食为脯.竟分明掷虏.名为博射.艺经为掷博(一六)晦日送穷按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敞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一七)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信舍之家.建八关斋戒.车轮宝盖.七变八会之灯.平旦执香花遶城一匝.谓之行城按本起经.二月八日夜.净居诸天.共白太子.今者正是出家之时.车匿自觉.楗陟不复喷鸣.太子放身光明.狮子吼言.诸佛出家之法.我亦如是.诸天捧马四足.并接车匿.释-提-柜-因执 .北门自开.诸天歌赞.至于天晓.行已三踰阇那.又本行经云.鬼星已与月合.帝释诸天唱言时至.太子闻已.以手拔发令寤.诸天捧马出.至闻王内则行城中矣.故今二月八日.平旦执香行城一匝.盖起于此.又阿那经云.二月八日.当行八关之戒.文佛经云.在家菩萨.此日当行八关之斋戒(一八)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一九)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按郑氏云.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立社宗.即共立社之为也(二0)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之则雨雹伤田.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糯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孙楚祭子推文曰.黍饭一盘.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厨.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事也.旧俗以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后汉周举为并州刺史.移书于介推庙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谓冬至后一百四日一百五日一百六日也.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翙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推被焚之事.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 周之旧制也(二一)寒食挑菜按如今人春日生菜(二二)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按玉烛宝典曰.此节城市尤多斗鸡之戏.左传有季郈斗鸡.其来远矣.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管子曰.雕卵.然后瀹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张衡南都赋曰.春卵夏笋.秋韭冬菁.便是补益滋味.其斗卵则莫知所出.董仲舒书云.心如宿卵.为体内藏.以据其刚.髣佛斗理也(二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兮.注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 按韩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续魄.以除岁秽.周礼.女巫岁时祓除衅浴.郑注云.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司马彪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并禊饮于东流水上.弥验此日.南岳记云.其山西曲水坛.水从石上行.士女临河一作行坛.三月三日所逍遥处.续齐谐记.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与携酒至东流水边.洗涤去灾.遂因流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也.帝曰.若如所谈.便非嘉事.尚书郎束晢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东而出.捧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其处立为曲水.二汉相沿.皆为曰善.赐金五十斤.为阳城令.周处吴徽注吴地记.则又引郭虞三女.并以元巳日死.故临水以消灾.所未详也.张景阳洛禊赋.则洛水之游.傅长虞禊饮文.乃园池之宴.孔子暮春浴乎沂.则水滨禊祓.由来远矣(二四)是日.取黍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以厌时气(二五)四月有鸟.名获榖.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则犁杷上岸按尔雅云.鸤鸠鴶鞠.郭璞云.今布榖也.江东呼获榖.崔寔正论云.夏扈趍耕锄.即窃脂玄鸟鸣获榖.则其夏扈也(二六)四月八日.诸寺设斋.以五色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按高僧传.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二七)四月十五日.僧尼就禅剎挂搭.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按夏乃长养之节.在外行则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禅苑宗规云.祝融在候.炎帝司方.当法王禁足之辰.是释子护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应禅寺挂搭僧尼.尽皆散去.谓之解夏.又谓之解制.禅苑宗规云.金风渐渐.玉露瀼瀼.当觉皇解制之辰.是法岁周圆之日.大藏经云.四月十五日坐树下.至七月十五日.僧尼坐草为一岁.禅谈语录谓之法岁(二八)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按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而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始于此.风俗通曰.五月上屋.令人头秃.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或上屋.见影魂便去.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按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暴席.何以异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于正耳(二九)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三0)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三一)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按孝经援神契曰.仲夏?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镂.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一作百索.名拟甚多.赤青白黑以为四方.黄居中央.名曰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或问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今钗头符是也.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语(三二)夏至节日.食粽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稯.栋叶插(头).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三三)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按干宝变化论云.朽稻成虫.朽麦为蛱蝶.此其验乎(三四)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曰贺嘉雨(三五)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以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三六)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日织女东向.盖言星也.春秋斗运枢云.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云.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也.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月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则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三七)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宋孝武七夕诗云.迎风披彩缕.向月贯玄针.是也.周处风土记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或光辉五色.以为征应.便拜得福.然则中庭祈愿.其旧俗乎(三八)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仙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经又云.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敕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莲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三九)八月雨.谓之豆花雨(四0)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墨点小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压疾.又以锦彩为眼明囊.递相遗饷按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像也.或以金箔为之递相饷焉(四一)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四二)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未详黍臛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弥衡别传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臛.是也.又天气和暖似春.故曰小春(四三)仲冬之月.采撷霜芜菁.葵等杂菜.干之.并为咸葅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钗色.今南人作咸葅.以糯米熬捣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