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政解读华为成功的逻辑

合集下载

华为基本法诞生背景(彭剑锋、包政)

华为基本法诞生背景(彭剑锋、包政)

彭剑锋:华为基本法出台前后1995 年,华为还在深圳市南山区深意大厦六楼办公。

彭剑锋、包政等5 名人大教授被华为请去讲授企业二次创业与企业的战略转型、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任正非在听了彭剑锋教授讲授的企业二次创业与人力资源课程之后,召集华为的高层干部,认为教授们在授课中所揭示的二次创业问题正是华为公司在高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值得大家认真研究。

随后,任正非又指派当时华为公司的营销副总张建国与彭剑锋等教授联系,邀请教授们到华为公司做顾问,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当时,彭剑锋和人大的几位教授正在为其他的公司做咨询,对华为的邀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此,张建国在两天之内一连给彭剑锋打了20 多次电话,后又多次跑到北京彭剑锋的家中。

彭剑锋被张建国的真诚、执着感动,最终接受了华为的邀请。

96 年初,彭剑锋带领包政、吴春波等3 位教授来到华为,开始为华为的营销管理提供咨询。

后咨询内容延伸到人力资源、生产作业管理、企业文化等领域,专家小组成员也吸收了黄卫伟、杨杜、孙建敏等学者,增加到近10 人,成立了华为专家顾问小组,彭剑锋为组长。

整个咨询前后历时 3 年多,彭剑锋等教授每年都有近1/3 的时间呆在华为。

华为当时面临突出问题当时,华为正处于高速成长过程中,营销网络的建设与人员管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华为的营销体系是典型的自建营销网络体系,这种营销网络的优势是贴近终端、反应速度快, 能够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

但随着网络的扩张,营销网络与人员的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如何对营销人员的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激励,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建国时任华为营销副总裁,主管营销系统的人力资源与干部考评。

彭剑锋带领专家小组就先从考核薪酬、营销队伍建设开始。

第一个项目是销售人员的考评体系与销售队伍的管理模式。

当时,中国通讯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市场成长潜力巨大,对通讯设备的需求处于饥渴状态。

华为的主要经营问题就是如何抓住市场机会,运用超常规的市场运作手法抢占市场先机, 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成功的原因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成功的原因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成功的原因华为成功的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分析,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华为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的管理理念:华为在管理上一直秉持着自主创新、开放分享的理念。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提倡“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将“持续创新”作为核心战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华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持续的创新来满足客户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出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2.强大的研发能力: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和实验室。

华为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励员工持续学习和创新。

华为还与全球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这些都为华为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使得华为能够在技术和产品上保持领先地位。

3.灵活的组织架构:华为采用了分散式的管理架构,将组织分成多个独立运作的业务单元。

每个业务单元都类似于一个小型企业,拥有独立的决策权和责任。

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华为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决策和响应市场变化。

此外,华为还建立了灵活的沟通机制和激励制度,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并且可以快速调整团队的组成和配置,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华为在经营方面始终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客户视为合作伙伴,注重与客户的紧密合作。

华为通过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华为的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不仅使得华为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为华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了竞争优势。

5.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华为在战略布局上始终秉持全球化的思维,从中国本土市场起步,逐步拓展到全球市场。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与全球的运营商和企业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华为的全球化战略使得华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球市场的需求,加速了华为的国际化进程。

综上所述,华为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创新的管理理念、强大的研发能力、灵活的组织架构、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以及全球化的战略布局等方面。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析华为成功的原因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析华为成功的原因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析华为成功的原因华为的成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析,其中公司治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华为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涉及了一系列科学、稳定、透明、灵活的公司治理措施,以下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解析华为成功的原因:第一,强大的讲求规则的执行力。

华为始终坚持以法治为基石,遵守各种国际和当地的法律法规,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内部法律体系。

公司成立了法律合规机构和监察机构,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并负责处理违规行为。

同时,华为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员工时刻明白公司的规则,并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第二,高效的公司组织架构。

华为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架构,以一种高度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管理。

华为将公司分为若干个业务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独立决策权和利润责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同时,华为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员工的绩效来进行晋升和奖金发放,使员工与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

第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华为积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研发,建立了全球领先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拥有世界顶尖的专家和科学家团队。

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基金和奖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实施。

华为也与全球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加强了技术引进和转化能力。

这些措施使得华为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并能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第四,高度关注客户需求。

华为将客户放在公司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增加对客户需求的理解。

华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市场调研和客户满意度调查来获取客户意见,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华为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国际组织的活动,与客户共同探索未来的技术和发展方向。

第五,全球化经营策略。

华为提倡全球化思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经营,建立了全球化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对各个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管控。

此外,华为非常重视本地化发展,通过引进土生土长的人才和与当地政府、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了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华为式创新为何能成功?

华为式创新为何能成功?

66 小康 INSIGHT CHINAFINANCE&ECONOMICS财经“我在撰写这两本书时,并没有仅仅把自己看作是前华为人,也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研究者,而是更多地以一家上市公司企业管理者的身份,以学术研究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梳理并呈现华为成功背后的逻辑以及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以期带给中国广大企业以思考、借鉴和启迪。

”2017年4月13日下午,北京西单大悦城,前华为人、东土科技集团副总裁、《华为创新》一书的作者周留征对《小康》记者说道。

华为式创新为何能成功?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毫无疑问,华为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的一张亮丽名片。

但是,作为一个前华为人,周留征或许比别人更加清楚,华为式创新不是完美的,它也存在着隐忧“100个世界知名品牌我们只有华为一个”出生于七十年代初的周留征不时拿手指推动着鼻梁上的眼镜框,对于华为这家改变他很多的企业,他仿佛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不仅与他息息相关,也与许多企业家,许多研究者,甚至与离他不过百米开外的华为手机专卖店的消费者们,息息相关。

周留征笔下关于华为的故事,离不开“创新”这个关键词。

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也是企业命运所系。

201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100个世界知名品牌,我们只有华为一个。

”8天后,3月26日,“企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华为创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隆重举行。

华为一直不愿多谈创新,但在周留征看来,华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融合了创新的理念与逻辑、光荣与梦想、经验与教训、故事与传奇的“炼狱史”。

“我国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强,75%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创新研发,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还占不到GDP的1%,以至于经济发展没有坚实的后盾,难以实现健康良性发展。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主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在新书发布会上对华为创新予以了高度肯定,“华为重视技术创新,认可人力资本的价值,吸引并聚集了大量创新型高端人才,在国际技术专利与知识产权方面硕果累累,在创新方面确实为我国企业树立了非常好的标杆。

华为管理成功的原因论述

华为管理成功的原因论述

华为管理成功的原因华为企业管理是很成功的,那么,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吧!华为有根本法,很多企业都没有。

“向小米学营销,向华为学管理,向三星学变革〞。

我像祥林嫂一样,说给见到的每一个企业家与管理者。

向领先企业学习,让自己少走弯路,一次做对。

不单是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更要学习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经历了哪些困难,又如何突破困难,坚决在正确的道路上探索——这些,更重要。

对,我没说向他们学战略。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战略也不错,与这些顶尖高手的差距只是企业的执行力。

索性,我们不谈战略,也暂不谈营销和变革,只谈管理。

向华为学管理,尤其是学习怎样管理庞大的知识员工。

管理的难点有三个:第一是责任。

如何把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放在统一的责任体系内,并依据责任建立分权与鼓励体系,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常有人说,组织内只有两个层级是有完整的责任意识的:一个是老板,他承担着生死存亡的压力;一个是一线员工,他们每天每时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和行为要求。

而中间层很容易成为“转包商〞——把上级分配的任务分配给下级,自己成为监工。

没有承担责任,并不说明他们无所事事。

恰恰相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很忙,但就是没有产生绩效或战略要求下的成果。

尤其知识员工,很容易“自己给自己找事做〞,偏离企业的方向,空耗资源。

华为依靠严肃的三级方案和预算管理体系来完成责任的落实,然后发育基于责任的能力,评价基于责任的奉献,执行力由此产生。

不仅华为,但凡管理有效的公司,首先学会的都是这一点。

很多企业所做的是“分指标〞而不是“分解责任〞。

指标只是结果,责任是条件。

责任到位了,指标自然成;责任落空,指标也就成了肥皂泡。

包政教师曾说,应该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改为各尽所“责〞按劳分配。

责任是能力的前提,是结果的根底。

我曾经想,可能是我们在方案经济下运行太久,所以企业都不擅长、也不重视做方案,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预算上,或许是预算关乎每个人可以掌控的资源,与利益直接相关。

华为成功的因素

华为成功的因素

华为公司的成功因素分析10信管杨璇 1016411050 从1987公司成立以来,华为公司从代理香港公司通讯交换机产品起家,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克服了各种困难,从夹缝中生存,依靠强大的营销行为和丰富的、源源不断地技术进步,多次击败了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对手,发展成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成为令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

目前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

为什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一、公司环境因素1、政治因素:(1)国家在电信服务领域,鼓励适当的竞争,先已发放6年的运营牌照,同时因为华为公司为民营企业,近几年我国有意在扶持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的自我发展。

(2)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使对该公司的进出口限制减少,目前,该公司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前50强中的36家。

(3)政企一家,利于公司发展。

对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前几年其运营还没有成熟,那时实行的是政企一家的政策,这不仅让公司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直接采购规模和数量。

(4)专利法对于该公司专利的保护。

华为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7,502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

截至2008年底,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5,773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居全球第一。

2、经济因素:(1)我国家入WTO之后,国内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加,不断刺激消费,为公司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带来了足够的动力。

(2)公司进入盈利阶段不久,投入相当大比例的科研资本,开始着眼于研发自己的中高端通讯器械。

同时也投入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营销运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占领行业制高点。

包政:华为真正强大的,是扎根于中华文明DNA的组织能力

包政:华为真正强大的,是扎根于中华文明DNA的组织能力

包政:华为真正强大的,是扎根于中华文明DNA的组织能力•文 / 包政,包子堂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夏基石领衔专家•来源:包子管理学堂(ID:bosstanwx)•华夏基石e洞察已获授权,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文章背景:本文为包政教授应华为之邀参加2016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后的观感。

以下为正文:01华为验证企业之道——真诚对待客户说句老实话,我不懂IT和CT,我只是去看热闹。

据说,这次巴展没有什么新的发展理念。

我觉得这个判断可能是对的,我不懂。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看见三星的VR展台很热闹,排大队,很多人等着体验。

有人告诉我,两年前就有这东西了,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华为找我干什么?在华为眼里,我已经是一个媒体人了。

在群里,我被誉为互联网转型“最萌的教授”,外面传说是“最猛的教授”。

确实,我正在努力向数字星球转移。

见过华为的徐文伟,他是华为展台的总负责人,还有三位轮值CEO,似乎印证了邀请我参加巴展的原由了。

这些现任的领导人或多或少阅读过我近期的文章,认为我写得不错。

他们还引见了一位包子堂的粉丝,华为的一位高阶技术负责人。

不过,我还是有担心,毕竟不是媒体,在这方面怕帮不上华为的忧,写不出高规格的深度报道文章,对不起华为高规格的招待。

见过任正非之后,心里似乎坦荡了很多。

走进华为,走进巴展,了解互联网世界,对我今后写文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任总一贯的主张,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华为人始终保持着学习与交流的心态,不断拓展与世界各著名大学及其专家学者的交流界面。

从这次展会的气息上可以感知到,华为已经融合到了全球商业文明之中了。

任总的风格,跟十多年前差不多,思维敏捷,话锋甚健,听他说话很是享受。

他的气场很大,参观团的大V大咖们,除了个别人提一些问题外,大部分人的思维都不转了,被他的话语所牵引。

他似乎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华为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合作的心态去拥抱互联网时代。

按照徐文伟的说法,华为进入的数据流量市场,如果是1000亿美金的话,通过和世界顶尖级的公司合作,其中包括现在的那些竞争对手,那么这个市场将会达到4000亿美金,或许更大。

华为成功的管理之道

华为成功的管理之道

华为成功的管理之道华为成功的管理之道一、非物质鼓励主要要管理好时机鼓励、思想鼓励。

非物质鼓励应该是让多数人变成先进,让大家看到有时机,拼命去努力。

如果只有少数人先进,被孤立起来,其实他内心是很恐惧的。

我认为金牌奖比例还是太少,华为绝大多数人是先进人物和优秀分子,愿意发钱就发钱,即使发个奖章也好。

思想鼓励不仅是指建立正确思想,还要听得进批评,否那么将来公司都听不进批评,都以“世界老大〞自居,这是不行的。

二、要攻下战略时机点,不仅靠物质鼓励,更重要是要培养战略系统思维。

未来信息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还没有想象明白,我们也没有想明白。

当年我们提出“太平洋管道〞,仅仅是在技术上领先了别人一步,获得了战略地位;在企业市场等其他方面,我们还没有获得战略地位。

ICT大数据一定有很多时机,我们一定要占据应该占据的重要时机。

现在我们攻不进“莫斯科大环〞,仅靠提高奖金包没有用,最重要因为没有建立起系统思维结构。

所以,我让大家看看诺曼底登陆,涉及三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还要造港口等这么多系统工程,才表达战略胜利。

但是华为缺少思想家、战略家,很多人都想去作战,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猛打猛冲。

我们梳理出战略沙盘68个战略时机点时,就发现缺少攻占战略时机点的指挥官。

因此战略时机点拿不下来,其实跟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组织结构等没有做战略定位有关。

华为要产生越来越多的大思维家、战略家,今天假设不培养,到大数据时,战略时机点就可能会一个个丢掉。

我们公司为什么缺少系统性思维?因为是从小的游击战打过来的,提拔的都是务实的人,没有对务虚的人给予肯定,我们要转换,慢慢从人力资源机制中也要形成培养战略家、思想家的土壤。

三、落实获取分享制,管理好员工的分配结构,关注到公司的每个角落,让人人都能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收益。

第一,薪酬鼓励的对标分析要提高合理性,要管理好拉车人和坐车人的分配比例,让拉车人比坐车人拿得多,拉车人在拉车时比不拉车的时候要拿得多。

华为成功的因素

华为成功的因素

华为公司的成功因素分析10信管杨璇 1016411050 从1987公司成立以来,华为公司从代理香港公司通讯交换机产品起家,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克服了各种困难,从夹缝中生存,依靠强大的营销行为和丰富的、源源不断地技术进步,多次击败了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对手,发展成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成为令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

目前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

为什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一、公司环境因素1、政治因素:(1)国家在电信服务领域,鼓励适当的竞争,先已发放6年的运营牌照,同时因为华为公司为民营企业,近几年我国有意在扶持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的自我发展。

(2)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使对该公司的进出口限制减少,目前,该公司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前50强中的36家。

(3)政企一家,利于公司发展。

对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前几年其运营还没有成熟,那时实行的是政企一家的政策,这不仅让公司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直接采购规模和数量。

(4)专利法对于该公司专利的保护。

华为在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7,502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

截至2008年底,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5,773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居全球第一。

2、经济因素:(1)我国家入WTO之后,国内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加,不断刺激消费,为公司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带来了足够的动力。

(2)公司进入盈利阶段不久,投入相当大比例的科研资本,开始着眼于研发自己的中高端通讯器械。

同时也投入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营销运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占领行业制高点。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成功的原因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成功的原因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华为成功的原因
事实上,华为一直是全球科技行业的领军者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从一家非常小的公司发展到如今,华为已经成为一家超级大型的企业。

然而,华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几十年的步步紧逼。

华为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并以非凡的技术、产品、服务等生产能力确保了其全球市场份额的增长。

为了成功,华为一直致力于不断改进和提高其产品质量,以确保达到市场的最高标准。

华为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性,以提高其组织结构的效率和效能。

这些包括精简组织结构、强化管理流程、改善内部沟通和强化责任制度等。

这些使华为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运营成本。

【推荐下载】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

【推荐下载】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

[键入文字]
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
据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开始下海创业时,试水过不少行业和领域。

但幸运的是,最终进入了通信设备领域。

下面为大家介绍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

 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
 1、机会牵引能力
 据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开始下海创业时,试水过不少行业和领域。

但幸运的是,最终进入了通信设备领域。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这一选择不管是任正非深思熟虑的产物,还是误打误撞的结果(许多企业家创业时,多种客观因素将其推到某个舞台上,用今天的话说,是上帝将他摆到了气流强劲的风口上),对华为以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经济,处于其中的企业,其战略思维必定是机会牵引能力。

因为开始创业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可能有什么技术和能力积累,由内而外(即从能力出发)的战略行不通。

延展开来说,近20年来,一些日本企业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未能有效应对,战略上没有突破,经济业绩持续下滑,恐怕与恪守能力导向、漠视新的机遇有关。

容量迅速增长、内部结构快速变化的通信设备市场,像一片波涛翻滚的大海,为华为从一条小鱼变成大鲸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多年前,任正非在《北国
1。

华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华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华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近些年来,我们都很关注华为成功的原因,社会上也有很多的总结。

那么,华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来给大家分析下吧!华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华为成功的原因1.以目标为导向,志存高远毫无疑问,任正非领导力的核心在于他非常清楚华为的目标——成就客户梦想,任正非也确实身体力行,满怀激情地追寻这一梦想,因此,华为也就成为任正非天生的使命。

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一个个故事,不断向员工传递一个理念:华为员工应致力于实现公司使命,即提供通信技术实现联接。

要成就客户梦想,就需要提供最好的服务,这也是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华为成立之初,华为产品不如竞争对手的产品,这一点任正非心知肚明。

因此,他另辟蹊径,吸引客户。

他认为,只有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吸引客户。

例如,由于早期华为的设备经常出问题,华为的技术人员就经常利用晚上客户设备不使用的时间段,去客户的机房里维修设备,并且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华为是24小时随时响应。

这种做法跟与西方公司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公司有好的技术和好的设备,但却忽略了服务。

华为的优质服务为公司赢得了真正关心客户需求这一美誉,并同时让华为赢得了竞争优势。

再如早期中国沙漠和农村地区老鼠很多,经常会钻进机柜将电线咬断,客户的网络联接因此中断。

当时,在华的跨国企业都对此不屑,认为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客户的问题,他们认为只需为客户提供技术。

而华为却不这么认为,在设备外增加了防鼠网,帮助客户解决了这一问题,华为也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这么做。

得益于这一目标驱动战略,华为在开发耐用设备和材料方面获得了丰富经验,后来也因此在中东地区赢得多个大客户。

华为成功的原因2.灵活应变,愿景驱动任正非充满激情,努力将公司目标转化成公司愿景,将华为发展成为国际领先企业。

在实现公司愿景的过程中,他不断证明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根据公司面临的挑战适当调整愿景。

他的管理有一点至关重要:虽然他推崇灵活应变的理念,但是从来不会偏离公司的目标和价值观。

【专题】包政:《华为基本法》是什么?

【专题】包政:《华为基本法》是什么?

【专题】包政:《华为基本法》是什么?文/包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导读】《华为基本法》是什么——是使命宣言;是价值立场;是法则体系;是法则体系;是心理契约;是共同愿景。

字面上看总是很抽象。

“一个人有某种成就,差不多是可以“还原”的,可以还原到他所持有的某种核心价值观上去。

”“当年本田公司进军美国受挫,被人耻笑,本田宗一郎却不以为然。

他很自信,认为本田公司能否在美国登陆成功,早在创业时就已成定局。

”“扣子要一开始就系好”。

那么《华为基本法》是否是华为“华服”的第一次扣系呢?当年《华为基本法》的起草人之一,包政教授则说这是一种“呼唤”与“表达”,所谓兼具内在的冲动力与外在的感召力!比如当他们“第一次听到“品质是我们的自尊心”这句话的时候,为之震撼,一致主张把它写入《基本法》”。

所以,当《基本法》历时两年,八易其稿,终于在1998年3月完成之后,包政教授在随后解读《基本法》时,内心充满了感激:“参与起草《基本法》的过程,使我们这些书生领悟了许多有关企业成长的基本命题,非常庆幸华为公司给了我们一次成长的机会。

”这也应了包政教授所说的,“如果所有相关者都离不开你,你就有了在相关者中存在下去的价值与理由”。

一个巨大的成功案例,具有向周围的正向辐射力与未来感召力。

而这,正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动力”。

现在回头再读,仿佛一开始就注定了“经典”。

【正文】《基本法》是使命宣言究竟什么是《基本法》,一直没太弄明白,众说纷纭。

最近读到P.琼斯《说到做到》一书,才有了与国际接轨的说法。

《基本法》就是企业的使命宣言,英文就是MIXXIONSTATE MENT。

人为什么要活着,原本没有什么意义;活着就是人生的本意。

为了使自己能够像人一样活着,活得有意义,就必须对各自的人生进行定义,赋予各自人生的使命。

对人而言,使命就是支撑你活下去的理由、价值或意义。

由于人的内在生命力是天赋的,所以没有人生定义的人,没有使命感的人,苟且偷生的人,糊涂的人也能活下去。

05包政:解读华为基本法,让管理者树立权威

05包政:解读华为基本法,让管理者树立权威

【导读】“人生的扣子从开始就要扣好”。

是啊,开始对了,后面不一定全对;开始错了,后面就步步错。

在越来越不确定的市场大背景下,相对确定的因素就是企业的自身管理了。

因为好的管理一定具备自我调整、修复的功能。

曾经有人让任正非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自己在华为的作用,任老板的回答是两个字:“分钱”。

越是简单的端口,后面越需要高效精准的组织管理支撑。

《管理行为》的作者西蒙说了,一个组织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不在于决策本身,而在于决策的前提。

如果再追问一步,这个所谓的“前提”是什么?核心价值观吗?韦伯认为,放在嘴上的不是价值观,而是态度,即表态而已。

管理者的权威一定是身后的组织赋予的,由内而外、不怒也威的那种。

《华为基本法》就是华为企业管理文化开始的扣系,以此为里程碑,华为继续吸收了包括IBM 等公司在内的管理工具,形成了均衡管理的思想,完成了公司化蛹为蝶的蜕变,从而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国际化企业之一。

——当年《华为基本法》的起草人之一,包政教授带您学习《华为基本法》,给您一个还原与超越的平台。

【正文】在1995年前后,华为老板任正非遇到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公司已经发展到千人规模,工资单上的很多人他都不认识,该怎么给他们确定工资?能不能让专业人士做这件事?于是1995年,华为成立了工资改革领导小组,请来了某大学管理学院退休的院长来主持。

工资制度设计本身并不困难,无非就是设定等和级,确定级差是多少。

难的是如何确定每一个人的工资等级。

在我们到华为之前,华为有一个考评办,面临的压力很大,很多人对工资不满意。

以前老板确定工资时,员工是老板的追随者,觉得老板比我高明,老板是公正的,但现在换成考评办来发工资,凭什么?员工担心受到不公正待遇。

为此,华为市场部免掉了两任考评办主任。

第三任考评办主任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引进了人大教授。

任总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中说,“人大的教授厉害,怎么就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了呢?”其实人大教授只是帮助华为老板完成了思考。

包政白益民:任正非房子换了三套,日本家电还能用,华为也要有这个质量

包政白益民:任正非房子换了三套,日本家电还能用,华为也要有这个质量

包政白益民:任正非房子换了三套,日本家电还能用,华为也要有这个质量+++包政,《华为基本法》1995年首稿起草人,留学日本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教授,专研白益民和德鲁克著作,著有《营销的本质》、《重新认识管理》,被誉为“中国管理学之父”。

白益民,1993年进入日本三井财团工作12年,而后创作了4部《三井帝国》系列著作。

包政教授1997年给华为导入的“教父制”(导师制),来自于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三井家族“总番头”的研究。

+++任正非:房子都换三套了日本家电还能用,华为也要有这个质量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日和日本代表处、日本研究所员工举行了座谈,讨论了中国、日本在科技、商业、文化上的发展差异。

任正非在会上大肆赞扬日本家电的质量靠谱,并表示华为的产品也要有这个质量。

“我十多年前买了个日本松下的洗衣机,现在我都换了三次房子了,这东西还不坏。

如果华为的产品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得了了。

”任正非表示,日本经过这100年的脱胎换骨,成了世界高质量代名词,对此他也相信中国会通过多年努力,经历多次阵痛后也会成为新的代名词。

“中国老百姓把全世界的奶粉都抢光了,为什么,他们不让他们的孩子吃假货。

所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型,从一个假货横行的泡沫社会回归理性。

所以我认为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都在共同进步。

”任正非说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型,从一个假货横行的泡沫社会回归理性。

他称,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都在共同进步。

日本20年来遭遇到巨大经济危机,但是泡沫破了后日本都是真货,包括丰田、松下……这些真货支撑着日本挺过了困难时期。

“我希望中国泡沫破灭之后剩下的都是好产品,如果剩下的豆腐都是酸的话,那我们会遇到非常严重的问题。

”对于如何促进日本研究所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进而提升研究所自身价值,任正非表示,中国企业和日本公司一起合作研究了很多技术、材料、部件,中国不是要生产这些东西,希望还是继续由日本公司生产,集成来出售。

从任老板指向看华为手机战略走向

从任老板指向看华为手机战略走向

从任老板指向看华为手机战略走向白刚04月29日 17:24 分享到:华为任正非市场战略分类 : 财经从任老板指向,看华为手机的战略走向文/白刚<《管理智慧》微信shzb2018创始合伙人,战略管理专家,包政先生弟子)【导读】种种信息表明,无论是海尔征集新形象的网络自媒传播创意,还是从董明珠亲自为格力代言走进电视观众视野、抑或是任正非的内部讲话与高管接受访谈的信息频频传出,都可以看出中国“老牌”企业一改往常的低调,乐意以各种方式与公众尝试零距离接触、沟通,主动将企业社会化。

大企业被社会化是客观现实,而大企业战略透明化也是客观存在。

影响经济、行业进程,与接受经济、行业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影响与被影响的力量角逐,对于一个企业的未来命运,和自身实力有关,也和时代背景有关——尤其处于转型的阶段,命悬一念的常常是决策力。

关注华为,和企业人有关,和一个无法回避的新星参照——小M有关。

=========================【正文】从任正非讲话,看华为手机的战略走向文 / 白刚近几日,坊间热传任先生讲话《任正非谈消费者BG战略:华为不要盲目对标苹果、三星和小M》,褒贬皆有。

因其影响力的巨大,一些朋友来电讨论,希望听听我的观点。

最近本来想集中精力系统梳理一下我们对企业及其管理之道的理解,也在深入思考小M、三星和华为等企业成长历史对其他企业的借鉴意义,准备完整阐述有关企业战略、变革和管理的问题。

但是任先生的这篇讲话的深意实在超乎想象,甚至可能是华为整体战略的调整,实在不忍错失一次和大家讨论学习的机会。

尝试解读之,但囿于自身功力及信息局限,或有偏差,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所谓真理不辨不明,我相信,我们都将在讨论甚至争论中获得成长。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只是试图解读华为手机的战略,以及对其他企业的启示,而不是评论华为的对与错。

《管理智慧》的既定风格是重分析而非褒贬,做企业的指路人与助威者,而不是批评家。

任老板指向:是战略上的主动调整,还是集中优化,抑或是战略迷失?此前我曾认为,华为是国内智能手机企业中最有可能阻击小M的。

华为的启示:企业无论大小都要有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

华为的启示:企业无论大小都要有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

华为的启示:企业无论大小都要有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
包政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文化》
【年(卷),期】2024()3
【摘要】企业无论大小都要建设系统1.当今中国企业老板并不缺乏战略头脑,他们的短板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系统失效,不是个体失效。

系统失效眼睛看不见,企业中当事人对此普遍无感,群体无意识。

尽管每个人都非常努力,从开眼睛忙到天黑,而最终结果往往令人失望,有一种大厦倾倒、独木难撑的无力感。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包政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华为内部反思十大内耗每家企业都要照照镜子
2.企业文化对企业变革影响的定性分析——以华为公司业务流程变革为例
3.企业新闻网稿件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设计
4.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政解读华为成功的逻辑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深阅读】包政:误读华为多少年(至少阅读十遍)2013-12-17点击这里关注我→如今财经界,言必华为,言必小米。

显然,华为、小米已经被社会舆论炒得滚烫,而任正非、雷军两个领军人物也一举打破多年的沉寂,高调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与公众面前。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习力常常意味着发展力,而对于学习渴望向来高涨的企业人来说,对他们的关注更是趋之若鹜。

当他们的言行已经和传播有关,我们会更多地捕捉到其在未来的信息动向。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回归到学习的本意,我们是否会陷入盲目与冲动无论是对于满怀着创业与履职冲动的新人,还是饱经沧桑对未来依然怀有梦想的企业同侪,复盘成功企业成长路程和关键节点的真相,也许更有借鉴价值。

比如:任正非创建华为时年43岁,而雷军创建小米也时年40岁,不约而同的人到中年“一枝花”,只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吗当历史学家纷纷点评历史时,谁来点评那些历史学家解开背后的真相,撩开概念的浮云,还原光环下的真实,把历史从演讲家的口中拯救出来,给学习者提供准确的参照,你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包政解密华为的逻辑包政先生(口述)就像一个人的成功一样,华为作为一家企业的成功密码,也不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点甚至不取决于当事人,更不取决于参与为华为咨询的人。

取决于什么——你的学理能不能解读华为。

一、语言总是苍白的成功之道一定隐藏在表层的思想后面,而你的学理便是寻道之杖。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中还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

因此我们只能这样谨慎地认为,所有点评华为的行为,都不能当作是件正式的事情,而只能当做是一种消遣,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而已,而不是事情本身。

所以圣人述而不着,是一种敬畏的态度,他会“三省吾身”:(1)事情真的,它的真的本质我把握了吗(2)我把握住了,而我所运用的语言、我处心积虑的遣词造句,又真的能表达我内心感受到的真相了吗(3)我所用的语言传递出了我感受到的真相,但是听者真的能感知到我所知道的东西吗因为在事实面前,语言总是苍白的。

所以我想,还是要有些人出来,对他们的点评华为做一个不同角度的“再点评”。

也许这样会更有意义。

你会发现,更多的点评者只是在阐述自己的境界而已,而不是陈述华为本身的真相。

这就离我们学习的目的相去甚远。

为什么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历史学家着书讲述,从来都是在讲当下对现实的感悟,而不是在讲述历史本身。

论述者的铺排过程最终都是为了推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让后人记取的历史。

这就不难理解人类为什么总是容易遗忘了。

一个弥补建议是,当我们在点评一个事实时,一定要做一个三部曲:首先要回答:是什么其次就这个事实本身做一个评价:怎么样最后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怎么办二、如果凡人能成功就华为的事实本身,我们首先要回到华为成功的逻辑本身,事实到底是什么目前为止,我还真没有看到合乎事实逻辑的“事实”,学者们都是在猜。

也就是说在猜他们成功的原因应当是什么。

中国至今为止只有历史小说家、财经小说家,包括我在内,还没有出现基于中国实践真正的历史学家、管理学家,……不用说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思想家。

这是我们无法真正学习到企业成功之道的原因。

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传说,学习到的是这种传说带来的启示。

所以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成功和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是简单的。

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

因为上帝创造人的大脑本身,就是超自然的,是简单的。

不相信可以看科学的证明;还不相信,就去看计算机的门电路,结构真的很简单,就是0和1,开和关。

那么,任正非到底做对了什么华为到底做对了什么我们也应当从简单来把握他的事实。

任正非从南邮出来以后,抱有一个重要愿望:实现自我。

由此开始走上了华为的创业之路。

那年他43岁。

如果华为不成功,他是一事无成。

由此我们不难推想他当时的心理:不成功,便一事无成。

这本身就是熊彼德所说的企业家精神。

摆在他面前的,有很多选择:做商人赚钱,搞房地产赚钱,可任正非没有这样做。

他选择了自认为值得他拼命做的事,那就是通讯业。

后来总是有人问任正非:你当年怎么会选择通讯业呢他也总是回答说,早知道这行业越干越难,我就不会进来了。

后来渐渐自己想通了。

国家搞四个现代化,肯定是通讯先行,而自己一定可以借助这个力量。

因为我不比别人差,我又如此拼命,怎么会不行呢没道理呀。

所以后来人们总是这样评价说,任正非是凭着对通讯业的无知进来的。

世上有很多人,走对了;也有很多人,走错了。

只是我们这个社会,记不住倒下的人,总相信走对者一定有他高瞻远瞩的战略。

其实任正非和普通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后来发展出来的高端思维与才干,和他经营的事业,接触到的人、接触到的事有关,甚至和遇到的困难有关。

所谓事业造就人,人造就事业。

如果一定说些不同,那就是他能够博览群书,能够从任何谈话当中,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才能一直跟得上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步伐。

他根本没有时间和人闲扯,他会有计划地去选书读,有计划地和人交流。

他没有时间和人吃喝,他几乎从不喝酒,也从不抽烟,也不见他坐下来喝茶。

他一直处在学习思考、求生存状态。

也所以,他一直有着超乎寻常的对现实的担忧、对未来辉煌的向往,急迫感与成就感交织,被时不我待的使命感驱使着前行,放下名利,专心于自己的事。

正是这些使得任正非这样一个普通人物,能够做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所以原来和他一起同事过的南邮的人,对任正非干成华为这样伟大的事业,感到非常吃惊。

这种吃惊不是任正非早年显示出了这种能力,而恰恰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显示过这种才能,也没有人相信他有这种才能,以至于揣猜他身后是否有高人相助。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普通”,43岁开始创业的任正非非常务实,他直奔主题,真奔目的。

他要找到一种状态,一种目标,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和目标的方法。

这就是德鲁克所讲的目标导向,目标是最高的,成就就是最好的。

他要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好样的、最棒的。

除此之外,其他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让步,连利和名都可以放下。

任正非由此变得强大了。

他也会由此内生一种精神的感召力,我们把这个叫做道德垂范。

至少是在勤政上的垂范。

也就是古人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当今中国的企业家有谁像任正非这样勤奋,这样一往无前,不达到目的不罢休,我相信他们都可以做到在各自领域中出类拔萃。

任正非到底能不能学西蒙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基督教义和管理一样,简单。

但是究竟有多少人得道升天了人们挡不住各种诱惑,在大事小事上,都会背离了这种原则。

你所要求的你做不到,何以让别人做到呢华为只有一个人做过两次癌症手术。

这让我想起了第一代丰田创造者,丰田佐吉,59岁去世;第二代丰田创造者,丰田喜一郎,61岁去世。

所以,华为如何唤不起全体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的良知呢当我们去迷信别人的工具、管理方法时,我们真的要想一想。

所以说成功是简单的,不是复杂的。

我们总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你专注这事,能够做到这样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足以感召周边有智慧有想法的人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任正非能,他也能够找到生存的法则,穷尽方法,不遗余力;跟随他的人也是如此。

你想这么一群不是很笨的人走到一起,怎么可能找不到出路呢哪怕是误打误撞,也会撞到一条出路呀。

对于任正非来说,活下来不是一个难事。

我们把这个叫做“艰苦创业”。

比如我们为见一个客户,在宾馆开个房间。

见面结束了,再去住招待所。

就是一张纸,也是正过来反过来用。

可以这么说,如果任正非进军房地产,他照样能活下来;如果他经营大米烧饼店,也能。

说难听些,一个人把面子也放下了,他就战无不胜了。

个人生存不是一件难事,就在于艰苦创出一番事业来。

三、如果是一群人时间到了1995年。

任正非发现,公司中的很多人他不认识了。

何以把这种艰苦奋斗的方法,让更多的人感召得到他做不到了。

所以任正非内心非常清楚,干部是关键因素。

事业能不能扎根,就在于你能不能带出一支队伍来。

任正非并非什么人都不见,什么人都漠视,他要把他眼皮底下的干部盯紧了。

他每天盯着,吩咐他们做什么事情,教他们怎么做,检查他们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

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到2003年,甚至更久,他从来就没有放松过。

我们中国人叫传帮带。

单兵教练,一个一个的练。

更重要的是,他不仅要看你的行为,还要看你的动机。

后来这发展为华为最独特的东西,就是华为的价值观评价体系。

任正非在处理人和事时,不会只是因为业绩好就去奖励你;有才能,还要看你的用心,你的品格;不会因为你的业绩不行了,没完成,就下放你。

关键是看你的公司立场、你的事业立场、你的价值立场。

他在这一点是非常明白的。

江山社稷,与“朕”是有区别的。

我可以在情感上容忍你;但你的思想行为不符合公司立场、标准,我必须批评指正,直至把你教育过来。

任正非对人有极强的洞察力,听其言,观其行,绝不放过蛛丝马迹。

他的大量工作,就放在关注他直接管理的副总上。

如果中国企业老板,20年如一日地去关注自己的团队成长,我相信,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成为大企业。

而且一定是公司立场的要求,事业的要求,岗位职责的要求,不是我任正非的好恶。

这让他过于劳累。

他心里非常清楚,当公司发展到1000多人,规模达到十几个亿时,他必须把重心放在干部建设管理和“传帮带”上。

他根本无暇其他事情,只有全力以赴。

没有任何业余时间,哪怕是半夜想起来,也会立即起来打电话,一直传达贯彻到底,常常打到凌晨再休息一会儿。

如果你一定要说有科学管理的话,这就是科学管理吧。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四、如果华为能做到即便这样不分昼夜地做,任正非依然感到不尽人意。

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摆不平。

就像一个家里的家长一样,一群兄弟姐妹,给他(她)多,就会给他(她)少。

利益成果,怎么去分配呢当任正非认识到这点,便产生了制定规则、让规则来分钱的想法。

这和上帝干的是一样的事。

我不再分钱了,做顶层设计了。

这和第一次创业不一样了。

他在思考,自己身体力行外,能不能让下一层管理者也变成道德垂范者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中国几十年学雷锋,号称有成千上万的“活雷锋”,可能吗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美好的假设上面。

他十分清楚:就是累死我,也不可能让这些人都像我任正非一样。

他必须要制订组织规则了。

这个时候,他才强调不要相信人了,要相信制度规则了。

1995年以后任正非全力要做的事,就是努力去建立规则,而且是成体系地建立规则。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怎么去确定一个人干得好不好在这么大一个分工体系当中,怎么去正确评价一个人的贡献和价值呢可以有一种选择,就是借助于市场法则,评价人的贡献。

这就是中国经济学家创造的分层承包制。

直至今天,华为人都知道,这种方式持续不了几年,因为它是以利益的给予作为激励杠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