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在中国
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
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引言柯达(Kodak)是世界知名的照相机和胶卷品牌,自1888年成立以来一直是照相机和胶卷行业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兴起,胶卷市场逐渐萎缩,柯达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
本文将探讨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帮助柯达找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之道。
当前市场状况在数字相机的普及和智能手机摄影的兴起下,胶卷市场需求不断下降。
然而,作为相对年轻的摄影爱好者,一些年轻人重新发现了胶卷摄影的魅力,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
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市场竞争激烈,需要制定新的营销战略以保持竞争力。
目标市场定位柯达应该清楚地了解目标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定位策略。
考虑到年轻人对胶卷摄影的兴趣,柯达可以将目标市场定位为时尚摄影爱好者和追求个性化摄影体验的年轻人群体。
通过提供独特的摄影体验和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服务,柯达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与他们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产品策略在中国胶卷市场,柯达应该优化产品线,并推出高品质的胶卷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柯达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感光度、颜色鲜艳以及特殊效果的胶卷产品,来吸引摄影爱好者选择柯达的产品。
为了满足年轻人对个性化的需求,柯达还可以推出定制化的胶卷产品,例如可供个人设计的包装和个性化印刷服务。
价格策略在制定价格策略时,柯达应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消费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定价水平。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柯达可以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例如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增值服务来进行定价。
同时,柯达也应注意定价的合理性,确保价格与产品的品质和价值相匹配,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渠道策略柯达应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来扩大销售网络和提高产品的可见性。
在线上渠道方面,柯达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电商平台,通过线上推广和销售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在线下渠道方面,柯达可以与一些摄影器材销售商合作,将产品放置在他们的实体店铺,并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柯达产品。
柯达在中国 swot分析
柯达在中国“按错快门” 柯达在中国“按错快门”
一、机会与威胁条目
• ① 相机市场传统胶卷技术型向数码型市场转变。 • ② 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大举投资为公司带来 的市场份额,被一些官员斥为破坏性垄断。 • ③ 电子类企业竞争激烈。 • ④ 20世纪90年代末,柯达收购中国本土胶卷和相 纸企业,并与中国本土领军企业乐凯结成联盟, 领先于日本富士。 • ⑤ 据相关专业的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未来数码相 机销量呈上升趋势。 • ⑥ 数码相机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发起推广胶卷服 务的宣传。
二、矩阵分析图
威胁矩阵分析图 出现概率 影 响 程 度 高 大 小 1 3 低 2
机会分析矩阵图 成功的可能性 潜 在 的 吸 引 力 大 大 小 4 5 6 小
三、业务类型分析: 业务类型分析:
• 1、3的威胁出现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都大,必须特 别重视,并制定相应对。 • 2的威胁出现概率虽小倒影性程度较大必须密切监 视其出现与发展。 • 4、5的潜在的吸引力和成功的可能性都大,有极 大可能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企业应把握战机、 全力发展。 • 6不仅潜在礼仪小,成功的概率也小,且应改善自 身条件,关注机会的发展变化,审慎而适时的开 展营销活动 • 总上所述,威胁水平高且机会水平高,所以对柯 达公司来说该业务属于风险业务。
四、对策及建议
• 1、将自身业务类型由胶卷业务向数码型业务转变。 • 2、由企业相关人员通过一定的公关手段转变官员 的看法。 • 3、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与设 备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 4、在公司平稳发展的同时,不断研发并推广新产 品。 • 5、寻找新的商业契机,使公司向多元化发展。
柯达国内感光行业收购案-文档资料
“柯达模式”分析与启示
是中国的市场潜力与柯达的战略目标在一 个特定历史时期共同促进了并购的顺利完成。 但柯达公司将中国政策、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与现代公司收购运作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绕过 中国政策壁垒,高招叠出,却是本案成功的关 键。
并购形式
企业合并:
将二个以上企业按法律规定或契约约定变成一个 企业的法律行为,导致一方或多方企业的解散及 法人资格的丧失。
并购结局
一、中方“让市场、换技术、卸包袱”:
解除沉重债务
(通过股权转让、税收返还、土地转让、债权人认损和 减免利息等途径解决)
解决部分职工就业问题,实现2000人的再就业 解决未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获得柯达在未来投资的承诺 推动相关产业链(国内配套行业)的发展
并购结局
二、柯达获得了在中国扩张的时间:
收购标的:资产收购、股权收购 收购股份占总股份比例:参股式收购、相对控股 式收购、绝对控股式收购、100%完全收购
并购背景
柯达在中国的战略目标: 柯达一度落后于富士,后销售额以每年50% 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由柯达全球市场的第17 位上升为第2位 柯达必须在中国这个迅速成长市场中取得领 先于主要对手富士的绝对优势。通过直接收 购的方式可实现本地化生产,减低成本,增 加销售渠道,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份额
并购过程
“柯达模式”分析与启示
四、为什么收购资产而非收购股权?
资产收购:资产所有权发生转移 股权收购:企业资产所代表的股东权益发生了转移
主要因为目标公司涉及债务巨大,债权人众多,
股东(涉及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等投资) 情况复杂,难以谈判。 通过股权收购改组原有的国有企业,在公司架构的重 建、原有资产的替换和雇员的安置上会困难重重 购买目标公司中可以升级改造的机器设备和土地房产 等固定资产,使收购行为有选择性,新建公司也更简 易,法律关系清楚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案例]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目录管理案例1、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2、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中国攻略3、伊莱克斯中国“换手”内幕4、三洋:时隔20年卷土重来5、丰田凶猛营销案例1、吉百利:后“冰川期”生存之路2、渠道平衡: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的魔法石3、耐克新广告:“文革唱腔”+“HIP-HOP”公关案例1、壳牌公司环保公关案例人力资源案例1、柯达用人本土化2、最佳雇主在中国3、欧莱雅:让员工在宽松的环境中发挥才华企业文化案例1、施贵宝的“鹰雁”文化2、西安杨森的土洋结合3、以人为本:爱立信中国公司4、摩托罗拉:肯定人的尊严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家乐福成为277家违规整改企业中第一个获得解禁令的幸运儿2004年,在中国打拼9年的家乐福超市修成正果。
1月30日,北京。
法国家乐福公司中国区总裁施荣乐一行走出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的办公室。
这个外国人将把一个大利好带回上海总部。
刚才黄海正式通知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家乐福公司违规开设店铺的整顿工作基本结束,欢迎家乐福公司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
2月11日,在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排行榜上,家乐福(中国)以134亿元年销售额、41家门店位居全国连锁企业第五位,在单纯超市业态企业中排名第一。
随着解禁令下,家乐福挣断颈上最后一根细绳,以中国超市“状元”的身份进入超市竞争主战场,这条没有任何束缚的大鳄,从此海阔天空。
自1999年第一次遭遇“违规整改”,家乐福五年来从未停步,在广袤中国市场东西南北密布棋子,早从当初的“外来之狼”变成实力不凡的中国超市“状元”。
为抢占市场先机有必要付出什么代价,家乐福早已运用它的商业逻辑思考透彻当苔藓战术遭遇政策阳光这是一个介于智慧和狡猾之间的故事。
1995年,45岁的尹铁铮成为家乐福进入中国的见证人。
此时,尹担任中创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与法国家乐福合资注册了佳创商业管理公司,同时注册了创益佳商场,委托给佳创商业公司管理。
这个创益佳商场,开在北京朝阳区静安里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人称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也叫家乐福国展店(以下简称创益佳店),至今仍是家乐福北区销售冠军和多项销售纪录保持者。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1. 引言柯达公司(Kodak)作为全球著名的摄影和影像解决方案提供商,一直以来在胶卷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在中国胶卷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柯达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
为了分析和评价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本文将从市场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 市场环境分析2.1 宏观环境柯达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影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其次,随着数字相机和智能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胶卷市场的规模不断缩小。
此外,政府对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发展,胶卷的使用面临一定的限制。
2.2 微观环境在中国胶卷市场,消费者需求逐渐转向数字化摄影。
柯达公司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如佳能、尼康等国际品牌以及本土品牌如海鸥。
这些竞争对手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推广,不断与柯达公司争夺市场份额。
3. 竞争对手分析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3.1 国际品牌竞争佳能和尼康作为全球知名的相机品牌,在中国市场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
它们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与柯达公司相比,它们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能够不断推出新型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2 本土品牌竞争中国本土品牌如海鸥在胶卷市场上也展现出不俗的竞争力。
海鸥公司将定位于高端市场,并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通过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海鸥公司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与柯达公司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4. 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4.1 市场定位针对中国胶卷市场,柯达公司可以选择进行市场细分,将目标群体定位在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和专业影像从业者等特定人群。
通过为这些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不同的需求。
4.2 品牌策略为了重新赢得市场份额,柯达公司需要通过品牌策略来强化其在中国胶卷市场中的竞争力。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柯达公司正是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营销战略才在中国的取得成功的。
其营销战略主要有品牌战略、本地化战略等。
1、品牌战略:柯达串起每一刻柯达的成功,主要凭借四个方面的卓越表现:即对质量的承诺、不断提高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发展清晰而强有力的品牌形象。
1)质量战略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从发明第一架相机伊始,就一直把产品质量看作是“通向消费者满意的捷径”。
柯达的质量观可以一分为二:一是追求硬件技术的至善至美;二是让顾客方便、满意、“人人都会用”。
在硬件技术方面,柯达投人巨大的研发经费(1995年为9.35亿美元,是中国的300多倍)在不停顿地创新。
柯达的第一个广告承诺:“你压下按钮,其余由我负责!”柯达非常重视客户对质量的要求,从拍摄的胶卷到柯达的相纸乃至在柯达快速彩色店的服务,都要使消费者满意,送上最好的照片,是柯达公司的承诺。
2)不断提高知名度柯达为了提高知名度,可谓花样翻新、无孔不入。
其主要手段有:开摄影比赛先河。
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令国人至今印象犹存。
柯达公司投资200万元,为张家界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的三大景区游览线开通。
同时设计了一套独具张家界特色的零售网点店面与商品陈列体系,既与景区环境相谐,又具有明显的识别性。
柯达这一举措既树立了企业环保形象,又建立了销售渠道;既打击了假冒胶卷,又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可谓一举两得。
大手笔的公益活动。
以巨额资金赞助各种文体活动是柯达的拿手好戏。
除1984洛杉矾奥运会柯达因为大意被富士钻了空子之外,一直垄断着世界体育大赛的胶卷专售权。
赞助摄影比赛及摄影知识讲座亦是柯达常用的公关策略。
柯达常用其系列产品相互进行促销。
其中,用相机促销胶卷的策略,为人所称道。
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培育品牌忠诚柯达在开拓市场中,做得最好的是与顾客建立起忠诚关系。
柯达PK富士
4、销售渠道 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 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 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 售商。
5、促销手段 柯达在中国市场采取的促销手段主要有广告 、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与宣传。而由于胶卷 属于消费品,因此柯达公司把大部分的资金 用于广告。
富士相机
富士的发展历程
富士胶卷于1934年创立,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 的“胶卷试验所”。1919年开始研究制造胶卷的 技术,1922年开始研究感光乳剂,1925年在积累 照相工业的经营诀窍的同时,成立了“胶卷试验 化所”,正式开始研究制造胶卷。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胶卷市场,是富士的天 下。富士牢牢占据着中国60%以上的胶片市场份 额,绿富士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
品牌战略 富士公司从质量战略、不断提高知名度、培 育品牌忠诚、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等方面来 进行品牌战略。
两者的综合评述
柯达与富士,无论从品牌还是产品质量,甚至是整体实力 上来说,我们并不能说谁优谁劣。但同在中国市场,富士却 无法赶上柯达的辉煌。 在企业营销中,柯达更好的有效利用了政治权利,对于 富士来说,柯达是一家擅长政府公关的美国公司,在“98协 议”中,柯达被授权为2001年底之前唯一可以在中国独资或 合资生产胶卷的外国企业,与柯达相比富士缺乏了一种与媒 体互动性的双向沟通。这种双向的沟通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利 益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结合东芝笔 记本事件、三菱帕杰罗事件等,日方企业对待危机的处理方 法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保护自身的短期利益为目标,能推 就推,责任能避让就避让,使人丝毫看不出解决问题、对消 费者负责的诚意。成败在于细节,这样会为你博取主动,柯 达与富士充分印证了此点。
富士胶卷新时期核心竞争力
柯达中国使命与责任——访柯达图文影像集团数码印刷事业部中国区销售经理李辉民
订单。2 1年至今 ,印刷数字化所带来的挑战远大 0 1
于 机遇 ,从设 备 供应 商 到 印刷 企业 ,困难 与 思考 成 为 每一 个 印刷 从 业者 在 面对 和 选择 的 ,柯 达 亦是 如 此 。值 得 欣慰 的 是 ,近 一年 多 来 ,柯 达在 中国市 场 囊 获 的惊喜 远 胜过 困难 。 无论是 数 据 还是 实 例 ,都 是柯 达在 中 国市场 点滴 的探索 和最真 切 的体会 。
黄色使命 ,改变一切
“ 二五 ”规 划 的 出台 ,使 得 “ 色 印刷 ”被 十 绿
寻 求 合作 。与 此 同时 ,柯 达 中 国的 市场 营 销 将按 商
业 ,包 装 、 出版 、报业 、影 像 票 据等 八 大 市场 领
提上 印刷 业 发 展的 核心 日程 ,凭 借绿 色环 保 、能 源
达也 从未停 止 探索 的脚 步 。2 1年 柯达Ne P esS 0 1 x rs X
就 已经 看 出了这块 “ 蛋糕 ” 的 巨大市 场需 求 ;IE PX
2 1上 ,鼎盛Pop r10  ̄ 鼎盛Pop r 0 0 以定 00 rse 0 0 rse 0 XL 5
系 列数 码 彩 色 印刷机 在 H n e r l 展上 率 先在 欧 u kl  ̄ 新 e J 洲 市场 推 出 ,其 印刷 质量 和生 产 效率 较 之前 的柯 达
另外 ,所 有柯达 的设 备都具 有 可 升级性 ,充 分 保 障 了用 户 的长 期投 资收 益 。技 术 是柯 达 能够 带 动 行 业 、 引领 客 户发展 的 核心 因素 。手握 尖 端技 术 , 柯 达 在 中 国市场 的拓 展 之 路才 得 以拨 开云 雾 ,肩负 使 命 、履行 责任 。
续喷 墨头技术 , 成 就 了柯达 设 备在 产 能 、精 度 、稳定 性 方面 的 绝对 优 势 ,同 时 ,柯达 数码 印刷设 备 的整 体 维护 成 本较 低 ,也 成 为印 刷企 业 偏爱 柯达 品 牌 的原 因之 一 。 当 数码 印刷设 备 能够 完 全满 足 30 册 以 下 图书 的印制 00 需 求之 时 ,当市场 需 求的 行 为模 式发 生 转变 ,小批 量 、个 性化 成 为 印刷新 趋 势之 时 ,当数码 印刷 成本
技术创新经典案例讲解
2000年创新基地建设新模式,实行“公司+牧场小区+
2005年顺应发展趋势,伊利集团又在行业内率先实行“公司+规范化牧
年,伊利又提出了第四步走的发展模式,即建立由奶牛养殖户、政府职能部门、
发展战略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主经营、
1: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
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
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
10%的速度开始急速
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
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
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
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
20%。
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
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
41.8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1993年左右技术和产品都已经基本定型,少数几家发展最快的公司已经占领了
小公司很难再生存下去—杨志远的计划破产了。但这里有一件正在蓬勃兴起的新事物
“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沟通方式,为人
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膨胀的信息资源。杨志远们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
在畅游互联网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比较喜欢的网点记录下来,
耐摩擦和不易腐烂,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
军用服装、降落伞和其他用途等。杜邦公司这个存在近两
柯达与中国数码印刷的故事
品 范 围 涵 盖 了 数 字 化 工 作流 程 、cT P直 接 制 版 机 、激 光 数
码 印 刷机 、数 码 喷 墨系 统 等 各 方 面 。
推 出喷 墨轮 转 印 刷 机 解 决 方 案 P O e 1 0 .这 款 适 用 P 0 0 r S r 于 短 版 书 刊 印 刷 的 机 器 释 放 出 这 样 的 信 号 :数 码 印 刷 机 生 产 的 印 品 不 仅 可 在 质 量 上 媲 美 胶 印 ,在 成 本 上 也 取 得 了重 大 突 破 在 随 后 的 IE 2 1 会 上 彩 色 P S e P X 0 0展 P r O r 50 X 0 0 刷 机 也 惊 艳 登 场 ,吸 弓 了 全 球 观 众 的 眼 球 。作 L印 I 为 技 术 更 臻 成 熟 的 机 器 .Po p 5 0 X rse 0 0 L对 于 纸 张 的 适 应 r 性 大 大 提 高 .承 印物 的 范 围 也 大 大 拓 展 ,在 du a 0 8上 p 2 0 r
废 气 处 理 装 置 , 先 于 柯 达 公 司 全 球 其他 7 数 码 版 材 厂 。 领 个
20 0 8年 ,d P 2 0 a 0 8上 柯 达 风 光 无 限 ,S m 喷 墨 r u te ra
技 术横 空 出世 诸 多世 界 媒 体 争 相 报 道 。 柯 达 的 S m te ra 喷 墨 技 术 可 以 说 是 为 喷 墨 技 术 掀 开 了 革 命 性 的 一 页 , 她 的 出 现 让 不 少 胶 印 机 制 造 商 脸 色 大 变 , 因 为 业 界 普 遍 认 为 ,这一 技术 旦 实 现 工 业 化 、 产 品 化 之 后 ,将 抢 占
收购 海 德 堡 的 数 码成 像 部 门 ,全 资 拥 有 N x s 2 0 年 e pe s 0 5 r 1 ,将 柯 达 文 件 产 品和 服 务 组 合 图文 影像 集 团 ;2 0 月 05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剖析2011年10月1日,拥有131年历史的相体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一信息无不令人震撼!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样一个大公司也会破产。
曾今的柯达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记忆,翻看从前的旧照片,能够看到每张照片后边的Kodak标记,而此刻柯达却落得个破产的场面。
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域,为什么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会失败呢回想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手段(1)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策略:柯达的民用拍照产品和服务很丰富,包含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
这样的产品组合给柯达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2)独到的销售渠道:柯达金典的广告语“柯达串起每一刻”人心所向。
柯达除广告以外还常常举办或资助一些拍照大赛或文体活动。
比如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拍照竞赛,2000年柯达公司与新浪网共同报导悉尼奥运嘉会是其近来的一次。
别的柯达公然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使胶卷的销售。
(3)采纳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很好用起来很方便,做到了令顾客满意,实现“人人都会用”的主旨。
(4)发展好的品牌形象:柯达初期广告画面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
这些镜头就是生活的场景,柯达正是经过这些和蔼的画面来感动花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进而将这些广告语映入了花费者的脑海,使花费者很自然地把享受快乐光阴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同。
别的柯达还采纳了当地化战略。
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纳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2001年末,柯达公司在中国内陆有6000家特许专营商铺,并在厦门的海沧开发区兴建工业园,使之成为柯达胶卷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7年,柯达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达2亿美元,1998年在中国的新的投资,使已处于窘境之中的柯达公司获得新的宏大的市场。
案例:柯达与富士之争
案例:柯达与富士之争多年来,美国和日本在经济领域里的竞争非常激烈。
正当日本的资本大规模侵入美国时,美国柯达胶卷公司却悄悄地打进了日本,争夺着实力雄厚的日本富士公司的市场。
远在1899年,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已开始垄断日本市场。
但在第二次大战后,为了使满目疮痍的日本能及早恢复经济和重振民族工业,柯达公司和许多外国企业一样被迫迁出日本。
嗣后40年中,富士胶卷公司取得很大进展,占据了日本70%的市场,并积极向海外开拓。
较小型的柯尼卡公司在日本也获得了市场的20%,而受到排挤的柯达公司和一些欧洲的同行仅占10%。
同时,富土公司还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处处显示出其咄咄逼人之势。
1985年,柯达公司总部开始意识到富土方兴未艾的猛烈攻势已威胁到自己生存,并决定予以反击。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胶卷市场。
柯达公司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入日本本土。
于是,柯达公司急忙赴东京开办分公司,并进行大规模投资,共达500万美元。
5年多来,柯达产品在日本的销量上升了6倍;1990年营业额竟达13亿美元。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因为它是在最强大的地头蛇富土及柯尼卡的排挤下取得的。
柯达腾飞的奥妙在于:1、销售方面。
柯达日本分公司的经理阿勃持.塞梅认为,美国人在人、地两生的日本很难打开销路,必须借助日本人的力量。
于是,它起先把销售业务包给大阪一家大商业公司,结果推销时工作顺利。
然后,它又干方百计地与该公司实行合资经营,这样,销售有了保证。
2、多方投资。
构达日本分公司向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进行投资,或合并、或吞并,充分利用日本的人力和财力,扩大自己的实力。
例如,它买下了启农工业公司20%的股票。
这家公司生产20毫米小型照相机,影片摄影镜头等。
但它知名度不高,柯达即贴上了它的商标出售,这对双方都有利,柯达从该公司获得了大量生产技术。
3、广泛地进行促销宣传。
正当富士和柯尼卡致力于海外扩张时,柯达公司花了相当于2倍它们两家的广告费,在日本各地大做广告。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案例]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目录管理案例1、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2、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中国攻略3、伊莱克斯中国“换手”内幕4、三洋:时隔20年卷土重来5、丰田凶猛营销案例1、吉百利:后“冰川期”生存之路2、渠道平衡: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的魔法石3、耐克新广告:“文革唱腔”+“HIP-HOP”公关案例1、壳牌公司环保公关案例人力资源案例1、柯达用人本土化2、最佳雇主在中国3、欧莱雅:让员工在宽松的环境中发挥才华企业文化案例1、施贵宝的“鹰雁”文化2、西安杨森的土洋结合3、以人为本:爱立信中国公司4、摩托罗拉:肯定人的尊严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家乐福成为277家违规整改企业中第一个获得解禁令的幸运儿2004年,在中国打拼9年的家乐福超市修成正果。
1月30日,北京。
法国家乐福公司中国区总裁施荣乐一行走出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的办公室。
这个外国人将把一个大利好带回上海总部。
刚才黄海正式通知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家乐福公司违规开设店铺的整顿工作基本结束,欢迎家乐福公司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
2月11日,在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排行榜上,家乐福(中国)以134亿元年销售额、41家门店位居全国连锁企业第五位,在单纯超市业态企业中排名第一。
随着解禁令下,家乐福挣断颈上最后一根细绳,以中国超市“状元”的身份进入超市竞争主战场,这条没有任何束缚的大鳄,从此海阔天空。
自1999年第一次遭遇“违规整改”,家乐福五年来从未停步,在广袤中国市场东西南北密布棋子,早从当初的“外来之狼”变成实力不凡的中国超市“状元”。
为抢占市场先机有必要付出什么代价,家乐福早已运用它的商业逻辑思考透彻当苔藓战术遭遇政策阳光这是一个介于智慧和狡猾之间的故事。
1995年,45岁的尹铁铮成为家乐福进入中国的见证人。
此时,尹担任中创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与法国家乐福合资注册了佳创商业管理公司,同时注册了创益佳商场,委托给佳创商业公司管理。
这个创益佳商场,开在北京朝阳区静安里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人称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也叫家乐福国展店(以下简称创益佳店),至今仍是家乐福北区销售冠军和多项销售纪录保持者。
柯达发展史
第一阶段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起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
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
因此,伊斯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
1891年,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2年,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无意间发现了X射线。
当年圣诞节前夕,伦琴用Kodak胶片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
次年,柯达公司进入X光商业摄影领域,推出了第一种专为拍摄X光而设计的相纸。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
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
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
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柯达相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
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
20世纪初,柯达的产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亚洲。
直至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已经超过了五千人。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柯达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影像产品制造商,在中国的胶卷市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以下是对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一、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分析1. 品牌知名度高:柯达作为一个老牌影像产品制造商,在中国市场上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很多消费者对柯达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信赖度。
2. 市场占有率下降:虽然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其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数字摄影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胶卷市场逐渐萎缩。
3. 产品线丰富:柯达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多款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胶卷产品。
从普通消费者到专业摄影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4. 缺乏创新力:柯达在胶卷市场上缺乏创新力,产品功能相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创造性摄影的需求。
二、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评价1. 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传统胶卷市场持续萎缩,但柯达仍然有机会通过创新和调整战略来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例如,柯达可以将重点放在高端市场,推出更具高质量和创新性的产品。
2. 品牌优势有待发挥:柯达在中国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这是柯达公司的一大优势。
公司可以通过品牌营销活动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增加用户黏性。
3. 加强与数字摄影的结合:柯达公司可以将传统胶卷技术与数字摄影技术相结合,提供更多与数字摄影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柯达可以推出与手机摄影配套的胶卷产品,满足一部分消费者对胶卷摄影的追求。
4. 提高产品创新力:柯达公司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例如,推出更多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定制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摄影的需求。
总的来说,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仍然面临挑战,但通过发挥品牌优势、与数字摄影结合、加强产品创新等措施,可以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并保持竞争力。
柯达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全球知名的影像产品制造商,其在中国胶卷市场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因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动因姓名摘要: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把地球整合成了一个“地球村”,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投资。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和亚洲第一经济体,也成为了各个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利益的必争之地。
在这之中有着诸多的原因关键词环境市场正文多年来,中国这个拥有10多亿消费进的大市场一直吸引着跨国公司源源不断地来华投资,它们把中国看作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未来市场,即使是在实现赢利的希望逐年减弱后,也没有停止向这个理想中的天堂注入资金,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更增加了外国公司本已很高的期望。
目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约400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
那么,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动因是什么。
中国(一)环境中国投资环境总体是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各级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大量优惠。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外资企业在中国享受着比本土企业更优惠的发展条件。
现如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入世也已10年,中国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在发展中更注重科学性、协调性。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着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不但有政府的支持,还有中国市场那独有的庞大市场。
中国拥有十亿人以上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最早得跨国企业之一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里有着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消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参考文献1. (xingming)wenzhangming(shu)。
出版社从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或控股。
由于合资双方在利益和文化上的差异,加之对中国市场由陌生到熟悉,政策环境由紧到松,跨国公司现在更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或者通过增资扩股在合资企业中取得控股权,以便分享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知识库等战略资源。
经过多年谈判,阿尔卡特以“50%加1股”的模式控股上海贝尔,随即对公司进行改组改造,将其纳入全球生产和研发体系。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案例分析
1
案例 介绍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
目前中国内地每人每年平均购买不到1卷胶卷,而在香港和台 湾地区每人每年购买约2卷,美国和日本人则买4卷。但中国内地却 有80%城镇居民和5%的农民拥有照相机;所以,市场潜力巨大。预 计在未来的两年中,中国市场的胶卷销售量将会增长12%至15%。 作为全球两大胶卷企业之一的柯达公司,尽管在全球裁员上万 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80%下降为75%,但仍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因为中国是其希望有大幅度消费增长的几个重要市场之一。 在过去三年中,柯达胶卷在中国的总销售额增长了近50%,但 柯达公司并未因此而放松广告宣传,仍然通过电视广告、户外广告 及售点广告等立体广告组合来扩大其影响。赖于柯达的广告宣传及 市场策略,1977年柯达胶卷销售量在中国增长了31%,而利润则增 长了41%。 “柯达品牌在中国已经树立起来了。”柯达大中国区的总裁说, 柯达计划在上海成立研究发展中心,并把在香港的柯达(中国)有 限公司总部移到上海。柯达公司希望中国的消费者能将“柯达”这 个名字与信任、质量和色彩等概念联系起来。为了传达这一信息, 该公司将推广的目标定为:可以自由支配收人的年轻人和有孩子的 夫妇。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
上海侨影店的销售经理曾感慨:如今的市场竞争太厉害,销售形式的 转变又太快,作为一家老字号的器材摄影冲印店,结合柯达的开放式卖场 理念,他们将货架设计得琳琅满目,尤其是不同品种、不同组合包装的胶 卷,吸引了众多来往的行人。连该店店员都说设想到胶卷还可以通过多包 装的形式销售,肯定会比卖单包装更具吸引力,销售量当然就增加了。侨 影过去的主要业务就是冲印和胶卷销售,单一的经营已经落后,于是他们 订购了大量的零售商品,让消费者产生“一步到位”的观念.销售大增。 北京黄山图片社加入“开放式柯达快速彩色”后,面貌焕然一新。同 时又引进了APS先进摄影系统的数码产品,先进的设备、舒适的购物环境。 丰富而专业的产品陈列、多元化的服务,提高了该店的竞争力。 “凡对照片质量有任何不满意,可以要求免费重印。”这是成都美幸 店的承诺。店经理说:“这句承诺可能比店员说一百句话还管用,不少顾 客都是冲着这个来的。也许它会带来一张照片成本的增长,但更可能有一 百张照片的销售增长。同时,它还可以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相片质量。” (资料来源:《燕赵都市报》2000年3月28日)
柯达和富士的中国之战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经营佐料之五十柯达和富士的中国之战案例背景柯达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产厂商,创办于1880年,至今占据着世界感光业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场的42%左右。
富士则是二战后才成立,直到80年代才有影响力,占据世界第二位。
两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一直都是非常激烈的,体现在产品上就是针锋相对的,两家产品结构几乎完全一样。
策略之战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其在专业、医疗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力争在民用产品上打败富士,以达到对中国市场的占领。
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采用较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
到1997年5月,柯达先后兼并了汕头公元胶卷厂和福建福达胶卷厂,从而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
这样,胶卷从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经过的渠道很短。
而在渠道宽度上,柯达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其特点是经销商专业化,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不同专业公司代理。
在广州,柯达的民用、专业、磁记录和医疗产品分别由相关行业专业性很强的公司代理。
而在民用产品零售点上,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柯达专卖店,一是百货大楼的摄影器材部。
柯达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设立办事处,办事处市场部按不同产品设立不同产品部,负责所在区城的产品相关工作。
由于系统线路短,从产品出厂到到达最终消费者,在整个市场后勤管理上,柯达公司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富士在中国的目标是保持胶卷上的领先优势,以此为基础,扩大其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具体分销策略中,富士在多数产品中也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但在销售渠道的长度上,富士与柯达明显不同,采用较长的销售渠道:日本厂家—中港澳总代理—中国区域代理—主要城市代理—零售商。
富士在中国销售的产品,绝大多数产品都从日本原地生产。
在经销商选择上,也与柯达不同。
富士的中港澳总代理—香港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是其在中国、香港、澳门的独家经销,而在中国的区域分销上,除医疗产品等少数产品,因为专业性很强而由专业医疗公司代理,其他产品并没有像柯达那样严格按不同产品选择专业代理商,多数一家公司经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达在中国》中文有声书摘2003年10月29日,美国柯达公司与中国乐凯相片冲洗集团,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家全球相片冲洗巨擘,出人意料的认可了乐凯集团十分严苛的三大合资底线,即乐凯品牌不变、掌握控股权、以及掌握经营决策权。
柯达以大约一亿美金的现金和设备技术,换取乐凯百分之二十的国有股份。
十年来柯达期待的就是这一刻,与中国相片冲洗的工业“全行业合资计划”终于完成。
柯达从此在中国全面胜出,日本富士公司也丧失了和乐凯合作的机会。
《柯达在中国》一书由袁卫东所著,此书甫一上市便荣登卓越网络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达数月之久,简体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发行。
曾几何时,柯达代表相片冲洗工业其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的ROCHIST,代表着影像业的世界大权,但自从60年代起,出现了危机,到了70年代时,已无法回避,在80年代时,情况更加严峻。
日本制造的崛起如潮水般涌入,登入美国市场,这波日本市场包括汽车,记忆体,手机等诸多领域,美国产品不仅在全球竞争中节节败退,更在美国本土中输给日本。
1976年富士推出了一种,感光速度快过柯达的产品,1981年由于柯达弃权,富士得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的赞助权,富士底片销量由此大升,成为奥运营销的经典成功案例,而日本SONY公司仅仅比柯达晚5年推出了他的数位相机,日本产品多多逼人,抢占市场的事实竟然被骄傲自满过度风的柯达领导阶层视为无机之谈。
面对日本产品后来居上的压力和数位时代的来临,柯达高层采取了所谓的多元化来应对策略,三心二意,散淡打鸟,成了柯达的财务陷入了困境,并且把重要领域的领先优势拱手让给了日本,这不但没有为柯达创造先机,反而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原本被认定为不可思议的事,却都真的发生了,可达在巨额亏损,无力扭转的困境中,错误百出的领导者仍然享用着金钱和权力,让底层的员工为上层的错误而牺牲。
几年下来,柯达共裁员2万6千3百人,离职的员工为生活而挣扎,活下来的则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曾带领摩托罗拉成功打败了日本人的裴学德放弃进入IBM的机会,他戏剧性的选择了负债100亿美元的柯达,1994年新上任柯达总裁的裴学德带着一个极富挑战性与想象力的庞大计划,急切地飞来中国,寻找出路。
他对中国并不陌生,他任职摩托罗拉总裁期间最得意的决策就是将摩托罗拉推进了中国,拯救柯达是裴学德的使命,他眼前面临着3项挑战,全球竞争,数位革命和企业改造。
柯达被重新定位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影像公司,裴学德要同时推进传统的相片冲洗和新兴的数位影像。
这时,他想到了中国,想到把中国变成柯达潜力无限的新舞台,使中国成为柯达未来全球的战略要地,当时无论在亚洲或在中国,柯达都远远落后于富士。
这场世纪之战,柯达非赢不可。
1994年10月,晚秋的杭州美不胜收,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和当时主管经济的中国副总理朱镕基见面,裴学德觉得真是个漂亮的开始。
当时中国有7家相片冲洗企业,但无人能登上国际舞台,裴学德刚接受柯达时,日子十分难熬,中国企业也不景气,国内相片冲洗业推行了10年革新运动后,又受汇率和走私等因素的冲击,而陷入了危机,投资最大的2个厂,负债数10亿,实际上已经破产,虽然想进行内部整合,但又受到体制问题的困扰,而无从下手,整个企业负债100多亿人民币,裴学德向当时的中国副总理朱镕基表达了,柯达控股想对当时的相片冲洗业进行独家的全面合资计划,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柯达将引进技术,世界级的管理和生产能力,品质保证,以及不下10亿美元的投资,这与朱镕基力求解决中国国内相片冲洗企业长期严重的债务,以市场换取资金和技术的思路不谋而合,由于双方都各有危机,2人很快就达成共识。
接着双方紧锣密鼓的做着前期准备,相互考察。
1995年,2人再次在杭州碰面,由于涉及6个省份,10个城市,并且牵连3个行业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2级政府,中国方面成立了3个组,负责中央协调的组长是当时的副总理吴邦国,负责领导的是由各地副省市长为小组长所组合而成,而主攻谈判的小组则以企业为主。
1995年12月21日,中美双方签署了合资协议草案,柯达在中国一有动作,富士立刻反击,汕头的西元公司使用富士所提供的技术,在西元企业危机开始爆发时,广东省长亲自带岳父日,希望获得富士的协助,但却被拒之门外。
当时富士实在不应该低估了这种冷漠带来的连锁反应。
柯达的全行业合资着重在双发互救,而富士回避负债企业的政策,宜场宜地的合作计划,根本进不了中国上层领导人的事业。
10年后,乐凯与柯达的合资使富士彻底的出局。
叶莺身材娇小,专办入时是一位很性感的美国驻华外交官,在中美关系低潮时从台湾调到北京,接任共事头衔。
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卫星转播中,他以NBC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亿万中国人民面前。
在裴学德热情地召唤下,这个任务的挑战和风险深深吸引了叶莺,他毫不犹豫地离开,原本前途无量的职位,加盟柯达。
他当过记者,懂得如何制造话题,并能纯熟的掌控每一个细节。
他从事果断,所以在他迷人风采的背后,也颇具有男性的豪爽。
叶莺刚上任就参与了与西元场的谈判。
西方人事事都要讲白纸黑字,而中国人在好多问题上却能点到为止。
谈判过程中,全靠她对中外习惯的了解,并从中沟通,使双方相互信任,化解,僵局。
这当和上海相片冲洗厂谈判时,他发现富士也正在出手,叶莺发动心理战,用富士对西元厂见死不救的恶例打动上海,使柯达在上海赢得了支持。
柯达在中国投资合作的计划不论在中美二国都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连朱镕基当时都遭到误解,而被批评为卖国贼。
柯达的董事会与管理阶层也满腹怀疑和反对。
裴学德的接班人邓凯达为此还和叶莺打赌,尽管邓凯达宁可自愿做输家。
改变历史的98协议中终于完成,投资方式由全面合资改为柯达与厦门福达与汕头西元合组控股80%的科达中国,与无锡阿尔梅合组70%的柯达无锡,其他没有合资的厂则由柯达提供资金补偿,不论是继续经营或是立即歇业,在2001年底前,不会与其它外商合资或合作,经历了民族主义的考验,亚洲金融风暴随之而来。
亚洲经济受到了重创,跨国公司纷纷撤资,很多公司也持观望态度。
就在风暴未了之前,柯达启用了30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案,此举动相当引人注目,只有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平安度过。
而这也足以证明裴学德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的远见。
柯达一开始就立下了柯达在中国的经营哲学---一定要办成一个具有柯达特色的中国公司。
魏杰是柯达大亚洲区的人力资源总监,他十分理解柯达美国总部的用人理念,第一批专家从世界各地借调而来,靠着他们把柯达特色带进中国,并掌控合资局面,这些专家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权威,而且要具备有培养在地人员的能力,要让这些专家从一开始就明白不要贪恋权利,他们之所以到中国来,是因为他们终究要离开中国,毕竟中国人最终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和权威。
曾在86年草原2号专案时期,来过中国的古诺信再次来到厦门,这一次她主动申请来中国,不只是因为这个专案的重要性,中国本身也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
来自法国柯达厂在汕头任相片冲洗经理的费杰原本可以留在美国总部,但他选择了中国,因为他喜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工作。
从美国总部来的马进则是柯达汕头厂的第一任总经理,他一心要为裴学德所描绘的海外蓝图贡献一己之利。
敬业又固执的英国人豪治成了柯达无席的总经理,当时汕头有27名外籍员工,无席有10多名,而厦门有100多名。
这些人在柯达工作都超过了20年,经历过柯达的危机和变革,而且又有全球化的工作经验。
4月初的厦门柯达要从2000多名原本属于福达的员工中招聘800人,他们预计9月份就要推出正宗的柯达相片冲洗服务,厦门市的专案协调小组忙于分流转岗,也是裁撤垄原,汕头方面也如此,失业的人有的提前退休,有的则领到相当丰厚的补偿金走向人生的新里程。
朱镕基所关心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柯达也妥善的解决了。
关注98协定的人将发现科达花了数亿美元究竟得到了些什么,无锡的土地被送掉了,几个厂的设备被废掉,然而对此柯达好像满不在乎,他们想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人都没想到科达要的是这里的人。
长达4年的艰苦谈判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使柯达对三级谈判体系中对手的阅历,才华了如指掌,柯达一网打尽了中国相片冲洗业数10年来累计的人才,合组合资企业,这些人才立刻成为柯达网罗的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叶莺特定安排了裴学德和柯达第二号人物朴生龙及原上海相片冲洗厂总经理张益寿会面。
当面邀请他们加盟柯达,许多本国企管人才也进了柯达,连党委书记都被挖角作了柯达的副总,市府对无锡常委书记李志成也另有安排,但豪治应邀他做副总,对此事委书记亲自拍岸,要以满足柯达厂的需求优先。
原西元厂党委副书记徐光华受到马进和费杰的邀请后深感兴趣,想看看柯达有什么本领,徐光华辞掉所有的党政职务时,有人劝他慎重考虑,但副市长李雄却说,让他去柯达,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
除了相片冲洗业的老手外,柯达另有一份名单,其中包括汕头的陈和强,杨一茜,陈永秀,厦门的张海南,无锡的李春丽等人,大多是80年代入行的年轻人,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分别在柯达,富士任职过,学会了世界级的技术管理和传统,并对昂贵的先进设备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叶莺和其他中国的领导阶层决心要让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融入柯达的传统,努力赢得他们的心,这批人就真的成了柯达在中国的中间力量。
为了保护环境,柯达放弃了太湖边的阿尔梅厂,公司推动2次分流转岗,使员工反映激烈。
就连豪治和政府官员都不知所测,还好叶莺从香港赶回来解围,他果断地以高价解决了问题,就在厦门沧海---世界一流的相片冲洗工厂破土了。
柯达看好的这块地已被5家企业收购,然而政府却用优厚的补偿把地让给了柯达,政府强力的配合对其他的跨国公司极具号召力,政府对厦门福达老厂的改造,使得这个厂在4个月内就恢复生产,单单头4个月缴纳的税,就已超过福达厂14年以来的缴税总额,仅仅在沧海工地上就聚集了数百位的柯达专家和近千亿美元的巨资,这样的厂柯达共有3家。
法国厂以欧洲为主,美国以美洲为主,中国则以亚洲为主,3个厂覆盖全球3大洲,其先进程度若以徒步车速为例,乐凯引进日本设备,每分钟约80米,已达数国际标准。
然而柯达水准是每分钟200米,沧海则是每分钟250米,开工典礼上柯达新任CEO郑凯达亲手升起了中国国旗,这是叶莺交待的规矩。
在这里没有星条旗,主旗杆上挂的是五星红旗,2边则是柯达的星黄旗,所有柯达设在中国的厂都是这样,柯达中国是中国的企业公民。
汕头厂的副总经理陶将把工厂改造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园林,这么做是想要让工厂成为本地化的象征,中国员工3天3夜不回家,就让已停产18个月的富士生产线第一次试车就成功,这实在让美国人大吃一惊,万万没想到他们把设备维护的如此完善,也没想到他们的技术如此高超。
稍加改造后,柯达决定采用那套富士设备来生产柯达的产品。
总经理马进对此感触良多,柯达在中国是先靠柯达专家,在靠本土员工,然而在汕头,几乎是直接跳过了专家的协助,东西方文化在此逐渐磨合,许多观念都在改变,比如说发布台风警报后,不再是开会协调,动员抢修,而是直接进入紧急状态,只要台风一来,就调动车辆,让人员撤离,以人为重,至于设备则是保险公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