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简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这课的生字词,老师检查一下,看谁读得准。
(开火车认读词语:黑压压、乱摆、垂下来、越来越亮、越来越响、渐渐地、清新)小朋友真棒!不愧为识字大王!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板书:前、中、后)(二)学习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研究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各有什么特点。
1、雷雨前1)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雷雨前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交流a、乌云(“满天”,“黑沉沉”,“压”)课件出示描写乌云的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压”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指导朗读)这时候感觉非常沉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b、大风(“乱摆”,“忽然”)课件出示描写大风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风?(大风,树枝乱摆,蜘蛛吓得逃走了)“垂”字可以用什么词替代?为什么作者用“垂”?(指导朗读)c、闪电、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课件出示描写闪电、雷声的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用“……越……越……”说一句话。
作者是先写闪电再写雷声的,你觉得它们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能。
通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不能换顺序。
)指导朗读。
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你有什么预感?(板书:乌云、大风、闪电、雷声)2、雷雨中作者通过乌云、大风、闪电和雷声的描写,让我们眼前仿佛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去目睹这场大雨吧!(播放课件,雷雨中的动画)1)你听到了什么?(雷声、雨声)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2)你看到了什么?(树弯了,雨越下越大)指导朗读3)雨又有什么变化呢?(渐渐地小了)指导朗读4)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3、雷雨后夏天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雨停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雨后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雨后动画景色)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刚才小男孩也欣赏了雨后的景色,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呢?(他看到雨后的景色真美丽)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开始!3)雨后有哪些美丽景色?4)学生交流(课件出示雷雨后的句子:天亮起来了。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雷雨》的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戏剧中的冲突和转折点;3.理解并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和情感;4.掌握雷峰与雨果的对话和争吵场景。
二、教学内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概述;2.戏剧冲突和转折点分析;3.人物性格和情感剖析;4.雷峰与雨果的对话和争吵场景演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讲解的内容,复习《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概述使用白板或投影仪展示《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图,让学生了解整个剧的大致框架。
简要介绍各个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关系,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做铺垫。
3. 戏剧冲突和转折点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中的冲突和转折点。
重点解释每个冲突和转折点对于故事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物的内心变化。
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
4. 人物性格和情感剖析将各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列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并分析每个人物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冲突。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5. 雷峰与雨果的对话和争吵场景演练选取雷峰和雨果的对话和争吵场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其中两名学生扮演雷峰和雨果,其他学生扮演旁观者,观察并记录对话和争吵过程中的情绪和表情变化。
演练结束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指导学生完成一份关于《雷雨》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小结,包括主要冲突和转折点;2.观察学生在对话和争吵场景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雷雨》的原著小说,深入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细节;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创作,创造自己的对话和争吵场景,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Markdown格式文本如上所示,可以使用各种编辑器或在线工具进行编辑和导出。
不带图片和网址的限制能够保证文档内容的纯文字性质,使得文档更加清晰和易于阅读。
16 雷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
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一一雷雨中一一雷雨后”的顺序继续,集中地表现力3个场景的鲜明特点。
课文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
文中多为短句白描,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1.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性;2.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尝试借助关键词背诵课文;3.能够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雨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尝试借助关键词背诵课文;难点:能够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雨的情景。
一、复习导入,唤醒旧知1驱赶乌云游戏一一开火车读词语,:雷雨乌云闪电雷声、压下来、垂下来、迎面扑来、窗户、蝉鸣黑沉沉清新2.利用“先…接着…最后”句式回顾课文脉络。
二、感受雷雨前的景象1.默读课文1-3段,圈出景物的名称;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板贴,学生订正。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朗读句子(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指名读,读出乌云的低沉、厚重;学生试做压的动作,体会“压”的含义;指导朗读,读好句子。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表演朗读,体会“一动不动”和“一声不出”。
指导朗读、齐读。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做动作朗读,理解“乱摆”。
指导朗读,读出风急和大的特点。
44)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做动作,感受“垂”的含义。
通过学过的诗句和图片体会“垂”和“落”的不同。
根据图片和教师表演给“垂”扩词。
总结:“垂”下来的物体和其他事物是有连接的,“落”下来的物体和其他事物是分开的。
男、女生做动作朗读。
4.积累并积累“越来越……”提问:闪电和雷声有什么变化?指导读好“越来越亮”“越来越响”;用“越来越……”感受程度的递进男女生读5.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场景。
6.按照关键词提示,做动作背诵1-3段。
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教案标题:《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第二幕,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理解并解读剧中的重要情节和台词。
3.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学准备:1. 《雷雨》第二幕的文本材料。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剧本的复印件。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名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雷雨》剧情,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剧中人物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剧中人物的印象和他们在剧中的角色。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雷雨》第二幕,并标记出关键情节和台词。
2. 分组讨论,就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开讨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依据,并与学生共同解读剧中的重要情节和台词。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左右。
2. 每组选择一个关键情节或台词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设计一个小组展示的形式(如小品、演讲、对话等)。
3. 学生小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 教师提供进一步的解读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雷雨》的后续剧情,并做好相关的阅读笔记。
2.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雷雨》剧中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的小结。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或舞台剧的演绎,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2. 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年级雷雨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雷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理解“越下越大,越下越猛”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自然现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1.图文结合,理解“越下越大,越下越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谁来给大家读一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的特点是又()又()。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
二、学习第3小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第3小节。
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雷雨又大又猛的词语。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板书:大、猛)3.“大”和“猛”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板书:小、弱)4.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3小节,一边读一边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雷雨又大又猛?用直线划出来。
再读一读,读出雷雨又大又猛的感觉。
指名读。
5.如果把第3小节改成:哗、哗、哗,下起来了。
轰隆隆的雷声把小朋友们吓了一大跳,大树也害怕得发抖了。
电闪不分,一个劲儿劈下来。
风刮得天都要塌了似的。
那该多好啊!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和小树等物在风雨中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吓”“发抖”“塌”等词语的意思。
并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小节。
图文结合,理解“垂头丧气”的意思。
并用“垂头丧气”说一句话。
6.小结:雷雨真是又大又猛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3小节吧!齐读第3小节。
背诵第3小节。
7.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课文的插图,想想雷雨前、中、后的天气和景物都有什么变化?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雷雨前:天气闷热,树叶不动,蝉不叫;雷雨中:乌云密布,大风带着闪电和雷声来了,哗啦哗啦地下起了大雨;雷雨后:天气凉爽,天空挂着美丽的彩虹。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并分析《雷雨》这部戏剧作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绘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情感体验和文学创作;3. 培养学生思考与讨论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等形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 进一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2. 进一步发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观看课文片段:播放《雷雨》的片段,引发学生对剧中人物和情节的好奇和兴趣。
2. 学生讨论:学生们就刚才观看的片段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观感和猜测。
Step 2:阅读剧本(15分钟)1. 课堂朗读:将《雷雨》的剧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
2. 阅读理解:在朗读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停下来,与学生一起解读剧中的一些重要语句和情节,确保学生对剧情的理解。
Step 3: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15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剧中的作用。
2.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报告,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Step 4: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按照剧本的情节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通过表演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体验。
2. 文学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用文字来描绘他们的形象和情感,进行文学创作。
Step 5:思考与讨论(15分钟)1. 小组合作:学生重新组成小组,讨论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分析他们对剧情的推动和影响。
2. 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与全班一起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读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归纳:老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剧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1课时目标1.巩固认识“压、蝉”等5个字,会写“户、新、迎、扑”这4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挂、坐”等字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下雨的情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压力蝉鸣窗户垂下来扑过来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背一背。
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板块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2)学生交流:连用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课件出示: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3)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雨)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板块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象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②理解“挂”。
雷雨教案第二课时
雷雨教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雷雨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第二幕的情节,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式描述人物形象;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分析和解释剧中情节和人物动机;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剧中情节。
教学重点:1. 熟悉雷雨第二幕的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2. 分析探讨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含义;3. 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式描述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释剧中情节和人物的动机;2. 运用词汇和句式描写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课本《雷雨》第二幕的文本;2. PPT 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点播剧中第一幕的片段,复习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关系。
2. 引导学生讨论:“在第一幕中,你们对于剧中人物的印象是怎样的?他们有哪些独特的性格特点?”二、新课呈现(15分钟)1. 展示并解读雷雨第二幕的情节:(1)上《聂小倩对白稿》的课堂情景;(2)歌台上的世界;(3)徐世铎驾崩前对贞儿和婆婆的遗嘱;(4)聂远溪失去存折赌博,贞儿出卖身体。
2. 学生跟读文本,理解剧中情节和人物动机。
三、词汇和句式学习(15分钟)1. 教授相关词汇:(1)白歌社、合乐班、歌台、情感交流、黄梅戏等;(2)亲情、友情、爱情、背叛、贞节、自由等。
2. 教授相关句式:(1)在描述婆婆对徐世铎的要求时,情感描写的句式;(2)在描述贞儿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身体时,描述行为动机的句式。
四、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情节进行合作分析和讨论。
2. 指导问题:(1)该情节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是什么?(2)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背后是否有其他意义?(3)该情节对整个剧情的发展有何作用?五、小组表演(20分钟)1. 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情节,并进行表演。
2. 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2023)
《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析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
能力目标: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情感目标: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雷雨》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9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
一个作品能有恒久的生命力,总要有一些特殊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推动我们去思考与探索。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外在哪里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课本剧表演:《客厅相遇》2.思考: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还是假?“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周朴园是否有往事呢?明确:无锡好时光;逼走梅侍萍;旧日的世界2.周朴园为什么后来又变了脸呢?惊讶——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怎么也不能对应起来。
失望——失望于他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的幻像破灭了。
恐慌——她来干什么?要敲诈我吗?严厉——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旧日情感被现实利益取代3.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怎么处理的呢?给5000块钱的支票(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周朴园总收入的一百三十二分之一)自私、冷酷他珍惜的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的侍萍;他的温情、他的深爱只能给那个梦中、回忆中的梅侍萍,而不是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鲁侍萍。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按一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新词,初步了解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比较看图,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雷雨中的动画及雷雨声)你们看,你们听,这是什么?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5课:雷雨。
(板课题)你们见过雷雨吗?是怎么样的?2、(课件出示两幅插图)看,它们是什么时候的雷雨景象?都画了什么景物?哪些景物是只有第一幅图才有的,哪些景物是第二幅图中有的?从上到下观察,两幅图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为什么两幅图会有不同的景物呢?3、大家的眼睛可厉害,一眼给瞧出了,夏天到了,就会常有的现象:雨下得大,但时间不长,天气变化极大的雨,叫做――(学生答:叫雷雨。
)来”“越……越……”含义。
(课件出示):比较句子:闪电亮,雷声响。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体会第二句用了“越来越”,写出闪电和雷声亮和响是一步步的,不是一下子。
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读出雷雨前的紧张、沉闷的气氛。
4、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一部份的?(学生边答边板书:1、读课文;2、圈景物;3、画特点;4、说好词;5、想象读。
)四、学法引路,表格自学。
过渡:有了学法,我们就懂得了该怎么学习这篇课文了,以下两部份,大家可以小组合作自学了吗?好,我们开始吧。
1、小组按学法,根据表格合作学习雷雨中、后两部份。
2、检查自学情况。
哪一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他们的自学情况?按学法前四点,表格检查。
(学生汇报,课件随之出现课文的圈、画的内容。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理解重点词:渐渐、挂。
(课件出示一阵雷雨声)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雷声和雨声慢慢地、一点一点变小的过程就叫――(学生齐答:渐渐地。
16 雷雨 第二课时(教案)
16《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读出雷雨前、中、后景色与心情的变化。
2、借助关键词句,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词运用的好处。
3、能仿照课文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关键词句,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词运用的好处。
2、能仿照课文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活动一:读一读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一一16雷雨。
2.老师带来了三组词语,你能把他们读准确吗?其他同学仔细听,你发现了什么?(都读对了,看来你们上节课你们学得很认真。
)3.上一节课我们己经欣赏了雷雨前的景象,让我们借助这些词语,让我们边背边回忆一下吧!4.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夏天的雷雨,欣赏雷雨中、后景色的变化吧。
5.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先交流找到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板贴雷雨前景物)再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一起了解了雷雨前景物的样子,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上这个本领看看雷雨中、后的景象吧!活动二:品一■品请小朋友们默读4-6自然段,注意不动嘴,不出声,边读边想象画面,圈雷雨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关键词语和同桌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一)研读“雷雨中”。
1.雷雨中,你印象最深的景是什么?请你学着小提示的样子来说一说吧!2.交流、预设: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预设:我从“哗哗哗”,读出了雨下得大,下得急。
(大雨说下就下,作者从雨声写起。
)(1)“哗,哗,哗":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语就是拟声词。
表示雨的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如表示小雨的“沙沙沙”“淅淅沥沥”“滴滴答答”,表示大雨的“哗哗哗”“刷刷刷”,表示雨点大的“啪嗒啪嗒”“僻里啪啦”)(2)你能把雨下得大、下得急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3.谁来继续和我们交流?预设:我从“雨越下越大J看出雨很大。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篇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6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2、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活动过程:1、说说夏天的雷雨。
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雷雨现象。
教师小结夏天闪电、打雷到下雨的过程。
2、欣赏、熟悉歌曲。
教师范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熟悉歌词。
例:教师:"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出示节奏卡,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切分节奏。
3、填词唱歌。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幼儿在教师伴奏下,尝试演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4、表现歌曲。
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并用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引导幼儿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反思: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
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
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
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
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
《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
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
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5【学习目标】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下来。
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
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___________在网上。
3、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习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夏天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
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
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阵阵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
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自然景象。
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生动、有吸引力的情景。
心理学也表明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
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三、教学目标1、会认“压,乱,垂,虹”等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有感情的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四、教学方法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教学;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2、朗读想象感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
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感;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
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师生合作学习。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感悟能力。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3.培养孩子们细心观察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读。
(自由读、小老师带读、全班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知道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雷雨的不同景象?(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二、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请同学拿起书看课文,谁来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
(1)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音都读准了。
)读得真流利,字也读准了,谁也能像他一样把雷雨前的景色读流利,读正确。
(2)全班齐读。
2.读出感情。
--- 课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录像:看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心惊肉跳,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你从课文哪句话中也读出了这种感受?(随生回答出示句子)(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你能带着这种(要根据学生说的心情)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a.如果该学生读的好,你可以让学生评评,他读出这种感受了吗?b.老师说:“黑沉沉”你读的特别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的象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
(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c. 师问:(出示乌云图)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乌云?(满天的乌云、黑压压的乌云、黑沉沉的乌云、厚厚的乌云、又厚又重的乌云、铺天盖地的乌云)现在又厚又重、黑沉沉的乌云向你铺天盖地地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快要窒息了,透不过气,很害怕,赶紧躲起来......)谁能再读读?---齐读(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雷雨,这个词听上去就让人心里一震,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瞬间降临的紧张与神秘。
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要说起来其实就像一场生动的表演,大家都是观众,也是参与者。
想象一下,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把窗外的雷声也变成了他们的热情。
你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像是在引导学生们一起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丝变化。
这节课,我们可以从故事入手。
先跟大家聊聊雷雨前的那些乌云,厚重得就像是生活中的烦恼,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明明是晴天,突然就乌云密布。
就像我们的人生,开心的时候总觉得顺风顺水,一转眼却又风雨欲来。
把这种感觉说出来,学生们一定会有共鸣,接着就能顺势引导他们讨论,雷雨中的情感,那种激烈、那种无奈,甚至还有些浪漫的味道。
得让学生们“亲自”体验一下。
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比如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雷雨”的象征意义,或者写写自己在雷雨中的经历。
这个过程一定要轻松幽默,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或许可以让他们分享在雷雨中遇到的趣事,嘿,有谁在窗边看雨的时候,突然被水溅到而大笑?这时候,课堂的氛围就会轻松不少,大家一起笑,仿佛把那些沉重的情感都抛在了脑后。
然后,得引导他们思考雷雨的对比,阳光明媚时和风雨交加时,那种心境的转变。
用生动的比喻,像是阳光是温暖的怀抱,而雷雨则是生活的小考验。
可以问问他们:“你们觉得,雷雨过后,天空会不会更蓝?”这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联想到生活中的挑战,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学生们可能会纷纷举手发言,甚至引发一场小型辩论,那可真是太有趣了!讲到得让学生们总结一下雷雨给他们带来的启示。
生活中的风雨,无论是小打小闹还是波澜壮阔,最终都能让我们成长。
让他们想想,有没有什么事情,是在经历过风雨后才看见彩虹的。
这样的讨论,不仅让他们从文学中汲取智慧,还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力量。
想象一下,课堂结束时,大家都带着微笑,心里都亮堂堂的,感觉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洗礼,重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