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
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
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
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
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建筑:按照风水理论进行建 筑设计,如对称、中轴线等
选址:选择风水宝地,如依 山傍水、坐北朝南等
环境:注重城市环境的和谐, 如绿化、水系等
城市防御与安全规划
城墙:中 国古代城 市的主要 防御设施, 用于抵御 外敌入侵
城门:城 市的主要 出入口, 设有门楼、 瓮城等防 御设施
护城河: 环绕城市 的河流, 用于防御 和排水
中国古代城市 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夏朝:最早的城市,如二里头遗址 商朝:城市规模扩大,如安阳殷墟 周朝:城市规划更加完善,如洛阳、镐京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防御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规模:春秋 战国时期,城市 规模较小,多为 小城镇
城市布局:城市 布局较为简单, 以城墙、城门、 宫殿、市场等为 主要建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 格独特,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 园林等,对世界建筑风格产生了影 响。
城市管理:中国古代城市的管理方 式独特,如北京的胡同、苏州的河 道等,对世界城市管理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城市规划:体现 了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的智慧和理 念
中国古代城市 的公共设施与 文化景观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交通设施:马车、轿子、船只等交通工具 交通管理:设立交通标志,如“禁行”、“慢行”等 城市景观:亭台楼阁、园林、寺庙等文化景观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特点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建筑材料:木材,砖瓦,石材等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注重对称,讲究风水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在其处得到最好的体现,它 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先生颂誉它为 “古代中国都城的无比杰作”
Page 19
Page 20
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 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 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 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 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 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 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 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邺城
Page 14
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 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 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 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这些古 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同整个城市融 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
1.天命论思想
“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 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 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 信鬼,也尊崇巫术。 所以,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 想。
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 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 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 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 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 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 御思想”。邯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 代表和佳作。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的城市建设。
商代时期的城墙非常简单,因为当时军事功能明显,城市规划主要考虑到了防御问题。
到了周代,城市的规划逐渐有了一定的明确性,分为户籍制、城市规划等方面。
行政区划的区域划分更加明确,城市内部也逐渐形成了居住区、商业区、政治活动区等不同的区域。
随着秦朝直接统一的推进,城市建设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秦朝期间出现了矩形城的规划,是将宽度与长度相等的城市。
汉代时,由于国家技术、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技术也逐渐到位,而往往“长坊文化”的发展,促成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到宋代时,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铁路、公路、奏城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实验和创新,为城市规划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城市规划重点不再是军事防御,主要着重于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规划也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城市的独特特色。
二、古代城市规划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直秉承“四合院”、“吕三率”的形式,以及“中轴线”、“风水宝地”等建筑准则。
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规划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四个建筑单元,形成一座完整的建筑体系,其中建筑长度优先,宽度次之。
建筑布局通常保持简单、整洁、轻盈和美丽的外观,非常适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吕三率”是古代的一种规划理论,最早出现在汉代,家长制由此发展而来。
它在规划中主要考虑到了规模、形状、地形、区域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城市功能和经济基础的方向性,结果形成了独特而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一、古代城市建设的起源与初期演变古代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农耕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出现。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聚落与早期城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原始聚落。
这些原始聚落通常由几个家族或部落组成,人们以农耕为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一些聚落开始发展成为早期城邑。
早期城邑通常由土墙和壕沟围绕,内部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
例如,在河南省郑州附近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城邑遗址。
这个遗址占地约1000多亩,墙壁高达10米以上。
2. 商朝:都市规模与功能区域划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商朝时期,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区域划分更加明确。
商朝的都城通常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是统治者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居民和商人居住的地方。
内外两个区域之间通常有一道高墙相隔。
此外,在商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的建筑物。
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出土的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的青铜器。
二、古代帝国时期:都市规划与宫殿建设随着中国历史进入帝国时期,古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都市规划和宫殿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1. 秦朝:统一规划与标准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市规划工作。
秦始皇下令修筑连接各个州郡之间的道路,并修筑了连接各个州郡与首都咸阳的宫殿。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例如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这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便利。
2. 唐朝:城市规模的扩大与街道布局的规范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今天的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规模庞大,分为内城和外城。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朝代的变迁。
这些城市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和城市特色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和周代。
在那个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以宗教和祭祀活动为中心,城市布局多以方形的城墙为主,城内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而在秦汉时期,由于统一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布局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宫殿、陵墓和城市建筑。
2. 城市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布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形、圆形和规则不规则形。
其中,方形布局是最常见的一种,参考了周代城市的规划方式,以城市中心的宫殿为中心向四周延展,类似于现代城市的中心商业区。
圆形布局则相对较为少见,多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城市,如以皇宫为中心的都城。
规则不规则布局则多出现在自然条件限制较大的城市,如山区或河流纵横的地区。
3. 城市建筑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城墙为主要特色。
宫殿是统治者居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地方,其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常常以五进式的布局为主。
寺庙是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显著,建筑多以殿堂、塔楼和宝塔为主。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的防御工事,也是城市边界的象征。
4. 城市特色古代中国城市的特色表现在城市风貌、街巷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方面。
城市风貌方面,古代中国的城市注重建筑的华丽和规模的庄严,常常以宫殿和寺庙为标志物,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
街巷布局方面,古代中国城市多以直角交叉的格局为主,形成许多独特的胡同和巷弄,展示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独特魅力。
功能分区方面,古代中国城市根据居民的身份与职业进行分区,如皇宫区、商业区、居民区等,使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了社会秩序和管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宗教和祭祀活动中衍生出方形布局的城市,到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再到宫殿和寺庙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不断创新和发展。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布局往往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城市是贵族和政府的权力象征,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皇宫、官府、庙宇和货物市场为核心,周围则是官员和富裕阶层的住宅区域。
城市规划考虑了军事防御,常常采用城墙、护城河和城门等防御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二、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城市规模扩大,规划更加细致,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起来,到了宋代,官员和学者开始绘制城市地图,标示出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建筑物和公共设施。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相对较为稳定,城市布局更加均衡和规范。
在明朝,城市规划多采用“方城制”,呈方形或长方形布局,规划有序,街道宽敞。
清朝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清代皇家王朝建设了许多著名的皇宫和庙宇,例如紫禁城和圆明园,这些建筑物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四、城市规划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首先,城市规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城墙和城门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减少了外来侵略。
其次,城市规划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分配。
官府和贵族的宫殿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显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而普通市民则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此外,城市规划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例如通过建设市场和庙宇来促进商业和信仰活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当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城市规划概论-古代
古代城市 规划学科
古代城市规划学科
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 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 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 街的一半。 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 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 显得格外壮观。
古代城市规划学科
三重城墙
商业街与集中的市(瓦子,娱乐场所)
并存 住区与商业街混合布局 不规则路网 宋东京功能布局特征显著区别于唐长 安,是城市商品经济发达的体现,也是 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布局的一个转折点。
古代城市规划学科
古代城市规划学科
古代城市规划学科
(5) 元明清 元大都 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至元四年(1267年) 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 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 成新一代帝都,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 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有大量平民百姓依旧留在中都旧城。通常 把新、旧城并称为“南北二城”,二城分 别设有居民坊七十五处及六十二处。
古代城市规划学科
古代城市规划学科
明清北京 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到崇祯十七年 (1644年)李自成破城为止,明朝共有二百二十四 年建都于北京。 明初的北京城沿用了元都旧城的基本部分,以后又 多次扩建。清代北京基本延续明都格局。 市区南移:明初北城墙南移2.8公里,明中叶 (1533年)城南加筑外廓。 改筑砖墙 西北郊建皇家园林 明清北京,是中国封建社会都城规划与建设理念、 实践的集中体现。
目 录 第二节 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一. 早期的理论渊源 二. 田园城市 三. 卫星城理论 四. 雅典宪章 五. 马丘比丘宪章 六.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社区规划 七. 有机疏散 八. 理性主义规划 九. 城市设计 十. 规划社会学 十一. 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家芒福德 十二.1990年代以来的规划思想 “全球城市” 生态城市 新城市主义 精明增长与增长管理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壹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肆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的时期。
本文将从17世纪开始,详细介绍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17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通常呈现出对称、庄严、宏伟的特点,象征着王朝的统治。
在城市规划中,宫殿常常占据了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周围环绕着街道、市场和民居,形成了一种明确的等级结构。
到了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巴黎和伦敦的城市设计。
这些西方城市以均衡和流畅的布局为特点,注重绿色空间、交通流畅和民众福利。
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致力于将这些理念引入中国。
著名的例子包括李鸿章在天津规划了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和丰富的公园系统,以及孙中山在武汉规划了人民路和黄鹤楼。
20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和战争,城市规划的发展受到了迅速变化的政治环境的限制。
一些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城市美化”和“纵向发展”也开始在中国兴起。
在这个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以增加建筑物的数量和面积为主,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更多元化。
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首先,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公众参与。
过去,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部门决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往往被忽视。
但现在,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开始更加透明和民主,普通市民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决策。
其次,中国城市规划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建筑被摧毁或改建,造成了文化遗产的大量损失。
而现在,城市规划开始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规划中保留和修复古建筑,以保护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前,城市规划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明、清城市规划
伍
古 典 水 墨 风 格
明清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宋代城市变革由前期封闭型→后期开放型 明清更成熟完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特征表现:
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且 自发建设影响不断扩大。 1.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eg:明清北京) 2.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厢 坊制) 商业布局更灵活自由。 3.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垣,或新建设防城 市。(清衰落)
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
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 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 主,还有为他们服务的的各种 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
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
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
O
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
贵族宅第
郭
族的居住区。宫城西为铜雀苑,
为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粮
食武器库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划分为若干正方的坊里,有三个
中国古代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统治阶级通过城 市规划来强化其 政治和军事统治
城市规划体现统 治阶级的意志和 利益
城市规划在古代 都市建设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规划是统治 阶级实现其意志 的重要手段
城市人口结构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
城市人口结构:不 同阶层、职业、年 龄的人口分布
城市规划:根据人 口结构进行城市布 局、功能分区、交 通规划等
城市规划:秦汉时期城市规划较为完善,如长安城的布局、洛阳城的 规划等
城市功能:秦汉时期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如长安城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地位,洛阳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地位等
城市建筑:秦汉时期城市建筑较为精美,如长安城的宫殿、洛阳城的 寺庙等
唐宋时期的都市建设
洛阳城:唐朝的陪都,商业 繁荣,文化昌盛
互动关系:人口结 构影响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又反过来 影响人口结构
案例:古代长安、 洛阳、开封等城市 的人口结构与城市 规划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挑战:如何平衡园林艺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实现可持续 发展
06
中国古代都市建设的经济与社会 背景 章节副标题
农业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农业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业文明的中心 城市为农业文明提供了市场和贸易场所 城市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启示
古代都市建设的特色:注重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等
古代都市建设的影响: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 计手法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借鉴古代都市建设的经验,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国内古代城规思想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从南门永定门直至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这条 轴线布置了城楼、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状不同的 广场,加上两旁的殿堂,更加强了京城的庄严气氛,以 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2.5 元明清 城市规划中礼制思想得到完全实践 元大都 北京城
元大都 第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思想。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 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 合。元大都在规划时充分利用原有的海子 区绿化区,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 山大川”。“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滽、沮 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教民稼穑,捕鱼畜牧,”“尝百草为药, “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史记·五 帝本纪》)
1.2 商 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 的时代。
河南偃师尸乡沟、中期郑州商城、湖北盘 龙城,及晚期安阳殷墟等商代都城遗址
2.3 隋唐 规划严格遵守尊统于一的思想,先 修城墙,后开辟干道,再建里坊。 长安城 背景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里坊(居住区) 商肆
长安城
背景
长安城始建于隋,建成、兴盛及著称于唐。初名大兴城, 由宇文恺创制(制定规划)并利用冬闲时节征集关中民佚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按规划建成。严格遵守尊通于一的 思想,至唐初才基本建成。高宗时又在城东北修建规模 很大的大明宫,玄宗时又建兴庆官,唐末战乱为朱温烧 毁。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明中叶以后,海上交通受倭寇侵扰,修防御性卫所城堡, 清初又实施海禁(仅劈广州一城对外贸易),沿海城市 不发达。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4.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 我国古代的城市,道路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形成道路体 系)。 如:周代用“轨”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唐长安城:全市性主要交通干道、划分坊里的一般城市干 道、坊内道路。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7.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理想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实践的轨迹
• 西方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 希腊城邦时期,那时城市建设中就存在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提出方 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 规划思想。
• 希波丹姆在历史上被誉为“城市规划之 父”,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列都(Milet) 城建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 道路有明显的功能分工。 •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性质规模有关。
通常,都城每边开三门(北侧多为二门),府城每边开二 门(井字型),一般县城每边开一城(十字型)。 • 城市道路由小到大,唐朝为顶峰,宋代以后,由宽变窄, 出现商业街。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5.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 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 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 承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 模式。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阿尔伯蒂从1450年起著述《论建筑》一 书,提出了典型的理想城市模式:街道 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 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 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 形体进行组合。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刘华安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
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的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的山城。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的城市数量最多。
但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这种传统体系,也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
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
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
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
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
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
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是一段非常值得探究的历史。
从远古时代的城址遗迹,到封建社会的农村聚落,再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层层叠叠、纷繁复杂。
「在笔者的眼中,古代的城市规划和现代主义一样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可以归因于城市规划的工作与环境健康息息相关。
」笔者想要在这篇文章中说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
1. 古代城址遗迹最早的城址遗迹可以追溯到大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说,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的聚居区,而这些区域就具有了城市的底子。
当然,由于技术条件和时代限制,那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还是以人们依据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布置而成,没有什么完整、统一的规划。
人们在选择城市建设的地方时,首先要考虑环境因素,如水源的充足和质量、地势的高低和流通情况等。
因此,很多古代城市都建在山前、水边、盐碱地带、边陲要塞等处,例如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西安的兵马俑等。
古代社会中,城市多是权力中心和政治机构的所在地。
古人喜欢在将领、官员、皇帝等重要人物的官府周围修建城墙,将城和这些官府分隔开来,使得城市既能保证利益最大化,也可避免这些官员对城市的干预。
2. 封建社会的农村聚落进入封建社会,城市逐渐成为了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进步思想的温床。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变得复杂多样,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也有了缩小与扩大的趋势。
当时的城市建设依旧十分注重环境因素,但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城市的规划逐渐向规律和美感方面发展,开始出现宫殿建筑、园林式建筑、庭园建筑、塔楼建筑等全新的建筑形式。
而农村聚落的规划与城市则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农村聚落起源于一些较基本的聚落形式,例如村、邑、乡等。
这些聚落规划的初衷是为了让农业生产和农民家庭生活更加方便和安全。
农村聚落的规划侧重于土地和水利,要考虑农民种植农作物的需要。
3. 现代城市建设进入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和文明程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智慧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游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起源于早期的部落聚居。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部落开始转变为城市。
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商朝的都城都是按照规划建设而成的。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开始于周朝。
周朝的都城洛阳是古代中国首个以规划为基础建设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城市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城市生活的规范需求。
第二部分: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的合理性。
城市的主要建筑物和道路都布局在中轴线上,呈现出整齐划一的风貌。
这种规划方式被称为“中轴对称”,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古代中国人相信自然的力量,因此城市的位置通常选择在水源丰富、地势较高等地方。
同时,城市周围都会有城墙进行围护,以保证城市的安全。
这种环境保护意识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后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其一,城市规划促进了交通和商业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道路和市场布局使得交通更加便利,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流通。
其二,城市规划对社会秩序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中的宫殿、寺庙等建筑物反映了统治者的权威,也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其三,城市规划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建筑和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
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
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
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
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向着多中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
除少数国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国家都另辟蹊径。
如吴国国都就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术。
又如越国的有些小国则按照为《孙子兵法》国都规划选址。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的创造。
《管子、度地篇》中,已经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深远。
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则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一天体星像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表明,其城市规划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轴线,宫殿和民居相互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实现。
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和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儒教礼制空间规划布局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而隋代建立的长安城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
去了空间规划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发布改建、扩建汴梁而发布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献。
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和商旅的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它提出了改建和扩建措施,如扩建外城,规定道路宽度,设计消防措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
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的地貌特征。
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
而在北宋中叶开封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这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的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同时众多城市规划的例子中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理、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形下是富有哲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09风景园林硕士
7809017
蒋诗超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这种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2.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
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这种手法由住宅组合扩展到公共建筑再扩展到城市。
儒家思想(社会等级秩序)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之规划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PS:“对称”。
就是以北为上,以南为下,以中间为中心,为上,以两边为偏房。
城市布局都是座北朝南,从南向北,划一条中轴线,把重要建筑部署在中轴线上,例如北京,沿中轴线布局为大前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宫,神武门。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唐朝以前,是王权至上思想。
就是宫城在最北面,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向南是皇城,是大臣住的地方,在向南是郭城,是百姓住的地方,充分体现了皇帝至上的思想。
宋代以后,是王权中心思想。
例如北宋的都成,开封,明清两代的都成,北京。
宫城在最中间,也在整个城市的最中间,向外是皇城,最外面是郭城。
充分体现了王权中心的规划思想。
尽量规划为正方形城市,棋盘式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我们可以把西方城市的发展大致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西方城市都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
中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围合”、“隐匿”,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
欧洲稀缺的资源只能维持分散的小型城邦,城市的选址多是在聚落的中心位置,建筑上表现其宏大,注重装饰,以占据制高点的城堡为中心,在没有天然庇护所可以依恃的情况下与之相匹配的是一种外向型的炫耀式的建筑景观。
因而欧洲人信赖的是以人工构筑的城堡,是对自身力量的信赖,
在中国,城市规划的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形成,而后的演变只能说是其的补充和改良,这好像和中国的哲学发展史是一致的。
而在西方,规划思想随着时空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