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环境保护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意义
佛教的环保哲学珍爱一切生灵语录
佛教的环保哲学珍爱一切生灵语录佛教是一种秉持着珍爱一切生灵的环保哲学。
以下是一些佛教经典语录,旨在展示佛教对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和理念。
1. "众生平等" - 佛陀释迦牟尼佛陀释迦牟尼在教诲中强调众生平等的重要性。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每个生命都拥有相同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珍爱一切生灵,不伤害他们,同时保护并尊重他们的生命权利。
2. "和谐共生" -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佛教中代表智慧的菩萨之一。
他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他相信,只有当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并保持平衡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福祉。
因此,佛教徒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3. "净化心灵,净化环境" -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要先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净化周围的环境。
通过修行和培养正念,我们可以达到内外协调,为创造一个更清净的环境做出贡献。
4. "节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费" - 志怀大师佛教大师志怀提醒我们要节制欲望,避免过度消费。
过度的消费不仅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贪婪,也给环境带来压力。
佛教鼓励我们过简朴的生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5. "保护动植物生命" -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佛教中保护动植物生命的守护者。
他教导我们要尊重和保护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每个生命都有权利存在,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权。
通过不伤害其他生灵,我们能够传达慈悲和爱心。
6. "循环再生" -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佛教中心灵觉悟的象征。
他教导我们关注循环再生,避免浪费和破坏资源。
佛教鼓励我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球的负担。
7. "生态互助" - 文殊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佛教中智慧和学问之神。
他强调生态互助的重要性,即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合作和帮助。
保护自然环境不仅有助于我们自身的福祉,也有助于保护其他生灵的生存权。
佛教中的生态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佛教中的生态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作者:李亮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反过来人类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以至于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面对这一危机,佛教;《梵网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
《梵网经》作为大乘佛教的戒律经典,里面讲述了许多关于护生、戒杀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平衡思想,并叙述了佛教戒律中关于保护生态的具体规定。
它为我们处理生态危机提供一定启迪,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护生;《梵网经》;和谐;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一方面人类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天气变暖、雾霾严重、物种的灭绝等新旧的环境问题,以及由它们引起来的各种新生疾病,更加普遍,反过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伤害。
中国大乘佛教具有自利利他,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精神。
《梵网经》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它主要讲述的是大乘佛教的戒律思想,以戒律来说明大乘佛教的护生、慈悲、利他精神。
《梵网经》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是佛陀宣说,来约束四众弟子,要求弟子不杀生、护生的戒律。
现代生态学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态实践。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佛教文化中,有许多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佛教教义。
我们应该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为基本立足点,对佛教乃至其他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吸纳,丰富生态思想的内涵,来提升环保实效性和人们的环保自觉性。
我们就以最典型的《梵网经》为例加以说明,剖析传统经典中的生态思想,并诠释它的现代意义。
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但是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使得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
当地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藏传佛教思想中的善 况下,人们将希望寄托在动物植物和非生物身
待自然敬畏自然、因缘和合、万物有灵众生平 上,是人们的幻想物和精神的寄托,人们把它们
等、禁止杀生等生态观念对于藏族地区的生态环 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者保护神灵来加以崇
处环境不同,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思 教的生态思想不仅对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起
想。自古以来就在青藏高原生活的人们经过千百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保
年的适应,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独到 护生态环境,再造碧水蓝天的时刻,重新审视藏
的见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思想。
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其实践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藏区的可持续 拜,以期望能够得到神灵庇护,躲避灾难,获得
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丰收。图腾主要包括动物、植物、非生物,这些
一、藏传佛教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图腾往 往 表 达 出 人 与 自 然 界 万 事 万 物 之 间 的 联
(一) 藏传佛教思想中的生态观念
系。原始社会时期,图腾崇拜中最重要的一条原
关键词:藏传佛教;生态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8)04-0105-06 作者简介:张慧 (1991— ),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林美卿 (1963—),女,山东栖霞人,山东农业大学马 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与方法、社会发展。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摘要】梵净山作为佛教圣地,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生态保护思想。
本文探讨了梵净山佛教文物在生态保护中的意义,分析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当今生态保护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梵净山佛教文物中蕴含的生态保护精神,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佛教文物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可以为传承和发展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精神提供借鉴。
这种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理念将有助于推动当代生态保护工作,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梵净山、佛教文物、生态保护、意义、影响、启示、实践、现实意义、重要作用、传承、发展、精神1. 引言1.1 梵净山佛教文物的重要性梵净山作为中国佛教重要寺庙之一,其地处幽静的山间,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
其佛教文物丰富多样,包括寺庙、经殿、佛像、经典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梵净山佛教文物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梵净山佛教文物是中国佛教历史的重要见证。
作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梵净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留,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历程,对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梵净山佛教文物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象征。
佛教信仰深入人心,梵净山的佛教文物不仅是信徒们供奉礼拜的对象,更是他们追求精神寄托和心灵安宁的象征,具有极大的精神意义。
梵净山佛教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成就,体现了传统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精湛工艺和审美价值,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梵净山佛教文物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历史、宗教和文化价值,更在于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梵净山佛教文物,就是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家园。
1.2 生态保护与佛教文物之间的联系生态保护与佛教文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梵净山佛教文物更是展现了生态保护与宗教信仰的完美结合。
佛教一直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八正道,其中包括“正见”、“正思维”等内容,都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佛教的生态理念和实践
佛教的生态理念和实践魏德东〔提要〕佛教的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三个方面。
佛教的生态实践,不仅为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提供了现代方式,为佛教适应社会、服务人群指明了重要方向,同时也指明了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即提高认识,人人参与。
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
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这种生态意识也许能够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提供帮助。
佛教的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三个方面。
佛教徒将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佛性,都有自己的价值。
中国天台宗大师湛然将此明确表述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
禅宗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
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佛教生命观的基调是众生平等、尊重生命,佛教据此提出不杀生的生命观。
杀生,指杀害人畜等一切生灵。
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面对物种不断灭绝的现实,佛教不杀生的理念值得重视。
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是升入极乐世界。
对极乐世界的描述,体现了佛教徒对理想生态的设定。
极乐世界是无苦有乐的世界,内容包括:第一,极乐世界充满秩序,井井有条。
第二,“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极乐世界有丰富的优质水,称为“八功德水”。
第三,极乐世界有丰富的树木鲜花,如各种颜色的莲花等,香气芬馥。
第四,极乐世界有优美的音乐,使人快乐。
第五,极乐世界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使人们身心适悦而不贪著。
第六,极乐世界有奇妙多样的鸟类。
第七,极乐世界有清新的空气。
显然,佛教的极乐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佛教提炼出一系列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这集中体现于素食、放生、美化寺庙等行为中。
当代佛教徒的生态关怀则主要表现为和平运动与生活环保。
素食是以食用植物为主体的饮食方式,为汉传佛教所遵守,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如果将环境污染比作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够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的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还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如果我们的环境保护仅仅是在污染出现后才设法治理,在灾难降临后才设法补救,那么,在这场环保与环境危机的赛跑中,我们永远都是被动的,注定无法获得最后胜利。
事实上,真正的污染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的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一、克服欲望与贪婪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
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
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如果说,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过多的欲望能够阻碍他的解脱,那么,对于整个人类的命运而言,过多的欲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
因为佛教将欲分为善、恶、无记三类,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人类曾经梦想制造出永动机,其实,欲望就是我们的永动机。
具体到每个人,这一生的欲望会随着色身的消亡而结束。
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个人欲望正随着经济发展而飞速增长;一方面,人口递增又制造出了庞大的基数。
所以,这台以欲望作为动力的机器,非但永远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强劲的功率运转。
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以数字来总结一切: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等。
如果欲望也能以相应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衡量,我相信,不论是人均欲望还是世界欲望总值,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
而和这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又是什么呢?是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
绿色与佛教中的环保观念——真希望做个绿色建筑师
绿⾊与佛教中的环保观念——真希望做个绿⾊建筑师今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的⽇⼦,我想说说绿⾊与佛教的关系。
那天看了海峡两岸现代艺术展后,含有绿⾊的作品我印象深刻,⼀是直接表现⼤⾃然的,⼀是⽤中国垒⼟制作的⾹乃尔,路易威登等世界品牌的抽象造型,表现出全球化进程的消费。
绿⾊是有⽣命⼒的颜⾊,⼜是⼤⾃然的颜⾊,绿⾊有保护⾃然和维护⽣态平衡的象征,这也是佛教教理提倡的。
佛教的缘起论中:“此有故彼有,此⽣故彼⽣。
此⽆故彼⽆,此灭故彼灭”,这四句话充分说明了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的道理。
佛教教导⼈们尊重和包容世界上的⼀切⽣命,⼈仅仅是⾃然的⼀部分,⼈与⾃然是共存⽽⾮征服。
佛陀教导他的弟⼦要⼩⼼对待周遭的⾃然,那⾥不仅是⼈类的居所,也是动物的家园。
在古代中国,僧⼈在林中⾏⾛时会在⼿杖上系上铃铛,提醒路上的动物与昆⾍及时避让。
佛教不允许僧侣们毫⽆顾忌地取⽤⾃然的赐予,他们把芒果的核还给施主以便再次种植。
喜欢画展中的这⼏棵树,这是很简单的记录⾃然。
佛陀早已提醒⼈们在使⽤⾃然资源时,应该注意维护⾃然的可持续性,⽽不是破坏性的取⽤,回收再利⽤的概念在佛陀时代就已经被付诸实践了。
阿难(Ananda)有⼀次对⼀位布施了僧袍的国王讲述了⼀件僧袍的多种⽤途。
⽤过的僧袍可以被⽤作清扫房间的抹布,捣碎后与灰浆混合,还可以⽤来粉刷室内墙壁。
佛陀甚⾄还教僧众们制造了⼀种具有惊⼈现代化排⽔系统的厕所,这⼜是合理利⽤⾃然资源的⼀个实例。
绿⾊在佛教中是神圣的,也是主事业部的颜⾊。
佛教也指出了⼈类的道德⾏为如何直接影响⾃然的变化,⽬前的⽣态环境恶化也可以理解。
当⼈类变得愈加贪婪,对⾃然的攫取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最终⼈类将为此付出代价。
⽤中国垒⼟制作的⾹乃尔,路易威登等世界品牌的抽象造型,表现出全球化进程的消费。
我前⾯的⼀些博⽂中曾多次提到了有关建筑设计节能与适宜性的问题,也有建筑与植物很好结合的例⼦,知识是触类旁通的融在⽣活中,做⼀个⼼中有绿⾊的建筑师。
试论佛教与生态文明
试论佛教与生态文明
佛教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存,鼓励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制自己的欲望,这对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佛教注重保护生命。
佛教的核心价值是慈悲和尊重生命。
佛教教义认为,一切生物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怀,而不仅仅是人类。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避免无谓的杀害和虐待,也涉及到保护生态系
统的生物多样性。
佛教教义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这种认识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其次,佛教倡导节制欲望。
佛教认为,人的不满和欲望是引起
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一个根源。
佛教教义讲究心灵净化和克制,通
过内心的调和,使人们能够保持符合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
佛教
教义强调内省和自省,使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言行,注意自己的生
活方式是否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佛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佛教强调“以生命之心,看待大千世界”。
这个信条要求人们将自身与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教义认为,人应该生活在宇宙间与自
然和谐共处,而不是与自然竞争或对抗。
这样的生活方式将使人们
建立起感悟大自然之美的开放视野和更加平和的心态。
综上所述,佛教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佛教的价值
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倡导佛教核心价值,弘扬佛教生态文明观念,将成为推动生态文明
发展的重要动力。
1。
佛教生态智慧的当代意义
佛教生态智慧的当代意义【摘要】:在解决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上,传统佛教与现代环保有着不少契合之处,其生态理论为人类战胜生态危机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佛教徒所开展的一系列”护生”实践是科学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措施。
然佛教的发展对生态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积极作用却是主要的。
【关键词】:佛教; 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 和谐一、佛教生态的理论阐释1.”贪”、”嗔”、”痴”生态环境恶化源起的理念阐释佛教认为人总是产生痛苦,造成痛苦的根源是”贪”“嗔”“痴”三毒,”贪”指爱欲或贪欲,贪欲不能满足,故生愤恨之心,即” 嗔”。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
三毒虽非针对环境恶化所提出,但包含了解释生态环境恶化的真知灼见。
欲海难平,人类对自然过分的贪欲是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
2.”缘起论”世界观的生态理念阐释“缘起”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不是孤立的,都是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有因就有果,事物的缘起是在因果关系中确定的,因果大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大法。
故环保视角来看,人与整个自然界都是息息相关的,故环保理念需要包括生存观念、生存方式在内的全面革新,生态的治理也是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科技诸方面的综合治理。
3.”三千大千世界”宇宙观的生态理念阐释佛教认为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量空间和”成住坏空”的无限空间的空观的集合。
其中”成住坏空”的宇宙循环理论认为: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坏。
成劫是世界形成的时期。
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毁灭的时期,四个时期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循环如同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既是大千世界中微乎其微的一芥子,又是唯一一处人类和其它地球生命栖息的家园。
浅析佛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可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本文将从佛教的层面提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影响,论述佛教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字:生态环境、佛教、净土、价值观、平等佛教是探索人生苦难的宗教,也是拯救一些,“普度众生”的宗教,其内在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
佛教的生态和谐理念对于如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佛教对于物质主义的批判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大,环境问题也越显突出。
所以当代生态文化思潮中许多思想家讲生态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归于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念”。
所谓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指以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人生根本价值追求的文化价值观念。
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是由于近代社会启蒙思潮对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以及物质利益追求的肯定,加之以社会政治制度级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的推动。
物质主义价值观将人生的意义等同于物质欲求的满足,缺乏对人的精神需要和对人生的关怀,导致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人类深陷生态环境的危机。
但是在古代社会中,物质主义价值观则是古代主导文化观念批判和限制的价值观念。
佛教的禁欲主义倾向,本质上就是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念的否定。
其中,佛教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涅槃,就是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同时它倡导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转变当今社会横行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具有导向意义。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会痛苦,是由于“十二缘起说”中的“无明”以及“无明”所衍生的“贪”欲。
“无明”是追求各种物质欲望的满足的根源。
所谓的“贪”欲就是将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自身的人生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
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生态环保的思想渊源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佛 佛教自从传入我国以来 , 其理论和 思 想 也 有 了 一 系 列 的 变 化 , 教始终 与 人 类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紧 密 相 联 系 在 一 起 , 有着积极的思想, 人类 社会发展的各种现实主张也是佛 教 教 义 中 的 深 刻 内 涵 。 缘 起 论 是 佛 教 环保理 念 的 思 想 渊 源 , 缘起论也是佛教的最基础最根本的教义, 缘起论 主张社会中一切自然现 象 都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 不 是 单 独 孤 立 存 在 的。 因 缘法主 张 自 然 界 的 万 物 都 是 相 互 融 合 、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是一个 完整的 整 体 , 不可分割, 人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自然界中的其 他生命和事物 , 也会因此而伤害自 己 。 佛 教 一 直 主 张 不 杀 生 和 放 生 , 这 也充分体现着尊重世间万物生命 的 主 张 。 这 和 我 们 现 在 提 倡 的 保 护 自 然环境 、 保持生态平衡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 需要充分指出的是 , 在佛 教 环 保 理 念 主 张 下 的 所 体 现 出 来 的 实 际 效果 , 有历史方面的因素 , 同 时 也 有 现 实 的 示 范 作 用。 从 古 至 今, 千百 年来 , 大多所有的佛教圣 地 , 基 本 上 都 是 环 境 优 雅、 景色宜人的人文和 自然景观 , 并已成为重 要 的 旅 游 资 源 。 这 是 佛 教 生 态 环 保 理 念 的 另 一 种体现 , 既是对佛教特有的环保理念最有力的诠解, 也是对佛教生态实 践的最好证明 。
佛教生态环保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 、
纵观历史 , 中国佛教向来具有保 护 自 然 、 美化环境的优 良 传 统。佛 教关爱生命 、 尊重生命 、 敬畏 自 然、 珍爱自然这些佛教生态伦理环保思 想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可 持 续 发 展 不 仅 重 视 社会经济增长 , 而且强调环境的保护 , 而不是破坏生态环境 。 第一 , 当代环境哲学的 思 想 可 以 从 佛 教 的 缘 起 论 中 寻 找 到 提 供 理 论视点和支持 。 缘起论所 包 含 的 过 程 思 想 表 明 , 人类必须要预见环境 的种种变化 , 生态环境是随因缘条件 的 改 变 而 不 断 变 化 的 , 人们要参与 其中 , 尽力防止生态环 境 的 恶 化 , 推 动 生 态 环 境 的 良 性 发 展。 此 外, 佛 , 生态危机 根 源 于 人 类 的 心 态 危 机 与 心 灵 污 染 。 教宣称 “ 心净则国土净 ” 当今世界 , 以自我为中心 的 价 值 观 念 把 自 然 视 为 人 类 可 以 尽 情 索 取 的 对象 , 引发了人对自然 的 破 坏 和 掠 夺 世 界 的 和 谐 。 只 有 人 们 心 灵 得 到 了提升 、 净化 、 和谐 , 由无数个体 、 无数 心 灵 组 成 的 精 神 世 界 与 物 质 世 界 才能和谐 、 美丽 , 美 好 庄 严 的 人 文 净 土、 物 质 净 土 才 可 以 实 现 于 人 间。 在这种全球性生态危机 的 背 景 下 , 佛教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中蕴含的生 态智慧和伦理思想 , 应当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 第二 , 佛教教义中主张众生平等与 尊 重 生 命 , 这种思想对于实现人 与人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 ( 上转第 3 7 8页) 3 9 1
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
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佛教与环境保护: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引言佛教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而闻名。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而佛教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环境保护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探讨佛教哲学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启示,并解释佛教思想如何指导我们践行环保行动。
一、缘起的觉知佛教哲学强调所有事物之间的互相依存与缘起。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佛教主张,我们与自然界的环境是相互依附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和恩赐。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并维护这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我们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出对环境的敬畏之心。
佛教启示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从而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确保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无私的慈悲心与大爱观念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慈悲与利他的精神。
佛教教导我们要滋养一颗无私的心灵,将我们自身的利益放在更广阔的人群与大自然的利益之上。
通过发展慈悲心,我们能够拥有更深厚的环保意识,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佛教认为,所有生物都是平等且有尊严的。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并保护一切生命,而不仅仅是人类。
在环保事业中,这一观念至关重要。
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的宝贵性,才能采取行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持戒极简生活的重要性佛教鼓励人们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减少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这一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过度消费的问题息息相关。
当前的环境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度的消费和资源浪费所导致的。
佛教主张,我们应该知足常乐,追求内心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繁荣。
这种极简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从而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谨慎地使用资源,我们可以实现生态平衡,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好的环境。
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深受亿万信徒的推崇和追随。
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被认为能够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对个人的影响佛教强调内观与修行,主张通过静心冥思、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站在超越一切烦恼的角度看待人生。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和焦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佛教注重觉知和正念的培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自己的情绪和念头保持距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被繁忙的生活所压迫,容易迷失自我,佛教的内观修行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减轻压力和焦虑。
其次,佛教教导个人要正视生老病死,看待世间万象具有一定的超脱性。
这种超脱思维使得个人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带来的虚无感。
在当代社会中,物质主义盛行,佛教的这种思想能够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心的满足感和心灵的平静。
最后,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并以智慧去理解世界。
这种慈悲与智慧的结合,使得个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具备超越个人利益的视野。
在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冲突频繁的背景下,佛教的慈悲智慧具有重要价值。
二、佛教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教导的非暴力和和平思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佛教鼓励人们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使用武力和采取暴力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战争、恐怖主义和暴力犯罪等问题仍然存在,佛教的和平理念为社会提供了和解和调和的方法。
其次,佛教强调伦理与道德的维护,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忍耐、忠诚等美德,这些美德的践行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诚信危机、道德沦丧等问题十分突出,佛教的道德观无疑能够为社会提供正面的价值引导。
佛教及其环保思想研究
佛教及其环保思想研究“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梵网经> 上面引述的是<梵网经>中关于劝说人们放弃杀生的论述,是中国佛教理念中关于放生的最早缘起,也是佛教中环保思想的最简单、最典型的体现形式之一。
在这个环境日益恶劣,已经开始严重制约人类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而佛教中的某些理论也许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佛教是生命的哲学,是一个为一切众生提供解脱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
如净土理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无情有性”的万物平等观、放生、戒杀、素食、破“我执”和断贪欲等等对环境保护有着建设性意义的理念都值得我们拿来研究和思考。
今天就以放生为切入点谈谈我的一点点粗浅想法。
佛教自古以来就有好生之德,比如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佛教颜语更是家喻户晓。
佛教徒在佛菩萨圣诞日举行放生仪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佛教形成的优良传统。
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放生”行为本身也凸显了一种积极的生态观、自然观,有着注重动物权益、维护动物福利的积极道德意义。
但是,随着放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放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放生频率的日益密集,量变引发了质变,堪称“道德”行为的放生,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不道德”的杀生后果,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值得深思的现象。
在《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也就是说放生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慈悲”之心,所以放生者必先要明白护生的道理,这样才能使所放众生颐养天年命终之后转生善道,真正达到“护生”的目的。
放生带给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希望大家能够提高对“护生”理念的重视,把“放生”转换成“护生”。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梵净山,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梵净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闻名。
在梵净山的佛教文物中,有一种生态保护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梵净山的整个佛教文化中,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上。
佛教一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保护动植物和整个环境。
梵净山作为佛教圣地,素有“天下第一高山”“佛国世界”之美誉,山势陡峭,植被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山上还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
佛教信徒们常常会在梵净山上进行礼佛、念经等宗教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也会对梵净山的自然环境保持着高度的尊重和爱护,禁止砍伐树木,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还体现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梵净山地形复杂,气候湿润,适宜各种植被的生长,这里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丰富。
植被种类繁多,动物种类丰富,雨林资源十分丰富。
梵净山的佛教文物中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维护梵净山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保持生态平衡。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还通过佛教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对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梵净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吸引了众多的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这也使得梵净山的生态保护思想得以传播。
在佛教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过程中,主张生态保护、保护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思想也得以传播,引起了更多人对于生态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梵净山佛教文物中的生态保护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生物灭绝,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佛教与环境保护探寻佛教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实践
佛教与环境保护探寻佛教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实践佛教与环境保护:探寻佛教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实践佛教作为一种古老而深远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佛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佛教徒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1. 观念与原则佛教教义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原则。
首先是佛教强调众生的平等和互联互通。
佛家教义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且重要的。
这个观念使得佛教徒对自然界和动植物世界都抱有一种尊重和敬畏之心。
其次,佛教主张道德的行为和言辞,强调非暴力与爱心。
佛教徒不主张伤害其他生命,而是追求和平与和谐。
这种生命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清净美丽的自然环境佛教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深刻的关注。
佛教提倡清净、美丽的自然环境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佛教徒认为,只有生活在清静、干净、美丽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修行和修炼。
因此,佛教徒会努力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他们会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树木等,以保护自然环境的美丽与纯净。
3. 素食与资源节约在饮食方面,佛教徒多数信奉素食主义。
佛教徒相信,通过素食可以避免对动物的伤害,减少屠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素食还有助于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佛教徒鼓励人们节制欲望和贪婪,不过度消耗资源,以维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此外,佛教还强调对食物的感恩和节约,提倡不浪费食物,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4. 修行与内心净化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内心的净化,可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修行让佛教徒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学会舍弃贪欲和物质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会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侵害,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并提倡其他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此外,佛教徒也会通过禅修和冥想等方式,与自然界相连接,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从而产生对环境保护的自发意识。
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佛教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修行的宗教,强调个体的内心净化和超越个人利益。
而环保运动则着眼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地球。
这两者似乎来自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的结合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佛教徒相信一切生命都有智慧并值得尊重。
佛教鼓励我们尊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通过保护环境来维护生命的平衡。
环保运动通过呼吁人们停止破坏自然、减少浪费和污染来保护环境。
佛教的教导和环保运动的倡导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相一致。
二、佛教倡导起心动念的力量佛教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培养慈悲心和善意,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环保运动需要的也是每个人的参与和行动。
佛教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力量都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愿意启动这个力量,我们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对环境保护产生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那么环保运动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佛教的简朴生活观念与环保运动的理念一脉相承佛教强调简朴生活和少欲知足的观念。
佛教徒相信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的欲望会带来痛苦和内心的不安。
类似地,环保运动也呼吁人们过上简单、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物质消费和浪费。
佛教的简朴生活观念与环保运动的理念一脉相承,鼓励人们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佛教的回归自性与环保运动的倡导佛教强调回归自性、超越物质欲望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应该源于内心深处的正能量,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环保运动也呼吁人们从内心深处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回归自我、超越物质欲望,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佛教与环保运动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起心动念的力量、简朴生活观念以及回归自性的重要性,这些与环保运动的理念相契合。
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
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摘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是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宗教。
这五大宗教的经典和教义中,蕴含着深邃的自然保护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自然保护,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要解决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政府行为层面,要从更为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
提出要发挥宗教的作用,对自然生态要进行“观念”保护,做到自然保护的外在他律和内在自觉的结合,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标签:宗教;自然保护;作用史前社会的后期,人们无法认识和控制自然,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的神灵,就形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和仪式。
当社会由采集狩猎发展到传统农业生产社会阶段,宗教又成为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重要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宗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逐渐弱化。
伴随着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增长,物种灭绝速度却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因此,审视宗教中有关自然保护的教义,发挥宗教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一)佛教的自然保护思想1.慈悲的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劝诫人们要尊重和宽容所有的生灵,鼓励尊重和包容一切生命。
佛教把世间万物,不分贵贱大小,都看做平等造物,都给予悲悯怜惜,自然地加以关爱。
慈悲的思想还体现在戒杀和不伤生上。
佛教徒五条戒律第一条便是戒杀;佛教“十善”中,以“不杀”为首。
2.尊重生命与众生平等大乘佛教将一切法都看做是佛性的显现,万法皆有佛性。
佛教主张“尊重生命”,尊重包括植物和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形式。
因此,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不仅是不同个人、不同人群、不同人种的平等,而且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
3.和谐共存的理念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只是整个因果关系自然体系中的一个元素。
在该体系中所有元素都起到各自的作用,所有生物——人和動植物都是自然规律体系中的共存者,所有行动都应协调和有利于该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环境保护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意义【摘要】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在诸多社会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根本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
佛教思想中蕴含了深邃的环境保护思想,对其进行挖掘和弘扬,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迪。
【关键词】佛教;环境保护;现实价值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遍布于地球的每个角落,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
人类在加速迈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考验。
正如池田大作所言:“在现代,灭绝人类生存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灾,这已经是昭然的事实。
” [1]汤因比也指出:“要对付人类自身科技力量所带来的恶果,需要的不仅是智力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伦理行为;科学被善用还是恶用的问题不能靠科学本身来解决。
”
[2]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魅力中国的今天,要积极借鉴佛教环境保护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发挥我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保护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生态保护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佛教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
佛教环保理念的基础源于佛教教义中的缘起论。
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一词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
绵延两千余年,遍布全世界的佛教,派别林立,包罗万象,风采各异,但其理论基础都是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陀的基本教义,他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佛教的因果论认为,人们如果伤及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和事物,最终都会伤及自身。
在自然观上,佛教将自然看做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佛性和自己的价值。
在生命观上,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力戒杀生,主张放生,报众生恩。
[3]特别是,佛教主张通过净化人心来净化环境,以实现心灵环保、人间净土,因为佛教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心态污染。
我国佛教所蕴含的环境保护智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这是一种朴素的、富有深邃哲理的生态伦理观。
对于在伦理信念方面完善现代生态平衡理念,推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4]。
二、中国佛教的环境保护传统和实践
中国宗教历来环境保护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佛教更是注重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佛教的教规教义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必须顺从自然,佛教界自觉遵循和传播教规教义中的环境保护思想,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
可以完善我们环境保护理念,指导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漫长的历史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这集中体现于生活节俭及食素、放生、植树造林、养林护林、栽花种草、美化寺庙及周边环境等。
佛教寺院通常都林木葱郁,环境清幽。
佛教提倡文明进香,同时亦提倡向佛祖献花,以免污染环境。
千百年来,无数的佛教高僧信徒,践行佛教众生平等,共生共荣的生态环保思想,使人心不断地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不断地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
佛教徒的环保实践正是将心灵的净化与环境的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截止2011年6月,我国有41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至少有13处与宗教密切相连。
如大足石刻、龙门石窟等。
还有分布于各地名山大川的著名寺院宫观,如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等这些众多的场所,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靓丽景象,也是佛教重视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这其中凝结着佛教界重视环境保护的成功实践,对我们着手生态建设和促进物种完整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和发扬。
[6]
三、我国佛教环境保护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佛教环境保护智慧中所反映出的生态和谐理念与当今生态保护需求相契合,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相契合。
因此,挖掘、弘扬我国佛教的环境保护智慧,不但可以为当代环保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文化
资源,而且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促进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国佛教继承了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全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前,五大宗教开展了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要求以宗教界为主体,做好宗教活动场所内部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教职人员、信教群众与自然的和谐。
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行期间,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专门就“佛教和环保”专题进行了讨论。
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之际,上海佛教界开展了“佛教界迎世博环保论坛”,向国内外嘉宾展示中国佛教在面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这是我国佛教环保理念的一次集中弘扬和广泛交流。
上海玉佛寺提倡“心香一瓣”的文明进香方式,不烧高香、大香,减少环境污染,这种做法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的寺院推广。
俗话说,滴水折射珍珠光。
我国佛教界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举措,见证了中国宗教重视环保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宗教界对环境保护的担当和追求。
综上所述,佛教以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观点为基础,以自然可知论为依据,构建起深奥玄妙、寓意非凡的环境保护智慧体系。
当然,佛教的环保思想并非完美无瑕。
受时代条件、科技水平与宗教特点的影响,其环保思想还不成系统,存在一些神话
色彩的成分,我们要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运用扬弃的方法,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2] (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展望21 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36,37.
[3]《佛本行集经》卷四八,《大正藏》第3卷.
[4]刘元春.共生共荣———佛教的生态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邢靖懿.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成都大学学报,2003(4).
[6]王斌,王莹,马建章.佛教、道教文化中生态意识及环保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3).
[7]胡绍皆.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宗教,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