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5)汉武帝刘彻茂陵
• 位于西安市北约40千米处、渭北高原上的南 位镇茂陵村。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 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 为“中国的金字塔”。汉武帝(前140~前87) 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 长达53年之久。陵园呈方形,分为内外两城, 四周环以围墙。茂陵的四周遍布嫔妃、宫女、 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冢墓20多座。 现在茂陵建立有茂陵博物馆。
第三部分:护陵监
• 是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我国历代主要帝王陵墓:
汉帝陵
• 西汉11陵:西安北郊渭北咸阳原9陵自西至
东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
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
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安东郊霸陵原:文
帝霸陵;西安南郊杜陵原:宣帝杜陵 • 东汉12陵:11陵或在洛阳故城的东南或西北 (光武帝原陵—今河南孟津);献帝禅陵— 山阳(今河南焦作)外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 清代称隆恩殿 • 配殿 • 廊庑建筑 • 焚帛炉 • 祭坛
第二部分:墓道
•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 路。
• 望柱(华表) • 石像生:祥瑞—獬豸、甪端(lù duān)、麒麟、 朱雀、骆驼、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 阙、坊、门等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陵墓建筑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部分与地 面部分组成。
一、地下部分——墓室结构
1、土穴
2、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3、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4、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陵墓木椁示意图
汉 墓 结 构 图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 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 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 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 灭者久之
秦陵兵马俑图
墓室面积、位置
宫墙
防土大坝,死乃崇丧”
(《后汉书· 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2、起土为陵(体),墓室深埋地下。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茂陵博物馆图
唐乾陵
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洛阳涧河西岸东汉砖墓中的发券顶和浮雕立柱、透雕门楣(图)
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剖面图
一、地下部分——随葬品
1、原始社会的殉葬
2、奴隶社会的殉葬
奴隶社会的殉葬
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
汉墓画像图
汉代画像砖中的中型住宅图像,四川成都出土
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图)
汉 代 明 器 陶 质 塔 楼 河 北 阜 城 出 土 的 ( 图 )
二、地上部分—封土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
1.宫殿建筑: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场所,因此规模巨大,气势雄伟。
在建筑布
局上,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2.陵墓建筑:陵墓建筑大多依据自然地形靠山而建,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
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且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阀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有松柏苍翠,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增添一份肃穆气氛。
3.寺庙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一般都是呈现和谐、寂静、神秘
等特点,寺庙多建于都市或者是名山,是为了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宗教信仰。
4.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是民居建筑的代表,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
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大
石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云
龙
浮
雕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秦陵兵马俑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1974年3月,由陵东西杨村 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 村之间发现。仅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陶俑千余件, 陶马百余匹,战车数十辆,陶俑手握的兵器近万件。 陶俑、陶马比真人马稍大,陶俑是分解为头、手、 身体等几个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而成。 他们分作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几组分别组成 方阵。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 观者展出。
2009பைடு நூலகம்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 掘,其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出土了彩色兵马俑。
二、汉代陵墓
汉代尚厚葬,所谓:“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后汉书·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 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 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 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茂陵博物馆图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 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 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 多而贵重,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 就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 (羡,yán,同“埏”,墓道。有内、中、外三道门),工匠 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 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分类陵墓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特点及代表作品。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古埃及陵墓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金字塔、木乃伊墓等。
培养学生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古希腊陵墓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米诺斯墓、雅典卫城等。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古罗马陵墓建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圆形墓、地下墓穴等。
培养学生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陵墓建筑的定义1.2 陵墓建筑的历史演变1.3 陵墓建筑的分类及特点1.4 陵墓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中国陵墓建筑2.1 古代中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2.2 皇家陵寝与贵族陵墓的差异2.3 宗教对陵墓建筑的影响2.4 中国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三章:西方陵墓建筑3.1 古代西方陵墓建筑的代表作3.2 不同文明下的西方陵墓建筑风格3.3 宗教对西方陵墓建筑的影响3.4 西方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陵墓建筑的设计与构造4.1 陵墓建筑的设计原则4.2 陵墓建筑的构造要素4.3 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4.4 陵墓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第五章:陵墓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5.1 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5.2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5.3 陵墓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5.4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古代埃及陵墓建筑6.1 古代埃及陵墓建筑的背景6.2 金字塔:古埃及陵墓的代表作6.3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影响6.4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艺术与信仰第七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陵墓建筑7.1 古希腊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7.2 古希腊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7.3 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演变与特色7.4 古罗马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八章: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8.1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8.2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影响8.3 中世纪欧洲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8.4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第九章:伊斯兰陵墓建筑9.1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9.2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9.3 伊斯兰陵墓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9.4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第十章:现代陵墓建筑10.1 现代陵墓建筑的发展趋势10.2 现代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10.3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10.4 现代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十一章:亚洲陵墓建筑11.1 印度陵墓建筑11.2 波斯陵墓建筑11.3 中国陵墓建筑的后续发展11.4 亚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特点第十二章:非洲陵墓建筑12.1 非洲陵墓建筑的背景与特点12.2 埃及近代陵墓建筑的发展12.3 非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风格与影响12.4 非洲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第十三章:拉丁美洲陵墓建筑13.1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13.2 殖民地时期的陵墓建筑13.3 独立后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发展13.4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著名案例第十四章: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应用14.1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趋势14.2 环境与可持续性在现代陵墓建筑中的应用14.3 现代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14.4 现代陵墓建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五章:陵墓建筑的未来发展15.1 科技对陵墓建筑的影响15.2 虚拟现实与数字化陵墓建筑15.3 生态陵墓建筑的发展15.4 陵墓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陵墓建筑》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陵墓建筑类型和风格。
第十章陵墓建筑
宋陵
这是中国出现集中 陵区的肇始。 规模远远小于唐陵。
巩县宋陵分布示意图(共8座)
宋陵
宋永昭陵平面
宋陵石象生
神道
方上
神道驭马官
神道驭象蕃臣
立象
瑞禽图
石兽、石羊
文臣
武臣
蕃臣像
明清
明代:
明孝陵——南京 十三陵——北京
清代:
关外三陵:永陵、东陵、北陵 清东陵 清西陵
3号坑复原图
汉武帝茂陵遗存
“方上”
茂陵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兴平县城东15公里处
卫青及霍去病墓远望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马上踏匈奴石刻
霍去病墓马上踏匈奴石刻
霍去病墓石马
霍去病墓石象
霍去病墓石兽
霍去病墓石兽
汉代砖墓结构
汉代墓砖类型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唐代陵墓
1.乾陵 2.靖陵 3.建陵 4.昭陵 5.贞陵 6.崇陵 7.庄陵 8.端陵 9.献陵10.简陵 11.元陵12.章陵 13.定陵14.丰陵 15.桥陵16.景陵 17.光陵18.泰陵
二、陵墓建筑的发展过程
早期: 《礼记》 墓而不坟 《周易》 不封不树
河南安阳的妇好墓(商)
高台建筑
战国中山王陵园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渭河南岸的平原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 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坑
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处。共4 座俑坑: 1号:12600㎡ 2号:6000㎡ 3号:520㎡ 4号:仅有三面围墙
第十章 封建社会的陵墓建筑
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演变过程 第二节 明十三陵
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意义和发展过程
陵墓建筑。
(2)因山为陵形 )因山为陵形——唐代的以山作“封土”
因山为陵式帝陵—— 唐太宗李世民之昭陵
(3)宝城宝顶形 )宝城宝顶形——明清时代的帝陵封土形式
明 成 祖 朱 棣 之 长 陵
宝城 宝顶 明楼 方城 裬 恩 殿 裬 恩 门 陵 门
清 东 陵
竖穴墓——安阳殷墟商代“中”字型 安阳殷墟商代“ 竖穴墓 安阳殷墟商代 墓
谢谢观赏
2、陪葬品
•
西汉王陵
燕赵大地虽非秦汉帝陵之 区,但两汉分封王陵墓却 很多, 很多,其中河北满城中山 靖王刘胜夫妇的山陵, 靖王刘胜夫妇的山陵,仍 以当时少有的凿山造墓的 形式以及随葬的金缕玉衣 等稀世文物在中国古代陵 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满城位于太行山东麓, 满城位于太行山东麓,在 县西北山脚下有一片丘陵 地带, 地带,这里有一座孤立的 小山,俗称陵山。 小山,俗称陵山。陵山高 200多米,由三个连绵的山 多米, 多米 峰组成,主峰居中, 峰组成,主峰居中,山顶 较为平坦, 较为平坦,左右两峰遥相 对峙,似人工双阙, 对峙,似人工双阙,天造 地设, 地设,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的墓就坐落在主峰的东坡 上。
“黄肠题凑”木椁墓
北京大葆台汉墓 (西汉燕王刘旦墓)
清光 绪 帝——崇 陵 明 楼 ——崇
清东陵的风水格局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
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皇后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2.印度泰姬陵 . 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吉汗为其爱妃泰姬· 玛哈尔所修的 陵墓,始建于 1630年,耗时 22年完成,号 称世 界七大奇 迹之一。
“马踏匈奴”为霍去病墓 石刻群的主像,高168厘 米,长190厘米,宽48 厘米。石马与真马大小 相近,昂首站立,肌肉 丰满,尾长拖地。马腹 下仰卧一老朽。头对马 嘴,两颊有胡须,面目 狰狞,两足上曲,手持 利器,妄图作垂死挣扎。 作者运用了富有象征色 彩的圆雕艺术手法,高 度概括了霍去病生前抗 击匈奴的战功。
中国陵墓建筑
覆斗方上式 :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 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 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 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起源于汉代文帝灞陵,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 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 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宝城宝顶式 :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 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 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 ,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 、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 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十三陵
长陵
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
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县境内有清西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
存陵墓建筑中规 模最宏大、建筑 体系最完整的皇 家陵寝。这里埋 葬着顺治(孝
陵)、康熙 (景陵)、乾 隆(裕陵)、 咸丰(定陵)、 同治(慧陵)5 个皇帝,14个 皇后,136个嫔 妃,共15个陵墓,特别感谢: 图片, 知道,网上视频,
友Fra bibliotek赞助!致谢!
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 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 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陵地宫距地面27米, 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 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置皇帝神 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 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 石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 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是为帝王或者显赫人物而建的,是其在世之后的安葬之所。
陵墓建筑不仅仅是由墓葬本身组成,还包括了陵寝、祭祀、防盗、景观等多种要素。
精美的陵墓建筑,既是古人的致敬之意,也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水平与技术水平的重大成就。
本文将从设计方案、建筑材料、景观氛围、文化内涵等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魅力。
一、设计方案陵墓建筑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设计方案细节严谨而考究。
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陵墓的位置、方向、大小、布局等方面。
首先,陵墓的位置必须是有利于景观的营造和祭祀仪式的举行。
它通常建于山上或者靠近山崖处。
如古代汉武帝陵就位于渭水之滨,周边多山,如龙首山、越王台等。
这样可以营造出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其次,根据古代文化的要求,陵墓的方向也需要考虑。
古人都追求“吉祥知命,合天地造化”,所以陵墓的朝向大多数是依据八卦方位确定的。
一般来说,阳陵都应该面向南方,以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天地精气,而阴陵则应该面向北方,以便于阴精的收纳。
最后,陵墓的大小和布局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陵园面积一般较大,墓地要求平整、宽敞,建筑物的大小布局也需要根据当时君王的地位和权力来进行科学规划。
举个例子,陕西省西安市展开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由上宾坑、中宾坑、下宾坑三部分组成,大规模的装饰和排列方式为开创历史。
这一规模的陪葬物不仅在古代,而今在各国也是少见的。
二、建筑材料陵墓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石材、土墙和木材,其中石材使用最为广泛。
这主要是因为石材具有较高的防盗能力、装饰效果好,寿命长等众多优点。
在中国,最著名的陵墓之一是唐太庙陵(后改称唐陵),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方向约20余公里处。
唐陵中的墓园、宫殿、宝塔等全部使用了石材建造,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陵十二部屋。
这些石屋群依山而建,上联二十一字:“遗址千年不改;屋阁万载长存”,表达了对于唐德传承的虔敬之意。
为了增强墓地的神圣感和豪华氛围,很多陵墓里还会使用黄金、玉石、珍珠等贵重宝石装饰,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地宫透视图
秦始皇陵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 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
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的外观是木构廊庑环绕的台榭形式
❖ 始皇陵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 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 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
计,大将章邯监工营建陵墓。因为陵墓地上的部分
并没有突出之处,可观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
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 400多个。现已经过考古挖掘的兵马俑,叹为观止。 兵马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
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 军”。发现于1974年,先后发掘三处。
❖民间传说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 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 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 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 北魏皇陵规划出现了寺塔建筑物,南朝 皇陵最精湛的是神道两侧的石雕刻,其 分布基本为三列对称设置
❖ 最前面的是一列两侧相对而立的一对石 兽,或天禄、麒麟、辟邪;
❖ 第二列是神道石柱(墓阙或华表);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葬
❖ 天葬是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 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
❖ 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 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 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 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 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 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 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 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 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 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 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 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第10讲 陵墓建筑
2011
• • • • 2、随葬物品 出现:原始社会的墓葬中。 发展: 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 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
2011
•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集团的上层成员往往用一些 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 玩好之物随葬,从而形成了厚葬的风气。 • 商周时期:贵族墓葬就都以青铜礼器随葬。 • 秦汉时期:厚葬仍是统治集团的时尚,帝王贵族死 后,随葬物品务多务精。
2011
• 5、墓地选择 •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孝经》已经提到选择墓地问题; 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地之术的堪舆之 学。 • 堪舆家认为风水有好坏之分,如果择地得宜,葬处 山川形势俱佳,能藏风得水,则子孙平安发达;反 之,子孙将遭受祸殃。
2011
• • • • (三)墓室和墓地建筑 1、墓室 墓室是墓地的地下建筑。 墓室也称墓穴、墓圹,有竖穴、横穴之分。就结构 而言,除土室外,还有砖室、石室、木椁室等,其 形制和规模则随时代和墓主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011
• 石人、石像名字:起初石人、石兽没有名字,后来 石人有个专名叫做“翁仲” ,种种石兽,则叫做 “石像生” 。 • 石望柱 :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 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便 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
2011
• 华表:也是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 。上端镶有 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 • 功能:墓前石人,原本是用作墓主的警卫。各种石 雕像组合在一起,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2011
• 许多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半,前半相当于“堂”, 用来陈放供桌和一些随葬品,后半相当于“室”, 用来置放棺木。一些大型墓葬的墓室分室更多,也 仍与传统的居室制度相应 。
《陵墓建筑》课件
陵墓建筑的分类
古代陵墓建筑
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各个历史 时期的特点,例如金字塔、皇 家陵园等。
现代陵墓建筑
现代陵墓建筑融合了传统和现 代元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
著名陵墓建筑案例
世界各地有许多有名的陵墓建 筑,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 明陵等。
陵墓建筑的设计要素
1
建筑布局设计
2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使陵墓建筑更加庄
重和有序,符合纪念和敬意的要求。
3
装饰和艺术设计
4
通过独特的装饰和艺术设计,陵墓建筑 可以展现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让人们感
受到文明的魅力。
地形地貌分析
陵墓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周围的地形地 貌,以便与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材料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是陵墓建筑设计中 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体现建筑的永恒和 美感。
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
陵墓的维护方法
定期维护和保养陵墓建筑可以 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其保存 完好。
陵墓的修缮和重建
对于受损的陵墓建筑,适当的 修缮和重建是保护它们的重要 方式。
结语
陵墓建筑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陵墓建 筑将继续演变和创新,展现人类 的智慧和创造力。
陵墓建筑的人文精神价值
陵墓建筑承载着人们对故人的追 思、怀念和敬意,体现了人文情 感的表达。
《陵墓建筑》PPT课件
陵墓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本课件将介绍陵墓建筑的背景、分类、 设计要素、文化意义、保护和维护以及未来展望。
背景介绍
陵墓建筑概述
陵墓建筑是用来安葬和纪念重要人物的建筑物。 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陵墓建筑的历史渊源
陵墓建筑起源于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 们逐渐发展成为彰显权力和文化的象征。
20陵墓建筑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神道 神道是通向祭殿和坟前的导引大道,又称
做“御道”、“甬道”等。它纯属摆排场、壮观瞻之 用。
到了唐朝,陵前神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大型的石刻仪仗队“石象生”已经形成。
明清时期,帝王陵墓神道发展到了高峰。
3.护陵监 护陵监明清时称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
护陵园的机构。每一个皇帝的陵都有一个护 陵监,用来防盗挖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 监的外面有墙围绕,里面有衙门、市街、住 宅等。
二、陵园布局
1、祭祀建筑区
这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 用。主要的建筑物是祭殿,早期曾称做享殿、献殿 、寝殿、陵殿等。在这一主殿的旁边,有配殿、廊 殿,前面有焚帛炉(烧纸钱的)、大门等建筑;在 殿的后面还有祭坛(明清时为五供)等。祭祀建筑 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宫内的建 筑群一般。
原高 115米
现 高 56 米
1047.6米
徐州汉墓
唐光陵
唐景陵
3 宝城宝顶
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 城内有人工填土,砖城即宝城 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 称宝顶
明楼
宝顶
方城
宝城
明皇陵
明皇陵
清皇陵
这两座皇陵的形状有什么区别 ?
明代
清代
宝城宝顶平面形式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 前者多为明陵,后者多为清陵
一、封土的沿革
方上
封土 以山为陵
帝 王
地面
陵园
宝城宝顶
陵
寝 地下 地宫(玄宫)
1 方上
人工用黄土层层夯筑成上小下大 的方锥台体覆盖在帝王地宫上, 因上部平顶为方形,故名方上。
天 圆 地 方
秦始皇陵
汉皇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3.宝城宝顶
• 明、清的帝王陵墓改变方上形式,发展为宝 城、宝顶形式。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 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 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 台,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 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 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 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 肃穆的气氛。
长 陵
比 较
二、陵墓分类----------墓室(地下)
• 原始社会时期墓葬形式简单,以 穴墓坑葬死人,后发展成木材、 木板墓室。进入奴隶社会,帝王 墓室就又大又复杂了。主要类型: • 1.木椁墓 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也 就是像生前宫殿式建筑,内分数 格。正中是放棺材的地方,周围 方格称为“厢”,放置殉葬物品。 1972年长沙马王堆轶候利苍妻墓 即是这一类型,女尸完好如初, 随葬品有漆器、帛书、绵绣、乐 器、竹简、木俑、农畜产品、中 草药、印件等1000余件。可想而 知帝王的木椁要比这还大,随葬 品也要比这多。
• 3.砖石砌筑地宫 由于木椁地宫被盗、被焚的教训和砖石技术的 发展,到东汉时地宫被砖石结构代替,至明清 达到完善地步。地宫采用“前朝后寝”的形式, 极力模仿生时的情景,追求“死犹如生”之意。 地宫前半部为长而宽的隧道,作为进入地宫的 前奏,犹如地面紫禁城的前重门广道。隧道前 端为一方形券宫作为前庭,象征着紫禁城前的 广场。之后进入地宫前、中、后三殿和左右两 配殿,顶部覆琉璃瓦。前殿也是前导建筑,中 殿是“前朝”部分,殿里摆放汉白玉“宝座”。 后殿是地宫主要部分,为“后寝”,规模大, 空间高,放置帝后的棺椁及陈放殉葬物品。这 种形制延续了1000多年。
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石人、 石兽统称.
龙 风 门 与 华 表
小结: 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
1、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 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 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2、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 并有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 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 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 3、由于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 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 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4、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 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 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 的气氛。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座五间 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自此往北,神 道经大红 门、 碑亭、石象生(共十八对, 有马、骆驼、 象、武将、文臣等)至龙凤 门(相当棂星门),均为嘉靖年间陆续补 充完备。
神道自牌坊至龙风门约2.6公里,开曲折自然式之先河。 神道是以长陵为目的而设,但随即成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 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这是唐宋陵制全然不同处。而为清代仿效。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 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 寝。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 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定陵
定陵,明代第十三任皇帝万历 的地下寝宮,十三陵中唯一一 座已经考古发掘的陵墓,地下 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 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二、陵墓实例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潼骊 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 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 陵体周围有夯上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 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 的陵墓。 秦兵马俑:20世纪70年代在陵东1.5公里 处发现的秦兵马俑和铜马车,分数组埋置地下, 总计达8000件。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 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 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墓室
• 2.黄肠题凑 -----(多用于汉代) • 这是木椁玄宫的发展,其规模、复杂程度为木 构地宫高峰。黄肠,指用柏木的黄心积迭得很 严密。题凑,木头皆向内。黄肠题凑,即在地 下由柏木迭成巨大空间,内置三层椁、五层棺, 以及便房、回廊等。1974年北京丰台发掘的燕 王旦墓室即属此类型。
二、陵墓分类----------墓室(地下)
陵墓建筑
一、陵墓的形制演变 二、典型实例 三、陵墓的分类 -封土、墓室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1. 商周时期—设有“羡道”,地下部分以木 椁室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有斜 道,天子四出、诸侯两出、贵族一出。一 般由墓道、墓室、椁室组成。 2. 春秋战国—如同商周,帝王贵族仍采用木 椁做墓室,封土之上设享堂。 天 子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陶佣
身材高大,一般在1.8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 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 技艺水平。
铜马车
(二)唐乾陵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80公里的梁山。是中国唐代高 宗皇帝李治与武则天 的合葬墓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 夫妇皇帝合葬陵。 总体特征: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穴。乾陵 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 1047.9米的主峰。 布局:乾陵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 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 驼鸟、无字碑、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 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 头山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 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未被 盗掘过,且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的,在世界上 也是罕见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陵。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 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 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 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 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
5、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 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 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6、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 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 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 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 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 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