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
公园规划设计: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天成国际景观
从铜锣湾面朝维多利亚公园
从维多利亚公园反观铜锣湾
一侧热闹、开阔 以体育运动和公共活动为主
七、鹅卵石足底按摩园
铺满鹅卵石,赤足踏上,可刺激足底穴道,促进健康
鹅卵石
八、市民的公园
菲佣、老人、小孩、残疾人、年轻人、康复者等在公园都能各得其所,是
“市民的公园”,我们应该多设计此类为市民服务的公园。
九、部分座椅上方设置简单实用的避雨篷
简单、实用的亭子
公园规划设计—维多利亚公园一、况 香港最大的公园,以体育运动场地为主。公园入口处有维多利亚女皇的铜像。
每逢周日正午,公园内举行颇有特色的时事辩论会——城市论坛。
维多利亚公园
二、菲佣的天堂
圣诞前夕,正逢香港菲佣休息日,这里成了菲佣的天堂
她们满面笑容、载歌载舞,香港最底层的人是菲佣,最幸福的人也是菲佣!
香港工展会
十二、与铜锣湾相互支撑
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
维多利亚公园与铜锣湾仅一路相隔,成为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的绿洲。 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却一密一疏、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 公共,在城市功能、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 解决了高密度中心城区人们对休憩环境和公共空间的需求。
菲佣载歌载舞
三、宽容的管理
在公园入口的天桥底下,菲佣们在此摆开了锅碗瓢盆,准备一天的休闲。
没有城管驱逐
四、垃圾分类明确
垃圾桶上明确写明环保衣物回收、废纸、塑料、金属。
垃圾分类明确
五、一条600米长的缓跑径
缓跑径
六、缓跑径两侧动静分明
。
一侧幽 静、私密 以儿童和老人活动空间为主
部分座椅上方也设置此类避雨篷,很人性化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汇总
地下一层
地面层
LOGO
中环-半山扶梯系统
中环广场屋顶花园
香港中环 —— 特色四:较高的空间聚集度
空间聚集度上可以看到,香港中环地区基本达到了每公顷一栋楼宇的密度(1栋/Ha)。
LOGO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重点一:融合自然环境及周边发展
较低的发展密度 合适的建筑 形态、高度和布局 (1)确定建筑物的界线 (2)打造远眺维港的景观廊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重点三:尊重文化历史脉络
1. 2. 3. 重视具有历史意义或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点。 历史脉络和与历史建筑互相协调的环境均予以保留。 构建历史走廊,加强新旧海滨在历史意义上的连系。
1902年的中环
LOGO
中环文化历史点
20世纪初从维港望向香港的景观
皇后码头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香港中环 —— 特色一:突出的核心功能
香港本岛的核心区主要是指上环、中环、金钟、湾仔以及铜锣湾 地区。上环、中环是传统的商业中心,湾仔是新兴商业区,铜锣 湾至宵箕湾是过去工厂、仓库发展起来的新城区。 中环是香港的起源和核心,是香港的心脏地带、城市CBD,也是 香港的商业中心。以金融、行政、商务、高端商业功能为主。 东西向延伸则更多的商业、餐饮、居住功能;南北为山、海,观 光游憩功能突出。整个区域共同形成城市商业游憩区RBD。。
行
业 中环 金 融 文 化
居
政 商
务 办 公
住
休 闲
维多利亚港 金融、商业、办公
餐饮、休闲 (兰桂坊、荷南美食区)
LOGO
香港中环 —— 特色二:高度复合化的功能
从香港1881、文殊坊等比较城市老街区的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
从香港1881、文殊坊等比较城市老街区的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2016-09-07 11:32 | 传世商业一、城市老街区商业改造的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其对于那些既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在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型城市,必需要解决好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历史街区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保留遗产的精神实质。
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发挥其巨大价值。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出于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对城市老街区(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的动态保护观念已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在许多城市引入了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
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保护模式比较早期的老街区商业项目改造多由政府主导开发,加之经济利益较低、资金投入大、资金投资回报期较长,此类项目往往成为烫手的山芋,主动请缨接手改造的开发商甚少。
众多项目大打文化继承及城市文脉牌,但所谓的老街区改造充其量是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拼贴式的异地重建,均无法重塑历史厚重感,最终往往沦为穿衣戴帽式建筑的复古仿古比拼,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老街区商业项目保护改造模式一览表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穿衣戴帽式功能置换式文化复兴式保护方式对历史文物的局部进行修旧如旧,其他传统建筑进行翻新整修,恢复街区原来历史建筑风貌保留传统建筑外观和形式,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改变其原来的使用功能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恢复传统街区风貌,重新激发街区商业活力,同时保留街区传统民俗风情和原生态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兼备人口不改变,完全保留全部置换降低人口密度,局部进行人口置换功能保留原来的居住、传统商业等功能,不做调整和改变现代商业进行商业业态调整和升级,改善居住功能改造主要目的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商业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协调典型案例□长沙潮宗街□重庆洪崖洞□上海新天地□香港1881□绍兴古城保护□宽窄巷子∙三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界定∙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划分对于历史老街区,启动保护改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持续经营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才是此类项目的盘活初衷与改造难点。
城市商业用地规划PPT课件
一、城市中心区(CBD)的内涵
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中文多翻译为 “中心商务区”。
CBD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的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同 心环模式”中提出的。
• 伯吉斯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办公事务、金融活动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 是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成为CBD的主要活动。
心内
区
度复合的经济核心区
私人小汽车普及,交通与通讯网络 日益完善
信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全光纤通讯网络、超宽频传输、DSL技术等
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成熟
新兴数字化通讯,一体化建设的现代化交
通信息港
城市主要商业中心,人流、物流、 城市以金融、办公商务为主的第三 世界金融中心,参与全球或区域竞争的空
斯于1923年提出了 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 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 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 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 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 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 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 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 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徽商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称雄中国商 界300多年。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 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 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历史是现实的一 面镜子。尽管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 天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目前各类财富 排行榜中,少有安徽人的身影。
“红顶商人”胡雪岩
的交往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摘要: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
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为城市高密度开发与人性化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铜锣湾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1高密度城市中心空间设计典范铜锣湾南靠山,北临海,外部空间的阻碍和限制使商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被迫高密度垂直发展,由此形成了特殊的空间感受。
高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核心城区商业地段,引发了人们密集的行为活动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激发出非同一般的效率和活力。
正如商业活动高效的特点一般,维多利亚公园利用率也显得如此之高,在承载了游憩、休闲、集会、交通等活动和履行城市景观职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这种开放式互补型的城市中心区单元的空间设计模式,体现了华人社区高密度和拥挤的基本特征,对于发展紧凑型的绿色城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铜锣湾空间模式的特征和启示1.2.1 黄金区位和便捷交通铜锣湾地处港岛北岸商业核心地带,临近中区海底隧道出口,并且公共交通极其发达。
城市交通的大集中, 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荷,但是铜锣湾的繁华与活力非但没有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反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通过政策与建设的引导,该地段目前90%以上的出行量都是由公共交通承担。
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开发等之间的紧密结合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维持了铜锣湾城市核心单元与其他地段的人流交换需求,使铜锣湾地段紧张的土地空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使该城市单元维持了高效有序的运转。
1.2.2 超高密度和容积率铜锣湾已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几个城市中心区之一,突破10的超高建筑容积率即使在港岛城市核心地段中也名列前茅。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互补空间设计研究——以我国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互补空间设计研究——以我国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及维多利亚公园为例马文龙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深圳 518061)摘要:我国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城市中劈出一块绿洲,成为香港地区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
两个组团在规模、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方面都实现了互补,在这片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效、活力的典范,成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的成功模型。
本文对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互补;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中图分类号] TU984.16 [文献标识码] AStudy on the Design of Complementary Spaces in High-Density Urban Centers—— A Case of the Causeway Bay Business Center and Victoria Park in Hong Kong, ChinaMa Wenlongyi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1, China)Abstract: H ong Kong’s Causeway Bay business center i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built urban business centers in the world. Victoria park, in the same location, has carved out an oasis in the dense city, making it Hong Kong’s largest and most popular urban park. The two groups cover an equivalent area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erms of urban functions and spatial forms. In Hong Kong, this core urban area has pioneered the model of green, efficient and energetic Chinese community and becomes a successful model for the space design of high-density urban cen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lementary model between Causeway Bay business center and Victoria Park and looks into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Key words: high density; urban center; complementary; Causeway Bay; Victoria Park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建筑伴随着人们的需要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密度城市”一词应运而生,可是往往被许多学者当成拥挤、恶劣、犯罪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代名词[1]。
城市更新香港顶级旧改案例_1881名店殿
城市更新-香港顶级旧改案例 ——1881.名店殿堂
(水警总部改造为复合功能:商业+ 酒店+展览)
平台贡献人:李欣、傅瑞光、白娜、 2009.12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1881
HERITAGE
百年經典· 名店殿堂
逻辑框架
• • • • • • • 概况 规划设计特色 公共空间 景观设计 建筑 历史保护与更新 主题活动
1881活动宣传册
谢谢
11
8
历史保护与更新 HISTORIC
RESERVATION & RENEWAL
-作为香港建筑群活化计划的重点项目,1881延续了历史文脉,最大限度的保护历史古迹。整合了原用 地和建筑内的古迹元素:包含了用于调教航海天文钟的时间球塔,保留旧式木门的马厩,保持水警通 讯的鸽舍,拥有百多年历史的火炉。 -原水警总部内的羁押牢房改造成为展览馆,游人可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知识。 -细部设计如自动扶梯,也印上了香港水警的logo,表现出了设计对历史的尊重。
炮台
展馆照片
展馆展示空间
时间球塔
马厩
鸽舍
9 带香港水警logo的扶梯
主题活动 ACTIVITIES
体验式大型主题活动: 1881自重建以来,因其奢侈品商业的进驻,不断的吸引了各种时尚、商业活动。包含了圣 诞音乐舞剧、回到1881巡回演出、维多利亚情怀、圣诞悠扬等多场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为 水警总部这一历史遗迹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社区更新。
夜景灯光设计
南入口广场叠泉
保留古树 广场地面铺装
7
建筑 ARCHITECTURE
建筑及细部设计
用地内包含了建筑以维多利亚式设计 为主,充满殖民地色彩。建筑物在 2009年改建完成后,占地约13万方呎, 设有不多于30间酒店房间,房间面积 由800至1,000平方呎。 总部大楼外的空地则改建为小型商场, 占地8万平方呎楼面,铺位由200余至 8,000余平方呎,提供约20多个铺位。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亚热带高密度城市“凉爽街区”设计策略——以南华西历史街区为例
areas and blue-green spaces, and enhancing the district’s resilience; optimizing the shape and layout of streets, and improving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t linear public activity spaces in the block; optimizing the layout and form of building groups, adding cold lanes, overhead spaces, terrace spaces, etc., and increasing the ventilation of the facade.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ol block desig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high temperature problems in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icro-renovation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ol blocks in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urban high temperature; cool block;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being meticulous liking doing embroidery”1 研究背景1.1 亚热带的城市高温问题全球升温问题是全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年平均温度距平变暖已经达到了1.1℃,如今其已经变暖了约1.3℃,非常接近1.5℃的临界升温阈值[1-3]。
城市工业地段公共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聚龙湾规划为例
spatial basis for integrating into new urban life, and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future urban renewal.Key words abandoned industrial area; reuse; public space; replacement; mixed functions工业革命在人类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引领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一系列工业化、流水线、效率化的生产组织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的契机,工业生产所依托的空间类型也成为这个时期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空间类型。
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工业革命时代所形成的城市也面临着不小的冲击,问题日益严重。
如城市人口的激增所带来的大城市病:交通的拥挤与堵塞、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等等。
同时,工业生产的批量化与标准化也带来了城市面貌的雷同。
信息化加速了这一社会问题的呈现,原来生产结构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纷纷陷入了停滞与衰退。
这一现象在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是极其普遍的,有很多老牌工业城市都呈现了收缩的状态,带来了大量闲置的工业生产空间被废弃、生态环境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给老牌工业城市或城市中的老旧工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但同时,也给下一轮的城市更新和区域再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滨水工业地段的再开发策略和设计模式展开论述,对现有的再利用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再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作为设计参考。
1理论研究现状国内学者武勇、李宜宸等[1]从将工业废弃地段改造为城市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和设计手法入手,对上海市黄浦江两岸滨水工业带向城市滨水公共休闲绿摘要 现阶段城市更新不可避免地涉及原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些工业地段和仓储用地。
现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为了探讨老旧工业区再利用和开发的创新性可能,给相关决策部门和人士提供建议和参考,分别从功能、方法和模式入手进行研究和综述。
商业模式案例50个
[案例五十一]送餐大王的生意经(一)、【差不多概况】2007年,北京市作了一项调查:物流配送哪家最快?结果胜出的既不是投资巨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也不是枝繁叶茂的邮政系统,而是丽华快餐。
因为它制造了五环之内半小时送达的纪录。
假如你在北京,中午11:30要订餐1000份,同时指定12时准时送到,只有丽华快餐能快速反应讲OK。
丽华快餐在中国餐饮业可谓一个传奇,因为这家在全国12个都市经营却看不到一块招牌、一个销售点的企业,仅仅凭2000元起家,现在却能每天卖出15万份盒饭,成为内地目前最大的中式快餐企业,也是唯一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外送快餐品牌。
让快餐快起来丽华董事长蒋建平做过一个调查,30分钟是人们心理承受的极点。
“快的标准确实是从同意订餐到顾客收到的时刻不超过30分钟,这是我们的生死线。
快餐业的门槛专门低,我们只有跑得更快,才能不被不人追上。
”丽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店铺,而是承包国有企业闲置下来的食堂,并按照快餐的要求稍加改造,为单位改善伙食的同时为周边的顾客送餐。
利用这种方式,丽华快餐的门店四面开花,产生了快速的链式效应,也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送餐网络。
而送餐半径减小,送餐速度自然就会加快。
没有资金,无法购买大量的送餐摩托车,丽华快餐想到了租用车辆。
人手不够,就连人带车一块租。
“我们对那些有车的无业人员连人带车一起租借,他们只在中午送餐的那个时刻段归我们所有,我们付给工资,而下班以后,他们还能够接着做他们的情况。
”那个方案,既满足了丽华资金的缺口,又满足了市场对送餐的量、速度的要求,还为有车的人提供了额外的收入。
够“快”了,就要更快,要满足30分钟送达,丽华制造性提出“固定加流淌仓储中心”的概念,织成了一张覆盖整个城区的网络。
丽华进驻大都市,首先会建立生产中心和调度中心。
在确定该都市核心商业圈后,丽华会逐步在这些地点建立固定的仓库,这些点差不多能覆盖整个他们承诺的区域。
围绕这些固定的点,他们依照每天订单的情况,在中餐时刻配备一定数量的盒饭。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文章编号:1009-6000(2011)08-0049-08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基金资助项目:绿色城市理念下的高密度紧凑型空间形态模式研究(编号:NO.2010036)作者简介:陈可石,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崔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Spatial Design in High-Density Urban Centre Districts from Chinese Communitie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CRD and Park in Causeway Bay, Hong Kong陈可石 崔翀CHEN Ke-shi CUI Chong摘要: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
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却一密一疏、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公共,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
这种最初源于英国田园城市的理念,在香港的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效活力动感的典范,成为亚洲拥挤文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的成功模型。
关键词:华人社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香港;铜锣湾Abstract:Causeway Bay CRD (Central Retail Distri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in Hong Kong, with the most expensive land and the highest density. Victoria Park, located in the same site, splits a piece of oasis in the concrete forests,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ity parks in Hong Kong. These two parts of the city are similar in size, but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urban functions and spatial forms, providing themselves the opportunitie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is urban core with less than one square area, which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British Garden City and adapted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will become the successful model of spatial design in urban centre district, and guide th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with Asia's crowde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China.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ties; high-density; urban centre district; Hong Kong; Causeway Bay虽然高密度城市往往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与环境恶劣、过度拥挤、资源匮乏、犯罪滋生相联系,但对于人口拥挤的亚洲东南部城市,高密度复合型的单元模式已成为中心城区发展的唯一出路[1]。
香港太古城城市综合体案例调研分析
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成 熟社区的支持,太古城中 心引进高端品牌及香港第 一个真雪溜冰场等特色休 闲娱乐设施,成为港岛目 前最大的商场。
新兴商务区
太古城中心先后兴建3座甲 级写字楼,与相邻的太古 坊相连成为香港岛又一重 要的商务中心。
将太古城打造成
香港优质的综合性 社区
香港太古城功能布局
住宅区
维多利亚港
太古城最先启动的是较易操作的住宅项目。 首发楼盘为中档的翠湖台,由于实用率高且 品质优良,在销售当天即被一抢而空;此后 在地块内部陆续开发了其他5期中档楼盘
太古城中心三座
太古城中心四座
海景花园
海景花园
安盛台
金殿台
海天花园
星辉台
观海台
在聚集人气之后,太古城在临近海湾的地块
太古城中心二期
开发了海景花园和海天花园2个高档楼盘
成熟,太古城的主体是作为住宅区来开发的
住宅区分为8期进行开发,共兴建了61栋高层、提供12,698 套公寓;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占总开发体量的83%
商业区
随着住宅区的成熟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太古城在1980年 代初期开始兴建太古城中心。太古城中心引入了近180家商 铺,其中包括了APITA、马莎等高端百货,玩具反斗城等大 卖场,大食代、UA中心戏院、冰上皇宫(香港最大的真雪 溜冰场)等20多家特色餐饮及娱乐设施
高品质的物业组合
太古城是香港首个设有园艺花园和绿化平台设计的大型私人住宅项目,实 用率高达84-95%且覆盖率仅为25%,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实属可贵。毗邻 的维多利亚港海景的太古城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怡人舒适的居住环境
太古城中心是香港岛目前最大的购物中心,为太古城提供了完备的配套服 务。加之后期开发的商务办公区,太古城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个完整便利 的工作生活社区,深得中产阶级的喜爱
香港IFC城市综合体案例分析
中心商场、四季汇、四季酒店五个部分组成。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周边环境
办公大厦:恒生银行总行大厦、亚洲大厦、怡
和大厦、中保集团大厦、德亨大厦、永安集团大 厦 等。 酒店:香港文华东方酒店、香港九如坊酒店、 香港园景轩、香港怡庭酒店、香港万怡酒店、港 岛太平洋酒店等。 商场:太古广场、尖沙咀
立体化空间拓展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高架步道系统
景观立体系统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下空间的开
发商主要是与港铁相结合,连接 香港所有主要地区及往返国内的 主要铁路系统。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与城市直接 相接的高架步道系统,促进了金融 中心的人流分流,增加了步行量使 得空间得以拓展。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景观方面的, 除却常规的场地内的绿地设计,
︐
IFC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位于香港的中央商务区。 不难看出周围的办公大厦和星级酒店是非常多 的,有一定的竞争。但国金二期作为香港的重 要地标,仍以420米的高度脱颖而出。周围的 大型购物商场只有太古广场和尖沙咀,尖沙咀 距离较远,所以太古广场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功能定位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IFC
单体建筑的功能定位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IFC
国际金融中心一期 (国金一期), 楼高210 米,属于办公室大厦。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国金二期), 楼高420 米,总楼面面积达 20万 平方米,也属于办公室大厦。
国际金融中心商场(IFC Mall)共地上4层,占地80万平方 呎,汇聚超过200间国际品牌商户。
香港IFC
城市综合体案例分析
新高中地理高考 第27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九章 乡村与城镇第27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必修2]2.1山东一模卷第17(1)(2)(3)题;北京卷第9题;天津卷第10、11题;浙江卷第1、2题;上海卷第13题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土地利用类型(1)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公共设施: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2.乡村空间结构⎩⎨⎧外围: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内部⎩⎨⎧公共服务设施:位于村落的中心居住用地:住宅在村落中心外围环绕分布[思考] 为什么乡村内部土地分化相对比较简单?提示 乡村一般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落后,对聚会、娱乐、商业等公共设施需求相对较少。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功能区(1)形成:因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类型(3)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含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形成因素影响因素具体影响经济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地租的高低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社会因素政策、文化、环境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2.发展变化(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后期: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
[填图]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写出a、b、c所表示的功能区名称,并用图中大写字母表示三类功能区的范围。
铜锣湾的启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
铜锣湾的启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
陈可石;崔翀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3(000)012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陈可石;崔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 [J], 陈可石;崔(祤)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以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例 [J], 李开猛;蔡云楠;吴志勇
3.香港高密度中心区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设计解析 [J], 王时原;吴命;刘九菊
4.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策略——以香港城市中心区为例 [J], 陈勐
5.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互补空间设计研究\r——以我国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及维多利亚公园为例 [J], 马文龙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铜锣湾
容积率占到了11.9的高密度
• 3 功能复合、形态互补的空间模式:铜锣湾高密度的商业中心区与维 多利亚公园在面积上几乎形成1:1的对应关系,然而两者一密一疏、 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无偿、一消费一公共,无论在城 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上都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因而解决了很多的 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4集中式绿地的绿色城市模块:高密度并不意味着低品质, 铜锣湾城市空间模式的另外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实现高密 度高效率的同时,通过集中绿地保证了地段高品质的综合 价值。
关注点三: 铜锣湾是香港最繁忙的购物和饮食区,也是香港不夜市区 之一。入夜后,铜锣湾避风塘显得热闹而繁忙,只见船只灯火 通明,穿唐装衫裤的艇妹摇橹,接送游客往来于海鲜艇、酒吧 艇及歌艇这间。游客在船上品尝海鲜的同时,也可一边观赏海 港夜景,一边领略舢舨风光,别有风味。所以夜游避风塘是游 客晚上观光的理想安排。此外铜锣湾有许多很好的中西菜馆。 最受欢迎的休息场所维多利亚公园,每天清晨,不少市民 会在那里练太极拳;每逢春节、中秋节、圣诞节及大除夕等重 要节日,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市民聚集于此举行庆祝活动。公园 里设有游泳池、慢跑道和网球场,这里经常是举行国际网球赛 事的场地。铜锣湾区另一著名的建筑物乃香港大球场,其设施 达国际标准,可容纳观众4万人。位于铜锣湾和湾仔之间的是 跑马地。每年9月至翌年6月是赛马季节。旅客更可参观位于马 场内快活看台二楼的香港赛马博物馆。
香港铜锣湾这一地段的高效和活力已经向我们展示出这种发 展模式的成功之处。这种最初源于英国田园城市的理念,在香港 铜锣湾这片不足1km2的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 效活力动感的典范,成为亚洲拥挤文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空间设 计的成功模型。铜锣湾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的模式,因为符合高 密度的华人社会生活特征,同时为城市核心地段的空间发展提供 了较好的借鉴,也必然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
高密度街区居住综合体设计多维解析--以中国香港天玺项目为例
高密度街区居住综合体设计多维解析——以中国香港天玺项目为例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Complex Design in High-density Neighborhood — A Case Study on the Cullinan in Hong Kong of China■陈述 CHEN Shu【摘 要】 居住综合体是高密度城市常见的居住建筑形态。
居住综合体将多种居住功能高度集成,在有限的基地上容纳尽可能多的居住空间,具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塑造标志性建筑和提升街区活力等多重效益。
文章以香港天玺项目为例,以九龙站高密度街区为背景,尝试解析该项目与城市系统的关联性、多种混合的功能、高端住区的内部构成以及标志性的建筑形态,旨在从多个维度揭示高密度街区中居住综合体不同于一般高层住区的特性。
从多个维度解析高密度街区居住综合体设计,有助于深化对高密度人居形态的认识和提升类似设计实践水平。
【关键词】 居住综合体;高密度街区;摩天住宅;天玺【Abstract】 The residential complex is a common residential building form in high-density cities. The residential complex integratesa variety of residential functions, accommodates as many living spaces as possible on a limited base, and has multiple benefits such asimproving land use efficiency, shaping iconic buildings, and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the neighborhood. The Cullin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Kowloon Station Development Project, which was analyzed that the relevance to the urban system, multiple mixed functions,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high-end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 iconic architectural form, aiming to revea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complexes in high-density neighborhoo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The analysis about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complexes in high-density neighborhoo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n this paper, which would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high-density human settlement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imilar design practices.【Keywords】 residential complex, high-density neighborhood, skyscraper, the Cullinan0 引言高密度街区是高密度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徐宁徐小东摘要:高密度并不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
论文将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归为滨水型、商业①质”重于“量”;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公共空间四类加以具体剖析,并总结香港公共空间的特色为:“②层级性与系统性;③多元化与异质性。
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类型;香港1 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内以人工要素为主导、空间属性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体。
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公众共享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中间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和日常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就香港而言,其山地岛屿型地形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约束,更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和规划管控政策的有力落实,已开发城市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1104km2)的21%,导致城市建成区密度和人口密度都相当高。
①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世界级的高度发达的金融、商业和旅游活动,形成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
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简称EIU)2011年最新公布的年度调查显示,香港在世界宜居城市中排名第31位,这对于超高密度城市来说难能可贵,其设计良好和富于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它能够超越洛杉矶、伦敦和纽约等城市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香港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有着独特需要:既要考虑为那些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人士提供精神放松的乐土;也要为发达的商业金融活动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居住条件狭小局促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愉悦身心的室外活动场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外,双休日制度和人口老龄化带来加倍的休闲时间,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困窘与压力。
上述需求逐渐转化为香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日益渗透和影响到香港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与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陈可石崔翀摘要: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
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却一密一疏、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公共,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
这种最初源于英国田园城市的理念,在香港的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效活力动感的典范,成为亚洲拥挤文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的成功模型。
关键词:华人社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香港;铜锣湾虽然高密度城市往往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与环境恶劣、过度拥挤、资源匮乏、犯罪滋生相联系,但对于人口拥挤的亚洲东南部城市,高密度复合型的单元模式已成为中心城区发展的唯一出路[1]。
在此前提下,哪种城市空间单元模式能够在保证城市高效运转的同时,兼顾生活品质与城市活力,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来自纽约的经验和设想很早就显示出紧凑型城市独特的魅力和优势[2],而香港中环、铜锣湾,东京的新宿、银座等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区,则为高密度活力社区的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本文通过对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和维多利亚公园互补模式的研究,探讨华人聚集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我国大陆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和更新提供经验和启示。
铜锣湾南部靠山,北侧临海,自然环境等外部空间的阻碍和限制使商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被迫高密度垂直发展,由此形成了特殊的空间感受。
一个负担着如此之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核心城区商业地段,引发了人们密集的行为活动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更激发出非同一般的效率和活力。
正如商业活动高效的特点一般,维多利亚公园利用率也显得如此之高,在承载了游憩、休闲、集会、交通等活动和履行城市景观职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这种开放式互补型的城市中心区单元的空间设计模式,体现了华人社区高密度和拥挤的基本特征[3],对于当前发展紧凑型[4]的绿色城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和维多利亚公园概况铜锣湾(Causeway Bay)位于香港最繁华的港岛北岸,湾仔与北角之间的心脏地带,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铜锣湾商业中心区①占地约21hm2,前身是电车厂改造的时代广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里车水马龙、人潮涌动、高楼林立、非常繁华。
作为租金名列世界前列的黄金商业地段②,铜锣湾已成为香港最主要的商业区之一:时代广场、崇光百货、三越百货等大型购物中心新老呼应,酒店、餐厅遍布街头巷尾,时尚潮流奢侈品琳琅满目。
同时,铜锣湾也是香港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常说这里极尽巴黎的奢华,米兰的典雅,伦敦的经典和纽约的简约,集现代与市井于一身,尽显国际都市的魅力。
然而,就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宝地,却坐落着香港最大的城市公园——维多利亚公园。
维多利亚公园位于香港岛铜锣湾高士威道,铜锣湾商业中心区东侧,占地约17hm2。
维多利亚公园建于1955年,与铜锣湾一样,最初由20世纪50年代大型填海工程得到的土地发展而来,入口处维多利亚女皇的铜像和中央大草坪已成为城市景观的标志。
维多利亚公园北侧以茂密树林为主,南侧以体育运动场地为主,设有游泳池、慢跑道、网球场足球场等球类场地,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交流场所。
维多利亚公园最初正是基于解决高密度中心城区的人们对休憩环境和公共空间的需求发展而来,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一地段超高强度商业资本对城市的侵袭和垄断,丰富了市民对城市公共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中心公园和节日庆典的最佳场所。
维多利亚公园在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与铜锣湾商业中心相得益彰,使得这一地段更加活力十足,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同。
2铜锣湾空间模式的形成背景和条件2.1香港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匮乏的资源、多山的地形、众多的人口,一度是困扰香港城市发展的难题,而这非但没有成为城市发展根本性的制约瓶颈,反而为高密度、紧凑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优势。
香港总面积约1104km2,但境内多为山地.只有少量土地可以作为城市用地,城市的地理环境约束了城市向外扩张的可能,建成区面积只占整个城市面积的15.6%.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湾两岸,建筑物见缝插针般发展,从而使得建成区内的人口密度达到了超乎寻常的程度[1]。
铜锣湾地处港岛北岸的黄金地带,很早就成为香港商业活动的聚集地。
2.2香港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使香港的城市发展因地制宜,既受到英国等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吸收中国文化传统和华人社会结构的影响,中西融会贯通。
香港自1842年起被英国租占的100多年中,殖民资本的介入对于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5],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和英国殖民主义城市规划体系的导入对城市近代化的贡献举足轻重。
香港的城市近代化自二战后开始起步[6],而此时恰恰是1944年版和1946年版大伦敦规划制定的时期,来自伦敦的经验和启示无疑对香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铜锣湾此时始建货仓、写字楼、住宅、马场等、并开始填海建设,步入发展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不但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而且在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公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在这种背景下,铜锣湾商业中心区逐步形成,并在第一代避风塘的基础上发展出维多利亚公园,由此铜锣湾商业区和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逐渐成熟成为香港城市黄金品牌的标志之一。
2.3华人社区高密度的先天优势作为一个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模型的典型范本,铜锣湾地段的成功无疑与其所处的亚洲东南部地区人口特征和华人社会发展背景息息相关[3]。
首先,高密度是许多亚洲东南部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之一。
据统计,2008年香港的总人口700.8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6354人/km2,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超过17500人/km2,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虽然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例如犯罪率高、心理疾病,以及城市环境恶化等,但对于许多亚洲东南部城市来说,受突出的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矛盾等发展条件的限制,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似乎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7]。
而数据显示,该地区虽然人口整体密度较高,但中心城区的紧凑型模式和人口承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表1)。
事实上,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快速城市化的推进,已经导致亚洲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交通、环境、能源等问题,人口、土地、城市之间的博弈客观上为高密度的紧凑型城市发展带来了优良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超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发展也因此成为可能。
其次,千百年来钟情于繁华市井风俗的华人社会,其社区在现当代高密度特征和拥挤文化背景下,仍然保持高度融合性和交流需求(图7)。
而香港、新加坡等城市某些地段发展模式的成功,恰恰为紧凑型城市组团和单元提供了研究的范本。
铜锣湾绿色高效、动感活力城市社区的形成与亚洲东南部客观的人口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而华人社区的社会结构特征又使得其城市形态区别于西方以及东京、首尔等亚洲东部城市。
2.4政府介入和权力机制的保障铜锣湾核心城区互补模式成功的背后还得力于政府对于公众利益的维护和有效的权力机制的保障[5]。
众所周知,该地段用地紧张,商业资本的侵袭已渗透至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
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维多利亚公园却始终未受丝毫侵害,而且设施一再完善,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公园,在此过程中政府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香港,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机构依据规划区的整体规划构思,指定固定的“景观公共区域”,有效地控制了城市内的各项发展计划,避免了有限土地的无序建设。
在此过程中,单纯依靠市场体系和资本运营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而政府机构的控制、指引和协调在实际运行中显得非常重要。
这种模式由于兼顾民众利益而并非一味满足高强度开发,所以依靠立法和行政权力机构的干预小心地控制每一个发展计划,使其都基于整体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来构思和实施。
3铜锣湾空间模式的特征和启示3.1黄金区位和便捷交通核心城区的黄金区位和便利高效的公共交通是形成高密度、复合型城市核心单元的先决条件。
铜锣湾地处港岛北岸商业核心地带,临近中区海底隧道出口,并且公共交通极其发达:北侧任一条街道都有电车地铁相连,地铁至旺角,尖沙咀,中环、湾仔等其他城市中心区仅需10分钟左右,转乘快线到达机场和深圳罗湖口岸仅40~50分钟。
这一地段高密度的活力不仅仅因为林立的高楼,更是它高效可靠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及城市形态与交通体系之间相互适应发展的结果[1]。
对于香港这样的高密度城市来说,人口密集导致了城市交通的大集中,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荷,但是铜锣湾的繁华与活力非但没有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反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通过政策与建设的引导,该地段目前90%以上的出行量都是由公共交通承担,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一半以上。
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开发等之间的紧密结合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维持了铜锣湾城市核心单元与其他地段的人流交换需求,使铜锣湾地段紧张的土地空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使该城市单元维持了高效、有序的运转(图8)。
而根据TOD模式中步行5分钟平均400~600m的距离,高强度的城市中心区组团理想大小为1km×1km的范围之内。
3.2超高密度和容积率铜锣湾已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几个城市中心区之一③,突破10的超高建筑容积率即使在港岛城市核心地段中也名列前茅(表2)。
事实上,由于有限的地皮和长期的经营炒作,使得这里寸土寸金,每栋建筑的容积率几乎都达到规划容积率的上限④。
铜锣湾为了实现真正的高密度与集约化效益,往往形成下层商铺,上层写字楼,居住、旅馆等复合功能(图9).不仅摆脱了规划建设立法中容积率的限制,而且混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同时办公和居住也由于配套设施的保证而更加便利。
区位的优势吸引人们仍然不断地流向该地段,商业中心区规模的增长和新增空间场所的需要,迫使商业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进一步加大。
从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铜锣湾地段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延续并进一步实现超高密度发展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⑥。
近年来为补充城市空间,香港政府和港铁公司兴建铜锣湾地下商城,以增加建筑面积,缓解建筑和交通问题,然而考虑到该地段的土地现状和不断增加的使用需求,政府不得不一再放宽对规划容积率的限制。
根据2008年公布的数据,铜锣湾地段连同中环皇后大道东侧区域的局部范围,容积率有望突破15,而资本利益的驱使无疑使实际建成的容积率时时紧逼政策允许的上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