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合集下载

凉州区

凉州区
中文名称: 凉州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 武南镇、清源镇、永昌镇
政府驻地: 东大街街道
电话区号: 0935
邮政区码: 733000
面积: 5081平方千米
人口: 98万人(2004年)
气候条件: 属冷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 百塔寺、天梯山各类矿点100多处30多种, 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硅石、花岗石、地热水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5种,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在西北占据优势。除煤的开采规模较大,有一定的历史,其余均属近几年发现。该区煤炭资源初步探明储藏量约8400万吨,其中设计可开采储量约为1700万吨,年开采量近几年均为30万吨左右,开采回采率为82%,实际回采率为70%,煤炭主要有无烟煤和有烟煤。
森林资源
全区森林面积已达69.32万亩(天然林6.37万亩,人工林62.95万亩),按林种分:农防林29.86万亩,水保林8.16万亩,防风固沙林18.1万亩,经济林1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1%。全区活立木蓄积达198万立方米。
农作物资源
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谷子、玉米、高梁、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葡萄、胡麻、油菜等,还有西瓜、白兰瓜、苹果、蔬菜、大麻、纤维亚麻、葵花籽、烟叶、发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多,品质优,久负盛名,远销省内外,部分产品还销往东南亚和独联体,尤其是无壳瓜子为世界所仅有。 凉州区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和科教、文体、卫生、法律、培训、环保“六进社区”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跨入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

凉州区情教育

凉州区情教育

凉州区情教育一、凉州区概况凉州区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四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

早在 4000 多年前,凉州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里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

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服河西,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置的“武威郡”,从此得名。

三国时设置凉州,成为全国十三州之一。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先后在这里建都,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

隋、唐三百年间,“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宋朝时期,这里是西夏国的“陪都”。

元代成吉思汗之子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完成了西藏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

明、清时期,分别在这里设置凉州卫和凉州府。

中华民国置甘凉道,后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为专区所在地。

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辖19镇18乡、2个乡建制生态建设指挥部,448个行政村,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有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总人口102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

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凉州区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平均海拔1632米,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地势平坦,长年有祁连山区冰雪融水灌溉,形成了河西走廊东端最大的一块沃野绿洲,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农业发达地区,今天更是西部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物产资源比较丰富。

凉州区情简介

凉州区情简介

凉州区区情简介凉州,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面积5081平方公里,总人口100多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5年,武威县改为县级武威市;2001年,县级武威市改为凉州区;1986年,原县级武威市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现辖19镇18乡、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有449个行政村,聚居着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总人口103.57万,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

凉州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1632米,地形分为三部分,西南部为祁连山地,中部为走廊平原,东北部为沙漠。

属冷温带干旱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温差大,无霜期为150天,宜于粮油作物的生长。

凉州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素有“银武威”之称,有水源林和天然草场3公顷。

出产鹿茸、麝香以及羌活、大黄、秦艽、干草、麻黄等多种药材。

主要矿产有煤、石膏、萤石、花岗岩等。

区内有四条内陆河,均发源于祁连山,年径流量10亿立方米,灌溉着本区绿洲的百万亩良田。

区东部和北部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可供提灌。

凉州是河西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也是全省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肉类繁育基地,独特的气候和良好的水土,为全区农来生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原的有利条件,全区凉州区耕地面积146万亩,30万亩天然水源林和80万亩天然草场。

农作物有小麦、谷子、玉米、高粱、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葡萄、胡麻、油菜等。

还有西瓜、白兰瓜、苹果瓜菜、大麻、纤维、亚麻、葵花籽、烟叶等。

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多,品质优,久负盛名,远销省内外,部分产品还销往东南亚和俄罗斯,特别是无壳瓜子为世界所独有。

葡萄酒更是以悠久的栽培历史、科学的酿造工艺、上乘的产品质量享誉全国,凉州被称为“中国葡萄酒的故乡”。

以猪、牛、羊等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为主的制种业,呈现出逢勃发展的景象。

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1. 引言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凉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

然而,很多人对凉州的了解可能仍停留在历史上。

那么,凉州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做出解答,并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地理位置凉州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河西走廊中的一个重要地区。

它的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附近。

凉州地处黄河流域,以北临戈壁沙漠,以南毗邻祁连山脉。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凉州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是一个典型的沙漠景观。

3. 历史沿革凉州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曾经是多个古代王朝的统治中心。

最早的凉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时期,当时被称为“凉州”。

在汉朝时期,凉州被设立为一个军事行省,后来成为北魏、北周等北方王朝的重要边塞地带。

在唐朝时期,凉州曾一度成为著名的军事要塞,是抵御西域蛮族的重要据点。

唐代的凉州名将王骧更是留下了许多英勇事迹。

此后,凉州逐渐沦为沙漠边陲地区,直到现在。

4. 文化特色凉州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

在历史上,凉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凉州文化。

凉州以其特有的民俗风情和艺术表演而闻名。

其中,凉州腔是当地独特的曲艺形式,以其幽默搞笑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凉州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凉州肉夹馍、凉州烧肉等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美食,吸引着来自四方的美食爱好者。

5. 现状和发展如今,凉州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西部开放和发展的政策推进,凉州地区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在旅游方面,凉州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例如,玉门关、雷台、崆峒山等景点成为人们热衷前往的目的地。

此外,凉州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铝土矿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6. 结论综上所述,凉州是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历史上曾为多个王朝的统治中心。

(08-27)武威市基本情况

(08-27)武威市基本情况

武威基本市情一、基本情况历史:武威,又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在古代,这里地多沼泽、甘泉,绿草丛生,是河西地区荒漠中难得的天然牧场。

据考古发现,在远古时代(至今约7000年),就有人类的频繁活动。

秦汉之际,匈奴休屠王部在今武威市修建了“盖臧城”。

“盖臧”是匈奴语,也许是翻译的关系,后人误读为“姑臧”。

汉以前为匈奴等民族驻地。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为彰其“武功军威”臵武威郡。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改雍州为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名“凉州”。

从最早的姑臧城算起,到今天的武威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986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撤地设市,2005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和文明城市。

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文物保护点543处,馆藏文物近5万件。

概况:现辖凉州区和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有93个乡镇(凉州37个,民勤18个,古浪19个,天祝19个),1123个村,8259 个村民小组。

7个街道办事处,63个社区,其中凉州区37个。

总人口195.6万,2007年末常住人口190.16万人,人口出生率12.18‰,自然增长率6.43‰。

城镇化率为33%,其中凉州区41.24%,民勤县24.40%,古浪县23.05%,天祝县25.20%。

民族:聚居着汉、回、蒙古、藏、土等38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185.91万人,占95.05%;藏族7.27万人,占3.72%;土族1.38万人,占0.71%;回族0.57万人,占0.29%;蒙古族0.17万人,占0.09%;满族0.15万人,占0.08%,其它少数民族0.15万人,占0.08%。

面积:全市总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凉州5081平方公里,民勤15907,古浪5103,天祝7174),其中耕地384万亩、园地16.6万亩、林地361.6万亩、草地1487.5万亩。

你所不知道的凉州历史

你所不知道的凉州历史

你所不知道的凉州历史凉州区建置沿革(《武威市志》1989年)武威火车站广场武威市这块得天独厚的绿洲,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4000年前居民的文化发展情况,已经与中原地区相接近。

县城西北5华里处的皇娘娘台,1957年曾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

从出土的铜器来看,生产力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从出土的大量石刀、石镰、石磨盘推断,那时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从出土的大量石壁来看,商品交换已经发生,充当交换手段的货币也已出现;从男女葬式和随葬品来看,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已经形成,私有制也已出现。

据乾隆时成书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载:武威在战国以前,是少数民族西戎部落的驻牧地。

西戎是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在河西地区居住的是古老的羌族。

战国时期,武威为月氏占据。

月氏是一个比较强盛的民族,有强大的军队,其实力足以和匈奴相对抗。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为单于之后,势力空前强大。

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击败了月氏,占领了整个河西。

匈奴统治河西走廊东端的是休屠王。

休屠王在今武威城所在地,修筑了盖臧城,在今四坝乡的三岔堡修筑了休屠城,为自己的宫殿所在地。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过焉支山千余里,斩首虏近900级,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

同年夏天,又出兵逾居延海,向南抵祁连山下,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

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4万余投降汉朝,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

元鼎二年(前115),汉朝在河西地区开始设置郡县,先设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到元鼎六年(前111)又从武威郡中分出张掖郡,酒泉郡中分出敦煌郡,属凉州刺史部。

汉朝武威郡辖10县,即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捂次、鸾鸟、朴剌、媪围、苍松、宣威。

汉武威县在今民勤县东北百余里处,姑臧(即现在的武威)原名盖臧,是匈奴语,因盖臧山而得名,后讹为姑臧。

东汉时又将原属安定郡的鹊阴、祖厉和张掖郡的显美划归武威郡。

武威各县区名称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武威各县区名称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武威各县区名称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GIF武威市辖1个市辖区(凉州区)、2个县(民勤县、古浪县)、1个自治县(天祝藏族),可是这些地名由何而来,你都知道吗?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

泛泛下天云,青青缘塞树。

你知道的是武威古称凉州后以显示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而得名你不知道的是武威各县区地名的由来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

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西汉时称姑臧,东汉时改称武威。

明代改凉州卫,清代改武威县。

民国时期,武威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县。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武威地区设立地级武威市。

凉州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

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凉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民勤此地“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易名民勤民勤古称宣威县、武安县。

民勤,春秋是属秦和西戎,地处河西走廊,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三国时为马超、韩遂占据,亦称关西。

民勤东邻腾格里大沙漠,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连祁连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美丽的绿洲。

古浪以水名'古尔浪洼'(藏语,意为黄羊沟)冠县名沿袭至今古浪古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早在4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文初化的原始部落在这里渔猎游牧,休养生息。

凉州(武威市)历史沿革

凉州(武威市)历史沿革

凉州历史沿革先秦时期(约7500~4000年前),从凉州的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前凉州就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是上古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是游牧部落。

夏商时期(约前2070~前1046),在夏商时期,雍州、凉州地处的犬戎的势力范围,河西走廊为西戎的驻地,西戎首领行使司法权,因为是游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场所不固定。

西周时期(前1046),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西周,此地为北羌、马羌、西戎占据,此地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但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北羌、马羌、西戎是中国最古老的几个强悍嗜血部落,雄踞西北长达几个世纪。

西周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东周时期(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此地为雍州属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

雍州,禹贡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尔雅的释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确的史载。

黑水即张掖黑河,或谓即党河,或谓即大通河,诸说不一,是中国古九州之一,玉帛之路的重要节点。

秦朝嬴政初年(前22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雍州的这部分土地为月氏驻牧地,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此处是月氏人的属地,亦称月支、禺知的属地,隶属于雍州,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武威与敦煌地区,实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西汉高祖元年(前202),高祖刘邦正式称皇帝,建立西汉,刘邦原想定都洛阳,后迁往长安。

由于北方匈奴过于强大,高祖刘邦忍辱负重实施大臣娄敬的和亲策略,休养生息。

后来的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亲,并奉送大批财物,在其中凉州扮演重要角色。

西汉前元六年(前174),拥有东方最强军事实力的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走廊。

后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城即姑臧城、休屠城。

历史名城 武威

历史名城 武威

历史名城武威历史名城武威武威,亦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西南依祁连山,东靠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南与兰州、白银接壤,北和金昌、张掖毗邻。

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海拔1367~3045米,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南高北低。

境内有灌溉绿洲、荒漠、高山草地、祁连山天然水源涵养林带及沙漠、浅山地带,是甘肃的缩影。

武威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的长河曾在这里抛洒过晶莹的珍珠。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

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故臧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

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绸古道孕育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公元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大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郡。

三国时,魏文帝因这里地处西方气候寒冷而设置凉州,上升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凉州从此在历史上奠定它的重要地位。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凉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兴国,加之隋末唐初李轨在这里建立大凉国,凉州成为显赫一时的“五凉古都”。

在这块土地上萌生繁衍的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起过多彩的浪花,西凉乐舞、狮子舞以及李益、阴铿等著名诗人,都曾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谱写出无数壮丽的篇章。

武威经过数千年历史演变和沧桑更替,更加英姿雄发。

5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可供游览观瞻的文物景点,4万多件珍贵的馆藏文物,构建成凉州恢宏壮观的历史文化长廊,不断涵养、壮大着这座古城的文化根脉。

丝路重镇——张掖

丝路重镇——张掖

丝绸重镇——张掖课题组长:课题成员:班级:指导老师:鹏摘要:张掖地处河西走廊,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张掖地区历史古迹遗存众多,研究价值较高,对张掖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认清历史,促进张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从张掖历史发展轨迹和张掖与丝绸之路两个方面进行简略的探究,以期能够对张掖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字:张掖历史研究一、历史上的张掖张掖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素来便是西北地区的重镇,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

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

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

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的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

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

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

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胜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张掖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

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

市内汉明长城、历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罗棋布。

大禹导弱水入合黎,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骏西巡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张骞、班超、法显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唐玄奘经张掖去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旅居张掖一年等历史传说和记载,使这块土地更加神奇。

唐朝的凉州的范围

唐朝的凉州的范围

唐朝的凉州的范围凉州,又称凉州道,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位于现今的中国西北地区。

凉州的范围相对较广,包括了今天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区。

凉州地处西北边疆,四面环山,地形复杂多样。

北部是连绵不断的阴山,南部则是高耸入云的祁连山。

东部是黄土高原,西部则是广袤的戈壁草原。

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州独特的气候和景观。

凉州地区的气候干旱,四季分明。

夏天气温高达四十度,日照时间长,降雨稀少。

而冬天则寒冷刺骨,温度常常低于零度。

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对于凉州的人民来说是一大挑战,但也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

凉州的自然风光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在黄河的滋润下,这片土地上有着广袤的绿洲,蓬勃生机。

河谷之间分布着河滩、湖泊和湿地,这些水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

在凉州,人们以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勤劳智慧,通过灌溉和耕作,使得这块干旱的土地能够生产出丰富的粮食和棉花等作物。

同时,牧民们利用广袤的草原,放牧羊、牛等牲畜,为凉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业和畜牧业,凉州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凉州是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交汇点。

商人们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流,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文化。

这使得凉州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地方。

凉州的人民淳朴善良,勤劳智慧,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拓了这片边疆土地。

他们克服了自然环境的艰苦,创造了繁荣昌盛的凉州。

这里的人们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建设了许多优秀的工程和建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凉州的范围虽然广阔,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始终保持着对家园的热爱和眷恋。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凉州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凉州的范围或许已经改变,但人们对凉州的记忆和情感将永远留存。

凉州,是一片让人怀念的土地,是一段让人感动的历史。

让我们一起回忆起凉州的辉煌,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感和美好的回忆。

凉州(古代中国西凉)—搜狗百科

凉州(古代中国西凉)—搜狗百科

凉州(古代中国西凉)—搜狗百科
中国历史上的“凉州”,不仅仅是今天的甘肃凉州区。

自汉朝建郡以来,“凉州”的名字换了多次,有时叫“武威”,有时叫“姑臧”,有时叫“西凉”,有时叫“前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

最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到周围几省,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见《京师为张轨歌》,《诗纪》四十三作《凉州大马歌》: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凉州鸱苕,寇贼消。

鸱苕翩翩,怖杀人),汉末三国时凉州军阀董卓(后为李傕)率领的西凉军(西凉政府军)和马腾(后为马超)、韩遂率领的西凉军(西凉起义军),曾纵横大半个中国,无人能敌,后均失败于内斗。

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

要研究中国文化,你不可能绕过凉州。

比如:佛教传入中原时,凉州是最关键的一站,佛光西来,自此扩散,才有后来的格局;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就在凉州住过十多年,他对中国汉文化的了解,就是在凉州完成的。

至今,他那个著名的焚不烂的舌头还埋在凉州,接受着历代过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国的建筑,那就更绕不开凉州了,北京西安等旧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头,就是凉州。

……总之,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其发祥地就在凉州。

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里,有许多相应的证据。

凉州历代建置沿革简表【珍藏版】

凉州历代建置沿革简表【珍藏版】

北魏 凉州(领武安、武威、临
松、建昌、番和、泉城、 姑臧 武威郡辖林中、襄城二县。 武兴、昌松、东泾、梁宁 十郡)
南 凉州(领武威、临松、建 北 西魏 昌、番和、泉城、昌松、 姑臧 武威郡辖林中、襄城、显美三县。 朝
魏安、东泾、梁宁九郡) 凉州(领武威、临松、建 北周 昌、泉城、东泾、梁宁六 姑臧 武威郡辖林中、襄城二县。 郡) 凉州辖姑臧、昌松、番和、允吾四 凉州总管府 姑臧 县。 隋朝 武威郡辖姑臧、昌松、番和、允吾 武威郡 姑臧 四县。 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 凉州总管府 姑臧 五县。 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 凉州都督府 姑臧 五县。 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 唐朝 武威郡 姑臧 五县。 凉州 姑臧 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嘉麟 五县。
《十六国疆域志》:治姑臧。
《十六国疆域志》:治姑臧。
《十六国疆域志》:治姑臧。
《十六国疆域志》:治姑臧。
北凉 松、番禾四郡)
秦州(领武威、西平、昌
武威郡辖姑臧、宣威、祖厉、壻次 、苍松、显美、骊靬、番禾、鹯阴 姑臧 九县。
《十六国疆域志》:治姑臧。
武威镇
姑臧 武威郡辖林中、襄城二县。
《二十五史补编》:元嘉十六年, 太武帝于河西置镇,镇治姑臧。 《二十五史补编》:孝文帝太和十 四年,复置凉州,治姑臧。
元朝 明朝 清朝
西凉州 凉州卫 凉州府
甘凉道
武威
中华 民国
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武威
武威专员公署
武威
(王其英
柴多茂 编制)
《二十五史补编》:治姑臧。
《二十五史补编》:治姑臧。后置 凉州总管府,治姑臧。 《隋书》:隋初置凉州总管府,治 姑臧。 《隋书》:大业三年改凉州为武威 郡。 《唐书》:武德二年,置凉州总管 府,治姑臧。 《唐书》:武德七年,改凉州总管 府为凉州都督府。 《唐书》:天宝元年,改凉州为武 威郡。 《唐书》:乾元元年,改武威郡为 凉州。广德二年,凉州被吐蕃占领 。后又被回鹘所据。 《旧五代史》:治姑臧县。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虽曾间 置节度使,实际为吐蕃、回鹘占据 。 《宋史》:治姑臧县。仁宗景佑三 年,凉州被西夏占据,置凉州府, 治姑臧县。 《元史》:治姑臧县。 《元史》:至元十五年,降西凉府 为西凉州,属永昌路。 《明史》:洪武九年十月,置凉州 卫。 《清史稿》:顺治初,因明制。雍 正二年改凉州卫为武威县,属凉州 府,治武威县。 1912 | 1927 1928 | 1935 1936 | 1949

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凉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答:凉州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

凉州,在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时,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下辖十郡,以武威郡姑臧县为治所。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汉唐时期,凉州则发展成了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古城。

凉州地势平坦辽阔,河西最大堆积平原,西汉扬雄凉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

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丝绸之路节点之一。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凉州,今称武威,或雍凉之都,属古九州之雍州,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祁连山脉和西宁,北临银川、内蒙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从青海东北部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1]。

武威因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刺史[2],凉州因其“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而得名[3],武威郡归属凉州刺史部。

这即是凉州、武威之名的由来。

古凉州非今凉州,今凉州特指武威市所辖的凉州区,古凉州的辖区在历史上时大时小。

最大时包括大半个甘肃,还扩延到周围几省,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

一、秦汉时期及其以前夏商时期,雍凉地区为游牧民族犬戎所占据,西周东周前期为北羌、马羌、西戎所占据,后期乌孙与月氏在此间游牧。

春秋战国时期,月氏部落逐渐强大,到秦朝时,月氏破乌孙国,乌孙部众逃至匈奴,月氏王再此修建盖臧城。

汉朝时,自高祖元年至前元六年(前202-前174年),汉朝一直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休养生息。

前元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大败月氏,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休屠王修建了姑臧城(凉州),和休屠城(凉州城郊)。

汉武帝时期,汉朝先后多次向匈奴用兵,最终占领了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由凉州刺史府领之。

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

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历朝历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原王朝巩固其统治的战略要地[1, 4],尤其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汉代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说法,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5]。

[转载]凉州正名

[转载]凉州正名

[转载]凉州正名凉州正名2001年5月,在撤区建市的风潮中,甘肃省武威地区被改为甘肃省武威市,又将原武威地区下辖的县级武威市改为凉州区。

从凉州、武威这两个地方的建制沿革上说,这是一个以小统大的改制。

原因是:在历史上,凉州的行政级别始终高于武威,现在,武威的级别反过来大于凉州,有悖于历史文化伦理和现实情感的延续——当然可以用创新或特色之类的理论解释,但地名和行政区划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属于“创新”的范畴,至于特色,就更不伦不类了。

为了凉州历史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应改凉州为市,武威为区。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一统六国以来,就实行郡县制,郡为那个时候的最高地方行政区域,郡守或太守【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改郡守为太守】,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在中国历史上,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把中原地区划分为十二州,后改为九州。

所谓州,即“水中可居者曰州”。

大禹时代,“洪水泛大,各就高陆,人之所居,凡十二处”【颜师古注《汉书》】,后“更制九州”【《汉书·地理志》】。

九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但九州区域的精神存在却根深蒂固。

汉兴以后,所建郡县,较秦代为小,全国郡、国【诸侯国】达一百零三,县、邑【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一千三百一十四,道【民族区域自治县】三十二,侯国【列侯所食县曰国】二百四十一。

中央如何管理地方事务?秦时,在中央设监御史,“掌监郡”——督察地方行政事务。

汉省,但仍由“丞相遣史分刺州”——也就是由丞相府【国务院办公厅】派遣特使,“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检查地上的施政情况。

正因为如此,这种“遣史”“不常置”。

直至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但初置部刺史时,官秩区区“六百石”,按十三部州的编制,设“员十三人”。

近似于现在的中央检查团,不具备直接管理地方的职能。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8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并逐步演变为常住地方官员,以后还多次改为州刺史。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

武威市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武威城楼亦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三县一区,常住人口191.83万人,有93个乡镇、1125个村委会、7个街道办事处,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中文名称:武威市外文名称:英文名:WuWeiShi 别名:西凉政府驻地:凉州区电话区号:0935 邮政区码:733000地理位置:甘肃省中部面积: 3.3万平方公里人口:191.83万人(2009年)车牌代码:甘H目录武威市情简介地理位置民族人口行政区划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历史文化武威新城名优小吃中秋大月饼酿皮子腊肉夹儿民俗文化凉州舞狮春节社火元宵灯会四坝攻鼓子资源优势气候条件文化旅游资源矿产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丰厚交通发达国民经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政金融社会事业基础建设人口和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古都概览友好城市重要历史事件武威市情简介地理位置民族人口行政区划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历史文化武威新城名优小吃中秋大月饼酿皮子腊肉夹儿民俗文化凉州舞狮春节社火元宵灯会四坝攻鼓子资源优势气候条件水土条件文化旅游资源矿产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丰厚交通发达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政金融社会事业基础建设人口和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古都概览友好城市重要历史事件展开编辑本段武威市情简介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

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古代八大州府是哪八个

古代八大州府是哪八个

古代八大州府是哪八个古代八大州府是哪八个古代中国并没有一个官方定义的“八大州府”。

州府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数量和分布。

因此,要确定“古代八大州府”并非易事,因为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明确。

古代州府的演变与分布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先秦时期的九州,到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路、府、州等复杂体系,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层级不断变化。

汉代是中国疆域扩大的重要时期,增设了交州和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雍州改为凉州,梁州改为益州。

东汉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三州,包括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这些州在当时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单位,也是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

唐代时,全国划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道下设州,大州则称为府。

唐代的州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例如,长安作为京畿道的中心,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宋代则设立了路作为行政区划,路下设州、军、监等。

元代引入了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改州为府,形成了省、府、县三级体系。

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历史上重要的州府尽管没有明确的“八大州府”,但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重要的州府。

三国时期,幽州、冀州、荆州、兖州、凉州、益州、西州(即凉州)和广州都是重要的州府。

这些州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例如,幽州在三国时期是北方的重要军事重镇,控制着通往东北和蒙古高原的要道。

荆州则是长江中游的重要经济和军事中心,三国时期的许多重要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这些州府的数量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

东汉时期兖州辖八郡八十县,而东吴时期的广州则辖十郡。

凉州在汉代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州府,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西段。

益州则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州府,控制着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这些州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路重镇:唐宋之际的于阗坎城——媲摩绿洲演变并六城问题辨析

丝路重镇:唐宋之际的于阗坎城——媲摩绿洲演变并六城问题辨析

丝路重镇:唐宋之际的于阗坎城——媲摩绿洲演变并六城问
题辨析
殷晴
【期刊名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6)002
【摘要】文本利用出土文书,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探讨和田地区绿洲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唐宋之际坎城的相关问题.汉代于阗兼并扜弥成为南道上的绿洲大国.唐于阗东境坎城地区位于原扜弥南侧的媲摩绿洲.坎城原称捍(摩),5世纪后系丝路南道重镇,市场活跃,棉纺丝织,远近驰名.中外商旅特别是汉地行人多驻足于此.唐代于阗地析十州,以坎城为中心的一州之地,东抵尼壤,北控神山,西接于阗市城一带,南与卢州相连.五代时于阗国地依旧,坎城或绀城称为绀州.唐坎城地扼军事通道——神山道,有坎城镇设置,为汉军守捉使驻地,或有汉城之称.本地百姓多聚居于附近的质逻六城(村),此系州刺史治所所在,作为州的行政首府,六城亦为州名的通称.由于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加之不断战乱,媲摩绿洲逐渐退缩,11世纪后,东南沿河的克里雅绿洲代而兴起.
【总页数】11页(P57-67)
【作者】殷晴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媲摩绿洲的历史命运——新疆环境演变史的典型例证
2.丝路重镇姑臧城的历史演变
3.古丝路重镇龟兹历史文明探索——《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中有关库车绿洲的记述
4.丝路重镇姑臧城的历史演变
5.丝路重镇姑臧城的历史演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凉州,今称武威,或雍凉之都,属古九州之雍州,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祁连山脉和西宁,北临银川、内蒙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从青海东北部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1]。

武威因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刺史[2],凉州因其“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而得名[3],武威郡归属凉州刺史部。

这即是凉州、武威之名的由来。

古凉州非今凉州,今凉州特指武威市所辖的凉州区,古凉州的辖区在历史上时大时小。

最大时包括大半个甘肃,还扩延到周围几省,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

一、秦汉时期及其以前夏商时期,雍凉地区为游牧民族犬戎所占据,西周东周前期为北羌、马羌、西戎所占据,后期乌孙与月氏在此间游牧。

春秋战国时期,月氏部落逐渐强大,到秦朝时,月氏破乌孙国,乌孙部众逃至匈奴,月氏王再此修建盖臧城。

汉朝时,自高祖元年至前元六年(前202-前174年),汉朝一直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休养生息。

前元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大败月氏,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休屠王修建了姑臧城(凉州),和休屠城(凉州城郊)。

汉武帝时期,汉朝先后多次向匈奴用兵,最终占领了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由凉州刺史府领之。

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

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历朝历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原王朝巩固其统治的战略要地[1, 4],尤其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汉代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说法,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5]。

悠悠历史长河,兴衰荣辱若一一赘述起来必定相当冗长,也很乏味,故在这里选取汉之后若干相对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时期或事件来反映凉州历史变迁。

二、魏晋十六国时期如上文所述,汉之凉州并非当时单一的武威郡,也绝非今之河西走廊,其所指应为西北的大范围地区。

而且东汉凉州刺史部管辖范围比西汉更大,东汉后期,凉州的羌胡起义削弱了东汉王朝对河西的统治[1]。

故此,兴平元年(194年),其时即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分凉州河西为雍州,后又并十四州为九州,其子曹丕称帝后恢复十四州制,以关陇为雍州,以河西为凉州[1, 6]。

当时的凉州治所在姑臧,即今甘肃武威,这就是凉州作武威别称的开始[1]。

魏晋时期凉州治所仍在姑臧,较之三国凉州地域并无多大变化[6]。

司马王朝的统治以门阀政治为基础,这是造成其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以及王室统治不稳固的根源所在,西晋在取代曹魏政权后仅十一年就爆发了皇族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291-306年)[7]。

匈奴、羯、鲜卑、羌、氐等塞外众多游牧民族便趁西晋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了数个非汉族政权,使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史称“五胡乱华”(304-439年)[8]。

其中,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其中有四凉都曾建都于姑臧[6]。

永宁元年(301年),西晋散骑常侍、汉人张轨,看到朝政混乱,主动请缨前往纷乱的凉州担任刺史,以各种策略取得了对凉州的控制权,最终建立了前凉政权(301-376年),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1]。

其统治范围为西晋时期凉州所辖的部分郡县,有敦煌郡、酒泉郡、西海郡、武威郡和西平郡[6]。

太元元年(376年),前凉被氐族苻坚的前秦(350-394年)所灭,至此前凉共维持了76年。

382年苻坚命氐人吕光率军进驻西域。

至此,前秦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苻坚是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一代雄主,他雄才大略,励精图志,广揽贤才,虚心纳谏,在贤相王猛的辅佐下,开创了乱世中的前秦盛世。

然而可惜的是,383年的淝水之战,苻坚大败。

385年,雄才大略前凉王苻坚被羌人姚苌所杀,前秦逐渐瓦解。

[9]太元十一年(386年),吕光入据凉州,建立后凉(386-403年)[1],后凉所辖地区除西晋凉州大多数郡县外,还包括有西晋时期的西域长史府,故凉州地区辖郡(府)有:西平郡、武威郡、酒泉郡和西海郡,而敦煌郡却不在地图之上[6]。

而后,前凉故地分为后凉、南凉、北凉、西凉、西秦五个割据政权,大多都建都或迁都于姑臧[1]。

南凉(397-414年),由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原都乐都,后迁于姑臧,统辖地区有西平郡和武威郡,亡于西秦。

西凉(400-421年),由汉族李暠建立,定都酒泉,统治下有西海郡、酒泉郡及西晋时期西域长史府所统地区,亡于北凉。

北凉(397-460年),有汉人段业和卢水胡人沮渠蒙逊所建立,定都张掖,统辖张掖郡;412年蒙逊迁都姑臧,降于北魏。

西秦(385-400年;409-431年),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定都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亡于夏。

[6]为争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尤其是有险可恃且处于河西、陇右经济发达地区中心的姑臧[1],各个割据政权常年与邻国相互攻伐,各自势力范围时有变化。

简单来说,自397年左右到421年左右,凉州地区被三个政权分裂,由西凉、北凉、南凉统辖。

439年鲜卑拓践氏灭北凉完成统一,建国魏,史称北魏。

[6]总的来说,五胡十六国政治(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10]。

图1. 五胡十六国分布示意图三、隋唐时期隋初,文帝时期对凉州地区的管辖制度沿用了北周总管府的做法,下辖多个州,管理军事民政等事务。

炀帝时期,总管府制度被废除,凉州总管府亦被撤除,并改州为郡,设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故而,当时没有凉州之称,但有武威郡。

后来,由于废总管府后带来一系列地方管理的不便,唐初,总管府复置,且改郡为州。

[6]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李渊鉴于凉州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凉州总管[1],平定李轨,管辖凉、甘(今甘肃张掖)、瓜(今甘肃安西)、肃(今甘肃酒泉)四州;后改总管府为都督府[6]。

唐贞观元年,陇坻以西被划为陇右道,凉州归于其内。

景云二年,又重新将黄河以西划为河西道,凉州划属于河西道。

凉州领姑臧、昌松、番禾三县,武德三年曾增置神鸟县,神龙二年又增置嘉陵县。

直至宋朝时期,凉州仍下辖这五个县。

[6]唐初都督府先后经历了中都督府、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三次级别的动态变更,都督府唐前期重要的行政建制单位,为一地区的高级军事单位。

唐前期,凉州都督大多会兼任凉州刺史,但两者等级关系尚未有统一说法。

而后期,凉州都督往往兼任河西节度使并逐渐被河西节度使替代。

隋唐时期在与突厥政权的军事较量中,继承了重视河西的传统战略。

唐从建国到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与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发生过多次战争,多数是围绕凉州或是以凉州为基地进行的。

唐开元年间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设于凉州的河西节度使、设于鄯州(今青海乐都)的陇右节度使各统兵七万余人,仅次于设于幽州的范阳节度使;主要防范北边的突厥和南边的吐蕃[4]。

盛唐时代的出现,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安史之乱”发生后,河西驻军东调平叛,吐蕃趁机侵入,至德宗贞元年间,河西诸地相继被吐蕃控制[4]。

尽管平定了叛乱,但唐王朝为保政权、更有利地抵御叛乱,在内地设立大量节度使,加剧了社会动乱与地方权力的滥化,使得唐王朝国力日渐衰落,难以收复失地。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张义潮起义,结束了吐蕃在沙州六十年的统治,紧接着收复甘、肃、伊三州,建立了沙州归义军政权;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张义潮又收复了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凉州。

归义军政权与唐王朝并不敌对,这一时期凉州也有郓州的东兵戍守,但实际控制权仍在张义潮手中。

[11]与此同时,吐蕃嗢末(亦作温末)开始脱离吐蕃统治,形成部落势力,并开始进入凉州。

温末主要是由随主人到河陇的部分汉族奴隶以及吐蕃人组成,其民族成分十分复杂,有原邻近吐蕃的羊同、苏毗、党项、多弥、白兰、吐谷浑等族,也有汉族、吐蕃人等等。

嗢末虽在咸通三年时就向唐王朝入贡称臣,表示归附,此时唐王朝与归义军相互间的争斗使嗢末有了坐收渔利的机会。

有研究认为嗢末夺取凉州的时间应在咸通十一年至咸通十二年九月之间。

然而,嗢末完全控制凉州的时间并不久,到张淮深统领归义军时,凉州又再次被其收复。

但咀末却并未被消灭,其在凉州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了唐末,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时仍有嗢末在西北地区活动的零星记载。

[12]图2. 五代十国后晋时期示意图四、西夏宋元明清时期五代后汉隐帝乾佑二年(949年),任命凉州土豪出身的折逋嘉施为河西节度使留后,折逋氏(藏语:chen-po)掌握了凉州政权;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本来活动在川西北一带的潘罗支及者龙族往北发展征服了凉州地区,潘罗支成为新的西凉六谷族大首领,这段时期被称为折逋氏统治时期[13]。

然而,潘罗支及者龙族是作为外来势力征服了西凉府的,所以不可能与土著六谷族融洽相处。

西夏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终于在多次尝试后攻占了凉州,将河西正式纳入西夏版图,设立了西经略司。

西夏控制凉州长达190 多年,其在西夏历史上的重要性,仅次于它的都成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14]。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设置了西凉府,但实际上宋朝并没有正式在凉州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1]。

元朝至元七年(1226年),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亲自攻占西凉府,至元八年,元灭西夏。

元占领凉州初期,仍沿袭宋、西夏旧制,以武威为西凉府。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设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

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辖领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

从元代开始,中西贸易由陆路转向海路,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河西经济文化的发展[1]。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朝在庄浪设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统领河西各卫所,后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由庄浪徙治甘州。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就藩于甘州。

四年后,朱元璋死,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建文元年迁至兰州,这就为凉州退出西北首府打下了基础。

清呈明制,到雍正二年(1724年)该卫为府,府治凉州,清末又改设凉州道。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废除府州,分甘肃道为甘凉道和安肃道。

甘凉道治所在武威县,镇番县为其另外下属县之一。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镇番县为民勤县,此即今民勤(我家乡)之称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