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路重镇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
凉州,今称武威,或雍凉之都,属古九州之雍州,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祁连山脉和西宁,北临银川、内蒙及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从青海东北部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1]。

武威因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刺史[2],凉州因其“地处陇坂下,势如西方常寒凉”而得名[3],武威郡归属凉州刺史部。

这即是凉州、武威之名的由来。

古凉州非今凉州,今凉州特指武威市所辖的凉州区,古凉州的辖区在历史上时大时小。

最大时包括大半个甘肃,还扩延到周围几省,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

一、秦汉时期及其以前
夏商时期,雍凉地区为游牧民族犬戎所占据,西周东周前期为北羌、马羌、西戎所占据,后期乌孙与月氏在此间游牧。

春秋战国时期,月氏部落逐渐强大,到秦朝时,月氏破乌孙国,乌孙部众逃至匈奴,月氏王再此修建盖臧城。

汉朝时,自高祖元年至前元六年(前202-前174年),汉朝一直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休养生息。

前元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大败月氏,随即占领河西走廊,后休屠王修建了姑臧城(凉州),和休屠城(凉州城郊)。

汉武帝时期,汉朝先后多次向匈奴用兵,最终占领了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由凉州刺史府领之。

这为以后凉州制衡西北长达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础。

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河西地区一直是历朝历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原王朝巩固其统治的战略要地[1, 4],尤其这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汉代有“凉州之畜为
天下饶”的说法,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5]。

悠悠历史长河,兴衰荣辱若一一赘述起来必定相当冗长,也很乏味,故在这里选取汉之后若干相对有重要历史影响的时期或事件来反映凉州历史变迁。

二、魏晋十六国时期
如上文所述,汉之凉州并非当时单一的武威郡,也绝非今之河西走廊,其所指应为西北的大范围地区。

而且东汉凉州刺史部管辖范围比西汉更大,东汉后期,凉州的羌胡起义削弱了东汉王朝对河西的统治[1]。

故此,兴平元年(194年),其时即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分凉州河西为雍州,后又并十四州为九州,其子曹丕称帝后恢复十四州制,以关陇为雍州,以河西为凉州[1, 6]。

当时的凉州治所在姑臧,即今甘肃武威,这就是凉州作武威别称的开始[1]。

魏晋时期凉州治所仍在姑臧,较之三国凉州地域并无多大变化[6]。

司马王朝的统治以门阀政治为基础,这是造成其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以及王室统治不稳固的根源所在,西晋在取代曹魏政权后仅十一年就爆发了皇族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291-306年)[7]。

匈奴、羯、鲜卑、羌、氐等塞外众多游牧民族便趁西晋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了数个非汉族政权,使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史称“五胡乱华”(304-439年)[8]。

其中,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其中有四凉都曾建都于姑臧[6]。

永宁元年(301年),西晋散骑常侍、汉人张轨,看到朝政混乱,主动请缨前往纷乱的凉州担任刺史,以各种策略取得了对凉州的控制权,最终建立了前凉政权(301-376年),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1]。

其统治范围为西晋时期凉州所辖的部分郡县,有敦煌郡、酒泉郡、西海郡、武威郡和西平郡[6]。

太元元年(376年),前凉被氐族苻坚的前秦(350-394年)所灭,至此前凉共维持了76年。

382年苻坚命氐人吕光率军进驻西域。

至此,前秦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苻坚是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一代雄主,他雄才大略,励精图志,广揽贤才,虚心纳谏,在贤相王猛的辅佐下,开创了乱世中的前秦盛世。

然而可惜的是,383年的淝水之战,苻坚大败。

385年,雄才大略前凉王苻坚被羌人姚苌所杀,前秦逐渐瓦解。

[9]太元十一年(386年),吕光入据凉州,建立后凉(386-403年)[1],后凉所辖地区除西晋凉州大多数郡县外,还包括有西晋时期的西域长史府,故凉州地区辖郡(府)有:西平郡、武威郡、酒泉郡和西海郡,而敦煌郡却不在地图之上[6]。

而后,前凉故地分为后凉、南凉、北凉、西凉、西秦五个割据政权,大多都建都或迁都于姑臧[1]。

南凉(397-414年),由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原都乐都,后迁于姑臧,统辖地区有西平郡和武威郡,亡于西秦。

西凉(400-421年),由汉族李暠建立,定都酒泉,统治下有西海郡、酒泉郡及西晋时期西域长史府所统地区,亡于北凉。

北凉(397-460年),有汉人段业和卢水胡人沮渠蒙逊所建立,定都张掖,统辖张掖郡;412年蒙逊迁都姑臧,降于北魏。

西秦(385-400年;409-431年),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定都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亡于夏。

[6]为争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尤其是有险可恃且处于河西、陇右经济发达地区中心的姑臧[1],
各个割据政权常年与邻国相互攻伐,各自势力范围时有变化。

简单来说,自397年左右到421年左右,凉州地区被三个政权分裂,由西凉、北凉、南凉统辖。

439年鲜卑拓践氏灭北凉完成统一,建国魏,史称北魏。

[6]
总的来说,五胡十六国政治(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10]。

图1. 五胡十六国分布示意图
三、隋唐时期
隋初,文帝时期对凉州地区的管辖制度沿用了北周总管府的做法,下辖多个州,管理军事民政等事务。

炀帝时期,总管府制度被废除,凉州总管府亦被撤除,并改州为郡,设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故而,当时没有凉州之称,但有武威郡。

后来,由于废总管府后带来一系列地方管理的不便,唐初,总管府复置,且改郡为州。

[6]
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李渊鉴于凉州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凉州总管[1],平定李轨,管辖凉、甘(今甘肃张掖)、瓜(今甘肃安西)、肃(今甘肃酒泉)四州;后改总管府为都督府[6]。

唐贞观元年,陇坻以西被划为陇右道,凉州归于其内。

景云二年,又重新将黄河以西划为河西道,凉州划属于河
西道。

凉州领姑臧、昌松、番禾三县,武德三年曾增置神鸟县,神龙二年又增置嘉陵县。

直至宋朝时期,凉州仍下辖这五个县。

[6]
唐初都督府先后经历了中都督府、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三次级别的动态变更,都督府唐前期重要的行政建制单位,为一地区的高级军事单位。

唐前期,凉州都督大多会兼任凉州刺史,但两者等级关系尚未有统一说法。

而后期,凉州都督往往兼任河西节度使并逐渐被河西节度使替代。

隋唐时期在与突厥政权的军事较量中,继承了重视河西的传统战略。

唐从建国到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与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发生过多次战争,多数是围绕凉州或是以凉州为基地进行的。

唐开元年间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设于凉州的河西节度使、设于鄯州(今青海乐都)的陇右节度使各统兵七万余人,仅次于设于幽州的范阳节度使;主要防范北边的突厥和南边的吐蕃[4]。

盛唐时代的出现,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安史之乱”发生后,河西驻军东调平叛,吐蕃趁机侵入,至德宗贞元年间,河西诸地相继被吐蕃控制[4]。

尽管平定了叛乱,但唐王朝为保政权、更有利地抵御叛乱,在内地设立大量节度使,加剧了社会动乱与地方权力的滥化,使得唐王朝国力日渐衰落,难以收复失地。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张义潮起义,结束了吐蕃在沙州六十年的统
治,紧接着收复甘、肃、伊三州,建立了沙州归义军政权;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张义潮又收复了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凉州。

归义军政权与唐王朝并不敌对,这一时期凉州也有郓州的东兵戍守,但实际控制权仍在张义潮手中。

[11]与此同时,吐蕃嗢末(亦作温末)开始脱离吐蕃统治,形成部落势力,并开始进入凉州。

温末主要是由随主人到河陇的部分汉族奴隶以及吐蕃人组成,其民族成分十分复杂,有原邻近吐蕃的羊同、苏毗、党项、多弥、白兰、吐谷浑等族,也有汉族、吐蕃人等等。

嗢末虽在咸通三年时就向唐王朝入贡称臣,表示归附,此时唐王朝与归义军相互间的争斗使嗢末有了坐收渔利的机会。

有研究认为嗢末夺取凉州的时间应在咸通十一年至咸通十二年九月之间。

然而,嗢末完全控制凉州的时间并不久,到张淮深统领归义军时,凉州又再次被其收复。

但咀末却并未被消灭,其在凉州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了唐末,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时仍有嗢末在西北地区活动的零星记载。

[12]
图2. 五代十国后晋时期示意图
四、西夏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后汉隐帝乾佑二年(949年),任命凉州土豪出身的折逋嘉施为河西节度使留后,折逋氏(藏语:chen-po)掌握了凉州政权;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本来活动在川西北一带的潘罗支及者龙族往北发展征服了凉州地区,潘罗支成为
新的西凉六谷族大首领,这段时期被称为折逋氏统治时期[13]。

然而,潘罗支及者龙族是作为外来势力征服了西凉府的,所以不可能与土著六谷族融洽相处。

西夏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终于在多次尝试后攻占了凉州,将河西正式纳入西夏版图,设立了西经略司。

西夏控制凉州长达190 多年,其在西夏历史上的重要性,仅次于它的都成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14]。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设置了西凉府,但实际上宋朝并没有正式在凉州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1]。

元朝至元七年(1226年),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亲自攻占西凉府,至元八年,元灭西夏。

元占领凉州初期,仍沿袭宋、西夏旧制,以武威为西凉府。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设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

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辖领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

从元代开始,中西贸易由陆路转向海路,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河西经济文化的发展[1]。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朝在庄浪设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统领河西各卫所,后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由庄浪徙治甘州。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肃王朱楧,就藩于甘州。

四年后,朱元璋死,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建文元年迁至兰州,这就为凉州退出西北首府打下了基础。

清呈明制,到雍正二年(1724年)该卫为府,府治凉州,清末又改设凉州道。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废除府州,分甘肃道为甘凉道和安肃道。

甘凉道治所在武威县,镇番县为其另外下属县之一。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镇番县为民勤县,此即今民勤(我家乡)之称的由来。

本文从河西地区作为拱卫秦陇、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的角度,探究了凉州的行政区划沿革,但这远远不能完全反映凉州及其周边地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历史重要性。

尤其是,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同样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曾经是最为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

同时,河西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也是孕育、形成许多过渡形态新文化的摇篮,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而且河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战乱动荡中,发挥了保存、延续华夏文明的重要作用,并孕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4]
参考文献
[1] 王乃昂, 蔡为民. 论丝路重镇凉州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7(4):24-35.
[2] 郝润华. 凉州七里十万家——古代凉州与盛唐凉州的繁华[J].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4):17-21.
[3] 张文元. 凉州治所的变迁[J]. 文史知识, 1995(9):107.
[4] 张克非. 也论河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 甘肃社会科学, 2012(5):169-173.
[5] 魏明孔. 隋代河西地区的畜牧业[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6):37-38.
[6] 郭水菊. 唐代凉州都督府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7] 赵昆生. 门阀政治与司马氏的称帝道路[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2):79-83.
[8] 王恩涌, 张宝秀. 五胡十六国的兴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9):34-36.
[9] 陈文华. 乱世中的一代雄主——前秦王苻坚[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s1):213-214.
[10] 王明前. 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治的新陈代谢[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35(1):54-61.
[11] 汤开建. 关于公元八六一年至一○一五年凉州地方政权的历史考察(上)[J]. 西藏研究,
1988(3):25-34.
[12] 张青平. 唐宋之际河西地区的嗢末考察[D]. 兰州大学, 2011.
[13] 杨梓. 关于唐末五代宋初凉州自立政权的几个问题[J]. 甘肃社会科学, 1989(4):111.
[14] 梁继红. 论西夏对凉州的经营[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6,27(2):43-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