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张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是之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
2,新闻传播者,在我过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
3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都有(个体和群体)之分。
4新闻传播即是(新闻活动)
5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6新闻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7,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本新闻心理学专著问世。
8,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
9,心理测验自(1983年)在西方问世后,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0,我国对于新闻心理学全面的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到90年代,但是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却可以追溯20世纪
20年代。
11,(新闻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酝酿阶段进入初级阶段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新阶段。
12,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13,(解释水平)是(特有水平)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更高层次的体现。
14,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可以说解释水平已(粗具规模)。
15,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现在只能说还处于特有水平的(初级阶段)。
16,199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郑兴东的专著(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把受众心理的研究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17,建构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是这门学科得以独立的首要问题。
18,以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主线的建构模式是(纵向线性模式)。
19,以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中各类人群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研究为主线的建构模式是(横向面型模式)。
20,(夏学銮)教授把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构架分为理论框架与内容构架两大部分。在内容构架方面他又比较推崇(立体交叉模式),并在自己教学实践
中采用了这一模式。
21,(新闻敏感)是被新闻界公认的新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一种职业素质。
22,(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能力。
23,人格不仅是直接影响新闻敏感强弱的程度,而且还对记者所有的新闻素质都有制约作用。
24,新闻受众是指(新闻的接受者)
25,采访中最重要的新闻源是(采访对象)。
26,传播者通常是指(某个新闻机构)。
27,新闻心理学研究是一种(纵向)的深入到人心理层面的探微。
28,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
第二章
1. (恩格思)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

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一门学科如果没有(理论)做指导,就不可能立足与科学领域。
3.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母体学科新闻学和心理学都具有(上百年)的历史。
4.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成为(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5.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里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6.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里归根到底都来与客观世界,但是在新闻活动中,他们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
7.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是(客观物质世界)。
8.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
9.新闻活动的传播者和接受着作为认识主体即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认体于社会体)
10。客观世界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身上引起任何反应,不仅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也去取决于反应本身的(自然结构)极其社会属性。
11,新闻活动传授双方的心里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12,(客观现实)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13,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制新闻)。
14,记者凭着感觉器官——脑,其实反映客观刺激物,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
15,采写消息,通讯需在现人和事的(原貌)。
16,采制广播新闻报道须记录真实的音响,撰写新闻评论则一定要有现实的存在的特定的某一个或某一类评论(对象)。
17,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18,(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记者新闻报道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
19,记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采写出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真实)的新闻。
20,引起编辑在编排稿件中产生的种种认识活动的主要客体是(记者或通讯的稿件)。
21(采访对象)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这使得他们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22,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是(采访对象)。
23,记者应根据每一位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采用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
24,随着电子事业的发展和电子媒介的普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这个(信息环境)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呢个了巨大的音响。
25,新闻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时,往往以及定于内心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参照。
26,提出来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的著名的生理学家是(巴甫洛夫)。
27,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28,新闻传播者的群体代表某个(新闻机构)
29,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

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一种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活动过程。
30,在各种新闻文体之中,尤以(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作者的主观认识。
31,新闻心理学这门由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心理学理论之失去射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之的。
32,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创立的
3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理论具有强烈的认知倾向
34,(经验)包括机体的状太和记忆存储的内容。
35,新闻受众在检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时的神经活动过程正好与记者写作时的神经活动过程(相反)
36,受众通过接受(第二系统信号)的符号群,在大脑里还原为(第一信号)的实物刺激,从而间接地在头脑中再现了新闻事实。
37,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质的选择,量的空制必须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总体框架之中,自觉地掌握传播新闻的主动权,能动地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和成果。
38,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等人曾提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5)种理论模式。
39,认知心理学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西蒙)。
40,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用以解释,分析人类一般认知活动规律的(认知心理学)理所当然的可以解释,分析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
41,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做出什么反映。
42,(新闻受众)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
43,(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44,(移情)在角色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45,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46,(新闻事实)是使新闻记者产生心理活动的客观刺激物。
47,新闻事实能否满足人们共同需要,是判断某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的主要(标准)。
第三章
1,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给素质下了定义。
2 ,(素质)是能力发胀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3,我们讲的素质,不仅强调有机体生理方面的特性,还在于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变化
4,从内涵来看,人的素质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不仅有(先天禀赋),同时也是(后天社会实践)的结果。
5,从外延看,人们在(后天的成长)

中形成的一些东西也可以归入素质之列。
6电视制片人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为(创新意识,经营理念)
7,心里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区别是(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
8,人的心理现象的机构通常有(两)中表述方法
9,智力因素即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
10,心理素质被涵盖于(心理现象)之中
11,音乐工作者(去调节奏的感知)能力是从事该种职业必不可少的心里特征,
12,心理素质是一个(多层面),内涵非丰富的心里系统
13,培养跨世界人才必备的心里模型由从内隐到外显的大心理系统构成,其中蕴含着(34)种因素
14,(心理素质)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5,自立,敬业,竞争属于(次内层)的心态系统
16,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能力)面貌,是对外界事物如何进行感知,经受情感体验,作出思考,形成态度,给予反应等的基础出发点
17,(新闻工作者)最好具有当代人类最优秀的素质,因为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8记者是出于在媒体前台的主要人物,是媒体信息的(主要采制者)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智力)使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的或综合的能力
21,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
22 智力和能力二者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他们之间维系着一种(内隐)和(外显)的辩证关系
23,心理学家对智力和能力进行了统一的研究和论述,并把们统称为(智能)
24,外显的能力背后起作用的往往是人的(智力)
25,国外一些著名记者在总结优秀记者的素质时把侧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上
26,(动机)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起来激发与导向作用
27,广播战线优秀共产党员认为(人生在世,事业为重)
28,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奋斗的动机是(念念于职业的神圣,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
29,动机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驱力的方向上
30,动机必须在人的某种(需要)和某个(具体目标)相结合时,才能使人跃跃欲试并产生动力,这个动力会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
31,动机对人的行为有(目标导向)作用
32,推动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其才智的高层次的需要是(视党和人民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
33,智力只有被(情绪)所激发才能催化出绚丽的智慧之花
34,(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他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联系的
35,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

作者对新闻事件不同的价值取向
36美国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过,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作者所要表达的观擦,情感或意见的基础上的
37,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指出,增进智力的同时,必须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控制(冲动性),否者智力是提高(反复)的,即是提高
了也会出现(反复)。
38,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
39,情绪智力的概念是在(1990)年被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淮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首先提出的。
40,情绪情感结构可以从(空间意义)和(时间意义)的角度去研究。
41,(情绪情感)是新闻工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认知中介。
42,(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有利于加深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受众之间的相互理解。
43,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各类受众,寻找自己与受众之间(情感触发的敏感区),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及表达方式,以其达到较佳的传播效果。
44,(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有强化作用。
45,(情感)是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中介。
46,凭借(意志)的威力,人们得以反应用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
47,战胜种种客观困难的前提是(战胜自我)。
48,在战胜自我中,遏制,控制是为了(激发),为了以(意志力)去改造客观和人的主观世界。
49,承受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50,搞(批评)性报道往往给记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51,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
52,(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总的看法。
53,正因为性格对人的智力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新闻工作者就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优良的性格品质,克服性格中的弱点。
54,国外用心里(实验方法)验证和探讨转播者的情况。
55,我国在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篇文章是(余小梅的对记者或主持人社会技能结构的分析研究)。
56,社会技能量表可简称为(ssi).
57,测试结果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中国记者的性格特征朝(内向)型发展。
58,记者在采访中较多的表现出(外向型)特征,但编辑工作又较多的体现出(内向型)特征。
59,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这种优化不等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之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
60,情绪智商简称是(eq).
61,智商的简称是(iq).
第四章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
2,新闻采访过程是记者通过(自己)的感受与意识选择与收集有新闻价值的

事实,从而形成自己认识过程。
3,在采访活动中,记者既要与人交往,又要认识与选择新闻事实。前者体现的多是社会认知心理,后者体现的多是(一般认知心理)。
4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记者的自身心理是(主导心里)。
5,(记者自身)心理是采访的主导心里。
6,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7长期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人会表现出感觉器官(敏感化)现象。
8新闻业务活动不仅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更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
9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中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0人们通过感官的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通过直觉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11新闻敏感的目的十分明确,即认识某以事实与读者需要之间的(理想状态)。
12人们的一切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
13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14记者在新闻采访是的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把(别人的)需要转化过来的需要。
15,新闻敏感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是带有(一定创造性)成分的见解和认识。
16,思维定势强化了记者活动中思索这个问题的(专注程度)。
17,尝试性思考在分析复杂的思维任务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18,典型诱因是在一系列心理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打开心灵的钥匙)。
19顿悟对认识的突破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口。
20对事物的新闻敏感是记者自己一种(思维活动)。
21如果说对事物的新闻敏感是记者自己的一种思维活动的话,那么当记者与采访对象去谈话时,则进入了(对人的社会认知)。
22采访对象的社会行为受制于(他个人扮演的角色)。
23在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由此构成了采访中心理活动的(主线)。
24在记者访问中,记者提问对方应答,是一种(互动)过程。
25出语言之外,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
26对于采访活动来说,记者是主动一方,采访对象是(被动)一方。
27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和(社会舆论机)构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
28记者以公众代言人身份去访问,既可以增加记者的信心,也可以使对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29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
30认知的偏差和错误,原因在客观方面有认知条件,在主观方面则表现为(记者的认知习惯)。
31第一印象对后继的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而第一印象(并不都是正确的)。
32晕轮

效应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有了这种效应,记者常常会做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33定势效应有很多种,在采访活动中主要表现的是(社会定势)。
34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第五章
1新闻作品完成的心理过程图解是(外内外)。
2外化的新闻作品和内化了的新闻素材相比,在质量上(可能提高了)。
3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
4记者心理的本质力量寓于其(新闻作品)之中。
5记者在向受众展示作品时,同时也在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
6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是指记者在写作时的内心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7新闻作品形成的认识路线是(素材认识作品)。
8催人奋进的环境,会使记者处于一种(亢奋)的心理状态。
9如果记者被采访对象深深打动,产生强烈的共鸣,就可能有写作(冲动)。
10不论成稿时间长短,记者写作时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的时间性特征是(不会变的)。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