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一)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
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
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一节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
《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
新闻心理学
心理素质及其构成
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 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品质。就 记者而言,就是指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 具备的心向、心态、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 面具备的要素。
心理素质的结构
1、最内层的心向系统。性格、气质、直觉、 智力、意志等。 2、次内层的心态系统。动机、兴趣、信念、 喜好、态度、欲望等。 3、次外层的能力系统。智力、知识、经验、 反应等。 4、最外层的行为系统。习惯、方法、技巧、 风格等。
相关名词
智力: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际操 作能力。是保证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 本的心理条件。 非智力因素: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 能力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动机、 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 理要素组成的。
直觉: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 维是有意识的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能够认 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 维德洞察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即人们在某个时候,将心理活动有 选择性的指向和集中于某个对象,而离开其 它的活动对象。
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
记者的心理
在传媒界,记者首先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加 工和生产者。当记者的都知道这么一句行话: “七分采访三分写”,说的是采访在整个采 编流程中的重要性。 记者既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也要正确认 识本身的一般心理状态
新闻心理学 学科
新闻心理学学科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文化影响的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传媒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旨在探究新闻传播背后的心理机制,深化我们对媒介效应的认识。
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人类的信息处理和情感体验与新闻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成为影响公众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传播者、媒介、受众三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涉及到复杂的心理问题,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成为新闻媒体和传媒学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的意图和角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内容的主题和价值观等均对受众产生着深远的心理影响。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他们决定着报道对象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可以通过报导选题和方式来引导公众的思考和情感反应;同时,新闻媒体本身也拥有权威和公信力,他们可以对于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和塑造,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的转变。
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面前,受众往往存在强烈的认知偏差,如基础认知误差、取消反应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主观解释与意见产生分歧。
因此,新闻传播需要透过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和话语作用,使新闻传播更好地达到自身的目的。
学习新闻心理学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对于新闻传播的理性和客观态度和探究精神。
新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与人类心理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与人类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信息对于公众的情感、认知、态度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掩盖或披露事实,如何通过新闻呈现方式与手法来制造出各种情绪反应,从而实现新闻媒体自身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的,这都需要通过心理学来加以分析。
二是新闻的内容与受众的观看行为。
新闻报道的内容如何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从而推动受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新闻心理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驾齐驱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2、新闻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受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1)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2)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3)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第三章1、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2)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A: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B: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多因素多角度分析了来自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收者主要的社会心理活动。
当代传播学“新流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倡导人丹尼斯麦奎尔和他的助手斯文温德尔曾指出: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这个大众传播的过程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之总结。
”3、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选择):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传播者的“工作组”;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组织中的传播者;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约束4、新闻接收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接收者的自我形象;接收者的个性结构;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接收者的社会环境5、影响传者和受者的种种主观因素(1)、感性世界之于传播者,媒介(拷贝)世界之于接收者(2)、反馈的间接性和延迟性(3)、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6、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重点)(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1.概念:新闻心理: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2.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期望。
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4.角色交换:又叫扮演他人角色,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履行本角色职能。
5.新闻采访心理: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6.自我呈现:又叫自我表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7.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8.采访中的人际吸引:记者有意识的运用各种人际吸引规律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同、感情上相融,对方从生疏到熟悉,从关系淡漠到产生感情和继续交往的愿望。
9.情感吸引率: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10.印象管理效应: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为反应。
11.首因效应: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12.近因效应:在最近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13.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
14.放大(收敛)呈现: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15.新闻写作心理: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识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的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6.新闻写作心理状态:从采访结束到酝酿完成新闻作品这段时间里,记者所具备的较为完整的心理特征。
17.断裂:记者要写的文章其内容与受众的认识又较大偏差甚至会引起误解,造成逆反心理。
18.新闻编辑心理:研究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9.移情: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新闻心理学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最早由康德提出。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
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
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
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新闻心理学
8.1.对读者阅报动机进行调查研究,试列出调查提纲(只考虑学习和消遣两个因素)。答:
完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
1.【B】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2.一门学科如果没有【D】作指导,就不可能立足于科学领域。A.实践B.计划C.思维D.理论
2.2.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10.12.幽默:当人们处于一种不调和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时,为摆脱被动尴尬的局面,便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应付,这就是幽默。
10.13.心理咨询:是指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2.什么是媒介世界?答:媒介世界是为新闻受众所直接接触的,由文字、声音、图象、符号等所组成的总和。
10.14.简述我国心理学家所提出稳定,心境乐观;(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注意力集中;(5)完整统一的人格;(6)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适度的反应能力;(8)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9)自我认知;(10)创造性,成就感。
3.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母体学科新闻学和心理学都已具有【A】的历史。A.上百年B.五十年C.二十年D.七十年
4.著名心理学家【C】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给素质下了定义。A.张伯源B.张骏德C.朱智贤D.刘海贵
5.【A】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A.素质B.思维C.性格D.想象
6.我们现在讲的素质,不仅强调有机体生理方面的特性,还在其【C】都有了变化。A.内容和发展B.内涵和发展C.内涵和外延D.内容和外延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五篇)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五篇)第一篇: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答: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答: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
答:1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
2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
3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答:1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6: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响。
答:1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新闻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闻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活动B. 新闻受众的心理反应C. 新闻内容的心理影响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2. 根据新闻心理学理论,以下哪项不是新闻传播者在撰写新闻时需要考虑的因素?A. 新闻的时效性B. 新闻的吸引力C. 新闻的深度和广度D. 新闻的娱乐性答案:D3. 在新闻受众的心理反应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反应类型?A. 认知反应B. 情感反应C. 行为反应D. 社会反应答案:D4. 新闻心理学中,新闻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哪种途径?A. 直接传播B. 间接传播C. 多渠道传播D. 选择性传播答案:A5.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什么?A. 新闻的客观性B. 新闻的准确性C. 新闻的吸引力D. 新闻的权威性答案:C6.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预期对新闻效果有何影响?A. 无影响B. 有积极影响C. 有消极影响D.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答案:D7. 新闻心理学中,新闻传播者在处理新闻事件时,以下哪项不是其需要遵循的原则?A. 客观性原则B. 公正性原则C. 个人情感原则D. 真实性原则答案:C8. 新闻心理学研究中,新闻内容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认知层面B. 情感层面C. 行为层面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9.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偏好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个人兴趣B. 社会文化背景C. 教育水平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10.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对新闻传播效果有何影响?A. 无影响B. 有积极影响C. 有消极影响D.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新闻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新闻传播者的心理状态?A. 工作压力B. 个人价值观C. 社会环境D. 受众反馈答案:ABCD2.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心理反应包括哪些方面?A. 认知评价B. 情感体验C. 行为倾向D. 社会互动答案:ABCD3. 新闻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新闻内容的心理影响?A. 新闻的真实性B. 新闻的时效性C. 新闻的深度和广度D. 新闻的呈现方式答案:ABCD4. 新闻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受众的心理反应?A. 问卷调查B. 实验研究C. 深度访谈D. 内容分析答案:ABCD5.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新闻的客观性B. 新闻的准确性C. 新闻的吸引力D. 新闻的权威性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024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2024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课程代码00657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人类最原始、做基本的沟通方式是()。
A.媒介沟通B.组织沟通C.人际沟通D.集体沟通2.人的心理活动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属于()。
A.个性心理B.心理状况C.认识过程D.心理特征3.为了充分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地影响受众的态度,新闻传播者应当有意识地怎样实现自身的权威性()。
A.催化B.强化C.泛化D.分化4.巴甫洛夫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第三信号系统D.第四信号系统5.在各种新闻文体中,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知形式是()。
A.消息B.评论C.通讯D.深度报道6.虽然不属于新闻工作者,但应当包含于新闻传播者之列的是()。
A.记者B.编辑C.主编D.采访对象7.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被称作()。
A.晕轮效应B.定势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8.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哪一年创立的()。
A.1920年B.1913年C.1931年D.1940年9.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去认知、体验别种角色的需要等()。
A.同情B.共情C.移情D.怜悯10.被称为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催化剂的是()。
A.意志B.性格C.动机D.情感11.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这种特点属于新闻敏感思维的()。
A.顿悟性B.灵活性C.敏捷性D.创造性12.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称为()。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印象D.近因效应13.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14.新闻写作中的“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的思维类型称为()。
传媒.新闻心理学课程(传媒)
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新闻心理学》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本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新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寻求发现、判断、实现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的共同规律,并通过对传者的新闻动机、新闻态度、新闻情感以及新闻角色的定位和健康人格的培养等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以后的新闻实践。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特点而制定的。
《新闻心理学》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程,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一是理论性的原则:本大纲的内容立足于心理学的知识构架,重点探究传受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强调了理论的支撑。
二是探究性的原则:本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问题都在探讨之中,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要参考,同时也要借鉴其它论著,以形成必要的补充,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三是互动与创新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广泛开展讨论、实践练习等活动,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不少于两次),占总成绩的20%。
2.期中考试或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考试采取试卷形式,考察采取一篇作业形式)3.期末考试成绩:试题库正在建设中,目前暂用教研室命题试卷。
占总成绩的60%。
4.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带*的为课程教材)*1.《新闻心理学原理》刘京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2.《新闻心理学》虞达文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3.《新闻心理学》刘海贵张骏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4.《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5月5.《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6.《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一、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新闻心理学概述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学习新闻心理学的意义2.掌握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第二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1.新闻心理学的对象△2.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领域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掌握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第二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新闻心理学的定量(量化)研究△2.新闻心理学质的(质化)研究3.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4.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新闻动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动机的涵义和内容2.掌握新闻动机的功能3.掌握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动机的一般概念1.新闻动机的涵义2.新闻动机的内容第二节新闻动机的功能△1.新闻动机具有激发新闻传播和接收行为的功能△2.新闻动机具有指向和定向新闻传播目标的功能△〇3.新闻动机具有维持和调解新闻传播行为的功能第三节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1.新闻动机与新闻行为△2.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第四章新闻态度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态度的内涵及其特征2.掌握新闻态度对新闻活动的影响3.掌握受者新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态度是新闻活动重要的动力因素1.新闻态度的内涵及其特征△2.新闻态度是新闻活动重要的动力因素△〇3.新闻态度影响新闻重构第二节受者新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新闻信息对受众新闻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2.传者对受者新闻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3.传播方式与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〇4.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克服第五章新闻互动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传播与新闻环境的互动2.掌握传受者与媒介的互动3.掌握新闻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传播与新闻环境的互动1.新闻媒介与环境的互动2.新闻传者与环境的互动3.新闻受者与环境的互动第二节传受者与媒介的互动△1.传者与媒介的互动△2.新闻受众与新闻媒介的互动第三节新闻传受者的心理互动△1.新闻传者与新闻受者的心理互动2.新闻传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〇3.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第六章新闻认知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新闻传受者认知结构的内涵和功能2.掌握思维定势对新闻传者和受众的影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传受者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1.新闻传受者认知结构的内涵△2.传受者认知结构的功能第二节思维定势1.传受者的思维定势△2.思维定势影响新闻传者的认知活动△3.思维定势影响受众对信息的认知活动第七章新闻情感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新闻传受者情感的内涵与功能2.熟练掌握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传受者情感的一般概念△1.新闻传受者情感的内涵△2.新闻传受者情感的功能3.新闻传受者情感体验的个体差异性第二节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1.情感互动的内涵△2.移情——采访活动中的情感互动3.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互动△4.在新闻接受中的情感互动第八章新闻角色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掌握社会角色理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应用3.熟练掌握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1.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社会角色理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应用第二节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1.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〇2.新闻传者的角色特征的多重性3.新闻领导者的角色扮演△4.新闻受众对新闻传者的角色期待第三节新闻传者的角色误区1.新闻传者的角色误区的表现△〇2.新闻传者的角色误区分析与对策第九章新闻人格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人格的内涵及特性2.掌握如何塑造新闻传者的健康人格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人格的一般概念1.新闻人格的内涵及特性2.新闻人格的结构新闻传者的性格1.新闻传者性格的内涵和结构2.新闻传者性格的类型△3。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一、填空题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三、应用题1、评“世间海水知深浅惟有人心难忖量”:议论文的手法,可认同可反对,要说出理由,能证明你的观点;写出人心理的复杂性2、观察一得:自拟题目,描述观察的对象,要写出细节3、熟人一记:同上4、认识你自己: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家庭、教育、社会)。
新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新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新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新闻传播的物理过程B. 新闻传播的心理过程C. 新闻传播的法律规范D. 新闻传播的伦理道德答案:B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传播效果理论D. 媒介素养理论答案:D3. 新闻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个因素对受众心理影响最大?A. 新闻内容B. 新闻形式C. 新闻来源D. 新闻传播速度答案:A4. 根据新闻心理学,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注意、理解、记忆、行动C. 选择、理解、记忆、行动D. 选择、理解、记忆、行动、反馈答案:D5.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处理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新闻内容和形式B. 受众的个人背景和心理状态C. 新闻来源的权威性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新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以下哪些?A. 新闻工作者B. 新闻受众C. 新闻内容D. 新闻传播媒介答案:ABD2. 新闻心理学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A. 新闻的时效性B. 新闻的深度C. 受众的个人兴趣D. 受众的知识水平答案:ABCD3. 在新闻心理学中,受众的哪些心理特征会影响其对新闻信息的接受?A. 认知能力B. 情感态度C. 社会背景D. 个人价值观答案:ABCD4. 新闻心理学中,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 选择性注意B. 信息编码C. 信息存储D. 信息提取答案:ABCD5. 新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案例分析法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答案: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新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新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新闻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新闻传播的技巧B. 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C. 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D. 新闻媒体的经营策略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 新闻受众的认知特点B. 新闻传播者的心理倾向C. 新闻事件的客观性D. 新闻受众的情感反应答案:C3. 新闻心理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麦克卢汉C. 麦克库姆斯和肖D. 拉扎斯菲尔德答案:C4. 根据新闻心理学,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A. 新闻内容的客观性B. 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水平C. 受众的个人兴趣和需求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选择、理解、记忆C. 注意、选择、记忆D. 注意、理解、行动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心理学中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答案: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已有态度和信念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拒绝那些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
2. 新闻心理学如何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答案: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在报道中采用更符合受众心理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信息接收效果。
三、论述题1. 论述新闻心理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用。
答案: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心理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受众的参与度和个性化需求。
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来设计互动环节,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结束语:新闻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新闻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受众心理的深入研究,新闻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有效传播。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而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分析主要关注新闻是如何有效地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
下面将从新闻的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等角度来分析新闻的有效传播。
新闻的内容特点对其有效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通常包含了当下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其主题性和时效性使得人们对其更加关注。
新闻报道通常以简短明了的语言呈现,使得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闻还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和争议性,这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讨论,从而实现信息的更广泛传播。
新闻的情感影响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情感对于信息接受和记忆具有重要影响。
新闻报道中往往包含了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悲伤的事件、令人愤怒的行为等,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增加新闻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度。
而一些新闻报道还会利用情感激发的技巧,如渲染恐惧、制造惊讶等,来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新闻的认知过程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环节。
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
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引人入胜的标题、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简洁清晰的语言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促使读者进行感知和理解。
新闻报道还会使用一些记忆增强的策略,如重复关键信息、使用明显的符号语言等,来帮助读者记忆和理解新闻内容。
一旦读者对新闻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和引用这些信息。
新闻的有效传播还需要考虑社会认同的因素。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于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和归属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将新闻与自己所属的社群相关联。
当人们感到与新闻内容相关时,他们更可能积极传播这些信息,以展示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和态度。
社会认同还能够影响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和观点,进而影响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新闻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其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的因素。
新闻心理学概念、特点等要素的多维理解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新闻学和心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是新闻学和心理学学科互动形成的比较独特的交叉学科。
新闻心理学兼有新闻学与心理学相关元素,学科内容新颖,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新闻领域后,一直成为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工作者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对象。
认知新闻心理学原理,把握表达特征,使之在新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新闻理论研究质量、丰富新闻工作内涵、扩大新闻报道影响,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一、新闻心理学相关概念及延伸新闻心理学一直贯穿于整个新闻工作之中,对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过程具有极大的影响。
其中,新闻心理学的概念与特点对具体新闻采写与报道的导向作用明显,应用、研究、发展、创新的价值极大,成效不菲。
新闻心理学的概念与新闻的基本概念不同。
它主要利用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中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反映,通过运用(新闻媒体)、接受(报道对象)、传播(新闻受众)三个关联体的密切互动,以不同的心理对象、不同的心理层面以及不同的心理反映来展示新闻心理的相关表达。
1.新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新闻心理学又称传播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主要涉及新闻学与心理学两方面,它以研究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及其规律为主,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基本概念的延伸依据目前新闻心理学基本概念的范畴界定、相关指向、新闻心理和受众形态以及概念所蕴含的相关特质,将概念视为“基本概念”,是因为这样的概念依然存在着相当的创意发展空间,在新闻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更多的明显的意义涵指,概念的要素会有新的增加,概念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扩大,延伸性将更为突出。
从概念的构架演绎,可以对相关专家提出的新闻心理学基本构架说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即新闻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的边缘学科,可以视为由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公关心理学等相关原理形成的五层构架;反之,被视为新闻学边缘学科的时候,可以适用新闻学结构的五层次,即传播者—信息流—传媒体—受众群—实效果。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我国新闻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新闻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新闻传播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新闻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闻心理学研究了新闻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影响,旨在揭示新闻对人们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为新闻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的新闻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效应、新闻记忆、新闻态度等方面。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展。
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涵盖了新闻选择、新闻认知、新闻情感、新闻态度、新闻记忆、新闻行为等多个方面。
新闻选择研究关注人们在面对众多新闻信息时的选择机制,探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些新闻而忽视其他新闻。
新闻认知研究则关注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探究人们如何从新闻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新闻情感研究则关注人们在接收新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探究新闻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新闻态度研究则关注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评价,探究新闻对人们态度的塑造作用。
新闻记忆研究关注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记忆过程,探究新闻对人们记忆的影响。
新闻行为研究则关注人们在面对新闻时的行为反应,探究新闻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未来,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将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可能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
其次,虚假信息和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新闻心理学需要研究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此外,新闻心理学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以深化对新闻心理机制的理解。
为了推动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新闻心理学的教育与培养,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其次,加强与新闻传播实践的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闻传播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直觉: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有意识的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维德洞察力。
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和计划的思维策略,它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睡眠者效应: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源更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
(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指新闻采访结束后,进入写作这一时段的完整状态的心理特征。
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
材料驱动归纳:指写作主体根据已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出新的从事实材料上直接引出的策略。
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早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
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
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第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移情是一种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
应变:应对变化,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亦即随机应变。
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这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指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并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组成。
亚健康:般指身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于肌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通俗的说,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医院检查、化验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
国外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心理问题:主要对应于心理健康,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中介状态。
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扬弃的原则;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现场观察法(2)访问调查法(3)档案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新闻活动为明线,以心理学理论为暗线来构筑的。
如:张骏海、刘德贵合写的《新闻心理学》,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明线。
如: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朱万曙、吴怀东合著的《新闻传播心理学》,李黎明的《新闻心理学》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另一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
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有两种,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新闻编辑的“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2),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新闻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编辑是“质量检测员”、“产品加工师”。
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电子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是播音员和主持人。
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借用声音和形象感染观众。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形体、服饰、色彩、空间等信息符号。
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1、简述角色理论的内容。
答: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
2、如何进行尝试性思考?答:一是在猜测、假设、分析的过程中,摸索到研究方法,训练了思维的适应性二是随着一个个猜测、假设被否定,有效思维活动范围明显了思维的目标更清晰,更突出了。
1、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是否与坚持党性原则相矛盾?答:认知方式与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分属于两种范畴,前者属于认知活动,后者属于道德品质。
场独立性者倾向于更多的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场独立者我行我素,不愿受社会制约或者说坚持了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就不可取。
比如新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对某一新闻稿件或某一新闻节目某块版面所做的别出心裁的处理,反映了编辑那种不循规蹈矩勇于创新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一般来说,这与作者的党性原则道德水准无关联。
2、怎样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答:一是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二是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3、良好的社会知觉指的是什么?答良好的社会知觉是指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要如实地而非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认识客观世界。
有调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力,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充分适应各种环境。
6、论述理论驱动归纳和材料驱动归纳的关系?答: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制订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更多的情况下,写作主体只能根据已变化了新情况或突发事件做出新的考虑,这种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出的策略叫材料驱动归纳。
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时有矛盾,比如原先的写作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材料驱动归纳就应代替理论驱动归纳,实施思维策略的转变。
但是两者之间更多时候是统一的,他们中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总之,两种思维策略在新闻写作中往往交替使用,作用互补。
4、在新闻宣传中应当实行结论的得出还是结论的引出?答:在新闻宣传中是实行结论的得出还是结论的引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受众的素质较低,则采用结论的引出,直接表达传播者的意图比较好,如果受众的素质较高,则采用结论的得出,让受众自己去体会为好。
一般的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等,用以说明一种事实或存在一种现象主要采用结论的得出;而新闻评论则不同,传播者应该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论据充分,做到以事服人,以理服人,所以常用结论的引出。
1.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a、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b、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c、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
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
可见,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