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 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唐朝,扬州有内 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 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 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空城(实)
扬 州
昔日: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对 比 今日:荠麦青青 正面渲染 黄昏、清角
条劫 景后 象萧
侧面烘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黍离》之悲
B2ST(5组)
东方神起(6组)
秦时明月(7组)
春秋五霸(8组)
当年那样赞美扬州的杜牧,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 要是看到如今的残破景象, 到须惊。纵豆蔻词工,也一定会感到吃惊。纵然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有像杜牧那样能写出像 “豆蔻“青楼”这些美好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诗句的才华,也很难写出 荡,冷月无声。念桥 面对扬州残破景象时的悲 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 在,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 生? 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 声。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 开,却无人欣赏,花又是 为谁而生的呢?
思考: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 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昔 日
今 日
“竹西佳处‛ “名都‛ “春风十里‛ 繁华 对比 热闹 (虚写) 昔盛 今衰 “空城‛ “荠麦青青‛ 破败 的感 (实写) “废池乔木‛ 荒凉 伤 “清角吹寒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 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 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 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 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 伤乱。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 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联 想
杜郎俊赏,算
而今重到须惊。纵豆 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声。念桥边红药,年 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 所称颂不已。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 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妓女,在我们 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 的象征。 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 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 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 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 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姜夔(约1155—1221),字 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 音乐家。饶州鄱阳(今属江西) 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 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 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 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 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 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 集》、《白石道人歌曲》。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用典: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出处: ——《赠别》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 ‚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 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 词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 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 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冬至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 满眼 驻军的 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 号角 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诗经》悲叹宫室 宗庙被毁的名篇 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之悲也。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 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 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 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 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 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 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 此韵味‛。
扬州是淮河以东著名的大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 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 处,解鞍少驻初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 过春风十里,尽荞 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 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 麦青青。自胡马窥 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 江去后,废池乔木,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 犹厌言兵。渐黄昏,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 清角吹寒,都在空 用兵。渐渐进入黄昏,凄凉 的号角吹起了清寒,这都是 城。 在劫后的扬州城。
主题 感情 基调
别人 评价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 时间 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所见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 所闻 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写作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离》之悲也。
缘由 别人 评价
主题 感情 : 基调 对国 : 家昔 低 盛今 沉 衰的 悲 痛惜 伤感 凉
”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找出使用的典故?作用?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作用: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
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 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找出词中的所有典故,并概括其作用?
竹西佳处
作用: 1.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2.以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更加沉郁,内容 更 加丰厚。有力的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昔日扬州: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虚)
今日扬州:荞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冷月,红药。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找出典故?作用?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Baidu Nhomakorabea
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 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 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 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 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扬 州 慢
姜 夔
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 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 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 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被歌声。‛应勘注曰:‚自 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苟悦注曰:‚被声, 能播乐也。刀臣喷注臼:‚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度曲。
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 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 维扬。
时间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所见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所闻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写作 因自度此曲。 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离》之悲也。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 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 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感慨:昔盛今衰(黍离之悲)
原因:胡马窥江
这份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结合+对比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 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本就‚无声‛, 也无所谓冷暖。但词 人移情于物,刻画了 一个疏淡清冷、凄寂 萧条的意境:一轮凄 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 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 中。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 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 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 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 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 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 加浓烈。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 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之情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 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 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 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 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 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 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 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