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预习学案】《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预习任务单
![《孙权劝学》预习任务单](https://img.taocdn.com/s3/m/3148b61b9b6648d7c0c7461d.png)
学习内容:
一、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对话语气。
(注意“劝”的语气!)
2.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听,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哦~!<不要忘记你还有一本全一册的译文翻译书呢!看原文学译文!>
3.抄写原文两遍!
二、学习孙权的沟通技巧
1. 猜想:假如孙权和吕蒙沟通受阻,孙权会“打”,还是“逃”?如果“打”回去,他会如何想?如果选择“逃”,他又会怎么说呢。
写下他们之间的对话:
权怒曰:权叹曰:
2. 结合课文说说和父母讨论一下,孙权的劝说妙在哪里?
3.你能从文中看出吕蒙的进步吗?具体表现在哪?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小试牛刀
运用学习的沟通技巧,编辑一条朋友圈,劝劝那些在疫情中出门不肯戴口罩的。
请把你编辑的内容写下来。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4cf8a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2.png)
《孙权劝学》教案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孙权劝学》教案篇1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
刮:擦,摩。
刮目:擦眼。
相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孙权劝学》-预习学案
![《孙权劝学》-预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c5fe8e02d276a201292e00.png)
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了解《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义,提出质疑。
4、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得到一些生活启示。
预习作业:一,积累生字及字音二.了解《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从到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
三.认识名人,积累常识①司马光,字,(时期)大臣,著名家,家,家。
我的补充:②孙权,字,吴郡富春,时期吴国创建者。
我的补充:③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国名将,辅助打破曹军于赤壁,并领兵大败占领荆州。
我的补充:四.翻译全文,质疑汇集1,我所不能把握的词语例:①“”句中的“”2,我所不能很好翻译的句子句子:我的尝试:句子:我的尝试:句子:我的尝试:3,我很想解决的问题:六.预习反馈新课标第一网1、解释加点的词(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自以为大有所益()(7)及鲁肃过浔阳()(8)蒙乃始就学()(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言多务,孰若孤?(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理解课文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的重要性。
本文是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4.在生活学习中,你也肯定得到老师家长的劝说,请你举一个你认为最深刻,最智慧,最有效的劝说例子.七,拓展积累,“劝说”典故(一)明朝时,一个藩王请求皇帝加封陕边地给自己。
因为陕边地在战略上十分重要,与国家社稷的关系紧密相连,所以不能封给藩王。
但是,皇上受人撺掇,已经同意了,准备叫大学士们起草一个加封的诏书。
这时,一个大臣对皇帝说:“陛下,这块土地不能封给藩王。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七篇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d9870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2.png)
《孙权劝学》教案关于《孙权劝学》教案范文七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与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课前准备: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
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孙权劝学》教案集合5篇
![《孙权劝学》教案集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130ec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c.png)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集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教案篇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5、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6、课时安排:一课时7、教学过程Ⅰ 导入:“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Ⅱ 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ēng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当初对……说当权推辞用中多务。
《孙权劝学》教案(15篇)
![《孙权劝学》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9f5a3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b.png)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
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板书)孙权劝学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3、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
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孰若孤(谁、比得上)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四、精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1721d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5.png)
《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了解作者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
学习并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 过程与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借助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刻苦治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 深入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表演法: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孙权劝学》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重点词句解析等。
2. 预习任务: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标注生词难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述《三国演义》中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关系,引出《孙权劝学》的课文背景。
2.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理解并标注生词难句。
3. 疏通文意教师讲解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预习中的疑问。
4. 分析对话分角色朗读孙权、吕蒙、鲁肃的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孙权劝学的用意和吕蒙的转变过程。
15、《孙权劝学》学案(含答案)
![15、《孙权劝学》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54f49a6bec0975f465e223.png)
15、《孙权劝学》学案班级:姓名:老师寄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一、自主预习1、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邪()涉()猎()孰()遂()2、重点词语归纳。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见.()往事耳..邪()④但当涉猎⑤及鲁肃过.寻阳()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重点语句翻译。
【学法链接】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作者,字,陕州夏县人,(朝代)家家。
二、合作探究:1、概括文章情节:请用“/”把本文分为三层,并填上一个字补充概括层意: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2、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3.吕蒙通过学习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这属于什么描写?三、品读课文,请写出下列语句中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何种语气,并分析人物形象:孙权:()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四.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37df2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3.png)
《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为《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生平事迹,鼓励大家勤奋努力,以此为例启发学生用心学习。
二、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孙权劝学》的内涵;2.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对于孙权的人物形象有个全面的了解;3.通过阅读《孙权劝学》,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增强学习意愿。
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孙权劝学》的内涵,理解其中所表达的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等思想;2.解读语言符号,表达对于孙权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四、教学手段1.课前通过教学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文本解读,提取核心内容,给学生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步骤1.教师演示分析阅读过程,模仿思考技巧,启发学生的思考;2.介绍三国时期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孙权的好学精神的认知;3.阅读文章,带领学生找出精华,进一步体会文章内涵;4.针对文章,教师普及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表现出来的具体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及背后的含义;5.对“日无暇晷,事无巨细”的句子进行讲解,鼓励学生以此为反思,进一步加强学习意识。
六、教学策略1.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图像、视频、壁报、互动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讨论、研究、解说等方式展开教学,以帮助学生了解孙权生平及其思想,鼓励学生增强学习意愿。
七、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的发言以检测其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2.以作业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他们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3.通过对学生读、说、听、写等能力的综合评价,以确认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孙权的好学精神为主题,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三国时期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技巧,引发学生对孙权及其思想的认知。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f11bf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8.png)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
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预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预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c97e25be23482fb4da4c95.png)
15《孙权劝学》预习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二、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3.“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看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资治通鉴》的成语。
四、朗读课文至少3遍,小组内表演课本剧。
你扮演这个角色,他的性格特点是。
五、我的困惑
六、资料链接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死后,他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1。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a0793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7.png)
《孙权劝学》导学案《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孙权劝学》导学案篇1【学习导言】《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佳话。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任选下面方法导入)A、你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口吗?你可知道他曾经因为学识浅薄被称为吴下阿蒙吗?是谁让他变成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呢?B、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
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
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C、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我们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也因为鲁笨甚至被勒令退学。
丑小鸭能否变成白天鹅? “勤奋出天才”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读书,达到了让人刮目相待的地步,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D、“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孙权劝学预习学案)
![孙权劝学预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7622f0941ea76e58fa0492.png)
《孙权劝学》预习学案一、知识链接1、孙权(182-252)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3、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
4、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池之子。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于孙权: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
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于吕蒙: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
字子明。
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
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关于鲁肃:鲁肃 (172-217),字子敬。
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
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二、预习检测(一)给加点字注音卿()邪()孰()遂()岂()涉()更()(二)解释下列字词①当涂②辞③治经④见往事⑤涉猎⑥及鲁肃过寻阳⑦过寻阳⑧即更刮目相待(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写出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吕蒙推辞的原因是什么?6.文中那句话表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教案 14篇
![《孙权劝学》教案 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76dc0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e.png)
《孙权劝学》教案14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本课例有三大特点: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
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
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
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
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
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2024最新-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
![2024最新-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9ddd7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3.png)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阅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不器文库○huabuqi(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
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四、疏通文意。
《孙权劝学》优秀学案
![《孙权劝学》优秀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f6d16dfd0a79563d1e720e.png)
《孙权劝学》优秀学案《孙权劝学》优秀学案《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怎样制定《孙权劝学》的学案呢?一、学习目标: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
【课前自主学习部分】: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
《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⑦更()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②卿:③当涂:④辞:⑤治经:⑥邪:⑦涉猎:⑧见往事:⑨及鲁肃过寻阳:⑩过寻阳:⑾即更刮目相待:⑿见事:⒀蒙乃始就学:⒁肃遂拜蒙母: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言多务,孰若孤?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课堂自主学习】(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二)、二读──理解大意小组活动:1、结合课前导学,组长分工,组内成员轮流作口头翻译,并指出个人翻译部分里的重点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他翻译的.不足。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e7f57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13.png)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篇一」《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精选16篇)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de756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b.png)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精选1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案篇1内容分析: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能力目标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
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听讲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
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
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导读指导】一、有关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学习步骤】一、朗读课文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B,还需练习】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
【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4.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
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自以为..()大有所益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蒙乃.()始就学权谓.()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过: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 吕蒙()学—— 鲁肃()学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性格特点孙权劝学性格特点吕蒙学性格特点鲁肃学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四、合作,理解探究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文言文阅读练习)孟母断机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就学:惧:自若:3、根据短文意思用竖线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译文:(3)学何所至矣?译文:5、你认为“孟母”为何“断机”?【课堂反思】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孙权劝学》导学案答案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事务)但.(只,只是)当涉猎见.(了解)往事耳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及.(到,等到)鲁肃过寻阳即更.(重新)刮目相待蒙乃.(于是,就)始就学权谓.(告诉)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往事:古义_指历史_ 今义_过去的事情_但:古义_只今义_但是_过:古义到_今义_经过孤:古义_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_单独,孤单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下阿蒙)造句你如此没有文化,简直就是一个吴下阿蒙(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刮目相看)造句我经过不懈的努力,成绩取得了突破,使老师即对我刮目相看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②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___的那个吴下阿蒙了④即更刮目相待。
就要重新另眼相看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三、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因为吕蒙学识不高,孙权想让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且他自己也觉得“自以为大有所益”,所以劝吕蒙学习。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4.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性格特点孙权劝学性格特点吕蒙 就 学性格特点鲁肃 赞 学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善于接受别人的合理规劝④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他人。
四、合作,理解探究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对部下既严格 ,又有关心,耐心。
寄寓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
(文言文阅读练习)孟母断机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等到就学:上完学惧:害怕自若:像自己以前的样子3、根据短文意思用竖线断句。
及孟子稍长| 就学而归| 母方织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译文: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3)学何所至矣?译文:学习怎么样了?5、你认为“孟母”为何“断机”?学习.做事都应当坚持,不可半途而废.否则会象止织布一样,前功尽弃.【课堂反思】我的收获:我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