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常规]推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小儿推拿诊疗常规第一章概说一、推拿的起源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
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
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
第二章推拿手法一、什么是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
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
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
推拿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2011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概述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的疾病。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中医观点: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病”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1)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2)痰湿凝阻、经络瘀滞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3)跌仆损伤,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4)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西医观点: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及分型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推拿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案2011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概述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的疾病。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中医观点: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1)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2)痰湿凝阻、经络瘀滞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3)跌仆损伤,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4)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西医观点: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及分型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0.5mg、醋酸泼尼松龙(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双)骨、太冲等,将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 的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置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江苏省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推拿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推拿疗法在临床中可广泛应用于骨伤、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然而正确的诊断是运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的前提。
因此临床进行诊察时必须遵循中医诊疗整体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运用六诊(望、闻、问、切、动、量)方法,全面查体,分清主次,判断病情。
必须强调的是,临床物理检查只是一种诊断方法,必须结合病史、X线(包括CT、MRI)检查、实验室辅助检查等所获得的各项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体征,得出正确的诊断,为推拿治疗打下基础。
第一节头颈部检查一、头面部检查(一)望诊头面部望诊主要观察神色和头面部的形态变化。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因此通过头面部望诊可了解机体内部的变化。
1.望神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亦是对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气血、脏腑功能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说明察神可判断正气的盛衰在疾病过程中的转化情况。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
不同的色反映着机体精气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辨别疾病的性质和推断病情的轻重有较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神志清楚,反应灵敏,双目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气色鲜明,面色清润者,说明正气未伤,病变轻浅,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反之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目光晦暗,瞠仁呆滞,面包晦暗枯槁者,为正气已伤,说明病变深重,预后欠佳。
若出现神志昏迷、神昏诲语、面色苍白、目黯睛迷、睡孔散大或缩小、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形赢色败者,则为危候,提示预后不佳。
如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突然出现精神转"佳"等虚假现象,称为"假神",通常比喻为"回光返照",应予以特别注意。
临床上如见面色恍白、虚浮,多属阳气虚,可见于大失血后及哮喘等症。
推拿病症
22、遗尿 治则:固涩小便。肺脾气虚证者,治以健脾补肺;肾气不足证者,治以温补肾阳;心肾失交证者,治以交通心肾;肝经湿热证者,治以清肝泻热。部位及取穴:百会、肾经、人中、肺经、外劳宫、肾俞、足三里、八髎、三关、三阴交、丹田、心经、肝经、小肠。手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
23、疳积:指疳证和积滞总称。积滞指伤于食,积聚留滞;疳证指气液干凅,身体羸瘦。感染诸虫,可转为疳证。1. 积滞伤脾: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2. 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隔日一次或周二次,效果亦好。
手法:〓法、按揉法、点法、按法、拨法、拿法、扳法、推法、擦法、髋关节被动运动。
7、退行性脊柱炎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滑脱部位不能“按”,退行性脊柱炎,多指增生性腰椎炎,退行性腰椎炎,肥大性腰椎炎,腰椎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晨起腰部僵硬,酸痛,不能久坐,稍活动减轻,劳累加重为特点。
8、急性腰扭伤:症状:伤重者,伤后即出现腰痛,患处肌肉肿胀,腰椎活动障碍;伤轻者,当时腰痛不甚,当持续工作1~2天后腰痛加重,患出肌肉肿胀,腰椎活动障碍。体征,腰脊柱侧弯,多弯向患侧,凸向健侧。
24、腹痛:此指腹中寒,乳食积滞所引起腹部绞痛。分:寒痛、伤食痛、虫痛、虚寒腹痛。1.寒痛: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2.伤食痛:消食导滞,和中止痛。方: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3.虫痛:温中行气,安蛔止痛。方: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4.虚寒腹痛:温补脾肾,益气止痛。方: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推拿科诊疗规范
一、项痹病(颈椎病)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 :BNV261)西民病名:颈椎病(ICD 一10 : M5O . 3 0 2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 T 0 0 1 . 1 一00 1 . 9 一9 4)1 、风寒湿痹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失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耳赤。
舌红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脊柱病学》(潘之清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拟定。
1 、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肩疼伴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主要症状。
有时患肢有沉重感或不能持物。
(2)颈部发僵,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后伸或向病侧弯时明显),颈椎生理前凸减小。
(3)病变椎体间的相应棘突旁压痛。
(4)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受刺激神经根分布部位的皮知觉或肌肉的肌力减退或消失。
(6)肱二、肱三头肌键反射减弱或消失。
(7)X 线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成角反弓;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骨刺形成。
2、椎动脉型颈椎病(1)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为旋转性的、浮动性的、摇晃性的或下肢发软不稳,有地面倾斜或移动等感觉,并有头晕眼花感。
头部运动或改变体位时可诱发眩晕或使其加重,或猝倒。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是几种常见病的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1.颈椎病:
针灸推拿可以通过调整颈椎的位置和疏通经络,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天突、睛明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血液循环。
2.肩周炎:
针灸推拿可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并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常用的穴位包括肩井、肩髎、天宗等,可用于缓解症状和恢复肩关节功能。
3.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推拿可以缓解腰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促进腰椎间盘的退化和修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筋缩、委中、督脉养老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4.关节炎:
针灸推拿可以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供应,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常用的穴位包括阳陵泉、阴陵泉、风市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关节炎的症状。
5.失眠:
针灸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促进放松和入睡。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神门、太冲等,可用于缓解失眠和改善睡眠质量。
6.头痛:
针灸推拿可以缓解头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头痛和紧张感。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阳、风池、四白等,可用于缓解头痛和改善头部的不适感。
上述只是常见病的一些例子,针灸推拿在中医中有广泛的应用。
针灸推拿疗法需要针对具体病情来进行选择穴位和推拿手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由专业的中医针灸推拿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常用穴位」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以双手居多,“小儿百脉汇于双掌”。
五个指头可以调理五脏,几条线就可以维护小儿健康。
五经:拇指—脾经;食指—肝经;中指—心经;无名指—肺经;小指—肾经。
几条线:小儿手臂阴面靠中指那条线—天河水;手臂阳面靠拇指那条线—三关;手臂阴面靠小指那条线—六腑。
「操作方法」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
—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
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
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
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
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
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规范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规范第一节颈椎病一、治疗原则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二、施术部位:颈肩部及受累肢体。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15~20分钟,1~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体位:颈型颈椎病:可取坐位或俯卧位。
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取俯卧位和仰卧位。
五、操作流程1、拿捏颈项: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2~3分钟。
2、滚颈肩部:用滚法放松颈根、双侧肩部及上背部,以全面放松斜方肌为重点,力量要深入,不可在皮肤上搓动,以防搓伤皮肤,一般做2分钟即可。
3、拨揉项韧带:用拇指拨揉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4、点揉颈项膀胱经:用拇指点揉1~7颈椎棘突旁开1.5~2寸处的膀胱经路线,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
5、点穴:用拇指点按颈肩部重点穴位,包括风池、安眠、完骨、风府、哑门、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肩井穴,时间各30秒。
6、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坐位)。
以右侧为例,医师用右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左手扶于头部左侧,嘱患者颈部前屈300左右,左手向右侧推扳,此时可听到响声。
颈椎侧弯手法同前。
若颈椎间隙狭窄,采用颈部拔伸法,可听到响声(仰卧、坐势均可)。
六、分型施治1、颈型:着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肩井穴。
2、神经根型:拿揉患侧上肢,用多指横拨腋下臂丛神经分支(或极泉下),点按缺盆穴(臂丛神经阻滞)、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为宜,最后牵抖患侧上肢2~3次。
3、交感型:着重点按内关、风池、安眠、完骨等腧穴。
4、椎动脉型:推桥弓3~5遍,加点按百会、四神聪、头维、率谷、风池、太阳、合谷、听宫等穴位。
第二节落枕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施术部位:颈肩项背部,以患侧为主。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局部手法不宜过重。
[诊疗常规]推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推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等;简称为肩周炎。
本病的发生基础,在劳损、外伤、感受风寒等因素的作用下,使肩关节的关节囊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局部的粘连,引起肩部的疼痛、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学痹症的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邪及外伤劳损有关。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症状即肩痛与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1.1.1.1 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
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
1.1.2 体征1.1.2.1 压痛:肩关节周围广泛的压痛,并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
1.1.2.2 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均受限。
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亦受限。
1.1.2.3 肌肉萎缩:日久,三角肌等可发生废用性萎缩。
1.2 诊断标准1.2.1 肩关节周围广泛的疼痛,痛点在关节间隙上。
1.2.2 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均受限。
2 辨证2.1 气血不足:年老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
久之,则筋脉拘急而不用。
舌淡苔少,脉弦细。
2.2 外感风寒湿邪: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
在脉则血凝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
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
舌暗苔滑腻,脉弦。
2.3 外伤筋骨:跌扑闪挫,筋脉受损,淤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久之,则筋脉失养,拘急而不用。
舌暗有瘀癍苔少,脉弦紧。
本病不论何因致病,日久则筋脉失养,拘急而不用,脉络瘀阻,不通则痛。
3 治疗3.1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一:颈椎病颈椎(jing zhui)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招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
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
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预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
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
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ri wei yi liao cheng _liao)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zhen dui shen jing gen xing jing)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足。
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推拿诊疗常规
推拿诊疗常规一、概述推拿又称按摩、按跷、安抚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手或器械,运用手法施术于人体经络、腧穴、特定部位,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人体,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推拿是中医康复治疗技术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推、扪、循、切、抓等10余种。
在康复过程中,推拿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功效。
可以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及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及神经系统敏感性,同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增进食欲和改善体质等方面有独特疗效。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小儿脑瘫、脑损伤高危儿、小儿斜颈、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炎、外伤性截瘫、遗传代谢疾病等引起的各种功能障碍。
(二)禁忌症局部皮肤感染、软组织或关节感染、开放性伤口、烧伤、神经坎顿、深静脉血栓或栓塞、骨折。
全身性疾病如严重感染、急性传染病,恶性疾病、血液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就诊者等。
三、操作规程推拿手法可分为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及捏脊法等。
(一)推揉类1.推法用拇指或手掌在一个穴位、一个部位或沿着1条经络施压并向前推动的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指推法:一般用拇指指腹接触皮肤,如用拇指指面的称拇指平推,用拇指侧面的称拇指侧推,用拇指尖的称指尖推(又称一指禅)。
指推法作用范围小,适用于头面部和单一穴位的按摩。
②掌推法:用手掌在身体上推动,根据操作时是手掌还是掌根接触皮肤,又分为平推和掌根推两种。
掌推法作用范围大,适用于胸腹部、腰背部和四肢。
2.揉法用手掌或手指的指腹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的转动带动手掌或手指的环形移动的手法。
用手掌的称为掌揉法,用指腹的称为指揉法。
揉法用力比较缓和,作用力主要渗透到皮下组织,因此,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3.滚法半握拳,以小鱼际肌和第4、5掌指关节按压于治疗部位,利用前臂来回旋转带动腕关节做屈伸活动,使小鱼际肌、掌背外侧、第4、5指的掌指关节及其近端指节做滚动按压。
推拿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推拿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实用标准文档XXX推拿科文案大全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标准文档推拿技术操作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一、适应症:1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胸胁迸伤,胸肋软骨炎,急性腰扭伤等。
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等。
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伤,腕关节扭伤等,踝关节扭伤等。
2科疾病:如胃脘痛,胃下垂,胆绞痛,便秘,腹泻,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
3妇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
4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
5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咳嗽,发烧,顿咳,泄泻,呕吐,疳积,佝偻病,肌性斜颈。
二禁忌症:1各种急性流行症。
2各种恶性肿瘤的部分。
案牍大全实用标准文档3各种溃疡性皮肤病。
4烧伤,烫伤。
5各种熏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键炎。
6严重心脏病,肝病。
7严重的(不能合作,不能安静)精神病。
三操作流程:一)操作程序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共同。
2.取适宜体位,辅佐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常用操作方法有:1.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推拿常用临床检查
推拿常用临床检查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广,涉及伤、外、内、妇、儿各科疾病,临床上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强调结合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必要的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结合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以辩证施治和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部位和手法进行治疗。
望诊和触诊是推拿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本章分脊柱、上肢和下肢三个部分叙述。
第一节脊柱部检查一、望诊脊柱部的望诊,首先要注意脊柱的生理曲线是否改变,脊柱有无畸形。
正常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椎前凸、胸推后凸、腰推前凸和骶尾椎后凸。
一般取站位和坐位检查。
坐位检查可排除下肢畸形对脊柱曲线的影响。
观察姿势有无异常,如脊柱侧弯或倾斜、驼背、腰前凸增大或减小,骨盆歪斜等。
脊柱前凸畸形多由于姿势不良或小儿麻痹症。
脊柱后凸畸形,表现为成角如驼峰状,多见于佝偻病和脊柱结核;后凸畸形为圆弧状、姿势强直,多见于类风湿性脊柱炎;老年人后凸畸形多在胸椎一段。
脊柱侧突畸形大多由于姿势不良、下肢不等长、肩部畸形、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麻痹症及慢性胸腔或胸廓病变;姿势不良引起的侧突畸形,可在平卧及弯腰时消失。
望诊时还要注意皮肤颜色、汗毛和局部软组织肿胀情况。
如背腰部不同形状的咖啡色斑点,反映了神经纤维瘤或纤维异样增殖综合征的存在;腰骶部汗毛过长、皮肤色浓,多有先天性骶椎裂;腰部中线软组织肿胀,多为硬脊膜膨出;一侧腰三角区肿胀,多为流注脓肿。
二、触诊取站位或卧位。
沿棘突、棘间、椎旁寻找压痛点。
肩肿骨内上角相当第2胸椎平面,肩呷骨下角相当第7胸椎平面,第12肋与胸椎交角相当第12胸椎,骼峪最高点的连线相当第4腰椎棘突,骼后上棘连线相当腰骰关节,而骶髂关节在骼后上棘下方,相当第2骰椎平面。
检查脊柱部压痛点,要分别浅、深压痛和间接压痛。
浅压痛表示浅部病变,如棘上、棘间韧带等浅层组织。
深压痛和间接压痛表示深部病变,如椎体、关节和椎间盘等组织。
中医院推拿按摩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中医院推拿按摩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一、落枕【概述】落枕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睡中感受风寒所致。
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肢体痹病类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胸锁乳突肌劳损、斜方肌劳损、提肩胛肌劳损、大、小菱形肌劳损等病。
【诊断依据】1.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2.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头部歪向病侧。
3.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及条索状改变。
4.颈部体格检查无神经根受压体征,影响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或仅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鉴别诊断】1.颈椎病:因颈部损伤或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起病缓慢,病程长,部分患者有反复落枕现象;除颈部症状外,多伴有头晕、头痛、肩臂痛、心慌、走路不稳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退行性改变。
2.环枢椎半脱位:一般有明显外伤史,临床表现为颈项疼痛,颈部旋转受限,重者伴眩晕、恶心、呕吐;影像学检查可见环齿间隙不等宽,环枢关节不对称。
【辩证分型】1.气滞血瘀证: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病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紧。
2.风寒外袭证:颈项背部犟痛,拘紧麻木,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质淡,苔薄白、脉多弦紧。
【治疗方案】一、推拿疗法治疗治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滑利关节、整复错缝。
治疗部位:肩井、风池、大椎、天宗、曲池、阿是穴及颈项肩背部。
治疗手法:按揉、拿捏、滚法、点法、拔伸、扳法等。
治疗方法:1.按揉肩井,以局部酸胀为度。
2.滚肩背部、项背部。
3.拿捏风池、阿是穴,以局部酸胀为度并令其慢慢转动头部。
4.按揉大椎、天宗、列缺,阿是穴,并嘱患者逐渐加大颈部活动范围。
辨证加减:1.外伤引起的落枕可加擦法及湿热敷,伴有滑膜崁顿的可加颈椎拔伸法;小关节紊乱的加颈椎扳法。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颈椎病诊疗标准[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病症。
[检查程序]1、问诊。
认真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病症、既往病史、职业等。
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
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
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
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
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
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态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2015推拿科诊疗常规
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2015.03修订)落枕病(颈部肌肉扭伤)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
(2)瘀滞证: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
舌紫暗,脉弦紧。
(3)风寒证:颈项背部僵硬疼痛,拘紧麻木。
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简明脊柱外科学》(张紹文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
(1)突然发病,常因睡觉姿势不当所致。
(2)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疼痛主要在颈部,也可以模糊地放射至透、背和上肢。
(3)受累的肌肉多为斜方肌、肩胛提肌及胸锁乳突肌等区域,或颈部筋膜和韧带组织等;发病时该处肌肉痉挛,有广泛压痛。
(4)颈椎X线片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少数患者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性前凸减少或变直,关节间隙增宽等。
(二)证侯诊断1、瘀滞证: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
舌紫暗,脉弦紧。
2、风寒证:颈项背部僵硬疼痛,拘紧麻木。
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二、治疗方法(一)推拿治疗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以揉法、滾法沿着肩背部、项背部肌肉起止点方向,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必要时可配合颈椎板法。
2、辨证加减|(1)瘀滞证以松解类手法为主,可加推揉颈肩部肌肉,从颈枕部向肩峰部,顺着肌肉走行;施术时可配合外用药膏。
(2)风寒证以松解类手法为主,可施拿法于风池、肩井、曲池等腧穴,颈项部施以擦法。
(二)其他疗法1、针灸疗法(1)针刺取穴:后溪、风池、颈夹脊、阿是穴,针用泻法。
风寒证可艾灸大椎及阿是穴。
.2、物理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湿热敷、超声、微波等治疗。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11
望诊
▪ 1.头部有无异常位置。 ▪ 2.颈椎的生理前曲是否正常,有无平直或
局限性后凸、侧弯、扭转等畸形。 ▪ 3.颈部皮肤有无瘢痕、窦道、寒性脓肿。 ▪ 寰枢椎关节脱位 ▪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强直 ▪ 颈椎结核椎体破坏
12
触诊
▪ 检查时嘱病人取坐位,自枕骨粗隆开始向 下逐个棘突依次进行触诊。触摸棘突、棘 间隙及两侧肌肉。
20
3.屈颈试验
▪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两下肢 伸直,医者位于一侧,患者作主动或被动 的屈颈1~2分钟。
▪ 阳性体征: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痛。 ▪ 临床意义:屈颈时,增加了椎管内的压力,
加重了对腰神经根的刺激,因此,本试验 阳性,提示腰神经根受压。
21
4.臂从神经牵拉试验
▪ 检查方法:患者坐位,头微屈。医者立于 患者被检查侧头部,推头部向对侧,同时 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臂丛神经 受牵拉。
17
特殊检查
▪ 1. 椎间孔挤压试验 ▪ 2.叩顶试验 ▪ 3.屈颈试验 ▪ 4.臂从神经牵拉试验
18
1.椎间孔挤压试验
▪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方,双手 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下置于患者头顶, 两前臂掌侧夹于患者头两侧保护,向各个不同的 方向挤压。
▪ 阳性体征:当挤压时,颈部或上肢出现疼痛加重。 ▪ 临床意义:检查时让患者能准确地讲出疼痛部位,
13
触诊
▪ 对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例,触诊时不宜用 力过重。 检查棘突是否偏歪。
▪ 压痛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并由 轻而重地测定压痛点是位于浅层还是位于 深部。 颈椎棘突连线上触到硬结或筋条, 可能为项韧带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等;简称为肩周炎。
本病的发生基础,在劳损、外伤、感受风寒等因素的作用下,使肩关节的关节囊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局部的粘连,引起肩部的疼痛、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学痹症的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邪及外伤劳损有关。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症状即肩痛与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1.1.1.1 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
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
1.1.2 体征1.1.2.1 压痛:肩关节周围广泛的压痛,并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
1.1.2.2 功能活动受限: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均受限。
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亦受限。
1.1.2.3 肌肉萎缩:日久,三角肌等可发生废用性萎缩。
1.2 诊断标准1.2.1 肩关节周围广泛的疼痛,痛点在关节间隙上。
1.2.2 肩关节各向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均受限。
2 辨证2.1 气血不足:年老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
久之,则筋脉拘急而不用。
舌淡苔少,脉弦细。
2.2 外感风寒湿邪: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
在脉则血凝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
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
舌暗苔滑腻,脉弦。
2.3 外伤筋骨:跌扑闪挫,筋脉受损,淤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久之,则筋脉失养,拘急而不用。
舌暗有瘀癍苔少,脉弦紧。
本病不论何因致病,日久则筋脉失养,拘急而不用,脉络瘀阻,不通则痛。
3 治疗3.1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3.2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点、按、拿、扳、拔伸、摇等法。
3.3 取穴:肩井、天宗、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
3.4 操作:病人坐位。
用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在患侧肩关节周围治疗,由前向后往返数次,同时配合患肢被动外展、内收、外旋、上举等活动;再用分筋法、拨筋法在肩关节处由前至后往返操作3--5次,同时配合患肢外展;按揉上述穴位,以酸胀为度。
然后,用肩关节摇法、扳法治疗。
作摇法时,幅度要由小到大;作扳法时,力量要由轻到重,动作不要过猛,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最后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复搓动并抖动上肢,以此作为手法操作的结束动作。
3.5 其他治疗3.5.1 针灸:对于本病的早期的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2 理疗: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5.3 封闭:对于本病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4 药物贴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贴、多克自热贴、活血接骨贴等。
4 功能锻炼:本病的肩功能障碍,主要是由肩关节粘连导致。
治疗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锻炼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方法。
4.1 爬墙活动: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举高,并保持上肢伸直的状态,尽力使身体向墙壁靠近。
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
4.2 体后拉手:双手向后,用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逐渐向上拉动至最大角度,反复数次。
4.3 外旋锻炼:背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两臂外旋,尽量使拳背贴到墙壁上,反复数次。
4.4 摇肩活动:弓箭步,一手插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作前后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由慢到快。
落枕落枕又称“失枕”,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轻者数日自愈,重者拖延数周不愈,影响工作和生活。
落枕为单纯的肌肉痉挛,成人若经常发作者,常系颈椎病的前驱症状。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一般以患者颈项部一侧或两侧胸锁乳突肌痉挛,僵硬,疼痛,颈部功能受限为主要症状。
重者可波及斜方肌,肩胛肌等。
患者头向患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向患侧活动功能障碍尤为明显,甚者疼痛牵及头部,上背部及上臂。
患处有肌紧张和明显压痛。
1.1.2 体征1.1.2.1 压痛:痉挛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常有明显压痛点,且有粗硬感。
1.1.2.2 功能活动受限:颈项活动功能障碍。
1.1.2.3 压顶,叩顶试验阴性。
1.2 诊断标准1.2.1 压痛:痉挛的肌肉如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常有明显压痛点,且有粗硬感。
1.2.2 功能活动受限:颈项活动功能障碍。
1.2.3 除外骨质病变和外伤所致。
2 辨证本症多由于体质虚弱、过度劳累,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躺卧姿势不良等因素,使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状态,以致发生痉挛。
也有部分病人因夜眠时肩部暴露,颈肩部当风,感受风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发生拘急疼痛。
少数患者因颈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致使部分肌肉牛上或发生痉挛。
3 治疗3.1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经通络、理筋整复。
3.2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点、按、拿、扳、拔伸等法。
3.3 取穴:风池、缺盆、肩井、天宗。
3.4 操作:患者坐位,用轻柔的揉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治疗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
用拿法,拨筋法,分筋法在颈项及肩部紧张的肌肉处(重点在胸锁乳突肌)治疗,手法由轻至稍重反复操作3分钟,使之逐渐放松。
点按风池,缺盆,肩井,天宗等穴,均以酸胀为度。
然后用摇法和扳法在颈部操作。
作扳法时,要稳而快速,旋转幅度要在病人能忍受的限度内。
最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3.5 其他治疗3.5.1 针灸:对于本病的早期的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2 理疗: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5.3 封闭:对于本病疼痛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3.5.4 药物贴敷:常用的有狗皮膏、奇正消痛贴、多克自热贴、活血接骨贴等。
[按语] 按摩治疗落枕的效果很好,一般经1-2次按摩后即可痊愈。
疼痛甚者,可先按揉天宗,后溪穴2-3分钟,并嘱患者轻缓转动颈项,当痛稍减后,再用以上方法治疗。
如用上法按摩后,患者颈部功能基本恢复,只有前屈受限。
此时,注意检查患者第三,四胸椎棘突,往往在此处有压痛点。
当按压住这个痛点时,患者的前屈功能受限减轻,说明此胸椎后关节紊乱。
用胸椎对抗复位法治疗,症状即可解除。
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
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者外,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颈部功能活动受限。
1.1.2 体征1.1.2.1 触诊: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物;胸锁乳突肌痉挛紧张;少数患侧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围有骨疣样改变的硬块物。
1.1.2.2 功能活动受限:颈部向健侧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1.1.2.3 肌肉萎缩:日久,患侧的肌肉可发生轻度萎缩,同侧颜面发育较对侧缓慢。
1.2 诊断标准1.2.1 出生后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物;胸锁乳突肌痉挛紧张。
1.2.2 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
1.2.3 除外骨性病变。
2 辨证本病多由于产伤或胎儿在母体内头部长时间向一侧偏斜,导致颈部筋脉受损、脉络不通,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所致。
3 治疗3.1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软坚散结、局部为主。
3.2 手法:揉、点、按、拿、扳、拔伸等法。
3.3 取穴:风池、肩井。
3.4 操作: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揉法,约5—6分钟。
拿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3—5遍。
然后,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
反复进行数次。
最后,再用轻柔的推揉法在局部操作,以调理气血,并点揉风池、肩井。
4 调护家属可经常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作被动牵拉伸展,或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部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都可用于纠正姿势。
疳积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积滞与疳症有轻重程度的不同。
积滞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
疳症是指气液干涸,身体羸瘦,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小儿感染诸虫,也可转为疳症。
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营养不良”与疳症的临床表现相似,小儿营养不良是摄食不足或摄入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的结果。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精神不振,睡卧不安,大便不调常有恶臭,舌苔厚腻。
1.1.2 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萎靡或烦躁,睡卧不安,啼声低小,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2 辨证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乃成积滞。
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以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羸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3 治疗3.1 积滞伤脾3.1.1 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3.1.2 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捏脊。
3.2 气血虚弱3.2.1 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3.2.2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3 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
3.4 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
3.5 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
3.6 目赤多眵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
3.7 兼见咳嗽多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
3.8 便溏加补大肠、推下七节骨。
3.9 本病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效果亦好。
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或“网球肘”。
肱骨外上髁为肱桡肌总腱附着部。
如果前臂在旋前位腕关节经常作背伸性活动,可将其附着部位的软组织牵拉发生损伤,引起局部出血粘连,甚至关节滑膜嵌入肱桡关节间隙而致疼痛。
本病发病可因急性扭伤或拉伤而引起,但多数患者发病缓慢,一般无明显外伤史,多见于需反复作前臂旋转、用力伸腕的成年人,好发于右侧。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肱骨外上髁及肱桡关节附近疼痛,尤其在前臂旋转,腕关节主动背伸时,疼痛更为明显,同时沿伸腕肌向下放射;握物无力,手掌向下不能负重平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