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和困难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和困难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和困难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然而,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首先,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困难是教育体制的僵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建议学校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性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困难是人才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公正。
现有的选拔机制过于注重学历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引入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如面试、综合评价和能力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我们建议建立更加开放和公平的选拔渠道,如科研竞赛、创新大赛和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第三,人才培养亟需加强实践环节。
当前,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环节较少,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实习课和实践性研究项目。
此外,学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与专业人士进行互动交流。
第四,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如创新工作坊、创业讲座和创新竞赛等。
最后,人才培养还面临着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支持不足的问题。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与走向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然而,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展望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走向。
首先,从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来看,国内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来推动创新与发展。
政府在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类政策和项目,鼓励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
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在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存在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些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研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氛围不浓、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等问题。
此外,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价值。
针对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从高校教育入手,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和发展。
此外,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评价和使用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展望未来,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走向将会更加积极向上。
随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培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同时,科技创新的需求和推动力也将继续增长,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型国家 的关键和高校教育 的根本 任务。1 校担负着 培养 [高
和造 就高 素 质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历 史 使 命 , 由于 多 种 因素 的 影
第2 卷 第9 4 期 2 1,9 0 0 月
教育 与 教 学研 究
Ed c to nd Te c i g Re e r h u ai n a a h n s a c
、 .4 b1 NO 9 2 . Se . 1 p 20 0
高校 创 新 人 才培 养 存 在 的 问题及 对 策
评 价 方 式 把 本 应 是 生 动 、 快 的 学 习过 程 变 成 了 枯 燥 乏 味 愉
的讲 授 、 动 的记 录 和强 迫 记 忆 的 过 程 。 被 ( 未 形 成 完 整 的 创 新人 才培 养 体 系 四)
主型 的 师 生 关 系 难 以体 现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过 分 强 调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接 受 和 掌握 , 忽 视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而 力 的 培 养 , 生 只 能 被 动 地 接 受 教 师 的 所 传 之 道 、 授 之 学 所 业 、 解 之 惑 , 学 生 对 学 习 失 去 兴 趣 和 热 情 , 失 了 学 习 所 使 丧
响, 目前 高校 在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中 , 存 在 一 些 误 区 , 还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还没 有 完 全 建 立 , 而 影 响 了 创 新 型 人 从 才 的培 养 。
一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人才发现机制不够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解决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一)创新人才发现机制不够完善1.创新人才发现的标准不够清晰,缺乏统一的评判体系。
目前,创新人才的认定标准因地区、机构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导致很多有潜力的创新人才未能被及时发现和重点培养。
2.创新人才发现渠道有限。
目前创新人才多通过科研成果等渠道显露出来,而对于一些非传统领域或者创新型人才,发现渠道相对有限,使得他们的创新潜力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1.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氛围和良好的科研平台,使得创新人才的成长受到一定的制约。
2.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够多样化。
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而忽视了创新人才在创业、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局限在某一领域。
二、建议(一)创新人才发现机制的完善1.建立统一的创新人才认定标准。
建立创新人才的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和评价指标,使得创新人才的发现更加科学、公正。
2.拓宽创新人才发现渠道。
鼓励各类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创新人才发现渠道,引入社会资源提高创新人才发现的广度和深度。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1.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科研设施和科研团队,鼓励创新人才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探索。
2.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针对创新人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包括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创业实践等,使得创新人才在不同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乏 对 创 新 的 应 有 关 注 , 新 意 识 淡 漠 , 新 能 力 不 足 创 创 .高 校 中 的 不 少 教 师 对 所 授 学 科 的 最 新 发 展 状 况 了解 甚 少 ,
我 国高等 教育 在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其是 在 2 世 纪末 , 尤 0 中 共 中 央 、 务 院 颁 布 决 定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后 . 得 了 国 取 巨 大 的 发 展 。 我 国 高 校 培 养 出 的 人 才 创 新 意 识 、 新 思 但 创 推动 、 息 环境 的迅速 流 变 与冲 击 、 络 环境 的多 重影 响 信 网
种 方 式 实 现 与 人 文 教 育 、 文 精 神 的 结 合 人 目前 的 高 校 研 究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1_ 还 面 临 着 各 种 各 . 作
样 的 困 难 和 问 题 .加 强 和 改 进 研 究 生 思 想 政 治 l 作 非 一 l r
与诱 导都 对 研究 生 的思 想 政治 工 作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多 样 、 变 、 重与 复 杂化 、 象 化 、 性 化 的 环境 特 征 与高 多 多 形 感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一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人才的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尽管各个国家都在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笼统的培养目标目前,许多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过于笼统的培养目标。
这导致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机构应该与各行业紧密合作,深入了解各行业的需求,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脱节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着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脱节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校只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在真正的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无法灵活应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或实训课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实践项目的开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平衡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中,注重能力培养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目前很多教育机构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机构可以将课程设置更加全面,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团组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创新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
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能够适应数字经济的需求,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当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本文将从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1.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1.1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因此,当学生毕业投入社会实践时,他们可能面临着就业难、薪酬低等问题。
1.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创新型课程设置不足,导致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足。
此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成为了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1.3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观念的陈旧也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些教育机构和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对策2.1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要想解决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参与,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
2.2推进创新型课程设置推进创新型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一些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培养其创新能力。
2.3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解决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问题的关键之一。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得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教育行业,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本文将就当前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培养现状分析1.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创新拔尖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既需要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 现阶段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教育体制存在僵化问题。
目前,教育系统仍然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2)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教师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存在不足,对其进行才能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3)缺乏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
现阶段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机制仍然较为单一,大多通过高考分数等传统方式进行选拔,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4)实践环境不足。
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无法真实接触到创新领域的实践活动,从而无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缺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专业与学科体系。
当前在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创新拔尖人才的相关专业与学科体系,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形式和路径不明确。
建议1. 优化教育体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体制上,可以适当减少对传统知识灌输的依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并将创新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2. 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激励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 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当前的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需要改革,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学术成绩、科研成果、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估,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4. 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加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部分优秀人才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合适的资源和机会,导致其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一些潜力优秀的青年人才可能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而在培养方面,由于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让相关部门在积极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时,也是备感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应该从政策上加大对拔尖人才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鼓励拔尖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实践。
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拔尖人才,如提高其待遇、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等。
其次,可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资金投入,提高拔尖人才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
此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人才的资金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拔尖人才投身科技研究与创新。
另外,我们还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拔尖人才评价、选拔、培养的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从动态监测拔尖人才的成长过程,做好各个阶段的培养工作,确保拔尖人才能够在关键领域做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最后,建议加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基层单位的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面临一系列问题,但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们应该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国一定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的进一步跨越。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和困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目前,一些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同时,一些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国际视野,难以培养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所需的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学生创新潜力的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现行的选拔机制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术成绩来评估其创新能力,这往往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潜力。
创新是一个多维度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等。
因此,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如课外科研活动、竞赛获奖和实践经验等,以获取更全面的创新潜力信息。
加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教师队伍构成和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
一些高校缺乏拥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
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供与创新教育相关的研修机会,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
此外,社会支持与科研环境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困难因素。
一方面,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切实的支持政策和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科研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如实验设备不足、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首先,高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制定更科学、全面的评估机制,突破传统的学术成绩评估,多角度、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潜力。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面临诸多问题。
在发现方面,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在培养方面,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建立健全的发现机制、优化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拔尖创新人才发现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由于资源匮乏,对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工作往往滞后。
同时,由于信息不透明,一些优秀的创新人才往往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利用。
此外,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往往不够科学、公正,导致一些潜在的创新人才的发掘工作存在瑕疵。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建立健全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机制。
建立健全的创新人才发现机制,包括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的政策支持,提高关于创新人才的信息透明度,明确评价标准,建立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创新人才的公平发现和利用。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创新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由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一些创新人才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培养模式,包括加大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和企业间应加强合作,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以上是对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此类问题有所帮助。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建立健全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为我国的创新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创新创业的大国,然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发现的是,就业市场上对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是相对的供给不足。
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不足,因为他们缺乏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其次,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够灵活、多样的问题。
大多数培养机制过分注重学术成果,并忽视了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
此外,很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求学阶段就已经离开国外,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外流,不利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解决之策。
二、问题的原因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缺乏实践操作的环节。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方面欠缺。
其次,科研机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科研机构过分追求成果,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再者,人才培养需求与现有教育体系不匹配。
很多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需要从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经济,这就导致了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的下降。
最后,政策上存在的限制也是问题之一。
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导致了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这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解决之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的学习。
其次,科研机构也需要调整自身的培养机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再者,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积极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
可以给予创新创业人才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地位,鼓励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进行创新创业。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之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选拔标准不清晰、培养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效果。
一、问题分析1.选拔标准不清晰在当前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够明确的标准。
这导致了选拔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容易造成不公平的情况。
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选拔标准,也容易导致选人用人的盲目性,影响选拔效果。
在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往往存在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
这一方面表现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导师指导、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不足。
这些都会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挥。
3.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这一方面表现在薪酬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科研成果的认可和保护上。
这些都会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缺乏动力和保障,影响其创新成果的实现和推广。
二、解决建议1.明确选拔标准针对选拔标准不清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明确。
这包括从学术背景、科研成果、创新潜力等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和客观。
为了解决培养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这包括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布局,以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3.健全激励机制针对激励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这包括从薪酬水平、科研成果的认可和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激励安排,以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动力和保障。
人才培养和存在相关问题及建议

人才培养和存在相关问题及建议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资源。
然而,在人才培养和存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讨论人才培养和存在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人才培养的问题1. 教育体系的失衡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偏重理论知识和考试成绩的倾向。
这使得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和困难时显得手足无措。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方案:在教育体系中加入更多实践课程,例如实验课程和学习项目。
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主动学习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创新和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对于创新和创业的支持不足也是人才培养的问题之一。
许多年轻人在面临创新和创业时,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缺乏良好的创新和创业环境会限制他们的发展。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提供额外的金融支持、减少创业壁垒,并创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
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
3. 专业技能的匹配度不高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许多人在离校后发现他们所学的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不匹配,这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解决方案:教育机构应更加贴近实际,与行业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人才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行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人才存在的问题1. 社会竞争激烈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竞争压力巨大。
许多人才面临着艰难的就业环境,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一些企业也面临员工流失和人才激励的问题。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人才流失。
企业应提供良好的福利和晋升机会,给予员工更多的激励和奖励。
2. 人才流失和培养成本高人才培养成本高,人才流失又是一个大问题。
许多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出国,而留学经验使他们更有竞争力,也更有可能留在国外发展。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存在挑战,首先是人才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The discovery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aces challenges, first of all,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alents.2.很多拔尖创新人才被埋没在庞大的人才群体中,缺乏有效的发现渠道。
Many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re buried in the vast talent pool, lacking effective discovery channels.3.目前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Currently, the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re not perfect, with subjective problems.4.存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培养机制。
There are some regions and industries that do not attach enough importance to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lacking a unified training mechanism.5.有些拔尖创新人才缺乏系统性的培养方案,导致其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Som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lack systematic training programs, leading to ineffective improvement in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6.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精准的人才挖掘技术。
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与解决方案

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已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和素质。
与此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渐渐成为了各国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国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概述创新具有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作用,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对于目前我国的发展来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也有了很多举措,但是需要继续探索更科学的培养模式。
二、创新型人才定位及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指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有追求卓越、善于创新的精神,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承载创新任务和适应创新环境要求的人才。
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强化创新意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要让学生早早感受到自己也能够有创新力。
2.大力培养技术能力和多元能力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强化创新意识,多元的技术能力也是必要的。
因此,我们除了要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外,也应该注重多元能力的培养,比如协作能力、文案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
3.鼓励尝试和创造在学校内,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创新尝试。
比如,鼓励学生们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科学实验、开展社会调查和自主创业等行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可以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快融入实际工作和行业。
4.建立多元化社交平台在现实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时常受到社交因素的影响。
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在校园生活中社交经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建立多元化的社交平台,扩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范围,建立密切联系,增加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问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背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探究1.创新型人才具备哪些核心能力?2.目前教育系统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3.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哪些挑战和困境?4.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学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能力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1.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的思考方式。
2.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3.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
4.跨学科知识:具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5.实践能力:具备实际操作和实验研究的能力,善于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目前教育系统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目前教育系统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课程设置:通过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元素和实践环节。
例如引入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
2.推行项目制学习: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真实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过程。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3.开展创新竞赛活动:举办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项目。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建立创新实验室:在学校内建立创新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场所。
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挑战与困境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面临以下挑战与困境:1.教育资源不足:缺乏专业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学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然而,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体制的困境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限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首先,高考制度过于功利化,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偏重于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者,教育评价机制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和激励。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改革高考制度,减少对分数的过度依赖,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创新能力。
其次,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和创新性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者,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引入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和激励,让创新成果能够体现在学生的评价结果中。
二、学科发展的困境我国目前的学科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首先,一些重要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和教育中还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投入。
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较高,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者,学科发展过于功利化,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基础研究和长期成果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加大对重要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其在教育和研究中的地位。
其次,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壁垒,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创新。
再者,加强对基础研究和长期成果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只追求短期利益。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全面发展。
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

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我国日益加速的创新发展中,高等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既要完成学术研究,又要培养人才支持创新发展。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出发,结合相关案例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表现1. 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当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中,既有优秀的教授、研究员,也有从业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的初任教师,这导致有些学院和专业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充分提升。
2. 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不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科评估过程中,中国大学排名等指标成为了评估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本质意义,让人才培养与功能只停留在指标成绩上,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实际指导意义。
3. 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当前,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紧缺,不仅教师队伍匮乏,而且教学设备和学科科研经费均无法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造成人才缺口问题突出。
二、问题原因1. 选拔机制不完善高等院校教师选拔机制中,往往只注重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对于教学经验和能量的要求相对较少,这导致了教师队伍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2. 教育教学评估方式不当当前,教育教学评估过程中,过多地重视形式而非实质,忽视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教育教学实际效果,这种评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机理简化,让基于评价结果的课堂教学变得难以推进。
3.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当一些高等院校在教学经费投入方面过于局限,愿意奢侈大厅展览,但是对于实际投入的学科教育经费很指望短时期内能快速发展到相对完善的水平,长期的滞后性会限制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三、解决方案1. 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教师轮流调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缘教师学;同时,制定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明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方式。
2. 优化教育教学考核权重,将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教学评估的关键因素,并采用一系列定期绩效考核措施,不仅体现绩效变化,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教研的实验与实践。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趋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的发展与改革的内涵发生了新的改变。
在这个知识创新与应用高度商业化的经济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根到底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对知识、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存问题(一)激励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针对企业对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存在片面的认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企业认为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只是将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的目的认为是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而设定的机制,企业无法通过这一机制得到经济效益的提升;其二,企业认为现有管理水平或生产方式能够适应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属于额外的投入,其发挥的作用与意义并不明显;其三,企业认为激励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是一种无形的投入,无形之中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标准不够明确针对企业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的标准不够突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企业没有制定明确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使得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够明确具体,导致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难以达到企业创新的要求;其二,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主要参照标准,而忽略了创新人才的主动性、自主性以及多样化培养的需求,使得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质上是企业普通工作人员的培养以及企业文化的灌输,导致企业创新主体不够突出。
二、问题产生的影响三、建立高效的企业创新型人才培训机制(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企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何种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这是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要明确的问题,只有通过制定创新型人才标准,才能够明确培养的目标;(二)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监管的需求。
如何确定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果,如何衡量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是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监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型人才标准,才能够对培养结果进行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 2010·05 ■责任编辑:陈礼达 E-mail:chenld@cutech.edu.cn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1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识还有误区误区之一,把学历作为判别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依据,认为只有高学历者属于创新人才。
这一认识导致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把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学生作为重点培养群体,对本科、专科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尤其是忽视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质的培育。
误区之二,把智力作为判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认为唯有高智力者属于创新人才。
这一认识导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把开发智力、学习知识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对创新型人才的情商、思维、人格等素质的开发和培育。
有专家研究表明,一种创新的成功,智商因素的作用可能只占20~30%,情商因素的作用占70~80%。
误区之三,把普遍意义上的国民素质教育等同于特定意义上的创新素质培养。
创新素质是一个特定概念或者说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概念,包括知识、思维、能力、个性特质等方面的素质。
尽管国民素质与创新素质两者之间具有交叉重合,但它们的外延内容并不完全等同,国民素质教育不能够替代创新素质的培养。
1.2 创新教育的理念尚未“落地生根”创新教育既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育思想而言的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反映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许多高校尤其是一批研究型大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各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处在思想理念宣传层面,尚未贯穿于科技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之中。
高等学校在招生、课程体系、选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试、专业实习、论文撰写、教学评价等环节,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还没有结构性突破。
高校招生根据高考成绩录取,学生还是按照学校给定的、选择余地很小的课程学习,教师多数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考试还是死记硬背教材或任课教师授课内容,还没有真正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体制。
1.3 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
由于“两课”、英语等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占了很大比例,加上专业课程过多,因此留给必修通识课程的空间相对不足,通识教育往往成为一种点缀。
另外,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课程。
1.4 教学方式仍以守成性教育为主维持性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教与学的方法以教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人才。
近十多年来,我国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
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仍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守成性教育为主、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必须在高等教育后续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才能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形势。
创新人才 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吴志华 廖志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摘 要: 关键词:10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 2010·05■责任编辑:陈礼达 E-mail:chenld@cutech.edu.cn师讲授知识为中心。
在守成教育和维持性教学中,学生“只作顺向辩护,不能逆向反思;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适应,不能主动建构”。
因而,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些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守成性教育和维持性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穿插了一些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新教学方法,但历史沿袭下来的守成教育和维持性教学仍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障碍。
1.5 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高校对学生普遍采用的是“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过于看重结果而淡化过程,过于看重知识吸纳而忽视能力形成,过于看重学业发展而忽视健全人格塑造,“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相对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全面评价。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也没有把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个性、能力素质纳入其中。
这既有悖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原则,也成为制约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一个导向性因素。
1.6 高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明显不足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教师提出高要求和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这对我国高校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挑战。
因为,就后一项新要求来说,对于在传统知识灌输式高等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同时又在这种体制的教学模式中长期任教的教师,并不完全懂得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不真正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至少需要经历一个转型的过程。
就前一项高要求而言,实事求是地评价,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状况不容乐观,除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之外,其他高校的状况令人担忧。
2 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2.1 纠正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偏差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一些共性素质特征:一是博、专融合的知识结构,既有“博”的广度,又有“专”的深度;二是多元的思维方法,包括了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以及元认知思维等;三是积极的个性品质,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韧执着的创新意志、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四是全面的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推理力、知识的转化运用能力等。
因此,从素质角度解释,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所需要的良好的知识、思维、能力、人格等方面素质特征的人才。
从这一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不等于高学历、高智力人才,国民素质教育也不等于创新素质培养。
高学历、高智力只能说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高学历在技术创新领域甚至不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但国民素质教育不能够取代创新素质教育。
2.2 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某些传统的教育思想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应由培养“知识型”学生向培养“创新型”学生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授学生知识尤其是新知识,仍然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任务。
但传授知识本身不再是首要或唯一的任务,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
其次,在教育功能上,应由强调“个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从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的传记里可以看出,他们往往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这似乎成为他们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的一个个性素质特征。
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按照社会主义价值观“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3 改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色。
“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好像一种成功的生活一样,必须严格地按照‘依靠自己’的原则。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一些共性特征,但不存在一种统一和固定的模式。
不同高校可以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自特色。
例如,我国有些大学和院系,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强项领域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等资源来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有些大学试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科学研究型、应用技术型等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这些都可认为是值得探索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培养方案应体现尊重人才个性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从一定程度上说,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才。
基于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应避免“千人一面”的硬性要求,给与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机会和空间,并设法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机地耦合起来。
2.4 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组成,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过大,作为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比重偏小。
不太适合培养“专业通才”和“复合知识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总学分不变的框架内,减少专业课,适11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 2010·05 ■责任编辑:陈礼达 E-mail:chenld@cutech.edu.cn当压缩公共课,扩大基础课,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大课程形成一种梯形的课程体系结构。
同时,课程体系中补充一些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相关的课程。
科技创新型人才除了须具备知识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思维、个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素质。
理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迫切需要开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升个性品质的相关课程。
另外,创新方法论、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等课程,也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相关,可以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
2.5 实施多样化互动式课程教学方式一是课程教学中形成师生之间双主体互动教学关系。
著名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中的主体,师生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是把学生看作消极被教的对象和单纯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生看作具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的主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是死记硬背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提问、讨论、发表观点等互动形式,把学习过程变为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二是鼓励在实践中探索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方式。
当代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互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些理论提倡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对探索多样化的互动教学方式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如导学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等。
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