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合集下载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应用新进展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应用新进展
有 3个 成 员 , 别 为 V G R 、 E F 2 V G R 。 V G R 分 行 为 自身 的复杂性使统计实验结果 其
不确定性增加 。
3 靶 向药 物 开 发 应 用 目前 进 展
与 V G — 高亲 和力 , 它对 下 游 酪氨 酸激 酶 活性 仅 为 E FA有 但
随 着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 E F) 用 的 深 入 认 识 和 血 管 靶 V G 作
向治疗策略的临床实践 , 以抗新生血管为核心 的靶 向治疗取 得可喜进展 , 本文就 V G E F的作用机 理及 应用 现状和前 景作

论述 。
1 V GF家 族 E
过程 中起到一定作用 。 免疫组化研究显示 , E F因子在 N C C组织 中有显著 VG SL 高水平表达 , 说明 V G E F与肺癌 的生长密切相关 。多项统计
[ ]Br M, aht J Mueb , t 1 urn is hs nteb l 2 i D B ra , reeL e a.C r tni to i - k o e g h o oyadcii l seto E Frgltn[ ] acE dvsua g n l c pcs f G u ai J .V s noacl n aa V e o r
极的效果 。
1 要低 , 但是它具有 强 大的 酪氨酸激 酶 活性 , 血管 生成 的 在 调控 、 促有丝分裂信号 和渗 透性 放大效应等环节起着 主要 作
用 。V G R E F 3则 与 淋 巴 系统 的 生 长 发 展 相 关 … 。 2 V F在 肿 瘤 发 生 中 的 机 制 及 对 预 后 的 影 响 EG
有研究认为 , E F水平可以作为 N C C预后的独立预测 因 VG SL 子 。但是 , 亦有相 当数量 的研究未 能得出与之 一致 的结 论 。肺癌本身是多基 因共同改变产生的疾 病 , 它受多个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孙任成1,孙赛赛1,于渊21.潍坊市中医院肿瘤外科,山东潍坊 261041;2.潍坊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山东潍坊 261041[摘要] 随着靶向治疗为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获益,肺癌靶向治疗的新辅助策略逐渐受到关注。

近年来,NSCLC 的新辅助靶向治疗临床试验研究数据不断更新,NSCLC 新辅助靶向治疗安全有效,可增加根治性手术机会、减少疾病复发并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对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 应用新辅助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新辅助靶向治疗的认识。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靶向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4)02(c)-0195-04Advances in Neoadjuvant Targeted 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UN Rencheng 1, SUN Saisai 1, YU Yuan 21.Department of Surgical Oncology, Weif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261041 China;2.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Weifang, Shandong Province, 261041 China[Abstract] With the benefit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with positive driver genes and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herapy, neoadjuvant strategies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lung cancer are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ata of clinical trials of neoadjuvant targeted therapy in NSCLC have been constantly updated. Neoadjuvant targeted therapy in NSCLC is safe and effective, which can increase the chance of radical surgery, reduce disease recurrence and improve patient progno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oadjuvant targeted therapy in driver gene-positive NSCLC, in order to improve clini⁃cians' understanding of neoadjuvant targeted therapy.[Key word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eoadjuvant targeted therapy; Review肺癌是中国乃至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占80%~85%,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但预后并不理想,Ⅱ~ⅢA 期5年总生存率为41%~65%,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辅助或新辅助化疗仅在手术基础上提高了4%~8%的5年总生存率,免疫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驱动基因阴性NSCLC 的预后,但对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 效果并不理想。

EGFR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现状

EGFR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现状

科学技术创新2020.10本篇综述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3028)和“双一流”大学项目(No CPU2018GY03and No CPU2018GY15)的支持。

基金项目:原癌蛋白SET 在雌激素诱导的基因转录激活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项目(项目编号:81773028)。

作者简介:沈一鸣(1994-),男,汉族,浙江嘉兴,中国药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

EGFR 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现状沈一鸣郭长缨王莹*(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00)当前肺癌死亡率高,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NSCLC 占肺癌病例的80%以上,5年生存率仅有18%,表明改进当前方法和找到有效新疗法仍是重点[1]。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发展,可以识别肿瘤基因的变化,产生了支持个体化的靶向治疗选择[2]。

在NSCLC 患者中,EGFR 基因突变概率最高,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专门批准和研发了EGFR-TKIs 。

然而药物耐药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综述将重点探讨这些治疗方法,遇到的挑战,以及克服这些问题的可能性。

1EGFR 突变驱动的NSCLC 和治疗方法EGFR ,也称ErbB1,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之一。

EGFR 与表皮生长细胞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结合时触发构象变化,受体发生异质二聚化,激活胞质内催化活性,诱导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介导下游通路,从而参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3]。

在NSCLC 中,由于EGFR 基因点突变、缺失或扩增,常发现EGFR 信号通路过于活跃,提示该通路是治疗NSCLC 非常有吸引力的靶点[4]。

EGFR 突变主要发生在酪氨酸激酶结构域18-21号外显子上,包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E709X ,G719X ,S768I ,T790M ,L858R ,L861X 等,其中最常发生的是19号外显子缺失(47%)和L858R 突变(41%)[5]。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 332 •国际呼吸杂志2021 年3 月第41 卷第 5 期Im J Respir,March 2021,Vol.41,No.5.专题笔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张文静徐瑜白莉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庆400017通信作者:白莉,Em ail:blpost@【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存在可导致肿瘤发生与发展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EG FR、A L K、R()S1、K R A S、c-M ET、H ER2、R E T、N T R K、PIK3A等,晚期N SC LC患者的治疗模式已经从基于组织病理分型的传统化疗、放疗,发展到基于分子病理分型、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模式。

分子靶向治疗相较传统治疗方式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目前已成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 SC L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改变了晚期N SC L C的治疗模式。

本文针对N SC LC驱动基因及最新研发的靶向药物阐述N SC L C分子靶向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癌,非小细胞肺;分子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D()I:10.3760/l31368-20200514-00397Targeted therapy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tate of the art and further directionsZhang Wenjin^, Xu Yu,Bai LiDepartment o 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 f Army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 7,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Bai L i, E m ail:**************【Abstract】More and mor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have been confirmed to havedriver gene mutations which lead to tum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including epithelial growthfactor receptor (E G FR, ALK, ROS1, KRAS, c-MET, HER2, RET, NTRK, PIK3A, etc). Thetreatment mode of advanced NSCLC patients has evolved from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andradiotherapy based on histo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to personalized targeted therapy based onmolecular genetic diagnosis,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outcome of disease and the quality oflife. Targeted therapy is becoming the standard first-line therapeutic scheme for the treatment ofNSCLC harboring driver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river genes found in NSCLC and thedevelopment of novel compounds targeting these driver genes.【Key words】Carcinoma, non'small-cell lung;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Epithelial growthfactor receptor gene;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geneD()I:10.3760/l31368-20200514-00397肺癌是我国及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病死率前三位的恶性肿瘤,其中80%〜85%的患者为N SC LC,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1]。

靶向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进展

靶向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进展
究结果 来验证 。
( 参考文献略, 读者需要可向编辑部索取)
支气管热成形 术是哮喘治疗
收稿 日期 ;0 00.5 2 1-40 ( 责任编辑 : 王静)
25 支气 管热成 形术 ,
领域一项创新 的 、 试验 性的操作 , 它能够减少 气道平 滑肌 的数量 , 从而减轻支 气管收缩 、 少哮喘症 状的 减
・1 4 ・ 32
M o e r ci a e i i e d m P a tc l d cn ,De e e 01 Vo . 2 M c mb r 2 0, 12 ,No 1 .2
气 管重度狭 窄 的有 效手段 。目前 常用 的气 道 内支 架 发 作频率 和严重程 度 。其原理 是通过一 个特 殊 的导 严格控 制作用的管状 支架和 由 管 电极 ,
金 属材 料制 成 的可膨胀 式 金属 支架 。包 括 D mo 壁加 热达 到特定 的温度而 减少气 道平滑肌 的数量 。 u n 0t n 支 架在 内的各种硅 酮支架 的优 点是价格便 宜 ,置入 这种 射频 电能适 用于 直径 3~ 1 ur 的大多数 气 后移取 出 比较方便 ; 缺点 是置入后容 易移位 , 置入 必 道 。支气 管热成形 术与 常规射频 消融术 的基本原 理
它 能起 肺减容 的作用 。前期 的研究 结果显示 经支气 展必定又将为这 门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应用于 管镜肺减 容术后 6~ 1 周 时患者 6m n 2 i步行 距离有 消化道疾病诊 断的胶囊式机 器人 已经 问世 , 于气道 对
提高 , 自觉症状 改善 , 但何种封 堵器 合适 、 发症严 疾病 能否 出现更加微 创 、 并 有效 的诊疗方 法 , 我们将拭 重与否 、 期疗效如何 , 远 均有待 于动物实验和 临床研 目以待 。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一线治疗方案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一线治疗方案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一线治疗方案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50%的亚洲患者和11%~16%的西方患者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主要包括Exon 19 Del和21 L858R);对这类患者,NCCN国际指南目前推荐一线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靶向治疗。

近年来,第二代、第三代EGFR-TKI横空出世,同时众多研究表明联合EGFR-TKI和其他治疗方式(比如化疗和抗血管治疗等)的策略在一线使用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在如此众多的可选方案中,探究哪种一线治疗方案是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优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何建行教授、梁文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读硕士研究生赵毅为主要第一作者,针对“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案”以网络荟萃分析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9年10月7日,这项研究在线发表于世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The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影响因子为27.604),这是BMJ正刊首次发表来自中国的肺癌治疗相关研究,是我国肺癌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

文章一览当前EGFR-TKI呈现“三代同堂”的盛况:一代的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埃克替尼(Icotinib);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和达克替尼(Dacomitinib);三代的奥希替尼(Osimertinib)。

EGFR-TKI的问世极大改善了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

而一线EGFR-TKI单药治疗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的出现耐药,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延缓耐药的出现,在现有可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更多临床可用的治疗手段的联合治疗亦进入人们视线,比如,NEJ026研究中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Erlotinib+Bevacizumab)以及NEJ009研究中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含铂双药化疗(Gefitinib+PbCT:gefitinib+pemetrexed based chemotherapy),较相应EGFR-TKI 单药治疗,均显示出更好的PFS生存获益。

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靶向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领域的里程碑,使晚期NSCLC的治疗从标准含铂双药的化疗时代迈进了靶向治疗时代。

但随着EGFR-TKI药物临床应用其耐药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文章就NSCLC患者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分子机制及目前已知的治疗策略作一论述。

隨着全球工业化快速发展,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肺癌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的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85%[1]。

目前,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NSCLC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然而传统的放化疗似乎进入了平台期,无法满足进展期NSCLC的治疗需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领域的里程碑,能延长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无疾病进展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EGFR-TKI 药物临床应用其耐药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一般在8~10个月出现[2],耐药已成为限制EGFR-TKI临床应用的瓶颈。

因此阐明EGFR-TKI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研发新的药物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获得性EGFR-TKI耐药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尤其在亚裔人群的不吸烟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比例高达60%左右[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靶向治疗现状及进展68页PPT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靶向治疗现状及进展68页PPT

Avastin 7.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Avastin 1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Two-stage design – Initially, 210 patients were randomised to one of the three arms (1:1:1) – following assessment, 1:1 randomisation continues to the CG-alone plus one CG + Avastin arm – no crossover allowed
12
18
24
30
36
Months
Sandler A, NEJM 2019
Gemcitabine-cisplatin +/- Avastin in NSCLC: a phase III trial
CG alone 6
Previously untreated, stage IIIb,
IV or recurrent NSCLC (n=830)
OS 高加索人(n=945)
亚裔(n=121) 腺癌(n=412)
11.3月 10.5月 17.6月 12.0月
鳞癌(n=347)
10.2月
B组(CV) 10.1月 9.1月 20.4月 10.2月
8.9月
P 0.0441 0.0025 0.4992 0.0673
0.0567
结论:联合治疗对高加索人总生存期的改善优于亚洲人, 而且独立于组织学分型,不过亚洲人总生存期较长
EGFR-TKI与化疗药物联合存在某些共同获益人群 EGFR-TKI与化疗药物存在拮抗的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论文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论文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进展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接收的癌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术前化疗组与单纯的手术组,每组50例,并对化疗组实行非小细胞化疗,并给予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并对其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手术前化疗组中有31例患者得以痊愈,生存率是62%,手术组患者中有22例得以痊愈,生存率是44%,术前化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手术组,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肺癌患者实行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并对其使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取得不错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21-02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每年的新增病例达到了120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1]。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后的效果较差,进行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只有4-5月,而一年的生存率只有10%[2]。

现今,临床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放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本文将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接受的100例肺癌患者实行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并对其进展进行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接收的癌症患者100例其中男77例,女21例,年龄在39-77岁之间,平均年龄605岁。

将全部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手术前的化疗组、单纯的手术组全部患者都有明确的细胞学以及病理学依据,患者在年龄、性格以及其他疾病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手术前的化疗组患者实行实行非小细胞化疗,并给予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之后再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手术组的患者实行单纯的手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观察与研究。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和诊治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和诊治进展

.综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和诊治进展杨锦戴然然项轶肺癌是所有癌症患者中死亡率最高的,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占肺癌病人的85%左右[1],由于晚期局部浸润和转移,大多数临床诊断的患者不适合进行根治性的手术,被迫接受系统化学疗法。

2009年+期临床研究FASTACT/,在2013年的ASCO会议中揭示了接受GC(吉西他滨+顺X或者卡X)序贯厄洛替尼组较安慰组的患者的PFS有明显的延长。

然而,由于造血,肝肾和胃肠道毒性,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多种药物不良反应!ADR)$此外,化学治疗剂还会损害宿主的免疫系统并下调抗肿瘤免疫力。

最终,这些事件降低了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可能性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不良的生活质量!QOL)和预后的恶化。

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治疗策略[2]$对于检测出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靶向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还不是很明确,虽然靶向药物总体相对安全,但也有文献报道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本文将对靶向治疗和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为血小板计数<150x 109/F o血小板计数!70-150)x109/F为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20x109/F为重度减少[3]$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被分为4级:1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75-150)x109/F, 2级血小板减少症为!50-70)x109/F,3级血小板减少症为(25~50)x109/F,4级血小板减少症为<doi:10.3969/j.Ow.1009-6663.2021.04.0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No.81672271)&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研究项目(No.TM201514)&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基金(No.YG2G15MS6G)&上海市卫和科研(NoQ201740032)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信作者:戴然然,E-mail:drcyy@ 25x109/F[4]o化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定义化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 in­duced thcmbacympenix,CID)[5]是指肿瘤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抗肿瘤的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对于骨髓的造血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100x109艾。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 o1.17 No.4932投稿邮箱:sjzxyx6666@1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是通过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在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通过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肿瘤细胞加速凋亡。

所以靶向治疗与传统的化疗相比较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毒副作用小。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因为小分子抑制剂的出现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4]。

下面将介绍治疗NSCLC 的各类分子靶向药物。

1.1 Crizotinib (克唑替尼)2007年,日本学者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首次发现了EML4-ALK 融合基因,后来针对EML4-ALK 融合基因阳性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研发了一种口服的靶向抑制剂Crizotinib(克唑替尼)。

Crizotinib 的出现是分子靶向治疗NSCLC 的极其重要的里程碑[5]。

Crizotinib(2011年)是ALK 受体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的抑制剂,它的作用机制是可以选择性竞争三磷酸腺苷(ATP),阻断磷酸化而发挥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

在Solomon BJ、Cappuzzo F、Felip E、Blackhall FH、Costa DB、Kim D-W 的报告中,PROFILE 1014是ALK 阳性NSCLC 的3期前瞻性研究,与BM 患者的化疗相比,一线氯吡啶组的颅内疾病控制率(IDCR)显示较高。

虽然颅内进展时间改善,但并不显著[6]。

在BM 患者中,Crizotinib 与化疗相比,PFS 大大改善。

患有BM 的患者的IDCR 与化疗相比显着高于对照组。

无法避免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NS)渗透或肿瘤生物学变化,大脑是Crizotinib 耐药最常见的部位。

在接受治疗的同时,高达70 %的患者中新发颅内病变的进展是对Crizotinib 的获得性抵抗的常见表现[7]。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化疗对晚期NSCLC的疗效已达到平台期,患者很难再从化疗中进一步获益。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成为当前肺癌领域的热点,对接受EGFR-TKI治疗的EGFR突变的NSCLC患者,无论是有效率还是生存期以及生活质量都远远超过当前单纯化疗的水平,又一新的靶点EML4-ALK阳性的靶向药物Crizotinib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肺癌的新的驱动基因EGFR-1、ROS1、mTOR、DDR2、PIK3CA、MEK 等的发现,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开发成功,肺癌的治疗才是真正的走向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现对当前晚期NSCLC靶向治疗的现状总结如下。

标签: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基因;进展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肺癌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一旦发现,约80%肺癌为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并且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

第三代新药联合铂类二药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标准方案,但疗效达到一个平台期,其总体有效率(RR)为25%~35%,至疾病进展时间(TTP)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8~10个月,患者似乎很难再从化疗中进一步获益。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成为当前肺癌领域的热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抗EGFR单克隆抗体以及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淋巴瘤激酶(EML4-ALK)抑制剂等等。

2009年Jackman 等[1]分析了5项临床试验,旨在研究EGFR和K-RAS突变对晚期NSCLC患者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有效率还是生存期,TKI都远远超过当前单纯化疗的水平,EGFR突变的NSCLC患者接受TKI治疗的RR达67%,OS约为24个月。

这使我们相信,靶向治疗正在引领肺癌走向真正个体化治疗的时代。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异常表达基因之一,因此,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EGFR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EGFR抑制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EGFR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以及联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EGFR基因及其与NSCLC的关系EGF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关键的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在人体中,EGFR 基因位于第七号染色体上,其编码的EGFR蛋白广泛存在于上皮组织,尤其在肺、脑和乳腺等组织中表达最为丰富。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EGFR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NSCLC细胞常常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或过度表达,这些变化导致EGFR蛋白的持续激活,从而引发细胞的无序增殖和肿瘤的形成。

EGFR突变最常见的是酪氨酸激酶域的突变,这些突变能够增加EGFR 的活性,使细胞对EGFR配体的反应增强,导致细胞增殖失控。

EGFR作为NSCLC的重要治疗靶点,其靶向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NSCL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和单克隆抗体两大类。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EGFR的活性或阻断其与配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提高NSCL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然而,尽管EGFR靶向治疗在NSCLC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对EGFR靶向药物不敏感,部分患者在初始敏感后会出现耐药性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提示我们,对EGFR 及其与NSCLC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发,仍然是NSCLC治疗领域的重要任务。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新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的新进展

D O I : 1 0 . 3 8 7 7  ̄ ma d . i s m. 1 6 7 4 ・ 0 7 8 5 . 2 0 1 3 . 1 8 . 0 0 5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 8 1 1 0 1 7 5 9 ) ;江 苏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分析显示化学治疗对于晚期肺癌优于最佳治疗 ,一年 生存率 由 5 % 提高到 1 5 %,奠定 了化学治疗在 NS C L C 治疗 中的基石地位【 5 】 。随后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另一项
包含 了化学治疗 ,分子靶 向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 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以铂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的临
的方法 已经远远无法满足 当代 医疗 的需求,而传统血 清癌胚抗原等肿瘤标记物也缺乏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 性,对指 导肿瘤个体化治疗的作用极其有 限。这些都 再次提 醒我们 N S C L C 是 一类分子水平上高度异质性 的疾病,因此,基于分子差异的个体化诊治是其治疗 的方 向。特征性的分子标 志物不仅能先于其他 手段而 早期诊断,还能精准的预测患者 的预后 以及对 治疗的
晚期 NS C L C的化学治疗的现状 早在 1 9 9 5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 Me t a


c a n c e r ,NS C L C)占肺癌总数 的 8 5 %。由于大多数患 者就诊时 已经是 晚期,丧失 了手术根 治的机会 ,所 以 Me t a 分析结果显示,以铂类为基础 的两药联合化疗优 内科治疗在晚期 NS C L C 的治疗 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 。 于单药治疗或 三药治疗,从 而奠定 了以铂类为基础的 S C L C治疗领域 的首席地位[ 6 ] 。 位。近年来有关 NS C L C的个体化诊治是研究的热点, 两药联合方案在 晚期 N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摘要】非小细胞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包括靶向治疗。

本文就近年来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靶向治疗新进展肺癌70%-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由于早期难以发现,确诊NSCLC时70%-80%患者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中位生存期仅6~8个月,5年生存率仅15%。

因此,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就近年来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化疗1.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线化疗铂类药物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紫杉类药物、长春瑞滨)是晚期NSCLC患者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

吉西他滨为一种新型核苷类似物,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

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在1998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NSCLC的一线方案,有效率21%~41%,中位生存期8.1个月~11.1个月,1年存活率32%~39%,从全球13项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4556例NSCLC病人的荟萃分析显示:吉西他滨+铂类较第一代化疗药和第二代铂类方案使NSCLC病人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延长;与第三代化疗药物+铂类比较,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1]。

1.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二线化疗最近NCCN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已将疗效评定改为1个周期后即评估,当出现疾病进展,应采用二线化疗。

目前有三种药物经美国FDA批准用于NSCLC的二线治疗,两种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多西紫杉醇和培美曲塞,另一种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药物) (EGFR-TKIs)厄洛替尼[2]。

TAX317[3]研究证实,多西他赛作为二线治疗优于最佳支持治疗。

TAX320研究确立了多西他赛75mg/m2三周治疗的地位。

此后, JMEI研究证实,培美曲塞作为二线治疗其疗效不亚于多西他赛,且毒性反应更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