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笔下的意象世界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摘录]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一粒沙里看出世界, 一朵野花里见天国。
”我愿意尝试着走进张爱玲的一花一沙,探究那些已经过时了的死去了的人物,看他们的灵魂是怎样的颠簸喘息过,而今是否还幽幽地、伴着月光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
自古文人多爱月,而爱月的女文人更多,且爱得痴迷。
张爱玲自己也说,她是和月亮共进退的人,因此,她看月亮的次数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多,故而她的文字世界里,月亮绵绵地纠缠着她,空灵地引领着她,清高地提升着她。
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其间关于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有些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无不流淌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月光的意象中融进了她对人生的灰暗理解所谓“意象”,也就是在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中,包含着隐喻、象征、暗示等深层的意蕴。
张爱玲的小说中意象纷呈,多如繁星,不胜枚举,如她反复写到的镜子、墙、电车、屏风等等,就连很多别人已经写过、写滥的事和物在她的笔下,也突然就与其他事物发生了联系,有了绝妙的象征、暗示等意义,变成了她任意驱使表达爱憎的工具。
比如月亮,月亮的意象在张爱玲笔下出现得最多、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着鲜明的对应,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了具体的形态。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圆白、光泽,有着森森逼人的阴气,是带着杀气的蓝光,这样一反常规的描述,融进了她对苍凉人生的全部感悟。
自身命运的不幸,天才般的观察生命的独特视角,使她的文笔所表现的生活处处充满了不信任与怀疑, 充满悲观、绝望、冷漠的格调,她说“人生的底色是苍凉的”,“沾着了人沾着脏”。
在散文《私语》中,表现少年时期因反叛父亲被关禁长达小半年时,是这样感受月光的,“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摘要张爱玲是喜欢颜色的。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重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无论景物勾勒,人物刻画,还是活动场面的再现,总与色彩同步进行的。
本文将从色彩之于人物服饰和色彩之于自然景物两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美。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意象张爱玲是喜欢颜色的。
“总之,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1】色彩不同于具有广延性的空间形体,可以独立存在,它必须承载在形体之上。
为此,张爱玲替颜色寻得了相应的形,充分展示其美学观念。
夏志清说,钱钟书的巧妙譬喻,沈从文的乡村风景,在描写上可与张爱玲相比,但在意象上只能让张爱玲独领风骚。
【2】我们知道,意象是意中之象,不能忽视的是所有的象都是“观”的结果,无论是物象、事象还是意象,只有“如在目前”,能够“看得见”,才能被称作“象”。
一个倾向于视觉中心的意象,一方面表现在“色”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形”上。
张爱玲小说意象以色附形,将各种色彩自然调和,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突出一种色彩,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使她的行文颇似西洋油画,涂涂抹抹,色彩斑斓。
下文结合具体作品,从色彩之于人物服饰和色彩之于自然景物两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具体的色彩意象美。
一、色彩附于人物服饰,塑造人物形象,喻示人物命运。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是丰富而极细致的。
她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
【3】对于服饰她在乎的更多的是服饰的外延特性,它成为作者和小说人物身份、心理、性格与命运的外化,成为诠释人物存在的方式,这使她的小说绚丽多姿,风味迥异,也正是这点为她作品中运用人物服饰,在修饰人物方面,充当人类遮羞布的同时,又赋予新的生命,新的用途,而色彩作为服饰话语的基本词汇之一,是张爱玲最费心思着力描写的。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研究作者:吴伟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张爱玲小说中“苍凉”的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象描写来体现的,这些意象并非只是作为小说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而被刻画,它们同时起着烘托气氛,反映人物心理,象征人物命运的作用。
此文试从纵向角度梳理张爱玲小说中的几个典型意象,归纳分析这些意象的内容和意义,并从其散文和生平中探讨这些意象的获得。
关键词:意象日月风雨灯火镜子阅读张爱玲的小说,人们最初得到的审美愉悦,多半来自小说中层出不穷、富于弹性的意象。
一个个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它们为读者带来了一个生动的感性世界,构成了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形成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象的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又不断给人以新奇之感,是张爱玲馈赠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俯拾皆是,各式各样的月亮、太阳,形形色色的玻璃、镜子,旧式的钟,回家的电车,跟不上生命的琴弦,阳台上的紫藤花架,绣在屏风上的鸟,青蛇一般的仙人掌,满山轰轰烈烈开着的野杜鹃……都被寄予了丰富的情感、特定的寓意,形成了张爱玲式的意象。
其中,日月、风雨、灯火、镜子等是张爱玲小说常用的意象,“他们代表着物态的变化,可以承载诸多的隐喻。
”这些表现了张爱玲的孤独和凄凉,同时赋予作品一种“苍凉”的审美意趣,隐喻出作家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一个意象就是一种心理状态,甚至于营造出一种难以言语的意境。
繁复的意象、曲折的情节,演绎出生动感人的故事,使人与物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也成就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
一、日月:冷色的梦(虚假恋情的幻影)张爱玲小说的基本基调是“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因此作家笔下的“日月”意象褪却了人们一般赋予它的天荒地老的意义而衍生出了悲天悯人的色彩。
太阳常常被昏黄、迷蒙、黯淡来蒙盖,月亮常常用银色、青色、蓝阴阴、绿光棱来修饰,渲染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冷色基调,也折射出作者寂寥的心境和苍凉的境遇。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
摘 要:张爱玲的 小说 中一个独具特 色的地方就是 出现 的繁 纷 多样 的意 象,这 些意 象在她 的小说 中有诸 多用途 ,或 是为 了将人物 心理 状态具体 化 ,或是为 了传达人 物命运 的象征 ,或是 为 了以此 增强故事 的生动性 与画 面感 ,正是对 意象的成功运用 ,使她 的小说倍加精彩 。 关键 词 :意 象心理 ;命运 ;生动性 ;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 :1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33(2009)06—0015.02
意象理论在 中国起源很 早 ,《周 易 ·系辞》中已有 “观物 字 ,虚 飘飘 的 ,不落 实地 。”【2J其实这对 联上不落实地 的一个
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 ,意 象其 实就是 寓“意 ”于 “象 ”,就 是用来寄托人 物主 观情思 的客 观物象 。张爱玲 小说 中的意 象独具特色 ,夏志清 曾说 :“凭张爱玲灵 敏的头脑 和对 于感觉 快感的爱好 ,她小说 里意 象 的丰富 ,在 中国现代 小说 家 中可 以说 是首屈一 指。 lJ可 以说 ,现代 文学 史上很难 找出像她这 样在小说 中运用如此繁纷多样的意象的作家。
了,停 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 ,闪着金色 寿字 团花 ,一朵 二、人物命 运的象征
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 。在微光里 ,一个个 的字都像 浮
在半空 中,离着 纸 老远 。流苏 觉得 自己就 是对 联上 的一个
张爱玲写 出的一个个生动鲜活 的意象 ,不仅仅是 为了表
收稿 日期 :2009.04—24 基金项 目:西安 航空技术 高等专科学校科研立项课题 09Xe 作者简 介:刘 慧霞(1980一),女 ,陕西省绥德 县人 ,现为西安航专基础部教师 ,研究方 向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
我愿是一条急流比喻意象 论张爱玲《传奇》中奇特的比喻意象
我愿是一条急流比喻意象论张爱玲《传奇》中奇特的比喻意象棕红色的大块底色调,工笔国画又有西洋透视技巧的特殊画法;老派的中国室内陈设,大家闺秀式的旧时女子正百无聊赖地抹着骨牌:窗口却极为唐突地探进一个现代女子的头,没有五官的脸什么都看不出来;旁边印着“传奇”的字样。
这就是张爱玲女士的小说集《传奇》给人的第一印象。
她的作品也是将旧式小说的情调与现代的趣味性相统一,在诡异的故事叙述中,创造出一个生动、活跃、传神的感性世界;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精细和敏捷。
独辟蹊径地捕捉出小说中各种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令人新奇的感官印象。
使得她笔下的意象常变常新。
而“意象”就是她小说技巧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她小说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她笔下,奇特的比喻意象有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舯、伤感的、或者仁慈的带着冷笑的月亮;脆弱的、易碎的玻璃、眼镜、镜子、搪瓷:半旧式的比别人家慢的钟;七巧手腕上的翠玉镯子;咿咿呀呀拉着的走调了的胡琴声;无线电里发出的声音;药瓶一般的绿色的玻璃雨衣:淡蓝天上的一段残虹:青色的泥金笺一般的天色;金铃铛一般的梧桐叶;朝天爬的一盆藤草;车上一簇火红的杜鹃花;阳台上的紫藤花架;青蛇一般吐着信子的仙人掌;杀气腾腾的茂盛繁殖的热带树木;绣在屏风上的被虫蛀的鸟;巨型的广告牌的倒影……这些意象个体,在她的小说中。
构成了小说形象的元件,成为能够发出作者以及其笔下人物发出主观情感信息的具象事物。
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捕捉、选择、组合的直接结果。
《传奇》中意象个体的生成和特性都是和作品的内在情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作品的总体格调所服务的。
她的小说中常常提及“月亮”。
它是悬挂在她意象世界里的一盏奇异的幽灯,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
冷冷的看着世间发生的故事,一如它冷冷的光,平静而没有感情的照着一切,热闹而又宁静,是流淌在她文章中一条动人的河流。
《传奇》中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到顶峰的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
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摘要:对于张爱玲来说,无论她为其笔下的意象附着上多么明艳的色彩,她人生的底色永远是苍凉。
本文撷取张爱玲小说中红、白、蓝、黄四彩意象,进行诠释,探寻她构筑文字的技巧,解读意象背后的信息。
关键字:张爱玲小说色彩意象张爱玲是喜欢颜色的。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
”(张爱玲《谈音乐》)但颜色不同于具有广延性的空间形体,可以独立存在,它必须附着在形体之上。
为此,张爱玲替颜色寻得了意象这一介质,充分展示其美学观念。
在她的小说里,自然景物,如月亮、花草、树木、风、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光影变化中,随人物内心的波动而设计。
小说的“颜色”是视觉化语言,曲折有致的叙述流程中,漂浮着妩媚的花朵,那就是意象。
它们润滑了叙事,使文字变的不那么平面、单向,拓展了叙事的纵深。
夏志清说,钱钟书的巧妙譬喻,沈从文的乡村风景,在描写上可与张爱玲相比,但在意象上只能让张爱玲独领风骚。
我们知道,意象是意中之象,不能忽视的是所有的象都是“观”(眼观或心观)的结果,无论是物象、事象还是意象,只有“如在目前”,能够“看得见”,才能被称作“象”。
而一个倾向于视觉中心的意象,一方面表现在“色”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形”上。
张爱玲小说意象以色附形,将红、黄、白、绿、蓝等色彩自然调和,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突出一种色彩,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使她的行文颇似西洋油画,涂涂抹抹,色彩斑斓。
一、红色,摇曳出多彩的人生红色,作为热血、生命、亢奋的表情色,最能体现原始经验意象,有着狩猎、战争、人类繁衍的明显特征,是原始单色崇拜最早最普遍的色彩。
张爱玲的母亲曾教她油画,教导她画图背景最避忌红色,因为背景看上去应有相当距离,红背景总觉近在眼前。
这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她在对背景色彩的处理上,几乎彻底摒弃了红。
但这并不妨碍她将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
张爱玲善于在小说里描述各个层次中的颜色,无论是对人、景、物,她都调动了大量的色彩手段,他曾说过:“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有颜色的时候是凄惨,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嘉的,更为真实,有了颜色在那里了,使人安心。
”对色彩的极端敏感使她的小说或阴暗亮丽,或明艳阴郁,或苍凉暗淡,从而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心理等创造了恰到好处的铺垫。
一、色如其人在表现文明与落后、真实与怪诞、欲望与妥协、华靡的生活场景和凄惨的人物命运的时候,张爱玲选择了把人物放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用不同的颜色刻画不同人物的外貌、心情、处境、命运等,从中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关系、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无奈、欢笑和哭泣。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金锁记》中的一幕:“冷盘撒了下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站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着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后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
门外月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色花姑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向没有光的所在。
世舫直觉的感觉到那是疯子——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长白介绍道:‘这就是家母’。
”在这里,青灰、暗绿、大红这些犯冲的色调,以及两个高大女仆夹峙着一个矮小身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森寒、恐怖的气氛,把曹七巧变态、荒唐、阴毒的心理抖落出来。
她被黄金枷锁囚禁了的美好岁月,也被黄金枷锁腐蚀了美好的爱情。
“那份腐朽的遗产抚育了她,也葬送了她,连同着那遥远而陈旧的光芒,那美丽而苍凉的生命。
”可现在她又把悲剧转移到女儿身上原原本本的重演。
“虎毒不食子”,曹七巧却亲手埋葬了女儿的幸福,此时曹七巧人性的扭曲也快到达了巅峰。
二、以色绘景张爱玲不但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善于调配色彩,用色彩表现人物的精神,在描绘景物的时候,更是不吝使用色彩,有的热闹;有的暗淡;有的鲜明。
一幅幅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常常使人难以忘怀。
首先,用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白流苏到香港的时候,她眼中的香港是:“那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斯杀得异常热闹。
浅谈张爱玲笔下“月”的意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月”的意象善用意象是张爱玲写作的一大显著特点,而“月亮”尤为典型,也最有特色。
在张爱玲的笔下,不仅“月亮”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张爱玲用来描绘“月亮”的色彩也是非常独特的。
探索小说中“月亮”意象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生活与创作心理的关系,把握她的心灵旅程十分有益。
标签:意象;月亮;心灵旅程探索文学的深层含义往往从语言与境界入手,作家在表现其心灵体验、深刻感受时,就会寻觅适当的意象、布局、章句。
张爱玲作品意象丰富,成为了她的一大风格,在本文中,我将从她的“抬头望月亮”进入她的心灵世界,来揭开她蕴涵在“月亮”下的情感与创作的内在联系,把握她的心灵旅程。
张爱玲是一个从曾经繁华的家族中走出来的贵族小姐,然而她却是不幸的。
她的不幸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她曾经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开始消亡,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开始贫困,她在童年的时候,即察觉到了家族的没落,对于她来说,这种感受是异常丰富的;从小的方面来说,父母离异,使她从小就处在一种残缺不全的关系中,没有母爱和父爱,这使她时时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也只有那悬在空中的明月,能使她孤寂的心灵得到些许安慰。
她对“月亮”特别敏感,不只因为她是女性,更因为在她处境最坏的时候,她发现了“月亮”带给她的那奇特的感觉,从张爱玲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月亮”的好奇与敏感。
张爱玲在《私语》中第一次提到“月亮”是她与后母发生冲突,而后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把她关在一间空房子里的时候。
张爱玲这样回忆:“我生在里面的这所房子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接着,张爱玲引用了一个外国诗人的一句诗:“‘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我读到它,就想到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亮,那静静的杀机。
”《私语》是张爱玲成名后所写的一篇散文,她提到的这件事,可能是她对“月亮”敏感的心理根源。
张爱玲在这里提到“月亮”时用了“蓝色”来形容,这种感觉是奇特的,也是常人所不能有的,张爱玲似乎把“月亮”描绘得很可怕,是在用“蓝色的月亮”衬托出可怕的环境。
论张爱玲小说中光的意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光意象张子茵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2)班 201224051252摘要:张爱玲擅于创作各种意象,其小说可充分见证。
张爱玲赋予意象各种深刻含义,小说在“光”的帮助下极大地渲染了故事的背景,增强了小说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营造了阴暗肃杀的气氛,对小说人物的外在和内在描写起着重要作用。
张爱玲对“光”这个意象的偏爱与她早年的生活经历脱不了关系,生活的不幸和内心的孤独对其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光;意象;太阳;月亮;电灯;生活近年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方面众多研究者致力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如陈理慧《试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1]42、熊学敏《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识》[2]112等等,这些论文大多从小说的女性形象入手,寻找其悲剧命运的种种根源。
同样,分析小说中意象的论文也不计其数。
意象是情景相融的产物,即客观存在的物体,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通过人独特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情感活动加工生产出来的新物象。
通俗来讲,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是诗歌的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大雁”便成了思念家乡和家人的象征。
同样,意象在文章当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意义。
在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有太阳、月亮、花、雨、镜子、旗袍和公馆等,其中对“月亮”的研究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谢泳的《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读张爱玲小说札记》[3]45、陈莉的《月亮、酸梅汤与光影—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意象》[4]44,但历年的研究大都只从意象的某一个角度或者单一从某一个意象着笔。
而本篇论文虽也致力于意象的研究,但是集合了光的意象,从光的本身、文本中的光和生命中的光三个部分展开,借助“光”的照射,让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被放大,让读者在阴暗中窥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味这悲凉的世界。
一、光的本身光的本身无所谓美丑,有的只是颜色和温度。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和意象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和意象⊙覃子阳[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2206]摘 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她用音乐感来创造一种舒缓的语言节奏,并在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哀伤。
在她多样化的语言中存在一种特殊句式——“总结句式”,这种句式或抒发强烈的感情,或以平静的语调启人深思。
此外,意象在她的小说中也频繁出现,以富有现代色彩的“月亮”为代表,意象与象征结合后,变为了超越本体的象征符号,从而使作品有了更深层的含义。
关键词:张爱玲 语言 意象一、苍凉、舒缓的音乐基调(一)舒缓的节奏 女作家苏青曾感慨,“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读下去不可。
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段也会感动起来。
”a张爱玲的语言节奏感、音乐感强烈,她的文字常有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说不尽,道不完,如同“long,long,ago”的细小的调子。
张爱玲自八岁上开始学习钢琴,后因为家庭和自身的原因又放弃了音乐,但是“十几年严格的音乐训练培养了她对音乐深刻的体悟力,不仅能感悟音乐传达的情绪和形象,还能领会到常人往往忽略的文学的音乐性”b。
她在《谈音乐》一文里这样自述:“我不大喜欢音乐。
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
”c她追求的是“素朴”,音乐的悲凉是需要改变的,因而她采用舒缓的语调将悲哀转换成苍凉,将“绝调”改写成夜曲。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倾城之恋》)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金锁记》)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
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金锁记》)长安悠悠忽忽听见了口琴的声音,迟钝地吹出了“Long Long Ago,”——“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
许久以前,许久以前……”(《金锁记》)张爱玲的节奏都是舒缓的、不紧不慢,冷眼旁观,而这种节奏点带来的感觉近似李煜和纳兰容若的词。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美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美031111132许志希【摘要】张爱玲小说中反复出现各种意象,小小的零星构成文章的精湛巧妙,使小说中充满张爱玲的特殊氛围。
将她笔下的小说与《围城》和《黄金时代》一一比较。
细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不一样的意象美。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比较抗战时期,沦陷区涌现了一批女性作家,上海的张爱玲就是其中一位,也属于独特的一位,她以女性纤细咀嚼着人生悲凉,诉说着包括独立女性的命运与前程坎坷,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梁文道:昨天我们说到张爱玲向来给人一个感觉,就是她有点偏离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传统。
不只是她的文学的风格,而且是她关注的课题,就是她是毫不掩饰的表示出,她对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传统那种宏大叙事,不是救亡,就是启蒙,这样一个状态的远离,甚至是藐视。
比如说她以前不是曾经写过一篇《五四遗事》嘛,就把五四的那些新青年们,有点隔的远远的笑话了一通。
(凤凰卫视4月28日《开卷八分钟》文字实录)张爱玲的独特性也体现于此吧1.与钱钟书的《围城》相比较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腾腾的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细滑的描写。
似乎将两样毫无相干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但细想并无不可,热腾腾表明新鲜,新鲜的牛奶润滑而白比喻女人的皮肤也算是恰到好处吧。
这样的描写更让读者通过视觉来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小小比喻,略有点通感的意味,其中却又蕴涵深幽绵远的暗示,这种暗示似无却有,有意让读者雾里看花。
而在《围城》中“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与张爱玲的相比,钱钟书却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那片树叶与文凭还有能如此的联系,现实之余,却毫无牵强,让人佩服钱钟书的奇思妙想。
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意象描写
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意象描写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意象描写111420116 王晓睿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一向擅长使用意象,《倾城之恋》更是以杰出的意象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倾城之恋》的诸多意象可以分为色彩、声音、自然、器物等几类,这些意象为整篇文章营造了形象的画面感,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并起到了铺设线索和隐喻象征的作用。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意象《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一对庸常的男女因战争而最终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并不是其他年轻人那种单纯的爱,而是有所图的十分现实的爱情,这也就注定了小说的基调是悲凉的。
意象在她的小说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意象的角度来解读《倾城之恋》。
一、研究《倾城之恋》意象描写的价值和意义1、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已经不仅仅是客观物象其本身,它凝注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探究一篇文章必须了解其中的意象的作用,这样才能全面分析文章的价值。
2、《倾城之恋》意象的类型《倾城之恋》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空间意象、色彩意象、声音意象、自然意象、器物意象、服饰意象等等。
空间意象: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点,一是上海迂腐陈旧的白公馆,二是充满新鲜事物的香港,这就是两个相互对比的空间意象。
色彩意象:张爱玲十分偏爱色彩描写,她在描绘一处景物的时候,十有八九是通过色彩构造将景物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而且她所用的都是浓丽的色彩,使其小说中色彩意象别具一格。
声音意象:《倾城之恋》中的声音意象主要是白四爷的胡琴声、黑夜里凛冽的寒风声和战争中无情的炮火声。
自然意象: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倾城之恋》中,月亮和野火花作为自然意象起到了铺设线索和隐喻象征的重要作用。
器物意象:器物意象主要包括白公馆里比别人家慢一个小时的钟,不断出现的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的墙,还有流苏那把粉红地子,石绿荷叶图案的雨伞。
长的是磨难_短的是人生_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意象
Theory Research学论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是人生的苍凉意蕴,意象的运用随处可见。
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夫妻关系的虚伪以及婚外情、乱伦关系等等都在她巧妙安排下,用以表现当时人们那种普遍的迷惘、失落与疯狂。
哪怕抛开那个特殊的时代的影响不谈,仍旧能感受到浓重的悲凉感。
人是渺小的,于渺小中复现悲剧色彩。
下面就举例说明意象在整篇作品中的作用。
一、月亮《金锁记》全文九处写到月亮。
有的浓墨重彩,极尽渲染之能事,令人实在不能不赞叹其白描、细描手法之高妙,有的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却又余味无穷。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1]小说的开篇便用白描的手法奠定了全篇的基调———苍凉而悲怆。
照理说年轻人的想像总是活泼一些的,起码不会和饱经沧桑的人一般将月亮的意象赋予饱满的凄楚。
而在张爱玲笔下,年轻人想出的三十年前的月亮像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这个想像固然贴切,而那一滴泪珠中包含的深意,作者不说,读到这样的字句,自然带了一种淡淡的悲伤。
老年人回忆三十年前会是有点向往,有点慰藉的吧。
那时他们还正年轻,年轻总是好的。
作者让那种回忆的温暖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瞬,接下来就告诉我们,三十年这样艰辛的一段长路上,必然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换,体会了诸多世间冷暖,回忆中的月色再好又能怎么样呢,无非是徒生悲戚罢了。
而那一个“欢愉”却比年轻人心中的“泪珠”更能让人心里一沉。
再来看《金锁记》中另一个月亮的意象。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1]这是长安眼中的月亮。
如果说曹七巧的一生是个悲剧,那么长安则是这种悲剧的延续,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七巧有意的报复。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
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
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父张志为晚清名臣张佩纶第三子,祖母李菊耦系李鸿章之女。
她七岁开始创作,熟读古典文学名著。
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方面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母亲教她英语并在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方面给了她西式的熏陶。
贵族世家的没落、世事的沧桑,形成了她敏感、脆弱、悲观的心理气质。
后来张爱玲又在中西文化交杂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
因此,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既有满清贵族的豪华,又有西洋文化的时尚,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及互渗,自然而然地表露在她的作品之中。
1943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
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特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这位天性内敛、不善与人交流的才女,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生存困顿、无奈与苍凉。
对笔下的女性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愿意尝试分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
一、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张爱玲钟爱的意象很多,即使那些已经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的传统性较强的意象,不但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还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也能用她那超强的推陈出新能力,将这些意象营构得出神入化。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内容摘要: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张爱玲,伴随着巨大的民族危机感,以及自己的特定出身与独特经历,对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月亮情有独钟,月亮意象也是张爱玲运用得最为成功的意象。
对于张爱玲来说,无论她为其笔下的月亮意象附上多么明艳的色彩,她人生的底色永远是苍凉。
本文撷取张爱玲小说中白色月光、红色月光、蓝色月光、黄色月光四个意象,进行诠释,探寻她构筑文字的技巧。
通过对这四种不同色彩的月亮意象的分析,体会张爱玲对人生的变幻无常、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张爱玲灰色苍凉的人生观。
关键词:张爱玲白色月亮红色月亮蓝色月亮黄色月亮自古爱月的文人多,且爱的痴迷,月亮一直代表着他们悲哀苍凉的情绪,借酒浇愁的无奈是在月色下,离情别恨的惆怅也是在月色下,似乎只有在发着白色冷光的月色下,人们才能尽情地演绎着人生的变化无常、悲欢离合。
而明月也以凄丽明亮的光辉,照过了中国妖娆多态的唐诗宋词,照过了李白和孟浩然踏歌的桃花潭,并在三十年代的旧上海,照到了女作家张爱玲的窗前,但张爱玲访问过的月亮是流动的,而且月亮是带有多种色彩的,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月亮常常被她用来写景抒情,刻画人物,揭示心理,并寄托对人生的哲理性认识。
好像她总在与月亮对话,交流,带了清露浓霜般的怀旧,和落叶啾鸟似的惨淡。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融入了她对人生的灰暗理解。
所谓“意象”,也就是在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中,包含着隐喻、象征、暗示等深层的意蕴。
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纷呈,诸如繁星、镜子、墙、电车等。
而在她笔下出现的最多最典型也最具有特色的当属月亮意象。
无论如何无论、何时何地,张爱玲一见到月亮,心情就陡然黯淡下来,她看见的月亮除了肃杀之气便有苍凉之感。
月亮的美,对她来说,是象征着生命最冰冷的一页,融进了她对苍凉人生的全部感悟。
一.白色月亮,幻化成生命的虚无红色的月亮在张爱玲笔下很少,更多的是白色月亮。
她喜欢写银白色的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冷笑的,在不同场合出现,表达着不同含义。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世界
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世界
周敏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世界周敏张爱玲在40年代的上海滩上曾红极一时。
她以对沪港社会一隅的传神勾勒,飞扬着文采的精致文章,博得众多名家的赞誉。
时过半个世纪,翻开她的作品,我们仍会被其剖析人生之深,针砭没落时代之切,以及从中透出的苍凉气味之浓烈所深深吸引。
《...
【总页数】7页(P94-100)
【作者】周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善辨的眼睛——关于《张爱玲的意象世界》 [J], 杜瑞华
2.雾里看花--评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世界 [J], 何冬梅
3.孤岛上的永恒求索--兼论张爱玲小说中"小"的哲学意蕴 [J], 王小娟;胡言会
4.张爱玲小说中的小欢喜与大悲悯 [J], 闫石
5.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哲学\r——以《传奇》和《小团圆》为中心 [J], 周
瑾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的“意象世界”摘要:张爱玲,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和人性的传奇性故事阐释着世间的悲凉。
而意象伴随着她小说的全程,见证着她笔下的万千世态和悲喜人物。
本文就将从张爱玲纷繁的意象中了解她的苍凉世界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风雨;音乐;麻将张爱玲,一位有着谜一样传奇人生的传奇女子,她以自己的深艳和才情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心中的荒凉、笔下的苍凉,构成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老宅、天井、阳台、镜面、屏风、满月、蚀月、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太阳、胡琴声、三弦声、锣鼓声……创造了一个浓重而又氤氲的意象世界。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的常客,她的月亮苍白、抑郁,总让人感觉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
写月亮首先自然是构筑情绪氛围,如《金锁记》中的经典开头:“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读着这样的描写,故事必定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所以,曹七巧的前生后世,幸福的憧憬,人生的艰险,结果的凄惨,都在这轮月亮的闪烁中透射出来。
其次,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月亮象征着情欲、情爱。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月亮成为情欲的隐语:当葛薇龙与乔琪相识时,乔琪明确表现了对她的热情,“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
黄黄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这是写实,也指称着他们之间情欲初溢。
野宴那日,道旁歇息,他说:“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
”“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
”他所提供的不是真诚的爱情,只是所谓月夜中的“快乐”,以至于当晚他走时,“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
”这时的月光失去了玉色,沸燃着阴森噬人的火。
“月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月亮”,然而“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
”这预示着她追求的爱情到头来只是一场虚幻。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多是变形的和蚀月,流露着冷酷的、暧昧的、忧郁的乃至死亡的气息。
特别是写月亮蓝阴阴的状态。
《沉香屑:第二炉香》写的是一个年轻男子罗杰在缺乏情爱知识的女子愫细面前自杀的故事。
女主人公的愚昧与无知造成男主人公心理的压抑与走向自杀时的绝望。
这里用的颜色就是蓝,“小蓝牙齿”。
并且罗杰最后的自杀方式也是打开煤气,在那蓝阴阴的火苗的诱惑与陪伴下离开了人世。
《金锁记》是一个发疯的故事,里面的月亮也同样发毛、发疯。
在七巧与长白躺在烟榻上烧大烟时,窗外挂着的那轮月亮比室内的乌烟瘴气还要狰狞,“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
”接着,在月亮白花花的照耀下,长白的妻子自杀而死,完成了由月亮发疯到月亮杀人的意象创造,“今晚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遍地的蓝影子,……她的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
”张爱玲描写月亮,既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承继,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对月亮的设定,比如它的邪恶面。
她与家庭的冲突,童年生活的创伤印记,再加上处在新旧时期的转型期,亲历香港之战,这些,形成了她的以悲观的观点审视人类生存意义的审美观,从而创造了能够充分体现荒凉意念的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镜像描写”也是丰富多彩。
提起镜子就会想到“碎”,镜子本身的易碎以及人心的破碎。
张爱玲借助镜子首先创造了斑斓的色彩,《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经历香港战争的一段:先是一黑,“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的世界黑了下来,像一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的关上了盖。
”接着,又是一亮,“一睁眼,只见满地的玻璃屑,满地的太阳影子。
”这一黑一亮就在对照中突出了亮,加上碎玻璃的无数反光,更是制造了强烈的色彩,使人眩晕。
在《连环套》中,霓喜因为与“丈夫”闹翻,用尽力气砸摔了描花镜子,“镜子从他们头上飞过,万道霞光,落在街沿上,哗啦碎了,亮晶晶像泼了一地的水。
”红色“霞光”、白色的“水”,形成艳丽明亮的色彩,“镜碎”显然暗示了他们之间关系的破裂。
而在《心经》中,这“碎”又与道德连在了一起,许小寒爱上自己的父亲,他们这段情无疑是隔着一层玻璃,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结尾许太太断断续续的叙说“你放心……我……我自己会保重……等你回来的时候……”更是“碎”的另一种表现,心碎,而且碎的彻底。
另没一点,镜子可以反映真实的自我。
有时甚至通过变形来反映人的内心情感。
《花凋》中川嫦觉得生命无望,私自溜出家,傍晚回来上楼后,母亲看见他拿着把镜子梳头,川嫦突然搂住母亲,呜呜哭起来到:“娘!娘,我怎么变得这么难看?”《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一段:她竭力的在他的黑眼镜里寻找他的眼睛,可是她只看到黑眼镜里放映的她自己的影子,缩小的,而且惨白的。
这里的眼镜成为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通过镜片的变形作用,薇龙在眼镜里的惨白缩小的形象喻示着她在乔琪的心里根本有地位。
还有,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在公车上振保与娇蕊相遇后,“抬起头……在公共汽车司机人座右突出的小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脸,很平静,但是因为车身的咔咔摇动,镜里的脸也跟着颤抖不定,……像有人在他脸上做推拿似的,忽然他的脸真的抖了起来,在镜子里,他看见他的眼泪滔滔流下来……”他的颤抖,一是车身摇动的结果,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当初的自私既造成自己的不幸,也造成娇蕊的不幸,酿成悲剧的结局。
镜子给人的感觉是“冰”,这一点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写的较为隐晦。
首先结合人物的情感心灵来写。
《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生长在一个破落的大家,后母不爱他,生父也不爱他,生活的苦闷、窒息使得他自卑、压抑,甚至变态。
而他的习惯就是爱靠着玻璃。
在公车上有三次描写:“头抵在玻璃上”,“把脸贴在玻璃上”,“把额角在玻璃上擦揉着”。
在家的一次,“他在正中的红木方桌旁边坐下,伏在大理石桌面上。
桌面冰凉的,像公共汽车上的玻璃窗。
”无数次的贴近冰冷的玻璃就是想让自己感到某种凉意,来缓解燥热或浇灭心中的妒火。
小说最后他打了丹朱之后,“浑身像冻了一层冰壳子”,这反映了他内心本就一片荒凉,外在的凉意无法消除他心中的燥热,最后的爆发预示着他的彻底绝望。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第一次接吻这样写到:“……背心紧紧抵着冰凉的镜子……他们似乎是跌倒镜子里面,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这里仍然写了“凉”,说明白柳之间的爱情是不彻底的,不完美的,热情中透着隔膜的凉意。
《多少恨》中,虞家茵斩断情缘之时:她的影子在黑沉沉的玻璃窗里像是沉在水底的珠玉,因为古时候的盟誓投进去的,有一种哀艳的光。
“玻璃”一层凉,“水”一层凉,“水底的珠玉”更是一层凉,凉入肺腑,家茵牺牲自己的爱情既是为了别人,也是寻求自我的宁静,似乎这种“好景不常在”成为古今女子的宿命,从感觉上的“凉”引向了精神的荒凉。
张爱玲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风雨中,在《我看苏青》中,她叙述了她曾做的一个梦:“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又到香港去了。
船到的时候是深夜,而且下大雨。
我狼狈的提着箱子上山,管理宿舍的天主教尼僧,我又不敢惊醒她们,只得在黑漆漆的门洞子里过夜。
风向一变,冷雨大点大点扫进来,我把一双脚直缩直缩,还是没处躲……我趁乱向里一钻,看见舍监,我像见了晚娘似的,赔笑上前……径直上楼,找到自己的房间……”因为这个梦张爱玲前后哭了三次,它再现了她的漂泊无依、孤立无助的处境。
而在小说中,风雨就成了人物生存境地的映射。
《心经》中,许小寒爱上自己的父亲,这段不伦之恋中,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如同身陷“风雨”中。
当父亲为了逃避而出走时,她跑到绫卿家,想阻止父亲的远离,“天黑了,忽然下起雨来,那雨来得猛。
哗哗泼到地上,地上起了一层白烟。
小寒回头一看,雨打了她一脸,呛得她透不过气来。
”后来母亲阻止,把她拉了回来,在黄包车上,“雨下的越发火炽了,拍拉拉溅在油布上。
油布外面是一片滔滔的白,油布里面是黑沉沉的。
”黑白对比使她的孤立处境更加鲜明,她的生活也许不会雨过天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被迫接受司徒协的手镯也是是在倾盆大雨的小车中,“黑郁郁的山坡上,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一阵急似一阵……”薇龙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发现乔琪欺骗她时,想离开香港,回上海,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又因为一场倾盆大雨让她生了一场病,“等这病有了起色,香港那霪雨连绵的夏季已结束,是萧爽的秋天了。
”雨帮她生了一场病,但这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她潜意识里不想回上海去,因为她已经离不开这样的生活,还有她“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
香港的一场风雨就这样结束了一个少女的青春。
风雨同时也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写照。
《半生缘》中曼桢与世钧的微妙爱情就开始于一场雨。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珍宝与娇蕊突破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在一个雨夜,后来为了维护自己他娶了烟鹂,八年后的一个雨天,当他回家拿雨衣时,回想到过去的场景,但这一次他却发现了妻子与裁缝的私情,“雨的大白嘴唇紧紧贴在玻璃窗上,喷着气,外头是一片冷与糊涂,里面关的严严的,分外亲切的可以觉得有这样三个人。
”这里的雨张开嘴巴嘲笑振保,他心里发寒,头脑发昏。
之后的故事一直在雨中,“一连下了一个月的雨”,沉闷、忧郁。
家里“常有一种污秽,像下雨天头发窠里的感觉,稀湿的,发出翁郁的人气”,直到他砸了烟鹂,“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才又“变成了好人”。
读张爱玲的作品会发现,文章里面总是渗透着音乐的气息。
小时候的张爱玲就接受过音乐的训练,八九岁时母亲为了将她培养成淑女,特意延师为其教授绘画、钢琴与英文。
英文的学习使他成为一个能够广泛接触西方文学的作家;而绘画的修养使的张爱玲的创作,以充分利用各种色彩而形成艺术张力为特色;音乐的介入,则使她的创作有了独特的魅力。
在《谈音乐》中,她说道:“我不大喜欢音乐。
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
即使是所谓的‘轻性音乐’,那跳跃也像是浮面上的,有点假。
”用音乐来表现人声的虚幻和悲哀是张爱玲的常用手法。
最典型的是《金锁记》里面长安毁了婚约之后的一段:长安悠悠忽忽听见了口琴的声音,迟钝的吹出了“Long Long Ago”——“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故事。
许久以前,许久以前……”这是现在,一转眼也就变了许久以前了,什么都完了。
长安着了魔似的,去找那吹口琴的人——去找她自己……走到了,可是他吹的是另一个调子,她从没听过的。
不大的一棵树,稀稀朗朗的梧桐叶在太阳里摇着金的铃铛。
长安仰面看着,眼前一阵黑,像骤雨似的,泪珠一串串披了一脸……长安举起了她的皮包来遮住脸上的阳光。
这整个的都被音乐化了,长安寻找的那种久远的声音也是在寻找过去寻找自己,然而她找到的却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调子,现实中“什么都完了”,这曲子其实是从她心里发出来的,她决定不了自己悲哀的命运,因此面对着梧桐和太阳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