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信息。
2. 学习和探讨: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和改革思潮。
(2)辛亥革命的过程:解说辛亥革命的策划、发起和进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等重要事件。
(3)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 活动和讨论: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展示给全班。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角色,模拟辛亥革命的情景。
4. 总结与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展望。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500字的文章,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 背景:政治腐败、民族危机、改革思潮。
2. 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3. 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结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整理了初中⼋年级上册历史⾟亥⾰命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亥⾰命》是⼈教版⼋年级历册第⼆单元第8课的内容。
《⾟亥⾰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命⼈⼠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命之前的社会变⾰的爆发⼒。
由经济技术变⾰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讨论⾟亥⾰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学情分析 1、⽣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年级学⽣经历过⼩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环境下看问题。
2、⼼理学习能⼒探讨:⾰命史本⾝就带有丰富的激情⾊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亥⾰命的历史运动⼜显得极其振奋⼈⼼。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件,⼜有⾏⾊⽣动的⾰命运动背景。
将⼆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学习理论,帮助学⽣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动的《⾟亥⾰命》电影精彩⽚段引⼊课堂教学,以简便易⾏及形象的多媒体影⾳将历史事件变得⽣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的眼到、⼼到、⼿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教学设计⽅案 课题⾟亥⾰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次⼈教版⼋年级历册 第⼆章第8课 教学 ⽬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救国⾰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一、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2.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探讨其对中国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等。
2. 讲解: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发展和全国范围内的响应等。
3. 讨论:分析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和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1. 讲解:介绍辛亥革命的结果,如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等。
2. 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发展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九、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引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发展和全国范围内的响应等。
3. 讨论: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二课时:1. 讲解:介绍辛亥革命的结果,如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等。
2. 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发展等。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
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提示: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党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一张熊秉坤和溥仪的老照片引发的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42——43页的内容,归纳总结表格中的信息。
过渡: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浴血奋斗。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屡战屡败的情形下,仍然坚持着屡败屡战呢?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展示徐锡麟、秋瑾、林觉民、黄兴等人的英雄事迹,通过谈话式的讲解和情感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革命党人身上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革命党人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用材料突出“黄花岗起义”的地位和影响。
过渡:早期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一次次都失败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在这些起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述的景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直观地再现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播放视频。
引出打响第一枪的是熊秉坤,为后面做个铺垫。
再请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44—45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归纳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
突出强调辛亥革命的概念和武昌起义的地位,并补充这次革命的结果之一: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自然引出导入新课时的老照片,让学生探讨。
辛亥革命教案初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案初中历史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认识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4.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晚期,清政府腐败官员层出不穷,民生困苦,各种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此时,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引发中国各地义和团运动,各地爆发抗日运动,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民主派力量。
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爆发。
武昌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清政府无力镇压。
1912年2月,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近现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民主思想、文化和制度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宪政运动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展望。
3. 影视欣赏:通过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五、教学评价:1. 合作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
2.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或问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书籍,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更多细节。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辛亥革命的实际遗址和文物。
七、课后作业:1. 回家后整理笔记,复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 撰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和感受。
以上为初中历史范本,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六.布置作业:完成相对应的配练习题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地点
意义
教学小结: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1.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辛亥革命
1911年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汉三镇。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北师大版】第8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成立;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清帝退位。
2、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
过程与方法目标:讲解法,讨论法,观看视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二、教材重难点同盟会成立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评价是教学重点;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二)学生预习课文:1、教师出示预习提示(出示ppt3:文字),指出教学重难点,学生读书。
2、教师在黑板板书教学要点。
(三)学习新课:1、(出示ppt4:文字)引导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指名提炼要点:民族危机深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出示ppt5:图片及文字)师生共同整理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
师强调:地点选择夏威夷,兴中会只是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出示ppt6:文字表格)简介华兴会、光复会。
教师指出:团结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形成统一的革命组织时机已经成熟。
5、(出示ppt9:文字、表格)比较兴中会与同盟会。
6、教师过渡: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在全国各地发动了许多次起义,但都失败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首次获得成功,而且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武昌首义。
8、(出示ppt11:武昌起义形势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明确:武昌起义之后,全国许多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出示ppt12:文字、图片)教师讲述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出示ppt13:文字)引导学生熟悉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
9、(出示ppt14:文字)齐读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师强调,结束的是“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在思想上对后世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上课用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3.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较大的反清革命斗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
安庆绍兴起义区别于同时代的革命起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皖浙两省的联合起义。
广西起义的指挥机关设在越南河内。
)(徐锡麟,浙江绍兴人,光复会会员,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秋瑾,革命党人,曾在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她与革命党人徐锡麟约定,分头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起义反清,1907年因起义事泄露被捕,秋瑾从容就义。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课程标准(2011 年版)》即新课标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依据,结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结合教材革命形势图讲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阅读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学习革命志士革命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升华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一)课程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情况;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历史意义;通过对革命志士革命活动的学习,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
作为革命思想的实践,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024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9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背景。请大家阅读第一部分内容,思考一下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学生阅读并思考)
老师:好的,谁来说说看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学生回答)
老师:很棒,同学们都找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
- 各地响应:起义迅速蔓延至全国,多个省份宣布独立。
-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临时政府。
- 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3. 辛亥革命的意义
- 推翻封建君主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 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梳理
1. 辛亥革命的背景
- 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
- 社会矛盾激化:清朝统治腐朽,民生凋敝,民众疾苦。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崛起:海外留学生和国内知识分子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 革命团体与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
2. 辛亥革命的过程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发动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观点的问题。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适当调整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更多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推荐↓↓↓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700字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650字辛亥革命观后感心得爱国影片《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观看心得范文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
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第13课辛亥革命)环节二:新课教学一、武昌起义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兴中会成立之初,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这表明,兴中会一开始就是以一个旨在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团体出现的。因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教师引导]同学们,继兴中会的成立,从1894年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请同学们看下列表格。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8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两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教师问,孙中山寻求的救国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二、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阶段与倾向。
4.形成对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2.辛亥革命与其他革命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重在讲解史实、分析事件。
3.图片、地图和文章的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简单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2.概述用地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简要介绍民族矛盾的冲突与发展。
3.讲解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端、北洋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4.地图分析将中国的地图投影到课堂上,分析中国的区域,如:南方、北方、沿海等地的发展状况,发现南方的民间势力activie,北方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通过地图分析,引导学生对民族矛盾有更深的了解。
5.图片分析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如民众的游行示威、海外华人的反清抗日等相关照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小组讨论结合图片和文章的比较,国内国外革命的异同,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国内外革命的差别和原因,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判。
7.课堂呈现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表达出小组内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所认识,同时也对国内外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辛亥革命》更新时间:2007-4-16《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生:兴中会师:什么时间,在哪里?生:1894年,在檀香山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改革土地制度。
师:分析革命纲领:通过前两句,可以得出结论,革命派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谁?生:清政府师:推翻清政府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生:民主共和政府,并且要进行土地改革。
师:同盟会创建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是什么?生:《民报》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生:“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为“三民主义”。
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而来的,下面我们就将他们的内容作一下比较,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先看民族主义方面,三民主义比同盟会革命纲领多了一句什么内容?生:解除民族压迫师:在这里,民族压迫是指什么?是谁对谁的压迫?生: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师:既然民族压迫是指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那么,三民主义提出解放民族压迫,说明他们把矛头也对准了谁?生:帝国主义师:这样,革命派有几个革命目标?生:两个,一个是反帝,一个是反封师:在民权和民生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革命纲领有没有实质性的不同?生:没有,三民主义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完善师:就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武昌起义爆发,并且取得了成功。
关于武昌起义的情况,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提取这几方面的信息,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及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全国的影响。
播放视频生: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首先宣布独立,接着,革命力量在南方迅速发展,这些粉红色的地区,都是被革命党控制的地区。
通过地图,大家能够看到,革命党已经掌握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了。
这么大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管理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了。
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生:1912年元旦师:课本上写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
大家把第二年改为1912年,清楚的标记出时间。
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师;当然,孙中山德高望重,众望所归,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可是,好景不长,孙中山的大总统的位置就让袁世凯给占了,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这就是辛亥革命整个过程的概括。
那么,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前后桌讨论一下。
5分钟后,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无外乎三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或者既有成功又有失败。
在同学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肯定同学们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结果只有一个,给学生一个提示: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在于这场革命的成果是否达到它的革命目标。
然后具体到辛亥革命这一事件上来。
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它的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也就是说,辛亥革命成败的关键就是它的反帝反封的目标又没有达到。
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反封的情况:袁世凯上任后,它使用的是儒家思想来控制人们,后来,他还称帝,对中国来说是走了一个皇帝,又有一个皇帝,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没被根除,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引导学生分析反帝的情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帝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反帝反封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说明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
总结: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有成功的一面,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 00多年的封建帝制(补充小知识点:封建帝制从什么时间开始有的?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2000多年的时间),使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
他又有失败的一面,因为它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它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目标没有完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变。
4.巩固小结:给学生2分钟时间快速巩固这节课知识,然后当堂作练习,复习巩固知识.习题从练习册精选出来,以便能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5.板书设计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2、同盟会:1905年南京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2、辛亥革命的评价八年级上历史教案《新文化运动》更新时间:2007-4-16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
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后,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
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