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新课程的启示与借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的学校课程由过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由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领域转向注重学生的情感领域,进而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类型上由注重分科课程转向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隐形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由偏向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师生关系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校中真正的主人。由于这种要求和现象的出现,各方要求革新我国旧有课程的呼声此起彼伏。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然而,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在提倡新的理念的同时,彻底否定了旧的观念与体制,这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走向二元论的完全对立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综述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进步主义课程理论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其主要的发起人是巴格莱,目的在于弥补和修正进步主义教育的缺陷。1929年至1932年的经济危机带给美国教育的反省就是对进步主义教育措施的指责。认为这种教育课程漫无目的、教师缺乏训练,上课方式较为随意、组织形式放任自由、缺少纪律,是“讨厌的掉在油膏中的苍蝇”,

[1]

是美国教育质量下降、传统社会文化丧失的主要原因。于是为弥补进步主义教育的缺陷,教育中掀起了“返回基础”的运动,新的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在这期间,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本着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责任感以及青少年应当真正掌握知识和本领的价值取向,发表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观点,对美国的教育影响很大。

要素主义的课程观是以人类发展的文化共同因素为核心内容的,在要素主义者看来,教育的目的和课程目标就是要将人类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和精华内容继续传授给下一代,使传统文

化得以传承,人类的文化在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中和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所谓“文化的共同要素”主要包括共同思想、共同理解、共同准则以及共同精神,换句话说就是指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因此应把“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标准,并强调在筛选教材内容时要以“坚持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作为基本

准则”。

[2]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强调学科课程。要素主义者认为要给学生提供分类的有组织的学科课程,特别强调学科之间以及每个学科内部的严谨的逻辑结构。如果学校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是未经分化的或者是零散的经验或知识,学生势必要自己对它们分化和组织,这将妨碍教育的效能。因此要素主义者强调的依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标准上,强调全国统一课程标准。在他们看来只有课程统一了,才会使人们学到共同的文化要素,而这些文化要素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必需的。在当代的要素主义新发展的过程中,以费特为代表的新要素主义者又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测试标准,真正检验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观上,要素主义者强调接受式学习,巴格莱认为:“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所负教导和管束的责任,对于延长人类的未成熟期和必需的依赖期具有生物学的意义。人类不知道经历了多

少年才认识到这个责任。”

[3]

即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的这种教育指导权不是被赐予的,而是天经地义的,是本来就应担负起的责任。同时,要素主义者高度赞扬了人类学习的特殊性,他们认为:“面对一种直接的愿望,人类是唯一可以不受直接诱惑而保持努力的动物。否定年轻人享有这种人类特殊努力而带来的好处,

是极大的不公正。”

[3]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新课程的借鉴和启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久,该到了冷静反思的时候。反思当今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改革,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新课程的启示与借鉴

肖素英

摘要: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追求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且强调对人类文化和文明中,特别是民族文化中共同要素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并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倡导接受式学习。在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于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精神,防止道德教育缺失,防止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忽视等,要素主义课程理论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借鉴

作者简介:肖素英(1962-),女,山东平度人,平度市灰埠下刘家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山东 平度 266715)

中国电力教育

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另一种声音,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思,更好地权衡利弊,最终促进改革的正常有序进行。

1.要素主义给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另一种声音

要素主义给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任何国家的改革都不容回避的永恒话题:民族的传统精华到底要不要?改不改?如何传承?这都需要我们随着改革的深入来进一步回答。在美国19世纪初进行的教育改革中,进步主义占主导地位,而当时的要素主义却以对立面的姿态而存在,这就是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另一种声音。但是,后来美国在走了一段进步主义教育的道路后又回到了基础教育的道路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对于当今中国,同样也在搞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同样需要另一种声音,进行另一种回应。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都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教育也是一种事物,也是一种现象,因此也必须遵循这个真理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正常的轨道上稳步进行。

2.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对于道德教育的问题,首先联想到的是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教育和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也就是道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说是首位的。我们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赫尔巴特、杜威等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巴格莱代表要素主义说:“难道我们的公立学校通过读、写、数学、历史、英语等课程的系统训练,要求对这些课程的掌握,必要时强调纪律与服从并以非正式学习作为辅助而不是中心,最终使学生培养起成人的责任感,有什么不应

该吗?”

[3]

可见,要素主义者强调社会优先性。这种“成人的责任感”亦即“社会责任感”,它的内在价值就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更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遵从、责任和义务。而社会责任感最大的体现就是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智育不合格的是次品,体育不合格的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的则是危险品。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对道德教育所采取的内容、方法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而在我国的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中,应改进学校德育的方法,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结合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要注意潜在课程和隐形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重温要素主义对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视,对我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3.防止轻视知识、轻视基础的“双轻”倾向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的“基础”,不仅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包括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以及基本价值判断,但是在这些方面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基本知识,这是前提和基础,基本知识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长期有效性和最大的迁移性。无论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国家建设来说,人才的扎实基本功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在中小学有限的学时和科目中,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基础,也就抓住了关键。

要素主义课程观就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他们认为如果不掌握有用的基本知识,就无法促进社会进步。而能力的培养完全建立在扎实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这一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缺陷,但切不可以淡化知识的学习作为代价。

要素主义者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努力,它也不可避免地在多处流露出传统教育教学对学生地位的忽视以及与传统教育价值观和评价模式的一致性,但是要素主义的一些观点对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不能只是借鉴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而应该兼容并包,只要有利于我们教育改革的思想,我们都应该提倡“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石伟平,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美]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麻剑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