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
发表时间:2019-05-09T14:23:12.0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7期作者:张雪冬[导读] 探讨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组张雪冬
(山西忻州市人民医院老年病二科山西忻州 034000)【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组,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血管斑块、降压、降糖等基础治疗,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注射液静点,100ml/次 2次/日,疗程共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血小板指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脑梗死病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有效性;血小板指标评估【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13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脑梗死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元凶。其特点是高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发病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长期康复、照护,给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超早期缺血性卒中(发病4.5小时内)患者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预后,但由于患者发病后缺乏急诊就医意识,来院时已错过溶栓时间窗[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外消旋-3-正丁基苯肼,它是一种合成的L-类胡萝卜素,其作用是保护缺血区神经元,并促进侧支血管生成,从而减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通过提高脑血管内皮中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2的水平,保护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改善能量代谢,减少脑自由基产生。丁苯酞在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可能与上述作用机制有关。本研究分析了脑梗死病人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及血小板指标评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18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2.68±12.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59例,男性4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92±13.34)岁,对照组59例,男性3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3.38±11.12)岁。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血管病疾病分类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发病48小时内。(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0分。(3)脑梗死为首次发病,如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本次发病前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1分。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瘤卒中。(2)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其他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包括心动过缓、病窦者、严重出血倾向者。(3)高敏体质或已知对本药过敏者。(4)关节疾病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者。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功、肾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血管斑块、降压、降糖等基础治疗,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注射液静点,100ml/次,2次/日,疗程共2周。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评估通过治疗前、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复查血常规进行血小板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0天mRS评分,预后良好mRS<2分,预后不良mRS≥2分[2]。实验室指标:2周后复查尿、便常规,肝功、肾功与入院后化验比较。观察治疗期间是否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例头晕、头痛。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胸闷、呼吸困难。皮肤不良反应,例皮疹、瘙痒、输液部位皮肤发红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小板指标
实验组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11.47±0.21)分VS(17.50±0.34)分,P<0.01],且低于对照组[(13.47±0.21)分VS (17.72±0.43)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治疗后14天血小板指标低于治疗前[(141.47± 10.21)×109/L VS(387.50±20.31)×109/L,P<0.01],且低于对照组[(197.24±11.26)×109/L VS(387.34±20.41)×109/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后30天mRS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预后良好48例(81.4),预后不良11例(18.6%),对照组预后良好39例(66.1%),预后不良20例(33.9%)。两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未见血、尿、便常规明显异常。实验组头痛、头晕14例,占0.24%,对照组12例,占0.20%。胸闷、呼吸困难实验组11例,占0.19%,对照组无。皮肤不良反应实验组17例,占0.29,对照组11例,占0.19。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绝对数量有增无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病情发展快,预后差。很容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开通阻塞的血管,减小梗死面积,挽救缺血性半暗带神经元,并重建缺血区域的血液循环状态。阿替普酶的静脉溶栓作用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4.5小时内为静脉溶栓时间窗,极大程度减轻或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3]。但由于患者对脑卒中急诊就医意识不强,拖延就诊时间,造成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需要及时有效开通缺血部位的侧支循环,挽救缺血半暗带。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4-5]。动物药效学研究显示丁苯酞可阻断缺血性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梗塞面积,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区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同时具有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发挥药效。丁苯酞注射液还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和血栓形成,发挥保护线粒体的作用,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挽救缺血性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阻断疾病进展[6-8]。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血小板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30天预后良好48例(81.4),预后不良11例(18.6%),对照组30天预后良好39例(66.1%),预后不良20例(33.9%)。两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郑薇薇.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远期效果观察[J/OL].河南医学研究,2018(22):1.
[2]刘维婕,刘丹,刘坤,平峰.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9.
[3]李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0):3750-3751.
[4]李伟,陈颖,朱新岭,杨君君,陈卓.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观察[J].中国药师,2018,21(11):1981-1984.
[5]翟羽佳.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31(05):380-381.
[6]梁素琴,何艳,陈惠灵.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0):1343-1344.
[7]杨勇,朱丽君.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8):44-45.
[8]常银波.丁苯酞注射液和阿替普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8,15(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