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评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评课稿

2014年10月21日,我组在九四班听取了杨力老师《原子结构》一节组内公开课,我作为同科教师主评本课。现就教法设计,主导思想和执教者的课堂任务展开、任务完成情况、板书设计、学生整体反映作出如下评价:

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结合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相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相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理解,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但是也存有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分成原子。而本节注重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的内部结构,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能够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理解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理解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实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执教者能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所以,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增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在直观性教具的启发诱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略显不足,望今后注意增强。

二、评建立本节学习目标:执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水平,分析综合水平和抽象思维水平。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使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实行加工。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实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教学目标详实具体,对学生的自学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起到了很好的诱导作用。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1)原子能否再分?(2)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3)请你描述出原子的结构?(4)原子的结构中,粒子之间的关系又怎样?(5)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

描述过程?根据导学案的实施,我认为还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怎样协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子的结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只凭课本彩图和文字描述,学生对原子的发现。

四、评板书:执教者板书如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板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直观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整体评价:教师对本节教学内容挖掘较深,导学案设计科学合理,注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教师在课堂驾驭水平上还需要持续改革探索,比如本节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上学生探究活动不足,没有达到水平的培养目标。不善于使用发现法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原子核的内部结构能够放心让学生发现,归纳其特点,效度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对杨力老师的课堂评价,希望其他教师给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