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
作者:张琳琳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1期
摘要:我国文章《马氏文通》首次提到了“状字”,从这以后,国内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相关著作或多或少都要牵扯到和状语相关的内容。本文详细分析了额文献中对状语的界定、对状语的分类以及状动结构句法语义,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状语;状动结构
一、研究中对状语的界定
在汉语状语界定这一问题上,知名学者朱德熙(1985)提出三要素:整个偏正结构、中心语、修饰语本身的性质。其观点和我们汉语语法研究史所用到的界定标准是一致的。通过修饰语自身的性质加以对状语的界定,提出这一观点的黎锦熙(1924)与马建忠(1898)明显接受到西方语言学的相关影响。丁声树(1961)与朱德熙(1982),加上吕叔湘(1979)、陈承泽(1957)以及刘月华(1983)五人在进行状语界定上,均是按照中心语性质。朱德熙(1985)在对于状语界定上提出要对偏正结构从整体性质把握。同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三品说”这一观点影响着王力(1943)和吕叔湘(1942)二人,也就是以局词在整个句子中间所占位置进行划分,分成三级,而状语在其中称为“丙级加词”。
二、研究中对状语的分类
朱德熙(1982,1984)进行状语的分类时,依据其所归属的词类进行,比如主谓结构、数量结构、形容词性状语等。在状语划分分类方面也有学者以句法功能进行划分,知名学者胡裕树(1987)提出状语是作为句子成分之中的成分,其本身是短语成分,并不是句子成分;李临定(1986)提出部分状语是构成句子不可或缺的成分;邵敬敏等(2003)就状语划分上有“短语状语”以及“句子状语”两种看法;陈承泽(1957)则将“副字”区分为三种:、疑问、限制及修饰副词。廖序东以及黄伯荣(1991)就状语划分为限制性及描写性状语,提到的这些分类都是从语用视角方面进行的划分。最后提到的划分方式语义功能划分。张志公等(1956)将其分成七类;朱德熙(1984)将其分成九小类五大类;钱乃荣将其分成十七类;刘月华等(2001)将其分成二十种九大类。大部分教学参考以及语法专著所运用的都是状语分类角度,这也是由于该分类方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以及句法语义研究两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义视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观性十分强,所以分类上也各不相同。
三、状动结构句法语义相关研究
(一)句中和句首状语
状语的分类上,我们按照其位置关系分成:一种通常是放在句子之前的,这种就是句首状语,而还有一种就是通常放在句子中间位置的,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句中状语。也就是说更够对前边的词语进行修饰起到修饰作用的就是状语。其位置通常情况是位于主语的前边,作用是对整个句子起到形容作用(刘月华等,2001)。对于状语的划分方面,刘月华将其分成描写性以及非描写性状语,他们用字母表示为M和FM。对于这两种分类,刘月华给出的定义是那些不能出现在主语的前面的是M状语,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前面,进行对这个句子修饰的是FM 状语。其次把卢福波对状语的分类。他也是根据状语的位置,分成3类:第一是无法用于主语之后的:第二是无法用在主语之前的:第三状语和主语二者之间是完全不受前后关系的限制的最后还有李丽群(2007)和张俐(1999)分别讨论的句首状语不能后移和可以后移的问题。
(二)多层状语的顺序
多项状语被知名学者刘月华理解为位于被修饰语的前边所能拥有的几项状语(刘月华,1983)。多项状语在与中心语这两者进行重新的组合上,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成粘合式及组合式(李杰,2008)。而这两种状语是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后边是粘合式,前边是组合式(史金生,2003a、2003b)。以多项状语相互间关系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种关系:递加、交错和并列关系(刘月华,1983)。刘月华(1983)针对递加式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讨论。廖序东与黄伯荣(1991)二人提出多层状语的排列顺序是由谓语内部的逻辑表意及其关系所决定的。张俐(1998)针对状语出现的两个或者三个连续使用进行了探讨。多层状语在顺序的问题上是比较复杂的,目前所进行的探讨研究大多都集中在递加式多项状语方面,对于其他相关研究是非常少的;递加式状语上所进行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然而各方就其顺序并未达成一致,仍需进一步深层研究。
(三)状语和补语的易位转化
状语和补语与谓语之间比较密切,在结构关系方面都是直接发生的,通常情况下均是在谓语之后和之前,同时有很多的补语以及状语是可以进行易位互换的,然而从功能和语义上又有很大区别。刘月华(1982)在补语于状语研究方面是开始最早的,其大部分是针对在补语和状语上同样的词语,其表达功能及语义上的区分加以研究。刘松汉(1990)提出状语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本身的状态程度能够和语义表达倾向谓语的形容词两者之间进行相互交换。祁艳(2007)将状语以及补语上排列的词汇划分成三种:可状可补性、唯补性词语及为唯状性词语,通过相关理论对补语及状语的易位转化从语义、句法的区别加以研究。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在状补易位转化这一课题上,各家全都将考察重点放在了能够转换成补语的状语有哪些,和这中间存在的因由;能够实现转化的状语,语义、语用上其转化前后的对比差别。有很多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其多数是仅从某点上深入探讨研究,却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刘月华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J].汉语学习,2013年01期.
[2]刘月华.状语与补语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01期.
[3]税昌锡.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01期.
[4]邢红兵,张文坚,江诗鹏.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谓词句法属性统计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