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数学教案
培智数学教案
05
课堂互动与答疑环节
学生提问及回答
1 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于课题 的问题或疑惑,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 解。
及时回答学生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准确的 回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3
引导学生思考
除了直接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 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 问题。
例题2
运用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进行计 算。
例题3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例题4
通过观察和操作,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 积。
04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推理能力
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 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培养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及成果展示
分组讨论
0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学生针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成果展示
02
每个小组可以将自己的讨论结果和解决方案进行展示,让其他
小组和教师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
互动交流
03
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之
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让 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 强自信心。
教材内容及结构
教材内容
培智数学教材涵盖数与代数、图 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基础内 容,以及拓展内容如数学游戏、 数学文化等。
培智四年级下册生活数学全册教案
培智四年级下册生活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数字4和51. 学习数字4和5的写法和读法。
2. 理解数字4和5的大小顺序。
3. 学会用数字4和5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第二单元:认识数字6和71. 学习数字6和7的写法和读法。
2. 理解数字6和7的大小顺序。
3. 学会用数字6和7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第三单元:认识数字8和91. 学习数字8和9的写法和读法。
2. 理解数字8和9的大小顺序。
3. 学会用数字8和9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第四单元:认识数字101. 学习数字10的写法和读法。
2. 理解数字10的大小顺序。
3. 学会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第五单元:加减法运算1. 学会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规律。
3. 能够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认识货币1. 学习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如纸币和硬币的种类、面值等。
2. 学会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如找零、计算总价等。
3. 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和运算。
2.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
3. 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培智四年级下册生活数学》2. 教具:实物、图片、数学游戏道具等3. 辅助工具:黑板、投影仪、电脑等六、教学进度安排每周安排2课时,共计16周,完成全册教学内容。
2024精选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案
引入负数的概念,理解负数的意义及运算法则,学习绝对值的
概念和计算。
比例与百分比
02
讲解比例的概念及应用,掌握百分比的计算方法,理解其在生
活中的应用。
初步几何知识
03
介绍点、线、面的基本概念,理解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基础
几何图形的性质。
跨学科知识融合
时间与钟表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钟表读法,培养时间管理 意识。
家长培训
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特殊儿童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长课堂
邀请家长进入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 同时,也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庭作业布置及反馈机制建立
个性化作业设计
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作业,确保作业 内容与孩子的学习能力相匹配。
03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基础知识回顾与巩固
数的认识
复习数字0-100的读写,加强数 的大小比较和数的顺序理解。
四则运算
回顾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规则, 通过大量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准
确性。
分数与小数
巩固分数和小数的概念,掌握它 们之间的转换方法,理解其在生
活中的应用。
拓展知识点引入与讲解
负数与绝对值
01
结果性评价方法
测验法
定期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考试法
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作品展示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作品并展示,以评 价其学习效果。
个性化评价标准设定
0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以充分反映学生的进步 和成长。
培智生活数学认识2教案
培智生活数学认识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数字 2。
2. 帮助学生通过实物理解数字 2 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 2 的形态。
难点:理解数字 2 所代表的数量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数字 2 的卡片、与数字 2 相关的实物(如 2 个苹果等)。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又要开始上课啦,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数字哦。
生:老师,是什么数字呀?
师:大家看老师手上的卡片,上面写的是数字几呀?(展示数字 2 的卡片)
生:2。
师:对啦,这就是数字 2。
那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 2 呀?
生:有,我见过 2 个气球。
师:真棒!那老师这里有 2 个苹果,大家数一数是不是 2 个呀?(展示 2 个苹果)
生:是 2 个。
师:那大家再找找教室里还有什么是 2 个的呢?
生:有 2 盏灯。
师:真不错,那大家记住数字 2 了吗?
生:记住了。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的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数字 2,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巩固对数字 2 的认识。
同时,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学培智数学教案
小学培智数学教案
时间:30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减法基本运算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黑板、彩色粉笔
3. 数学教具:卡片、计算棒等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老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加法(10分钟)
教师使用教具或PPT展示加法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练习。
3. 学习减法(10分钟)
同样地,教师展示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 综合运用(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综合运用题目,让学生通过加减法进行计算,并讨论解题思路。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可以通
过让学生互相合作,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024年人教版培智数学教案有、没有
2024年人教版培智数学教案有、没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培智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一章《有、没有》,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有、没有,理解有、没有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有、没有来描述物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没有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的有、没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有、没有进行简单计数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有、没有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掌握有、没有的表述方法,进行简单计数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画纸、画笔、计数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教室里、家里、公园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有、没有现象。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教室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有、没有现象。
(2)教师示范如何用有、没有进行描述,如:“教室里有桌子,没有椅子。
”(3)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描述,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用有、没有描述身边的物品。
(2)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描述对方带来的物品,练习使用有、没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没有2. 内容:(1)有:教室里有桌子、椅子、书等。
(2)没有:教室里没有黑板擦、电视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客厅,用有、没有描述客厅里的物品。
(2)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场景,用有、没有描述画中的物品。
2. 答案:(1)客厅里有沙发、电视、茶几等;没有冰箱、洗衣机等。
(2)根据自己的画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有、没有概念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没有现象,提高观察力。
(2)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科学等,让学生用有、没有描述相关内容,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024年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2024年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培智生活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分数的加减运算”。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将分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增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特别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加减运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分苹果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2. 分数加减运算讲解(15分钟)(1)通过PPT展示,讲解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2)以例题形式,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2)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练习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练习题。
5. 答疑解惑(5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概念2. 分数加减运算规则3. 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例题4. 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例题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题15。
(2)应用题:利用分数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课后练习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分数的乘除运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5.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6. 作业设计的内容与答案的提供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掌握分数加减运算的基本规则,包括同分母和异分母的情况。
2024年培智学校生活数学八年级教案
2024年培智学校生活数学八年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培智学校生活数学八年级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分数的乘除法及应用》。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特别是乘除混合运算。
2. 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明和小华分水果的场景,引导学生帮助小明和小华解决分配问题。
2. 例题讲解(1)分数乘法:32页例1。
计算:3/4 × 2/5。
(2)分数除法:32页例2。
计算:3/4 ÷ 2/5。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生活中的分数乘除法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法:3/4 × 2/5 = 3×2 / 4×5 = 6/20 = 3/102. 分数除法:3/4 ÷ 2/5 = 3/4 × 5/2 = 15/8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3 × 3/4;2/5 ÷ 1/2;4/7 × 2/3 ÷ 1/4。
(2)应用题:小华有5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多少苹果?2. 答案:(1)1/3 × 3/4 = 1/4;2/5 ÷ 1/2 = 4/5;4/7 × 2/3 ÷ 1/4 = 8/7。
(2)每个朋友能得到5/4个苹果。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培智生活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认识货币及简单购物计算》。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换算,学会使用货币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货币进行简单购物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民币的换算及使用。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学会使用货币进行简单购物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实物、PPT、购物场景图片。
学具:人民币仿真币、购物清单、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购物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购物中如何使用人民币。
2. 讲解人民币知识(10分钟)介绍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换算关系,展示人民币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PPT,讲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购物计算,如:购买一件5元钱的物品,需要支付一张5元人民币。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购物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练习使用人民币进行计算。
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换算关系,回答课堂提问。
6.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一元等于100分,1角等于10分。
2. 不同面额的人民币: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3. 购物计算方法:物品价格+物品价格=总价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购物清单,计算所需支付的总金额。
答案:根据购物清单,将各物品价格相加得到总金额。
2. 作业题目:小明有20元人民币,他想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铅笔3元,橡皮2元,他还剩下多少钱?答案:小明支付3元+2元=5元,他还剩下20元5元=15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学会了使用货币进行简单购物计算。
2024版培智四年级数学教案
培智四年级数学教案contents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作业布置与辅导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目录01教学目标与要求010204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数的概念,能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能进行大小比较。
理解基本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能够识别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03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倡导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和分享学习成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通过直观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个别化辅导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01020304特殊学生个性化目标02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数的认识与运算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数据与统计教学内容概述01020304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理解运算律,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
认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等,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画图等基本技能。
了解统计图表的作用,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运算、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
突破方法通过直观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及化解策略教学难点分数的认识与运算、图形与几何中的空间观念培养。
培智生活数学教案
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培智生活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分数的比较与运算”。
主要包括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2. 使学生学会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尤其是异分母分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数卡片、实物(如水果、糖果等)、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个分水果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水果。
2. 新课导入(1)回顾分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
(2)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3. 例题讲解(1)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例题的形式,讲解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运算方法。
(2)实际应用:讲解如何利用分数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 随堂练习发给学生练习本,让学生完成分数比较和运算的相关题目,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探讨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比较与运算2. 内容:(1)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frac{3}{4}<\frac{5}{6}<\frac{7}{8}<\frac{4}{5}$(2)$\frac{1}{3}+\frac{2}{5}=\frac{11}{15}$、$\frac{3}{4}\frac{1}{6}=\frac{7}{12}$、$\frac{2}{5}\times\frac{3}{4}=\frac{3}{10}$、$\frac{4}{5}\div\frac{2}{3}=\frac{6}{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掌握程度较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需加强引导和练习。
培智实用数学教案—20以内数的认识
培智实用数学教案—20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和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数数、识数、写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20以内数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和数的组成。
难点:20以内数的认识及运用。
三、教学方法1.游戏法2.情境教学法3.小组合作法四、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棒、糖果等。
2.学具: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棒、糖果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盒糖果,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盒子里有多少糖果吗?”2.学生回答:“想。
”3.老师说:“那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数出盒子里糖果的数量。
”(二)教学20以内数的顺序1.老师出示数字卡片1-20,让学生按顺序排列。
2.学生分组进行排列,教师巡回指导。
3.排列完成后,老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20以内的数是怎么排列的?”(三)教学20以内数的大小1.老师出示两组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完成后,老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20以内的数有什么大小关系?”(四)教学20以内数的组成1.老师出示计数器,让学生用小棒表示20以内的数。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操作完成后,老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20以内的数是怎样组成的?”(五)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数数比赛。
2.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教师巡回指导。
3.比赛结束后,老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你们组数数的经验?”(六)运用20以内数解决简单问题1.老师出示一道数学题目:“小华有15个糖果,小明比小华少3个糖果,小明有多少个糖果?”2.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提问:“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七)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用20以内的数写一篇小故事。
2.课后活动:与家长一起玩20以内数的游戏。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15课时
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教案1—15课时教案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第1课时: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2. 让学生学会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重点:认识各种人民币面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实物、幻灯片。
学具:人民币图片、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展示各种人民币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 练习:教师给出人民币之间的换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1. 各种人民币面值2. 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出你认识的各种人民币面值。
答案: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1)20元换成10元多少张?(2)50元换成20元多少张?(3)100元换成50元多少张?答案:(1)2张;(2)2张;(3)2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换算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购物时如何正确使用人民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案2: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培智实用数学第八册第2课时: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规律。
重点: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实物。
学具:练习题、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
2. 讲解:教师利用幻灯片,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 练习:教师给出1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4. 合作:学生分组,互相出题,互相解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0以内加减法运算1. 加法运算规律2. 减法运算规律七、作业设计答案:(1)3;(2)5;(3)8。
2024年二年级上册培智送教上门生活数学教案及反思
2024年二年级上册培智送教上门生活数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培智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数学》中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时间、货币及其换算,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时和分钟的概念,学会读取时钟上的时间。
2. 使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时间、货币及其换算。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时钟、货币、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货币使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时间概念(15分钟)(1)教师通过时钟教具展示小时和分钟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读取时钟上的时间。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3. 教学货币概念(1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货币教具,让学生认识各种货币及其换算关系。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货币知识。
4. 例题讲解(2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题目,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2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时间概念小时和分钟时钟读取方法2. 货币概念货币的种类货币的换算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自己的一天,标出每个时间点所做的事情。
(2)和家长一起购物,记录所花费的金额,并进行简单的货币换算。
2. 答案:(1)学生画的时钟和活动安排。
(2)购物小票和换算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时间、货币概念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2024年培智生活数学优秀教案
2024/2/29
25
家长在家庭中辅导孩子的方法和建议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 舒适的学习空间,减少干扰和
诱惑。
激发孩子兴趣
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故事或 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孩子对数 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024/2/29
制定学习计划
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学习计 划,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孩子 的学习自觉性和计划性。
01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日常生活所需的数
学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02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0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
价值观。
5
教材内容及结构
教材内容
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量与计量 、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基础知识 ,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弥补普通教育不足
针对智力障碍学生在普通教育中可能 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培智生活数学课 程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 支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智生 活数学课程有助于智力障碍学生在认 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取得进步。
2024/2/29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2024/2/29
知识与技能目标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作业中的问 题,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2024/2/29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指导 学生进行改正并提供相关的辅导和帮 助。
19
05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
2024/2/29
20
分析本次教学成功之处
2024版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生活数学教案
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求。
部分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掌握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和练习。
数的运算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理解运算的意 义和性质,提高计算能力 和思维灵活性。
பைடு நூலகம்
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 间计算等,培养数学应用 意识。
量的计量与比较
长度单位的认识
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 算方法,如米、厘米、毫 米等,能够进行简单的长 度测量和计算。
质量单位的认识
注重实践
设置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 基本的数学技能,能够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掌 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和信心,形成积极的数学 情感和态度,树立正确的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 与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
针对部分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通过实物演示、 动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课后练习和巩固,确保学 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培智实用数学四年级教案
教案培智实用数学四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采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要标准,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教学资源1.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如在线教育平台、教育网站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资源包括实践活动资源,如数学实验室、数学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教学安排1.教学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
2.教学安排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4年培智得数是8的加法优秀教案
2024年培智得数是8的加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得数是8的加法运算,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加法运算中“合并”的意义,掌握得数是8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熟练进行得数是8的加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磁性黑板、实物(如水果、玩具等)。
2. 学具:学生用计数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磁性黑板上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
(2)教师拿出两个实物(如苹果和香蕉),提问:“如果我有一个苹果,又拿了一个香蕉,一共有几个水果?”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合并”的意义。
2. 例题讲解(1)讲解加法运算的步骤,如先放一个苹果,再放一个香蕉,一共就是两个水果,用数字表示为1+1=2。
(2)出示得数是8的加法题目,如3+5=8,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进行操作,理解运算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上的得数是8的加法题目。
(2)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黑板演示,并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2)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数字组合得到8。
六、板书设计1. 《得数是8的加法》2. 内容:(1)加法运算的基本概念(2)得数是8的加法例题(3)学生黑板演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3+5=()② 2+6=()③ 4+4=()(2)用数字卡片,找出其他得数是8的加法运算。
2. 答案:(1)① 8 ② 8 ③ 8(2)答案不唯一,如1+7、2+6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得数是8的加法运算。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024年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生活数学教案
2024年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生活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培智四年级下第八册,第3章《分数与小数》的第1节“分数的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读写、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的定义、读写以及分数的比较。
难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卡片、实物(如水果、糖果等)、PPT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个分蛋糕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每个人。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分数的定义。
(2)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模仿练习。
(3)通过分数卡片,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1)讲解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数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认识2. 内容:(1)分数的定义(2)分数的读写(3)分数的基本性质(4)分数的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妈妈有5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2. 答案:(1)1/2=0.5, 2/5=0.4, 3/4=0.75, 4/5=0.8。
(2)1/3=0.3333, 2/5=0.4, 3/7=0.42, 4/9=0.4444。
从大到小排列为:4/9>3/7>2/5>1/3。
(3)每个小朋友能得到1个苹果,剩下2个苹果。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八年级教案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八年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材第八年级第二章,主题为“分数的乘除法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分数乘法法则、分数除法法则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分数乘法法则、分数除法法则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分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烹饪时如何按比例调配食材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分数乘除法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分数乘法法则和分数除法法则,通过例题和练习进行巩固。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分数乘除法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分数乘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分数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1. 分数乘法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先约分。
2. 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3. 例题及解答:4. 课堂练习: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分数乘除法计算题各5道。
(2)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
2. 答案: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分数乘除法的应用,下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智数学教案培智数学教案【篇一:培智数学教案】杭州市新苗学校(数学)教学设计(1)杭州市新苗学校(数学)教学设计(2)设计人:丁帆帆【篇二:培智三年级数学教案】第18课时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的例12,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学具准备:例12的实物图,6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1、准备练习。
6个6个地加,一直加到36。
让学生口算,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3个6相加是多少?(18)5个6呢?(30)6个6呢?(36)2、教学例12。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提问:(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
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27页上“做一做”中的练习。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要求学生也用小棒动手摆1个六边形。
提问:(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摆3个,摆5个,摆6个呢?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2、做练习八的练习。
第2题,让学生先算出得数,再让学生看一看每一栏的两个题目的联系。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是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比如说:2的乘法口诀就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就有三句,依此类推,一直到9的乘法口诀,肯定就有九句。
是几的乘法口诀,每相邻的两句乘法口诀的积就相差几。
)第19课时6的乘法口诀(交换被乘数和乘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的例13,完成练习八的第4~10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白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使学生懂得能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1、教学例13。
△△△△△△△△△△△△△△△△△△(1)启发学生看图想一想,每一横行是6个△,3横行就是3个6,写出算式6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每一句口诀都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二、练习做练习八的练习。
第4、7题,是几乘以6的练习题,同样要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
第5题,让学生背出6的乘法口诀。
第6题,读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第8、9题,两道题都是乘法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出现顺序不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第10题,是加法应用题,让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三、小结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一、复习有35棵杨树,20棵柳树。
?(3)杨树和柳树一共有多少棵?二、新课1、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应用题和加、减法应用题的选问题,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给乘法应用题选问题。
板书课题:选问题。
2、教学例15。
同学们做早操。
每行6人,站立5行。
?先选一个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计算。
(1)一共有多少行?(2)一共有多少人?(3)还剩多少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出示例15,指定学生读题,并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道题缺少什么?”分组讨论,“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不完整,缺少要求的问题,根据已知条件每行6人,站立5行,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
教师及时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填书。
(2)进行对比,弄清道理。
教师出示教材3个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作为例15的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第(2)个问题和我们分析的一样,可以作为例12的问题,因为通过已知条件每行6人,站立5行,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第(1)、(3)个问题不能作为例15的问题,因为由例15的已知条件不能求出一共有多少行,也不能求出还剩多少人。
(3)教师讲述: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必须有足够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或者问题与条件不相符,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只有提出与已知条件相符的问题才能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例15,教师订正。
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31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先让学生由条件出发,说一说知道什么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能计算什么。
再根据书中的给出的3个问题,选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分析另两个问题为什么不合适,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做练习九的练习。
第4、5题,是选问题的应用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后,考虑由已知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再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帮助和指导。
四、小结1、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总结。
2、教师对学生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23课时乘法应用题选条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例16,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九第7~10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恰当地选出条件。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新课1、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应用题和加、减法应用题的选条件,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给乘法应用题选条件。
板书课题:选条件。
2、教学例16。
有4个同学做花,,一共做了多少朵花?先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计算。
(1)还剩下5朵花,(2)每个同学做3朵,(3)每个同学用了2张纸,(1)讨论分析,填出条件。
出示例16,指导学生读题并观察,“你发现什么?分组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不完整,缺少一个已知条件,要求一共做了多少朵花,已经知道了有4个同学做花,只要再知道每人做了几朵,就可以解答了。
让学生从3个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条件填上。
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他两个条件为什么不合适?(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并订正。
二、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32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补充条件,要求一班一共有多少人,已经知道了一班有6个小组,只要再知道每个小组有几人,就可以解答了。
从3个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条件,再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为什么只能选第3个条件?其他两个条件为什么不合适?2、做练习九的练习。
第8、9题,是选条件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先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选择要填的条件并解答。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其他两个条件不合适?三、小结1、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总结。
2、教师对学生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24课时乘法应用题选问题、选条件的混合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练习九的第11~15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恰当地选出问题或选出条件。
教学过程:一、练习做练习九的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加以指导。
第11题,可以运用4和6的乘法口诀。
第12题,用线把得数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第13、14题,是选问题和选条件的乘法应用题的综合练习。
在教学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逐步使学生对乘法应用题结构深入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15题,复习已学过的加、减法竖式计算。
二、小结【篇三:培智实用数学四年级教案】培智实用数学四年级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得数是2的加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并认识符号“+” “=”。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1+1=2表示的含义,会读会写此算式教学重难点:认识符号“+” “=”;明白1+1=2表示的含义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加号的图片,等号的图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1、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说一说图片上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三、讲授新知识1、教师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片上有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图片上有一个宝宝,左手上拿一只气球,右手上拿一只气球。
3、教师讲解:宝宝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合在一起就变成2只气球了,用以下算式来表示。
1+1=24、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
5、教师讲解算式的含义,重点讲解“+”“=”的含义。
6、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看图说一说图的含义。
三、小结四、布置作业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加法算式1+1=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练一练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读会写2的分成式和得数是2的加法算式。
2、使学生能根据图写出2的分成和得数是2的加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根据图写出算式。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1、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看图填写框子里的内容。
2、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并强调解题过程。
3、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请学生观察。
4、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5、教师出示三道题目,请三名学生到前面来练习,其他学生在下面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三、小结四、布置作业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加法算式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