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与句式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文言文教案篇1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2、就题目提出问题(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2、老师逐句领读。

(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

之:的"通国之善弈者也。

"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第12讲 文言文翻译(二)句式与词语-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堂讲义

第12讲 文言文翻译(二)句式与词语-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堂讲义

第十二讲翻译(二)句式与词语复习目标1.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和若干种固定句式。

2. 熟练掌握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

问题纵览1. 不能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准确译出。

2. 不能灵活处理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二轮对策对策一掌握各类特殊句式的特点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含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标志,严格按照现代汉语规范来翻译。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与薛寿鱼书①袁牧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唯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3.分析情节,体会情节的波澜。

4.鉴赏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通过项羽与刘邦性格的比较,一分为二认识“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理解性格与命运的联系【教学方法】点拨法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激趣导入人生要经历无数道门,有形或无形的门改变了无数人的路,“长门”让阿娇以泪洗面,“水门”让里根黯然下台,“凯旋门”是胜利的必经之路,“罗生门”充满了两难抉择,“三重门”让韩寒一举成名,不管门前站立的是谁,门隔开了空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口呼“阿门”不如开启世界上最广阔的门“心灵之门”。

秦朝末年,有两个江苏人在陈涉吴广揭竿而起之后站在了“鸿门”的“王的盛宴”上,谁能掌握成功的不二法门?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一课,就能明白。

一、知人论世1.了解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2.了解《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补充: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

小组活动,探究为上——“梳理探究”专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共有三个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教案2009-07-23 22:0541.厥jue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

思厥先祖父《六国论》②副词,乃,就。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③昏厥,晕倒。

42.理li①道理。

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

《采草药》②治理,整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③条理。

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④雕琢,加工玉石。

使玉人理其璞。

《韩非子•和氏》⑤法官。

弦子旗(人名)为理。

《管子•小匡》43.靡(1)mi①浪费,奢侈。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过秦论》②细腻。

靡颜腻理。

《宋玉•招魂》(2)mi①无,没有。

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

《史记•文帝本纪》②倒下。

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3)mo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马蹄》44.请qing①问。

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②邀请。

乃置酒请之。

《汉书•教宣许皇后传》③谒见,拜见。

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

若弗与,则请除之。

《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45.骑。

(1)qi①骑马。

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史记•樊哙传》②骑马的人,骑兵。

骑皆舍马步走。

《三国志•吴书》(2)ji一人一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

《鸿门宴》46.勤qin①辛苦,劳,与“逸”相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如:勤逸。

③帮助。

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左传》④殷勤,周到。

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47.让rang①责备、责怪。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②辞让、退让、谦让。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①到……去,往。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②如果,假如。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实词、虚词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结构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句子,共同分析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短的文言文,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文言实词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讲解一词多义现象,如“兵”,在“兵不厌诈”中是“战争”的意思,在“短兵相接”中是“兵器”的意思。

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2)文言虚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讲解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如“之”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作用;作动词,意为“到……去”。

(3)文言句式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于”“为”“见”等常表示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状语后置:标志性的词语有“于”“以”等。

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3篇

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3篇

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3篇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以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朗诵法、讲授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2.新课讲授:诵读课文,分组对课文进行翻译,讲解课文。

3.巩固练习:通过问题,巩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

4.小结作业: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

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我们的课后作业是: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

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四、教学手段PPT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导入语:同学们,大屏幕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

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过渡语: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时,“我”是怎么想的?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文言文教案篇1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5、第五段: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分段讨论问题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提示: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文言词语和句式》精编教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文言词语和句式》精编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教学参考
0828 0907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课题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教学难点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教学关键掌握虚词课型将授课教学方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
1、用:“……者,……也。

”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

”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

”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
动句。

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

”表示;导入
介绍了解。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

文言文《师说》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文言文《师说》1.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 章节内容:本课主要学习韩愈的《师说》,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3. 能够运用《师说》中的观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师道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并背诵《师说》全文,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重点:分析并解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课本《师说》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师道,为什么要尊师重道。

2. 讲解:讲解《师说》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分析《师说》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于师道的认识和阐述。

4. 练习:学生随堂练习,对《师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师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尊师重道的短文。

2. 作业答案:尊敬的老师,您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是至关重要的人。

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我们解决困惑。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珍惜他们的付出。

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来源,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避免走弯路。

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师充满敬意,虚心听从他们的教诲。

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老师,不仅是尊重他们的职业,更是尊重知识和智慧。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翻译技巧。

3、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2)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的准确翻译。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正确转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认识。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翻译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翻译中的难点和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单的文言文,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学生尝试翻译,从而引出文言文翻译的话题。

2、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含义,不随意增减或改变。

举例:“沛公军霸上”,应翻译为“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不能随意改变“军”的意思。

(2)“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翻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语言表达要自然。

(3)“雅”注重译文的优美和文采,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较高的要求,先保证“信”和“达”。

3、文言实词的翻译(1)一词多义讲解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兵”,有“兵器”“士兵”“军事”等意思,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兵”指“兵器”;“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中“兵”指“士兵”。

(2)词类活用介绍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情况。

如“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驻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3)古今异义指出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2)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2)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2)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引导学生回顾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言文篇目,说明喜欢的原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复习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式;(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进行翻译和解读;(2)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解读任务;(3)各小组汇报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解答;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汇报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复习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 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翻译和解读,提高翻译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初中文言文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及教案

初中文言文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及教案

初中文言文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及教案⑷。

词语活用:①。

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

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

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②日中如探汤。

(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正午时像(把手)伸(向)热水。

④。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黄鹤楼》字词解释:隅:角落。

登仙:成仙。

尝:曾经。

驾:骑。

憩:休息遂:于是,就。

以:用。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

闼:门。

霞敞:高大宽敞。

井邑:城乡。

最:最美的地方。

词类活用:(1)遂以名楼:名词作动词用,命名。

(2)重檐翼馆:名词作形容词用,像鸟翅膀一样的。

(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副词作名词用,最好的地方。

3、虚词:以:遂以名楼:用特殊句式:(1)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尝驾黄鹤返憩于此(曾经骑着黄鹤来这里休息)(2)省略句:遂以(之)名楼:省略宾语(3)判断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什么是判断句: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有黄鹤楼者”,这里的者翻译成“的地方”,在其他文言文里还可翻译成“的人”重点句式翻译: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参考译文: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含蓄、固定词序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上下文推断、查找注释、掌握词义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授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2.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文言文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一词多义的现象2.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讨论一词多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词语的灵活运用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表达方式:比喻、夸张、对偶等3.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构成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4.1 学习目标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4.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等文言文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赏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4.3 教学活动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文言文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魅力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五章:文言文翻译技巧5.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忠实原文、保持语义、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等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文言文翻译技巧:词义确定、句子结构调整、修辞处理等5.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指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六章:文言文词汇拓展6.1 学习目标扩展文言文词汇量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汇现象6.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古今异义:古代词汇在现代的不同意义专有名词和文化词汇: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等6.3 教学活动通过词汇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兴趣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介绍古代文化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本第七章:文言文阅读实践7.1 学习目标提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7.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技巧: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准确理解细节信息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逻辑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7.3 教学活动提供不同难度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和标注,帮助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理解过程第八章:文言文写作技巧8.1 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风格:简洁、典雅、含蓄等文言文写作技巧: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用词搭配等8.3 教学活动分析经典文言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指导组织写作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第九章:文言文与文化9.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9.2 教学内容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诗词、散文、史书等文化元素:礼仪、道德、哲学等价值观念:忠孝、仁爱、诚信等9.3 教学活动通过文言文文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分析文言文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礼仪表演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第十章:文言文综合应用10.1 学习目标提升文言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10.2 教学内容文言文对话:模拟古代场景,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文言文交流:组织文言文角,鼓励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10.3 教学活动创设古代情境,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组织文言文交流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它们分别是:1. 第二章中的“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和第三章中的“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结构;(3)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阅读并翻译文言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特点;(2)运用联想、推断等方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3)采用实践性学习,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结构;(3)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阅读并翻译文言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结构的理解和运用;(2)文言文中的词语含义的推断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文言文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特点;3. 实践性学习法:通过翻译、背诵等实践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4.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用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言文,了解课文内容;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文言文教材、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式知识,翻译文言文片段;(4)教师点评并指导,纠正学生的翻译错误。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

2023年文言文教案模板10篇文言文教案篇1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1文言文复习教案(六)文言句式

1文言文复习教案(六)文言句式

课 题 文言文复习教案<六)文言句式教案目标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地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2、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学会运用倒装句地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教 学 重点难点 1、在教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学过地课文里地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地方法,然后作知识地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地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地难度.教具准备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教材第四册附录 教案过程【教案目标】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地要求.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地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教案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地文言句式地能力.【教案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地文言句式地能力.【教案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案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地能力层级为B 级.不同地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由于受选文是浅显文言文地限制,相对特殊地句式较少,2001年之后本考点没有设置考项,2009年《考试大纲》再次把它列入考查内容.,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地知识,尤其是在文言地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地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地困难和翻译句子地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地句式地理解,应该有足够地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地翻译时不可忽视地一个考点.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地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地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地习惯用法.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地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地可能性更大.设题地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地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地句式特点地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地项;④判断句式地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地理解等.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地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常见地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由于语言表达地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地地方在哪里呢?”.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地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地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由于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地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地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地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地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地人是干什么地?’”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地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地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地.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译文:“只听弈秋地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地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地疾病”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译文:“只看我地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地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地”)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地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地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地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地);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地尽头”练习:五、倒装句1.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1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知识总结:判断句省略句文言特殊句式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谓语提前)介词宾语提前宾语前置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否定句人称代词作宾语提前“是”、“之”作提宾标志★方法指导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地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地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1、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地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地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卷 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地序号.<95上海卷)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词结构后<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3)吾属今为之虏矣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1)翻译地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地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地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地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 <1) E <2)D <3) B 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地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地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卷 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地一项是< ).<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地宾语,宾语前置.A 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地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 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地定语,确定猜测;C “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 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地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 一、选择题【能力训练】1.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地一项是< )<1997年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地一项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B.客何为者C.亚父者,范增也D.具告以事3.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地一项是(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4.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地一项是(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5.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地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曰:“牛何之.”④对曰:“将以衅钟.”⑤是乃仁术也.⑥夫子之谓也.⑦百姓之不见保.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是诚不能也.⑩构怨于诸侯.错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错误!王坐于堂上.A.①②③⑧/④错误!/⑤⑥⑨/⑦/⑩错误!B.①②⑤⑥⑨错误!/③⑧/④/⑦/⑩错误!C.①②③/④错误!/⑤⑥⑨/⑦⑧/⑩错误!D.①②⑤⑥⑨错误!/③⑧/④/⑦⑩/错误!【能力训练】参考答案解读: 1.A题干和 A 项是宾语前置;B 是定语后置,C 是一般句式,D 是介宾短语后置.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3.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4.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5.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④错误!省略句⑤⑥⑨判断句⑦被动句⑩错误!状语后置句)高考文言句式考试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地一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地句式特点不相同地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地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地一组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地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下列句中加点词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地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地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地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15.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地一组是(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地一句是(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 刘备,天下枭雄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地句子< )A 、之二虫又何知?B 、卿欲何言?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地是< )A、于其身,则耻师焉.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地两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惟兄嫂是依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何后之有?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地是<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高考文言句式考试参考答案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3.A.(主谓倒装.>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6.B.(都表被动.>7.C.("于"表动作涉及地对象,不表被动.>8.A.(其余被动句.>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地宾语"之",代指钟磬.>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13. 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14.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15.B16.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地对象;ACD地"见"都表被动.>17. 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18. 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19.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0.A2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地一项< 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2、< 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忠而被谤D、受制于人23、< B )A、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4、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B、梁父即楚将项燕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地一句是( D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 刘备,天下枭雄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B)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 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地句子< C )A 、之二虫又何知?B 、卿欲何言?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地是< A )A、于其身,则耻师焉.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地两项是< AC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惟兄嫂是依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何后之有?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地是< C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和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 文言文句式:主谓结构、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词语的识别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倒装句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

3. 互动: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翻译练习:检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理解文意,并进行翻译。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列出重点。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提高阅读能力。

2.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礼仪、官职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朗诵比赛、文言文知识竞赛等。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反馈: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十、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文言词语与句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二、教学重难点1、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2、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三、课时2个课时四、教学方法问答法提问法等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二、实词词义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1、实例: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振长策而御宇内。

(贾谊《过秦论》)“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

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也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联系本句,便可以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方法推出“樯橹”是战船。

金就砺则利。

《劝学》“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磨刀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1、实例: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过秦论》)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通”和“贯”是同义并列,均为“精通”之意。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夷”与“险”相对,“众”与“少”相对,可推断“夷”为“平坦”之意。

齐人追亡逐北。

《过秦论》北:指败逃者。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句中“怙”的意义。

“怙”对“恃”,根据相似结构意义相同的特点,可以推断“怙”即为依仗、凭借的意思。

(三)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1、实例:①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①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根据“前仆后继”的“仆”是“倒下”的意思,从而推断“仆”乃“倒下”的意思。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根据“既往不咎”的“咎”是“责备”的意思,可知句中的“咎”即“责备”之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根据“闲情逸致”的“致”是“情趣”的意思,得知句中的“致”的意思为“情趣”。

腹犹果然。

《逍遥游》成语“食不果腹”的“果”的意思是“充实”,因此句中的“果”为“充”实意思。

登高而招,声非加疾也。

《劝学》“疾风知劲草”的“疾”为“强”意,句中的“疾”为“强”的意思。

(四)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1、实例: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

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

《石钟山记》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

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它并非贬义。

上文中与“黠”的词义相关的语句有:(1)“生而聪慧”;(2)“帝及后并笃爱之”;(3)“帝每面称之”。

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只能译为“聪慧”。

(五)小结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文言句式判断句1、用:“……者,……也。

”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

”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

”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常见的几种形式:1、用“……于……。

”表示;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句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哀”的宾语,“自哀”的意思是“哀自”,译文:秦人没有闲暇哀叹自己的过错。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之”做“有”的宾语,“之有”的意思是“有之”,译文:自从有典籍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何面目以”的意思是“以何面目”,译文:凭什么面目回到汉朝呢?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⑦成语:唯利是图译文: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四、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宾语前置,并翻译。

1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

译文:“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2、唯马首是瞻(《冯婉贞》)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6、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7、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附录课文宾语前置句1、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童子何知。

《滕王阁序》4、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5、莫之夭阏也。

《逍遥游》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是说》8、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9、而今安在哉?《赤壁赋》10、何为其然也?《赤壁赋》11、何以复加?《苏武传》1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