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1、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赤道略鼓的椭球体2、经纬线3、图示注:记住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的纬度以及它们用虚线表示,注意赤道即0°纬线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低纬度为0°~30°,中纬度为30°~60°,高纬度为60°~90°。

北半球南半球0°30304、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图上面,相同的海洋和陆地的形状不一样?答:因为用了不同的制图方法。

5、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70.8%,陆地29.2%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

3、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由大到小)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由大到小)4、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全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亚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 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 最大的大洲——亚洲160°E180° 20°W160°E180°西 半 球东 半 球最小的大洲——大洋洲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北冰洋——最小的大洋,最浅,海冰覆盖,全在北半球5、6、(注:黑海、死海不是海,它们是内陆湖。

)7、大洲分界线:欧、亚——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或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亚、北美——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北美、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第三节世界的地形1、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五大地形——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2、地形的区分:3、两大山脉分布带:(1)、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4、中国的地形: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五岳——北岳嵩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恒山5、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6、能一目了然辨认地形分布和高低起伏状况的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蓝色——水域绿色——平原黄色——陆地棕色——高原、山地白色——雪与雪线7、山地的五个地形部位——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海拔由中间向四周降低或由四周向中间升高山谷——等高线由海拔低处向海高低处凸出(河流多流经此处)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凸出鞍部——两对山谷或山脊或山顶之间的等高线的空白处陡崖——等高线重合处[注:陡崖的相对高度的算法:设高度为H,等高距为h,有n条等高线重合,那么陡崖的高度为(n-1)h<H<(n+1)h]第四节海陆变迁1、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2、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运动、(2)、海平面的变迁、(3)、人类的活动3、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泛大洋”、“泛大陆”——两亿年前大陆破裂——两三百年前形成现在的样子(七大洲、四大洋)4、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在不断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张裂拉伸、或碰撞挤压,地壳活跃。

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主要涉及了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分数形式的数,以及整数。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需要先确定两个数的符号,即正数或负数。

如果两个数的符号相同,那么直接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保留相同的符号。

如果符号不同,则需要将绝对值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符号则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接着,我们探讨了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同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因此,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处理。

例如,a - b 可以转化为a + (-b)。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加法的规则来解决减法问题。

在乘法部分,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规则。

两个正数相乘结果为正数,两个负数相乘结果也为正数,而正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为负数。

同时,任何数与0相乘都等于0。

乘法运算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即改变乘数的顺序或分组方式,乘积不变。

最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除法。

除法可以看作是乘法的逆运算。

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需要注意除数不能为0,因为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

除法运算的结果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具体取决于被除数和除数的值。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计算面积和体积等问题时,有理数的运算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此外,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也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章电学知识点总结1。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区别的。

从材料的角度来看,金属是导体,如铜、铁、铝等,它们的电阻很大;而绝缘体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由于同种材料的导体和绝缘体在不同的温度下,电阻也不同,因此导体和绝缘体又可以按照温度的变化情况来划分。

导体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一般具有很大的电阻。

例如常温下,人体的电阻约为104欧,一般的温度计的电阻一般在100~1000欧之间。

绝缘体的电阻一般较低,有的甚至为零。

例如一些晶体就是良好的绝缘体。

例如常温下,绝缘体能使带电粒子无法穿过的性质称为绝缘。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是:金属、人体、大地、塑料、橡胶、玻璃、陶瓷、干木头、纸、空气、水等。

三、静电的获得和消失(1)静电的产生和本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当它们受到外力作用后,就会发生形式上的改变,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就叫做电子的转移。

例如汽车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它的分子中的部分电子就会从原子核附近的高能级状态跳到分子内部能量较低的较低的轨道上去。

例如,人一伸手就能把一些细小的灰尘等吸在手上。

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路面摩擦会使一些分子“跳”到路面上来。

还有电线被风吹动时,会使电线的表面积增加,电荷就会在电线中流动。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我们平时看到的“飘忽不定”的电荷。

对于两个不同的物体,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使其中一个物体所带的正电荷量超过了另一个物体所带的负电荷量,于是在这两个物体之间便出现了一个由电子转移引起的电位差,即静电。

实验证明,要使两个物体带同种电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两个物体的材料相同;第二是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相同。

以上讲述了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

(一)静电的特点1。

在两个物体接触的地方(或任何地方)总是存在电荷的。

2。

电荷的多少是随着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

3。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物体的材料越不相同,静电的电荷量就越大。

高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是高一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章节,主要包括平面向量、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不等式及其应用三个部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巩固相关概念和方法。

一、平面向量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法则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了解了平面向量的定义、加法、数乘以及模长的计算方法。

1. 平面向量的定义平面向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通常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平面向量的起点是固定的,终点可以在平面上任意取值。

2. 平面向量的加法平面向量的加法满足三角法则,即将两个向量的起点连接起来,然后从第一个向量的终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这个指向的向量就是它们的和向量。

3. 平面向量的数乘平面向量的数乘指的是将向量的长度进行伸缩,即将向量的每一个分量都乘以一个实数。

4. 平面向量的模长平面向量的模长表示向量的长度,可以通过坐标值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计算。

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描述和研究一系列数字的规律和性质。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了解了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求和及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字,可以用通项公式来表示。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2. 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指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表示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其序号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数列中某一项的值。

3. 数列的求和通过计算数列中各项的和,我们可以得到数列的部分和或总和,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有用。

4.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证明当命题对某个整数成立时,它对这个整数的后续整数也成立,从而得出这个命题对所有正整数成立。

三、不等式及其应用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比较关系,它在描述和研究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求解方法以及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陆地和海洋。

1. 地球?水球?-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 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例如,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

2. 七大洲和四大洋。

- 七大洲。

- 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面积大小顺序: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 洲界:-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 非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中部,地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大洋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南半球,跨热带和南温带。

- 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位于南半球。

- 四大洋。

- 名称: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 大洋的分布:-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

-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3. 海陆的变迁。

- 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 实例: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变成了高山;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被淹没。

高三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电路基本定律1.欧姆定律2.基尔霍夫定律3.等效电阻、等效电动势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电阻R成正比,与电压U成正比,与二者的乘积成正比。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是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写出的,即在闭合电路中,电流的总量不会减少,在连接节点的地方,电流的总和不会发生改变。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电压增量抵消定律推导出来的,即在闭合电路中,电压的总和等于电动势的总和。

等效电阻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用一个电阻代替一个电路。

等效电动势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用一个电动势代替一个电路。

这两个定律的本质都是利用电路的特性和性质,将一个复杂的电路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电路。

第二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2.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3.混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串联电路是指两个或多个电器按顺序连接在同一条线上,电流只能沿着一条路径流动。

并联电路是指两个或多个电器并联接在同一条电线上,电流从电源沿不同的路径流过不同的电器。

混联电路则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组合,电路中有两种电器的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的特点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通过,电流大小相等,但电压不相等。

并联电路的电流是分路的,电压是相等的,但电流大小不相等。

混联电路则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合,具有两种电器的特性。

串联电路的计算是根据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来求解,而并联电路的计算是根据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和电流的分路规律来求解。

混联电路的计算则是根据串联和并联两种电器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来求解。

第三节电功率和电能1.电功率的计算和测量2.电能的计算和测量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路中电能的消耗和转化速率。

电功率的计算是利用电功率公式,即P=UI或P=I²R。

电功率的测量是通过电能表或热传感器来实现的。

电能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路中电能的总消耗。

电能的计算是利用电功率公式和时间的乘积来求解。

电能的测量是通过电能表来实现的。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 钠和氯。

1. 钠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0.97g/cm^3),比煤油大,熔点低(97.81^∘C)。

- 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反应。

- 与氧气反应:常温下4Na + O_2 = 2Na_2O(白色固体);加热时2Na+O_2{}Na_2O_2(淡黄色固体)。

- 与水反应。

- 2Na + 2H_2O=2NaOH + H_2↑,现象为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熔点低)、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氢气推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溶液变红(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 与酸反应。

- 2Na+2HCl = 2NaCl + H_2↑,钠先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

- 与盐溶液反应。

- 如Na与CuSO_4溶液反应:2Na + 2H_2O=2NaOH + H_2↑,2NaOH+CuSO_4 = Cu(OH)_2↓+Na_2SO_4,总反应为2Na +2H_2O+CuSO_4=Cu(OH)_2↓+Na_2SO_4 + H_2↑。

2. 钠的化合物。

-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 氧化钠(Na_2O)- 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Na_2O + H_2O = 2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Na_2O+CO_2 = Na_2CO_3;与酸反应Na_2O + 2HCl = 2NaCl + H_2O。

- 过氧化钠(Na_2O_2)- 与水反应2Na_2O_2+2H_2O = 4NaOH+O_2↑,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与二氧化碳反应2Na_2O_2 + 2CO_2=2Na_2CO_3+O_2,可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碳酸钠(Na_2CO_3)- 俗名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 与酸反应Na_2CO_3+2HCl = 2NaCl + H_2O+CO_2↑(分步反应:Na_2CO_3+HCl = NaHCO_3+NaCl,NaHCO_3+HCl = NaCl + H_2O+CO_2↑)。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

2. 速度 - 时间公式。

- v = v_0+at- 其中v_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为末速度。

- 当a = 0时,v=v_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当a>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 < 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x = v_0t(v_0为速度,t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 x=v_0t+(1)/(2)at^2-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来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位移等于v - 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 公式推导。

- 由v = v_0+at和x=v_0t+(1)/(2)at^2消去t得到v^2-v_0^2=2ax。

2. 应用。

- 当已知初速度v_0、末速度v和加速度a时,可以方便地求出位移x;或者已知初速度v_0、位移x和加速度a时求出末速度v。

四、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

-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性质。

-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_0 = 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 v = gt- h=(1)/(2)gt^2- v^2=2gh(这里h表示下落的高度)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 逻辑的力量。

- 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存在矛盾。

假设大石头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速度为4,当把两者捆在一起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生物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精细调控物质的运输和转化
1. 入侵者的识别和排斥机制
- 种群的共生和拮抗
- 动物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排斥机制
2. 物质的运输
- 单细胞生物的物质运输
- 多细胞生物的物质运输
- 植物的物质运输
- 动物的物质运输
3. 物质的转化
- 结构物质的转化
- 能量的转化
4. M(真核生物)、P(原核生物)和C(真核生物)的细胞生物学共性和差异- 真核生物的细胞特点和生命周期
- 原核生物的细胞特点和生命周期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类别
5. 脓毒素原的生物表达与功能
-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分析方法
6. 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PCR技术
-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 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的应用
7. 溶酶体和内质网对物质的降解和合成的作用- 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
- 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
8.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酶的特点
-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酶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9. 物质的吸收和排除
- 细胞的吸收和排除
- 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物质吸收和排出方式
10. 基因的识别和排序
- 基因的识别和排序方法
- 基因排序的意义和应用。

(完整版)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需求分析一、需求概述1、需求的含义: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二、需求函数1、含义:Q d =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公式:Q d =α-β·P3、图形: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Q 与P 成反方向变动。

4、需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三、需求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商品自身的价格引起的。

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2)需求的变动: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四、需求弹性1、弹性的一般含义1)公式:弹性=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变化?%。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因变量的变动比例2)弧弹性:e=YX X Y ∙∆∆3)点弹性:e=YX dX dY ∙2、需求的价格弹性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 —价格的变动比例需求量的变动比例2)计算:A 弧弹性:e d = — 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Q P P Q ∙∆∆如要计算需求曲线某两点之间的弹性一般用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公式来求得:e d = — 。

222121Q Q P P P Q ++∙∆∆B 点弹性:e d = —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

Q P dP dQ ∙另外,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求得: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由该点出发向价格轴或数量轴引垂线的方法来求得。

3)弹性的五种类型:e d >1;e d <1;e d =1;e d =0;e d =∞。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篇一」代数式中的一种有理式:不含除法运算或分数,以及虽有除法运算及分数,但除式或分母中不含变数者,则称为整式。

(分母中含有字母有除法运算的,那么式子叫做分式)1.单项式:数或字母的积(如5n),单个的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数字因数,系数是它本身,次数是0)。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非零常数的次数为0)。

2.多项式(1)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在做多项式的排列的题时注意:(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还是升幂排列。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4.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乘,或省略不写;(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3/a的形式;(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整式的加减运算1.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的主要思想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作者在这一章中阐述了“美”与“善”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乃至实践都建立在对其对立面的理解之上。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1. 知识点一:美与恶的辨证关系《老子》中提到“美”与“恶”的关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

在这一章中,“美”与“恶”不是单纯的二分法,而是通过对立统一来实现各自的存在。

作者通过“斯恶已”的表达,意味着人们只有通过认知“美”才会意识到“恶”,同时也只有通过认知“恶”才会更加珍惜“美”。

这种以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反映了哲学家对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2. 知识点二:善与不善的内在联系在第二章中,《老子》指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达了善与不善的辩证关系。

作者认为,善和不善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只有在认知了“善”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不善”,从而理解善与不善之间的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揭示了《老子》对于人生道德观念的独特见解。

3. 知识点三: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通过对“美”与“善”的辨证关系的阐述,《老子》第二章强调了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作用。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美善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生道德追求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 知识点四: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老子》第二章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要警惕教条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极端观点,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道德规范的价值。

5. 知识点五: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最后,《老子》第二章还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进行了阐述。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关键信息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等。

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

2、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3、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特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植物细胞特有)。

5、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和存放。

6、细胞分裂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过程: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结果:细胞数目增多。

7、细胞生长概念: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8、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9、组织概念: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代数式与整式: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如加、减、乘、除等)将数和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整式:由常数、变量、加、减、乘运算构成的代数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
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如3x^2y。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多项式:由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如3x^2y + 2xy - 5。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如3x^2y中的3。

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如3x^2y的次数为3。

合并同类项:将字母部分相同的单项式合并,系数相加。

去括号:利用去括号法则,根据括号前的符号确定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化。

一元一次方程: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一般形式:ax + b = 0,其中a ≠ 0,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法:逆运算法、等式两边加减法、等式两边乘除法等。

方程的等价变形:不改变方程解的情况下,对方程进行各种变形。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打折、速度、距离、时间等问题。

以上是初一数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归纳总结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归纳总结
②异号相加 若a>0,b<0,︱a︱>︱b︱, 则a+b=︱a︱-︱b︱ 若a>0,b<0,︱a︱<︱b︱, 则a+b= - (︱b︱-︱a︱)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 0 ③与0相加 a是任一个有理数,则a+0= a
2)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 a-b=a+(-b)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例:分别求出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①表示2的点与表示-7的点; ②表示-3的点与表示-1的点.
解:①︱2-(-7)︱=︱2+7︱=︱9︱=9 ②︱-3-(-1)︱=︱-3+1︱=︱-2︱=2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①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 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 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 时,积为正.
2.运算顺序
1)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先算乘方,再算乘除,
最后算加减; 3)对只含乘除,或只含加减的
运算,应从左往右运算.
3.有理数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分 配 律 a(b+c)=ab+ac
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1.负数 2.有理数 3.数轴 4.互为相反数 5.互为倒数 6.有理数的绝对值 7பைடு நூலகம்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8.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形式为a/b,其中a和b 是整数,且b≠0。

2. 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大于0的有理数。

- 负有理数:小于0的有理数。

-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有理数。

3. 有理数的性质:- 封闭性: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除数不为零)在有理数集内封闭。

-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 减法和除法的逆元存在性。

二、有理数的运算1. 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绝对值相加。

- 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 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2. 减法运算:-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 乘法运算:-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 任何数与零相乘等于零。

4. 除法运算:- 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零除以任何非零数等于零。

5. 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三、绝对值与有理数比较1. 绝对值:- 绝对值表示一个数距离零的距离,用符号“| |”表示。

-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 有理数的比较:-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

-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简化1. 简化的概念:- 简化是有理数分数形式的最简表示,即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

2. 简化的方法:- 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分子分母都除以这个数。

五、分数的加减乘除1. 分数的加法:- 需要找到公共分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2. 分数的减法:- 同样需要找到公共分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规则进行计算。

3. 分数的乘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 分数的除法:- 分子乘分母的倒数。

六、小数与有理数的互化1. 小数转化为有理数:- 根据小数点后的位数,将小数乘以10的相应次方,转化为分数形式。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是:ax^2 + bx + c = 0(a \neq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二、配方法1. 配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步骤: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配方: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变形:将方程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式;开方求解。

三、公式法1.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a \neq 0),其根为x = \frac{b \pm \sqrt{b^2 4ac}}{2a}。

2. 判别式:\Delta = b^2 4ac,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因式分解法1. 因式分解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将方程左边分解因式,从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2. 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 增长(降低)率问题:若原量为a,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为x,经过n次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为b,则有a(1\pm x)^n = b。

2. 面积问题:根据图形的面积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3. 利润问题:利润 = 售价进价;总利润 = 单件利润×销售数量。

4. 传播、比赛等问题。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的条件。

-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例如,平抛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物体的初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合外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曲线运动。

2. 曲线运动的特点。

-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二、平抛运动。

1. 平抛运动的概念。

-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 平抛运动的分解。

- 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_x = v_0(v_0为初速度),位移x = v_0t。

-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_y=gt,位移y=(1)/(2)gt^2。

3. 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 合速度:v = √(v_x)^2+v_{y^2}=√(v_0)^2+(gt)^2,方向tanθ=(v_y)/(v_x)=(gt)/(v_0)(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合位移:s=√(x^2)+y^{2}=√((v_0t)^2)+((1)/(2)gt^{2)^2},方向tanα=(y)/(x)=(frac{1)/(2)gt^2}{v_0t}=(gt)/(2v_0)(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圆周运动。

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 线速度。

- 定义:物体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Δ s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v=(Δ s)/(Δ t)。

- 单位:m/s。

- 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

- 角速度。

- 定义:连接物体与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Δθ(弧度制)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ω=(Δθ)/(Δ t)。

- 单位:rad/s。

- 周期。

- 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2π r)/(v)(r为圆周运动的半径),也可表示为T = (2π)/(ω)。

- 单位:s。

- 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6 某电阻衰减器的衰减量为(20±0.1)dB, 若输入端电压为1000 mV, 则输 出端电压等于多少?
2.7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测量值为5.42 V, 改用标准电压表测量示值为5.60
V, 求前一只电压表测量的绝对误差ΔU、 示值相对误差γx和实际相对误差γA。 2.8 标称值为1.2 kΩ, 容许误差±5%的电阻, 其实际值范围是多少? 2.9 现检定一只2.5级量程为100 V的电压表, 在50 V刻度上标准电压表读数
(2) 若RV=20 kΩ, 由它引入的示值相对误差和实际相对误差各为多少?
(3) 若RV=1 MΩ, 由它引入的示值相对误差和实际相对误差各为多少?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题2.12图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13 用准确度s=1.0级, 满度值为100 μA的电流表测电流, 求示值分别为 2.14某4 位(最大显示数字为19
80 μA和40 μA时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999)数字电压表测电压, 该表2 V挡的工作误差为±0.025%(示值)±1个字, 现测
1 得值分别为0.0012 V和1.9888 V, 则两种情况下的绝对误差和示值相对误差各为 2
多少? 2.15 内阻为RA, V 为电压表, 内阻为RV。 求:
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电路如题2.15图(a)、 (b)所示, 图中 A 为电流表,
s1=1.5, 另一只量程0~50 V, 准确度s2=1.0级, 选用哪一只电压表测量结果较 为准确? 2.17 利用微差法测量一个10 V电源, 使用9 V、 标称相对误差为±0.1%的
稳压源和一只准确度为s的电压表, 如题2.17图所示。 要求测量误差 ≤±0.5%, 那么s=?
2.18 题2.18图为普通万用表电阻挡示意图, Ri称为中值电阻, Rx为待测电 ΔU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 从来源划分, 误差可分为仪器误差、 使用误差、 人身误差、 影响误差 和方法误差。 有些误差不可避免, 有些误差可以设法消除或削弱。 (3) 按照特点和表现形式,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在任何单次或多次测量中, 它们都可能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 粗差将严重掩盖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含有粗差的坏值一旦确认应剔除不用。
量真值)为中心的概率密度变化的快慢。
x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当测量次数足够多时, 可近似认为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等于其真值, 绝对 误差小于3σ的概率大于99%, 因此当残差vi=xi- 大于3σ时, 可以考虑此xi 为坏值而予以剔除。 (5) 系统误差不具备抵偿性, 当测量次数足够多时, 各
ym

i 1
n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当分项较多时, 可采用均方根合成法:
ym
y x im i i 1

n
n
2
ym
y x im i i 1

2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1) 误差表示测量仪器测量值与被测量真值间的差异。 绝对误差仅能说明差异的大小和方向。 相对误差可以说明测量的准确程度, 可 分为实际相对误差、 示值相对误差、 满度相对误差和分贝相对误差。 满度相对
误差实际上是给出仪
器的最大绝对误差。 分贝相对误差多用来表示增益、 衰减量的误差。 容许误差表示在规定使用条件下仪器误差的范围, 是测量仪器最主要的技术 指标。
及并联两种接法时的总电阻和相对误差。 2.20
s=1.5级的电压表测量题2.20图中a、 b点的电位分别为Ua=4.26 V和Ub=4.19 V。 忽略电压表的负载效应。 (1) Ua、 Ub的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各为多少? (2) 利用Uab=Ua-Ub公式计算, 则电压Uab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各为多少?
(1) 两种测量电路中, 由于RA、 RV的影响, Rx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各为多
少? (2) 比较两种测量结果, 指出两种电路各自适用的范围。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题2.15图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16 被测电压为8 V左右, 现有两只电压表, 一只量程0~10 V, 准确度
(2) 确定10 mV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11 WQ-1型电桥在f=1 kHz的条件下测0.1~110 pF的电容时, 允许误差 为±1.0%×(读数值)±0.01%×(满量程值), 求该电桥测量值分别为1 pF、 10
pF、 100 pF时的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2.12 如题2.12图所示, 用内阻为RV电压表测量A、 B两点间的电压, 忽 电压UA。
题2.25图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26 用示波器测量题2.26图所示调幅波的调幅系数M%= 已知A、A B B测量误差为±10%, 则调幅系数误差为多少? ×100%,
A B
题2.26图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27 用数字电压表测得一组电压值如题2.27表所示。
试判断有无坏值, 写出测量报告值。 2.28 按照舍入法则, 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使其各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86.3724, 8.9145, 3.1750, 0.003 125, 59.450
阻, E为表内电压源(干电池)。 试分析当指针在什么位置时, 测量电阻的误差最 U
o
小。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题2.17图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题2.18图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19 两只电阻分别为R1=20 Ω±2%, R2=(100±0.4) Ω, 求两电阻串联 用一只量程为5 V, 准确度
4L πd 2 R
测量值在L0±0.8 mH 的范围内变化。 若希望测量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减小到 0.3 mH以内, 仍使 用该电桥, 那么可采用什么办法?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25 题2.25图中, 用50 V量程交流电压表通过测量U1、 U2获得U值, 现
U1=U2=40 V, 若允许U的误差为±2%, 那么电压表的准确度应为几级?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题2.20图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用电桥法测电阻时, 利用公式Rx=R1 ·R3/R2。 已知R1=100 Ω,
2.21
ΔR1=±0.1 Ω; R3=100 Ω, ΔR3=±0.1 Ω; R2=1000 Ω, ΔR2=±1 Ω。 求测量值Rx
的相对误差。
2.22 电阻上消耗的电能W= 求γW。 · 已知γU=±1%, γR=±0.5%, γt=±1.5%, t,
为48 V, 那么在这一点上电压表是否合格? 2.10 现校准一个量程为100 mV,
表盘为100等分刻度的毫伏表, 测得的数据如题2.1表所示。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1) 将各校准点的绝对误差ΔU和修正值c填在表格中。 刻度点上的示值相对误差γx和实际相对误差γA。 (3) 确定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4) 确定仪表的灵敏度。
n
y Δxi xi
y

i 1
y Δxi xi y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7) 系统的不确定度是测量时总的系统误差的极限。 当分项较少时可采用保险的绝对值合成公式计算系统的不确定度, 不过得到 的数值往往比实际值要大。 绝对值合成公式为
ym

i 1
n
y im xi y im xi
影响。 各种函数关系下的误差综合公式可以由下面的公式导出:
绝对误差:
Δy

i 1
n
y Δxi xi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相对误差:
y

i 1
n
y Δxi xi y
当无法判断各分项误差的符号时, 保险的综合公式分别如下: 绝对误差:
Δy
相对误差:

i 1 n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2.29 按照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计算下列式子的结果。(1) 1.0713×3.2;
(2) 1.0713×3.20; (3) 40.313×4.52; (4) 51.4×3.7; (5) 56.09+4.6532;
(6) 70.4-0.453。
2.30 某电压放大器, 测量输入端电压Ui=1.0 mV, 输出端电压Uo=1200 mV, 两者相对误差均为±2%, 求放大器增益的分贝误差。
x x
x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误差、 修正值。

2
2.1 解释下列名词术语的含义: 真值、 实际值、 标称值、 示值、 测量
2.2 什么是等精度测量? 什么是不等精度测量? 2.3 按表示方法的不同, 测量误差分为哪几类?
2.4 说明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和粗差的主要特点。
2.5 有两个电容器, 其中C1=(2000±40)pF, C2=(470±5%)pF, 哪个电 容器的误差大? 为什么?
次测量误差的算术平均值体现了系差大小。
可以用理论分析、 比对、 根据残差变化规律及公式法等判断系差的存在及 其类型。 零示法、 替代法、 补偿法、 对照法、 微差法和交叉读数法等是削弱或消
x
除系差的典型测量技术。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利用修正值、 修正公式削弱系差是一种常用的方便的方法。 在智能仪表中, 可利用微处理器设计出多种削弱或消除系差的方法程序。 (6) 测量仪器的各个部分和测量值的各个分项都会对总的测量结果误差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