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鼎湖山听泉(课堂教学)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鼎湖山的美丽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鼎湖山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多媒体课件。
2. 与课文相关的鼎湖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鼎湖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简介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
3. 讲解生字词:(1)教师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词汇知识。
(2)学生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
4.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欣赏与拓展:(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鼎湖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鼎湖山的美丽。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自己的语言描述鼎湖山的景色。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精选10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欢快活泼”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存、感悟和运用,留意根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根底。
同时注意开发学生制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进展。
教材简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闻名的游泳胜地。
那里群峰排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非常迷人。
课文以巡游线路的先后挨次,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美丽,词汇丰富,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宠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挨次可分为三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培育学生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展有感情地朗读难点: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师导入: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湿漉漉的绿叶,安详厚重的古刹钟声,令人流连忘返,那仿佛汩汩流进人们的心田.布满勃勃生气的清泉更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随一同观赏鼎湖山奇妙的景致,去倾听鼎湖山天籁之音的泉声吧!师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2、由朗读课文,师巡察指导。
3、沟通:读过课文后,你想说什么?(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二、抓住重点,直奔主题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其次自然段?2、在XX同学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响,泉水多,泉音美)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告知教师?生汇报重点词句,师相机板书:(淙淙、处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遮断路面、纯洁动听)4、你能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告知大家吗?(生自由读)5、抽一生美美地读,其他同学谈感受。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导学引入:在自然界的声音中,泉水的流淌声总是让人感到清澈、舒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鼎湖山听泉》,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将了解怎样听泉水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鼎湖山听泉》;2.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感受其中的意境;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泉水流动的情景;4. 能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并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意境;难点: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对泉水声音的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鼎湖山听泉》印刷资料;2. CD机、喇叭、录音机等音响设备;3. 图片、视频资料以展示鼎湖山的景观;4. 水杯、水瓶等道具,以模拟泉水声音。
教学过程:1. 开篇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展示鼎湖山的景观,引导学生对鼎湖山有初步了解,带入学习氛围。
2. 听读课文《鼎湖山听泉》(15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重点对课文中描述泉水流动的片段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泉水的美妙之处。
3. 感受泉水声音(20分钟)老师播放录音机里的泉水流动声,引导学生闭上双眼专心聆听。
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课文朗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心情。
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和点评。
5. 课文赏析(15分钟)分段解读课文中的重要片段,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重点关注描写泉水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细品其中蕴涵的情感。
6. 情感体验(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在大自然中体验到的美好时刻,让他们写下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或者画出与《鼎湖山听泉》相关的图画。
7. 总结回顾(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泉水的特点和鼎湖山的美丽之处。
鼓励学生多去感受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野外写生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2. 安排学生参观泉水景点,让他们亲身体验泉水的声音和流动。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6篇】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6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精读精讲第八段2、完成课堂背诵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
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
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三、课文理解1、完成课堂训练2、评讲课堂训练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训练2、预习《林中小溪》3、课后补充阅读《夜航船》《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导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
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
你们听: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
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
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增长见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生字词及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引导学生分享预习课文的感受和收获。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讨论,巩固生字词。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教师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鼎湖山听泉。
3. 预习下一节课文。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以及课文理解情况。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2、理清文章线索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教学过程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
(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二、预习检查(2分钟)1、生字词注音古刹磅礴雄浑万籁俱寂一泓楹联怅惘2、解释词义拾级:逐步登阶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迥然:形容差得很远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3、文章体裁:游记三、课文朗读(15分钟)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四、课文讨论(10分钟)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寒翠桥:泉声如童稚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越发悦耳;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2、讨论课后练习三(1-3)⑴“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净,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
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
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般。
⑵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则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
佛家坐禅讲究瞑思,正是此理。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鼎湖山听泉》。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风景名胜,增长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途径,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风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鼎湖山的风光和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鼎湖山听泉》的文本,诗歌图片及相关的鼎湖山风景图片。
2. 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和鼎湖山的风景名胜。
1. 导入新课,展示鼎湖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美景。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教育意义。
7. 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8.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更多的自然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
10.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朗读和背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讨论和分享,评价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程度。
3.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鼎湖山风光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置身于诗歌描绘的美丽自然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录音,投影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鼎湖山听泉》(齐读)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
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指导朗读。
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
(练读、指名读、齐读)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
《鼎湖山听泉》教学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位置、景色和传说,增长地理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色。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认识鼎湖山1. 导入: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2. 学习课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鼎湖山的基本情况。
3. 学习生词:学习与鼎湖山相关的生词和短语,如“鼎湖山”、“泉水”、“瀑布”等。
第2课:鼎湖山的泉水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泉水的作用和特点。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泉水的特点和传说。
第3课:鼎湖山的瀑布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理解瀑布的美丽和壮观。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瀑布的特点和传说。
第4课:鼎湖山的传说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鼎湖山背后的传说故事。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景点的传说和故事。
第5课:鼎湖山的旅游资源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2. 学习课文: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鼎湖山的旅游资源和发展。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鼎湖山听泉》2. 图片资料:鼎湖山的景色、瀑布、泉水等图片3. 参考资料:关于鼎湖山的传说、旅游资源的相关资料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关于鼎湖山的图片和视频。
准备一些与鼎湖山相关的观察和探索活动。
三、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10分钟)
向学生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播放一些关于鼎湖山的视频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观察和探索(20分钟)
带领学生到鼎湖山进行观察和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山的形状、植被和动物等自然景观。
听泉体验(30分钟)
带领学生到鼎湖山的泉水旁边,让他们体验听泉的乐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听泉的声音和感受。
创作和表达(40分钟)
鼓励学生用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他们对鼎湖山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鼎湖山故事。
分享和反思(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观点,并进行反思和讨论。
四、延伸活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通过参加户外活动和植树造林等方式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共鸣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作者对鼎湖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鼎湖山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黑板上的鼎湖山的图片或视频。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鼎湖山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模仿书写。
(2)教师选取一些生字词,让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鼎湖山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鼎湖山的美丽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3)鼓励学生回家后,尝试写一篇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小组讨论法:分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3. 任务型教学法: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和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学生自学生词和短语,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示范。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展示课后拓展任务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优秀4篇】篇一:课文朗读篇一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篇二:《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二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多媒体教学。
课件一、直接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三、学习第四段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2、指导读第一句(1)。
课件出示第一句(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1)出示第二句(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3)指导读4、指导读第三句(1)、过渡: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的声音,多像一样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
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 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
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泠泠(línɡlínɡ)淙淙(cónɡcónɡ) 拾(shè)级而上怅惘(wǎnɡ)菩(pú)提汩汩(ɡǔɡǔ) 迥(jiǒnɡ)然相异楹(yínɡ)联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
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2.走进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和感知能力。
引导幼儿欣赏和理解自然景观的美。
通过户外活动和绘画,增强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教案、绘画工具等。
材料:绘画纸、颜料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鼎湖山听泉教师向幼儿介绍鼎湖山听泉,让他们了解这个自然景观的特点和美。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简单的介绍,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观察和感知教师带领幼儿到鼎湖山听泉的户外环境中,让他们观察和感知自然景观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山水、听水声,并提醒他们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妙。
步骤三:绘画表达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绘画表达鼎湖山听泉的活动,让他们发挥观察和想象力,用绘画表达自己对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绘画的材料和示范,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表达的乐趣。
步骤四:讨论和分享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表达自己对鼎湖山听泉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绘画作品中的景色和情感,并促进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回顾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回顾鼎湖山听泉的活动和美,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景观的认知和感受。
通过总结回顾,巩固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并提醒他们继续发展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幼儿参与鼎湖山听泉的观察和绘画活动,他们的自然观察和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并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观的美,让他们更加专注和投入。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幼儿在绘画和讨论活动中的积极参与,他们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并通过观察和表达增强了观察和感知能力。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赞美之情。
2.学会通过描绘声音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倾听、观察、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描绘的泉水之美。
2.学习作者通过声音描绘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泉水声,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泉水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3.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通过声音描绘泉水的特点的?四、课堂练习1.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模仿课文描绘声音的技巧,进行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泉水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泉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泉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2.学生进行拓展练习: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技巧进行描绘。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技巧进行批改。
2.家长签字确认,下周一带回。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泉水的赞美之情,学会通过声音描绘景物的技巧。
同时,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泉水的赞美之情。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鼎湖山听泉》。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作者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来了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自然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通过诗歌了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词和重点句子、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等内容。
2. 准备诗歌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4.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学习作者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6. 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如背诵诗歌、写读后感等)。
8. 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如背诵诗歌、写读后感等。
3.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达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鼎湖山听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第一部分夯实基础一、生词注音泠泠..(líng líng) 淙淙..(cóng cóng) 菩.提树(pú)拾.级(shè) 威胁.(xié) 繁衍..(fán yǎn)楹.联(yíng) 肇.庆(zhào) 汩汩..(gǔgǔ) 二、多音字三、形近字四、作者作品谢大光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
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
五、写作背景、文题解析及主要内容写作背景: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公里,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
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鼎湖山面积1133公顷,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
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
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鼎湖与七星岩一起于1982年组成星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8年七月又评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示范点。
如今,鼎湖山又建起了国际学生旅馆,以低廉的价格接待海内外学生。
文题解析:本文选自1982年12月24日的《人民日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
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前人已经写了相当多的记游文字。
要在两三千字的短文写出山的情貌,表述出自己的感受,并不那么容易。
作者从众多景色中抓住了人们常见而又忽视了的“泉”来写,并且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地予以表现。
主要内容:本文作者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第二部分教材解析一、句段全解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段析:第1段,黄昏登山,初闻泉声。
开篇写出初闻泉声的感觉是“雀跃”的,从而不由自主前去找寻山泉,引出下文对泉水的描写。
字词解析:扑,写出了泉声的气势,突出表现泉声的晴朗。
活脱脱迸跳,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欢快地流动的情态,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段析:第2-3段,进山之后,行至半山,爱上娇儿一样的山泉。
本段写出泉影活泼可爱,仿若娇儿;泉声清脆悦耳,仿若笑语。
引人想要进一步探寻山泉的面目。
字词解析:爱女,运用比喻,把山泉比作爱女,把泉水时隐时现的样子比作爱女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写出了山泉的“调皮”性格,生动地表现出山泉活泼可爱的情趣。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
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
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
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
园中繁花似锦....,与....,蜂蝶翩飞....,生意盎然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
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
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
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
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
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段析:第4-7段,写从补山亭到庆云寺的景色:满眼翠绿。
山泉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字词解析:浓碧,寥寥几笔,却极力描绘出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盛景。
推,化静为动,层层绿意,活气顿生,力度犹健。
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状写寺前庭院生机盎然的景象,使人读来充满生机,为后文“孕育生机,滋润万木”埋下伏笔。
此处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美感。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
醒也罢。
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1982年12月段析:第8-10段,深夜山寺听泉,感悟泉声真谛。
作者在此处浓墨重彩,描写了层次清晰、变幻多姿、音色奇妙的山泉交响乐,使人陶醉在山泉之乐中,感受到山泉“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的真谛。
字词解析:枕泉而眠,富有诗情画意,形象写出山泉淙淙,伴人入眠的情状。
请脆如弹拨者、厚重如倍司轰响者、雄浑如铜管齐鸣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泉声的优美动听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使人完全陶醉其中。
二、设问析疑设问1:如何把握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情感变化脉络?解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作者游鼎湖山,惟钟情于“听泉”,因为泉声给作者带来了情感上的愉悦。
文章一开始由“扑面而来”的泉声引发作者快意的联想,先前游兴未足的感受一变为“顿生雀跃之心”,愉快的情感初露端倪。
及至作者见泉影,作者觉得泉水像自己的爱女,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在入夜听泉这一片段中,作者更是浓墨重彩,描绘了层次清晰、变幻多姿、音色奇妙的山泉交响乐,这浸着月光,于万籁俱寂中传来的美妙泉音净化着他的心灵,启迪着他的感悟,已使他“完全陶醉”其中。
设问2:文中多处闪现一个“绿”字,有什么用意?解析:鼎湖山绿意浓郁,养人眼目,怡人精神,添人生气。
美好的自然环境,带给人们愉悦的享受,也能激发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欣赏热爱之情,从而唤醒人们真诚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设问3:课文题为“听泉”,文中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来写鼎湖山的树木森林,后又提到森林面临人为破坏的潜在威胁?解析:鼎湖山树多林密,景色宜人,山中“非止一脉”“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的清泉功不可没。
从而突出鼎湖山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的特点,所以作者认为“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作者耳中所闻泉声,热情而善解人意,活泼而生机盎然,美妙而引人遐想,这泉水又依赖于鼎湖山万木的涵养,山林与山泉唇齿相依,泉是山林的孩子,山林是泉的家园。
如果森林遭到破坏,清泉就将失去栖身之所。
作者希望清泉永在,清泉常鸣,应该是寄托了作者的真诚愿望,即希望唤醒热衷于向大自然获取精神享受的人们,希望大家能在欣赏美的同时,自觉而积极地保护美。
设问4:《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哪里?解析:这篇散文的“文眼”是“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首先从题目来看,“鼎湖山”,点明了听泉的位置;“听泉”交代了布局谋篇的关键线索——“听”是认识“泉”的手段,“识”泉才是目的。
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在文末赞叹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并顺势推出全文的核心句:“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因此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一把钥匙,是文眼所在。
其次,从作者行文线索来看,作者除了写泉水以外,还描写了很多“绿”,尤其是第7段写了“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似乎与题目无关。
但领悟了“泉水滋润万木,孕育生机”的作用后,就能理解作者为何花那么多笔墨描写满山的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