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_洛神赋_研究综述
洛神赋原文及赏析
洛神赋原文及赏析洛神赋原文及赏析《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神赋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浅析《洛神赋》
江西鹰 潭一 中 童秀英
从 流传极广 的 ( < - t z 步诗 》那里认识 了曹植,当时只知道 诗作者才华 出众 而 内心苦 不堪言。及至后来,才知晓 《 七 步诗》之说 出于 《 世说新语 》,其言 辞 口吻未免过于浅薄显露,当不是子 建所 做罢。这可算 是以诗 闻人 ( 尽管诗或 非曹植所 写,但毕竟与其遭遇相 关),而知 闻 《 洛神赋 》却是从那幅 《 洛神赋
之处——虽具备 内在条件 却苦于受现实外部环境制约阻碍 。 基于这样 的理解,我明 白了作者 何以要极力铺陈洛神 之美。所有描 写宓 妃之美貌、可爱、修洁的诸多文字无非是像读者暗示:我 是这样 的品行 高洁 , 内蕴才气 ,然 纵有 经天纬地之才 又用在 何处?绝代佳人如洛神者不也是只 能 空 留怨恨 ?在统治者的高压下曹植这样含蓄地表达幽怨不满 也道殊”,这看似不可逾越 的鸿沟潜藏着 多少不 可 思议 :既已成神 的宓妃难道无力 自由追求爱情吗?如果有能力,那 么对 方是 人是神干系很大吗 ?同样,曹植 以国君的兄弟、王侯 公子 的身份一展抱 负的机 会会少吗 ?按常理推究不应成为 问题的,可是症结在 于他 是失势的公子 ,况且 又受着君王的排挤 。 所以从我 的个人感觉来说 , 洛神宓妃必然有说不 出的隐衷 , 而 不得不选择含恨离去 。或许上苍赋予她德行美貌的同时也便剥夺了她 自由追 求的权利 ;给予 了曹植文德才华却使他不容于现实,不容于当权者。这真是莫 大 的悲哀 。 情感 丰富的诗人有 了这样 的遭遇 自要 “ 发 言为诗”,在诗之外 ,赋 也是 可 以很好抒怀 的文体 。而客观上曹植又具备专心事文的条件,一腔愤抑 苦闷 自 然而 然通过文章宣泄 。可 以说 ,他的辞赋、诗歌没有理由不写得词采华丽、真 挚动人,情感精力注入使然 。这篇赋作达到 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浓墨重 彩地 抒写淋漓尽致 的所感 其讲究辞藻、注重文采是当时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相信所有读过此作 的人都对洛神外貌的描写印象深刻。 “ 腾文鱼以警 乘,鸣玉 鸾 以偕逝 , 六龙俨其齐首 , 载云车之容裔 , 鲸鲵踊而夹毂 , 水禽翔而为卫”, 短短几句 中出现千种动物 ,俨然一剐浩大气派的乘舆图。且联对公整、用字精 炼。曹植 的文思才气或可从此窥见一斑 。 整 体而言,我认为这是 一篇 曲折表达抑郁 苦衷的文章 ,通过 自比洛神, 以寄托思慕君王和建功立业 的心意 ,委婉含蓄中间杂怨恨不平。华美的词采和 极富传奇 的作者 自身无疑为作品凭添 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新世纪曹植辞赋研究综述
《 咏 》 《 逝 》 《 髅 说 》 ”K ) 九 、遥 、骷 ) 朐 。可见 , 植 辞 赋在 流传 过 程 对 曹 植 前 期 和后 期 的 辞 赋 创 作 都 有 影 响 。 其 中包 括 道 家 全 性 曹
的艺术特征。
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 李焕有《 家 “ 人之道 ” 曹植后期 辞赋中的彰显》 , 儒 成 在 闭 作
( ) 植 辞 赋 的艺 术 特 征 。 曹 植 是 建 安 时 期 杰 出 的辞 赋 二 曹
更 者认 为 曹 植 后 期 的 生 恬 陷 入 囚徒 般 的 泥 潭 ,人 生态 度 发 生 巨 家 , 是 辞 赋 史 上 的佼 佼 者 。曹 植 辞 赋 有 建 安 时期 辞 赋 的共 同 试 大 变 化 , 是 其 辞 赋 中 彰 显 了 儒 家 的 “ 人 之 道 ” 其 作 品 内容 的 特 点 。任 丽 艳 《 析建 安 辞 赋 的文 人 化倾 向— — 以 曹 植辞 赋 但 成 :
在 辞 赋 史 上 占据 主要 位 置 的根 本 原 因 。
张 运 全 、 志 田《 曹 植 辞 赋 作 品 中体 现 的 伦 理 和谐 》 周 论 中
君 父 夫 ( ) 植 辞 赋 的 思 想 内 涵 。从 曹 植 前 后 期 的 辞 赋 作 品 看 , 阐 释 了 曹 植 在 辞 赋 中体 现 的各 种 伦 理 关 系 : 臣 、 子 、 妇 、 一 曹 朋 曹 植 的 辞 赋 不 仅 受 到 儒 家 、 家 、 辞 文 化 的 影 响 . 且 还 受 兄 弟 、 友 。 道 楚 而 到 当 时 的 社 会 环 境 的 影 响 。关 于曹 植 辞 赋 的 思 想 内涵 , 以下 几 曹 植 辞 赋 一 方 面 有 丰 富 的 思 想 内 涵 。另 一 方 面 又 有 独 特
《洛神水赋》表演舞台效果研究文献综述
《洛神水赋》表演舞台效果研究文献综述当下,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关于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这一研究类别,笔者主要搜集了14篇文献,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中,根据互通主体的差异,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别:艺术门类间的互通研究、文化间的互通研究、文化与教育机构间的互通关系研究。
在艺术门类的互通研究中,两个互通主体为平级的艺术门类,如音乐与建筑、传统戏剧与美术创作、赖声川戏剧与音乐结构、景德镇瓷画与中国画、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间的互通研究。
笔者选取了较为典型了两篇文章进行研究思路分析。
曹植的《洛神水赋》是一部争议颇多的作品,古今学者几经探索,众说纷纭,三十年代的沈达才先生作《曹植与<洛神赋>传说》,其自序有云"《洛神赋》最先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些绚丽,哀艳这种印象,并没有留心到它里面有什么问题,后来读到李善《文选注》中所引的传记,才知道曹植这篇文章是为他的爱人甄后写的。
晚唐裴铡在《传奇》中就十分有力地记叙萧旷在浙江苏州太湖落水桥上又巧遇甄后的一段爱情故事,也有人因此认为《洛神赋》之说确实是为了要拯救甄后而作。
近代郭沫若在《论曹植》中对李善的"感甄"之说也振振有词,把曹植从"求甄逸女"之中逐步推向"一个正在爱慕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小学生嫂子的中年少女人之情结中,认为这确实应该是一件最合情理中最动人的爱情事。
"肖夏认为(2019)认为表演中引入投影技术,并受到广泛的好评。
随着时代的推进,表演艺术家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为获得更具冲击力的舞台效果,表演艺术家在舞台剧表演中引入更多高科技技术,由于观众视线在舞台剧表演过程中被限定在一定区域内,所以舞台剧的现场效果十分重要,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转变。
在《洛神水赋》表演形式及舞台效果的研究中,依江宁(2021)在研究中表明《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
《洛神赋》赏析
《洛神赋》赏析《洛神赋》是三国时代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一篇名著,描写他与洛神[甄氏]真挚的爱情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次子,字子建,他年轻时爱上了甄逸之女甄氏,后来甄氏成了魏主曹丕的夫人。
曹丕称帝后甄氏失宠,郁郁而亡。
曹植感伤不已,追念旧恋人便写下了《感甄赋》(后改称《洛神赋》),尽情抒发了心中郁闷的心情和缠绵的爱情。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鲵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
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
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巅”。
卷后有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
又乾隆诗题。
钤“明昌”、“御府宝绘”、“群玉中秘”、“明昌御鉴”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洛神赋图》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我们只能局部欣赏。
《子建睹神》部分画的是主人翁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在翠柳丛石的岸边突然不经意地发现崖畔洛水之上飘来一位婀娜多姿美丽照人的女神时如痴如醉的神情写照。
你看他生怕惊动神女洛神,下意识轻轻地用双手拦住侍从们,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的又惊又喜的神态。
高明就高明在顾恺之在处理曹子建的侍从时,将他们画得程式化,用侍从们呆滞的目光、木然的表情,以衬托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这时我们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的复杂心情,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
而《云东以载》部分,可一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造的“高古游丝描”之真容。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关于汉赋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汉赋的研究逐渐深入,汉赋的抒情性也逐渐被学界关注,一些专门研究汉赋的着作也涉及了汉赋抒情性的特征。
马积高《赋史》认为汉赋中成就较高的是“从西汉初贾谊到东汉末年赵壹等人所创的抒情言志之作”,肯定了汉代抒情赋的文学价值。
其后万光志《汉赋通论》认为汉赋进入东汉中叶以后,进入了抒情化和小品化的时期。
高光赋《赋史述略》中也认为汉代的抒情赋与叙事赋是并行不悖的,同时存在于赋的发展过程之中。
龚克昌先生在《汉赋研究》中重点论述了楚辞的抒情性与汉赋叙事的传承关系,并开始关注汉大赋叙事时的抒情品格,揭示出散体赋的抒情特征。
其后,许结、郭维森《中国辞赋发展史》论述了汉赋的发展流变过程,认为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的流变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文学思想变革。
许结从这种文学形式的流变及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汉赋叙述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陈庆元《赋?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探究了抒情小赋与叙事大赋之间的区别。
另有着作探讨汉赋与楚辞之间的关系,如费振刚《汉赋概论》探讨了汉赋体制及其流变,揭示了汉代抒情赋对楚骚的继承与创新;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谈到楚辞与骚体赋的前后继承关系,探讨了楚辞与汉赋之间的.渊源流变。
以上着作都是从汉代整体出发研究汉赋的抒情性问题,西汉赋中虽然有很多抒情性作品,但是从数量上来看远远不及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中叶以后,抒情小赋的出现与成熟把汉代抒情赋推向了高峰。
一、东汉抒情赋的范围及界定谈到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就不得不提到对它的范围及界定。
关于何为抒情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抒情赋发源于西汉初年的骚体赋,并且贯穿于整个汉代。
但是存在争议的是,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始于何时?有的学者认为东汉的抒情赋就是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与抒情小赋为同一范畴,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的论文认为东汉时期的抒情赋与西汉抒情赋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东汉中叶发生新变,成为抒情小赋。
《洛神赋图》的美学思想研究
其中,就产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如 了良好的条件。顾恺之十分了解上流社会 乎将要离开。“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充分
曹植的《洛神赋》、司马绍的《洛神赋图》、顾 文人的心理,了解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因此 表现出洛神在空中飘忽往来的曼妙姿态。
恺之的《洛神赋图》等。顾恺之的《洛神赋 可以更好地琢磨创作素材,从而塑造出栩 女神矛盾的感情,若即若离的态度,欲言欲
《洛神赋图》运用了一些装饰画的表现
要想把人物画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分。人物的心路历程是由故事决定的,要表
手法,既将魏晋山水画中淳朴的风格凸显出 光画得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求“传神 现出这些,只有技艺高超的画家方能做到,
来,也很好地描绘了画中人物的情态,使画 写照”。顾恺之在艺术史上的突出表现,传 使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气韵生动”就需要由 卷中风景与人物的联系更具体。顾恺之在 神论当属其一。顾恺之在艺术实践中最早 “迁想妙得”做到,这一点在后来的诗词、绘
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一系列美学
顾恺之高超的画技与构思,才能成就如此高 思想,《洛神赋图》与他的艺术思想息息相 象移入人物对象,这样才能做到“妙得”,作
水平的画作。
关。
品才能具有特点和独创性。画中的对象即
2.生动的形神气韵
1.传神写照
使 不 写 实 ,也 能 表 现 得 栩 栩 如 生 、入 木 三
Hale Waihona Puke 学观念,也是中国绘画中高标准作品的典 多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由此可 歌。”反衬出曹植的惊疑不定和女神的犹豫
范。
见,《洛神赋图》创作时期的绘画艺术,不再 不决。画面的第三部分则画着女神驾着六
一、《洛神赋图》的历史背景
局限于作为封建礼教的附庸,人物画作有 龙云车,鱼禽在旁游移,护卫在旁飞奔,形
《洛神赋》寓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洛神赋》寓意研究曹植的《洛神赋》是一部争议颇多的作品,古今学者几经探索,众说纷纭,三十年代的沈达才先生作《曹植与<洛神赋>传说》,其自序有云:“《洛神赋》最先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些绚丽,哀艳这种印象,并没有留心到它里面有什么问题,后来读到李善《文选注》中所引的传记,才知道曹植这篇文章是为他的爱人甄后写的。
稍后,有得读于光华的《文选集评》、丁晏的《曹集诠评》,于是先前所认为为甄后写的《洛神赋》又换了面目,它竟是为思君恋主而写的了……问题既为此复杂,何去何从,我们只好自己打算便了。
”[1]这段话很能代表读者面对该赋的迷惘之情。
稍作整理,《洛神赋》的寓意理解大概有如下几种言论:一、感甄说。
它依据的是李善《文选·洛神赋》题下一段207字的《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
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
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
时已为郭后谗死……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
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
欢情交结,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耳。
”言讫,遂不复见。
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2]在“六臣”本《文选》中“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下又有李善注:“盛年谓少壮之时,不能得当君王之意,此言微感甄后之情。
”唐人赞成感甄说,并非李善一家。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有句曰:“班女恩移赵,思王赋感甄。
”此以汉成帝恩移赵飞燕而班婕妤失宠与甄后为文帝之后而心系曹植作对句,并李商隐《东阿王》一诗亦有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同样的典故,在李诗中反复出现,如李商隐在《无题四首》其二有云:“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探析《洛神赋》的主旨论文【最新】
探析《洛神赋》的主旨摘要:在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人神相恋却又怅然分离的故事。
对于其主旨历来存在争议,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主张“感甄说”与“寄心君王说”均不成立,然后根据曹植的经历性格并将该赋与此前宋玉、王粲、杨修等人的同类题材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洛神赋》的主旨正是在于借助古老的原型传达觉醒时期的作者在种种矛盾冲突中独特而复杂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人神相恋人道殊途曹植洛神赋集体无意识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植在其名篇《洛神赋》里讲述了自己返回封地途中,在洛水河畔与洛神相遇,双方心生爱慕之情,无奈由于人道殊途,不得不怅然分离的故事。
由于辞采华茂,感情真挚,塑造了一位明艳动人、神采飘逸的女神形象,历来为后人所赞赏。
然而,对于其主旨,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感甄说”与“寄心君王说”,由于均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包含着主观臆想和武断的成分,均不能成立,但从这两种说法中仍可以发现某些合理的成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再加上随着西方文学研究方法的深入,《洛神赋》的主旨仍有分析与探讨的余地。
一、辨析“感甄说”“感甄说”之“甄”即魏文帝曹丕的夫人甄氏,据《三国志》卷五《魏书·文昭甄皇后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甄氏不仅美貌贤德而且文采出众。
她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比曹丕大五岁,比曹植大十岁,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曹丕趁乱将其据为己有。
生魏明帝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
后曹丕宠爱郭氏,甄后因有怨言而被曹丕赐死,尸首“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后其子魏明帝即位,追谥其为“文昭皇后”。
“感甄说”出自相传李善为《文选》作注的一段文字:“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
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
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涕。
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
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
思甄后。
曹植《洛神赋》之美学特征的多维考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mJ o f We i n a n No r mM Un i v e  ̄i t y
J a n .2 01 4
Vo 1 . 2 9 N o . 1 来自第2 9卷 第 1 期
【 文学研究】
曹植《 洛神 赋》 之 美 学特 征 的 多维 考 察
《 洛神赋》 是曹植脍炙人 口的名篇 。在这篇赋
里, 曹 植建 构 了一个 人神 相恋 的故 事 , 荡气 回肠 , 哀
响 的杰 出作 品 , 仅从单 维 的角度 探讨 其美 学特 征显 然 不够 , 片 面地 突 出其 某一 方 面的美 学特 征而 忽视 其 他方 面 的美 学 特征尤 非所 宜 , 因为 此类 做法无 法 真 正揭 示其 巨大 而持久 的艺 术魅 力 的来源 , 也无 法
者认为 , 对于《 洛神赋》 这样一篇令古往今来无 数
读者 们 为之倾 倒且 对 后 世 的赋 创 作 产 生 了深远 影
奇服 旷世 , 骨象应 图。披 罗衣之璀粲兮 , 珥瑶
碧之 华 琚 。戴金 翠 之 首饰 , 缀 明珠 以耀躯 。践
刘伟安 : 曹植《 洛神赋》 之美学特征 的多维考察
因而从 多维 角度 对其 美 学 特 征 予 以综 合 而全 面 的
探讨实有必要 。而从 多维的角度来看 , 《 洛神赋》
至少 具有 如下 几个 方 面的美 学特 征 。
一
辩驳 , 争论不休。出于对有关 《 洛神赋》 主 旨的上 述两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 当代学者们还不断另立新
说, 使得 其主 旨更 加众 说纷 纭 , 莫衷 一是 。可 以说 ,
、
词 采 之 美
关于《 洛神赋》 的主旨前人和 当代学者们 已经探讨 得很多 , 但似乎始终未能得出一个学术界公认的结
曹植《洛神赋》主题平议
曹植《洛神赋》主题平议作者:王琴杨晓斌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8期[摘要]《洛神赋》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著名抒情小赋,借洛水女神宓妃的神话传说描写了一个人神相恋的悲剧故事。
有关这部作品的主旨,1000多年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索,看法各异。
曹植后期政治处境极为艰难,一直深受文帝的迫害、压制,生活困顿,难以安定,但其思想中始终闪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光芒。
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及生活处境,“寄心君王说”更合乎情理。
[关键词]《洛神赋》;作品主旨;寄心君王[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53-04一、《洛神赋》主题研究现状《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它以奇幻的想象、浪漫的神话题材,描写了一幕感人的人神相恋的爱情悲剧。
其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抒情浓郁,千百年来获得了许多赞誉。
但伴随而来的还有诸多争议,主要表现在时间和主题等方面。
关于《洛神赋》的创作时间,作品序中明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师。
”但李注云:“黄初,文帝丕年号。
《魏志》曰:‘黄初三年,立植为鄄城王。
四年徙封雍丘,其年朝京师。
又《文纪》曰:‘黄初三年行幸许。
’又曰:‘四年三月,还洛阳宫。
’《魏志》及诸诗序并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误。
”①由此可知,李善认为三年有误的说法是依据史书记载的曹植朝京师及文帝曹丕的活动时间。
黄初三年,曹丕行幸许昌,至四年三月才返回京都洛阳,而序中说三年朝京师显然不合理。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魏志》中不提黄初三年曹植朝京师的事,大概是省略了。
笔者不同意此说,没有记载的事就猜测为省略,这不可信。
另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的注释中也明确说此赋写于黄初四年,前人也多认为是黄初四年所作,笔者亦持此观点。
近20年来,研究《洛神赋》主题的文章不胜枚举,主要有张文勋《苦闷的象征——〈洛神赋〉新议》,张媛《再谈〈洛神赋〉的主旨》,周明《怨与恋的情结——〈洛神赋〉寓意解说》,刘玉新《〈洛神赋〉寓意管窥——兼谈曹植与甄后的暧昧关系》,刘大为《〈洛神赋〉主题新论》,顾农《〈洛神赋〉新探》,林世芳《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叶通贤《政治失落的遣怀——〈洛神赋〉主旨之再探索》,郑慧生《〈洛神赋〉发微》,渠晓云《〈洛神赋〉主题再探》,《曹植〈洛神赋〉的另一种解读》,傅刚《曹植与甄妃的学术公案——〈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辨析》等。
《洛神赋》的文化衍生——从文本到绘画、书法
第 36卷第 5期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
2018年 10月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8.05.014
Vol.36 No.5 Oct.2018
恋的凄美故事;《洛神赋图》是以《洛神赋》为“文化母体”的文化衍生物,顾恺之运用高超的绘画技
艺绘制出了一幅传奇画卷;王献之与曹植有着相似的悲惨遭遇,这使其感同身受地书写出了《洛神
赋十三行》,成就了一幅惊世小楷名作。
关键词:曹植;《洛神赋》;文化衍生;《洛神赋图》;《洛神赋十三行》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8)05-0063-04
文化衍生是一个新生的名词。文化衍生是在 安乡侯,之后立为鄄城王。《洛神赋》正文之前的
《洛神赋:唐代女性形象的艺术塑造》
洛神赋:唐代女性形象的艺术塑造洛神赋是一篇唐代文学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著名于世。
作者张旭以优美动人的诗句和绘声绘色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唐代女性形象的多面性和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洛神赋,并探讨其中所呈现的唐代女性形象。
1.背景介绍在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唐代,中国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女性地位得到了积极提升,社会对女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洛神赋恰好描绘了这一时期女性形象的流变与发展。
2. 文学价值洛神赋被认为是李白最具艺术特色和最具张扬个性的作品之一。
作者通过描写其中角色精湛运用了韵律、比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音乐般的节奏感,给人以美妙动听之感。
3. 女子傲慢自信的形象在洛神赋中,作者通过细腻描绘塑造了一个傲慢自信、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
这个形象以自由奔放、独立自主为特点,代表了当时一批活跃于社交场合、妩媚多姿的女性。
4. 温柔贤淑的君子之女除了展现出傲慢自信的形象外,洛神赋也呈现了唐代女性温柔贤淑的一面。
诗中所描绘的洛神与众多来宾互动,展现出她善于言谈和内外兼修之品质,给人以和善温柔之感。
5. 美色与才情并重洛神赋通过对女性容貌和文化气质的刻画,将美色与才情相结合。
诗中所描述的洛神不仅有绝世的美貌,还具备独特的才情和智慧。
这种将美貌和智慧相结合的形象体现了唐代女性在文化领域上具备一定地位与能力。
6. 唐代女性价值观转变洛神赋反映了唐代女性价值观念的转变。
相比于之前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禁锢,唐代社会逐渐重视女性在文化、艺术及审美领域中的地位,也更加尊重她们的个性发展。
7. 对后世影响洛神赋作为一篇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一个既有傲慢自信又温柔贤淑、美貌与才情兼备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成为后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刻画方式之一。
8. 结论洛神赋是一部重要的唐代文学作品,通过对女性形象多维度描写,展现了当时唐代女性地位提升和价值观念转变的特点。
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女性独立自主、聪明伶俐和娴静贤淑等不同侧面的赞美,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而独特的艺术遗产。
诗情画意 流传千古.评洛神赋图综述
诗情画意流传千古——简评顾恺之《洛神赋图》【内容摘要】《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诗作《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流传千古,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流传千古。
本文主要从《洛神赋图》的构图、笔法、色彩等几方面分析其所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顾恺之洛神《洛神赋图》长卷一引言魏晋南北朝为中国绘画史初创时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批名画名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传世名家顾恺之以及史传名作《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宓妃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
《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顾恺之是有历史记载和文献可靠的历史上的东晋著名画家,约生于344年,卒于405年字长康,江苏无锡人,尤其擅长人物画。
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从此开启了走向大师之路的开端。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出自顾恺之之笔,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历代《洛神赋》书法艺术风格之流变
历代《洛神赋》书法艺术风格之流变
支琪皓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10
【摘要】近年来,对《洛神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洛神赋图》图本内容的解析、图画真伪的辨识,鲜有人关注到作为《洛神赋》文本而衍生出来的书法作品的演变.
就王献之、赵构、赵孟頫、祝允明四大家所作《洛神赋》书法进行梳理,运用美学
和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在研究不同书法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从中发掘
出不同时期《洛神赋》书法的特征、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体现和书法家艺术审美观照的规律.
【总页数】3页(P147-149)
【作者】支琪皓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为有源头活水来r——简谈历代书法家对民间书法的汲取 [J], 吴昱
2.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分析 [J], 曹云鹏
3.从历代的书法品第谈书法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J], 杨晓军
4.论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 [J], 吕沁
5.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十三行》——谈书法与文学作品的融合 [J], 石常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近二十年《洛神赋》研究综述
郭婷婷
一、《洛神赋》背景的研究
关于《洛神赋》的背景与创作原因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感甄说;思兄说;抒发政治理想说;不为任何目的而作,为练习之作。
关于创作渊源的论述,则主要为感甄说以及理想幻灭论。
下面几篇文章分别就这几种观点进行阐述与论说。
(一)创作动机及渊源
《洛神赋》的创作动机及渊源,主要的文章有:《<感甄记>探源》、《<洛神赋>创作动机辨析》、《<洛神赋>的渊源及其魅力所在》、《论<洛神赋>的创作目的。
(二)创作时间
《洛神赋》的创作时间研究,涉及《洛神赋》创作时间有新的考证及新方法的考证,即从地理文化等方面考证,直观的历史地理方位图———地图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或有新意。
涉及的文章有:《曹植<洛神赋>作年新考》、《<洛神赋>写作时间新辨》、《由地理文化看<洛神赋>创作时间》。
二、《洛神赋》内容的研究
《洛神赋》近二十年来内容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思想感情;寄寓自己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在人神爱恋中赋予现实意义;分析《洛神赋》的名句。
这几种观点是从以下几篇文章中来体现的:《见识“新版<洛神赋>》、《一幕人神恋爱的悲剧———曹植<洛神赋>赏析》、《<洛神赋>新探》[1]、《废名说<洛神赋>之佳句》。
三、《洛神赋》思想主旨的研究
对《洛神赋》的思想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曾经占有主导地位,分析了《<洛神赋>寓意管窥———兼谈曹植与甄后的暧昧关系怨与恋的情结》等文章,下面对主要几种占主导地位的说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感甄说;寄心君王说;理想幻灭说;哀愁说;政治失落的遣怀;怀恋其亡妻。
这种感情的表达,以以下几篇文章为代表:《曹植<洛神赋>的另一种解读》、《<洛神赋>主题再探》[2]、《<洛神赋>主题新论》[3]
、《迷茫而困顿挣扎而无望———曹植<洛神赋>再
解读》、《生命的焦虑,苦闷的宣泄———<洛神赋>主旨新论》、《<洛神赋>发微》。
四、洛神赋图的研究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渗透了顾恺之对于曹植《洛神赋》的独特理解,分析的相关文章如:《<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画的吗》、《木版水印重现旷世
名画<洛神赋图卷>复制纪实》等,在情感中把握历史维度的、文学的维度、艺术的维度、艺术表象,对《洛神赋图》问题研究,版本研究以及创作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研究《洛神赋图》对于《洛神赋》的深入研究也是很有裨益的。
(一)洛神赋图本身
洛神赋图本身,研究的文章有:《<洛神赋图>情感表达中的三重蕴涵》、《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洛神赋图》[4]、《从<洛神赋图>看中国古代长卷中的意象表现》[5]、《<洛神赋图卷>的创作权问题》[6]、《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7]。
(二)《洛神赋图》与《洛神赋》之比较
研究比较《洛神赋》及其相关内容,把《洛神赋》与《洛神赋图》、《神女赋》、《楚辞》、《陌上桑》、《竹林七贤》等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深化了内容理解及审美特征,也更有利于理解《洛神赋》的内容及主旨。
研究《洛神赋图》与《洛神赋》之比较涉及的文章有:《<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卷>》、《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的审美转化》、《<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卷>的审美比较》。
五、《洛神赋》演变的研究(一)绘画诗歌方面
《洛神赋》作为梦幻辞赋的一篇代表作而在中国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所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对绘画诗歌古典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涉及方面极为广泛,有综合的艺术影响力。
《洛神赋》在绘画诗歌等方面的演变的研究体现在:《<洛神赋>的梦幻辞赋史地位及当代论辩》、《当传统艺术邂逅新媒体———<洛神赋>诗、书、画、乐、舞、文、企学术研讨会综述》、《人神之道殊兮楚天悲歌———从<诗经·周南·汉广>到<洛神赋>》、《“洛神”迷醉与魏晋绘画的审美理性———
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洛神赋>对先秦人神恋歌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二)戏曲舞蹈方面
《洛神赋》对于文艺方面也影响深远,通过戏剧舞蹈乐府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再现《洛神赋》中唯美的情景,这种艺术的表现内容多依托于“感甄说”来表现文章的主旨,因为“感甄说”中所描述、体现的唯美的爱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艺术形式的铺陈与烘托,更加完整地表现了艺术风格。
例如于水的文章《小雅的心大俗的肠胃———2008秋夜故宫观<洛神赋>》等。
另外在其他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所体现:《若无
146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这就是为什么在现代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红楼梦》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可取,父亲的教育过于粗暴、严厉,而祖母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却是百般呵护、过于溺爱,呈现出两个极端化,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因此,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家庭教育以培养孩子的人格、生活能力为主,二者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要选择良好的教育方式,避免走极端。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多从正面来引导孩子,呵护却不溺爱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重视同伴互助式教育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如《红楼梦》中众姐妹对宝玉的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同样要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式”的教育模式。
同伴互助式教育的具体方式有多种。
广义而言,可以在学生进行择友、交友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从狭义上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并采取同伴式互助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组成同伴小组,让学生们以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等。
总之,重视同伴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彼此在互动、合作中得到成长。
(四)实施开放式教育
《红楼梦》中的“点化式”教育观强调被教育者的自我领悟能力。
“点化”的高人并不会将事物的本质说得很透,否则就失去了“点化”的意义。
而被“点化”者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去感悟,总结出人生的哲理。
这正启发了现代教育中的“开放式”教育方法,即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实施开放式教育是大有益处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多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路人。
总之,《红楼梦》中的教育观有利有弊,对于现代教育而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中优秀的教育理念运用到现代教育之中,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4]丁志凌,孙琼.教育方法[J].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03).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上接第134页)新变,不能代雄———略论南音乐舞<洛神赋>的创造性》、《步临川之梦追莎翁之风———京剧<洛神赋>观后》[8]、《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中国传统的西式阐释———看汉唐乐府演出<洛神赋>有感》。
六、《洛神赋》新方法的研究
从哲学和宗教学来研究《洛神赋》视野独特,方法新颖,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并展现其崭新的主题———诗人呼唤命运之神的眷顾,走向自由与超脱的幸福生活。
在宗教学上,探究这种美人幻梦型的文学与上古时期宗教仪式之间的源流关系。
(一)用弗洛伊德学说重新诠释《洛神赋》
《洛神赋》这篇感梦而写成的千古名赋主题,却千百年来产生大相径庭的理解。
一批人认为,洛神赋为“感甄说”,记述了作者与长嫂甄后的隐情。
另一批人则认为是作者对其兄曹巫忠爱之心的寄寓。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认为《洛神赋》其实是作者通过现实感受描写一对男女苦恋的故事,隐喻作者身不由己好梦未圆的惆怅和愤怒。
本文试用西方弗洛伊德梦学说诊释《洛神赋》,并展现其崭新的主题———诗人呼唤命
运之神的眷顾,走向自由与超脱的幸福生活。
(二)宗教与文学———《洛神赋》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美人幻梦型文学
《洛神赋》是曹植借用神话来隐喻现实中自己和甄氏的爱情。
我们在之前和之后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很多同样类型的文学作品。
而这类作品的最初来源就是史前的交感巫术和圣婚仪式。
通过探究和分析,能够发现这种被称为美人幻梦型的文学与上古时期宗教仪式之间的源流关系。
参考文献
[1]
顾农.贵州文史丛刊.[2]渠晓云.音舞百家家.[3]刘大为.文史哲园地.[4]收藏鉴宝.[5]褚天.艺术评论.[6]袁有根.史论研究.[7]张明学.名作赏析.[8]
何玉人.京剧剧评.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