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抗菌药

合集下载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许多病原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新型的抗菌药物,其中人工合成抗菌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讨论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意义、方法及前景。

一、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意义传统的抗菌药物往往来源于天然产物,如青霉素等。

然而,这些天然产物的开发已经到了瓶颈期,并且很多病原菌逐渐产生了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

因此,通过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式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创造更多新型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可以对抗一些传统抗生素无法应对的耐药菌株,比如“超级细菌”。

这些细菌对传统抗生素具有很高的耐药性,但是通过人工合成出的抗菌药物有可能对其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从而为人们治疗此类感染提供新的选择。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法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结构导向的合成: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已知抗菌药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合成出新的有活性的化合物。

该方法需要对化学合成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

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获得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新化合物。

2. 高通量筛选:这种方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筛选大量的化合物库,寻找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技术能够快速筛选出大量药物候选化合物,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预测抗菌药物的活性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可以快速地预测一种化合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从而加速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进程。

三、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前景人工合成抗菌药的研究前景广阔。

首先,人工合成抗菌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抗菌药物抑制机制的更多细节。

通过对抗菌药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合成更多的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人工合成抗菌药还可以应对新兴的耐药性问题。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核酸合成
王生杰
【药物分类】
一、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1.短效(t1/2<10h):SIZ。 2.中效(t1/2为10-24h):SD、SMZ。 3.长效(t1/2>24h):SD。 二、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 三、外用磺胺药:
王生杰
(二)体内过程: 1.吸收:大多数口服易吸收,用于全身感
衣原体、原虫有效。 G+ 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高度敏感,葡萄球
菌中度敏感。 G- 菌:脑膜炎球菌、大肠、痢疾、变形、
肺炎、鼠疫、伤寒杆菌。 原虫:对疟原虫、沙眼衣原体也有效
王生杰
【抗菌机制】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 对氨苯甲酸 (PABA)
↑ 磺胺类
二氢叶酸 ↑
甲氧苄啶 (TMP)
王生杰
一、共同特点: 1.广谱、杀菌: 抗G- 菌强:大肠、痢疾、伤寒、变形、流 感杆菌,淋球菌(环丙、氧氟沙星抗绿脓有效); 抗G+ 菌有效:金葡菌、链球菌(环丙、氧 氟沙星强) 新品种(司氟沙星):抗厌氧菌、衣原体、 支原体强
王生杰
2.抗菌机制:抑制DNA回旋酶,阻止DNA复制
3.应用:治疗泌尿生殖、胃肠道、呼吸道、 前列腺、软组织等感染;
染;难吸收药用于肠道感染;
王生杰
体内过程
2.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25-95%,结合 率高,不易分布;结合率低者,易透过血-脑屏 障,脑内药浓度高,用于治疗脑内感染。
3.代谢:乙酰化而代谢。 4.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代谢产物,在 酸性尿中溶解度小,易析出结晶,损害肾脏。
王生杰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

药理学教材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教材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教材人工合成抗菌药人工合成抗菌药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以及新型病原体的出现,人工合成抗菌药的研发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章将介绍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的临床应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按照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氮杂菌素类抗生素、环酮类抗生素等等。

这些抗菌药物的合成过程包括了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等。

通过人工合成使得这些抗菌药物能够大规模制备,并且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来改变药物的活性和药理特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人工合成抗菌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成依赖于化学合成技术,其中包括活性组分的合成与赋形等步骤。

药物合成的选择性和产物的纯度直接关系到其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效应。

通过人工合成,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制备质量和量产能力,从而提高抗菌疗效和临床应用的效果。

氮杂菌素类抗生素是另外一类常见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氮杂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用于治疗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染。

人工合成氮杂菌素类抗生素通常包括了多步反应的合成过程,包括了催化剂的选择、反应物的研究和药物的活性评估等。

通过人工合成,可以提高药物的制备效率、纯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环酮类抗生素是另外一类重要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环酮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特别适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人工合成环酮类抗生素的关键步骤包括了催化剂的筛选、底物的研究和中间体的合成等。

通过人工合成,可以提高环酮类抗生素的药物效位,改善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并且有助于开发更具活性的新型环酮类抗生素。

在临床应用中,人工合成抗菌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敏感性和病人的体质进行匹配,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名词解释抗菌药物

名词解释抗菌药物

名词解释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菌药物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非常有效。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种类繁多,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人工合成抗菌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包括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

人工合成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用于预防术后切口和手术部位感染。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选用,注意药物的选择、剂量和使用时间。

如果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VitB1、B12可局部对抗 变态反响——过敏史者禁用或慎用 抑制茶碱、咖啡因、口服抗凝药肝中代谢,防止合用 与制酸药合用,减少喹诺酮类吸收 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减退时,应调整剂量
吡哌酸〔pipemidic acid〕
第二代喹诺酮类 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于G-杆菌所致泌尿道、肠道、胆道感染及中耳炎、
松散的DNA
DNA螺旋酶 喹诺酮类 高度卷紧的DNA
喹诺酮类抗菌机制示意图
抗菌机制
改变细胞壁糖肽的构成 诱导DNA的SOS修复 突变
糖肽降解 菌体裂解 DNA错误复制 基因
耐药机制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菌胞体内 或耐药菌外排药物——低浓度耐药
细菌DNA螺旋酶基因突变,使作用靶位构象改变—— 高浓度耐药
磺胺吡啶
5-氨基水杨酸
磺胺嘧啶
结肠炎、直肠炎 肠道术前预防感染
早期类风关 关节炎
肠炎 细菌性痢疾
外用磺胺药
磺胺米隆:对多种G+和G-菌有抗菌作用,尤对铜绿假单胞菌 作用较强,且不受脓液,坏死组织及对氨苯甲酸等影响,用 于烧伤及大面积创伤
磺胺嘧啶银〔SD-Ag〕: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 并具收敛作用,既控制创面感染,又能促进创面枯燥、结痂 及早期愈合
又称磺胺增效剂
抗菌谱与磺胺甲噁唑相似,抗菌活性弱 对G+、G-菌敏感,但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机制:抑制FH2复原酶,使FH2不能复原成FH4,
阻碍核酸合成
甲氧苄啶
TMP与磺胺合用机制
抗菌谱相似,主要适应症相同 双重阻断叶酸代谢,增强抑菌作用,甚至出现杀菌作用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 TMP毒性小,合用减少磺胺和自身用量,减少不良反响发生

第43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43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43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一、概述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代产品:60年代初萘啶酸:抗G-菌作用弱,毒性大,已淘汰第二代产品:70年代初砒哌酸:强于第一代,仅用尿道、肠道感染第三代产品:79年后氟喹诺酮类:口服吸收好,广谱,杀菌强与其他药无交叉耐药,不良反应少。

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司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洛沙星等。

90年代: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已应用于临床。

【构效关系】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在N1、C3、C6、C7、C8引入不同的基团,形成各具特点的喹诺酮类。

1.增强抗菌活性;2.扩大抗菌谱;3.提高药物的脂溶性;4.光敏反应;5.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抗菌特点】1.抗菌谱广,杀菌。

抗G-菌强:大肠、痢疾、伤寒、变形、流感杆菌,淋球菌(环丙、氧氟沙星抗绿脓有效);抗G+菌有效:金葡菌、链球菌(环丙、氧氟沙星强).2.新品种:抗厌氧菌(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厌氧芽孢梭菌属)、衣原体、支原体强(司氟沙星)、结核分支杆菌、军团菌增强。

【抗菌原理】(1)与DNA非配对碱基结合,抑制DNA回旋酶(切割与连接功能),阻止DNA复制(对人影响较小)。

(2)抑制拓扑异构酶IV;(3)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诱导菌体DNA复制错误及抗菌后效应等等。

【耐药性】交叉耐药。

常见耐药菌:金葡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体内过程】1.口服吸收良好,但富含Fe2+、Ca2+、或Mg2+的食物会降低其其生物利用度。

2.肺脏、肾脏、前列腺组织、尿液、胆汁、粪便、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的药物含量均高于血浆。

脑脊液、前列腺、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

3.肝、肾消除均很重要。

【临床应用】1.泌尿生殖道感染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与β-内酰类同为首选,用于单纯性淋病萘瑟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环丙沙星是铜绿假单胞菌性尿道炎的首选药;对敏感菌所引起的前列腺炎均有较好疗效。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对流感嗜血杆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弯曲菌、军团菌 等有肯定的抗菌活性。
3.对G+菌如金葡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也有良好 抗菌作用。某些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支杆菌、衣原体、 支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4.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回旋酶,使细菌的DNA无法保持 正常形态和功能,干扰DNA复制起到杀菌作用。治疗剂量的喹 诺酮对人的DNA回旋酶影响很小,不影响人体细胞的生长代谢。
1.胃肠道反应 常见胃部不适、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一般 不严重,患者可耐受。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轻症者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重症者发现 精神异常、抽搐、惊厥等。有癫痫病史者禁用。
3.软骨损害 可引起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损害,临床研究发现儿 童用药后可出现关节水肿和关节痛。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
第一节 喹诺酮类
一、概 述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 人工合成抗菌药,按临床应用的先后顺序,喹诺酮类 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现已不用。第 二代以吡哌酸为代表,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效,口 服易吸收,尿中药物浓度高,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 道和肠道感染。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制的氟喹诺酮类 为第三代喹诺酮类,现临床应用广泛。
3. 局部外用 SML(磺胺米隆)、SD-Ag(磺胺嘧啶银) 可用于烧伤或创伤后的创面感染,SA适用于眼科感染如沙 眼、结膜炎和角膜炎。
【不良反应及防治】
1. 泌尿系统损害 尿液中的磺胺药一旦析出结晶,可 产生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服用磺胺嘧 啶或磺胺甲噁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 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 常规。
4. 神经系统反应 少数病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头晕、头痛、 乏力、精神不振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不 宜高空作业和驾驶。

人工合成抗菌药 概念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概念 人工合成抗菌药

甲硝唑 临床用途
• 2.是治疗阴道毛滴虫的首选。
阴道毛滴虫是寄生在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 ,也可侵入尿道和尿道旁腺、输尿管及肾盂。感 染后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状,味恶嗅,黄 绿色、阴道充血、水肿、外阴瘙痒、宫颈充血、 广泛糜烂、瘀点及肛周糜烂。
甲硝唑 临床用途
• 3.抗肠道阿米巴虫首选。 阿米巴虫在池塘、小沟、水田中终年可见。变 形虫能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最常见 的是痢疾内变形虫,这是人阿米巴痢疾的病原 体。中国已发现由自由生活的变形虫引起人死 亡的病例。
#
喹诺酮类药物 注意事项
• 1.不与钙镁锌等金属离子合用,影响骨骼发育, 因此儿童、青少年、孕妇禁用。
• 2.用药期间多饮水,减少肾脏损伤。 • 3.光敏现象,用药期间避免阳光过度照射。 • 4.用药期间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密切观察,
立即停药。 • 5.对中枢有影响,用药后不宜开车,从事危险
工作。
甲氧苄啶抗菌机制:抑制二氢叶 酸还原酶,阻碍叶酸的合成,影响合算 的合成。
甲氧苄啶与磺胺类为什么可以合用?
磺胺药
甲氧苄啶
PABA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
二氢叶酸合成酶
×
二氢叶酸还原酶
嘌呤嘧啶 DNA
甲氧苄啶与磺胺类为什么可以合用?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磺胺类抑制了二 氢叶酸合成酶,与磺胺类合用,可双重阻断细菌 叶酸的合成、代谢,可使抗菌作用增强,且抗菌 谱扩大,减少耐药性。
#
磺胺类抗生素
• 磺胺异嘧啶 • 磺胺嘧啶 • 磺胺甲噁唑 • 磺胺米隆 • 磺胺醋酰钠
磺胺类药物----抗菌机制
磺胺药的结构与对氨苯甲酸(PABA)类似,与PABA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使细菌生长 和繁殖受到抑制。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 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机体的防御能力 。

药理学三十七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三十七人工合成抗菌药
浓度高、与其它药物无交叉耐药 缺点:较贵、不能用于儿童、耐药性
15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发现历史
• 20世纪初: • 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的化学药物,但对细菌
性疾病则束手无策。
1932年: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格哈德·多马克(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 百浪多息(桔红色化合物)→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抑菌 人工合成的防治全身细菌感染的第一类有效化疗药物 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严重的光敏反应
14
第四代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对G+菌、厌氧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具 有高活性,优于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
对G-菌与诺氟沙星相似 不良反应低,几乎无光敏反应 优点:广谱、高效、毒性低、口服吸收好,组织
药或某些抗生素合用,有增效作用。 不良反应:小。 耐药性:单独应用易产生。
25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2.复方新诺明 由SMZ和TMP按5:1比例制成,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
数相近; 抗菌机制:合用后通过双重阻断机制,协同抑制四氢
叶酸合成。 协同抗菌作用:合用时抗菌活性增加数倍至数十倍,
甚至呈现杀菌作用,抗菌谱扩大,耐药菌减少。 临床应用:伤寒,泌尿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6
抗菌作用(第三代)
抗菌谱广,杀菌药 G-菌:大肠、痢疾、伤寒、变形、淋球等—强;
绿脓(环丙、氧氟)、军团菌——敏感 G+菌:金葡、链球、肠球菌——敏感 结核分枝杆菌——杀灭作用 支原体、衣原体:——敏感 厌氧菌
7
临床应用(第三代)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盆腔感染; 淋菌性尿道炎。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者和有该类疾病史者 (癫痫)不宜用
药物相互作用
01 02 03
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 药在肝中的代谢,应避免合用
合用制酸剂、铁、锌制剂可与之络合而影响 其肠道吸收,应避免同用。
非甾体抗炎药与喹诺酮类合用可加剧中枢神 经系统毒性反应。
磺胺类药物
➢20世纪初: 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的化学药物, 但对细菌性疾病则束手无策。 ➢1932年: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格哈德.杜马克(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
2
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
失,与细菌低浓度耐药有关
临床应用及评价
吡哌酸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敏感菌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及 绿脓杆菌感染,伤寒,淋菌性、衣原体、支原体尿道炎, 或病因未查明的感染患者作为经验治疗。
不良反应及防治
轻微,发生率低
注意:
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 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 全的儿童,乳妇应用 时应停止哺乳
二.用于肠道感染:如柳氮磺吡啶(SASP) 。 三.外用:如SML、SD-Ag、磺胺醋酰钠(SA-Na)。用于创面感染、沙眼和眼
部感染。
抗菌作用
抗菌谱 1
革兰氏阴性菌 3 对病毒、立克次体无
5

2 革兰氏阳性菌
沙眼衣原体、放线菌、
4
疟原虫
SMZ对伤寒杆菌、 6 SML和SD-Ag对绿
脓杆菌有效
抗菌作用机理
○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 阻碍四氢叶酸的合成 ○ 和利用。
STEP1
STEP2
STEP3
应用
复方新诺明 (TMP+SMZ)、 双嘧啶片 (TMP+SD)、增 效联磺片(TMP+ SD+SMZ)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04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市场分析
全球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
总结词:持续增长
详细描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严重,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全球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 将以年复合增长率逐年增长。
中国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 抗菌药物的概述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介绍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市场分析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未来展望
01
抗菌药物的概述
抗菌药物的分类
大环内酯类
如红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 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四环素类
如四环素、土霉素等,通过抑 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 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 等。
局限性
可能出现耐药性、不良反应、交 叉感染等问题。
03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流程
靶点筛选
确定药物作用的微生物靶点,如细菌的细 胞壁、DNA或RNA等。
临床试验
将候选药物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 疗效和安全性,并确定适应症、剂量、给 药方式等。
等。
21世纪初至今
03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针对耐药菌的抗菌药物成为研究
重点。
02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介绍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种类
磺胺类药物
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 唑等,主要用于治疗细
菌感染。
喹诺酮类药物
抗生素类
其他
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 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
性。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

人工合成抗菌药PPT精品医学课件

人工合成抗菌药PPT精品医学课件

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 抗菌谱广:G+、G-细菌、厌氧菌、军团菌、 衣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作用机制独特:抑G-菌DNA回旋酶和G+菌 拓扑异构酶IV,与其他抗菌药无明显交叉 耐药性
给药途径广(口服、注射均可) 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不良反应较小
共同特点
耐药性:本类间交叉耐药,与其他抗菌药间无 交叉耐药性 基因突变—A亚基与药亲和力↓ 外膜膜孔蛋白基因失活——膜通道关闭 形成特殊的转运蛋白,将药物自菌体内泵出 体内过程 吸收:po好,可螯合二价、三价阳离子 分布:广,Vd大;可入骨、关节、前列腺 代谢与排泄:原形肾排泄(多)
三代
常用药物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 F为60%~80%,仅比诺氟高,比其他喹诺 酮低
应用广、体外抗菌活性最强,对氨基苷类, 三代头孢耐药者仍敏感-用于对其他抗菌 药耐药的G-杆菌感染
应用: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骨关节 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第二线治疗伤寒及抗 结核药
磺胺类药物能否与甲氧苄啶合用?
➢ ↑抗菌活性 ➢ ↑抗菌谱 ➢ 延缓耐药性
复习思考题
简述喹诺酮类的抗菌机制。 简述磺胺类的抗菌机制。 试述磺胺类与甲氧苄啶合用抗菌效力增强的
机制。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具有抑 制或杀灭微生物作用的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
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合成类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
是含有4-喹诺酮母核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代:萘啶酸,已淘汰(1962) 第二代:吡哌酸,已淘汰(1973) 第三代:诺氟沙星(1979) 第四代:莫西沙星(1997)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作用特点


临床使用
抗菌活性
第 G-菌有效,绿脓无 中等
肠道、泌尿系
一效
作用时间短,

中枢作用大,
耐药,
第 抗菌活性增强,G- 中等,口服吸 肠道、泌尿系

二 、部分G+均有效, 收少

代 绿脓杆菌有作用


第 广谱,G-、G+、支、 较强,口服吸 敏感菌所致各种
三 衣、军、分枝,部 收好,体内较 感染
2. 10-50:50% 3. <20:25%-50%
Iv:0.4- + 0.6g q24h
同po
吉米 Po:0.32gq + 沙星 d
1. >50-90:100% 2. 10-50:100% 3. <10:50%
洛美 Iv:0.4
+
沙星 q24h
1. >50-90:100%
2. 10-50:50%-100% 3. <10:50%
+
同po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25g q12h 0.2g q12h 0.2g q12h
表三 氟喹诺酮类
莫西 沙星
正常给 药方式
调 整 药品名称 减 延长 肾功不全调整 量 时间 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Ccr,ml/min)
Po:0.4gq + d
无需调整
Iv:0.4g + qd
无需调整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4gqd
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多选题1、喹诺酮类抗菌药抑制:A.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B.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C.细菌DNA聚合酶D.细菌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E.细菌DNA螺旋酶2、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是:A.依诺沙星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D.洛美沙星E.氟罗沙星3、体内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是:A.依诺沙星B.洛美沙星C.氧氟沙星D.环丙沙星E.氟罗沙星4、口服吸收易受食物影响,宜空腹服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氟罗沙星C.培氟沙星D.依诺沙星E.氧氟沙星5、可通过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的药物是:A.洛美沙星B.氧氟沙星C.依诺沙星D.培氟沙星E.氟罗沙星6、口服生物利用度最低的药物是:A.培氟沙星B.诺氟沙星C.氧氟沙星D.依诺沙星E.氟罗沙星7、原形从肾脏排泄率最高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氧氟沙星C.培氟沙星D.氟罗沙星E.环丙沙星8、痰中分布浓度高,对结核杆菌有效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氟哌酸B.氟啶酸C.氟嗪酸D.甲氟哌酸E.环丙氟哌酸9、磺胺药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胞壁合成B.抑制DNA螺旋酶C.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D.抑制分枝菌酸合成E.改变膜通透性10、SMZ口服用于全身感染时需加服碳酸氢钠的原因:A.增强抗菌作用B.减少口服时的刺激C.减少尿中磺胺结晶析出D.减少磺胺药代谢E.双重阻断细菌叶酸代谢11、能降低磺胺药抗菌作用的物质:A.PABA.B.GABA.C.叶酸D.TMPE.四环素12、外用抗绿脓杆菌的药物:A.磺胺噻唑B.磺胺嘧啶C.磺胺米隆D.磺胺醋酰E.柳氮磺吡啶13、在尿中易析出结晶的药物是: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甲恶唑D.磺胺甲氧嘧啶E.柳氮磺吡啶14、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是: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甲恶唑D.磺胺甲氧嘧啶E.柳氮磺吡啶15、尿路感染最宜选用: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甲恶唑D.磺胺甲氧嘧啶E.柳氮磺吡啶16、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宜选用: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多辛D.柳氮磺吡啶E.磺胺嘧啶银17、局部应用无刺激性、穿透力强,适用于眼科疾病的药物是:A.磺胺嘧啶银B.磺胺醋酰C.磺胺米隆D.柳氮磺吡啶E.以上都不是18、短效磺胺的常见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肾脏损害C.叶酸缺乏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19、中效磺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叶酸缺乏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20、长效磺胺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叶酸缺乏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21、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酶C.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DNA螺旋酶E.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22、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易引起下列哪种不良反应?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23、不宜与抗酸药合用的药:A.磺胺嘧啶B.甲氧苄啶C.氧氟沙星D.呋喃唑酮E.呋喃妥因24、抗菌作用强、对结核杆菌无效,细菌不易耐药,而易引起周围神经炎的药物:A.环丙沙星B.异烟肼C.磺胺异恶唑D.呋喃妥因E.万古霉素25、呋喃唑酮的主要用途是:A.肠炎和菌痢B.尿路感染C.伤寒和副伤寒D.霍乱E.消化性溃疡26、用呋喃妥因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肾孟肾炎时,为提高疗效应使尿液:A.碱化B.酸化C.中性D.无关E.以上都不是27、女性,26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求诊,用青霉素G治疗三天,疗效不好,可改用的药物是:A.林可霉素B.红霉素C.万古霉素D.磺胺醋酰E.氧氟沙星28、上题中患者不能用的药物是:A.磺胺异恶唑B.呋喃妥因C.吡哌酸D.磺胺嘧啶银E.TMPB型题问题 29~32A.SD+链霉素B.SMZ+TMPC.周效磺胺+乙胺嘧啶D.SD+青霉素GE.周效磺胺+TMP29、治疗耐氯喹的恶性疟: C30、治疗鼠疫: A31、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32、治疗呼吸道、泌尿道感染: B问题 33~35A.氟嗪酸B.氟哌酸C.氟啶酸D.吡哌酸E.萘啶酸33、最早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 E34、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 D35、最早合成的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 BC型题问题 36~38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36、磺胺嘧啶: A37、甲氧苄啶: B38、呋喃妥因: D问题 39~41A.对耐药金葡菌有抗菌作用B.对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9、喹诺酮类: C40、磺胺嘧啶银:B41、四环素: DX型题42、磺胺异恶唑适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是因为:A.作用时间短B.肝脏乙酰化率低C.尿中原形药物浓度高D.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E.抗菌活性强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性有:A.抗菌谱广B.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耐药性C.口服吸收好D.不良反应少E.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感染44、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是:A.绿脓杆菌B.耐药金葡菌C.大肠杆菌D.厌氧菌E.支原体45、下列哪些情况下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A.妊娠妇女B.未发育完全的儿童C.有癫痫病史者D.服用抗酸药E.对青霉素过敏者46、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溶血性贫血和粒C减少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47、甲氧苄啶与磺胺类合用可使:A.抗菌活性增强B.耐药菌株减少C.抗菌谱扩大D.作用时间延长E.不良反应减少48、甲氧苄啶可增加哪些药物的抗菌作用?A.红霉素B.庆大霉素C.四环素D.磺胺类E.氯霉素二、问答题1、氟喹诺酮类的共同特性及应用注意事项。

1.抗菌谱广、杀菌力强:除对霉形体、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敏感外,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亦有作用。

例如对畜禽多种致病支原体、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嗜血杆菌属、巴氏杆菌、绿脓杆菌、波特氏杆菌及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葡菌、链球菌、猪丹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2.动力学性质优良:本类药绝大多数内服、注射均易吸收。

3.作用机制独特:本类药作用机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是抑制细菌DNA合成酶之一的回旋酶,造成细菌染色体的不可逆损害而呈选择性杀菌作用。

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耐药性。

4毒副作用小。

5化学性质上为酸碱两性的化合物,在醋酸、盐酸、烟酸或氢氧化钠(钾)溶液中易溶。

6本类药物能抑制茶碱和咖啡因的代谢,合用可提高茶碱和咖啡因的血药浓度。

7.某些金属离子可减弱本类药物的抗微生物活性。

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脑动脉硬化,肝肾功能不全者、高血糖患者禁用;对本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老年患者多有肾功能减退,应减量给药。

2、为何SMZ和TMP联合应用?SMZ(磺胺甲恶唑)及TMP两者配伍合用的机制是磺胺甲恶唑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止二氢叶酸的合成;而甲氧苄氨嘧啶又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阻碍核糖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抗菌活性增强,耐药株减少,抗菌谱扩大。

3、磺胺药的不良反应有哪些?1、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使患者出现药物热和皮疹,严重者可发生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等;2、可能使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导致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者可致死;3、可能导致患者肝脏及肾脏损害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4、少数患者用药后会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精神症状。

参考答案:一、多选题1 E.2 C.3 E.4 A.5 D.6 B.7 B.8 C.9 C.10 C.11 A.12 C.13 B14 B.15 A.16 D.17 B.18 E.19 A.20 D.21 C.22 C.23 E.24 D.25 A.26 B27 E.28 D.29 C.30 A.31 D.32 B.33 E.34 D.35 B.36 A.37 B.38 D.39 C40 B.41 D.42 BCD.43 ABCDE.44 ABCDE.45 ABCD.46 ABCDE.47 ABC48 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