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5.1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分数的再认识(一)|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分数的再认识(一)|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分数的再认识(一)|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分数的再认识(一)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一)。

我们将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表示分数;2. 能够将分数与整数进行有效的转换;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分数与整数进行有效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如苹果、饼干等,以及一些分数的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一个苹果被分成几份,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分数来表示。

2. 讲解与演示:我会用实物和图片来解释分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分数是如何表示的,以及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例题,如将一个苹果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三份,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整数与分数进行转换。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分数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分数与整数进行转换。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数的含义、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答案:每个人得到1/2个苹果。

答案:得到3/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分数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物品的分配,也能够将分数与整数进行转换。

但是,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分数的含义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对于拓展延伸,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创造一些分数的应用场景,如家庭聚会时,如何将食物平均分给每个人,或者在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等,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1.投影第1课时(中心投影)(教案)

5.1.投影第1课时(中心投影)(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心投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中心投影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心投影在日常生活、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本节课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心投影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其他类型的投影打下基础。
二、核心节课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中心投影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想象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关系,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个别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这说明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我会多设计一些类似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多发言、多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中心投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高兴。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偏离了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讨论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2.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心投影的原理和数学表达,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探索中心投影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4.培养几何直观: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投影变化,培养几何直观。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采松果|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采松果|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采松果|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采松果|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五节《采松果》。

这一节主要帮助我们理解加减法运算,通过采松果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重点: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作业本、练习题、采松果游戏道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采松果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松鼠一共采到了几个松果?还差几个松果才能采到20个?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 新课讲解:讲解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加减法的例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游戏环节:组织学生进行采松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意义2. 加减法的运算过程3. 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第15题2. 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采松果游戏,记录下自己的成绩。

答案:1. 13个松果,还差7个松果才能采到20个。

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加减法的实际意义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角的初步认识|北京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角的初步认识|北京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角的初步认识|北京版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 角的分类: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

锐角是指大于0°小于90°的角,直角是指等于90°的角,钝角是指大于90°小于180°的角,周角是指等于180°的角。

3. 角的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度、分、秒来表示。

1度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和度量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课开始,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提问同学们:“这个图形是什么?”引导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是一个角。

”然后我会继续提问:“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顶点和边是什么?”引导同学们回答。

二、讲解:1. 角的概念:我会用教具和图示来解释角的概念,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并强调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分类:我会用教具和图示来展示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并解释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3. 角的度量:我会用教具和图示来介绍角的度量方法,解释度、分、秒的含义,并演示如何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

三、练习:1. 我会给出一些角的大小,让同学们用量角器来度量,并记录下来。

2. 我会给出一些角的照片或图示,让同学们判断它们的类型,并记录下来。

四、巩固:我会出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三角板的三个角分别是30°、60°和90°,请问这个三角板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的定义和公式,并用图示来辅助说明。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6和7的分与合》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6和7的分与合》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6和7的分与合》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6和7的分与合》人教新课标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6和7的分与合》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6和7的分与合》。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6和7的分成和组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6和7的分成和组合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6和7的分成和组合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6个和7个物品,如小球、小棍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6个和7个小物品,如小球、小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6名学生上台,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物品,然后让他们分别将手中的物品分成两组,看看能分成几种不同的组合。

2. 讲解6和7的分成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6和7的分成方法。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合作,用他们手中的物品进行6和7的组合,看看能组合出几种不同的组合。

4.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组合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并讨论哪种组合方法最好。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6的分成:1 + 52 + 43 + 37的分成:1 + 62 + 53 + 4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他们手中的物品,尝试进行6和7的分成和组合,并将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答案:1. 6的分成:1 + 5、2 + 4、3 + 32. 7的分成:1 + 6、2 + 5、3 + 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了6和7的分成和组合的方法。

《5.1认识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5.1认识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5.1认识分式-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
《5.1认识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分式的定义:根据教材,引导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子和分母的关系。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中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源自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互换,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乘方与开方:对于分式的乘方和开方运算,学生可能会忽略分子分母分别进行运算。
-举例:分式(2/3)^3,学生可能会直接将2^3和3^3相除,得到8/27,而实际上应为8/27×(1/9)。
(4)分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式问题,无法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举例:在速度、比例等问题中,学生可能不理解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分式形式进行解答。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分式是由两个整式构成的数学表达式,其中上面的整式称为分子,下面的整式称为分母。分式是表达比例关系的重要工具,它在数学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3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我们可以用分式3/4来表示每个小朋友能得到的苹果数量。这个案例展示了分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式的定义、基本性质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分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教案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教案背景1.模块:必修3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五章第一节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整理归纳,加强理解。

(2)逻辑分析法:运用相关图表及文字信息,分析“西气东输”的原因,进而归纳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和输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1”,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2”,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3”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第五章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1我们的家园|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1我们的家园|人教新课标(2023秋)
2.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音高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音乐欣赏:欣赏与家园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如《茉莉花》、《家乡的节日》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课堂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歌曲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5.创作环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家园主题相关的歌词或旋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灵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歌曲《美丽的家园》的旋律、歌词及情感表达,并通过学唱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家园主题音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音乐表达对家的热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节奏:讲解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让学生跟随节拍器练习。
-歌词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
(2)音乐基础知识:音符、节奏、音高等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音符:介绍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并通过谱例进行讲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我们的家园》为主题,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歌曲《美丽的家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学唱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认真模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这说明,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1认识人民币(50)-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1认识人民币(50)-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1 认识人民币(50)人教版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1 认识人民币(50)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认识人民币的四大类:纸币和硬币;2. 掌握人民币的各个面值及其图案特点;3. 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进率关系;4. 学会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知道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2. 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结算的能力;3. 增强学生对货币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经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2.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人民币的各个面值及其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结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民币实物、图片、PPT等;2. 学具:人民币卡片、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身上携带了哪些人民币,并简要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2. 讲解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展示人民币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四大类,掌握各个面值的图案特点;3. 讲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是元,角和分,让学生明白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4. 进行人民币之间的换算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5. 例题讲解:以购物场景为例,讲解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让学生学会实际运用;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购物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六、板书设计1. 人民币的四大类;2. 各个面值的图案特点;3. 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进率关系;4. 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认识的人民币面值及其图案特点;(2)用人民币卡片进行换算练习;(3)设计一个购物场景,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2. 答案:(1)人民币面值及其图案特点: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2)人民币卡片换算练习:如10角=1元,1元=10角,1角=10分,10分=1角等;(3)购物场景结算:如买一本书,价格为25元,给学生提供50元,让学生计算找零金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5章第1节。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通过线段图来直观地表示数量关系,并利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图的概念,学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画出线段图,并利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段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苹果和橙子分给小明和小红,怎么分才能使两人得到的数量一样多?”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2. 例题讲解:接着,我出示例题:“小明有12个糖果,小华有18个糖果,小明想和小华一样多,他需要再拿几个糖果?”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并解释自己的画法。

3. 随堂练习:(1)练习题1:“小丽有5个铅笔,小云有7个铅笔,小丽想和小云一样多,她需要再拿几个铅笔?”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并写出答案。

(2)练习题2:“小明有8个苹果,小华有6个苹果,小明想和小华一样多,他需要再拿几个苹果?”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并写出答案。

4.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并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小明有12个糖果,小华有18个糖果,小明想和小华一样多,他需要再拿几个糖果?板书线段图:小明: |||小华:|||||七、作业设计(1)小明有10个篮球,小刚有15个篮球,小明想和小刚一样多,他需要再拿几个篮球?答案:小明需要再拿5个篮球。

5.1_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5.1_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

5.1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你能找到哪些几何体?
如图5-3,从建筑物的局部可以抽象出棱锥、棱柱.
议一议:
1.从本节开头的三幅图片中能抽象出哪些几何体?2.从你的身边,你还能找到哪些几何体?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反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你能举出这样的实
例吗?
几何体由点、线、面组成.
1.棱柱、棱锥的相同点:棱柱、
棱锥的每一个面都是平面.
不同点:棱柱的侧棱长相等,
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
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5.1圆的认识(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教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今天要讲的是5.1圆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人教版》,今天要讲的章节是第五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圆心、半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圆规、直尺、彩色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和作业纸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圆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2. 讲解圆的定义: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解释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是一个闭合的曲线,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3. 讲解圆心、半径:我会用圆规在圆上标出一个点,然后解释这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是半径。

4. 讲解圆的周长:我会给出圆的周长公式C=2πr,解释公式中的π是圆周率,r是圆的半径。

然后我会用一个具体的圆来演示如何测量周长。

5. 讲解圆的面积:我会给出圆的面积公式A=πr²,解释公式中的π是圆周率,r是圆的半径。

然后我会用一个具体的圆来演示如何测量面积。

6.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看着黑板,我逐步讲解解题过程。

7.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拿出练习本,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然后我会挑选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公式,以及一些重要的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圆,并标出它的圆心和半径。

2. 用圆的周长公式C=2πr,计算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

3. 用圆的面积公式A=πr²,计算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的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得比较好,但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些模糊。

5.1幼儿园教案

5.1幼儿园教案

5.1 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并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

二、教学重点•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能力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猜谜游戏:老师出示一些植物或动物的图片,请幼儿猜猜它们是什么?这些生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幼儿看一看图片中的动植物,观察它们的外形和特征,并引出今天的主题:我们关注动植物。

2.了解动植物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并引导幼儿根据观察,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栖息地和习性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互动问答的形式,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交流能力。

3.游戏环节1.听声音猜生物老师放出某些动物的叫声,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捉虫子游戏将一些虫子放在一个盒子中,让幼儿一个一个取出来看看,然后老师再引导幼儿描述虫子的外貌特征、栖息地和习性等。

4.合作学习老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组员之间讨论,选出一个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动植物,并把它介绍给其他小组成员。

2.小组讨论这些动植物,特别是它们的外表特征、栖息地和习性等,并利用海报、PPT等形式展示给其他小组成员。

5.结束课程在结束课程时,老师可以邀请幼儿发表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幼儿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关注动植物。

五、课后作业1.带家长观察动植物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注意收集它们的相关信息,并画出它们的形象。

2.学习动植物资料让幼儿利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寻找更多有关动植物的资料,如图书、网页、视频等,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兴趣。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情况、绘画作品、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幼儿和家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五章第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会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知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 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会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以及如何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图形模板、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给大家展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衣服、图片等的放大与缩小,引发大家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定义,让大家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3. 方法讲解: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如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关系等。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面积如何计算,让大家掌握求图形放大或缩小后面积的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大家发放练习题,让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图形放大与缩小1. 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2. 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 面积计算: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并求出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 你认为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你觉得还有哪些拓展问题可以深入研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北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去图书馆》。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描述简单的路线。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路线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位和距离的概念。

2. 学会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简单的路线。

3. 能够独立完成描述路线的任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路线,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复杂的路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地球仪、直尺、量角器、图书馆的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今天的学习,比如说:“假设你想去图书馆,你会怎么告诉别人怎么去?”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答案。

2. 讲解:然后我会通过地球仪和图书馆的地图,向学生讲解方位和距离的概念,并演示如何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路线。

3. 练习:接着我会给学生一些实际的例子,让他们练习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路线。

我会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描述路线的方法。

4. 应用: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描述路线的任务,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方位和距离的概念。

2. 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路线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从家出发,向东走50米,然后向北走100米,向西走150米。

答案:(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来设计,可以包括具体的路线图和方位、距离的标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一、描述路线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路线的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在讲解时,我会通过地球仪和图书馆的地图,向学生讲解方位和距离的概念,并演示如何用方位和距离来描述路线。

(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教案(2024年)

(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教案(2024年)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开,本节课既是第五课的第一课时,又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本节课重点在于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守法好公民。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探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通过身边的违法行为分析,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违法行为的辨析,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违法行为的类别。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法不可违》。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认识法律。

二、新课讲授学生自主学习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P46,48,51)2. 什么是违法行为? (P48)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有哪些? (P48)4.◆根据情节和社会危害性,违法行为分成哪两类? (P48)5.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解决方法: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可能对逻辑关系理解不透彻;
解决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角的性质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采用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透彻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在平行线与横截线构成的图形中,能够快速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培养学生运用角的性质进行简系,推导出其他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知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2.教学难点
(1)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的混淆;
解决方法: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让学生观察、对比、总结,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
(2)在复杂图形中,学生难以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解决方法:指导学生逐步分析图形,从简单到复杂,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学生难以将角的性质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概念。同位角是指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断时,位于相同位置的两对角;内错角是指位于两直线之间的两对角;同旁内角是指位于两直线同侧的两对角。它们在几何图形中具有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案例,展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5.1《走近老师》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5.1《走近老师》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走近老师》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付出。

2.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学会与教师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认识到不同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责任意识:5.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6.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辜负教师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包括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2.理解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难点:3.体会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改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以及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名言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近老师。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老师的印象和感受。

(二)讲授新课1.教师职业特点(1)展示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问学生:“以下诗句描写的是哪种职业?”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诗句描写的是教师职业,教师是一个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职业。

(2)提问学生:“你了解关于教师称呼的历史吗?” 然后讲解教师称呼的演变过程,从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到后来教学生的人也被称为“老师”,再到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以及从民国时期开始大部分约定俗成将“先生” 改称为“老师” 并一直沿用至今。

5.1《秋天》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一年级上册

5.1《秋天》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一年级上册

《秋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禾字旁、木字旁、口字旁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自然段。

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禾字旁、木字旁、口字旁3个偏旁。

初步认识自然段。

【情境主题】金色的秋天,我们的收获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展示一幅秋天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这幅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们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如树叶的颜色、大雁的飞行、果实的变化等。

3.师生继续互动:“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和秋天有关的吗?”画面出现秋天落叶、丰收的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花生等;飞来几只大雁,地上还有可爱的松鼠4.引出本次课堂的任务:“是的,这些都是属于秋天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一起跟随课本,去寻找秋天的足迹。

”5.齐读课题《秋天》。

出示课题,学习“秋”字。

(1)引导学生用熟字“加一加”的办法识记。

禾+火,引出新偏旁禾字旁。

(2)请学生给“秋”字组词,如“秋风、秋天”等。

任务一:探秋之旅,划分秋天的篇章1.老师开始范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同时,请思考对比:课文《秋天》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儿歌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出示《语文园地一》中的儿歌《一片两片三四片》和本堂课课文《秋天》)2.学生自主发现:儿歌短,课文长;儿歌开头不空格,课文有空格……3.出示课文,边指空格处边引导:课文是由一个一个自然段组成的,每个自然段开始都会空两格,空两格就是表示一个自然段的开始。

4.用多媒体演示使自然段逐段用方框框起来,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数数有几个自然段。

5.在第一自然段空格处标注①,引导:这就是第一自然段。

这篇课文有3个自然段,请小朋友在自己的课本上标注每一个自然段的序号。

任务二:秋日寻宝,认读秋天的汉字1.明确朗读要求,正确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林中学电子教案设计
课题:透镜执教人
科目:物理版本:人教版年级:八年级(上)第五章第1节主备课人:廖伦玉教研组长:时间:

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
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
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
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
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
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
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
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
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
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
教务处审查意见
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 [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甲]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甲]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生乙]亮点是光会聚的. [生丙]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生戊]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
图3.1—1 凸透镜和凹图3.1—2 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3.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
[生乙]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生丙]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
[生甲]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生乙]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生丙]把
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
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1):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
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2):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
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3):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
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
么?
[生甲]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
光.
[生乙]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
[生丁]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
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
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
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
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
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
行光发散
作业布置:9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3.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亮点不足改进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