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梯度系数的产业选择研究

合集下载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二、产业转移模式研究小岛清KiyohiKojima,1978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在雁阵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将处于或即将处于生产边际劣势的产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转移出去,并以此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发展进程。

荒山裕行1995通过对中日两国三次产业转移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出产业转移对就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更改和就业结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

JameH.Love,MicaArianaManury2022指出跨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模式选择与其单位生产力之间有关,而产业转移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方式。

JoneR..指出将劳动力密集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部分向外转移,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三、产业转移动因研究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空间上工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利用1987~2001年各省工业GDP的份额分布数据来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现状。

陈建军(2002)从国家和地区两个角度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内发生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国家政策的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调整、企业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边际成本的最小化。

吴雪萍(2022)基于2003年至2007年皖江城市带九市两县市级截面数据,对其承接产业的转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OLS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产业集聚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五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中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素成本、基础设施投入三个变量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显著。

四、产业转移模式研究蔡P,王德文,曲h(2022)通过将雁阵模型理论运用于中国国家内部,用国家内部各个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之间的差别,来解释中国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间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

基于产业集聚指数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基于产业集聚指数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比 较 劳 ( C 动 L P 生 ) 产 率
比 较 资 本 生 产 率 ( C C01 L)
c 篑 部 表 示 门 地 劳 区 动 某 生 种 产 行 率 的 业 高 的 低 产 业 技 术 水 平 . 反 映 某
cc 。 表示地区某个行 业的区域盈利能 力 . 数 值 越 大 说 明 该 行 业对 于地 区 经 济 的 贡 献越 大
产 业 梯 度 系 数
L Q CL P CC OR
产业梯度系数大于 1 .表 示 某 个 地 区 该 产 业
具有

定 的 竞争 优 势
产 业 动 态 集 聚 指 数
A ! j =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大于 1 .表 明 该 产 业 的 发
展 速 度超 过 全 国平 均 水 平
注: e 表示某地区工业产值 ; E表 示 全 国 的工 业 总 产 值 ; 1 表示 某 地 区 从 业 人 数 ; L表 示 全 国 从业 总人数 ; c表 示地 区 行 业 的 资 产 总 额 ; c表示全国行业 的资产总额 ; 表示 i 地区 J 产 业 平 均 增 长 速度 ; ) ( j 表示 j 产业 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 表示 i 地区 J 产 业 的平 均 增 长 速 度 相 对 于 全 国 平 均 增 长 速 度 的 快 慢
的行 业 . 作为该 地区 优势产 业 . 结 果 如 表 2 所 示。
其 他 采 矿 业
农 副 食 品加 工 业
食 品 制 造 业 纺 织 业
6 . 8 5
1 . 4 0
2 - 2 7 0 . 6 8
O . 8 9
1 . 4 0
1 . 6 4 2 . 0 7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选择研究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选择研究

产业经济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选择研究郑小丽甄东兴管超(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河北燕郊065201)摘要:京津冀城市圈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河北省 作为京津冀城市圈极其重要的一端,需科学地考虑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对京津产业的承接能力和范围。

为此,分析了河北省现在产业结构现状,依据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了京津两地需要进行转移的产业类型和结构,从 而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来分析河北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聚集系数;产业梯度系数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7. 02. 0011引言产业转移发生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区域之间,是指 在产业间比较优势的影响下,经济发达区域的部分产业根据政府政策要求通过跨区域直接转移和投资,将 部分不符合本地区发展目标产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表现出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转移。

河北内环经济中心京津,西接煤矿大省山西,东临 渤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华北平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本文通过对京津产业转移趋势及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的分析,结 合河北现有产业结构和经济情况,提出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结构性布局和调整策略。

2河北产业承接能力的现状2.1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2.1.1 河北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承接产业能力增强根据河北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河北经济年鉴2013》显示,2008年一 2012年,河北省利用外资的项目累计达到1111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98492万美元,其 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2133347万美元,平 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増长速度为13.51%。

尽管 相比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利用外资的项目均减少50个,但是利用外资的总额分别増长了 20. 48%与 38%,利用外资的项目呈现出数目精简、投资额増大的良好态势。

河南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河南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25 ・
论 涵义 也是 十分 清楚 的 , 政 府 应 当优 先 扶 持那 些 能 带 动其 他产业 发 展 的产 业 。在 赫 希 曼 看来 , 后 向关 联 比前 向关联 更为 重 要 , 从 而使 他 的选 择 理论 有 更 大 的倾 斜性 。 美 国经济 学家 罗斯 托对 主导产 业理论 进行 了系 统 分析 。罗 斯 托 在 研 究 现 代 经 济 增 长 的 本 质 时 发 现, 经济 增长 总 是 首 先 发 生 在 某 个 部 门 ( 即主 导 部 门) , 并且 运 用 部 门总 量 的分 析 方 法 得 出经 济 成 长
关键词 : 主 导产 业 ; 工业 ; 河 南
中图分类号 : F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3 7 1 5 ( 2 0 1 3 ) 0 5— 0 0 2 5— 0 4


引 言
( 2 0 1 2 ) 根 据 主导产 业 的选 择 基 准 选 取指 标 , 在 对 上 海市工 业进 行 因子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根据 实 际情 况 分 析 出上 海 的 主 导 产 业 。席 雪 红 ( 2 0 1 2 ) 以感 应 度 系
要 意义 。
数、 影响力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相对大小为 依据 , 定量 地判 断河 南省 当前 的主导产 业选 择方 向。 这些研究为地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是 , 关 于主导 产 业 选 择 研 究 的 方法 并 没 有 突
出地 区竞 争优 势 , 容 易造 成 区域产 业结 构 同构化 , 影 响地 区经 济 的发 展 。 因此 , 本 文 以 区域竞 争 优 势 为 基础 , 以河 南 工业 为 研 究 对象 , 选择 2 0 1 1 年 以 当年

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安徽为例

泛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安徽为例

长 三 角经 过近 2 年 的高 速发 展 ,支 撑 长 三角 地 区 经济 发展 的 O 劳动 力成 本 和 土 地 约束 等 比较优 势 正 在 逐 步 减弱 ,产 业 发展 的资 源 和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已 构 成 了 经 济 增 长 的 硬 约 束 。 土 地 资 源 、 人 力 资源 、能 源 资 源供 给 紧 张 , 商务 成 本 及 用 工 价格 普 遍 上扬 。长 三 角 的 要素 成 本 不 断 上升 ,部 分 制造 业 向 中西 地 区转 移 的趋 势不 可 避 免 。 长 三 角 的 产 业 结 构 定 位 是 “以 现 代 服 务 业 为 主 导 、、 际 先 国
进 制 造 业 基 地 ” 。 目前 , 沪 、 苏 、 浙 正 面 临 大 规 模 产 业 升 级 , 区 域 内处 于梯 度底 部 的产 业势 必不 断 向外 围转 移 。
2 0 年9 , 国务 院审 计 并发 布 了 《 08 月 国务 院 关于 进 一步 推进 长 江 三 角洲 地 区改 革 开放 和 经 济 社 会发 展 的 指 导 意见 》 , 以中央 文 件 的 形 式提 出 “ 长 江三 角 洲 ”这 一概 念 ,并 强 调 了 “ 极推 进 泛 积 泛 长 江三 角 洲 区域 合作 ” 。上 海 社会 科 学 院 经 济 学博 士 、 科研 处 副 处 长王 红 霞对 泛 长三 角 边界 之 争作 了 详细 的 归纳 ,包 括 “ + ” 3 1 ( 海 、 江 苏 、 浙 江 和 安 徽 ) 、 “ + ” ( 海 、江 苏 、 浙 江 、 安 上 32 上 徽 和 江 西 ) 以及 “ + ” ( 东 六 省 一 市 ) 等 多种 方 案 。 61 华 安 徽 省 资 源 丰 富 , 生 产 成 本 较 低 , 交 通 十 分 便 利 , 腹 地 市 场 广 阔 , 产业 结构 和 经 济发 展 同长 三 角梯 度 差 异 明 显 ,互 补 性 较 强 , 是 长 三 角 产 业 转 移 最 为 有 利 的承 接 地 。 近 年 来 ,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 向安 徽 省 的转 移呈 现 加速 态 势 。2 0年 ,沪 、苏 、浙 在 皖3 0 06 0 万 元 以 上 项 目 投 资 额 为 5 8 8 元 ; 2 0 年 , 来 自 沪 、 苏 、 浙 的 0 .亿 07 千 万 元 以 上 投 资 项 目 到 位 资 金 达 到 了 8 8 7 元 。 2 0 年 安 徽 实 6.亿 08 际利 用 省 外 资 金 3 2 . 亿 元 , 其 中 来 自长 三 角 地 区的 资 金 占5 % 265 5 以上 。 2 0 年 1 一 0 份 ,全 省利 用 省 外 资金 项 目实 际到 位 资 金 09 月 1月 3 0 . 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4 . %, 其 中 , 来 自 浙 江 的 投 资 项 目额 达 到 97 9 38 4 7 个 , 投 资 额 3 9 . 亿 元 , 到 位 资 金 9 1 4 元 , 占全 省 利 用 省 02 52 6 3.亿 外 资 金 的2 .% 上海 市有 11 个项 目,投 资额 3 9 .亿 元 ,到 位 96i 65 400 资 金 4 7 8 元 , 占 i . % 江 苏 省 有 3 3 个 项 目, 投 资 额 2 0 . 3 .亿 39: 14 200 亿 元 , 到 位 资 金 5 2 8 元 , 占 1 . % h 4 .亿 73 。 i 安 徽 具 有 承 接 东 部 沿 海 地 区产 业 转 移 的 比 较 优 势 和 现 实 基 础 ,但 安 徽 应 该 如何 合 理 承 接沿 海 地 区的 转移 产 业 ,如何 加 速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 区 的 建设 ,需 要结 合 安 徽 和 长三 角 地 区 的产 业 发 展 现状 进 行 具 体 研 究 。本 文 利 用相 对 产 业 梯度 系 数 计 算模 型 及 动 态 集 聚 指数 模 型 , 以长 三 角 地 区 的上 海 、 江 苏 、浙 江 及泛 长 三 角 的安 徽 省为 样 本 ,对 安徽 可 承 接 的长 三 角 地 区 的具 有 转 移 趋 势 的 产 业进 行测 算 与 比较 分 析 , 以更好 地 实 践 泛 长三 角 地 区与 长三 角 地 区的产 业对 接 活动 。 二 、相关 理论 综述 对 于产 业转 移 的研 究 ,国外起 步较 早但 针对 性不 强 ,成果 散见 于各 个学 科领 域 。较 早形 成理 论 的是2 世纪3 年 代 的 日本 经济 学家 O 0 赤松 要 提 出的 “ 行 发展 模式 ”。这 一理论 后来 经 小 岛清 的发 展 , 雁 即 “ 际 产 业 扩 张 论 ” , 成 为 2 世 纪 7 年 代 日本 向 亚 洲 新 兴 工 业 国 边 O 0 和 地 区 以 及 东 盟 国 家 和 地 区 进 行 产 业 转 移 , 推 动 本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理论根 据 。梯 度转 移理 论认 为 : 区域经济 的 发展 取决 于其产 业 结 构 的 状 况 , 而 产 业 结 构 的 状 况 又 取 决 于 地 区 经 济 部 门 ,特 别 是 其 主 导产 业 在工 业生 命周 期 中所处 的 阶段 。主 导专业 化 部 门处在创 新 阶 段 并在 今后某 一个 时期 内经济 仍然 可 以持 续发展 , 这种地 区就认 为 它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高 梯 度 地 区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及 生 命 周 期 阶 段 的 变 化 ,生 产活 动逐 渐 从高梯 度地 区向低 梯度 地 区转移 ,而 这种 梯度 转 移 过程 主 要是通 过 多层 次 的城 市 系统 扩展 开来 当然 ,这种 扩散 是 有 序 的 ,也 是必 要 的 。第 二梯 度 在 工 厂布 局决 策 时 必须 考 虑 近 原 料 、 市场 ,劳 动力 成本 、运 费等 问题 上往 往具 有一 定优 势 。此 外 , 第 三 、 第 四梯 度 的地 区 由于接 受 能力 较 差 ,不 具 备 生产 能力 ,转 移 只 能是 从第 一梯 度到 第 二梯度 ,逐 渐过 渡 到第三 、第四梯 度 的地 区 。 也 就 是 我 们 平 常 所 说 的工 业 区 位 向 下 渗 透 。 [ 2 国 内对 产 业 转 移 的 研 究 起 步 较 晚 ,处 于 初 步 阶 段 。 卢 根 鑫 ( 9 7 在 他 的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论 》 中 , 围 绕 价 值 盈 余 这 一 核 19) 心 范 畴 ,对 产 业 转 移 问 题 从 理 论 角度 进 行 阐 释 ,认 为 产 业 转 移 的 两 种 基 本 形 式 是 产 业 贸 易 和 产 业 投 资 。石 东 平 、 夏 华 龙 以梯

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与产业梯度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各国之间的产业链联系日益紧密。

产业链的空间离散化效应和产业梯度转移问题成为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方面,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指的是产业链各个节点在空间上的分散和区域特点的影响。

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和地方政策的吸引力差异等原因,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从而引发了诸多问题。

比如,高端产品制造企业离低端配套企业较远,物流成本高,导致高端产品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减少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产业梯度转移也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产业梯度指的是国家或行业内的产业发展水平等级。

产业分工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承担的产业和环节也不同,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水平也不同。

产业梯度转移,指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向不同地区的转移,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如当下半导体产业被认为正在经历产业梯度转移,高端工艺渐渐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产业梯度的转移既是一个产业发展必然的规律,又是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促进良性转移,避免过速过度转移所带来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因此,本文拟就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和产业梯度转移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技术路径,促进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的表现形式、影响机制和政策对策,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现状、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其政策调控的有效性等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统计分析和策略分析方法。

具体而言,本文将运用大量实证数据,分析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效应的存在与表现,以及产业链空间离散化措施的成本效益和政策效果;同时,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探究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关系和协同机制,探求空间离散化效应的挖掘和协同发展之路径。

兰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兰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产 业 显 示 了承 接 优 势 。
【 关 键 词 】 兰州市 ; 产 业转移 ; 主成分分析; 产业梯度 系数 ; 产 业选择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1 1 - 0 1 3 4 - 0 3
为区域产业 i 的需求增长率 , A N f N为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率。当
其大于 1 时, 说明i 产业 的需求增长率大于 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 当等于 1 时, 说明 i 产业 的需求增长率等于 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 当小于 1 时, 说明 i 产业 的需求增长率小于 国民收入 的增长率 , 区域 主导产业应该是选择需求收入 弹性较大 的产业 。具有高收 入 弹性 的产业 部门 ,才能保证其产品市场不断地 大幅度扩张 , 其在产业结构 中的 比重不断增加。
1 . 产 业 的增 长 潜 力
产业的增长潜力 ,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产业 的需 求收入弹性 条件 , 同时 以产业 的增长速 度 、 产业 增长对 G D P增 长的贡献表
现 出来 。
( 1 )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 A D 丽 i / O i ; ( 1

2 , …, n ) , △ D / o
y 二
( 2 ) 增加值规模: = ÷ , Y i 为产业i 的增加值, Y 为 ∑y 一
所有产业 的增加值 , 墨越大 , 说明该产业越具备增长的经济实力 。
2 总 资产 贡献 能力
中一天水经 济区发展规划 》 、 《 甘肃省 循环经济 总体规划 》 等重
总资产贡献率 : X 3 = + A + A 。 ) , 1 0 0 %, 其 中, A 。 为某 i 产 大举措 , 为 兰州 市承接产业 转移 , 发展 经济提供 了有力 的政策 A 为某 i 产业税金 总额 ; A 为某 产业利息支 出; 保障。因此 , 如何利用兰州市 的政策机遇 以及 国内外产业转移 业利润总额 ; 曰 为平 均资产总额 。 的有利形势 , 积极 、 有效地 承接 国内外产业转移 , 促进经济的快 速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 主要通过定量分析来 阐述兰 3 . 产业 吸 纳 劳动 力 能 力 州市产业转移承接点选 择问题。 ( 1 ) 就 业吸纳率 : ' 此指标 表明 了

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_龚晓菊

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_龚晓菊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 07 0. 81 0. 03 0. 87 8. 43
非金属矿采选业
2. 11 2. 35 0. 12 0. 68 0. 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0. 57 1. 42 0. 22 0. 23 0. 17
食品制造业
0. 50 0. 99 0. 20 0. 15 0. 24
饮料制造业
0. 73 5. 22 0. 79 0. 30 8. 62
DOI:10.13269/ki.ier.2012.04.011
( 双月刊)
2012 年第 4 期( 总第 59 期)
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
龚晓菊1 刘祥东2
( 1.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2.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摘要: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 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 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 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13. 7 5. 0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7. 4
17. 4
61. 9
15. 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造业
43. 3 68. 7
32. 0 12. 5
37. 9 83. 4
31. 1 5. 53
装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64. 7 65. 4
15. 5 12. 2
76. 0 72. 5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梯度系数; 优势产业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301( 2012) 04-0089-06

陕西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第二产业分工的选择——基于区域专业系数及SSM的分析

陕西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第二产业分工的选择——基于区域专业系数及SSM的分析

陕西在“ 西三角” 经济圈中第二产业分工的选择
基于 区域 专业 系数及 S M 的分析 S
栾 贵 勤 , 赵 宇 昕 , 吴 姣
( 海理 Z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海 2 0 9 ) 上 - 上 0 0 3 摘 要 : 川渝 三地 产业 间有 着 紧 密 的 历 史 性 的 联 系 , 也 存 在 着 产 业 结 构 落后 , 业 趋 同 度 高 , 市 定 位 重 陕 但 产 城
Ab t a t: h a x , i h a n o g ig ha e co e i trid sr it rc lln a e , u h i n u tilsr cu e sr c S a n i Sc u n a d Ch n q n v ls n e -n u ty h so ia i k g s b tt eri d sra tu t r s a e as o wh tf l n e id, n a e p o l ms s c s id sr u lc to n na e u t nr sr cu e h r lo s me a al g b hn a d h v rb e u h a n u t d p iain a d i d q ae ifa t t r .T e i y u
中图分 类号 : 0 1 F 6. 5 文 献标 志码 : A
Ch ie o n o c fi dusra e e o ti ld v l pm e tf r S a nx n t e “ e tDet ’ n o h a ii h W s la’ e o m i ice: s n a a y i fr go lpr f s i n li c no c cr l ba e o n l sso e i na o e so a nde x a i . ha e- eho nd Sh f - t S r— t d M

基于产业梯度的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

基于产业梯度的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

( ) 一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厦 门比较 劳动生产 率高于全 省的行业 有 : 化学原料及化
学 制 品 制 造业 ( . )黑 色 金 属 冶 炼 及 压 延 加 工 业 (.6 、 25 、 7 23 )农
一 砘
一 一
莸亚人斯髓 ;
丽行亚恧 亚 页中两日 I , —重
地区 业增加值 、 墼= 堡回 该产 , f 仝 = 些缝加鱼 \ 面区该产亚 亚 页 \ 个区域同行业总从业人员 J 整
20 0 4年 8月 , 资源共享 、 以“ 设施共建 、 优势互补 、 同发 共
展” 为原则 的厦泉漳城 市联盟 已经启动。但就 目前来看 , 三市 的经 济发展仍在相 当程 度上呈现 出粗放 的 自我孤立 的发 展 模式, 还未按 照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 。若三市 能以
比较 劳动生产率 , 就是地区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整个 区域 的劳动生产率进行 比较 的值 , 它反映一个地 区相对于整
要 :厦漳泉地区是 海峡 西岸经济 区的重要增 长极 。在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 步伐 日益加快 的背景
下, 三市若能以城 市联盟为契机 , 各依 比较优 势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 具有现 实和战略意义。考虑到 工业 已经成为大 多数地 区经济发展 的重要 支撑 , 根据 区域分工和产业梯度理论 , 用产业梯度 系数的测算方法重点对厦 漳泉城 市联 利
20 0 9年第 2 期 总第 4 0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OMI C RES ARCH GUI E E D
No2. 0 . 2 09
S r lNo4 e i .0 a
基 于产业梯度 的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 行业分工 的优化取 向

产业梯度变化背景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产业梯度变化背景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产业梯度变化背景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关于《产业梯度变化背景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研究河南省产业梯度变化后,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优化问题。

首先论述了河南省的产业转移现状,然后结合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构建时间序列比较分析模型,通过前后比较分析,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给出承接产业转移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产业转移;区位商;产业梯度系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5)006-000-02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产业转移[1]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河南省的产业转移现状可以从本省以外投资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

(一)从承接规模上看,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项目和企业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承接资金方面。

自2001年起,河南省累计利用外资591亿美元,每年呈现出递增趋势,从2001年的3586万美元到2012年121.17亿元。

而到2013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4.57亿美元,居中部六省第1位,增长11.1%。

全年新增省外资金项目5770个,增长3.7%;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197.5亿元,增长23.3%,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合计超过7000亿元,为省内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项目和企业规模方面。

利用外资方面,单个利用外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达到2600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在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93个,到位总金额70.1亿美元。

截至目前在我省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81家。

2013年我省新增2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和谐汽车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5亿港币,落户郑东新区汽车产业园区,增加了产业园区的产业规模。

(二)从产业转移的来源区域看较为集中承接国际及港澳台产业转移方面,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和台湾。

自2004年至2013年底,河南省共承接境外产业转移资金577亿美元,其中香港占据355亿美元,占比61%,排名第一,台湾以36亿美元,占据第二,两者合计达到67%。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研究——以河南27个工业行业为例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研究——以河南27个工业行业为例

A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Selection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Taking 27 Industries of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作者: 邹双;朱涛;张军伟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出版物刊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产业转移;行业选择;河南省;中西部地区
摘要:文章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
梯度系数测度的优势产业,采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
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据
此对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东北振兴的路径选择——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途径

东北振兴的路径选择——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途径

·15·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东北振兴的路径选择——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途径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梦姣摘要: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下东北地区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首先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确立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测算出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设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制造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资源加工业。

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力求为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转移;产业梯度系数;优势产业一、引言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路径选择的研究大量出现,虽然以产业转移作为东北振兴路径选择的专门研究还很少,但是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区域间存在比较优势的差异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产业转移的原因。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对东部地区有转移趋势并且东北地区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测算,力求为今后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一)东北三省的产业梯度系数及优势产业分析产业梯度系数,在产业转移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其公式为:ICG LQ CPOR ij ij ij =´其中,y y LQ Y Y ij iij ij j =,表示i 地区j 产业的区位熵;y y CPOR L L ij j ij ij j =,代表比较劳动生产率。

如果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表示某个地区该产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是该地区相对专业化的部门。

本文预期东北三省主要承接来自东部的工业产业转移,因此分别计算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的产业梯度系数和东部十个省(市)的产业梯度系数。

通过计算可知:东北三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资源密集型的采矿业、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上,辽宁省有3个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梯度系数达到4.28;吉林省有10个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的梯度系数分别达到3.44和4.15;黑龙江省有5个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梯度系数达到4.9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梯度系数高达8.22。

基于产业梯度的河南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基于产业梯度的河南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表 1 河南省和长三角 、 珠三角和京津地区的主要工业 的产业 梯度 系数
资料来源 :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 0 1 1 》 《 中国工业经济年鉴 2 0 1 1 》 整理计算 而得.
和相对产 业梯度 ,并 结合 河南省 自身的产业发展和产 业结构现 状 ,确定 了河南省对 不 同地 区需要 承接 的重点产
业以及各地 区适合承接 的产 业。河 南省作为承接地 应积极 制定优 惠政策、 完善 自身条件 来吸 引转移产 业 ,并利 用转移产 业融合 本土产 业 ,实现 河南省 自身产 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产 业转移;产业梯度 ;优 势产业
A地 区 产业 的产 业梯度 系数
I G C=L Q×C P 0 R:
其 中 ,L Q是 A地 区 产 业 的 区位 熵 ,L Q: P / G,P 行业 ;计永超运用产业梯度系数研究了安徽省产业 为 A地 区 产业 增加 值 占本 地 区工 业 G D P的 比重 , G为 全 国 产 业 增 加 值 占全 国工 业 G D P 的 比重 ;
A地区 i 产业从业人员在全 国同行业人员的 比重。
洛阳理工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第2 8卷
现 仅考 虑河南 省承 接东部 发达 地 区长三 角 、珠 三角
角 、珠 三 角和京 津地 区 的主要工业 的产业 梯 度系 数
等地区和京津地 区的产业转移 ,将河南 省和长三 进行计算和对 比,其具体结果如表 1 所示。
我 国 区域 经 济发展 不平 衡 的主要 原 因是 东西 部 发 展 以承接东 部地 区产业 转移 的重 点产 业 。这些 研 地 区产 业级差 的不 断扩 大 。伴 随着 东部 地 区 的劳 动 究都侧重于一个省份的产业承接 ,没有研究单独一

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

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
用 相对 产业 梯度 系 数 计 算 模 型 , 以长 三 角地 区 的上 海 、 苏 、 江 和珠三 角地 区 的广东 与福 建沿 海五 省 江 浙
市及 安 徽为样 本 , 东 部 沿 海需 转 移 的产 业 和 安徽 对
设 , 芜 蚌 自主创新 综 合 配 套 改 革 试 验 区建 设 被 赋 合 予“ 行先 试” 先 特权 。这些 因素 为安 徽承 接沿 海地 区
关 键 词 : 业转 移 ; 业 梯 度 系数 ; 产 产 中部 崛起 ; 江城 市 带 ; 海 地 区 皖 沿
中图 分 类 号 : 2 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8 X( 0 0 0 —0 3 —0 1 0 —9 0 2 1 ) 8 0 3 5
1 研 究 背 景
安徽 具有 承接 东部 沿海 地 区产业 转移 的 比较优 势 和现 实基础 , 安 徽应 该 如何 合 理 承 接 沿 海地 区 但
的转 移产业 , 何加 速 皖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业 转 移 示 如
范 区的建设 , 要结 合 安 徽 和 沿 海 地 区 的产 业 现 状 需
及 产业 分工 差 异进行具 体分 析和 实证研 究 。本文 利
元 , 位 资金 2 1 8亿 元 ; 建省 有 5 1个 项 目, 到 4. 福 2 总 投 资 7 4 3亿 元 , 位 资 金 1 3 5亿 元 ; 1. 到 6. 山东 省 有 3 6个项 目 , 3 总投 资 3 5 7亿 元 , 位 资 金 6 . 2. 到 0 5亿
元 。 这 些 东 部 沿 海 发 达 地 区 占安 徽 全 省 利 用 省 外 资 金 的 比例 超 过 9 。3 O L ]
亿 元 , 位 资金 91 4 元 , 到 3. 亿 占全 省 利 用 省 外 资 金 的 2 . ; 海 市 有 1 1 96 上 6 5个 项 目 , 资 额 3 9 . 投 4 0 0亿

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态势分析

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态势分析

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态势分析发布时间:2021-10-26T00:50:09.64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6期作者:郑直[导读] 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川渝地区新常态下的重要特点郑直成都锦城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摘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川渝地区新常态下的重要特点,对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进行分析,并与沿海地区进行比较得出川渝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显示各个产业对沿海地区的相对发展阶段。

分析结果说明了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及应积极承接的产业。

【关键词】川渝地区产业转移梯度系数一、引言产业转移理论主要由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和费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

蔡锐、刘泉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对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

陈建军以浙江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2002年浙江以及其他东部发达省份都不存在向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戴宏伟最早提出了产业梯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以此来研究区域产业转移。

熊必琳等用梯度理论比较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产业门类的产业梯度,并分析了顺梯度、逆梯度和等梯度三种转移类型。

二、川渝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一)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分析笔者对各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进行了汇总,并计算了这些省份的产业梯度系数,其中,具有产业梯度优势的行业如下:开采辅助活动(16.47),通用设备制造业(4.01),电子设备制造业(16.01),仪器仪表制造业(3.33),运输设备制造业(12.02),其他制造业(2.99),汽车制造业(10.96),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62),医药制造业(9.6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59),化学纤维制造业(8.1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5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14),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4.36),烟草制品业(2.07)。

结果中共有16个具有明显梯度优势的行业,这些产业集中在轻纺工业、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行业。

基于梯度系数的产业选择研究——以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基于梯度系数的产业选择研究——以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4— 10 2 1 )4一 o 9— 6 1o 3 6 (02 0 o 6 0


引 言及 文献 评述
业结构的先进性、 合理性及产业 的正确选择分不开 ,
作 为后发 国家 或地 区利用 产 业选 择这 一后 发 优 势 是
国家 在 2 0 颁 布 了《 06年 中共 中 央 国务 院关 于 促 进 中部 崛 起 的若 干意 见》, 中部 地 区包 括 江 西省 在 内 迎来 了重 要 的发 展 机 遇 ;09年 , 20 国务 院 颁 布 《 进 促
克 萨维提 出 了梯 度 推 移 策 略理 论 , 为 在 经 济 发 展 认
及产业在 国家之间转移的过程呤 。小岛清(9 8 的 初期, J 17 ) 由于受经济实力限制 , 都会要求优先发展基础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 对外直接投资应从该 国已
经 处 于或 即将处 于 比较劣 势 的产 业 ( 为边 际产 业 ) 称
依 次进 行转 移 l 。刘 易斯 ( 9 4 认 为发 达 国家 的劳 3 J 15 )
较 好 的地 区 , 致 区域经 济 差距 较 大 , 导 然后 再 通 过 扩 散效应 带动 落后地 区 的发展 ¨ 。 戴 宏伟 (0 3 ¨ 20 ) 在 考 虑 到 劳动 生 产 率 对 区域 产业 比较优 势 影 响 的基 础 上 , 先 用 区 位 商 和 劳动 最 生产率 的乘积 来 衡 量 区域 产业 梯 度 水 平 , 称 之 为 并 产 业梯 度系数 , 即产业 梯 度 系数计 算 公 式 为 : 业 梯 产 度系数 =区位 商 ×比较 劳 动生 产 率 。该 系数 表 示 的
人 , 南科技 大 学商 学院研 究生, 湖 主要研 究方 向: _ P 产 , 2济学;. l k 3 聂瑶 , , 女 湖南长沙人 , 湖南科技 大学商学 院研 究生 , 主要 研究方

梯度转移背景下广东省产业转移中的 政府作用研究

梯度转移背景下广东省产业转移中的 政府作用研究

梯度转移背景下广东省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摘要]文章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为视角,在分析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在产业梯度系数、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三方面存在差距的基础上,研究广东省各区域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最后从适度保护与优胜劣汰机制相结合、淘汰落后产业、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完善配套区建设、强化产业集聚效应等方面提出可行的政府应对之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梯度转移;政府作用[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政府作用研究(编号:2011B070300060)[作者简介]韦小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等,广东广州,510640;柯传秀,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40[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4)02-0003-0004一、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概述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来看,一国不同地区的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产业转移梯度。

一般而言,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在产业成长阶段,由于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等会吸引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集聚到该地区,进而使得该地区的产品在满足本地区需求的同时还能满足其他地区的部分市场需求。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逐步向第二梯度转移,以此类推。

产业总是从高梯度的地区转向低梯度的地区,其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为:自产自销――生产规模扩大使产品逐渐外销――地区内市场饱和,供给减少,高梯度地区将产业转入低梯度地区。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存在区域发展差距的地区中,一个地区为了摆脱发展包袱,节约发展成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会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

二、广东省区域梯度差距现状分析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提,就广东省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前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越的地理环境及利好的政策支持等因素,通过引进转移产业而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测算研究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测算研究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测算研究彭肖肖;彭刚;沈亚楠【期刊名称】《统计与信息论坛》【年(卷),期】2024(39)5【摘要】在传统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中引入产业发展质量指数,构建兼备量与质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方法,估算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

基于测算结果,利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推动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演进规律,探究三大地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差异情况,识别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研究发现:第一,全国与三大地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东部绝对水平高于其他地带,中部平均增速最快。

中部和西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份间存在空间差异特征,大部分省份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较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间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具有显著差异。

第二,全国和东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具有分散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梯度效应和微弱的极化现象。

中部和西部区域内出现水平极高值的可能性较高,特别是中部。

第三,全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全国、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异随着时间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并在2017年超过东部成为差异最大的区域。

地带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差异也整体下降,东部和中部之间的差距相对更大,地带之间差异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第四,外资依存度、保障水平是阻碍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15页(P16-30)【作者】彭肖肖;彭刚;沈亚楠【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3;F222.1【相关文献】1.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双循环”视角下的实证研究2.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3.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数字经济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4.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效率研究5.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术界主要围绕
&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研究!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编号: "7bA>"$# ] &产业转移的制度效应: 基于中部地区主要城市的实证研究!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 研究青年项目 编号: ##WB[<7"!79 ] &基于 [3J 模型的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 年项目 编号: #!WB[<7"":9] 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2 刘友金, 男, 湖南浏阳人,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2 廖倩, 女, 江西赣州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92 聂瑶, 女, 湖南长沙人,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人, 向: 产业经济学; $2 朱婵, 女, 湖南娄底人,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8 ]
源供给和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 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 #陈建军( !""7 ) 从企业开
[7 ]
放型发展战略的角度对产业转移进行研究
#
产业选择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主导产业的理论发 展起来的, 而产业的选择之所以被提出, 说到底归结 于经济的不平衡增长现象# 罗斯托 ( #7:" ) 认为, 在 近代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存在一个$主导产业 , 部门体系$ 这些主导产业部门通过直接 ( 自身的增 长) 或间接( 通过后向" 前向" 侧向联系 ) 效应带动整 个经济的增长
中部五省产业梯度系数( !"#" ) 山西 #"2 "<8#!%!< "2 !%":::8"8 92 !7:!!79": "2 9%:::#%98 "2 $%:7#<:%< "2 %7%%<!:!7 "2 87:##!7%! "2 9#8%<!%:% "2 #$<7<$$!< "2 "8%!#$""$ "2 ""$"%9:<9 "2 "<$<7<<7: "2 "$"#"<88: "2 #7#%%%"7% "2 9!7!<#%$7 "2 "89"<:8<% #"2 9<:$!%!< #2 9%97"9#:$ #2 "!!#<!":! "2 "98!%99:$ "2 !798<$#98 "2 #<779"997 #2 #8"<<#$88 湖北 "2 "9%8<9$97 #2 #:<:8!!7: "2 !7%#"$<%8 !2 ":!%#<%7! #2 9<#:#%::8 "2 7#$8:$9$% #2 78<79#8"7 !2 !9%977:#$ "2 8$"#$""78 #2 ""$"::$$7 "2 "779!7:#% "2 %!%9$$$#8 "2 !%8$988<: "2 :<#9!#7%$ #2 #9"<"%""9 "2 %"8<!7$8! #2 "7%%#%9%7 "2 <$9:7#"%9 "2 7!7"$"!## "2 "88:$:$7< "2 $7"<#:<%9 "2 8:8:"7::9 #2 """$9%9!8 安徽 #2 #9%89# "2 <%$8<< "2 $#8!8$ #2 #9<8%7 #2 $:8:8$ "2 :#%%<7 "2 8<88:8 #2 #%<##9 "2 $7"99# "2 %%<<$# "2 7$"99: #2 $#"9%: "2 <99"$$ "2 %7!!<< #2 !"79"% "2 %%:%#7 "2 $!:#<: "2 <%<:": "2 %9:7<7 "2 !%%##8 "2 8%%99$ #2 %"!!<$ #2 "%$8:7 湖南 "2 <7$<%% "2 $##:#< !2 9<9%7 !2 <"":8% #2 :9"8$9 #2 #79#<: #2 #8!::8 92 9%:%7: "2 $8$"!! "2 ::%8#8 "2 8!99<< !2 !$"#"< #2 <!7!7< #2 <#$%"9 #2 7:988 "2 8<"8"< "2 $%8%$$ "2 :"$8:9 #2 #$$7#! "2 #7$<:9 "2 !"8%:8 #2 "!9<7$ #2 ""<7"9
克萨维提出了梯度推移策略理论, 认为在经济发展 初期, 由于受经济实力限制, 都会要求优先发展基础 较好的地区, 导致区域经济差距较大, 然后再通过扩 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戴宏伟 ( !""9 )
[#8 ] [#< ]
#小岛清 ( #7<8 ) 的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对外直接投资应从该国已 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 称为边际产业 ) 依次进行转移
[# ]
一" 引言及文献评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 国家在 !"": 年颁布了 , 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 中部地区包括江西省在内 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7 年, 国务院颁布&促进 ; 在 !""7 年 #! 月 #! 日, 中部崛起计划! 国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的政策向包括江西在内 的中部地区倾斜, 江西省发展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承 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增多# 区域经济发展与该区域产
[#$ ] [#% ] [#9 ]
# 在赫
的不平衡发展理 等人的工业生产
( ! )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 ( [?XN ) 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 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比较劳动生产率大 于 #, 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区域全部产业劳 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 说明 该 产 业 具 有 比 较 优 势# 具体公式为: [?XN C ( f# ] 3# ) ( \" ] c" ) ( !) 式中 f# 为各产业总产值; 3# 为各产业从业人 员; \" 为全国各产业总产值; c" 为全国各产业从业 人员# 92 江西省选择承接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 # )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为了详细考察江西省各个产业的优势, 本文选 取了中部其他各省作为参照, 选择了中部各省的 9< 个规模以上工业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 运用产业梯 度系数比较得出江西省的优势产业# 需要说明的一 点是, 由于河南省相关数据的缺失无法得出该省的
[% ]
产业比较优势影响的基础上, 最先用区位商和劳动 生产率的乘积来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 并称之为 产业梯度系数, 即产业梯度系数计算公式为: 产业梯 度系数 C 区位商 d 比较劳动生产率# 该系数表示的 是某地区某一产业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位置, 产业 梯度系数大于 # , 说明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在整个地区 中处于高梯度, 具有发展优势; 反之, 小于 # 则处于 低梯度, 没有发展优势, 并以此作为区域产业分工布 局的重要依据# 它主要受两个因子的影响: 创新因 子和产业集中因子#创新因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 表示, 它取决于该地区该产业劳动者的技能" 技术创 新水平和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等因素与全国平均水平 的比较; 产业集中因子即专业化生产程度, 用区位商 来表示# !2 产业梯度系数测算方法 由以上内容得知, 产业梯度系数计算公式为: 产 业梯度系数 C 区位商 d 比较劳动生产率# 具体分析如下: ( # ) 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 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 于区位分析中, 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 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 以及某一区域在高 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 产业的区位商, 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 位的优势产业, 并根据区位商 ( \e ) 值的大小来衡量 其专门化率#\e 的值越大, 则专门化率也越大# 具 体公式为: \e C ( 1# ] @# ) ( 1" ] @" ) ( #) 式中 1# 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 @# 为研究区 域所有部门产值; 1" 为全国某部门产值; @" 为全国 所有部门产值# 区位商即表示地区的专业化水平; 区位商越大, 专业化水平越高#
表# 行 业
产业梯度系数, 所以本文剔除河南省用其余四省与 江西进行比较#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 计年 鉴 !"## ’ 以 及 中 部 各 省 !"## 工 业 经 济 统 计 年鉴" ( ! ) 计算过程与结果 按照上述思路, 分别计算出江西省与其他中部 各省( 缺少河南省情况下 ) 的产业梯度系数 ( 结果如 表 #) , 我们发现江西省有 !$ 个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 #, 说明这些产业均具有比较优势# 在黑色金属矿采 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等 !$ 个 产业在中部 % 个省市中梯度系数最高 ( 缺乏河南省 数据的情况下) "江西省产业梯度系数排名前十的产 业为: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 回收加工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 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