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相关项目检验结果解读

合集下载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验 检验本科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验   检验本科

4.PT测定的正常对照 WHO等国际权威机构要求, 每次(每批)PT测定,PT正常对照值必须至少来自 20名以上男女各半的混合血浆所测得的结果。目 前,许多试剂制造商能提供100名男女各半的混 合血浆作为对照用的标准血浆。 5.PT的报告方式 ①一般情况下,可同时报告被检标本PT(s)和正常 对照PT(s)以及PT比率。 ②凝血酶原比率(prothrombinrate,PTR)=被检 血浆PT/正常血浆PT。过去曾用凝血酶原活动度 报告,现已少用。 ③当PT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时,则必须同时 报告PT的INR值。
整个PT试验均应置于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系统之下:包括正确的标本采 集和处理、优选的检测方法、可靠的结果记录。 并执行: ①内部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常用质控物或患者标本进行监控,以反映检测的 精确性。 ②外部质量控制可通过参加室间质量评价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进行,以 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或方法学之间的可比性。
组织凝血活酶的不同来源、不同制备方法使 各实验室之间及每批试剂之间PT测定结果差异较 大,可比性差,特别影响对口服抗凝剂患者治疗 效果的判断,因此,必须使用已经表明国际敏感 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1Si) 的试剂。 为了校正不同组织凝血活酶之间的差异, 早在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人脑凝血活酶标 准品(批号67/40)作为以后制备不同来源组织凝 血活酶的参考物,并要求计算和提供每批组织凝 血活酶的ISI。
作PT测定时,首先应了解所用的组织凝血 活酶试剂的ISI,ISI值通常由生产试剂的厂商提 供,测定PT后,即可计算出INR。INR也可从试剂 制造商提供的图表中查得。最初规定INR必须使 用手工法测得;在引入凝血仪后,制造商还应提 供相应仪器的ISI值。使用ISI和INR可缩小各实 验室PT测定在技术上和试剂上差异,使抗凝疗法 监测中,各种PT的检测结果有可比性。

孕晚期孕妇血栓与止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孕晚期孕妇血栓与止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孕晚期孕妇血栓与止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孕晚期妇女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了解孕晚期妇女凝血功能状态。

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54例孕晚期孕妇(实验组)和74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作凝血指标的检测,并进行t检验分析。

结果:孕晚期妇女的PT、APT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imer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孕晚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于保证母婴安全,防止产科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孕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111-02正常人体的血液循环依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完善和平衡,当其中任一物质的变化均易导致出凝血疾病的发生。

妊娠期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凝血物质改变,尤其是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显著变化[1]。

由于生理机能改变,可出现出凝血疾病。

因此,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孕产妇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对于预防和早期治疗异常出血非常重要[2]。

1.材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实验组154例孕晚期孕妇,均为2014年5月~2014年10月本院产科住院产妇,孕龄均为35周以上,年龄21~35岁,平均27岁,除了存在妊娠期正常生理反应外无其他影响检测结果的疾病。

对照组74例均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未婚或未孕妇女,年龄18~35岁,平均27岁,无血液及其它系统疾病,抽血前1周内未服任何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为日本Sysn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随机配套试剂和质控品。

健康评估 血栓与止血检查

健康评估 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栓与止血】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或blood platelet count,BPC):计数单位容积(L)周围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1、参考值:(100~300)×109/L2、临床意义(1)plt减少:<100×109/L①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细胞、骨髓纤维化等②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恶性淋巴瘤、DIC、脾功能亢进③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血)(2)ple增多:>400×109/L①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慢粒、真性RBC增多症、原发性plt增多症)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恶性肿瘤(二)出血性疾病的检验人体内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凝血和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既能通过一系列凝血反应达到伤口止血、修复的目的,又能启动一系列抗凝环节维持血管通透性,防止血栓形成。

其中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质与量、抗凝物质的多少等。

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

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即可出现出血或凝血方面的异常。

其中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

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的检验大致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四个方面。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目的】通过给血管加压一定时间后检验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主要反映血管壁结构功能是否正常,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

【操作方法】在上臂束好血压计袖带,于肘下4cm处用色笔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袖带内充气使血压计的压力指数保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一般不超过100mmHg,维持8min后解除袖带压力,再等5min后计算圆圈内新鲜出血点的数目。

【参考值】正常人阴性,新鲜出血点不超过10个。

>10个出血点为阳性。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APTT(A)
PT(N) 内源途径缺陷
APTT(A)
PT(A) 无出血症状
共同途径缺陷
凝血因子I、II、V、X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凝血因子XII、PK、HMWK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21
血友病筛选及诊断试验
筛选试验
确诊试验
PT APTT TT Fg
混合试验
纠正
凝血因子活性检测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12
血管性血友病分型
❖ 1型, VWF 量部分缺乏 (75%)
❖ 2型, VWF 质异常 (25%)
90%以上漏诊
◆ 2A型,血浆中缺乏大中分子量VWF多聚物 ◆ 2B型,血浆中缺乏大分子量VWF多聚物,与血小板GPIb的 结合能力增强 ◆ 2M型,血浆中VWF多聚物分布正常,血小板黏附能力下降 ◆ 2N型,血浆中VWF多聚物分布正常,与因子VIII结合能力 明显下降
❖ 3型, VWF 完全缺乏 (《5%)
13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室诊断
出血筛查
PLT ; PTT; PT; Fibrinogen or TT
VWD初步诊断
VWF:Ag; VWF:Rco; FVIII; BT
确诊和分型
➢ VWF:Rco /VWF:Ag比值 ➢ 多聚物检测 ➢ 胶原结合试验
费时 经验
➢ RIPA ➢ FVIII 结合试验
17
病例1
女,25岁,月经增多伴皮肤黏膜瘀点、瘀斑10年 APTT70’‘,PT13“,Fg2.1g,BPC130×109/L FⅧ:C21%,FⅨ:C60%, FⅪ:C73%,FⅫ:C81% vWF:Ag 30% ,BT16’, vWF:Ristocf A:25% 诊断 血管性血友病 治疗 DDAVP,低温冷沉淀制剂

血栓与止血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者PT/正常人PT,参考值1.
• 整个凝血过程分为三期 2)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②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标本采集:同APTT,枸橼酸钠抗凝血2ml,mlml血液混匀,两者是1∶9关系。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 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黏附(GPI、VWF、胶原)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小板血栓 聚集 血小板血栓 聚集 释放反应Ⅰ ADP
释放反应Ⅰ 其肝抗素凝 :的是主一要种机酸制性在粘于多它糖能,结主合要血由浆肥中大的细一胞些和抗嗜凝碱蛋性白粒,细使胞这产些生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ADP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 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 分三个阶段:即因子Ⅹ激活成Ⅹa;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Ⅰa(纤维蛋白)。
瀑布学说
•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
作用,直至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纤维蛋白形成期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除因子Ⅳ(钙)外,均为蛋白质。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出血不止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若血管臂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因子等有缺陷,则血管臂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出血点增多。
•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Ⅶ与因子Ⅲ组成复合物,在有Ca2+

血栓与止血实验

血栓与止血实验

[参考值]
试管法 4-12min 硅管法 15-30min 塑料试管法 10-19min
• CT延长见于
因子VІІІ ,ІХ和ХІ血浆水平减低,如血 友病A和B,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 病患者;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Х和纤 维蛋白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 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症,口 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纤维蛋白 血症; 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 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有抗凝物质如SLE等
器材和试剂 (1)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常用人 或兔脑粉浸出液。 (2)0.025mol/L氯化钙溶液。 (3)秒表、塑料试管、塑料注射器。
• 操作 (1)在试管内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 溶液0.2ml,然后加入待检者血(或正常对 照)1.8ml,混匀, 3000r/min离心10min, 分离血浆. (2)取小试管一支,加入待测血浆和组织凝 血活酶浸出液各0.1ml, 37oC预温,再加 入0.025mol/L氯化钙溶液0.1ml(氯化 钙溶液也应预温),立即开启秒表,不断 轻轻倾斜试管,记录至液体停止流动所需 要的时间。重复以上操作2-3次,取平均 值,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3)同时按上法测定正常对照。
• 血块收缩不佳:主要见于血小板功
能数量的障碍以及纤维蛋白原异常, 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 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增多症等。 • 血块收缩过度:见于先天性凝血因 子XIII缺乏症、严重贫血等。
血小板功能检测:
1. 粘附功能:常采用血小板粘附试验 (PAdT); 2. 聚集功能: 常用血小板聚集试验(PadT); 3. 释放反应: 常用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 定、 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血小板P-选择 素(GMP-140)测定、血小板凝血酶致敏蛋白 (TSP)测定以及5-HT)测定.血小板ATP测定等; 4.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常用血栓烷B2(TXB2)测 定、cAMP/cGMP测定等; 5. 收缩蛋白试验:常用血块收缩时间; 6. 促凝活性:常用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 (PF3AT)测定。

单为民、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

单为民、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

解读
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对血栓 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 检测报告应包括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检测 结果及对应的结论和建议,以便临床医生根据报告 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FOR
W AT C H I N G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诊断血栓性疾病
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
通过对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抗凝物质 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静脉血栓 栓塞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诊断动脉血栓性疾病
检测凝血和血小板活性等指标,有助于 诊断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 梗死和周围动脉血栓形成。
监测抗栓治疗的效果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 一种重要的蛋白质, 参与血液凝固的全过 程。纤维蛋白原水平 升高可能表示血液处 于高凝状态,与血栓 形成风险增加有关; 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 则可能表示止血功能 受损,容易发生出血 或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重要的蛋白质,其水 平变化直接影响止血功能。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血浆D-二聚体(D-Dimer)
总结词
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血栓形成和溶解的特异性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血栓形成的 风险增加。
详细描述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的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排除或诊断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凝血酶活性(AT:A)
增加有关。
凝血酶原时间(PT)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性, 有助于评估止血功能。
VS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 之一。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通过受损的组织 暴露出组织因子来触发血液凝固的过程。凝 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表示外源性凝血途径障 碍,常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等;凝血 酶原时间缩短则可能表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有关。

血栓与止血检验实验诊断(课件)

血栓与止血检验实验诊断(课件)

PT 测定值 INR = PT 正常人均值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ISI: 国际敏感指数
ISI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分析流程】
样品量
试剂量
50μl血浆
血浆
PT试剂
50μl
100μl
100μl PT试剂
温育3分钟------检测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血凝四项手工法操作步骤(试管法)
项目 PT APTT TT
血浆
APTT
100ul

100ul
100ul
100ul

混匀后将试剂和标本置于37°水浴箱 PT CaCl2 TT 200ul — — — 100ul — — — 200ul
观察凝固时间
三、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的检测 方法及原理
1、仪器检测功能 2、仪器检测方法及原理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临床应用】 1、是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查试验。 2、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是否缺陷。 3、是普通肝素治疗监测的首选指标。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异常意义】 1、延长: (1) 见于因子Ⅷ Ⅸ 和Ⅺ水平减低,如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等。 (2) 严重的凝血酶原、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 塞性黄疸、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含有纤维蛋白(原) 降解物(FDP)。 2、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 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 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一)血栓和止血检验

(一)血栓和止血检验
血流减慢
血管的血止管壁受损血作用
体液因素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释放
血小板粘附 聚集释放
内源性 凝血途径
外源性 凝血途径
血小板血栓
凝血酶
初期止血
纤维蛋白沉积
二期止血
8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 静息状态下,呈双凸碟状,90%以上静寂,
血管损伤使血小板活化,发生形态改变,释放 大量内容物,表面表达一些特殊蛋白,作用于 止、凝血过程。
46
病理性变化
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
➢ 生成减少 :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 分布异常及稀释:脾肿大 、输库存血等 ➢ 过度破坏:ITP、脾功能亢进、SLE等 ➢ 消耗增多:DIC、TTP等 ➢ 其它:先天性
47
血小板增多(Thrombocytosis)
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等
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的参考物。
69
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ISI)
表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纵坐标)与每一批组织凝血活酶 (横坐标)PT校正曲线的斜率。 ISI值越接近1.0,试剂越敏感
41
血小板计数
定义: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范围:(100.0~300.0)×109/L
42
检测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直接法:破坏红细胞计数法(草酸铵溶血法) 间接法:根据红细胞与血小板的比例计算
相差显微镜法 利用光线通过透明物体时产生的相位差而转化
为光强差,识别血小板形态。 血液分析仪法:电阻抗法、光散射法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蛋白质
30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

血栓与止血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介绍:血栓与止血检测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这些试验中,前四项试验主要反映了血管壁和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

余三项均属检查内源性凝血的试验,以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最敏感。

血栓与止血检测正常值:检查结果均无阳性反应,亦无异常数据反应。

出血时间测定TBT 法( Simplate Ⅱ型): 2.3~9.5minIVY 法2~7minDuke 法:1~3min(不超过 4min )血小板计数普通显微镜计数法:(100~300)×109L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血块收缩试验定量法Macfarlane法 48-60%血浆法:40%凝血时间测定普通试管法:5~10min硅管法:15~32min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min复钙时间测定玻璃皿法:97~160s试管法(PRP法):90~160s(PPP法):90~200s(ART法):50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s凝血酶原比值:0.82~1.15血栓与止血检测临床意义:异常结果: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病理性CFT阳性见于:①毛细血管有缺陷的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本试验较有价值,还有坏血病、过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②血小板有缺陷的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von wi llebrand disease,VWD)、血小板病;③其它: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异常;毛细血管造成损伤的疾病,如败血症、尿毒症、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出血时间测定BT 延长( 1 )血小板数量异常: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发色底物法 ELISA
参考范围 0.29±0.03g/L 108.5±5.3% 64%~147%
TPS (96.6±9.8)% FPS (100.9±11.6)% 1.16±0.19U/ml
1.45±0.4μg/L
临床意义 ↓血栓病,DIC,肝肾疾病 同上 ↓先天性/获得性PC缺陷症 ↓血栓病 ↓先天性/获得性PS缺陷症 ↓血栓病
↓纤溶亢进 ↑原发性/继发性纤溶亢进 ↑原发性纤溶亢进 ↑纤溶亢进
14~34μg/L
↓纤溶亢进
注: ELT,优球蛋白溶解试验;t-PA: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PLG:A,纤溶酶原活性;PAI-1:A,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α2-AP:A, α2-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FDP,纤维蛋白(原)降解 产物;D-D,D-二聚体;PAP,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TAFI,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
ADP11.2μmol/L: 70%±17%; 肾上腺素5.4μmol/L:
↓AA,ITP,脾亢 ↑原发性/继发性 ↑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 少
↓vWD,血小板无力症 ↑血栓前状态,血栓病 ↓血小板无力症, 抗血小 板药
↑血栓前状态,血栓病
65%±20%;
花生四烯酸20g/L:
69%±13%;
瑞斯托霉素1.5g/L: 67%±9%
注:TT,凝血酶时间;ACLA,抗心磷脂抗体;LEA,狼疮抗凝物质
表4 抗凝血系统检测
试验名称 AT:Ag AT:A PC:A TPS/FPS
TFPI:A TAT
病理生理 灭活凝血酶 同上 生成APC灭 活FⅤa、FⅧa PC辅因子
抑制外源凝血 途径 凝血酶大量生 成
检测方法 ELISA 发色底物法 发色底物法 免疫火箭电泳法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2. 血小板机制
2. 血小板机制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通透性。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ADP,ATP,PF4等),增强血管收缩(TXA2,5-HT等)。 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反应介质。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形成稳固血栓。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因子Ⅸ 血浆凝血激酶 因子Ⅹ 斯图亚特因子 因子Ⅺ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因子Ⅻ 接触因子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凝血因子特点: 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处于无活性状态。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 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顺序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活成为具有活性的酶,形成“瀑布样反应”。 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 凝血过程有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
1.血管壁机制
(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血管壁完整时,血管主要表现其抗血栓活性: 血管松弛、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纤溶酶原激活物(PA):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抗凝血酶(AT):灭活凝血酶,抑制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TM):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具有多种抗凝活性
3. 凝血因子机制
FVIIIa和FVa是FXa和凝血酶激活的限速因子,(FVIIIa作为辅因子,使FIXa对FX的激活速度提高20万倍;FVa作为辅因子可使FXa对凝血酶原的激活速度提高10000倍) Ⅻa和Ⅶa也可分别自我激活Ⅻ和Ⅶ,加速内外凝血反应。 整个凝血过程中,中心环节是凝血酶的形成。一旦产生凝血酶,即可加速凝血过程,但受损部位纤维蛋白质凝块的形成又必须受到制约而不能无限扩大和长期存在,这一作用由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调节控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与止血相关项目
检验结果解读
1.凝血酶原时间(英文缩写PT)
【参考区间】
9~16秒。

【解读要点】
(1)PT延长:原发性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PT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

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时,为合理和安全用药。

请参考下面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内容一起解读。

2.国际标准化比值(英文缩写INR)
【参考区间】
0.8~1.5。

【解读要点】
(1)INR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是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的)。


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ISI的试剂检测,其PT值的测
定结果差异很大,但是它的INR值却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使测得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2)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世界卫
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死(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英文缩写APTT)
【参考区间】
24~39秒。

【解读要点】
(1)APTT延长:①血浆中的因子Ⅷ、Ⅸ和Ⅺ水平降低,如血友
病甲、乙。

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
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③纤溶活力增强,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液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④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APTT缩短:①高凝状态,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4.凝血酶时间(英文缩写TT)
【参考区间】
14~21秒。

【解读要点】
(1)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原发性纤溶等。

(2)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5.纤维蛋白原(英文缩写FIB)
【参考区间】
200~400mg/L。

【解读要点】
(1)纤维蛋白原减少(<150m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腹蛇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①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②无菌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③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放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3)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是正常的,但是有质的异常,临床上的表现可以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6.D-二聚体(英文缩写DD)
【参考区间】
<0.3mg/L。

【解读要点】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
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的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效果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

因此,在溶栓过程中,检测用药前、中、后动态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