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平行的判定(公开课)教案
教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教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运用;(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讲解:(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两个平面在空间中不存在公共点,则称这两个平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①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②如果两个平面分别过第三条交线,且这两条交线互相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①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相等;②平行平面上的线段在另一个平面上的投影互相平行;③平行平面上的角相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平面与平面平行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2. 查找一些有关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
五、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图形,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5.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教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3.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4. 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
2. 运用讲解法,引导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4. 运用练习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关系,引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
2. 讲解判定方法:讲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理解判定方法。
3. 讲解性质:讲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理解性质。
4.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平面与平面平行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练习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a. 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
b. 学生是否能运用判定方法正确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c.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a.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面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面面平行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3.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 教学难点: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面面平行判定。
3. 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2. 讲解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结合图形,讲解定理的内涵和外延。
3. 讲解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4. 应用练习: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面面平行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解决一个面面平行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
3.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面面平行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游戏环节的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测试学生对面面平行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易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 教具:准备相关的几何模型和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面面平行。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九、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公开课教案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3 课时)2013----2014 下学期王文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通过探索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灵活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及应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学生借助实例,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理解判定定理。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四、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提问 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 a 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位置关系公共点符号表示图形表示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 a提问 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 (没有公共点 )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1、直观感知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生 1:例举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 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 (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 ),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2、动手实践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
3、探究思考(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 a 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 与平面平行吗?进行证明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教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第一章:教案简介本章将介绍教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条件,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1. 判定条件一:如果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2. 判定条件二: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法向量,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3. 判定条件三:如果两个平面相交于一条直线,且这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第三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1. 性质一:平面与平面平行时,它们的法向量互相平行。
2. 性质二:平面与平面平行时,它们的法向量垂直于它们的交线。
3. 性质三:平面与平面平行时,它们的交线平行于它们的法向量。
第四章:应用举例1. 例一:给定两个平面,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2. 例二:给定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如何判断这条直线是否与平面平行?3. 例三:给定两个平面和它们的交线,如何判断这两个平面是否平行?第五章:练习题1. 判断题:如果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对/错)2. 判断题: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法向量,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对/错)3. 判断题:如果两个平面相交于一条直线,且这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对/错)4. 应用题:给定两个平面,它们的法向量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判断这两个平面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5. 应用题:给定一个平面P和一条直线L。
已知平面P的法向量为向量A,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向量B。
判断直线L是否与平面P平行,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教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1. 综合应用一:如何判断一个平面是否平行于另一个平面的交线?2. 综合应用二: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与另一个平面平行?3. 综合应用三:如何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平行,并确定它们的交线?第七章:教案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的证明题1. 证明题一:已知平面P和Q,证明平面P与平面Q平行的条件是它们的法向量互相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公开课
01
03
如果$k_1 = k_2$,则$vec{AB} = vec{CD}$,即直线 $L$上的点$A$、$B$与平面$alpha$内的点$C$、
$D$构成平行四边形,因此直线$L$与平面$alpha$平 行。
04
由于$vec{n}$是非零向量,因此$vec{n}^2 neq 0$。 又因为$k_1$和$k_2$是实数,所以$(k_1 - k_2) vec{n}^2 = 0$当且仅当$k_1 = k_2$。
03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提升
通过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更
重要的是转变了思维方式,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思考方向
探究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其他几何概念的联系
可以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相交等几何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几 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拓展判定定理的应用范围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作过点$P$的平面$gamma$与平面$alpha$ 交于直线$a$,与平面$beta$交于直线$b$。
由于$alpha parallel beta$,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得$a parallel b$。
证明过程
因为$l parallel alpha$,所以点$P$到直线$a$的距离等于点$P$到平面$alpha$的 距离。同理,点$P$到直线$b$的距离等于点$P$到平面$beta$的距离。
。
利用已知条件
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如直线 与平面的法线关系、直线与平面内 直线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推理和判 断。
应用判定定理
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结合已知条件和观察结果,进行综 合应用,得出最终结论。
案例分析一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教案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面面平行的概念及其判定定理。
2. 学会运用判定定理判断空间中两个平面是否平行。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面面平行的定义1.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的定义,理解平面是由无数条直线组成的二维图形。
2. 引入面面平行的概念,即两个平面在空间中没有公共点,且它们的法向量相同或相反。
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 讲解判定定理一: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2. 讲解判定定理二: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反,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3. 讲解判定定理三:若两个平面相交于一条直线,且这条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其中一个平面的法向量相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三、判定定理的应用1. 引导学生运用判定定理判断空间中两个平面是否平行。
2. 给出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到法向量和方向向量进行判断。
四、练习与巩固1. 布置一些判断面面平行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面面平行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面面平行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 强调面面平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巩固,评价学生对面面平行定义和判定定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判定定理判断空间中两个平面是否平行的能力。
六、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 引入性质定理: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
2. 解释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七、性质定理的应用1. 讲解如何利用性质定理计算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2.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性质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八、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1. 引导学生理解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综合运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九、课堂练习与讨论1. 布置一些有关面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方法。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公开课教案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备注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复习:(提问)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分别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表示?(用课件展示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用符号语言进行描述)(请学生演板)2、引入: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中,平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它是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不仅应用较多,也是学习面面平行的基础,那么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呢?(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定义法,利用定义证明——即证明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但是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平面是无限延展,如何保证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呢?直接利用定义证明不方便,今天我们在定义的基础上来探讨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引出课题)二、观察实例,归纳结论设计三个活动活动1.观察1:生活中,我们注意到门扇的两边是平行的. 当门扇绕着一边转动时,观察门扇转动的一边l 与门框所在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何?结论:平行活动2. 观察2:若将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封面的两边是平行的,翻动书的封面,观察封面边缘所在直线AB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结论:平行活动3. 观察3: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拿两支笔(看成两条直线)使它们平行,一支不动,另一支沿一条直线平移得一平面,观察直线(不动的笔)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结论: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注意这种情况易忽略)(在三个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结论)结论:如图,设直线b在平面α内,直线a在平面α外,在什么条件下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结论:当a∥b,直线a与平面α平行(如果这个结论成立,我们就可以用线与线的平行关系来证明线与面的平行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结论的证明方法。
三、推理论证,得到定理(为了减少证明的难度,证明过程分解成以下环节)思考1:如果平面α外的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1)直线a与直线b共面吗?若共面,则它们确定的平面与平面α位置关系(2) 直线a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直线a与平面α能相交吗?5` 10`结论:(1)由于a∥b,故直线a与直线b确定一个平面β,且α∩β=b(2)由于a⊄α,故直线a与平面α相交或平行,所以不相交就平行(直接证明平行不方便,转换思路,我们只要能够否定直线与平面相交,不就肯定了直线与平面平行了吗?),(下一个问题:如何否定呢?我们常用反证法,假设直线与平面相交,推出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肯定结论,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思考2:如果直线a与平面α相交,交点的位置能确定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如果直线a与平面α相交,交点就一定在直线b上,这与已知a∥b矛盾这是因为α∩β=b,(告诉学生,这种推理的方法叫做反证法)思考3: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一个定理,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出该定理的内容吗?(请学生根据探究的过程,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的修正)定理: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思考4:上述定理通常称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该定理用符号语言可怎样表述?(大屏幕上给出图形,请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描述)思考5: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证明?证明:假设直线a与平面α有公共点P则点P∈b或点P∈b若点P∈b,则a∩b=P,这与a∥b矛盾.若点P∈b,又b⊂α,a∩α=P由于与平面相交的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不过交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a、b异面,这与a∥b也矛盾综上所述,假设错误,故a∥α.(注:这种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叫做反证法,要求学生看懂即可,不要求学生自己证明)思考6: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简述“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在实际应用中它有何理论作用?结论:把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关系转化为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关系,(师:这体现了我们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空间问题平面化)定理的注解:注1:判定定理是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重要方法;注2:能够运用定理的条件是要满足:面外、面内和平行注3:运用定理的关键是找平行线;找平行线又经常会用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或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等证明线线平行的定理.四、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典型例题)例1.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处理方法:由教师分析思路,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过程,并用语言叙述(注意提醒学生应用定理的注意事项)15` 20` 25` 30`。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公开课课件)
假设直线与平面不平行,则该直线与平面内至少有一条直线相交,这与已知条件 矛盾。
03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 理的应用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求直线方程
已知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平面外一条直线平行,求平面内这条 直线的方程。
解题思路:首先确定平面内直线的方向向量,然后利用直线 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平面外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 直线的方向向量平行,从而得到平面内这条直线的方程。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求平面方程
已知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和平面外一条直线,求平面的方 程。
解题思路:首先确定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的方向向量,然 后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平面外直线的方向 向量与平面内两条平行直线的方向向量都平行,从而得到 平面的法向量,进一步得到平面的方程。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01
02
03
04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 α的法向量为b。
如果a与b不垂直,则l与α不 平行。
如果a与b垂直,则l与α平行 。
因此,利用向量法可以通过判 断直线l的方向向量与平面α的 法向量是否垂直来判断l与α是
否平行。
利用空间几何性质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
如果a与b不垂直,则l与α不平行。
因此,利用空间几何性质可以通过判断直线l的方向 向量与平面α的法向量是否垂直来判断l与α是否平行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为了确保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效果,需要确定建筑物的窗 户和通风口的朝向。这时可以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分析建筑物 墙面和平行光线的方向向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窗户和通风口的最佳朝向。
另外,在机械设计中,为了确保机械零件的顺利运转,也需要利用直线与平面平 行的判定定理来分析机械零件的运转轨迹和润滑油平面的平行关系。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平面定义:平面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二维图形,没有边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定义:两个平面在三维空间中没有公共点,它们被称为平行平面。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平面的定义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
利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平面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面的基本特性。
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如桌面、墙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所在的平面。
教师讲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来理解平行平面的概念。
第二章: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培养学生运用判定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判定条件一: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它与该平面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判定条件二:如果两个平面相交于一条直线,它们不平行。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利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判定条件一,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该条件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教师讲解判定条件二,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该条件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教师提供一些图形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练习运用判定条件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第三章: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方法一:使用平行线段法。
方法二:使用平行直线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方法。
利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平行线段法,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该方法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教师讲解平行直线法,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该方法判断平面与平面是否平行。
面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会初步运用。
2、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3、通过问题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启发式。
以实物(教室等)为媒体,启发、引导学生逐步经历定理的直观感知过程。
2、指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
识、发现问题、教师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情推理、澄清概念、加深认识、正确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办事认真仔细的习惯及合情推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发现及其应用
教具媒体使用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面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一、教材分析1.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内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线线、线面关系后,已具有一定的空间几何知识和一定的数学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
它揭示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把这些认识迁移到后继的知识学习中去,为以后学习平面与平面的垂直打下基础。
1.2教学重点、难点1.2.1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理解1.2.2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新教材将线面平行的性质安排在面面平行的判定之后,使得定理无法用理论推理来完成。
因此,我采用观察感知,操作发现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一难点。
通过讨论加深印象,设计更多的例子练习直线与直线的平行。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进行说明:1.3目标分析1.3.1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
2、理解证明过程必须的三个条件。
3、运用定理进行证明和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1.3.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思考,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体验如何把语言文字描述为数学符号。
2、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例题的推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1.3.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在科学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在师生对图形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行教学交流,乐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同学之间讨论、互动,培养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公开课课件
法向量法注意事项
法向量的方向
在计算法向量时需要注意其方向,通常 选择指向平面外部的方向为正方向。
VS
共线向量的处理
当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共线时,需要注意它 们所代表的平面是否重合或平行。如果重 合,则两个平面不平行;如果平行,则它 们可能是同一个平面或者相距一定距离的 两个平行平面。
CHAPTER 05
例2
已知平面α和直线l,若l上任意一点到α的距离都相等,则l与α平行。
距离相等法注意事项
注意1
距离相等法适用于任意两平面,但需 注意判断距离是否处处相等。
注意2
注意3
当两平面存在公共点时,距离相等法 无法直接判定平面平行,需结合其他 方法进行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其他判定方法 (如法向量平行等)以提高准确性。
具备发现、分析和解 决与平面与平面平行 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掌握利用判定定理证 明两个平面是否平行 的方法和步骤。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深入学习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相交、垂直等,为进一步学习空间几 何打下基础。
学习空间向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和应用,为解决空间几何问 题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加深对平面与平面平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THANKS
[ 感谢观看 ]
CHAPTER 04
判定方法二:法向量法
法向量法原理
法向量定义
平面上的一个非零向量,与平面 垂直,称为该平面的法向量。
法向量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充要条件是它们 的法向量平行(共线)。
法向量计算
给定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A、B、 C,可以计算该平面的法向量 n=(B-A)×(C-A)。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精品课教案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课题】: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突破点】:分散难点,加深理解,突出自己体验,应用中掌握规律。
【教法、学法设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使得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可以运用和学生共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采取自主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课前准备】:课件BDD´B3.如图a,b是异面直线,aα⊂,a//β,b//α,bβ⊂,求证:α//β4.如图,正方体ABCD-A´B´C´D´中,M,N,E,F分别是棱A´B ´,A´D´,B´C´,C´D´的中点,求证:平面AMN//平面EFDB5.如图,在棱长为2cm的正方体ABCD-A´B´C ´D´中,A´B´的中点是P,问过点A´能作与截面PBC´平行的截面吗?若能作出图形,若不能说明理由。
EAA´ BBCCDDNMFabαβA BCDA BCDP。
面面平行的判定(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说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鄞江中学-------刘文静一教材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之后,又一种图形直角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为后面学习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以及将来研究多面体奠定了基础。
本节把面面位置关系与线面位置关系类比,把面面平行的判定与线面平行的判定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
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体现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到面面平行的转化,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会初步运用。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通过问题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
以实际情景(三角板实验),启发、引导学生逐步经历定理的直观感知过程。
指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情推理、澄清概念、加深认识、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学情分析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上一届线面平行的判定为学生学习本节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的活动性不强,基于此现象,老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课堂组织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基于以上情况,本人选择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主线”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步入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说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鄞江中学-------刘文静一教材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之后,又一种图形直角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为后面学习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以及将来研究多面体奠定了基础。
本节把面面位置关系与线面位置关系类比,把面面平行的判定与线面平行的判定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
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体现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到面面平行的转化,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会初步运用。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通过问题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
以实际情景(三角板实验),启发、引导学生逐步经历定理的直观感知过程。
指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合情推理、澄清概念、加深认识、正确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学情分析
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入门,上一届线面平行的判定为学生学习本节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的活动性不强,基于此现象,老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课堂组织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基于以上情况,本人选择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主线”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步入问题情境,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发现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①根据定义,即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②根据判定定理,即:
若线线平行,
则线面平行。
2、空间两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
相交平行
有公共点无公共点设计意图:由前面的复习回顾教师进一步提出可以根据定义判定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即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
但这种判断方法在数学上不好操作,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判定两平面平行呢?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知探究
2.1思考:判定平面α与β平行的关键在于判定它们是否有公共点,若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平行平面β,则αβ?
2.2启示:两个平面平行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问题。
设计意图:类比线面平行的判定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来得到面面平行。
但是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有无数条,我们难以对所有的直线逐一检验,那么能否通过验证一个平面内的有限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推出面面平行呢?若有,至少几条?
2.3实验:
当三角板ABC的一条边平行桌面α时,ABC所在的平面是否平行桌面α?
当三角板ABC的两条边平行桌面α时,ABC所在的平面是否平行桌面α?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共同探究面面平行的判定,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4探究:
问题1:平面α内有一条直线a平行平面β,则αβ吗? 请举例说明。
问题2:平面α内有两条直线,a b平行平面β, 则αβ吗? 请举例说明。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平行与相交。
问题3:平面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a b平行平面β, 则αβ吗?
问题4:需不需要平面α内的三条直线平行于平面β来确定两个面平行呢?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入手,让学生充分经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发现过程,通过层层设问,鼓励学生相互合作,逐步探索得出判定定理。
2.5结论: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 b a b A a b ββαββα
⊂⊂=⇒
【知识挖掘】
①条件注意点:两条直线必须相交;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平面; ②转化:面面平行转化为线面平行问题 简而言之: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定理的证明: 用反证法:
假设α与β不平行,则l =βα ,则直线b a ,与直线l 必定相交或平行,若直线b a ,与直线l 都相交,则直线b a ,与平面α都相交与已知矛盾。
若直线b a ,中有一条与a 直线l 相交,另外一条b 与l 平行,则直线a 与平面α相交,与已知矛盾。
综上,定理得证。
三、例题解析:
例1: 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
1.若,,,m n m n ααββ⊂⊂⊂⊂, 则αβ.
2.若α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β, 则αβ.
3.若α内任意直线都平行于β, 则α
β.
4.若,,,,m n m m n n αβαβ,则αβ.
5.若,αγβγ,则α
β.
设计意图:通过例1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例2:课本P57: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求证:平面11AB D //平面1C BD 。
A
a
b
α
β
分析:要证面面平行需转化为线面平行11//D A C BD 平面,同理111//D B C BD 平面 证明:因为1111ABCD A B C D -为正方体,
所以11,AB A B = 1111//D C A B 1111D C A B =, 又11//AB A B ,11,AB A B = 所以11//D C AB ,11D C AB =,
所以11D C BA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11//D A C B . 又11D A C BD ⊄平面,11C B C BD ⊂平面, 由直线与平面的判定定理得
11//D A C BD 平面,
同理111//D B C BD 平面, 又1111D A D B D ⋂=, 所以平面111//AB D C BD 平面.
牛刀小试: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 N 分别为棱1111,A B A D 的中点,请试着在该
正方体中作出与平面AMN 平行的截面。
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发言,展示。
几种图形如下:
N
M D 1C 1
B 1A 1
D
C
B
A
设计意图:通过例2让学生掌握定理的应用,并强调证明两个平面平行的一般步骤:①找;
②证;③判。
而变式这道截面题,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尝试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定面面平行的方法?
2. 上述判定面面平行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思想?
一个概念: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
一个定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种思想:
关键点:找平行线:①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②平行四边形的平行关系;
③平行线的传递性。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数学中的感念,我在本节课利用三角板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堂课的热情。
在直观操作和感受上,学生很快明白了平面和平面判定的作用、内涵和外延。
证明两个平面平行,实质上就是证明线线平行的过程。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就转化到了我们平面几何中证明面面平行的知识。
在此,同学们踊跃发言证明线线平行的办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线的传递性。
接下来是对例题的讲解,主要是证明过程步骤的强调。
进入学生展示环节,这道截面题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展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当然,对本堂课我也有感到遗憾的地方,比如判定定理没有给出证明,一般在立体几何中出现一个定理最好能给出它的证明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并且最后的变式题,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大部分同学能做出来,但是这是一类题的代表,应讲解的更透彻些。
我将再接再厉,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将自己的业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