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1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英文名称:bacillary dysentery其它名称:菌痢相关中医疾病:痢疾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主要病因: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者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三、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因总述: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
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基本病因: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根据生化反应和 O 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 群)、福氏志贺菌(B 群)、鲍氏志贺菌(C 群)、宋内志贺菌(D 群)。
传染病——细菌性痢疾
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或复发史
有急性症状 排除再感染可能
隐匿型
一年内有菌痢史 无症状 粪培养阳性或肠镜支持
诊断
七、辅助检查
血象:WBC及N升高;慢性可贫血 粪检:眼观 镜检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
免疫荧光球菌法 PCR技术 肠镜检查:急性期避免做
八、诊断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或绞痛,阵发性; 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 便性:稀水便,数次后转粘液脓血
便(不臭,腥味) 里急后重:明显 腹部压痛:左下腹明显
轻型(非典型):
全身症状:轻或无 腹痛及压痛:轻微 腹泻:少于10次/天, 便性:为糊状或水样便,可带粘液。
无脓血便, 里急后重:不明显 易误诊为肠炎
重型:基础状态差者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以直肠 和结肠粘膜的化脓性溃疡性炎症 为基本病理变化,临床以发热、 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里 急后重、腹部压痛等主要表现的
常见肠道传染病。
二、病原学
1、志贺氏菌属的特性:G-兼性菌, 有菌毛,具侵袭力
腥臭
状 无粪臭
大便镜观 少数破碎的白细胞 成串 大量成堆脓细胞 多数新鲜
的陈旧的红细胞 可有阿 分散的红细胞 常见巨噬细
米巴 夏科莱登氏晶体 胞
大便培养 无痢疾杆菌生长
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肠镜检查 溃疡散在 边缘充血隆起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 肠壁
中央下陷 溃疡间粘膜正常 增厚 溃疡表浅
并发症 肝脓肿等
关节炎 结膜炎 虹膜睫状体
脑疝
组织缺氧
心
肺 DIC
心功能不全 肺不张 肺水肿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O一0年四月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 (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 (WS270-2007) (51)风疹 (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WS217-2008) (53)麻风病 (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WS215-2008) (56)黑热病 (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重庆市三甲医院-39种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控制传染病传播,依据国家标准及诊疗指南等编制此标准,作为诊断重要参考,具体病例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隐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二、传染病诊断标准(部分)鼠疫诊断标准一、鼠疫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F1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鼠疫确诊病例: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1抗原或血清F1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修订稿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 s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
第一部分细菌性痢疾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起病急骤,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3?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一般1d-3d。
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临床分型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急性中毒型.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常伴有腹痛、腹泻。
.2?脑型(呼吸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校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实验室检测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E(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见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10)甲类传染病1、鼠疫一、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2、霍乱一、疑似病例: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二、确诊病例: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三11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_01
三11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 287-2008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
第一部分细菌性痢疾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2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起病急骤,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 3.2.1 潜伏期数小时至 7d,一般 1d-3d。
3.2.2 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 10 次-20 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3.2.3 临床分型 3.2.3.1 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1/ 22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3.2 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3.3 急性中毒型 3.2.3.3.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常伴有腹痛、腹泻。
3.2.3.3.2 脑型(呼吸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校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2.3.3.3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3.2.3.4 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 2 个月以上。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1、鼠疫:【WS 279-2008】2、霍乱:【WS 289-2008】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S 286-2008】4、艾滋病:【WS 293-2008】5、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型肝炎:【WS298-2008】乙型病毒型肝炎【WS 299-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丁型病毒性肝炎【WS 300-2008】戊型病毒性肝炎【WS 301-2008】6、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 284-2008】8、麻疹【WS 296-2008】9、流行性出血热【WS 278-2008】10、狂犬病【WS 281-2008】11、流行性乙型脑炎【WS 214-2008】12、登革热【WS 216-2008】13、炭疽【WS 283-2008】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 287-2008】15、肺结核【WS 288-2008】16、伤寒和副伤寒【WS 280-2008】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 295-2008】18、百日咳【WS 274-2007】19、白喉【WS 275-2007】20、新生儿破伤风【WS 272-2007】21、猩红热【WS 282-2008】22、布鲁氏菌病【WS 269-2007】23、淋病【WS 268-2007】24、梅毒【WS 273-2007】25、钩端螺旋体病【WS 290-2008】26、血吸虫病【WS 261-2006】27、疟疾【WS 259-2006】28、甲型H1N1流感【卫发明电〔2009〕188号】29、流行性感冒【WS 285-2008】30、流行性腮腺炎【WS 270-2007】31、风疹【WS 297-2008】3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 217-2008】33、麻风病【WS 291-2008】3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 215-2008】35、黑热病【WS 258-2006】36、包虫病【WS 257-2006】37、丝虫病【WS 260-2006】38、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WS271-2007】39、手足口病【卫发明电〔2010〕38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摘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菌痢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感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对于怀疑患菌痢的患者,及时进行便常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便常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菌痢,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是便常规诊断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便便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菌痢感染。
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呈现为稀溏状,带有脓血,有时呈现黏液样。
同时,便便的颜色可能呈现异常,如呈现黑色、绿色等。
外观检查可以为后续的检验提供重要参考。
2.臭气检查。
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伴有特殊的臭气,有些人形容为腐败的气味。
因此,医生可以通过闻气味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菌痢。
但是,臭气检查并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隐血检查。
隐血检查是便常规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通过隐血试纸或其他方法检测患者的便便中是否含有隐血,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肠道出血情况,从而进一步确认菌痢的诊断。
4.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确诊菌痢的关键步骤。
通过将患者的便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细菌培养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病原菌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5.白细胞检查。
菌痢患者的便便中通常伴有白细胞增多,因此白细胞检查也是菌痢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显微镜检查患者的便便样本,可以观察到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总结,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外观检查、臭气检查、隐血检查、细菌培养和白细胞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菌痢,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北京市-三甲医院感染科-39种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15页)(0001)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控制传染病传播,依据国家标准及诊疗指南等编制此标准,作为诊断重要参考,具体病例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隐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二、传染病诊断标准(部分)鼠疫诊断标准一、鼠疫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F1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鼠疫确诊病例: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1抗原或血清F1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艾滋病【GB 16000—1995】1、确诊病例1.1流行病学史1.1.1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
1.1.2静脉吸毒史。
1.1.3用过进口Ⅶ因子等血液制品。
1.1.4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1.5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
1.1.6出国史。
1.1.7抗HIV(+)者所生的子女。
1.1.8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3.2临床表现3.2.1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
3.2.2持续不规则低热多于1个月。
3.2.3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
3.2.4慢性腹泻多于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
3.2.5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3.2.6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3实验室检查3.3.1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
3.3.2P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
3.3.3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或200~500/mm3。
3.3.7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
(二)乙型肝炎(HB):【GB 15990—1995】确诊病例: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细菌性痢疾的分型急性菌痢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①普通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里急"是指肚子里面的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拉完了.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但是病人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拉,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
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
病人可以自诉下坠感,想便时蹲后又无便感或排的很少。
里急后重是痢疾病人非常典型的一个症状,也是菌痢特有的症状。
)。
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
一般病程10~14天。
②轻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粘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
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和急性肠炎相鉴别。
一般病程3~6天。
③重型。
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
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
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④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
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和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血压降低,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水肿型(颅压增高,血压升高,嗜睡,反复呕吐、惊厥,面色苍白,继而昏迷,呼吸衰竭)及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综合表现,最为严重)。
由于中毒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
慢性菌痢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
细菌性痢疾试题库完整
细菌性痢疾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1、典型急性菌痢的临床症状是: ( )A.起病急B.无发热C.无腹痛D.米泔样水便E.无里急后重2、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因素不包括:A.细菌数量B.致病力C.胃酸作用D.肠道分泌型IgAE.结肠粘膜完整性3、菌痢的确诊依据是: ( )A.典型菌痢临床症状B.粪检有巨噬细胞C.粪培养阳性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E.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4、慢性菌痢是指病程超过下述时间者:( )A.1周B.2周C.1月D.2月E.6月5、菌痢并发症不包括:( )A.菌血症B.溶血尿毒综合症C.关节炎D.瑞特氏综合症E.成人肠套叠6、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是: ( )A.隔离及治疗现症病人B.流行季节预防服药C.及时发现.治疗带菌者D.口服痢疾活菌苗E.切断传播途径7、菌痢病人的粪便检查特点是: ( )A.红细胞多B.白细胞少C.粘液少D.粪质多E.可见巨噬细胞及脓细胞8、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点是: ( )A.革兰染色阳性B.无鞭毛C.各型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外毒素D.有荚膜E.只有某些型的痢疾杆菌能产生内毒素9、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常见传染源错误的是:( D )A.家畜B.家禽C.鱼类D.野生植物E.人10、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是: ( )A.体温正常B.剧烈腹痛C.尿频尿痛D.血压下降E.里急后重11、对菌痢治疗无效的抗菌药物是: ( )A.庆大霉素B.氧氟沙星C.SMZ-TMPD.青霉素GE.多西环素12、中毒性痢疾的临床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B.迅速休克与呼吸衰竭C.多发生在儿童D.大便常规正常,脑脊液化验正常E.腹痛.腹泻轻,肠道症状可不明显13、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 )A.毒血症状的轻重B.是否有吞噬细胞或夏-雷结晶C.大便检出病原体D.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E.潜伏期的长短大便常规发现红细胞的多少,14、菌痢后遗症描述错误的是:A.主要是神经系统后遗症B.可产生耳聋C.可产生失语D.可出现肢体瘫痪E.以上都没有15、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位于: ( )A.回肠末端B.乙状结肠与直肠C.升结肠D.降结肠E.累及整个肠道16、男,18岁,中学生,8月2日急性起病,高热4小时,大便水泻2次来院急诊。
细菌性痢疾
* 霍乱: 先泻后吐,无腹痛、里急后重
米泔水样便,培养见霍乱弧菌
42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
确诊需病原学证据 沙门氏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病毒性肠炎 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
43
•2.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一)高热惊厥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中毒性肺炎 (四)重度中暑 (五)脱水性休克 (六)脑型疟疾
3
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粘膜的 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 改变。因各型细菌毒力不同,临 床表现轻重各异。
4
病原学
病原菌: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 革兰氏染色:阴性 无鞭毛 有菌毛,可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 根据生化反应及抗原组成,可分成A、B、C、
D四群,47个血清型 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反应
5
群 痢疾 福氏 鲍氏 宋内氏
症状
抵抗力 我国流行菌群
A 重,产生神 经毒素
B 易转慢性
弱 局部地区流行
较强
最多见
C
较少见
D 轻,呈不典 强 型发作
多见
6
群、型的划分对流行病学的意义: 调查传染源 判定复发与再感染 了解流行菌群菌型的变迁 菌苗制备 临床上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
7
抵抗力: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 定抵抗力,其中以D群最强,B群次之, A群最弱。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至 60℃10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杀灭。
* 治疗及时恰当与否,影响预后
48
治疗
49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营养。
2.病原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S 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
第一部分细菌性痢疾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起病急骤,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3.2.1 潜伏期数小时至7d,一般1d-3d。
3.2.2 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3.2.3 临床分型3.2.3.1 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3.2 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3.3 急性中毒型3.2.3.3.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常伴有腹痛、腹泻。
3.2.3.3.2 脑型(呼吸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校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2.3.3.3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3.2.3.4 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3.3 实验室检测3.3.1 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E(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见附录A)。
3.3.2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4 诊断原则4.1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4.2 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5 诊断5.1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5.2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3.1、3.2和3.3.1,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
5.3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3.3.2。
6 鉴别诊断6.1 急性细菌性痢疾需与急性阿米巴性痢疾、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其他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及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等相鉴别(见C.1.1).6.2 慢性细菌性痢疾需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见C.1.2).6.3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见C.1.36.3.1 休克型需与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6.3.2 脑型需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其他小儿高热惊厥相鉴别。
第二部分阿米巴性痢疾7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7.1 阿米巴性痢疾 amoebic 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所致的肠道感染。
7.2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entamoeba histolytica trophozoite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大小在10μm-60μm之间,它通常借助伪足对营养体作定向运动,当其从现症患者组织中分离观察时,滋养体细胞质内常可见吞噬的红细胞。
滋养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活动、吞噬和增值的阶段,也是诊断依据的标志之一。
7.3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襄cyst of entamoeba histolytica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大小在10μm-20μm,它是滋养体在环境条件改变下分泌囊壁所形成,通常可见1核-4核,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
成熟的四核包囊是感染期的标志之一。
7.4 夏科-雷登结晶 Charcot-Leyden crystals是嗜酸性粒细胞崩解的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形成菱形或多面形折光强的蛋白质结晶,即Charcot-Leyden晶体。
8诊断依据8.1流行病学史进食不洁食物史。
8.2 临床表现8.2.1 潜伏期1周至数月不等,甚至可长达1年以上,多数为1周-2周。
8.2.2 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热、腹痛、腹泻、果酱样黏液血便,右下腹压痛,全身症状不重,但易迁延为慢性或多次复发。
8.2.3临床分型8.2.3.1急性阿米巴性痢疾(普通型)起病缓慢,间歇性腹痛,右下腹部可有压痛、腹泻,黏液血便,典型呈果酱样。
8.2.3.2 急性阿米巴性痢疾(重型)起病急,高热伴明显中毒症状,剧烈腹痛、腹泻,大便每日数十次,大便为水样或血水样便,奇臭,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表现。
8.2.3.3 慢性阿米巴性痢疾常为急性型的持续,病程超过数月,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8.2.3.4轻型间歇性腹痛腹泻,症状轻微,大便可检出阿米巴包囊。
8.3 实验室检测8.3.1 粪便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夏科-雷登结晶。
8.3.2 粪便涂片检查可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或)包襄。
9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10 诊断10.1 疑似病例起病较缓,腹泻,大便带血或黏液便有腥臭,难以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10.2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8.1、8.2.3和8.3.1,或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10.3 确诊病例同时具备8.1、8.2.3和8.3.2。
11 鉴别诊断需与细菌性疾病、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相鉴别(见C.2)。
ws 287-2008附录A(规范性附录)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实验室诊断方法A.1 细菌性痢疾实验室诊断方法A.1.1 粪便常规检查A.1.1.1 粪便性状急性菌痢粪便量极少,为黏稠的脓血便或黏液便,无粪质,有时为稀便,水样便。
A.1.1.2镜检A.1.1.2.1 加生理盐水1滴~2滴于洁净玻片上,用竹签多点挑取粪便异常部分,直接涂片,涂布面积不少于玻片大小的1/2,厚薄均匀。
A.1.1.2.2先用低倍镜观察,然后换高倍镜检查,急性菌痢粪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或称脓细胞),高倍镜下每视野平均≥15个,并可见红细胞。
A.1.2 病原学诊断方法A.1.2.1 标本的收集A.1.2.1.1 粪便标本A.1.2.1.1.1 便盒留便尽量在患者服用抗生素前,采集患者新鲜粪便中的脓血、黏液部分lg~5g(水样便ImL~5mL),立即送检。
A.1.2.1.1.2直肠棉拭子或采便管如患者不能自然排出大便,可用灭菌直肠棉拭子(先用无菌生理盐水蘸湿)或采便管(用无菌生理盐水蘸湿或润滑剂涂抹)后,由肛门插入直肠内3cm~5cm处,旋转3600采集,立即送检。
若采集的粪便标本于2h内不能送检时,应用2个消毒的采样拭子粘满新鲜类便的脓血、黏液、水样便或稀便部分后,插入运送培养基中(手接触的棉拭子部分在管口折断弃去),封盖,在采便管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和编号,置人冷藏包中(内置新冻的冰排,可保存ld)或置人-70℃冰箱(可保存2d~7d)。
A.1.2.1.2血液标本当怀疑患者为菌血症时,静脉采取5mL~lOmL血液,按1:10比例加入血增菌培养液中进行培养。
A.1.2.2 病原分离A.1.2.2.1 直接分离用接种环多点沾取粪便标本病变部分,直接划线分离于麦康凯(MacConkey agar,MAC)及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 Xylose Lysine Desoxycholate( XLD) agar)琼脂平板各1块.36℃±1℃培养18h~24h后观察结果。
注1:也可用去氧胆酸钠枸橼酸盐琼脂(Desoxycholate Citrate Agar,DCA)或海克顿肠道琼脂( Hektoen Enteric agar,HE)代替XLD琼脂平板,但不建议使用SS琼脂平板,因其可抑制志贺菌Ai型的生长常导致漏检。
A.1.2.2.2 增菌分离于ld、2d和7d分别转种血增菌培养液到血琼脂平板或营养琼脂平板上,36℃±1℃培养24h~48h规察结果。
A.1.2.3病原鉴定A.1.2.3.1 从选择培养平板(或血增菌分离平板上)挑选上述可疑菌落3个~5个,分别接种克氏双糖铁琼脂(KIA,先穿刺、后划线,再横向分离)和动力一靛基质一尿素(MIU)半固体琼脂(接种KIA后的接种针直接穿刺MIU半固体2/3的深度),36℃±1℃培养16h~20h 后观察结果。
A.1.2.3.2 生化初筛志贺菌属在KIA上的反应为:斜面红色,底层黄色,不产气或有微量气体,不产硫化氢;在MIU管内,志贺菌属无动力(只沿穿刺线生长);尿素酶阴性(穿刺部分不显红色),加人0. 5mL靛基质试剂于MIU表面,数分钟后上层不显红色为阴性反应,显红色为阳性反应。
志贺菌属因型别不同,靛基质反应有的阳性、有的阴性。
经生化初筛检查,下列培养物可排除志贺菌属:①KIA管内斜面、底层均呈黄色或均呈红色者;②有动力者;③产硫化氢者;④尿素酶阳性者;⑤产生气体者(福氏志贺菌6型有时产少量气体)。
A.1.2.3.3 血清学分型A.1.2.3.3.1 挑取KIA上疑似志贺菌的培养物,先用志贺菌四种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
如呈现凝集,则用B群多价、D群血清及Ai、A2分别试验;如不凝集,应考虑有K抗原的存在,应将培养物制成浓菌液,100℃30min水浴后再检查。
A.1.2.3.3.2若志贺菌四种多价血清凝集,而相应的群、型血清均不凝集,且菌落较粗糙,可用宋内菌Ⅱ相(粗糙型)血清做凝集反应。
A.1.2.3.3.3 写B群福氏志贺菌多价血清凝集的培养物,则用1型~6型和群3,4、6、7,8因子血清分别凝集,鉴定出型和亚型(见表A.1)。
A.1.2.3.3.4 志贺菌四种多价血清不凝集的培养物,应用C群鲍氏志贺菌多价血清及1型~18型因子血清检查。
若鲍氏多价血清不凝集,再用A群痢疾志贺菌3型~10型多价及型血清检查。
A.1.2.3.4 系统生化鉴定A.1.2.3.4.1 可选用符合国家或国际质量认可的市售生化反应板或卡做进一步的鉴定试验;或做下列生化试验:葡萄糖铵、西蒙枸橼酸盐、V.P、苯丙氨酸脱氨酶、赖氨酸脱羧酶、氰化钾生长、水杨苷发酵等试验,志贺菌属上述试验均为阴性反应。
A.1.2.3.4.2生化反应不符合的菌株,即使与某种志贺菌诊断血清凝集,不得判定为志贺菌;没有血清学鉴定结果,即使各项生化反应均符合,也不能诊断为志贺菌属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