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上物理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2节内容。
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第1节《透镜》之后,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本节的内容涉及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凸透镜的应用。
其中,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光折射规律的具体应用,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易模型照相机的过程,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初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习惯,初步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教法:科学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发现法。
学法: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练习。
五、教学具:多媒体课件、照相机、幻灯机、卡纸、凸透镜、半透明薄膜、火柴、蜡烛。
六、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二、投影仪介绍投影仪的构造和主要部件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投影仪原理图)。
通过多媒体上的动态图,让学生认识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投影片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让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试着说说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提出问题:投影仪会成一个什么样的像?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像距物距哪个大?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通过观察屏幕上的像,得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能说出它们所成像的特点。
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能根据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判断成像的性质和应用的光学元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透镜成像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模拟照相机成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及区别。
2.教学难点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光路原理和像的性质。
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情况中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实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用照相机拍摄的美丽照片、投影仪投射出的精彩画面以及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图片。
提问学生:在这些生活场景中,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是如何让我们看到不同效果的像的呢?这些像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透镜。
(二)讲授新课1.照相机成像原理讲解:讲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胶片(或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通过简单的光路示意图,展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镜头折射后在胶片上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成像特点分析:强调照相机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可以拿出一台相机(或相机模型),向学生展示其主要部件,如镜头、快门、光圈、胶片(或感光元件)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例如,光圈可以控制进入相机的光量,快门速度决定了光线照射胶片的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局部。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打算,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拟熟悉,但是学生有方案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照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举出凸透镜在一般生活中的应用。
〔2〕能说出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根本成像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水透镜、模型照相机、模型幻灯机的过程,了解它们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感情态度价值观〔1〕通过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一般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声视频。
如图1所示。
相声剪辑图1 相声剪辑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内容,思考相声中蕴含了哪些物理光学知识。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相声里的玻璃盒子真的有那么奇妙吗?〞“为什么糕点放在里面很大拿出来就很小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透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透镜》。
2.教学目标明确:
-让学生认识到透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5.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像特点。
2.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3.学会使用透镜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深入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c.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作用?
2.教师引导与总结: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应用等方面。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与反馈: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
3.透镜的应用: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讲解透镜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透镜成像规律有哪些?
b.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透镜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1.观察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一、复习引入1.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2、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怎么画?二、新课教学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1、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2、想想做做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四、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观看
学生倾听
学生观看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
学生总结
学生动手观察
学生总结
学生听讲
学生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练习
增强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联系生活,引起兴趣,走进透镜应用的大门。
增强学生对照相机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学会归纳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
1.先来了解一下幻灯机的结构及成像特点(视频)
总结: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
2.投影仪的结构及成像特点(视频)
3.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板书)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三)放大镜(视频)
1.把放大镜放在书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我们就能看清书本上的很小的字。
根据前面总结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的方法去总结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学生亲生体验
增强学生对虚、实像的了解
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板
书
设
计
§5-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成像特点:成缩小、倒立的像。
二、投影仪
成像特点:成放大、倒立的像。
三、放大镜
成像特点:成放大、正立的像。
教
学
反
思
课后复习
与预习
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现代教育
技术应用
多媒体、优课V2软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8篇)《生活中的透镜》篇1《生活中的透镜》--一、关于教材:1. 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课题名 5.2生活中的透镜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
2.了解实像和虚像。
二、科学思维通过观看投影仪、放大镜,了解投影仪、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三、科学探究通过自制模型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教学准备多媒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纸筒、半透镜的纸、凸透镜(焦距为5~10cm)。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照相机可以帮助人们留住精彩的瞬间;投影仪能让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不方便直接看到的图象;放大镜可以将较小的、眼睛不易辨清的物体放大.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离不开凸透镜制成的神奇的眼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透镜”二、新课教学(一)照相机照相机,你会发现所有的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
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手机可以照相,你会发现能照相的的手机反面都有一个镜头。
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照相机原理:凸透镜成像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特点:物距>像距,像是倒立、缩小的。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
现在的照相机利用光学技术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想想做做自制微型照相机用硬纸板做成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前后滑动,如图。
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 的凸透镜,另一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的薄膜。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思考并回答:你看到了什么。
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
10
三、实像和虚像
学生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结论: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
学生分析小结,思考
2分钟
四、小结所学内容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1、结构:凸透镜——镜头,光屏——胶卷
2、原理:倒立,缩小,实像
教学阶段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说明
3分钟
一、复习引入新课
展示学生相片。相片中的你比实际的你大了还是小了,为什么?
欣赏相片,自主思考。
学生的学习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新课有兴趣。
教学阶段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说明
10分钟
二、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
二、投影仪
1、结构:凸透镜——镜头
2、原理:倒立,放大,实像
三、放大镜
原理:正立,放大,实像
四、实像和虚像
(1)演示f<U<2f的成像情况。
(2)一位学生观察投影仪的镜头。
(3)把投影仪的反光平面镜取下来,在投影仪上放上写有字的胶卷,学生观察天花板上的字;再装上投影仪的反光平面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4)小结投影仪的结构,平面镜在投影仪中的作用
思考并回答:投影仪的反光平面镜有什么作用?
5分钟
3、放大镜
(1)学生用凸透镜观察手指头
(1)学生分别用凸透镜和模型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
(2)、介绍照相机的简单的结构。
蜡烛——景物,凸透镜——镜头,光屏——胶卷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教者单位教材人教版八年《物理》上册课题§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凸透镜的成像性质,理解实像和虚像。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情态、态度和价值观(1)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教学难点能区分实像和虚像教具自制照相机的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电子蜡烛、考试垫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境激趣导入新课“削冰取火”引入生活中的透镜。
1、播放视频2、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1、观察、回答问题2、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介绍照相机2、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3、探究照相机成像特点4、体会照相机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介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指导学生组装模型照相机组织学生探究照相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物距对像大小的影响了解照相机的发展及主要构造组装模拟照相机用模拟照相机“拍照”你“拍”到了什么样的像?操作并体会照相机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通过自制教具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二、投影仪1、投影仪的使用2、探究投影仪成像特点3、体会投影仪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演示投影仪的使用组织学生探究投影仪成像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物距对像大小的影响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操作并体会投影仪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利用实验加强感知认识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交流讨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放大镜1、探究放大镜成像特点3、体会像、物与透镜的位置关系组织实验引导分析使用放大镜观看卡片上的文字分析、比较像、物与透镜的位置关系与照相机、投影仪有何不同利用实验加强感知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比较生成新知四:实像和虚像观察比较成像原理图。
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同时,本节内容还涉及到透镜的成像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以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2. 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 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模型、实物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透镜模型、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些物体?这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的折射,形成了我们眼中的图像。
2. 知识讲解: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镜的形状、折射光线的作用等。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透镜的成像规律。
如: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不同时,成像的位置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如何判断实像和虚像。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如:给出一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计算像的位置和性质。
5. 实验操作: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透镜的成像现象。
如:将透镜放在一张纸上,逐渐改变物体与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眼镜、相机、望远镜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学习新课一、照相机1.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及作用【播放照相机图片,讲解】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主要构造有:镜头、快门、光圈、调焦环、胶片等。
(1)镜头:由一组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起到成像作用。
(2)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3)光圈: 控制进光量的多少.(4)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调节像距。
(5)胶片:相当于涂有感光材料的光屏。
2. 照相机成像原理【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会聚成被摄物体的像。
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镜头的焦距,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3. 照相机的信息(图像)存储(1)传统相机用胶片(胶卷)传统相机用胶片,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被记录在胶片上。
(2)数码相机用电荷耦合器件数码相机用电荷耦合器件(CCD感光元件)替代胶片作为成像的光屏并记录像的信息,把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4.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提问】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照相机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归纳】(1)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4)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变化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照相机成像示意图5.照相机的“调焦”【演示】使用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物体的像,观察镜头的伸缩情况。
【讲解】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结论】拍摄远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此时的像比较小。
拍摄近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此时的像要变大一些。
【想想议议】小明用照相机拍摄照片时,发现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镜头内(如图甲所示);后来他对照相机进行了调节后就照出了“全家福”(如图乙),他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呢?【解答】图甲同学的像比乙大,所以为了照出“全家福”,应该使像变小;则需要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后缩,以缩短暗箱(像距)。
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上5.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掌握透镜的放大缩小示意图的绘制。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事物的美感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练运用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绘制透镜的放大缩小示意图。
2.教学难点: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投影仪、透明直立凸透镜、光屏、小灯泡、实验底座等。
2.教学素材:《人教版物理八上》教材第5.2节内容。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张有关透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后,教师故意跟学生说现在我们学习的是透镜,透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光学器件。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板书“透镜的定义”和“透镜的分类”,并对其进行讲解。
然后,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和解释。
教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的放大示意图,并解释示意图中的每个箭头的意义。
然后,教师展示凹透镜的放大示意图,并解释示意图中的每个箭头的意义。
步骤三:师生交流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1.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吗?为什么?2.凹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吗?为什么?3.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透镜?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并解释透镜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步骤四:实践操作(25分钟)1.实验1:放大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底座、透明凸透镜、光屏和小灯泡,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透镜的成像,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2:缩小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底座、透明凹透镜、光屏和物体,并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
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素养目标。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形成原因及异同点。
重点难点1.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过各种不同的光现象,在光现象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像,它们形成的原因相同吗?课堂探究探究点一、照相机问题1: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它的镜头相当于什么?胶卷相当于什么?物体在胶卷上成的像有什么特点?照相机的主要结构:镜头、胶片、取景窗、光圈环、快门、调焦环等;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归纳: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强调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实验1:自制照相机制作模型照相机,利用利用自制照相机观察远处及近处的景物。
现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近景:镜头前伸,镜头距物体近些,暗箱伸长;远景:镜头后缩,镜头距物体远些,暗箱缩短。
探究点二、投影仪问题1:投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投影仪的主要结构:镜头、投影片、螺纹透镜、平面镜、屏幕等。
问题2:它的镜头相当于什么?屏幕相当于什么?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问题3:投影片在银幕上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问题4:怎么让屏幕上的图片是正的?将幻灯片倒着插入胶片台。
问题5:若要想在屏幕上得到的图像更大、更小些怎么办?想让像变大幻灯机远离屏幕,镜头向下调节,(物距减小、像距变大)想让像变小幻灯机靠近屏幕,镜头向上调节,(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探究点三、放大镜问题1:放大镜的实质是什么?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教学设计
提供器材,提出问题,明确学生研究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展示交流
引入实像和虚像
用教师的创新实验引领学生
学生做一次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体会照相机成像特点
交流、发言
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归纳照相机成像特点
讨论并用实验探究成像的变化规律,展示交流
游戏体会投影仪结构,成像大小
重点
难点
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征和工作原理。
难点:对凸透镜及其成像特征和变化规律有一感性认识。
教学法
教法:引导法、实物展示法、实验法、学生演示法、观察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手段
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自制照相机 自制投影仪 迷你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生活中的透镜
1、放大镜正立放大虚像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内容一:照相机
1学生活动召唤悟空,掌中乾坤(照相机成像初步体会)
关灯:利用凸透镜将大屏幕上美猴王图案投射到手心中
开灯:要求继续实验
引出照相机暗箱的作用
2.学生实验:制作模型照相机
A.照相机成像特点探索(倒立缩小)
B.如何成全身像,如何成大头贴(物近像远像变大)
2、照相机倒立缩小实像
三、投影仪倒立放大实像
教 学 流 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时间分配
师 生 行 为
设计理念
教 师
学 生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介绍自己是一个法力无边的召唤师
2.利用凸透镜召唤大嘴(放大镜演示)
3.利用同一个凸透镜召唤梅花(投影仪成像简单演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2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课题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科目物理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授课教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下一节进一步理解透镜和它的成像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本节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识与技能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趣。
五、学情分析八年级(4)班学生,是该年级中较为优秀的班级,在班主任的严格管理下,班级纪律、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注、积极,愿意交流和分享,课后能自觉做好复习和预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家人团聚或朋友聚会,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下美好的瞬间。
那么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它。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复习:在黑板上画出三幅图,让学生完成光路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只有光线相交时才能成像,因此刚才所画的三幅图中,光线相交而成像的情况如图。
请各位同学先将本节内容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物距(“大于、小于或等于”)像距,成、的像。
与刚才所做的图类似。
由图1可以看出,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与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是能用光屏承接到的。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物距(“大于、小于或等于”)像距,成、的像,其中平面镜的作用是。
与刚才所做的图类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掌握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3.了解生活中透镜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教学难点1.对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2.生活中透镜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器材:平凸透镜、平凹透镜、小光源、屏幕;3.学生用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使用透镜的例子,如放大镜、眼镜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透镜的好奇心。
通过教学课件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引导学生对透镜的形状、材料和作用有初步了解。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分为两个实验进行。
实验一: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室中摆设好实验装置:在光源旁放置一块屏幕,在光源和屏幕之间放置一个平凸透镜。
2.学生将光源调至合适位置,使得透过透镜的光线能够射到屏幕上,观察和记录光线的走向和成像情况。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1.学生根据实验要求,重新摆设实验装置:在光源旁放置一块屏幕,在光源和屏幕之间放置一个平凹透镜。
2.学生将光源调至合适位置,使得透过透镜的光线能够射到屏幕上,观察和记录光线的走向和成像情况。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 理论讲解(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上讲解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包括焦距的概念、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等。
教师通过举例,介绍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如相机镜头、望远镜、显微镜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这些应用中的原理和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总结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平凸透镜和平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自行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中使用透镜的例子,并写下观察到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了解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4.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难点: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老师课件展示美景图片,然后引入新课
“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
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
新课讲授:
探究点一、照相机
活动1: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仔细观察照相机,你会发现所有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
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活动2:思考与讨论: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物体的像是怎
样成像在胶片上的?
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会聚成被摄物体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
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活动3:思考与讨论:照片中景物与实物有什么关系?
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像是缩小、倒立的。
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就是缩小、倒立的。
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以便于观察。
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很方便地记录下物体的像。
无论是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它们的成像都离不开透镜。
活动4:思考与讨论:看来大家对照相机的学习很感兴趣,在课前的准备也很充分,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个“模型照相机”。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并根据教材P94“想想做做”制定方案。
活动5:老师最后播放视频展示自制照相机模型
探究点二、投影仪
活动1: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投影仪成像原理”,介绍结构。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等组成。
活动2:教师演示投影仪的使用过程: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总结: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图案(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
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近,像是放大、倒立的。
现在会议室、教室用的投影仪,通常与电脑相连,电脑上的字或图通过投影仪被放大的原理和上面说的投影仪的类似。
探究点三、放大镜
活动1: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
把放大镜放在物体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
这时我们看到的像是放大、正立的。
活动2:老师介绍生活中的放大镜:
探究点四、虚像和实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而成的。
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像的位置,确实能够记录下所成的像。
这种像叫做实像(realimage)。
由于实像是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而成的,所以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
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出射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处发出的,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课堂练习:
1.12月2日是全国安全交通日,为加强交通安全,太原市重要位置都安装了“电子眼”。
下列关于“电子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眼上成的像是虚像
B.电子眼的摄像头是凹透镜
C.当物体靠近电子眼时,电子眼所成的像变大
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电子眼摄像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答案】C
【解析】
A.电子眼成像特征和照相机是一样的,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电子眼摄像头和照相机都是凸透镜;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所以物体靠近电子眼时,电子眼所成的像变大;故C正确。
D.电子眼的成像规律和我们生活中的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选:C。
2.小利在学习了各种光学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各类“像”的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虚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B.实像既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C.看到实像时有光进入人眼,看到虚像时没有光进入人眼
D.小孔成像只能成缩小的实像
【答案】B
【解析】A.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A错误;
B.实像有放大的、缩小的、也有等大的,故B正确;
C.看到实像时有光进入人眼,看到虚像时也有光进入人眼,故C错误;
D.小孔成像成倒立的、有放大的,也有等大的,也有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
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
【答案】C
【解析】A.投影仪中的平面镜可以将透镜会聚的光反射到屏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故A正确;
B.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以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故B正确;
C.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应减小物距,则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故D正确。
故选:C。
4.以下是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像的一些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A.有些虚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B.像的大小都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虚像都是放大的
D.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答案】D
【解析】A.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A错误;
B.凸透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但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无关,故B错误;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有等大的,
C.虚像有放大的,例如,凸透镜成像,u f
例如,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实像一定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故D正确。
故选:D。
5.以下光学元件能够成实像的是()
A.照相机镜头B.望远镜的物镜C.显微镜的目镜D.汽车后视镜
【答案】AB
【解析】A.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
B.望远镜的物镜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目镜是凸透镜,利用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凸面镜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课后反思】
前一节课,认识了透镜,知道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原理,下一节课,通过实验深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因此,本节课必须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既要直观上感受生活中的透镜的作用;又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明白它们的作用原理;另一方面,初步体会
透镜成像的特点,为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