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
上课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

南京路商业街
三、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夜色中的上海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 别很大 白天:人流和车流川 流不息,热闹非凡; 晚上:商店关门,人 流明显减少。
三、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常位 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 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因此中心商务区的建 筑往往在市区最高的。
占地多,要求 占地较大,地 方便上下班, 租占成本的比 又要方便购物 例很高 较小 最小
受距市中 心距离的 影响
最大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要和前一张图进行比较, 分析交通状况对地租的影响。
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
经济因素-
-交通通达度
通达度越好, 地租越高;通达度 越低,地租越低。 市中心通达度 最高,租金最贵。 从市中心延伸 出的主要公路两旁 和公路交会处通达 度相对较高,租金 较贵。
兰州、洛阳、 西宁、宜昌等。
重庆
成都城市形态图
兰州城市形态图
重庆城市形态图
二、住宅区
1、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地位: 最广泛的土地 利用方式;占城 市空间的4060%。
二、住宅区
2、住宅区的形成时期: 工业革命后 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工业、交 通业都不发达。工厂雇佣工人较少, 工业革命后,工厂逐渐 居住单元无法脱离工作场所而存在, 集中分布,迫使居住单元 所以居住单元和劳动单元混杂布置, 也相互聚拢,形成住宅区 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
以提高身价和地位,增加知名
度。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3.社会因素 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③种族(宗教)
在西方大城市里, 一个区域内如果某个
伦敦唐人街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难)

当前测评试卷: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第6周)适用对象:高一试题总数:15 考试时限: 20分钟姓名:套题难易程:难一、选择题。
(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1、读“三种模式示意图”,图中排列顺序是A B CA、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C、多核心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D、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同心圆模式【答案解析】选B。
依图示可知,依次为扇形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故选B。
【相关知识点】2.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难易程度】中2、许多城市内工厂企业向城市边缘外移的原因是A、企业转行开发房地产B、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C、为了就近吸收农民工D、国家政策鼓励外迁【答案解析】选B。
由于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大多数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纷纷向市区边缘外移,故选B。
【相关知识点】2.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难易程度】中3、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原因是A、那里地价比较便宜B、那里环境比较好C、城市中心不可以建住宅区D、那里更靠近工厂等工作区【答案解析】选B。
城市边缘地区工厂、建筑物较少,环境清新,加之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从而不断吸引市内高收入者迁移到此入住,形成高级住宅区,故选B。
【相关知识点】2.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难易程度】中4、关于商业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商业区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B、城市外围因交通不便,流动人口少,不会出现商业活动C、城市的商业中心都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D、商业中心的主要活动是商品交换,因此商业中心大多靠近商品产区【答案解析】选A。
城市外围一些交通方便的地区也有可能形成次一级的商业中心。
商业区内也不是只有商业活动,还存在一些其它的服务活动,大多呈点状或带状条状分布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故选A。
考点19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1、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空间结构不是城市形成之初就定形的,早期城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是混杂在一起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同类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分化出一个个以某种功能为主的功能区,职住分离明显越加明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般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
2、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分区:看面积:住宅区占地最大,商业区面积最小看距离市中心距离:距离市中心由近到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看人口变化情况:商业区人口昼夜差别大,住宅区与商业区相反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行政因素等(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主要体现为土地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距市中心的距离;二是交通便捷程度典型例题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 行政区B. 商务区C. 住宅区D. 工业区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A. 丘陵地区B. 平原地区C. 山地地区D. 沟谷地区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
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据此完成4~6题。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5.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 中心商务区B. 森林公园C. 大型住宅区D. 产业园区6.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A. 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 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 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 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C.资金供应较充裕D.更易招募劳动力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3.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D 2.C 3.B【解析】1.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
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模式

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模式7.1.1主要空间模式类型1)圈层型发展模式,又称极核发展模式。
城市群体的区域结构,是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与本区其它大中小城市、郊区工业点、县城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系。
城市等级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首位度极高,居绝对主导地位,是整个地区城市相互作用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城市间联系密切但以向心联系为主,同级规模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较为薄弱。
这种模式的城市群有法国的巴黎城市群、美国的五大湖城市群以及我国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
2)轴带型发展模式,也成为走廊发展型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许多城镇密集区的范围较为广阔,而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水平较差,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总体布局沿着交通条件比较优越或用水、用地条件好的发展轴线展开,形成了经济发展轴线和城市发展地带。
这种模式有三种形式:(1)东西走向单轴线的发展方式,如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两极为大城市,中间是串珠式的中小城市。
(2)十字型的交通轴线发展方式,如京广线与陇海线交叉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东西、南北两条轴线都分布着一系列的大中小城市,形成布局比较匀称的城市区域。
(3)放射状的交通走廊发展方式,如辽宁境内的城市群体,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5条铁路为轴线的城市布局形式,每条轴线上在有利的交通位置上或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结节点,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这些城市都与沈阳有着密切的经济协作联系和文化科学的交流。
我国众多的城市沿交通走廊或经济发展轴线,形成地区城市群或城市发展地带,这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群主要的发展浙江工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模式之一。
3)网络型布局发展模式,也可称为多中心模式。
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内,如果资源条件与交通条件相同,城市发展呈现一些类似性,一般城市规模小,城市职能较为单一,工业门类不可能样样齐备,城市之间的互补性较强。
例如我国的长株潭城市群〔15、2】:。
一一圈两线三片区。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
扇形模式示意图
扇形模式:重点考虑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
★ 三种学说都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城市形态:
1
4 中等住宅2 批发商业区、轻工业3 低级住宅
5 高级住宅
1 中心商务
多核心模式示意图
3 低级住宅区 1 中心商务区
7 次级商务区 5 高级住宅区
9 郊外工业区
8 郊外住宅区 4 中级住宅区 6 重工业区 2 批发商业区、轻工业区 2 3 4 5 1 中心商务区 2 过渡区 3 工人住宅区 4 高级住宅区 5 通勤居民区
同心圆模式示意图。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社会原因 由于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不 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4、行政原因
大型商场、各种办事机构和大公司总部的办公大楼、大 银行、娱乐设施等多位于城市的中心,构成城市的中心商务 区;在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 等分布相对集中,他们分别构成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主要功能区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文化区 行政区
(功能区的概念:城市 中各种功能活动之间发 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 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 呈现出连片分布特点的 城市地域称为功能区。)
一、城市空间结构 误区: 1、城市中的各功能区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每种功能区内 不可能有其他功能。 2、每个城市都有中心商务区、商业区等各种功能区,并且 分化明显。 3、大中小城市都只有一个商业区。
4、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接近中心商务区。
5、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运量小,不需要靠近交通便利的地 方。
练习
将下列功能区和工厂对应到图中字母和数字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绿化区 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印刷厂、钢铁厂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原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地租水平 交通的通达程度
地租水平
市中心
环线
环线
与市中心的距离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原因
地租水平
商业
住宅 工业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与市中心的距离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空间结构 1、概念: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 况。(城市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区别: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内部组合 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团块状、条带状、放射状等。 2、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
三种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的经济活动占领城市内不同的空间,在城市地区内部呈现不同的组合格局,形成不同的城市形状。
扩展资料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环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岛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每一个内环地带必然延伸并向外挪动,入侵相邻外环地带,诞生土地使用的演替,但并不改变圈层分布的顺序。
城市空间结构的这一顺序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
扇形模式
扇形理论是霍姆·霍伊特通过对美国64个中小城市及纽约、芝加哥等闻名城市的住宅区分析后于1939年创立的。
霍伊特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关注住房市场是怎样根据美国政府的抵押政策的建议而运行的。
他利用租金的高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住宅用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于1933年提出,后由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加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呈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余为次核心。
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
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中心又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