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者,心也”——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无為,轻物重身。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老子》第25章)。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础的核心。
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闢了中国讨论形上学的传统。
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认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為一」(《庄子·齐物论》)。
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
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為」被道家认為是「道」的重要特徵之一。
它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為。
「无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帝不是无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麼?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
)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
」(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
)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為」的态度即可用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
道家各派在坚持「无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七弦古琴网文/王知正古琴艺术是一种最能提升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古琴艺术是在高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古琴艺术以精湛的艺术传统而独树一帜,彰显出中国两大精神思想。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儒道精神,一入世一出世,成为中国人处世哲学的两大精神支柱。
亦为中国人精神生命的牵挂。
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必然背负着时代的精神和气质,反映时代的生活和审美追求。
古琴艺术是一种最能提升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古琴艺术是在高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古琴艺术以精湛的艺术传统而独树一帜,彰显出中国两大精神思想。
一、古琴艺术与儒家精神儒家是入世的哲学,注重人生的现实问题,儒家看待艺术强调其教化功能和伦理秩序;儒家精神体现出“知天合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精神由孟子而发展成伟大的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儒家的艺术精神强调艺术中的善是第一位,美是第二位。
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中深刻的表达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对待艺术和人生世界的态度:“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哀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以上儒家对于艺术的审美标准深刻的影响着古琴艺术的思想内容和音乐形式表达。
古琴音乐从其发端就深深地表达着先秦儒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
古琴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器之一,亦称为琴、瑶琪、玉琴,现代则称为古琴、七弦琴。
相传流传于周代,定型于汉代。
古琴通常由桐木、松木做面板,用樟木作底板,合为扁长的共鸣箱,板震发声,张弦七条。
古琴的音域由c---d3 其音色典雅而宽和,演奏技巧丰富多变,在中国古典乐器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古琴从它的形制上反映出儒家精神中的伦理道德和上下尊卑。
《神奇秘谱》曰:“琴之为物,圣人制之。
”圣人是谁呢?传说神农伏羲、尧、舜等圣人制造出了古琴,因此古琴从诞生之日起,就表达出一种统治者的造世意识,古琴成为古代文明社会的象征之物,从而宣扬人民应对当世顺从,实现儒家对人民的礼法约束。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
“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
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
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
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
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
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
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
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
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确是如此。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
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
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
古琴形制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
,
。
”
,
门
J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困其 古 琴 之所 以 被 称 为 中 国最 具 代 表性 的乐 器 形 制 命 名上 采 用 了 中 国 对 于 丰 富 的人 文 内涵 其中 天 地 山 月I 万 物 的 比 拟 天 人合 体现 出深 刻的道 家 一 思想 内涵 其 实 质上 也是 一 种对 于 天 地不可分 困此 道 家思 想 观念 造就 了 中 国 传统 割 的 依恋 之 情 音乐 的发展 以 深 刻 的艺 术精 神 彰 显 出独 特 的 中国 音乐 古琴 神韵 其 蕴含 的 中国 文化 申 美理想 和 道 家音 乐 思 想 这 对 于 以 后 研 究 探 讨 古 琴 艺 术 的 精 神 内涵 发展 与传
“ ” “ ”
。
,
,
道 家一 中 国 哲 学 思 想 之 一 追求 一 种 出世 的思想哲 与 儒 家乐 观 积极 的生 活 态 度方 式截 然 不 同 道
道家文化与古琴的联系
导读:“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
无论是“琴者禁也”的理性、还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质或归宿都是借琴来宣导情志,继而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
古书多载士大夫蓄素琴一张,弦轸初调,中夜鼓之,其音宽宏美妙、深幽难测,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遥物外之乐。
晋人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又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历代道教史上弹琴的一些人,我所介绍这些弹琴的人,几乎是我们所熟知的,有很多弹琴的人也有很多,只是大家对一些人不是很了解。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有张道陵,他是道教创始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在《琴书大全》中记载他说:“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尤妙抚琴”这说明他擅长古琴是在古琴历史上有记载的。
他以符水咒法替人治病,并开创道教的养生传统。
朝廷数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只喜好“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道教尊其为天师。
刘向善弹琴、孙登善长啸、嵇康《广陵散》还有刘向,他是西汉的经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崇道的人物,他还善弹琴,并着有《琴说》一文,从理论上全面肯定了琴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并且有写文章。
还有魏晋的道士孙登,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山洞,独自隐居修炼,“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
” 这个琴只有一根弦,弹的自娱自乐。
《琴史》上说,他不仅在一根弦上能得心应手地弹出曲调,并且令嵇康叹服。
大家都知道嵇康弹《广陵散》弹的非常之好,他在临刑之前弹《广陵散》,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孙登)还善长啸,啸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种方式估计现在已经失传了,没有人具体研究,啸这种方式如何传承下来。
称孙登为仙风道骨,时人称之为孙仙。
总结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总结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中的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音乐对心灵的启迪和净化作用。
本文将对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有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宇宙共同呼吸。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宇宙大道中的和谐。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体现自然界的规律和节奏,如鸟鸣虫鸣、流水潺潺等自然声音,都能够体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和谐统一。
其次,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对心灵具有启迪和净化作用。
道家主张心灵内心清静,追求内心与外界的和谐。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使人达到心灵上的安宁与放松。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用简洁的旋律和朴素的乐器演奏,以达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悟。
最后,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的自由性和随性性。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自由发挥,没有拘束和限制。
音乐家应该放松身心,随着音乐的节奏,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创造力。
道家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音乐才能流露出最真实的本质和美丽。
总的来说,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音乐对心灵的启迪和净化作用。
道家认为音乐应该表现宇宙大道的和谐,体现自然界的规律和节奏。
此外,音乐还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使人达到心灵上的安宁与放松。
道家
还认为音乐应该自由自在,没有拘束和限制,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音乐才能流露出最真实的本质和美丽。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观念更加广阔和开放。
道家思想对古琴艺术审美追求的影响与渗透
[ 摘 要 】 古琴有 素琴 之称 , 具有 高贵 清幽, 雅 逸古淡之特 色, 颇合 道家音乐 旨趣。古琴的音符 中有 “ 道” 的精神灌 注。 古琴 的弹奏是对 “ 道” 的吟咏 。古琴寄托 着文人们对无 为而无 不为 的道 家精 神 自由的追求 , 折射 着不
受一切世俗 羁绊 的怡然 自得 的潇洒 审美态度 , 是摆脱“ 礼” 的束缚 的音 乐思想。0 古琴是道 家音 乐关学思 想的化 身。
艺 出于道家” ( 《 古典新 义》 ) , 黑格尔在《 哲学史 讲演
录 》 中更 把老 子说 成是 东方古 代世 界 的精神代 表 者。 道” 是 老子哲学 的中心 范畴和最 高范畴 。 ”
★ 本文系2 0 1 0 年 西华师范 大学课题 “ 古琴 的文化属性及现 代传承 的重要意义 ” ( 项 目编号 : 1 0 A 0 3 1 ) 阶段性研 究成果。 ①胡都 青 : 《 中国古代 音 乐美学简论》 , 重庆 : 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 , 2 0 0 5 年版 , 第 3页。 ②钱 茸 : 《 浅谈儒 、 道、 释 三哲思与 中国传 统音 乐文化》 , 载《 人 民音 乐》 2 O o 0 年第 3 期, 第 l 8页。 ③ 蔡伸德 : 《 中国音乐 美学史》 , 北京 : 人 民音 乐出版社 , 2 0 0 3 年版 , 第l O页。 ④ 刘 明阑 : 《 道 家音乐观与 中国古琴音 乐》 , 栽《 上海 音乐学院 学报 》 1 9 8 6年 第 4 期. 第8 页。 ⑤ 叶 朗: 《 中国美学史纲》 , 上海: 上海人 民 出版社 , 1 9 8 5年版 , 第2 4页。
“ 道” 。 这是对音乐至 高无 上的体会 以及对 “ 大音 ” 的
完美追求 。 《 老 子》 的“ 大音希 声” 充分肯定 了无声之 乐的永恒之美 。
琴者,禁也;琴者,心也!古琴
琴者,禁也;琴者,心也!||古琴“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古琴因其“清和淡雅”超凡脱俗的风格居于首位。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古琴篇,带你一同领略中华古琴之美。
世传华夏先祖伏羲、神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孕育古琴。
古琴,原名“琴”,又称”玉琴” 、“瑶琴”、“七弦琴”等,是华夏民族历史最为久远的器乐之一,可考历史有三千余年。
春秋时代,古琴已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
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
先秦《诗经》佐证:“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
《礼记》便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先秦以来,流传着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破琴绝弦,终生不弹。
古琴的韵味虚静高雅,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所以有“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的美誉。
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之于他们乃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正如参禅,是解脱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种途径。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清幽平淡,它的艺术不仅包括古琴本身,同时涵盖由琴制、琴谱、琴曲、琴史、琴论、琴歌和琴派共同构成的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传 谱 中 的同名琴 歌 而 改编 的 , 干 1 7 作 9 8年 。 音 调 淳 朴 而 富于激 情 。第 一段 用缓 慢 的速度 表 现 了友 人 离 别时
的 难 舍 难 分 , 调 中融 入 友 人 间 深 厚 的 感 情 , 加 渲 染 基 更
想 曲》 等 , 些作 品都 富 有浓 郁 的地域 风情 。 等 这
的 钢 琴 乐 和 传 统 的 民 族 乐 器 一 样 ,和 广 大 人 民 融 为 一 体 , 对 钢 琴 音 乐 的 普 及 和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如 王 建 这
今 已经 步 入 正 轨 , 现 出 一 批 批 优 秀 的 钢 琴 人 才 。这 些 涌 人 才 将 中 国 的 钢 琴 音 乐 带 到 世 界 , 在 一 次 次 的 国 际 大 赛 上 , 优 异 的 成 绩 向 世 界 证 明 : 国 在 崛 起 , 国 的 用 中 中
钢 琴 音 乐 在 崛 起 。 与 此 同 时 我 们 应 该 认 清 我 们 在 国 际
中所 处 的地位 , 心学 习 , 保持 自身 的创造 性 的 同时, 虚 在
时 刻联 系中 国 的文化 , 现 自 己的 民族特 色 , 钢 琴界 体 向 注 入 新鲜 的血 液 , 中 国 的文 化通 过 钢琴 展 现 给世 界 , 把
果 。第 三 段 , 第 二 段 更 快 , 高 八 度 , 绘 了 友 人 要 走 比 更 描
其 中 神 韵 是 其 他 国 家 不 可 能 具 有 的 。 这 种 美 代 表 着 中
国 魂 , 国 气 质 。如 英 海 的 《 阳 箫 鼓 》 王 建 中 的 《 鸟 中 夕 、 百 朝 凤 》 《 花 三 弄 》 储 望 华 的 《 泉 映 月 》 殷 承 宗 的 、梅 、 二 、 《 面 埋 伏 》 陈培 勋 的《 湖 秋 月 》 赵 晓生 的《 北 笛 十 、 平 、 冀 音 》 《 湖 琴 声 》 等 。 中 国 古 曲 改 编 成 钢 琴 , 中 西 交 、滇 等 是
谈谈儒释道三家的琴道境界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
谈谈儒释道三家的琴道境界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文/萝卜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强调现实生活体验的真实情感,中国传统的琴道文化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表明了'琴道'是与中国的历史文明互相融合影响,构成现今所熟知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半瓶老人也曾提到:'琴之道在于传承华夏民族之精神'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之路必然逃不开琴的存在,古琴作为悟道的利器,承载了无数古人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合了圣贤之理,生命哲学以及传统人文情怀。
徐青山《溪山琴况》之'二十四况'就是圆融儒、释、道三家文化精神,切实地表达了古琴的艺术风格,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三大主流,所蕴含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悟道方式,在琴道上三家各有不同境界,正如徐青山所语:'籍琴以明心见性',对于三家各有所异的琴道境界,可以窥探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于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至上的世界中重新注入一股清流,以古琴的魅力来达到现代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儒、释、道三家的'琴道'境界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乐有乐理,琴有琴道,中国传统的古琴,由一开始的'器',继而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文化,儒释道三家为此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者都不约而同地把古琴与弹奏者个体的人生哲理融会贯通,将直观的生活世界以古琴为载体抒发出生命的意义,因此'琴'的地位得以提高,呈现'器'——'艺'——'道'的发展路程。
儒释道三家琴道境界的发展是以激发和展现情感为最终目的,它是以一种生活的文化性超越来印证人类生存的诗性特征。
1、儒家琴道境界:以教化为'第一生产力'儒家自汉代起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而备受推广,中国传统的琴道也是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思想,乐教理论正是在孔子的'正乐'思想上丰富发展而来,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指出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需要通过诗和乐的手段得以提升,而以音乐的学习来完善人格,足以可见琴道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古琴的音乐美学
古琴的音乐美学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於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麽古琴最适宜於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於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於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
曾参与制订雅乐,并著有《太古遗音》一书。
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见於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从古琴文化中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精神内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源自春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
《诗经》中有“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诗句。
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
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
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
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
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
“九霄环佩”就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
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
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
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材料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
儒家认为“琴者,禁也”。
“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视,“琴者,情也”。
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情,弹琴啸歌便成为个体觉醒的呐喊与呼号。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作者:陈业秀来源:《艺海》2010年第08期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
《诗经》有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因古琴而产生的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古琴文化的认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司马相如弹琴结良缘”、“聂政十年学琴刺韩王”、“张君瑞与崔莺莺借琴传情”、“高山流水觅知音”等故事流传甚广。
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致的社会风尚,琴位居“四事”之首,列为“君子修养之物”。
古琴的清灵音色与古典韵味,受到各国音乐学者的重视。
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到美国太空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成为地球生命向宇宙星球高级生物传递智慧和文明的一种信息。
2003年 11月 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3000余年的古琴音乐发展过程中,中国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对古琴艺术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古琴音乐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其中,道家“气”、“韵”、“象”等哲学思想,则是古琴音乐文化蕴含的各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古琴乐理的审美特点契合道家的音乐审美理想1,音乐美与道家的审美理念相合。
《白虎通》有言:“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因古琴乐“曲淡节稀声不多”,如清夜钟、幽涧泉,它注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与道家超凡脱俗、逍遥云水的审美追求水乳交融。
道家的超世思想,在对自然的审美趣味上,集中表现为对淡雅清秀、古稀疏离、淳静简略、恬淡清逸韵味的倾心。
重自然是道家的本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指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本然状态。
古琴音色的简净、高旷、清雅,风格的含蓄、苍古、悠远,意境的虚灵、淡泊、幽静,恰好契合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等审美追求。
古琴曲《鸥鹭忘机》,在清幽隽永的乐声中,曾塑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相融相得、无欲无求的和谐世界,寄托了道家对与世无争的“忘”的向往。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对琴学影响最大,对琴曲主题内容稍加审视,就可以发现,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是最多的。
而这些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中,最重要的就是称之为“神秘之旅”的一类。
古琴超凡的琴声使弹奏者的心灵超脱尘世的羁绊,达到仙人居住的神秘天界,并得授长生不老的秘密。
《广寒游》就是一个例子。
《广寒游》,见于明朝早期的琴谱《步虚堂琴谱》的琴曲解析,琴曲中描写的神秘之旅可以通过其八段的标题印证,旅行者步入云霄,与仙人共宴,最后回到尘世。
另一个较好的例子是《列子御风》,描写了古老的道家著作中有关思想家列子的一段,《列子御风》的作者相传为南宋毛敏仲。
据《抄本琴谱》记载,此曲取材于《列子·黄帝篇》列子驾御风云,遨游六合的意境而作。
乐曲表现了作者心境脱俗出尘,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这类琴曲中另一个熟知的例子是《凌虚吟》,认为同样是毛仲翁所作(据明朝琴谱《琴谱合璧大全》,杨表正编。
据其它琴谱记载,此曲作者为无名氏),这首琴曲有三段:1.蹑云鹤驾2.乘风天表3.步虚太罗。
生活在凡间便可以享受长生的乐趣,这乃是隐居高士的特权,他们远离尘嚣,返朴归真,过着道家所崇尚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文人雅士意识到俗世追求的无益,品味遁世的欢愉,思忖自然天道的永恒。
古琴-道家思想的渗透
古琴-道家思想的渗透*导读: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仰慕老子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的大名,携弟子南宫敬叔前往拜访。
临别之际,老子送孔子于馆舍……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仰慕老子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的大名,携弟子南宫敬叔前往拜访。
临别之际,老子送孔子于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行至黄河边,老子道“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道家所追求的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的境界可以通过古琴的学习而得到提升。
古琴作为一种追求淡然脱俗的艺术,始终代表着中国文人修身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
从古琴的式样到名称,从弹奏环境到姿势,从琴曲的名称到意境,无不渗透着一种“道”的精神。
道家崇尚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都能在古琴文化中找到对应。
古人抚琴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绪与琴曲的情绪,融合其中,进一步影响内在心理的调整,久而久之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理论,促使古琴追求一种“淡而会心”、“得意忘言”的含蓄之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琴与道家文化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琴与道家文化
老子《道德经》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超然洒脱之声,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
世上乐器如此多样,那么哪一种乐器最接近“大音希声”的境界呢?
那就是古琴。
自古“琴”为其特指,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道教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教理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
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老子《道德经》提出的“淡乎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淡乎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
此外,南华真君“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
许多道门的高道祖师也是古琴演奏的大家。
岁月过千年,古琴体现的大道玄妙依旧是世人孜孜追寻的无上境界。
因为古琴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精深,1977年,美国宇航局向太空发射了“旅行者号”宇宙飞船,搭载了一张刻录世界各大文化代表声
音的金唱片,古琴曲《高山流水》代表中国音乐载入这张唱片中,翱翔于茫茫太空,向宇宙传递“大道之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筒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豹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老子》“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后被《庄子》纳入古琴理论,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这一思想备受文人推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琴人无不将“希声”作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从演奏美学角度对“希声”有详尽的描写,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如“静”况所说“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杏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迟”况中所说“疏如寥廓,窗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人渊源,而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申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而日不知哺(晡),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值得注意的是,徐上瀛此处对“希声”的解释是建立在有声之乐的基础上,和老、庄本意不同。1 M6 [) K& e& G" f; M2 r1 C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此命题认定音乐是一种自由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其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音乐既然自由表情,就不应对其进行限制,只以“平和”、“淡和”为美,排斥其他音乐,而应自由抒发“情之所激”,诉“发狂大叫,流涕痛哭”等不平之情。“琴者,心也”和儒家“琴者,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它是儒道两家音乐思想在古琴论坛上的一次剧烈碰撞,对于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李贽的影响,古琴美学出现了“声以情为母”等命题。清人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胶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联络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这些思想尽管在当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遭到封建卫道士的围攻,但它们对情感价值的强调、对于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氏之言代表了绝大多数琴论的观点,古典琴论中的“希声”之“希”多为稀疏之意,即指“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白居易《夜琴》)、“曲为节稀声不多”(白居易《五弦弹》)的有声之乐,而《老子》“大音希声”之“希”是“听之不闻名日希”之意,指无声之乐。: t1 D+ H. {( \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虚而待物”(《人间世》)、“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 (《大宗师》),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这对古琴美学也有深刻影响,所以陶渊明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此后的琴论也都重视音、意之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对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如《庄周梦蝶》和《坐忘》两曲的音乐创作表现了这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而成玉硐、欧阳修、苏轼、庄臻凤等人的琴论则表现了琴人在演奏、欣赏中格外追求言外之意的表达,弦外之美的体验,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更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刘籍说“遇物发声,想像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琴议》);徐上瀛说“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溪山琴况》);祝凤喈说“迨乎精通奥妙,从欲适宜,非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晖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与古斋琴谱》暨《补义》)。他们所描述的就正是这样的至境,所以颜元在《四存篇》里干脆将“心与手忘,手与弦忘”列为能琴的重要标准之一。
《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文献显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畴后,在汉代之前并未引起大的反响。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淡”之审美受到重视,所以阮籍说“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提倡恬淡之乐,排斥美声、悲乐。至唐,“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琴诗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乐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淡和”审美观既与道家恬淡的主张相符,又与儒家中和的主张相合,所以被众多琴人所接受。宋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就竭力赞扬古琴“希微”、“寥寥”之风格,明严天池也说:“惟鼓琴,则宫商分而清和别,郁勃宣而德意通,欲为之平,躁为之释”(《琴川汇谱》)。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清汪炬更将“淡和”发展到极端,认为“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立雪斋琴谱》),将“淡”作为一个居于“和”之上的重要审美准则。他将“淡”的标准定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以无为否定有为,以“大音希声”否定有声之乐,所以它最终会由“淡兮其无味”发展至“淡和”,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李贽继承、发展了庄子“法天贵真”、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以“童心”说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对代表典型儒家美学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此命题出自《焚书》卷五之《琴赋》,其美学意义有三:
首先,“琴者,心也”视琴乐为抒发人们内心感情的艺术,突破了“琴者,禁也”思想的束缚。儒家视古琴为君子修身养性、治家理国的工具,倡导“平和”、“淡和”之审美观,从排斥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到否定音乐的娱乐功用,直至禁止音乐对感情的抒发,严重束缚了古琴艺术的发展。由于儒家音乐思想在传统音乐思想中的统治地位,这些思想始终成为古琴美学思想的主流,为封建文人所推崇,也”则是数千年孕育的非主流思想的惟一大胆表现。" ?$ O: y4 @3 V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再次,“琴者,心也”的提出是建立在“以自然之为美”的基础上,即表现以自然为美、最近自然为最美,是李贽“茧心”说在古琴美学领域的体现。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童心说》)。此童心即人生之初的自然之心,失却了童心,便非真人。由此出发,李贽格外强调人的自然情性,提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声,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焚书?读律肤说》)。既然音乐是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所以就应该表现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束缚于人为的礼义,因为“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是对道家“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儒家礼教思想的突破。
其次,李贽在论述“琴者,心也”命题时,突破了魏晋以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的传统思想,提出“同一心也,同一吟也”、“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手虽不能吟,但“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认为琴乐比人声更近自然,显示他对纯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有深入的认识。孟子曾言“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尽管两人立论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承认音乐比语言等更能打动人心这一点上倒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