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高三历史教案 西汉的兴衰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教案名称:西汉的兴衰教案目标:1.了解西汉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2.掌握西汉时期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西汉的兴起与汉初的政治制度2.汉武帝的强盛时期3.汉朝的衰落与西汉的结束4.西汉时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西汉的盛世景象,引发学生对于西汉的兴起感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西汉的政治制度:皇帝统治、丞相辅助、三公管理、六卿分权等。

2.介绍汉武帝时期的兴盛:南征北战、开辟丝绸之路、文治武功等。

3.讲解西汉的衰落和结束:宦官干政、党争纷争、权臣篡位等原因。

Step 3: 深化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和讨论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西汉时期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回答相关问题。

Step 4: 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展示自己对于西汉兴衰的理解和观点。

Step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评价西汉的兴衰以及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研究西汉兴衰的相关文献,并写一篇小议论文,阐述自己对于西汉兴衰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西汉的兴盛景象。

2. 西汉相关的文献资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展示。

3. 学生的小议论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可进一步研究汉朝的另一段历史——东汉的兴起和衰落,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可进行辩论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讨论西汉兴衰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还可以对西汉时期的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汉朝的文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021年1:东汉的兴衰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2021年1:东汉的兴衰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17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方法指导一:细读教材,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注重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歌谣记忆历史:刘秀起兵建“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

巩固政权措施好,“光武中兴”面面成。

外戚宦官交专权,黄巾起义动根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想知道为什么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吗?你想知道为什么是“光武中兴”吗?你想了解光武帝刘秀其人其事吗?你想知道“跋扈将军”的故事背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些提问一起学习,来探寻答案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自主阅读课本P82~83内容,完成第1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形成了什么局面?如何理解这一局面?(1)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释放奴婢;恢复汉税,简政安民。

(2)光武中兴;(3)光武帝统治期间再现了西汉前期国强民富、文化昌盛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知识模块二东汉后期政局的混乱自主阅读课本P83~84内容,完成第2题。

2.外戚宦官交替专职出现的原因,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1)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模块三黄巾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84内容,完成第3题。

3.黄巾起义的背景、起义口号、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1)东汉后期,政局混乱,豪强大族大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动荡不安;(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3)黄巾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西汉的兴衰教案

西汉的兴衰教案

第二节西汉的兴衰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楚汉之争,刘邦建西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措施;西汉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文中所给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2.通过对文景之治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具体史实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人民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这集中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中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要点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2.刘邦建汉二、汉初休养生息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2.主要内容和作用三、文景之治1.休养生息2.文景之治四、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1.大一统的背景2.大一统的措施五、西汉灭亡六、王莽改制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节难点:西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课时和教具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一目,可分为两步进行教学。

1.关于楚汉战争,应注意讲清以下问题:(1)楚汉之争的背景及概念。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

秦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谁来执掌国家政权,成为亡秦主力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

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自然要求践约称王。

项羽虽不是先入关者,但是在歼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战争中,实际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认为楚怀王是项梁所立,没有战功,无权主约。

不久,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

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

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一、引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课教案将以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为核心内容,通过深入解析汉朝的兴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汉朝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汉朝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知识目标1. 了解汉朝的兴起及其重要性;2. 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 了解汉朝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4. 分析汉朝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三、情境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展示汉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汉朝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汉朝的兴起和统一1. 解读汉高祖刘邦起义的背景和过程,并讨论其战胜其他诸侯的原因;2. 探究汉初的政治制度,包括刘邦的封王制度、丞相制度等;3. 分析汉武帝时期的统治策略和扩张政策。

第二步: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 概述汉朝的政治制度:太尉、丞相、御史等职位的职责和作用;2. 了解汉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政治;3. 分析汉朝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关系。

第三步: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1. 探究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2. 分析汉朝的货币制度和商道状况;3. 讨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和对外经济关系。

第四步:文化成就和影响1. 介绍汉朝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2. 解读《诗经》、《礼记》等古代典籍的重要性;3. 探讨丝绸之路对汉朝文化和经济的贡献。

五、课堂讨论与互动1. 分组让学生就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各组讨论的观点,并互相交流讨论;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汉朝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对比。

六、学习延伸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汉朝时期的历史人物,通过查阅资料编写一份人物传记;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文化研究,推荐相关书籍和历史纪录片,提升学生对汉朝历史的综合了解。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掌握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西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分析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原因,以及西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

(2)提出问题:秦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探究新知(1)西汉的建立讲述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强调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西汉的强盛分析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强盛表现。

重点讲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3)西汉的衰亡讲述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民族矛盾尖锐等问题,导致西汉的衰亡。

重点分析王莽篡权和东汉建立的过程。

3.案例分析(1)分析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汉武帝的改革、张骞出使西域等。

(2)分析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刘邦、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

(2)引导学生思考:西汉的强盛和衰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了解了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6.课后作业(1)熟记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思考:西汉的强盛和衰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四、教学反思1.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注重史料的引用,提高史料的可信度。

2.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西汉的兴衰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西汉的兴衰 最新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西汉的兴衰[基础知识]“楚汉战争”西汉建立“休养生息”黄老无为“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大一统”“尊儒尚法”“昭宣中兴”外戚与宦官专权王莽改制[基本理论]1.西汉初年吸取了秦亡教训,并鉴于长期战乱的破坏,才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目的,从而认识历史借鉴的作用。

2.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在一定条件下实施的,对西汉、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正反方面作用。

3.从西汉的兴衰,看制度对一个政权和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能力培养]1.通过对汉初休养生息、汉武帝大一统不同背景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分析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能力。

2.从各方面比较秦汉二朝一短一长,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秦汉两朝遵循的不同统治思想,分析法儒两派对现实政治的不同作用。

[重点难点]休养生息、大一统的原因分析统治思想的演变[教具教法]插图典故讨论地图课外资料。

教师设计讨论题,归纳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亡原因及历史教训分析,引入楚汉战争,及刘邦、项羽故事说起,导入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BC206年至BC202年)。

请同学根据语文课与初中历史课上的学习,回顾,并穿插一些典故。

如“四面楚歌”、“八面埋伏”、“霸王别姬”、“鸿沟”、“楚河、汉界”、“垓下之围”等。

2.西汉建立。

BC202年,刘邦为汉高祖,国号汉,定都长安。

[提问]请同学根据语文课上所学贾谊《过秦论》中提出的秦亡观点作一番评价刘邦其人历史作为。

刘邦为历史的最大贡献是汉承秦制,维护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汉由庶民建立而成,高祖曾为亭长,萧何为县政府小吏,陈平是屠夫出身,韩信曾为乞丐,黥布、彭越曾为盗贼。

汉初布衣将相局面,为政治革新提供了可能。

高祖不会采取法家,但出身低微,靠武力打天下,蔑视儒学,骂儒生为腐儒。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课时:1节课(40分钟)
教材:高中历史教科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汉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2. 掌握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分析西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4. 思考西汉的兴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介绍西汉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知识讲解(15分钟)
1. 第一阶段:西汉的兴起
a. 讲解西汉的建立和刘邦的功绩;
b. 介绍文帝、武帝、昭帝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c. 分析西汉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

2. 第二阶段:西汉的疆域扩展
a. 讲解西汉的疆域扩展和对外战争;
b. 介绍汉武帝的北伐和南越战争;
c. 分析西汉疆域扩大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第三阶段:西汉的衰落
a. 讲解西汉开始衰落的原因;
b. 介绍王莽篡位和新莽政权的失败;
c. 分析西汉衰落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讨论和思考(15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西汉的兴起、扩张和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2. 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3. 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西汉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总结和小结(5分钟)
总结西汉的兴衰过程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总结该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写一篇关于西汉的兴衰的小论文;
2. 准备一个小组演讲,介绍自己对西汉的兴衰的理解;
3. 针对西汉的兴起、扩张和衰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西汉的强盛教案

西汉的强盛教案

西汉的强盛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2. 掌握西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农业发展。

3. 理解西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4. 通过案例分析,探究西汉的强盛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政治制度:讲解西汉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度等。

2. 经济状况:介绍西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

3. 文化科技:讲解西汉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包括文学艺术、医药学和冶铁术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选择几个具体的案例,如汉初的开创、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等,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与西汉强盛之间的关系,并展开讨论。

四、学生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西汉强盛的原因以及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西汉时期的强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展示西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资源:
1. 视频、图片和PPT等多媒体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案例分析。

2. 相关历史文献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程度。

2.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如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对案例的分析。

3. 学生对西汉时期的强盛与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两汉衰亡的教学设计

两汉衰亡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两汉衰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理解两汉衰亡的原因。

2. 分析两汉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相关的历史术语和概念,提高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两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

2. 两汉衰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对两汉衰亡的深入理解和对影响的分析。

2.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读历史事件。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授课内容:-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 两汉衰亡的原因与影响。

2.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思维的启发。

- 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两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历史事件分析和模拟演练,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两汉时期的兴趣。

- 引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两汉经济的发展特点有哪些?2. 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30分钟)- 介绍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对两汉社会背景进行初步认知。

-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对两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等进行深入了解。

3. 探究两汉衰亡的原因(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汉衰亡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 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两汉衰亡的内外因素,注意突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4. 分析两汉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0分钟)- 学生分小组发表演讲,就两汉衰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 教师点评和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和辩论。

5. 梳理知识点,讲解概念和历史术语(20分钟)- 教师对两汉时期的相关概念和历史术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

-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历史素养。

六、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高中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发展及其衰落过程。

2.分析西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发展及其衰落过程。

2.难点:分析西汉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西汉历史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西汉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西汉历史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汉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吗?它又为什么会衰落呢?二、西汉的建立1.讲述西汉的建立过程,强调刘邦的功绩。

2.分析刘邦能够建立西汉的原因,如:推翻秦朝、人民的支持、合理的政治制度等。

三、西汉的发展1.介绍西汉的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分析西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如: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民族矛盾等。

四、西汉的衰落1.讲述西汉衰落的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建立等。

2.分析西汉衰落的原因,如: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外部压力等。

五、案例分析1.选取西汉时期的典型案例,如: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改革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六、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从西汉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七、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拓宽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西汉的历史文物。

2.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汉历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汉的兴衰过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西汉的建立:以刘邦为核心,讲述其起兵反秦、楚汉争霸直至建立汉朝的过程。

对话设计:“同学们,刘邦是如何从一个小亭长一步步成为汉朝开国皇帝的呢?”2.西汉的发展:分析文帝、景帝、武帝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西汉衰亡的原因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西汉衰亡的原因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西汉衰亡的原因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介绍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衰亡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和探讨西汉衰亡的原因对于学生们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分析西汉衰亡的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衰亡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掌握西汉衰亡的主要原因;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考能力;4.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导入(1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带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知道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你了解西汉衰亡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吗?”“你认为导致西汉衰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 讲解西汉衰亡的背景(20分钟)通过讲解西汉衰亡的背景,向学生介绍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让学生对西汉衰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分组研讨(3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原因,深入研究该原因对西汉衰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历史学家、政治家、商人等,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可以不同。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讨论,提高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

4. 报告和总结(2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的具体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互相补充和完善。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5. 归纳总结(10分钟)针对各小组的报告和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并概括导致西汉衰亡的主要原因。

同时,结合学生的讨论和观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6. 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西汉衰亡原因的小作文,要求包括对西汉衰亡背景的描述以及分析其主要原因,并简要陈述个人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活跃度和参与度;2. 学生对于西汉衰亡的背景和原因的理解程度;3. 学生报告和讨论中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4. 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西汉灭亡的原因教案

西汉灭亡的原因教案

西汉灭亡的原因教案教案标题:西汉灭亡的原因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灭亡的原因。

2. 掌握有关西汉灭亡的背景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西汉灭亡的背景知识。

2. 西汉灭亡的原因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西汉时期的繁荣与兴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西汉为什么会灭亡。

知识讲授: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西汉灭亡的原因进行调研。

2. 学生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所调研的一个或几个灭亡原因,并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3. 教师总结:教师对各组呈现的灭亡原因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关联和影响。

讨论与分析:1. 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西汉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原因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共同点?2. 学生自主讨论: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相互交流分享。

个人思考与总结:1. 学生个体编写小结: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个人方式写下对西汉灭亡原因的总结。

2. 学生互换小结:学生之间进行小结交换,并相互阅读与评论。

拓展活动:1. 学生小组再次调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西汉灭亡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小组展示:小组呈现他们所研究的历史事件,并与西汉灭亡原因进行关联和讨论。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汉灭亡的原因的短文,并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借鉴。

教学评估:1. 在讨论与分析环节,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互动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检查学生的个人小结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西汉灭亡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课两汉的盛衰教学设计

第五课两汉的盛衰教学设计
能力:“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文景之治的影响2、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2、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大一统
1、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措施
2、影响
三、东汉的建立和光东汉的名存实亡
作业
布置
1、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城。”
请问:你认为造成上述堵车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你知道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麻烦二:到了吴地的溧(li)阳,秦始皇他们一进城就傻眼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写的字也不认识。
请问:你认为根据秦朝的规定,统一文字后人们使用什么文字才算规范?
麻烦三:秦始皇在前秦国内为他的妃子做了一条长裙。到了前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他的圆形货币而要他付刀币。
强调: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措施
2、文景之治:
Ppt出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盛况,让学生观看并概括文景之治的概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点评
二、汉武帝大一统
1、介绍汉武帝
ppt出示毛泽东《沁园春﹒雪》,让学生朗诵,感悟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组织学生自学归纳,在此基础上强调:

高中汉代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汉代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发展特点,掌握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汉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汉代的建立与发展2. 汉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点3. 汉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难点:1. 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2. 汉代科技、文化成就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汉代文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汉代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 提出问题:汉代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汉代有哪些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1. 汉代的建立与发展- 介绍汉高祖刘邦的生平和成就,讲述汉朝的建立过程。

- 分析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 汉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点- 讲解汉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

- 分析汉代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利弊。

2. 分析汉代经济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 以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例,分析汉代文化政策的影响。

2. 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例,分析汉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汉代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

2. 提出问题:汉代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1. 汉代的科技成就- 介绍汉代在农业、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 分析汉代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 汉代的文化成就- 讲述汉代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 分析汉代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汉代科技、文化成就的成因及其意义。

两汉经济衰落的原因教案

两汉经济衰落的原因教案

两汉经济衰落的原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两汉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汉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汉经济的发展与衰落。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经济衰落的原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经济衰落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

4. 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各组的发言,总结两汉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分享交流法: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土地兼并问题:分析两汉时期土地兼并的严重性,以及土地兼并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

2. 农民破产与流民问题:探讨农民破产的原因,以及流民问题对经济的冲击。

七、教学内容:3. 豪族势力崛起:分析豪族势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豪族势力对于政治的操控。

4. 官府税收与徭役:探讨两汉时期官府对于农民的税收和徭役政策,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八、教学内容:5. 战争频繁:分析两汉时期战争频繁对于经济的影响,以及战争对于社会秩序的破坏。

6. 对外贸易受阻:探讨两汉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易受阻对于经济的影响。

九、教学内容:7. 佛教传入:分析佛教传入对于两汉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8. 道教兴起:探讨道教兴起对于两汉时期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

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

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西汉的强盛和东汉的盛衰+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西汉的强盛和东汉的盛衰+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西汉的强盛和东汉的盛衰》第4讲西汉的强盛与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必修: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选择性必修: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至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两汉时期官员选拔方式及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两汉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开辟;了解两汉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两汉时期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主干点西汉的强盛与东汉的兴衰核心热考:文景之治、汉承秦制、推恩令、察举制、中朝制、尚书台、上计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丝绸之路、黄老无为思想、尊崇儒术、精耕细作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理清历史纲要]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背景(1)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2)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3)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影响(1)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由于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最终引发“七国之乱”二、西汉的强盛政治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确立察举制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设立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等重税思想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民族关系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三次北击匈奴出使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西北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三、东汉的兴衰1.东汉建立(1)西汉末期,政治黑暗,农民破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西汉的兴衰
【 - 高一历史教案历史教案】
教学建议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

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 ___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 ___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对汉武帝的评价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的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通过文治武功,使西汉统治过火鼎盛时期,其他向来被称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丰功伟绩,也有重大失误。

他与秦始皇相比,即“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司马迁之语)史学界
对其晚年的政策调整 ___较大。

他为调整统治政策,在有关西北屯兵的争论中,借机颁布了轮台“哀痛之诏”,公开向天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公开否定自己,果断地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 ___,挽救了统治危机,带来了后来的“昭宣中兴”。

他这一行举,可以说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显成功的尝试,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

但也有人对他这一行举持否定态度,认为在统治危机和内外出现困局情况下,是悲观消沉情绪的反映。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 ___、经济的形势和 ___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

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 ___,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

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

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

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 ___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

汉初 ___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 ___为统治思想。

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 ___的具体体现。

在刘邦、孝
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 ___。

黄老
___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

黄老 ___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 ___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

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

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专制主义 ___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l)专制主义 ___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封建皇帝个人专断 ___,控制一切军国大事,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 ___, ___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专制主义 ___集权的理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 ___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 ___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 ___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 ___;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 ___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

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
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 ___、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 ___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

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 ___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___ ___ ___延续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

此后,有了三种观点。

第一,基本肯定说。

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 ___家和 ___者,他实行的一系列 ___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二,基本否定说。

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 ___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

第三,主观与客观说。

作为 ___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 ___掠夺和财货垄断。

他的 ___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
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区划了。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