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理想中的小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天在微博里写了这样一段:“一直有一个疑问,斗胆跟大家请教:我们心中理想的小学,中国究竟有没有?如果公立的学校受体制所限,私立的是否有,哪怕学费高?我看到很多私立的只是硬件好一些而已,教育观念和课程并不先进科学。集中国家长的爱心财力和智慧,为嘛就办不出一个好的小学?”

这是我的一个真诚的疑问。网上的朋友们对这个问题也都很关心,评论了100多条。我跟大家聊这个问题,也花了将近一上午的时间。我觉得花这些时间值得,哪怕我们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单单是增强了大家心里的渴望和向往,这本身,对教育的改革都算是一种推进力量。

问这个问题也不是抱怨。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正在前进,一方面有民办的在尝试,一方面体制内的在改革,但是好像两方面比较成功的典范都不多。我想知道是否有成功个案,是否可以复制。如果家长和教育者们都在积极地想这个问题,那么教育就会更快地变好。

从朋友们的聊天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学校教育问题太多,搞得家长其实降低了对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的要求并不高,似乎是,只要是不给孩子太大压力的、对孩子的创造力天性情商自由等的“杀伤力”别太大的,我们就可以接受为好的教育了,就已经求之不得了。

这真的让人很伤感。

我在微博里和这里,想聊的都是理想中的小学。理想的,那就暂且不考虑现实与否的问题。因为如果对现实与否想太多,那结论就必然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最合理的,那就任何变化都永远不会发生了。

理想的,我们就应该敞开了去畅想。我想起了周华健老歌里的一句:“可以要求不要不在乎”。

所以,我想说的是,我觉得如果只是多给了孩子自由和空闲时间;或者只是增加一些内容(比如传统文化)、同时减少另一些内容,这都够不上理想中的小学,这都只是一种变相的减负而已。我感觉现在体制内的教育改革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只是简单地减负,却缺少建设性地改变课程;只是硬性往下减,却没有研究好究竟该怎样去教。

有人说,坏的教育还不如不教,这或许有些道理,但是,这不等于说,不教就是好的教育。说得太拗口了,简单一句话:我们应该当真去好好研究,究竟该怎么教我们的孩子,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减负减压。

理想中的小学什么样?

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但我想教育里很多基本道理是一致的。我在国外学教育时读过一些理论书,也接触过当地中小学。回来这些年也算没离开教育,接触过很多家长和学生。现在我女儿还有两年就上小学了,我就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我想有一些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比如,要给孩子传递好的价值观、重视品德的培养;教师自身素质要高;对孩子要尊重、平等、理解,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管制;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要有“学科歧视”;要给孩子自由和空闲,少一些压力和负担;要多一些活动,比如远足、体育比赛、音乐会、社会实践等等;课程难度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不要太超前;教材要生动有趣,养分高;家校联系要密切,要鼓励家长多参与,共同建设……

当然,上面这些具体应该怎样做,也需要好好研究摸索,真的落实到位。

这里想着重谈两个方面——课程的学习和怎样适应新时代。

课程的学习

究竟该教哪些课程、该怎么教,这是个天大的课题。这个最重要的课题现在几乎彻底被忽略了,原因是,不合理的评估方式封锁了探讨的余地。大家一致指向考核制度——因为那个指挥棒,我们别无选择,没啥好研究的,考啥就学啥,怎么考就得怎么学。

现在,抛开中高考,想想这个问题。我想到下面这些:

以达成深度理解为教学目标

学什么、怎样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这个目标不只是拥有知识、也不只是掌握一些技能,而是,对所学科目达成深度理解,为培养学科思维做准备。

国外有教育专家做过一些研究,比如,让不同教育程度和学不同科目的学生,去解决一些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实际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有时,大学生和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很近似,大学生并没有高明很多;有时,大学生表现的更好,但是,该专业的学生,并不比非专业学生表现的更出色。比如,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经济或物理问题,经济或物理专业的学生,并不必非专业学生答得更好。

其实,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自己也有同感。有时,我们比外行显得更懂,但是更多时候,我们总会感到读书期间学的似乎没起什么作用,如果说有作用,似乎也是整体素质或能力上有提高,比如思辨能力更强、眼界更宽,等等。但是,一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似乎差别不大。我们成年人不仅常常做不出孩子的题,而

且对于许多实际问题,也不比青少年强多少。我们常说,学的都就饭吃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如果毕业后不从事那个领域的工作,那么,多年以后,我们会感到自己是外行。

这说明了什么?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记忆减退,而是因为我们当初在学习时,只学到了表面的知识,只在脑子里存储了一些惰性知识,而没有达成深度理解,没有真的形成学科思维。

比如说,我中学学了一些数学知识,能做很多难题,我当时甚至喜欢数学题的挑战。天哪,我高考数学是满分啊,但我一点不敢承认我有很好的数学思维,我现在仍然完全是文科头脑、是数学弱智。对于生活中需要数学的任务,比如,算个账什么的,我本能地躲避——你们算吧,多点少点都行无所谓。提到概率、汇率我都头大。我基本放弃理财这种痛苦折磨的事情。

说到数学,昨天网友一位家长问我奥数的问题,我把答复copy过来:“对奥数具体了解不多,好像很难的。我觉得数学的学习其实要先培养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比如,用生活中具体用到数学的地方去让孩子接触,让他多理解。另外,数学也要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有时孩子甚至会通过探索自己会发现一些我们要教的东西。再就是要引导多种解题思路。最后是培养出数学的学科思维,这是很多科学思维的基础。如果这些奥数不能满足,那就没必要跟它较劲,多找些有趣的训练数学思维的科普书来看,有一些引进的很好。平时在生活中,多用实际事例引导。”

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那么即使奥数成绩再好,将来也可能还是跟我一样数学弱智。

那么,怎么才算是深度理解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家长都知道,幼儿会从1说到10,可能只是当作语言在重复,不等于会数数。孩子一般都是先会从1说到10,然后过了好久,才终于会数数、能数对。再往上学也是一个道理。而在小学阶段,深度理解最重要,它能让孩子对这门学科产生真正的兴趣。学科思维绝不是等到了大学,可以一下子横空出世冒出来的,是在早期的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再以外语的学习为例。我们常看到某人学好一门外语之后,学另一种外语就很顺利。这不是因为他善于模仿,而是因为他在成功学习一种外语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且,他真的理解了语言究竟是怎么回事。事实上,这种对语言本质的理解,是他能自如运用学习策略的前提。没有深度理解的人,就会去背单词、背课文、做语法题,之后,即便能答高分,你若是让他再学另一种外语,他仍然畏惧,不知该怎么学,还没学就打怵。打怵,就是因为没有自信,自己清楚自己仍然是门外汉,没看透语言这个东西。

再比如说历史。我中学背了很多详尽确凿的貌似历史的信息,背到哪句话在哪页的哪个位置都记得,但是我对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不是说我现在是否记得这些信息,也不是说我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否理解,而是说,我对历史这么学科缺乏真正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