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7道路与铁路交叉、8路基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道路与道路交叉
五、平曲线与竖曲线适当与不适当的组合见图5.3.2。
第5.3.3条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避免下列几种组合:
一、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急转的平曲线或反向曲线。
二、在一个长平曲线内设两上和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在一个长竖曲线内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
三、在长直线段内,插入小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
第六章 道路与道路交叉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
第6.1.1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设置。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第6.1.2条 道路与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应根据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500m。
第5.2.7条 桥梁引道设竖曲线时,竖曲线切点距桥端应保持适当距离,大、中桥为10~15m,工程困难地段可减为5m。
隧道洞口外应保持一段与隧道内相同的纵坡,其长度见表5.1.16。
第三节 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
第5.3.1条 道路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三、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第5.1.13条 设置分隔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
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主干路上两侧分隔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
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用6m。
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支路或街坊内部路上。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60m。
城市道路与铁路并行路段的设计要点
道路工程与桥梁城市道路与铁路并行路段的设计要点徐晶秦皇岛市市政设计院摘要:交通基础设施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城市道路与铁路平行布线无法避免。
本文以秦皇岛市拟建海滨路东西延伸工程为例,从工程概况、铁路概况、各专业的设计要点以及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分析了城市道路与铁路并行路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市道路;铁路;并行路段;设计要点1前言道路与铁路平行布线易引发建设序列混乱、工程安全矛盾难以协调、运营环境复杂等问题。
但受城市土地用地及规划限制,特殊情况下城市道路与路铁并行无法避免。
为适应我国建设发展需要,城市交通部门需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与铁路并行的研究,以此维持城市良好的交通秩序,促进我国城市交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结合秦皇岛市海滨路东西延伸工程,对城市道路与铁路并行路段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论述。
2工程概况海滨路东西延伸工程是秦皇岛市2018年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道路总长10.28km 。
拟建海滨路采用高架桥加地面辅路形式,高架主线双向六车道,地面辅路双向四车道标准。
本项目可有效解决秦皇岛市海港区道南片区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为城市快速路体系预留条件,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3铁路概况与拟建海滨路并行的铁路是进出港铁路上下行双线电气化铁路,铁路等级为国铁Ⅰ级。
铁路线间距3.95m ,铁路位于填方路基段,路基高度0.5m~4.9m ,60kg 钢轨,钢筋混凝土枕。
铁路南侧现况为矩形排水边沟,边沟断面尺寸B=1.2m 。
4城市道路与铁路并行路段的设计要点海滨路东西延伸工程中并行铁路段是整个工程的关键部分之一,并行铁路段西起经文路,东至小汤河西岸,长约1.2km 。
高架桥依次跨越文体路、小汤河、大汤河,高架桥下/两侧新建地面辅路,沿线与文涛路、文体路形成平面交叉路口。
并行铁路段设计除满足城市道路设计基本要求外,还需参考JT/T 1116—2017《公路铁路并行路段设计技术规范》及铁路管理办法,确保道路和铁路的正常通行、安全运营。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道路分类与分级第二节
计算行车速度第三节
设计车辆第四节
道路建筑限界第五节
设计年限第六节
道路抗震设防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第一节
设计小时交通量第二节
道路通行能力第三节
人行地道的通行能力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机动车车道与路面宽度第四节
第五节
路侧带宽度及人行道铺装结构第六节
第七节
路肩第八节
交通标线第三节
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第四节
防护设施第五节汽车停靠站第十六章地下管线地上杆线
第一节地下管线
第二节地上杆线附录一路基土的符号组合规则
附录二膨胀土与红粘土分类
附录三土的统一分类法与原路基土分类法的对应关系附录四土质路基临界高度
附录五路基上分类简易鉴别法
附录六本规范采用的计量单位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
设计车道上日标准轴载的轴数
级压强
或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为横缝间距为不设拉杆的纵缝间距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的当量回弹模量
其路表的计算回弹模量
或
方向温度翘曲应力方向温度翘曲应力方向温度翘曲应力
方向
方向温度应力系数
本规范采用的代号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目
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一般规定
路基边坡第八节路基疏干与加固稳定措施第九章
柔性路面设计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结构组合设计第四节
第五节旧路面补强厚度计算第六节路面防滑第十章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第二节
设计标准及参数第三节
结构组合设计第四节
混凝土板厚度设计第五节温度翘曲应力验算与接缝设计第六节板的局部补强及其他处理第十一章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作者:北京市市…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点击数:1319 更新时间:2006-6-2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 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完整版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年版)说明:•下划线标记的文字为新增内容,方框标记的文字为删除的原内容,无标记的文字为原内容。
•本次修订的条文应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中其他条文一并实施注:设计交通量中,大型货车(总质量大于或等于)自然数所占比例大于时,防撞护栏应符合公路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在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线形、设计速度、运行速度、交通量和车辆构成等因素的基础上,当防撞护栏的设计防护能量需要采用的护栏碰撞能量低于时,护栏可城市道路应根据环境、气候、城市景观及对视距的影响等因素,采用不同防护等级的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金属梁柱式护栏或组合式护栏,城市道路可采用刚性或半刚性或柔性护栏,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撞等级和结构行驶。
并宜符合下列规定:大型车辆所占比例较大的路段,中央分隔带护栏宜采用混凝土护栏。
对景观,有特殊要求的桥梁或城市道路宜诜用金属梁柱式护栏或组合式护栏。
钢结构桥梁及需减小桥梁恒载时,宜采用金属梁柱式护栏。
当道路弯道、交叉口、出入口等处的防撞护栏影响驾驶员视距时,宜采用通透性较好的金属梁柱式护栏、组合式护栏或波形梁护栏。
冬季风雪较大地区,可选用少阻雪的护栏形式。
防撞护栏的构造形式应采用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确定,并应满足安全性能要求。
路侧防撞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快速路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护防撞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的规定;表快速路路侧防撞护栏防护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注:表中、、和为匝道设计速度主干路的路侧宜设置防撞护栏。
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特殊路段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护防撞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的规定事故或严重二次事故的路段,宜设置防撞护栏。
次干路和支路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撞等级参照主干路设置;邻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干线铁路、轨道交通、水库、危险品仓储油库高压输电线塔及电站等需要特殊防护的路段, 经综合论证应在表或规定的防护等级基础上提高个及以上等级应对防撞护栏进行特殊设计。
桥梁防撞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快速路桥梁车行道外侧应设置防撞护栏,其他等级道路桥梁车行道外侧应采用防撞护栏或高路缘石进行防护,高路缘石的设置要求应符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最新资料】城市道路设计规范7道路与铁路交叉、8路基设计
【最新资料】城市道路设计规范7道路与铁路交叉、8路基设计第七章道路与铁路交叉第一节设计原则与规定第7.1.1条道路与铁路交叉的位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需要调整时,应报有关部门确定。
第7.1.2条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如下:一、快速路与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二、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铁路交叉,当道口交通量大或铁路调车作业繁忙而封闭道口累计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三、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一次封闭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四、行驶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应设置立体交叉。
五、中、小城市被铁路分割,道口交通量虽较小,但考虑城市整体的需要,可设置一、二处立体交叉。
六、地形条件不利,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第7.1.3条道路与铁路交叉,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但非机动车交通量和人流量较大时,可设置人行立体交叉或非机动车与行人合用的立体交叉。
第7.1.4条道路与铁路交叉宜采用正交,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
第二节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第7.2.1条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道路线形应为直线。
直线段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应大于或等于30m。
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
无栏木设施的铁路道口,停止线位置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5m。
第7.2.2条道口的位置不应设在铁路的道岔处或站场范围内,也不宜设在道路与铁路通视条件不符合行车安全要求的路段上。
第7.2.3条道口两侧应设置平台。
自最外侧钢轨外缘到最近竖曲线切点间的平台长度规定如下:通行铰接车和拖挂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20m;通行普通汽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16m。
平台纵坡度应小于或等于0.5%。
连接道口平台两端的道路纵坡度,对于汽车与自行车混合交通的道路应小于或等于2. 5%,困难地段应小于或等于3.5%;机动车车行道应小于或等于5%。
坡长限制见第5.2.3条和第5.2.5条。
CJJ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
CJJ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篇一: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194-2013去时陌上一、编制背景及意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2012年年5月1日颁布实施体现了20年来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新的技术、经验和成果。
但只是一个通用规范路基设计方面缺少全面具体的规定需制定专用规范。
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一般路基5路基排水6路基防护与支挡7特殊路基8路基改建与扩建。
基础标准1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J/T 124-88 在修订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T 50162-92 1993-05-013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2004-04-01通用标准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2012-05-015 城镇道路项目安全评价规范待编6 城市道路环境控制标准待编7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 2008-09-018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36-2006 2006-10-019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CJJ/T 141-2010 2010-09-01专用标准10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程部标在编11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CJJ 129-2009 2009-10-01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 2011-03-011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2001-08-0114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部标在编15 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CJJ 136-2010 2010-09-0116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CJJ/T 15-2011 2012-06-0117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程部标在编18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程 CJJ 169-2011 2012-07-0119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 CJJ/T 135-2009 2010-07-0120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部标在编2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 50688-2011 2012-05-0122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 14886-2006 2006-12-012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1,2,3-2009 2009-07-0124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国标在编25 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 43-91 1992-02-0126 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 CJJ/ 66-2011 2012-03-01 城镇道路技术标准体系表《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宣贯及技术研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2.与其他规范的关系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编号实施日期基础标准1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J/T 124-88 在修订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T 50162-92 1993-05-013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2004-04-01通用标准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2012-05-015 城镇道路项目安全评价规范待编6 城市道路环境控制标准待编7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 2008-09-018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36-2006 2006-10-019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CJJ/T 141-2010 2010-09-01专用标准10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程部标在编11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CJJ 129-2009 2009-10-01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 2011-03-011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2001-08-0114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部标在编15 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CJJ 136-2010 2010-09-0116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CJJ/T 15-2011 2012-06-0117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程部标在编18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程 CJJ 169-2011 2012-07-0119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 CJJ/T 135-2009 2010-07-0120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部标在编2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 50688-2011 2012-05-0122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 14886-2006 2006-12-012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1,2,3-2009 2009-07-0124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国标在编25 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 43-91 1992-02-0126 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 CJJ/ 66-2011 2012-03-01 城镇道路技术标准体系表《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宣贯及技术研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三、强制性条文说明《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宣贯及技术研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3.0.7 快速路的机动车道内严禁设置管道检查井。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二节横断面布置第4.2.1条道路的横断面型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
第五节路侧带宽度及人行道铺装结构第4.5.3条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及工业废渣的原则,并考虑施工最小厚度。
人行道铺装面层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
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
处于潮湿地带及冰冻地区时,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
大型商店、大型公共文化机构、名胜古迹、公园、广场等附近和游览区道路的人行道面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并注意美观。
车辆出入口处人行道铺装的结构和厚度应根据车辆荷载确定。
第六节分车带第4.6.1条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
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分车带形式见图4.6.1。
分车带最小宽度及侧向净宽等见表4.6.1。
第五章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第一节平面设计第5.1.11条视距的规定如下: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
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
其值为表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
验算时,物高为0.1m;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1.2m,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1.9m。
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应妨碍视线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予清除。
视距横净距计算公式见表5.1.11-2。
第三节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第5.3.1条道路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第5.3.2条线形组合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在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
(整理)第12章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12 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12.1 一般规定12.1.1 公路、铁路交叉设计适用于公路同铁路网中1435mm标准轨距的铁路交叉的设计。
12.1.2 公路、铁路交叉型式的选择应根据公路和铁路的等级、交通量(年客货运量)、安全、经济等因素综合确定。
原则上应优先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12.1.3 公路、铁路交叉设计年限应同时符合公路规划交通量预测年限、铁路设计年限规定的要求。
对规划中的项目,必须有批准的规划修建年限,以确定预留交叉方式与条件。
12.1.4 公路、铁路平面交叉道口的设置和看守条件、道口设施等应按铁路相关规定执行。
12.1.5 公路、乡村道路交叉设计适用于公路同乡村、农场范围内供各种农业机械及耕作人员等通行的道路交叉的设计。
12.1.6 公路、管线交叉设计适用于公路同500kV以下架空送电线路,陆上原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交叉设计中有关交角、间距、净空等部分的设计,而相关专业方面的具体规定应按电力、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执行。
12.1.7 交叉工程设计应按各自专业特点、要求等进行优化设计,以确定最有利的交叉位置和最佳跨越型式及其结构方案。
12.1.8 交叉工程应根据公路功能与使用要求,事先同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好与铁路、乡村道路、输油、输气管道等规划、工程衔接的相互关系。
妥善处理因修建或改建所引起的干扰问题。
当沿现有公路两侧敷设管线时,有关部门亦应根据上述原则,事先同公路部门协调。
12.2 公路、铁路立体交叉12.2.1 公路、铁路交叉时,新建项目应首选立体交叉。
12.2.2 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公路、准高速铁路(或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40km的Ⅰ级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12.2.3 公路、铁路交叉,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置立体交叉:1 铁路、二级公路交叉时;2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20km/h的铁路、公路交叉时;3 由于铁路调车作业对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会造成较严重延误时;4 受地形等条件限制,采用平面交叉会危及公路行车安全时。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交叉工程-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
土木工程师-专业知识(道路工程)-交叉工程-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单选题]1.城市各级道路与哪种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交叉,可不设置立体交叉?()A.轻轨B.单轨C(江南博哥).有轨电车D.地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第8.2.2条规定。
因城市轨道交通行车间隔时间短,车流密集,为了保证轨道与道路的通行安全,要求城市各级道路与除有轨电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线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单选题]2.通过道口的城市道路平面线形应为直线。
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的道路直线段最小长度应不小于下列哪个选项?()A.20mB.30mC.40mD.50m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第8.3.2条规定,通过道口的道路平面线形应为直线。
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的道路直线段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30m。
[单选题]3.在无人值守或未设置自动信号的城市道路交叉口。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时,机动车驾驶员侧向的最小瞭望视距是下列哪个选项?()A.340mB.270mC.240mD.190m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第8.3.4条规定。
A项,340m对应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B项,270m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对应80km/h;C项,240m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对应70km/h;D项,190m对应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55km/h。
[单选题]4.铁路跨越哪种类型的公路时,可以在公路中间带设置中墩?()A.四车道一级公路B.六车道高速公路C.二级、三级公路D.四级公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12.2.7条第2款规定,铁路跨越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时,严禁在行车道上设置中墩。
铁路跨越四车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不得在中间带设置中墩。
城市道路设计中常见疑难问题解析
限值
通行 能力
服务 水平
服务水平是在满足特性交通运 行状态条件下的极限值,是对 交通运行质量更为细致的分析
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基本定义
1.1 一般规定
• 最大服务交通量:
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交通管制条件下,并保持特定 的服务水平时,道路的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 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城市道路路面 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路基 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城市道路交叉
设计规范
设计规程 在编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 无障碍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 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照明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
设计标准
与设计规范
已发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
专用标准
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 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5. 横断面 6. 平面和纵断面 7. 道路与道路交叉 8. 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 9.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 10. 公共交通设施 11. 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 12. 路基和路面 13. 桥梁和隧道 14.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15. 管线、排水和照明 16.绿化和景观
征求意见稿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
CJJ45-2006
… ……………
根据新的体系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 一本通用规范和若干专用标准代替。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 规城范市》道C路JJ工3程7-技2术01标2准
修编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通用规范
201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doc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道路交叉设计道路与其他线路交叉-
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定
■ 高速公路与铁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 一级公路与Ⅰ、Ⅱ、Ⅲ级铁路交叉应
采用体交叉; ■ 一级公路与Ⅳ、Ⅴ级铁路交叉或其它
公路与铁路交叉、具有以下情况之一应采 用 立体交叉: ■ (1)交通量达到国家现行规定; ■ (2)交通运输繁忙且经过技术经济比 较确认为合理;
■ 2、凡遇路堑地形或公路路堤高度适合采用天桥或通道时采取立交方 式;
■ 3.其它情况为平交方式。
4/22/2020
二、平面交叉
■ 1、平面交叉位置 ■ 2.设计要求 ■ (1)纵断面:交叉处公路边缘两侧应分
别有不小于10m的水平段,紧接水平段 的纵 坡一般不大于3%.困难地形不大于 6%; ■ (2)平面:机动车道与机耕道的交叉口 布置方置和转弯半径设计要求可参看 ■ “平面交叉”中四级公路标淮。
4/22/2020
4.4 道路与管线交叉
■ 一、管线类型 ■ 二、道路与地上杆线交叉 ■ 三、道路与管道交叉 ■ 四、道路与渠道交叉 ■ 五、沿跨线桥铺设
4/22/2020
一、管线类型
■ 1、按管线性质和用途分为管道、电缆和渠道三大类: ■ 管道包括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煤气管、暖气管和天然气管等 ■ 电缆包括电讯线、电力线、无轨电车及地下铁道等电力交通电缆。 ■ 2.按管线布设位置不同.分为地下埋设和空中架设、桥上铺设等。
■ 2.平面布置型式 ■ (1)口字型: ■ (2)一字型: ■ (3)商场型:
4/22/2020
■ 3.常用设计尺寸 ■ 地道宽度按设计通行能力计算,最小3m。 ■ 地道净高一般不小于2.5m,兼作自行车通
道时应为3m。 ■ 地道进出口:坡道坡度≤1:7;梯道坡度
城市道路标准体系及主要规范介绍
主要内容修订背景修订概况主要内容主要条文解说.修订背景《规范》的历程修订的原因工程建设的需要快速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连续流交通、主辅路系统、高架道路、地下道路城市立交设计理念的完善……主辅分流、机非分行、互通、连通、畅通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多交通方式的衔接设计理念的创新……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环境景观设计理念的创新……强调“道路总体空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再生沥青、透水、降噪、彩色路面技术类问题道路分类分级——是类型还是等级?城市规模在分级中如何考虑?设计车辆——是否增加新类型?设计速度——增加100km/h 、120km/h?道路净高——5m、4.5m、3.5m、3m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评价道路能力的指标?机动车单车道宽度——3.75m、3.5m、3.25m、3m……?路面结构设计荷载标准——是否考虑增加新的荷载标准?道路交叉口类型——分类原则、设计标准?…………标准体系的调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根据新的体系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一本通用规范和若干专用标准代替。
.修订概况编制过程目的和原则(一)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公里,公路为每小时公里;(二)同方向只有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公里,公里为每小时公里。
第七十八条高速公里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公里。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型载客汽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公里,其他机动车不得超过每小时公里,摩托车不得超过每小时公里。
同方向有条车道的,左侧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小时公里;同方向有条以上车道的,最左侧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小时公里,中间车道的最低车速为每小时公里。
道路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与上述车道行驶车速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道路限速标志标明的车速行驶。
设计速度与管理速度的关系?车道数和车道位置?各省市实施情况最高时速70km/h?《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第6.2.2条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城市道路规范
1部分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城市道路分类及各类道路特点城市道路分类:按道路地位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道路网结构类型:1线形式或带状式道路交通系统2方格式道路交通系统3环形放射式道路交通系统4自由式道路系统5混合式道路系统3.城市交通存在问题:1用地布局与交通分布欠合理2道路建设缺乏系统性3对城市交通问题重视不够4城市交通流较为混乱5城市交通管理相对落后6道路交通规划难以实施。
第二章:城市交通规划1.交通规划含义。
研究土地使用与出行选择规律,其结论用来对现有土地使用或交通系统的改善提供决策支撑,同时,还要对交通相关若干管理规定、政策提出建议。
规划是渐进的、动态的、面向决策的、民众参与的过程4.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
服务水平式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5.交通三参数:流量、速度、密度基本概念。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的数量,亦称为流量。
车速是指单位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
密度是指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
6机动车车流的交通特点。
1.机动车流速度、流量和密度关系2.机动车道路容量(1)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2)服务水平和服务流量7.交通调查包含的主要内容。
(1调查方法(2调查步骤(3车辆换算(4调查表格设计(5调查量汇总整理 8.OD 调查定义及主要内容。
OD调查也称为起讫点调查,是为了解各种车辆和行人出行的起点和终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调查工作。
OD调查主要内容:(1)居民出行调查(2)机动车调查(3)货物流通调查9.四阶段交通规划方法的原理、四阶段的基本内容。
四阶段法:(1)交通生成(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分配10、出行生成、分布、分配方法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道路与铁路交叉第一节设计原则与规定第7.1.1条道路与铁路交叉的位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需要调整时,应报有关部门确定。
第7.1.2条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如下:一、快速路与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二、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与铁路交叉,当道口交通量大或铁路调车作业繁忙而封闭道口累计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三、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一次封闭时间较长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四、行驶有轨电车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应设置立体交叉。
五、中、小城市被铁路分割,道口交通量虽较小,但考虑城市整体的需要,可设置一、二处立体交叉。
六、地形条件不利,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第7.1.3条道路与铁路交叉,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但非机动车交通量和人流量较大时,可设置人行立体交叉或非机动车与行人合用的立体交叉。
第7.1.4条道路与铁路交叉宜采用正交,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
第二节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第7.2.1条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道路线形应为直线。
直线段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应大于或等于30m。
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
无栏木设施的铁路道口,停止线位置距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5m。
第7.2.2条道口的位置不应设在铁路的道岔处或站场范围内,也不宜设在道路与铁路通视条件不符合行车安全要求的路段上。
第7.2.3条道口两侧应设置平台。
自最外侧钢轨外缘到最近竖曲线切点间的平台长度规定如下:通行铰接车和拖挂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20m;通行普通汽车的道口应大于或等于16m。
平台纵坡度应小于或等于0.5%。
连接道口平台两端的道路纵坡度,对于汽车与自行车混合交通的道路应小于或等于2.5%,困难地段应小于或等于3.5%;机动车车行道应小于或等于5%。
坡长限制见第5.2.3条和第5.2. 5条。
第7.2.4条道口处有两股或两股以上铁路,不宜有轨面标高差。
困难时两线轨面标高差应小于或等于10cm。
线间距大于5m的并肩道口中相邻两线轨面标高差按道路纵坡度小于或等于3%控制。
第7.2.5条道口宽度不应小于相交道路路面和人行道宽度之和。
困难条件下可按人流量大小确定人行道宽度,但每侧宽度应大于或等于1.5m。
利用边沟排水的道路,道口宽度应与道路路基同宽。
道口宽度超过20m,不能采用标准栏木时,应与铁路部门协商处理。
有困难时可局部变更道路横断面型式以增加栏木支撑点,但不可压缩各种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
断面变更处两端应按规定设过渡段。
第7.2.6条道口铺面应选用坚固耐用、平整、稳定且易于翻修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预制块或料石等。
第7.2.7条无人看守或末设置自动信号的道口,在距道口停止线相当于该路的停车视距,并不小于50m处,应能看到两侧各不小于表7.2.7规定道口侧向视距sc处的火车,见图7.2.7。
第三节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第7.3.1条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型式主要有道路上跨或下穿两种。
立体交叉的位置与型式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考虑道路与铁路的等级及性质、交通量、交通组成、地形、地下设施、铁路行车了望条件、地质、水文、环境要求、城市景观、施工管理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按照具体情况也可采用机动车车行道上跨铁路、非机动车车行道下穿铁路相组合的立体交叉型式。
第7.3.2条立体交叉干道与引道的平面线形设计见第五章。
引道范围内不应设平面交叉口。
引道以外设平面交叉口时,应有大于或等于50m的平面交叉口缓坡段,其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
第7.3.3条立体交叉干道与引道的纵断面线形设计见第6.3.5条。
第7.3.4条道路上跨铁路时,立体交叉桥桥面车行道宽度不应减窄,桥上人行道的宽度可根据人流量计算确定,但每侧人行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
引道部分应设置过渡段。
引道部分横断面尺寸及平面线形分别见第4.2.3条及第5.1.16条。
第7.3.5条道路上跨铁路时,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的《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 14 6·2)的规定。
道路下穿铁路时,桥下净空见第2.4.1条。
第八章路基设计第一节设计原则与规定第8.1.1条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第8.1.2条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宜大于或等于20MPa。
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5MPa。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第8.1.3条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
第8.1.4条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经验按有关规范设计。
第二节路基设计调查第8.2.1条路基设计应进行下列调查工作:一、查明沿线的土类或岩石类别,并确定其分布范围。
选取代表性土样测定颗粒组成、天然含水量及液限、塑限;判断岩石的风化程度及节理发育情况。
二、查明沿线古河道、古池塘、古坟场的分布情况及其对路基均匀性的影响。
三、调查沿线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与排水条件。
四、调查沿浅浅层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判断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程度。
五、调查该地区的降水量、蒸发量、冰冻深度、气温、地温与土基的天然含水量变化规律,确定土基强度的不利季节。
六、调查领近地区原有道路路基的实际情况,作为新建道路路基设计的借鉴。
七、调查沿线地下管道回填土的土类及密实度。
八、调查道路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
第三节路基土分类第8.3.1条采用统一分类法对路基土分类。
分类体系见图8.3.1。
第8.3.2条路基土分类体系中的粒组划分见表8.3.2。
第8.3.3条路基土分类符号见表8.3.3。
符号组合规则见附录一。
第8.3.4条巨粒土按表8.3.4-1分类,粗粒土按表8.3.4-2分类,细粒土与有机土按表8.3.4-3及图8.3.4分类。
第8.3.5条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红粘土等特殊土均属于细粒土,应根据成因、成分、颜色和其他指标确定其分类名称,见附录二。
第8.3.6条统一分类法与原路基土分类法的对应关系见附录三。
第8.3.7条各类杂填土能否作为路基用土,应根据成因、成分、年代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确定。
第四节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第8.4.1条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
确有困难时,可采用轻型击实标准控制。
土质路基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8.4.1的规定。
第8.4.2条由于土质湿度等条件限制,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表8.4.1的要求时,应采取加固与稳定处理措施。
第8.4.3条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8.4.1所列填方要求。
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达不到上述要求,近期铺筑路面时,必须采取防止沉陷的措施。
第五节土基的干湿类型第8.5.1条土基的干湿类型,根据不利季节路槽底以下80cm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Bm,按表8.5.1确定。
土的平均稠度Bm按下式计算:土基干燥、中湿和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应由各城市根据当地情况确定。
当地无资料时,可参见附录四。
新建道路的土基可根据调查水位、路基排水条件、土质类型、路基构造尺寸等因素,并借鉴邻近原有土基的潮湿状态,参考本地区影响路基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确定干湿类型。
第8.5.2条原有道路的土基以下80cm范围内的平均稠度Bm,应在不利季节测定。
如当地有非不利季节与不利季节的路基湿度换算关系时,可在非不利季节测定,再换算为不利季节的数值使用。
第六节土质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第8.6.1条采用边沟排水时,填土路肩边缘距原地面的高度不宜低于表8.6.1的规定。
挖方路线与填土路段不能满足表8.6.1规定时,可采用加深边沟的办法,使路肩边缘距边沟底面的高度满足表8.6.1的规定。
第七节路基边坡第8.7.1条路堤边坡高度小于表8.7.1所列数值时,边坡坡度应按表8.7.1确定。
对于浸水填土路堤,设计水位至常水位部分的边坡坡度视填料情况,可采用1∶1.75~1∶2;常水位以下部分可采用1∶2~1∶3。
第8.7.2条路堑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石种类及其结构、构造,边坡高度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当边坡高度不大于表8.7.2所列数值时,可按表中所列数值范围,结合当地经验选用。
第8.7.3条路堤或路堑的边坡高度大于表8.7.1或表8.7.2中规定的边坡高度时,其边坡坡度应结合当地经验,并参照有关规范设计。
第8.7.4条为防止水流及其他因素对路堤或路堑边坡的危害,保证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工作特点,分别采取以下防护与加固措施,并应考虑与当地环境协调,注意街景美观。
一、在坡面上种草、铺草皮、种植灌木等。
二、在高路堤路肩边缘处加设小土埂,每隔30~50m处设断口做急流槽排水。
三、在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流危害边坡稳定时,可设置边坡渗沟或截水沟。
四、为防止岩质边坡坡面风化、剥落,可采用勾缝、喷浆、抹面或局部护砌等措施。
五、边坡坡度较陡或可能受到流水冲刷时,可设置各种类型的护坡、护墙等。
六、为保证路堤或路堑边坡的稳定,减少占地和土石方数量,可设置各种类型的挡土结构。
挡土结构应根据有关规范设计。
第8.7.5条高填方路基应验算填上引起的地基沉降及其产生的影响。
第八节路基疏干与加固稳定措施第8.8.1条地下水位接近或高于路槽底面标高时,应设置暗沟、渗沟或其他设施,以排除或截断地下水流,疏干土基或降低地下水位。
暗沟或渗沟的断面尺寸、埋设深度等由计算确定。
第8.8.2条地下水位或地面积水水位较高,土基处于过湿状态,或强度稳定性不符合要求的潮湿状态时,可设置隔离层或采取其他措施。
第8.8.3条土基加固与稳定措施如下:一、掺加无机结合料无机结合料的掺加量可参照表8.8.3之值。
处理厚度根据需要确定,但不得小于15cm。
二、换土路基土质不良或含水量过高时,可部分或全部换填符合路基填土要求且含水量适当的土。
换土厚度不宜小于80cm。
三、设置承托层不能进行碾压的湿软土基,又无晾晒、换土或其他加固与稳定处理条件时,可用砂、砂砾、碎石、矿渣等材料设置承托层,作为上层的施工依托。
其厚度宜采用15~30cm。
第8.8.4条在湿软地基上修筑路基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附近有土质良好、含水量适当的土源时,可全部或部分挖除软土层,然后用好土分层回填。
二、当符合要求的填料来源困难,且湿软土层较厚时,可设置生石灰桩或砂桩及排水砂层,加速排水固结,保证路基稳定。
砂桩的直径、间距及桩长由计算确定。
三、常年积水,排水困难,软土呈流动状态,且软土层厚度较薄的路段,可采用填石挤淤的办法修筑路堤。
四、湿软土层较薄,其底部有坚硬土层的路段,可在路基填土两侧边坡坡脚处打桩或砌筑齿墙,限制基底湿软土的侧向移动。
五、路基疏干可采用土工织物、塑料板等材料或超载预压法稳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