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分析——浅析远远自杀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心理分析——阎增耀

(2012-04-24 11:20:34)

一、序

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人们的解释表明了社会对这件事情理解与接纳的程度,以及社会在应对

类似事件方面的成熟度。远远在遗书中请求父母能够对强迫症人群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帮助其他的受害者。这种痛苦绝望,让我们想起郑民生在临枪决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过的类似的话,意思是希望社会了解他发展成一个杀人者的处境与心理真相,否则就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如果社会对一件事情连客观公正地去解读都做不到,我们也就很难指望它能自觉产生防止此类恶性事件重演的能力。所以在时隔两年以后我们重提远远的事情不是为了批评谁,否定谁,而是想还原事情的真相,让我们对孩子的心理有更多的了解,达到黄侃老师在生命教育课上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初衷。然而,如果我们用一种极端冷漠、非此即彼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拒绝承认事实,就表明社会自身理解力和宽容度不够。当我们用一种批判的,或者逃避责任的方式把责任归结到当事人本身的时候,其实忽视了我们自身的原因和整个环境所造成的原因,表明了社会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如此,我们的孩子又能承担怎样的责任呢?孩子的麻木,对生命的淡漠正是来自于社会本身对这个孩子生命的淡漠,对他的意愿的淡漠,对他的想象力和愿望的淡漠。

二、远远致死的原因探讨

远远是否有强迫症,没有更多的事例来充分论证,但是有一点,她心理的强迫是一定存在的。这种心理强迫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导致的。远远“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强”,在妈妈眼中“能干,情商高,朋友也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这些方方面面的优异表现了她对完美状态的强迫要求,这么多年她一直强迫自己要活得比别人强,活得更好,更灿烂,让母亲满意,让周围所有人的满意。

在强迫完美的驱动下,必然造成她很强的自卑心理。那么光鲜的一个人,那么让人羡慕的一个孩子为什么还会有自卑心理呢?“只要碰上大考,她就出不了好成绩”就表现了她的不自信。这个孩子是严重缺乏自我的,她很多东西都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这种“无自我”状态导致她极端不自信,以至于心灵“再一次崩塌”。所谓崩塌的形成是由于表面上呈现的那种光鲜状态,和内心当中极端

不自信形成了冲突和分裂。她越不自信就越需要从外界获得一种认可,但是外界越给她肯定的时候,她就越心虚,越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最终导致内心系统的一种高度紧张状态,直至崩溃。

其实远远的绝望还有一个比较深层的原因。她心中有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她内化外在要求产生的。而这个要求是以家长和社会的价值观为起点的,远远在智力和心理上都“力所难及”。所以,远远看似广泛的爱好,只是讨好他人的方式,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产生的对自己的一种强迫。爱好是可以选择放弃的,当一个人不能否定自己的爱好时,爱好就不叫爱好了,就叫强迫。强迫会产生仪式化的状态,凡事尽善尽美、积极向上就是远远内心的仪式。仪式是一个强硬地卡在活人身上的不变规则,仪式状态下的孩子心一直被牢牢控制着,绷得紧紧的。心一旦失去它的灵活度,就变得就比较呆板,缺乏柔性,导致心力不济,也就没有更多的心理动力支撑她达到内化的目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心力衰竭。很多原因促成了她对生命的放弃:第一,在原先的依赖系统当中找不到母亲的“纠缠”。(虽然她想远离母亲,但是既往的依赖已不可缺失。)第二,自我内在强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她心力不济。第三,完美的目标状态使她“强颜欢笑”,看似积极的人生态度,却因为强迫的原因走到了积极的反面。

为何强迫积极反而会走到积极的反面?虽说人不宜长久处于像六月天一样翻来覆去的情绪状

态当中,但允许自己有内在的情绪波动,并且把这种波动表现出来是必须的。当一个人刚性地不允许自己内在情绪波动,一直保持积极状态的时候,被压抑的消极状态张力会越来越大,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压抑,最终会使个人筋疲力竭,产生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远远在母亲和外人眼中一直保持着光鲜的状态,在主流文化中是无可挑剔、尽善尽美的,以至于她的自杀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的产生是因为远远的行为超出了大家对她的期待,那种所谓的消极选择是大家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但是,又有谁能够看到远远小心翼翼维持着的符合外在期待的状态背后压抑了多少丰富的情绪情感需求,又有谁能够体会到他人规定的世界带给她的那种虚空、绝望与悲哀。

外在与内在混乱又对立的状态必然会导致人格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的人会有内在的统一性,而远远缺乏这种自我整合能力,她内心没有一体化的状态,不能形成内在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她的内在是分裂的,被外在各种各样的眼光撕裂着,她想表现得令各种各样的人都满意,她父母的关系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远远的内心冲突状态我们会认为和在她人格形成时期父母意见不一致有关。也许她曾经想同时讨好冲突的父母双方,从而内化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这是她内在被撕裂的开始。当她在所有人面前都想寻得好感时,她的内心就像被五马分尸一样,承受着、应付

着各个方面的拉力,最终把自我整合的力量也耗尽了,所以她只能一直处于被撕裂的状态,8年来不断地“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太太太累了”,最终“无能为力”。

远行的远远留言说:请不要救我。这一句让人心酸的留言在向我们诉说着怎样的厌世心理?什么样的人会厌世呢?活着难道真正是底线吗?一个厌世的人是一个没有任何方式与这个世界建立

联系的人,没有办法建立自己的情趣,或者对世界失去了美好的感受。也就是说,长期以来的她,没有太多美好的生活记忆,她一直活在父母“都要求上进”的“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的无形压力使她不得不往前跑”,让她停不下来。在这种不断向前冲的过程中,她不能静下来欣赏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她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审美的介入。那么从心理上来讲,她就无法建立存在于世的任何意义的基础。她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建立在简单的功利的获取他人认可的基础之上的。一切以“让自己更好”或“使他人认为自己更好”为目的建立的爱好并非一个人内心由衷的喜好,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愉悦,是难以摆脱的负累与包袱,终有一天会被否定、被放弃。远远根据外界追求的“更好”给自己附加了“广泛的爱好”,而内心却“太太太累了”,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偶娃娃在观众喝彩声里机械、麻木地表演,直到电力耗尽颓然倒下。然而,玩偶娃娃是可以躺在玩具柜里休息的,远远却只有以一种决绝的方式选择永远离开关注她的人才能真正平息下来。

三、母女互动方式对远远性格形成的影响

看得出来远远跟母亲性格是既有反差又有相似之处的。不一致的是,母亲强的地方她不强:母亲大大咧咧,她心思细腻;母亲喜形于色,她却“能微笑的时候始终在微笑”。母亲的强势性格造成了她一直处于讨好的心理弱势。尽管有关报道没有说母亲指责孩子,但是文章当中说孩子性格很乖巧,母亲对任何事的反应都喜怒形于色的时候其实孩子是能感觉到的,她在极其敏感的状态当中不断地捕捉妈妈的赞许和不满的表情,已经不需要妈妈再讲什么了,只要看看妈妈脸上的阴晴表,就知道妈妈对哪些行为赞赏或反感。我们设想一个人在做事或做决定时总认为可能有一个更好的客观标准,甚至有一个真实的人在审视我们,每天都在批评指正我们。那么,一方面我们会积极地要求做得更好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另一方面我们会始终感觉到自己做的不够好,这是孩子自卑的根本原因。一个强势的母亲塑造了一个心理弱势的孩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远远的不自信是她妈妈过度自信的一个投影。在子女教育中我们往往搞错了一个问题,就是认为家长批评孩子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家长经历的确实比孩子多,讲道理的能力也比孩子强。但是如果我们从成长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更正确,我们能不能说,一个四十多岁或者三十多岁的女性对一个十几岁甚至于几岁的孩子犯的错误不断批评和指责是正确的呢?教育的最大悲哀是以一种成人的眼光来判断孩子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