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反复发作、具有慢性化和严重致残倾向的精神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措施。精神分裂症的首发年龄多在青少年(约1/2患者在20~30岁发病,国内资料显示16~35岁为最多),尚未独立生活者居多,经过治疗临床痊愈出院后,仍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支持。国内目前对青少年分裂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脑功能
起病年龄在 13~18周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称为“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儿因环境变化能力以及感情表达能力得不到合适的发展和培养。他们在成长后,难以融入社会,尤其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发生心理卫生问题。在学生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对众多的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及具有社会功能不全的病人,不仅自身感到痛苦,同时在学习和事业上也会遭到挫折,对家庭、社会、国家更是沉重的负担,这既是实际问题,也是作为当代研究人应该攻克的一个难题。
1.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脑机制
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前额叶、颖叶、海马、前扣带回、丘脑、纹状体及顶叶、枕叶等脑区的皮质和白质的容量减少、形态及代谢异常。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相似但更严重、预后更差的类型。患者存在脑总容积减少,灰质容积减少, 脑室扩大等特征。
国内通过,H一MRs技术,对青少年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海马脑组织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三种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探讨其的脑功能变化特点及其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代谢异常的关系,为揭示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研究线索。
方法对21例青少年(13~17岁)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0名(14~17岁)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均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应用,H一MRs成像技术检测两组前额叶、海马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八)、胆碱(Cho)、肌酸(cr)3种代谢物,计算NAA/Cr和C/r 比值。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患者组左侧前额叶NA/cr(l.56士081)低于对照组(2,0上0.81),右侧前额叶NAA/Cr(1.84士0.牡)低于对照组(2.55士0.53),右侧前额叶ch “cr(1.25士0,17)也低于对照组(1.51土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
(2)患者组左侧海马NAA/Cr(1.3土034)低于对照组(1.64士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双侧前额叶、左侧海马神经元完整性和功能障碍,同时可能提示右侧前额叶神经元能量需要降低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密度或功能完整性受损。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前额叶Ch/Cr低于正常,这与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的儿童精神分裂症额叶、上前扣带回、尾状核高于正常.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患者组右侧前额叶Cr显著升高才导致右侧前额叶Cho/Cr低于正常且有统计学意义。基于Cr和磷酸肌酸在三磷酸腺昔转导中的公认作用,Cr被认为是能量代谢提示物,Cr升高可能反映了神经元和(或)神经核的能量代谢紊乱川。国外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额叶Cr升高表明局部细胞的能量需要降低或伴随细胞膜紊乱而发生的细胞能量学病理改变。因此,研究结果可能提示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前额叶神经元能量需要降低。
2.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环境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和致残率很高的重性精神病。有报告约半数以上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具有胆小、话少、敏感、孤僻、好空想、消极、冷漠等性格特征。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家庭存在较多的不良因素,可能对本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并影响疾病的过程。因此,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及其
家庭环境的特征,进一步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对预防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社会残疾,具有重要意义。
2.1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对个体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EMBU是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共81 个项目和2个附加题,包括父亲养育方式6个(即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及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5个(即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及过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让受试者对幼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定,即按“不”、“偶尔”、“经常”及“总是”4个等级评分,分别记1、2、3、4分。研究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惩罚及拒绝因子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患者父亲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 P<0.01,后者P<0.05)。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惩罚过多、低情感温暖,对子女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拒绝与否认,父亲对子女过分干涉、关心理解的少,而母亲又有偏爱被试的现象,形成了矛盾的和父母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养育方式。研究结果对于建立健康、有益的家庭关系、指导父母的教养行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子女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父母对子女实行正确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充分的情感温暖,对子女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而不要高惩罚、严厉和高拒绝、否认,可以减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2.2 父母情绪管理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对子女患病产生焦虑、抑郁、羞耻感、内疚感较为突出,尤其是患者父母的羞耻感与内疚感强烈。家庭成员对患者的不正确态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均可影响患者的病情愈合或导致复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在对待精神疾病方面不但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同时也存在抗复发知识的缺乏,遵医行为较差,常有擅自减药、停药的现象,负性情绪的影响往往会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上述诸原因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与转归,因此父母的情绪、对疾病的正视程度、对康复训练的掌握程度,将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心理干预,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明白了延误治疗带来的危害,矫正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缓解了情绪障碍,增强了治疗信心,提高了遵医依从性,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2.3家庭环境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中存在较多的不良因素,表现在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道德性。精神分裂症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比正常家庭明显为低且矛盾性明显为高,家庭环境与预后也有很大关系,家庭关系很和睦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痊愈率较高,而一般及不和睦者痊愈率低;家庭对患者照顾周道者比不周道者的痊愈率稍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比经济状况较差者痊愈率高。分析发现家庭社会关爱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相对独立的成年人,其得到的关爱更多。精神分裂症儿童幼年缺乏家庭温暖的明显多于成人患病者,印证了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如缺乏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可能会导致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社会给于接纳及安排工作等对预防复发,促进社会适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3.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个性特征
研究发现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存在病前人格偏离和发育异常, 具体包括: 人格偏离, 不少患儿有孤僻、寡言、交际差、主动性差的人格特征,部分患儿病前有破坏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