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
精神分裂症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
![精神分裂症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00bf9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a.png)
精神分裂症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出现了现实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紊乱。
虽然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发展对于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性格特点1. 内向和孤僻: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内向和孤僻的性格特点。
他们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喜欢独处,对社交活动缺乏兴趣。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有关。
2. 怀疑和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怀疑和敌对的性格特点。
他们对他人的意图持怀疑态度,常常感到被人陷害或迫害。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解读方式有关。
3. 情感冷漠: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的性格特点。
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特点可能与他们对情感体验的困扰和障碍有关。
二、心理发展1. 童年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期往往有一些心理发展上的异常。
他们可能表现出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困难,缺乏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有关。
2. 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青少年期往往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上的困扰。
他们可能出现学习和社交能力的下降,情绪波动和冷漠等问题。
这可能与他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的困惑有关。
3. 成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成年期往往面临更大的心理发展挑战。
他们可能难以建立起稳定的职业和家庭生活,常常出现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紊乱。
这可能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解读方式有关。
三、心理干预1. 心理教育: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通过向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精神分裂症。
同时,心理教育还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提高社会支持和关爱。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他们的情感和行为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精神分裂症的年龄差异与发病风险
![精神分裂症的年龄差异与发病风险](https://img.taocdn.com/s3/m/0523eb1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0.png)
精神分裂症的年龄差异与发病风险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情感障碍等。
这种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或年轻成年人时期发病,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出现在其他年龄段。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年龄差异与发病风险,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年龄差异是精神分裂症发病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青少年或年轻成年人时期(15-30岁)首次发病。
这个年龄段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发期,其中男性在20-25岁之间发病的比例最高。
然而,也有一些患者在儿童时期或晚年才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患者有所不同。
他们通常表现出情感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和社交退缩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学业和社交功能的严重受损。
此外,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因为他们的大脑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在老年人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
这些情况可能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药物使用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如认知障碍和抑郁等。
因此,在老年人中正确诊断精神分裂症是一项挑战。
年龄差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具有更高的遗传风险。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身份建立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时期,压力和心理创伤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此外,神经发育和大脑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年龄差异有关。
青少年时期大脑的重塑和神经回路的发展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出现。
成年后,大脑的发育进程趋于稳定,因此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老年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这可能解释了他们发病率较低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fc9af3e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3.png)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病因及病理学研究1.1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精神疾病。
基于早年的遗传学研究结果曾提出精神分裂症可能包括多个微效基因突变,近几年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项GWAS研究已经从700多个基因中筛查出近百个与精神分裂症可能关联的易感基因。
美国精神疾病全基因组研究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PGC)汇总了来自19个国家60个研究所的遗传学数据,发现五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共享着同样的致病基因(跨疾病易感基因)[3]。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可能包括多个常见微效基因突变和少数高效能罕见基因变异,罕见基因变异可能占到约20%的贡献。
这些发现让研究者非常兴奋,并且希望能够继续发现抗精神病药的遗传学靶点。
未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除了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断改进,而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疾病致病基因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如2013年Ripke等[4]从21,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筛选出22个变异在全基因组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将样本量扩大到35,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7,000名健康对照,PGC的目标研究样本是100,0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未来跨国多中心的合作非常必要。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标语:“精神分裂症:一个最后揭示的现实(Schizophrenia genetics---a reality at last)” [5],反映出未来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的挑战。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可以解释为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适应障碍” [6]。
虽然说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遗传度,但疾病的发生通常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如起病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在城市环境中成长、使用毒品或大麻、经受过早年创伤,特别是在胚胎发育期损伤或产伤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等。
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与青少年特征及干预
![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与青少年特征及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9013fa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8.png)
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与青少年特征及干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
它会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在症状表现、病程特征和干预方面与成年患者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重点讨论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与青少年特征及干预措施。
1.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与成年患者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更常出现幻觉和妄想症状,而不太表现出明显的思维紊乱。
他们可能会出现对现实的错误解读,如认为自己具有超能力或被追踪等。
其次,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感不稳定、易激动、易冲动的特征,这与成年患者的情感淡漠和社交退缩有所不同。
此外,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病程特征也有所不同,他们往往表现出反复发作和缓解的病程,而不是成年患者的持续性症状。
2.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干预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措施需要考虑到他们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首先,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因此,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应该密切合作,及早发现和介入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提供早期干预措施。
其次,综合治疗是有效的干预策略。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症状,提高社交和生活技能。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可以帮助患者适应学校和社交环境。
此外,教育家和社会工作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提供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教育,帮助改善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他们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的挑战。
3.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和未来展望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
例如,我们仍然不清楚精神分裂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具体发病机制,以及其与遗传、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国内外研究近况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国内外研究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c752561576eeaeaad0f33070.png)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中CBT毫无疑问是目前主流,近年国内外的都有大量研究报道,但在具体研究中又略有区别。国内对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单独治疗研究也有大量研究,家庭、团体治疗研究也不少,经改良的森田疗法在我国近年来仍然有研究报道,音乐治疗研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国外研究主要对叙事疗法和元认知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且国外对理论性的研究要更多些。
目前现实是药物治疗虽然能改善精神症状,但就算在最好的效果下却仍然不能完全让患者恢复功能。那么在药物研究或其他生物治疗没有突破的当下,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则显而易见。而长期的目标应该是如何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发生(1级预防)和如何改变疾病早期过程(2级预防),心理治疗的角色更可能发挥于疾病早期预防和疾病恢复期,而对疾病风险管理的作用更类似于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建立健康习惯为目标的医疗咨询。
2认识行为治疗
由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而综合发展起来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治疗的主流之一,虽然其开始是治疗焦虑、抑郁,但现在已被发展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手段。因为其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和易于评估效果的关系,所以有大量的且被认为有效的相关研究。以前精神病科医生被教导告知对于患者的妄想难以提出正面的对峙,而CBT则可以使医生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给予挑战,且被证明不会影响治疗同盟关系。国内的研究有对改善阳性、阴性精神症状的报道[4],减少病人暴力行为和缓解焦虑、焦虑情绪的报道[5]等。国外一项对1964名患者使用CBT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显示对阳性精神症状改善的有效性。目前研究证明了CBT对疾病复发、再住院治疗次数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新发病人或正经受严重的精神症状困扰病人有效。并且CBT也限制了很多病人不适合该疗法,尤其是急性期病人,慢性化的患者更可能从中受益。该疗法仍在不断被修订和扩展中。
中 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中 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2d20d2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1.png)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竞争压力的增加,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 10% 30% 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一比例不容小觑,意味着在我们身边,每十个孩子中可能就有一到三个孩子正在经历着心理上的困扰。
学习压力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竞争。
为了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学校,他们往往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参加各种辅导班和培训班。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孩子们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
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如父母之间的频繁争吵、离异等,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缺乏安全感。
父母过高的期望、过度的严厉或过度的溺爱,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担。
比如,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期望孩子达到过高的标准,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而过度溺爱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陷入心理困境。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
然而,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暴力内容等可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对成功的单一标准定义,如过分强调成绩和物质财富,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困惑。
在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焦虑症和抑郁症是较为常见的。
焦虑症的表现可能包括过度担心、紧张不安、睡眠障碍等。
抑郁症则可能导致孩子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我评价过低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82e77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8.png)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策略研究(正文内容)一、现状分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伴有丧失现实感、幻听、幻觉、思维紊乱等症状。
而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心理干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促进病情稳定和康复。
目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心理干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现有干预策略缺乏个性化和差异性的考虑,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干预内容有待进一步详细拓展,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再次,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难以准确评价干预效果和指导干预过程。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改进,提出更加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
二、存在问题1.缺乏个性化和差异性的考虑:目前的心理干预策略相对简单,缺乏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的考虑。
不同患者在病情表现、认知水平和对干预方式的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需要个性化的心理干预策略。
2.干预内容不够详细:现有的心理干预策略往往只关注患者的症状缓解和心理支持,对于患者的认知、情绪管理、社交技巧等方面的干预内容较少。
这些方面的干预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3.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现有的心理干预策略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无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干预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
评估工具的缺失给干预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对策建议1.个性化心理干预策略: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策略。
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认知水平、病情表现和对干预方式的接受程度,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干预计划。
2.拓展干预内容:在现有心理干预策略的基础上,拓展干预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情绪管理、社交技巧等方面的干预。
通过综合干预,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3.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估工具和评估体系,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干预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干预策略,提高干预效果。
心理学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相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64773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2.png)
心理学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相关研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等。
多年来,心理学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心理学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CBT主要用于改变患者的异常思维和行为模式。
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CBT对于减少幻觉、妄想和消极症状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家庭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家庭治疗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庭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增强彼此的理解和支持,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和教育。
研究发现,家庭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和住院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三、社会技能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存在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社会隔离和心理困扰。
社会技能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恢复社交能力,提高自尊心和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该训练包括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技术,通过反馈和强化,帮助患者逐渐改善沟通、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发现,社会技能训练对于改善患者的社交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情感教育,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该治疗方法注重与患者的良好关系建立和维护,提供安全稳定的治疗环境,鼓励患者表达情感和体验,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研究表明,支持性心理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促进康复过程。
五、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现状问题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现状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4d9c637e21af45b307a813.png)
飞越疯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现状问题一、论文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
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不但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也有联系①。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我将通过一份问卷调查与两个访谈案例来了解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及社会支持程度所引发的生存质量问题。
随后,我们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唤起群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爱。
二、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会支持现状问题三、提出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0.3%,人群的总患病率可达到0.7%。
也就是说每年每千人中就有2~6个人换精神分裂症,差不多每100人中就有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我们人均拥有的医生数还要多。
●从百度百科中得知,估计全球有4500至50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其中3300万在发展中国家。
●据了解,中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估计约1000万●据康宁医院X医生保守估计,深圳有2~3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尽管记录在案的只有不到4000)。
列出那么多的数据无非就是想要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群体的庞大及其不断地在扩大,理应获得人们更多、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虽然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不同人群对精神分裂症的态度,以及由此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与康复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我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关爱态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见,对相关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国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仍然普遍存在着害怕与排斥。
因此政府、精神病院等机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问题上很难采取积极的措施。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障碍。
他们大多数没有职业,很少有高的社会地位,很少拥有完整的家庭。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9b063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d.png)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情感混乱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虽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研究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亲属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双生子研究也发现,一卵双生子中如果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另一个双生子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如DISC1、COMT和NRG1等。
然而,由于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疾病,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准确确定具体的致病基因。
2. 神经化学因素神经递质异常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巴胺假说是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根据该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的活动过度增加,导致神经传递功能紊乱。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等,也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相关。
3. 神经发育异常神经发育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病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明显的异常。
例如,脑部成像技术显示患者的脑容量减少、脑区连接异常以及脑功能活动模式的改变。
这些异常可能与胎儿期或婴幼儿期的脑发育受损有关。
研究者们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孕期和早期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经历,如妈妈的感染、母亲的压力、出生并发症等,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城市环境、移民经历、社会经济地位等也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然而,具体的环境因素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总结起来,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涉及遗传、神经化学、神经发育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aedc2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f.png)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正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情感、言语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尽管该疾病已被多年研究,但其具体病因和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研究成果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其中,包括神经生理学和基因学领域的研究,以及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等。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功能失调。
该领域的研究识别出了多种神经调节系统的重要作用,包括外源性化合物的神经调节系统和内源性神经递质的调节系统。
这些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基础。
基于基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潜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和通路。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已经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实施认知重新建构技术,减少幻觉和妄想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此外,家庭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方法,也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
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物。
虽然这些药物可以减缓患者的症状,但也会出现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障碍和代谢紊乱等。
因此,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总之,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实现对精神分裂症的更好管理。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bda254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b.png)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在临床上,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非常常见,而且很严重的一种精神障碍。
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就是感觉,知觉出现异常。
特征性思维发生障碍,个性也会发生一些改变,目前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的治疗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虽说在诊断判定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通过成年人精神分裂症所得出的判定标准用来进行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也是具有可靠性的。
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阶段中,有30%的分裂症一般是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所以只有尽早得到治疗,康复的几率就会越大。
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还没有健全,并且表达能力还没有那么好,所以在认知功能方面相对会比较低。
而且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所以相比较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在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时遇到的困难更多。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儿童青少年患者一般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基于此,本文将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药物研究引言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危害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有感知觉、思维、情感活动以及行为等方面的障碍;该病起病缓慢,病情迁延,症状反复发作,主要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等[1]。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为症状学诊断,缺乏有效的生理学诊断指标。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前驱期持续时间长,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多表现为非特异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他们的情感障碍方面多表现为情感平淡,常常自发性情绪波动,表现为情感不稳定,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对亲人表现为冷漠,主动性差,缺乏好奇心,对外界的事物无兴趣,情感肤浅,自身情感体验没有深度。
他们的意志行为障碍方面常常表现为具有常人难以理解一些行为模式,如刻板行为和模仿行为等,甚至有冲动伤人[2]。
儿童青少年患者的这些症状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有成熟或受到抑制,他们的认知功能相对正常同龄人较差,多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差,词汇贫乏,情感经历少,缺乏有效情感储备。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d28c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d.png)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进展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症状。
针对该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多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努力进行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基因与遗传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在遗传上具有显著性。
近期进行的全基因组相关性分析已经揭示出多个与该疾病相关的基因。
例如,斯特拉滕堡综合征(SCZ)常染色体易位突变被确认为最具相关性突变之一。
此外,内源性复制逆转录元件(ERV)也受到关注,它们可以影响大脑中多个关键基因的表达。
二、兴奋性神经递质异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机制与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相关。
其中,谷氨酸受体产生突变、抑制剂的使用都可能引起大脑回路异常,从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三、神经影像学研究近年来,通过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科学家们深入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这些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厚度异常、扩散张量成像改变以及静息态连接失调是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常见特征。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如揭示颈端胼胝体网络异常等也帮助进一步理解该疾病。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项双胎子宜控制试验显示,虽然具有遗传风险基因的人不一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但他们在生活中所受到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刺激可能影响其患病风险。
例如,产前感染、母体压力以及城市生活等环境因素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的上升相关。
五、免疫系统异常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异常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关联。
免疫因子如细胞因子、自身抗体和神经抗体在发挥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通过各种途径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
目前已知自身抗体和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与斯特拉滕堡综合征(SCZ)和自身免疫性脑部炎(ACA)相关。
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
![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484b6671eb91a37f1115cd4.png)
力、 降低再 住 院率 及 复发 的预 防均有一 定 疗效 。但 也 有 研究 者认 为杜会技能训练只增进病人 的社 交技巧 、 职业康复 计划 只提高竞争 性 就业机 会 , 而对 复发 的预 防均无 明显 效 果; 自信社区治疗技 术也不 能对社交或职业方面 的康复发挥 作用 。尽管如此 , 交能力的提 高 , 争性就业机 会 的获 得 社 竞 对病人来讲 , 是非常有价值 的。 仍 二、 家庭治疗 对精神分裂症病 人进 行家庭 干预 已被 普遍接受 。家 庭 治疗也是文献研究最 多的一种 治疗 方法 :其 中对 精神分 裂 症较有针对性的治疗技术有 : ( ) - 心理教育性家庭治疗 大量研究显示 , 按精神分裂 症复发预 防和再住 院率来衡量 , 采纳行为和心理教育技术的 家庭 治疗优 于传统 的门诊照料或个别怡疗 , 牵涉家庭治疗的 复发率 接近 2 % , 4 而接受 常规处理 的复发率 为 6 % 4 。。心 理教育 的最基本点是解 释各 种可能 的病 因和可能进行 的各 种治疗 . 其后为更有效地处 理人际之 间的问题 提供建议 。具 体实施 包 括 以下二方 面的 内容 : . 1 传授 有关 精神 疾病 的性 质、 发展过程 和治疗等方 面的基本知识 ; . 2 帮助家庭 成员认 识 目前存在 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如 H gr oat y和 A dr n等 把他们 的心理 教育分 五个阶 段 , n es o 分别 是 : 1建 立家庭成 员之间相互 的感情联络 ; 2举办处理各种 问题的技 能讲座 ;. 3 应用这 些技能 ; . 4 对工作 和社会 生活 的安排进 行 适当调整 ; 5巩固和保持浩疗 成果。这类教育的 主要 目的是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c7aa4b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1.png)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止是关注身体健康,对心身健康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大量研究显示早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增加成年后精神疾病发生风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刻不容缓,本文将就近10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及进展进行综述,并拟根据综述内容和方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希望能为我县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可行的干预策略。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卫生健康的内容,WHO认为健康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当均健康良好[2]。
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与自我与环境方面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现象:1、心理健康问题负担严重。
在世界范围内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可发展为成年时期的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患者面临其他身体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导致其比普通人早10~20年死亡,同时自杀行为导致每年接近80万人死亡,给全球造成1万亿美元的损失。
抑郁症是全球青少年致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第三大疾病负担,会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
最新(2022)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达 16.6%;有研究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为 19%、大学生约25%,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3]。
蒋跃跃[4]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较高,但就诊情况不容乐观。
徐勇[5]等认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估计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2、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年龄提前。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
精神分裂症最新研究报告
![精神分裂症最新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2b8c3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0.png)
精神分裂症最新研究报告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该疾病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之一。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报告:
1. 基因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相关的一些基因。
一项最新的研究使用大规模基因组学数据发现了多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新基因座。
2. 神经递质研究:在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功能有关。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多巴胺递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异常释放可能与疾病的发展和症状的出现有关。
3. 脑影像研究:脑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
最新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在特定脑区域的功能连接存在明显差异。
4. 环境因素研究:除了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外,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早期生活中的负面经历、都市化和移民等因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总体来说,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进一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些最新的研究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青少年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青少年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f9433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4.png)
青少年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异常。
尽管这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但青少年时期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发病时期之一。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联,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
首先,青少年时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键时期之一。
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20岁前开始出现症状。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脑发育和神经递质的变化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其次,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期的心理创伤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关联。
心理创伤包括虐待、忽视、家庭冲突等,这些经历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青少年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这种关联可能是因为心理创伤导致了身体应激反应的异常,进而影响了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
此外,青少年期的社会环境也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研究发现,社会不适应、社会压力和社会孤立等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那些在社交关系和学业上遇到困难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青少年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联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遗传因素可能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然而,目前对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结起来,青少年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创伤、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等因素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这些关联,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研究现状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反复发作、具有慢性化和严重致残倾向的精神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措施。
精神分裂症的首发年龄多在青少年(约1/2患者在20~30岁发病,国内资料显示16~35岁为最多),尚未独立生活者居多,经过治疗临床痊愈出院后,仍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支持。
国内目前对青少年分裂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脑功能起病年龄在 13~18周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称为“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
患儿因环境变化能力以及感情表达能力得不到合适的发展和培养。
他们在成长后,难以融入社会,尤其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发生心理卫生问题。
在学生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对众多的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及具有社会功能不全的病人,不仅自身感到痛苦,同时在学习和事业上也会遭到挫折,对家庭、社会、国家更是沉重的负担,这既是实际问题,也是作为当代研究人应该攻克的一个难题。
1.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脑机制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前额叶、颖叶、海马、前扣带回、丘脑、纹状体及顶叶、枕叶等脑区的皮质和白质的容量减少、形态及代谢异常。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一种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相似但更严重、预后更差的类型。
患者存在脑总容积减少,灰质容积减少, 脑室扩大等特征。
国内通过,H一MRs技术,对青少年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海马脑组织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三种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探讨其的脑功能变化特点及其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代谢异常的关系,为揭示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研究线索。
方法对21例青少年(13~17岁)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0名(14~17岁)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均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应用,H一MRs成像技术检测两组前额叶、海马N一乙酞天门冬氨酸(NA八)、胆碱(Cho)、肌酸(cr)3种代谢物,计算NAA/Cr和C/r 比值。
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1)患者组左侧前额叶NA/cr(l.56士081)低于对照组(2,0上0.81),右侧前额叶NAA/Cr(1.84士0.牡)低于对照组(2.55士0.53),右侧前额叶ch “cr(1.25士0,17)也低于对照组(1.51土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
(2)患者组左侧海马NAA/Cr(1.3土034)低于对照组(1.64士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
结论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双侧前额叶、左侧海马神经元完整性和功能障碍,同时可能提示右侧前额叶神经元能量需要降低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密度或功能完整性受损。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前额叶Ch/Cr低于正常,这与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的儿童精神分裂症额叶、上前扣带回、尾状核高于正常.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患者组右侧前额叶Cr显著升高才导致右侧前额叶Cho/Cr低于正常且有统计学意义。
基于Cr和磷酸肌酸在三磷酸腺昔转导中的公认作用,Cr被认为是能量代谢提示物,Cr升高可能反映了神经元和(或)神经核的能量代谢紊乱川。
国外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额叶Cr升高表明局部细胞的能量需要降低或伴随细胞膜紊乱而发生的细胞能量学病理改变。
因此,研究结果可能提示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前额叶神经元能量需要降低。
2.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环境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和致残率很高的重性精神病。
有报告约半数以上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具有胆小、话少、敏感、孤僻、好空想、消极、冷漠等性格特征。
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家庭存在较多的不良因素,可能对本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并影响疾病的过程。
因此,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及其家庭环境的特征,进一步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对预防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社会残疾,具有重要意义。
2.1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对个体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
EMBU是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共81 个项目和2个附加题,包括父亲养育方式6个(即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及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5个(即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及过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让受试者对幼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定,即按“不”、“偶尔”、“经常”及“总是”4个等级评分,分别记1、2、3、4分。
研究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惩罚及拒绝因子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患者父亲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 P<0.01,后者P<0.05)。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关系,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惩罚过多、低情感温暖,对子女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拒绝与否认,父亲对子女过分干涉、关心理解的少,而母亲又有偏爱被试的现象,形成了矛盾的和父母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养育方式。
研究结果对于建立健康、有益的家庭关系、指导父母的教养行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子女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父母对子女实行正确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充分的情感温暖,对子女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而不要高惩罚、严厉和高拒绝、否认,可以减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2.2 父母情绪管理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对子女患病产生焦虑、抑郁、羞耻感、内疚感较为突出,尤其是患者父母的羞耻感与内疚感强烈。
家庭成员对患者的不正确态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应激均可影响患者的病情愈合或导致复发。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在对待精神疾病方面不但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同时也存在抗复发知识的缺乏,遵医行为较差,常有擅自减药、停药的现象,负性情绪的影响往往会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上述诸原因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与转归,因此父母的情绪、对疾病的正视程度、对康复训练的掌握程度,将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心理干预,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明白了延误治疗带来的危害,矫正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缓解了情绪障碍,增强了治疗信心,提高了遵医依从性,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2.3家庭环境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中存在较多的不良因素,表现在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道德性。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比正常家庭明显为低且矛盾性明显为高,家庭环境与预后也有很大关系,家庭关系很和睦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痊愈率较高,而一般及不和睦者痊愈率低;家庭对患者照顾周道者比不周道者的痊愈率稍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比经济状况较差者痊愈率高。
分析发现家庭社会关爱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相对独立的成年人,其得到的关爱更多。
精神分裂症儿童幼年缺乏家庭温暖的明显多于成人患病者,印证了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如缺乏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可能会导致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社会给于接纳及安排工作等对预防复发,促进社会适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3.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个性特征研究发现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存在病前人格偏离和发育异常, 具体包括: 人格偏离, 不少患儿有孤僻、寡言、交际差、主动性差的人格特征,部分患儿病前有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及其他行为怪异等人格特征; 以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为测评工具,测验结果全部输入心理测验软件系统,用SPSS1 1.0统计软件进行均数、t检验及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性格多为内向不稳定型、高精神质、高神经质。
个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精神质与亲密度、道德性、组织性、控制性呈明显相关;内外向与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道德性、组织性呈明显相关;神经质与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呈明显相关;掩饰程度与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性、组织性呈明显相关。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为性格偏内向,而且还多表现为内向不稳定型、高精神质,即孤僻、离群、不愿与人接触、保守、处事严谨,情绪上存在焦虑、紧张、易怒、伴有抑郁、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很强烈并难以平静;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冷漠、感觉迟钝、对人有敌意、好幻想。
相反,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则以外向稳定的性格为主,即表现为情绪稳定、爱交际、好活动、朋友多,喜欢冒险、向外发展,喜欢实际的工作,他们随和、乐观、喜欢说笑。
发现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和组织性对青少年的个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4.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决策能力“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自古以来,决策一直为人类所重视。
决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固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决策(decision making)是指对备择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过程¨。
风险决策是人们日常生活很普遍的一种决策过程或形式,它是目前决策领域中研究较多的一种决策。
所谓风险决策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能够估计或预测未来各事件发生概率,选择预期效果最好的方案的决策。
青春期是一个冒险行为相对容易变动的时期。
这是特别是青少年患有精神分裂症风险出现率高于比普通人群。
使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GT),在青少年相比决策过程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发作18岁)健康志愿者中。
十五岁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12—21岁)和25个人健康志愿者给IGT任务。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明显差比健康的青少年差。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分配更多关注货币收益比损失更加专注。
5.展望国内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还有很多可以值得探索的地方,比如青少年分裂症儿童难以识别情绪,难以区分躯体感觉与内部感受(情绪),难以描述情绪,缺乏情绪的象征性思维,以外向性思维为主。
因此,患者往往不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态度,不善于辨别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缺乏面部表情,给人的感觉总是情感淡漠,麻木不仁,严重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
即述情障碍。
在心理理论方面,当前很多的研究主要是对情绪图片或动画的反应,对这方面的结论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但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理论研究还是空白,心理理论的外延丰富,诸如述情障碍的欺骗任务,误解任务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等方面的表现还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这些任务有可能成为以后研究的热点。
在执行功能方面,当前很多的研究刚刚涉及热执行功能方面的内容,并没有深入,热执行功能与冷执行功能相比,它需要情绪情感的卷入,所以在述情障碍方面,热执行功能的影响可能会比冷执行功能要大,因此,在将来的研究可以引入更多的热执行功能任务,用来研究青少年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和情绪变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