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经验总结,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应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常用经方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经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 四逆散:治疗寒邪内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2. 芍药甘草汤:治疗气滞血瘀、经行腹痛等症状。
3. 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等症状。
4. 保和丸:治疗胃寒、逐饮食虚寒等症状。
5.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血不畅,经行不调、痛经等症状。
6. 吴茱萸汤:治疗胃寒,呕吐不止、恶心等症状。
7. 通脉四逆汤:治疗心脉瘀阻、心绞痛等症状。
8. 柴胡汤:治疗气郁血瘀,胸胁胀痛等症状。
9. 二陈汤:治疗湿浊郁结,胸胁满闷等症状。
10. 羌活胆通汤:治疗胆背痛、半月板损伤等症状。
11. 桂附地黄丸:治疗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状。
12. 气滞痛胶囊:治疗气机不畅,气血逆乱等症状。
13. 温阳丸:治疗阳气虚损,畏寒肢冷等症状。
14. 琉璃珠丸:治疗心火蓄积,心烦心悸等症状。
15. 祛瘀生新片:治疗瘀血内阻,瘀血痛经等症状。
16. 痛定胶囊:治疗胸腹疼痛,寒痛乏力等症状。
17. 附子理中丸:治疗阳气不振,寒痛乏力等症状。
18. 温胃舒中汤:治疗脾胃寒凝,寒胀腹痛等症状。
19. 逍遥丸:治疗肝木郁结,头晕目眩等症状。
20. 桃核承气汤:治疗饮食积滞,脘腹胀痛等症状。
21. 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风上扰,头晕目眩等症状。
22. 通用逍遥散: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状。
23. 祛瘀舒络口服液:治疗颈椎病,肩颈背痛等症状。
24. 通络三神丸:治疗阳虚血瘀,眩晕头痛等症状。
25. 收敛止血口服液:治疗出血不止,血证等症状。
26. 活络丹:治疗风湿病,肩颈酸痛等症状。
27. 祛风散结口服液: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28. 地黄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虚痱疮疡等症状。
中医常用经方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自我用药需谨慎,最好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191个中医人必背方剂(内附帮助记忆的趣味口诀)
191个中医人必背方剂(内附帮助记忆的趣味口诀)以下的191个方剂是各位中医考生考试必背的内容,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用到!1.麻黄汤:【干妈贵姓】。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2.桂枝汤:【桂枝三药】。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3.九味羌活汤:【羌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4.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5.香苏散: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6.止嗽散:【陈梗借钱百草园】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7.桑菊饮【桑甘河人锯韦接桥】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生甘草苇根8.银翘散【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鲜苇根9.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10.柴葛解肌汤【姜大哥拾柴草,秦姐抢白芍】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甘草黄芩石膏11.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升麻葛根芍药甘草12.败毒散【活熊身伏草梗,二虎只可讲和】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桔梗茯苓人参甘草生姜薄荷13.参苏饮【申诉目前只服半个红柑桔】人参紫苏叶干葛橘红半夏前胡茯苓桔梗枳壳木香甘草1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草和葱,滋阴白薇豆更红】生葳蕤生葱白淡豆豉苏薄荷桔梗东白薇炙甘草红枣15.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16.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7.大黄牡丹汤【丹东黄桃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18.大陷胸汤【陷胸汤妙,大黄随笑】甘遂大黄芒硝19.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20.温脾汤【姜大人父子笑当干(杯)】大黄附子干姜人参芒硝当归甘草21.麻子仁丸【姓黄的麻子要朴实】麻子仁芍药杏仁枳实厚朴大黄22.济川煎【止泻当(用)生牛肉】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23.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24.黄龙汤【大承气+人参当归甘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甘草25.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26.大柴胡汤【胡大将“室早”,勤下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枳实芍药大枣(无甘草)27.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只服拌虾皮】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28.达原饮【后母要吃槟榔甘果治(痢疾)】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29.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枳实柴胡芍药炙甘草30.逍遥散【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31.痛泻药方【臣要住房】白术白芍陈皮防风3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三人练琴】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33.白虎汤【白虎拾草治母惊】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34.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35.竹叶石膏汤【厦门人煮食干净米】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36.清营汤【乔连花选升丹麦主席】犀角(水牛角)生地黄麦冬元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37.犀角地黄汤【西地牡丹少,清热凉血好】犀角(今用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38.黄连解毒汤【三黄治(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39清瘟败毒饮【石母勤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生石膏生地犀角(今用水牛角)川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40.凉膈散【竹竿支帘,皇笑拨琴】川大黄芒硝甘草山栀子仁黄芩连翘竹叶薄荷41.普济消毒饮【陈胜巧拦截牛马,才将秦国老连报(凯)旋】黄芩黄连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板蓝根马勃玄参升麻柴胡陈皮桔梗甘草42.防风通圣散【将军执勤住草房,高桥当归划船忙。
经方类方功用及主治
方名:苓桂术甘汤:桂枝,茯苓,甘草,白术。功用:温阳利水,化饮健脾。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条文:67
方名:苓桂甘草大枣汤:桂枝,茯苓,甘草,大枣。功用:温阳利水,降逆平冲。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条文:65
方名:茯苓甘草汤:桂枝,茯苓,甘草,生姜。功用:温胃通阳,化气行水。主治:汗出,不渴,厥而心下悸。条文:73,356
方名: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功用:清热除烦,宽中散满。主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条文:79
方名: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身黄,发热。条文:261
方名: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香豉。功用:清热除烦,行气消痞。主治:大病差后劳复。条文:393
(6)陷胸汤类
(7)泻心汤类
方名: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功用:清热消痞。主治:心下痞,按之濡。条文:154
方名: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功用:清热消痞,扶阳固表。主治:心下痞,恶寒汗出。条文:155
方名: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功用:和胃降逆,除痰消痞。主治:心下但满不痛,呕而发热,腹中雷鸣,下利。条文:149
(10)五苓散类
方名:五苓散:桂枝,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功用:健脾利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蓄水重证: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条文:71,72,73,74,386
方名: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功用:育阴清热,淡渗利水。主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条文:223,319
方名: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石膏。功用:外感风寒,兼清郁热。发热恶寒,主治:热多寒少。条文:27
12个经方,中药常用方剂
12个经方,中药常用方剂1、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功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主治: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等2、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3、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4、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功用:补血活血主治:营血虚滞证5、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6、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7、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8、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9、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10、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11、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12、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功用:补益主治:脾胃气虚以上方剂,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常用引经药——中药中的“靶向药”】1、川芎——引药达头两侧2、白芷——引药达额头3、菊花——引药达目4、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鼻部5、藁本——引药达颠顶6、蔓荆子——引药上行于头7、桂枝——引药达左上肢8、桑枝——引药达右上肢9、葛根——引药达颈部10、姜黄、防风——引药达背部11、杜仲、川续断——引药达腰部12、木香、砂仁——引药达胸部13、小茴香、艾叶——引药达腹部14、牛膝——引药达下肢15、龟板——引药达任脉16、狗脊——引药达督脉17、蝉蜕——引药入皮肤18、半夏——引药入胃19、桑白皮——引药入肺20、柴胡、香附子、当归——引药入肝21、黄连、丹参、菖蒲——引药入心22、苍术——引药入脾23、威灵仙——引药入骨24、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引药上行25、吴茱萸、藁本——厥阴经26、羌活——太阳经27、白芷、葛根——阳明经28、柴胡——少阳经29、苍术——太阴经30、细辛——少阴经。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组成】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2g)川芎(9g)桂枝(6g)生姜(3片)功用】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主治】气血两虚证。
病人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健忘,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弱。
人参养荣汤,补气养血调营卫。
黄芪白术同参归,川芎茯苓甘草齐。
桂枝生姜调经脉,服之调和身体好。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各等分。
功用】解表和解,调和营卫。
主治】治伤寒太阳证不解,或解后不觉轻松,或本无表证而柴胡证明显者。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口苦咽干,呕吐泄泻,胁下痞满,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加,人参甘草干姜夹,太阳表证不解时,和营调卫此方佳。
组成】连翘朴硝各一两(30g),甘草二两(60g),生姜三两(90g)功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霍乱初起,恶心呕吐,腹泻清稀,口渴欲饮,咽干,舌红少苔,脉数。
XXX连XXX清热毒,XXX配连翘,霍乱初起咳止泻,宜早服用效果好。
20、五苓散《金匮要略》组成】白术四两(12g),茯苓四两(12g),炙甘草二两(6g),泽泻四两(12g),白皮四两(12g)功用】渗湿利水,健脾消食。
主治】脾胃湿滞证。
腹胀,水肿,四肢不温,泄泻,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弱。
五苓散白术泽泻配,白皮茯苓炙甘草,湿滞脾虚水肿胀,消食利水效果好。
黄连3克(姜汁炒)、川厚朴6克、石菖蒲3克、法半夏3克、淡豆豉9克、山栀子9克、芦根60克组成的连朴饮,具有清热利湿,调和脾胃的功效。
适用于乙肝湿热并重,郁阻于中焦,脾胃不运的证候。
症状包括胸闷脘痞、恶心欲呕、纳呆、厌油腻食物、口渴不欲多饮、大便稀溏、腹部胀满、小便短少黄赤、或有身目发黄,其色鲜明,发热而汗出不解,舌红,舌苔黄滑腻,脉滑数。
天王补心丹包括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五钱(各15g)当归酒浸、五味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一两(各30g)、生地黄四两(120g)、朱砂。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Q 韵聚岐黄 6天前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中医140个小经方,太珍贵了!建议收藏、转发救人无数!知识分享
中医140个小经方,太珍贵了!建议收藏、转发救人无数!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干姜,肉桂,蜀椒。
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盖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
3.各种骨刺: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
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
4.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养生堂丨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5.小孩尿床:硫磺4克,益智仁4克,带须根大葱。
碎粉用黄酒调匀,温热后贴于肚脐,用胶布固定,贴2-3小时,每日2次。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丨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强筋壮骨茶: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
开水冲泡代茶饮。
10.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
11.肾气不足阴虚手足热、盗汗:女贞子,益智仁打成粉,贴于肚脐。
12.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肠胃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13.疼痛不舒服:最好自己有一张人体穴位图。
当觉得身体那里疼痛不舒服的时候。
就用红花,栀子,莪术各等量打成的药粉,调成膏状。
敷在最痛的穴位上。
往往刚刚敷上药,疼痛就减弱或者消失。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克、枣仁15克、苏木15克、降香15克、丹参15克、桃仁15克、川芎5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XXX,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克、莲子心2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克、郁金12克、积壳10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克、白芍15克、僵蚕、夏枯草12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益母草15—30克,肉桂3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2]天或行经的中期[2—3]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10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10克,煨木香5克,党参1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克、灸乳没各6克、XXX10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克、炒柴胡5克、炒丹皮10克、勾藤15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克、大黄6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克、山楂20克、川芎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经方320首(精华)
经方320首(精华)经方320首(精华)A:B:白虎汤(阳明经热)、白虎加桂枝汤(温疟,骨节烦痛恶心)、白虎加人参汤(高烧、燥渴)、白通汤(寒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汤(寒利不止,无脉,干呕心烦)、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痢)、白头翁汤(热痢,里重)、白术散(孕期养胎)半夏泻心汤(呕吐、腹痛、肠胃炎)、半夏厚朴汤(咽中有物)、半夏麻黄丸(胃动悸、肺寒实)、半夏干姜散(干呕、吐诞沫)、半夏散及汤(咽疼痛,声音哑)百合地黄汤(大病初愈,神经衰弱,鼻咽干燥)、百合知母汤(大汗后烦躁症)、百合鸡子汤(百合病被吐下)、百合洗方(百合病一个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奔豚汤(浊气进入三焦系统的心动悸)、柏叶汤(吐血不止)、鳖甲煎丸(疟疾)、八味肾气丸(肾阳不足、肾阳虚)补气建中汤(虚证的腹水)、补阳还五汤(脑溢血)、补中益气汤(补气养阴,虚劳气陷)、补气治湿汤(肝癌末期、行气利湿)、八珍汤(气血双补、益气养血)C:D:大柴胡汤(腹满、恶心、便秘)、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大青龙汤(外热里寒)、大建中汤(心胸大寒痛、剧痛)、大半夏汤(朝食暮吐)、大陷胸汤(热实结胸,痛往下走)、大陷胸丸(心下硬痛,痛往上走)、大黄牡丹皮汤(急性盲肠炎、阑尾炎)、大黄甘草汤(食入即吐)、大黄甘遂汤(少腹硬满)、大黄蜇虫丸(干血痨)、大黄附子细辛汤(寒实便秘)、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心胃火,止血)、大乌头煎(寒疝,绕脐痛)、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很盛)当归四逆汤(手脚寒冷,冻疮)、当归芍药散(腹中绞痛)、当归散(孕期养胎)、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血、去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胃E:F:附子汤(全身骨节疼痛)、附子泻心汤(去胃热,肾阳不足)、附子粳米汤(腹中雷鸣寒痛)茯苓甘草汤(胃有停水,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肚脐后动悸)、茯苓四逆汤(四肢寒凉,烦躁)、茯苓杏仁甘草汤(短气、胸闷)、茯苓泽泻汤(口渴、呕吐)、茯苓饮(脾胃虚弱,胃内停水)、茯苓戎盐汤(膀胱结石、小便不通)防己地黄汤(妄行独语不休)、防己茯苓汤(去肌肉、三焦系统之水)、防己黄芪汤(腹大,水病)、矾石丸(子宫干血白物,外用)、矾石汤(脚红肿、发炎)、蒲灰散(全身水肿)、分消汤(实证的腹水)、风引汤(中风小便失禁)G: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的往来寒热)、桂枝附子汤(关节炎有表症)、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痛风)、桂枝茯苓丸(瘀血、痞块)、桂枝人参汤(太阳表证兼有寒症下痢)、桂枝甘草汤(阵发性心悸)、桂枝生姜枳实汤(心包炎、心绞痛)、桂枝龙骨牡蛎汤(惊悸盗汗,尿床梦遗)、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动悸、潮热)、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头上感觉带帽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症,发汗太多)、桂枝加芍药汤(太阳中风、腹痛)、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感冒发烧、咳嗽气喘)、桂枝加桂汤(奔豚,浊气上冲)、桂枝加黄芪汤(解表、黄汗)、桂枝加葛根汤(有汗、怕冷、不咳嗽、喉咙痛)、桂枝加大黄汤(太阳中风,便秘)、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身疼痛,脉沉迟)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症,有胸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有胸满、寒)、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烫伤第一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症、中湿)甘草汤(喉咙痛)、甘草干姜汤(肺中虚寒)、甘姜苓术汤/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甘草泻心汤(心下痞,下利无肠鸣)、甘麦大枣汤(脏躁症)、甘遂半夏汤(胁下留饮)、甘草麻黄汤(气喘急救)、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甘草粉蜜汤(打虫剂)葛根汤(太阳温病)、葛根加半夏汤(太阳表证又下痢、呕吐)、葛根黄芩黄连汤(热痢)、瓜蒂散(吐剂)、干姜附子汤(白天烦躁、夜里安静)、干姜H:厚朴七物汤(腹胀满,发热,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小肠便秘、腹痛)、厚朴大黄汤(小肠不通造成的支饮)、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胃胀、腹满)、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侯氏黑散(久虚导致的中风)黄芪建中汤(易感冒,盗汗)、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麻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腋下黄汗)、黄连阿胶汤(心血不足的失眠)、黄连汤(胃炎、胃寒痛)、黄连粉(皮肤生疮)、黄芩汤(急性肠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干呕、下利)、黄土汤(肠胃下血)、滑石代赭汤(下后百合病)、滑石白鱼散(膀胱瘀血、石头堵到)、红蓝花酒(腹中刺痛)黄连解毒汤(实热证,皮肤病,出血等)、会厌逐淤汤(会厌血滞,饮水即呛)J:K:L:M:麻黄汤(太阳伤寒)、麻黄加术汤(湿在皮下,湿疹、荨麻疹、红疹等)、麻杏薏甘汤(湿在肌肉里,干癣,疣等)、麻子仁丸(便秘,羊大便)、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麻黄升麻汤(上热下寒,肝病出血,虚寒下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身发黄)、麻黄附子甘草汤(太少两感,脉沉,无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发烧,壮肾阳、去肺寒)麦门冬汤(干咳无痰、声哑)、木防己汤(脸色黑、腹水)、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脸黑腹水,胃口尚可)、牡蛎泽泻散(大病初愈,腰下水肿)、蜜煎导(导大便)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梅毒解毒剂(阴部生疮,淋病下疳)、牡蛎汤(发高烧的牡疟)N:P:Q:R:S:三物小白散(寒实结胸,实在上焦)、三物黄芩汤(四肢烦热)、三黄泻心汤(吐血、流鼻血)、四逆加人参汤(脉微芤,亡血)、四逆散(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汤(回阳救逆)、十枣汤(肺、心脏、肝积水)生姜泻心汤(心下痞,肠鸣下利)、生姜半夏汤(胃中烦躁)、升麻鳖甲汤(润肤、滋阴、透邪、解毒)、射干麻黄汤(哮喘,支气管炎)肾着汤(带脉病,脾湿寒盛)、芍药甘草汤(脚痉挛、腹痛)、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去杖汤)、酸枣仁汤(肝虚失眠)、薯蓣丸(容易感冒)、蛇床子散(妇人yin寒,痒)、蜀漆散(牝虐,寒多)生脉散(清肺润燥,补肺生肾水)、四物汤(补血活血,血虚荣弱)、四君子汤(脾胃气虚,气色萎黄)、四神汤(肾脏积水,水道畅通)、实脾饮(甘淡渗利,健脾利湿)、麝香矾石散(通窍收湿,无孔不入)、参附汤(温补肾阳,回阳益气)T:W:X: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小柴胡汤(少阳病)、小半夏汤(止呕、水逆)、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小陷胸汤(痰积胸中,按之则痛)、小青龙汤(外寒里寒)、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烦躁而喘)、旋覆代赭汤(胃酸反逆)、旋覆花汤(肝着,肝寒)、下瘀血汤(产后瘀血)、杏子汤(少阴水肿,利水)、硝石矾石散(肝家阴实)、雄黄薰法(肛门发炎、寄生虫)小续命汤(中风,口不能言)、血府逐淤汤(胸中血瘀,养血活血)、消肿溃坚汤(甲状腺肿瘤)、仙方活命饮(乳癌,排脓)、消遥散(肝郁脾虚,血虚气逆)、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Y:Z:枳实栀子豉汤(病后调理,过劳复发)、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枳实薤白桂枝汤(胸闷胃胀,开痞降逆)、枳术汤(胃部包块)、栀子厚朴枳实汤(心烦腹满)、栀子大黄汤(胃中热痛)、栀子柏皮汤(淋巴系统发炎)、栀子甘草豉汤(虚烦不眠,呼气急促)、栀子生姜豉汤(和胃止呕)、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栀子干姜豉汤(上焦虚烦、中焦肠胃虚寒)真武汤(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怕冷,夜尿)、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泽漆汤(肺积水)、竹叶汤(产后虚热)、竹叶石膏汤(虚热上冲,祛痰止咳)、竹皮大丸(奶水不足,虚烦)、紫参汤(肺痛下利)、泽泻汤(左肋痛,眼前发黑,昏眩,贫血)、皂荚丸(浓痰、焦痰)、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猪苓汤(小便不利、水热互结)、猪苓散(吐完口渴,喝水欲吐)、猪肤汤(下利、咽痛、心烦)、猪胆汁(通大便)、猪膏发煎。
经方100首
1、甘草汤: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11、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最常用的50个经方—jfc整理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真武汤(姜芍+苓术+附)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小半夏汤(夏姜)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桔梗汤(桔梗+甘草)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生姜)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中医常用经方
中医常用经方
1.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2.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引起的高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引起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
4.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热盛引起的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症状。
5.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引起的心悸、水肿、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症状。
6.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引起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状。
7.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血不足、阳气虚弱引起的心律失常、心悸、气短等症状。
8. 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常用经方,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经方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经方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辩证论治,不能盲目使用。
如果你有相关的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100⾸(图⽂版)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录(第⼀批)编号⽅名原⽂剂型出处处⽅制法及⽤法1桃核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草⼆两(炙),芒硝⼆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参⼆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枣⼗⼆枚(擘)。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汤剂3⽵叶⽯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膏汤主之。
”⽵叶⼆把,⽯膏⼀⽄,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参⼆两,⽢草⼆两(炙),粳⽶半⽄。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汤剂4⿇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
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草⼀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上四味,以⽔九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服汤剂⼋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用经方28个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五苓散 - 组成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 -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 - 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 -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 - 病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
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
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
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半夏一升(130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五两(75g)苏叶二两(30g)〖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两=15克]〖附注〗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
古代用于治疗“梅核气”。
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为自觉异常。
大冢敬节说“突然心脏如揪“的感觉,多是本方证,一时难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敏感、胆小的自觉症状?或是咽喉不适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为解郁汤,合栀子连翘汤+黄芩为除烦汤。
本方证多以精神上的不舒为主,其体质上往往相对较好。
6.【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 - 异名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芍药12克甘草12克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方论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药甘草汤 - 实验研究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
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弓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
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又名去杖汤,可治疗抽筋和一切痉挛性疼痛。
还可治疗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
甚至可以治疗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结、腿易抽筋)。
本方除可以独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
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黄芩汤、温经汤、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乌头汤、奔豚汤、芎归胶艾汤、麻黄升麻汤、甘遂半夏汤、王不留行散、芍药甘草附子汤。
7.【小青龙汤】青龙汤 - 基本简介〖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配方特点:散收并用,表里双解。
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黄。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小青龙汤 - 配方介绍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
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 - 主治功效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1)用于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
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
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
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
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
主治[1]小青龙汤 - 小青龙汤的来源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
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主治外寒内饮。
用药指证为:寒性咳喘,有水样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润。
大冢敬节认为被称为溢饮的疾病中包括现代的类风湿关节炎等,并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成功治愈多例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肿胀和积液的病人。
青龙既能治水,也可伤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剂善后。
8.【小柴胡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柴胡汤处方:柴胡(三钱)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功能主治: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伤寒论》:小柴胡汤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功能主治:和解少阳。
治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备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本方是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治疗少阳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默默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治疗肝炎、胆囊炎、腮腺炎、淋巴结节、神经性厌食症、无名长期低热等等。
大冢敬节凭胸胁苦满为依据用本方加牡蛎成功治愈一“鬼剃头”,头发生长如初。
本方亦可作为改善体质的药物来使用。
正确使用本方的关键是判断患者是否是“柴胡体质”,是否有“柴胡证”。
9.【桂枝茯苓丸】方剂名称:桂枝茯苓丸(别名:夺命丸、牡丹丸、夺命丹、仙传保命丹、安禳丸)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