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居住建筑起源:
(1)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
(2)巢居-架构远离暑潮的乐园
周代——都邑,都是奴隶主的驻地,邑包含都,不仅指城市也泛指所有居民点。城郭均是防御性的,城在郭中,城在内而郭在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
注释:建筑师丈量土地,建设城市,城墙每一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城门,城内九条竖街,九条横街,竖街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宫城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后边是市场,市场和朝各方百步。
3.“坊里”的形成
汉长安居住地段称“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宫室与民居相参”,可见当时居住区中的住宅并列排列,王宫与民居是布置在一起的。
居住区称坊里,坊四周有围墙有名字,长寿、延福、崇德、怀远等等,坊门日出而启,日落而闭(宵禁),正月十五可以彻夜不关。
街巷制”取代“坊里制”是宋代的一大贡献。
4.所谓里弄,其一般形式即城市街道两侧分支为弄、弄两侧分支为里;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5.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他制订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4.75h㎡),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6.综合居住区则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规划组织形式,以居住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以节约上班的时耗,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方便生活利于工作和生产。
7.21世纪的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
●集约化趋向居住区公共设施与住宅建筑联合,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联合
目的:在有效的土地与空间内可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社会化趋向居住社区便成为社会结构中最稳定的基本单元。
●生态化趋向
●颐养化趋向无障碍设计将成为居住区的一项基本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还将增设老人公寓、老人俱乐部、老人看护照料中心、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以及老人室外活动休憩场所等老人颐养型设施,并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老人颐养服务系统。
●智能化趋向
8.居住区: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
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9.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10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10.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为小区道路所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11.居住区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要素{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
{人工: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邻里关系。
12.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
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以上四种用地合称居住区用地
(5)其他用地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13.设施构成: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14.专业术语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地位置的控制线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的统称。
15.常用指标
容积率:每公顷居住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密度:各类建筑的基底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个/户)
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个/户)
限高:允许的建筑屋顶最大高度(米)
16.设计的任务